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索里尼——《十日谈》简读
《十日谈》为帕索里尼“性三部曲(生命三部曲)”的首部,影片相比后来米高梅出品的《一千零一夜》显然要轻松很多,也许当时导演潜意识中的毁灭倾向尚不明显,调侃和讽刺成分居多,表面性的淫乱和暴力毫无征兆地发生,这里没有因果律的彼此印证,一切“恶”只是被以一种理性的方式排出,仿佛在濒临崩溃的世界之下,大众阶级纷纷投入到一种无意识的“性与暴力”欢宴之中,精神世界则被完全消解,宴席撤下,一副道德崩溃的世纪末图景已经跃然屏幕(当然,比较起来《索多玛120天》才是真正的精神炼狱)。影片一开始表现杀人并将尸体抛入山崖的主人公科蒂,似乎暗示了人类在一生之中始终背负着无穷的罪恶,人类也将注定了因这种“恶”而不断承受痛苦,但是在承受痛苦的同时,影片中的人们普遍道德的匮乏体现出人类自身的矛盾性,他们既在竭力地追求一种无政府的自由状态,却又因为失去自律的精神控制力而将这种“无政府”变成了纯粹的“官能王国”,这也是帕索里尼本人所极力反对的。
暴露的生殖器颇有些挑战大众的视觉底限的味道,同时也有一种病态而极具攻击性的男权象征,它使得看似虔诚的修女放弃精神信仰,沉迷于一种简单的、粗暴的肉欲快感。而同时因为“上帝已死”,信仰竟然成了伪善的糖衣甚至直接遭到彻底的抛弃,片尾帕索里尼所饰演的画家梦中所看到的天堂景象将影片的讽喻推向了顶峰(虽然《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片尾的地狱更触目),圣母玛利亚虽然宝相庄严居高临下,但也只是无动于衷地坐视着一切的发生。
《十日谈》是帕索里尼改编名著的“三部曲”中相对表现最直观的一部,算是导演此类题材的“试金石”,影片似乎缺少一种构成内在联系的精神纽带,但是又可以简单划分为以科蒂为线索的“参与者”部分,以及帕索里尼接手后的“旁观者”部分,这也使得观众得以从自我意识的主观视角中抽离出来,与导演一起以一种客体的身份客观审视影片背后的意义。而因为在帕索里尼叙述部分所表现出来的凝练感加强了影片的严肃性,面对历史,帕索里尼从不矫饰,更多的是冷静叙述。 任何失去信仰的均失去灵魂~~~
任何践踏道德的均践踏人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