【宋朝-----龙城之死,靖康血泪!】
龙城之死,靖康血泪!很多朋友都读过民族英雄岳飞那首《满江红》,当我们看到那荡气回肠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时,想必也都会心肠澎湃的不能自已吧?大家应该都知道靖康耻指的是北宋靖康年间宋朝京师失守,钦、徽二帝及皇族被金人押往北方,从而引起中国古代历史的一次大变动,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历史上的空前浩劫。靖康年间是历史上的重要时期,相关事件在正史中都有记载,如《宋史》、《金史》、《续资治通鉴》等书均有不少叙述。不仅史书为此大书而特书,连那大名鼎鼎的文坛大侠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故事情节也发端自靖康之难。可是在靖康之难中曾有一段可歌可泣的守城事迹并不为大众所熟悉,其实相对于被掳走的钦、徽二帝而言,这段守城事迹中的主人公们才是真正可歌可泣的英雄!这便是龙城太原和她的保卫者们的故事,这段故事是为人们所熟知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列宁格勒保卫战的古代版本……
《靖康纪闻》与龙城太原
有一部流传至今的宋代野史《靖康纪闻》,这本书是由当时身在北宋京师开封的太学生丁特起撰写的记实作品。在书中丁特起曾反复提及太原这个地名:“纪闻者,纪靖康元年中事也。春正月五日,金人拥兵犯京城。二月十二日,退师。秋九月,陷太原。”、“九月三日辰时,太原陷。凡十有五日,上下相蒙一人,犹未知太原京师之屏翰也,太原陷,则王室孤立,内外无援,可谓危矣。” 丁特起在书中所指的太原便是当今的山西省省会太原市,太原古称晋阳,又名并州,是中国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发达的经济。两千五百余年前崛起于春秋时期的晋阳古城,以及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的太原古城,都曾是中国北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交通的中心。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强盛的唐王朝以及割据的五代十国中的后唐、后晋、后汉、北汉或发祥于太原、或建都于此、或以太原为陪都,因此太原素有“龙城”的别称。北汉名将,民间传说中的杨继业(真名杨业)便是在太原的前身晋阳城归降了北宋,并开始了杨家将满门忠烈的故事。
太原素来是华北屏障,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公元 982年,出于国防的需要,宋太宗命大将潘美在晋阳故城东北三十里汾河对岸的唐明镇新建城池——这便是太原城。宋代太原城是座没有包砖的土城,周长不过十一里,只有四座城门。新城建成后,北宋皇帝冠以“紧州军事”的名称,直到七十七年之后才恢复了太原府的建制。
潘美在建设新城的时候,为了破坏太原风水,消除太原王气,取谐音以“钉”死太原龙脉,为此只修丁字街而不修十字街。虽然北宋皇帝如此苛待太原城,但太原城却在此后的战争中忠贞地护卫大宋江山,直到一百四十多年后金军南下。
被铁骑踏破的靖康之梦
北宋王朝及其后的南宋王朝可谓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富裕的朝代,欧洲的历史学家和旅游家们曾羡慕地记载道到:“(北)宋朝都城里的一个马夫的生活水平都比同时代的欧洲国王好!”国家财政的富裕也导致了一个奇特现象的出现:两宋都不是由于自身的农民起义而覆灭的,事实上在两宋时代除了方腊等少数起义之外,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内乱。原因就在于一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之后,国家立即出钱雇用那些流失失落的青壮年男子当兵,他们的家属从而也得到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这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政策是宋代皇帝的发明,也是国家富裕程度的明证。可是富裕的社会却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为保证,原因就在于宋朝皇帝过于防范来自手下将领的叛变,而当北方新兴的金朝灭亡掉辽国之后,懦弱的宋王朝面对急剧变化的形势却手足无措,君臣中没有几个能看清胡马南掠已经是迫在眉睫的威胁。宋徽宗还在幻想着以屈让和牺牲来换回燕云各州,于是当金军统帅宗翰的铁骑南侵之时,猝不及防的北宋大军或溃或降,节节败退,金朝西路军接连攻取了朔、武、代、忻四州。
说起北宋六贼之一的童贯,凡是看过《水浒传》的人们对他都不陌生,当时宋王朝在太原的最高官员就是被人们讥讽为“媪相”的童贯,这个深得宋徽宗宠信的宦官担任的职务是陕西、河东、河北宣抚使,负责全权统率这三个地区的军事力量,他的官邸就设在太原。除了征方腊取得胜利以外,童贯在与西夏、辽国的战争中,不懂治军却极擅隐瞒败绩、慌报军功,正是他两次伐辽的失利,使得北宋的腐败与孱弱在金军面前暴露无遗,从而萌发了南侵的野心。
在得知金军南下之后,大惊失色的童贯不是按照部将马扩的劝说部署应敌的防务,而是做好了南逃的准备。不久,金国使者来到太原,通报了金军已经南侵的情况并要求宋廷割让黄河以北的土地。不知所措的童贯准备逃归京城,太原知府张孝纯劝阻道:“金人撕毁盟约,大人应当率领各路将士奋力抗敌,如果大人南归,军心必然动摇,这无异于把河东拱手送给金人呀,河东一旦失守,河北岂能保全?!请大人留下来与我们共同报效国家,更何况太原地势险要,人民劲悍,金兵未必能够攻取。”厚颜无耻的童贯居然说:“我的职责是宣抚,而不是守土,如果一定要我留下,还要你们做什么?!”十二月八日,童贯逃离太原前线,张孝纯闻迅后击掌长叹:“平时童大人何等威风,怎么一旦风云突变就心惊胆战抱头鼠窜,他还有什么面目去见天子?!”
十二月十八日,一路势如破竹的金朝西路军攻破石岭关,前锋已进抵太原城下,陕西地方部队以四万人的兵力救援太原,可惜在太原城外的汾河北岸被金军击败。连战连捷,士气正旺的金军进而围困了太原城,而此时的太原城中没有北宋的正规军,而仅有王禀率领的胜捷军三千人。胜捷军是童贯负责西北边防时为自己招募的一支亲军,行伍出身的王禀从一名普通的士卒逐步擢升为宣抚司的都统制,在童贯逃离太原后被任命为副都总管负责守城。与此同时,宋徽宗传位于儿子赵桓,是为宋钦宗。金朝东路军主帅宗望率领六万金军从容渡过无人把守的黄河天堑,于靖康元年正月初八兵临开封城下。而此时的金军西路军却被太原阻挡,最后宗翰只得留下部将银术可继续围城,自己则率军南下。
面对着孤军深入的金朝东路军,懦弱的宋钦宗竟然接受了宗望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的退兵条件。金朝东路军于二月初九撤军北归,而已经进军到山西泽州的宗翰也在得到宋廷割地的许诺之后回师太原。尽管宋朝使臣路允迪进城传达了割让太原的诏书,太原全城军民望南而哭,他们苦苦支撑的结果竟然是被自己所效忠的皇帝出卖!太原人与中山、河间两镇军民一样,拒绝了这份屈辱的圣旨,誓死不降。在当时的三镇北宋军民看来,与其当野蛮的女真部落(胡虏)的奴隶还不如光荣战死!
此时的金军也是疲师远征、粮草不济,于是宗翰用“锁城法”构筑重重工事将太原团团包围,自己则率领主力撤回大同。此刻的宋钦宗也认识到太原保卫战的战略意义与三镇“国之屏蔽”的重要地位,他于三月十六日下诏重新确保三镇,加封三镇官员职位以褒奖他们的守城之功。这一年五月,赵宋王朝第一次组织中央禁军救援太原,大将种师中由河北井陉西进,另外两员大将姚古和张灏分别从长治和汾州北上,三军互为犄角,共解太原之围。由于种师中轻敌冒进在距离太原二十里的石桥遭遇前来阻击的金军主力,宋军仓猝应战,五战三胜,苦苦支撑。然而惧敌怯战的姚古部将焦安节却慌报军情,奏称金军主帅宗翰已经赶到,致使姚古、张灏两军逡巡不前,未能按照约定与种师中部会师。最后种师中被金军重兵围攻,宋军全军覆灭,誓死不降的种师中身中四创仍然裹伤力战,最终为国捐躯饮恨疆场。宋廷第一次救援太原的努力就这样失败了,事后焦安节被处斩,姚古贬官流放广州。
顺便说一句:在种师中救援太原的大军中有一员名叫杨志的大将,这位杨志应该就是小说《水浒传》中杨志的原型。杨志后来在救援太原与金兵的交战中兵败于山西盂县后不知所终,大抵是阵亡于乱军之中了。至于《水浒传》第十二回中杨志说:“洒家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这一点是否属实已经无从考证。
不久后,宋朝对太原展开了第二次救援。但身为宣抚的李纲却毫无权力,各路将领都直接听命于远在京城的宋钦宗,各自为政,互不协同。金军将一盘散沙般的宋军各个击破,对太原的第二次救援宣告失败,此战后李纲以“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被贬官。
不久后宋朝又因为策反已经归降金朝的辽国旧臣而激怒了金太宗,早有蓄谋的金太宗以此为借口于八月十四日再次下诏攻宋。金军二次南侵的兵力部署和进军路线较之前一次基本不变,还是以实现两路夹击会师开封为战略目标,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其战略重点就是首先攻取太原打通西路,于是太原再一次成为众矢之的。
龙城之死,靖康血泪!
在重重包围中南顾王师望穿秋水的太原守军没有盼来自己的援兵,兵临城下的却是卷土重来的宗翰大军。作为游牧民族的女真人长于野战而短于攻坚,为了夺取太原,金军总结了攻取辽国五京时的作战经验,除了早已实施并卓有成效的“锁城法”外,还制定了一整套在当时极为先进的攻坚战术:金军运来三十座大砲(抛石机),它能将大于斗的砲石抛入城内,城头用于防御的敌楼屡屡被击中摧毁。北宋攻取晋阳时就曾在城外构筑过起防护作用,名为“洞屋”的掩体工事,而金军更是建造了五十座下部安有车轮的大型机动洞屋,其作用尤如现代的装甲运输车,金军企图用它来运送土木填平护城壕。后来金军又制造了集洞屋与云梯于一体兼顾防守与攻击的鹅车,这种形如鹅状的装备下安车轮,上冠皮铁,能够有效保护士卒攻城。
太原守将王禀针锋相对,对于大砲,他在敌楼前设立栅墙,楼顶覆盖糠布袋,这样敌楼即使被击中也不会有大的损坏而能够迅速修复;对于填壕,宋军挖掘地道直通护城壕,等金军填满木柴后就放火焚烧使其前功尽弃;对于鹅车,宋军在城头设立了也如同鹅状的跳楼,从跳楼上将系有绳网的巨石套在鹅车顶部,使其重心上升,然后用搭钩和绳索将鹅车拉倒。
宋代的太原只是一座小城,物资储备极为有限,太原军民已经在严密封锁中苦苦支撑了八个多月,存粮早已用尽,士卒先是宰杀牛马骡等牲畜,后来只好烹煮弓弩皮甲以充饥,而城中百姓则只能用糠秕和干草来果腹,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剧!尽管如此,太原军民依然矢志不渝,拒绝了宗瀚的数次劝降而决心以死报国。
人相食,意味着这座孤城的坚守已经支撑到了极限,而到了百姓易子相食而仍能全城同仇敌忾坚持不降的事例,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安史之乱时坚守睢阳的张巡、许远、南霁云的事迹与之辉映了!与睢阳之役是不同的是此刻并没有其他的北宋城市与太原城作呼应,此刻的黄河以北早已尽入金人镬中。当一个个城市开城归降,一户户百姓在门上贴上“顺民”字样的时候,仍有这样一个已被自己国家抛弃的城池在抵抗!太原军民并没有什么虔诚宗教信仰作为信念的支撑,他们知道自己的下场必定是与城同灭,但他们仍然不降!不仅是士兵不降,百姓亦无一人愿降!伤亡惨重不降,易子相食亦不降!太原人此刻守护的已不是大宋的江山,而是自己的尊严——作为自由人而活的尊严,不为异族奴仆的尊严!这就是一千余年前那个被视为文弱朝代真正的风骨,是中国人灵魂深处真正的傲骨!
终于,在新增援来的金朝生力军半个月的猛攻之下,英勇顽强的太原城在坚守了二百五十多天之后,于九月初三失陷。尽管大势已去,王禀依然率领饥饿疲惫的士卒坚持巷战。在最后的时刻,这位忠烈不亚于岳飞的英雄背负着供奉在太原祠庙中的宋太宗御容画像突围出城,金兵全力追赶,在绝境中搏斗的王禀身中数十枪后投汾河自尽。疯狂的金兵打捞出王禀的遗体,金帅宗瀚破口大骂,命令士卒策马踏为肉泥以泄其愤。城破之后,太原三十余名当地文武官吏几乎全部壮烈殉国,金兵更屠城报复,在饥饿中仅存的太原百姓被屠杀一空…… 攻陷太原之后,金朝西路军挥师南下,与东路军遥相呼应,于年底会师开封灭亡了北宋王朝,是为“靖康之难”。
不知不觉间悠悠汾水已流淌了千年之久,而太原城还曾记得当年那些血雨腥风的岁月吗?与万古流芳的睢阳英烈们不同,王禀和那些可歌可泣的太原人并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太多的印记。也许是岳飞和辛弃疾等伟大英雄的身影早已笼罩了宋史卷轴的缘故吧?而他们的事迹同样也是值得中华民族的后代们永远牢记的。今天我写下的这些字句是为了让大家记住一个真理:历史,并不是只由胜利者来书写的。 打了童泼了蔡便士人间好世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