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灵 发表于 2008-2-19 13:29:26

[2/19]陈庆之小传

毛泽东在解放后日理万机的国事操劳中,对正史《陈庆之传》一读再读,对传内许多处又圈又点,划满着重线,并充满深情地批注:“再读此传,为之神往”(张贻玖《毛泽东读史》)。陈庆之到底是怎样一个历史人物,他的业绩何以能引起毛泽东如此关注动情呢?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郡(治今江苏宜兴)国山县人。自幼跟随梁开国皇帝萧衍,应对殷勤,颇受亲赏。南齐永元三年(501),庆之18岁,从萧衍起兵,攻破京都建康有功,先为主书,后除奉朝请。庆之出身寒微,虽常思为国效力,但当时高门士族执掌朝政,他在仕途上很不得志,长期不被重用。直到萧梁普通六年(525)正月,魏镇东将军徐州刺史(治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元法僧降梁,梁廷以庆之为武威将军率军接应。这时庆之已年满岁。事后庆之被升为宣猛将军。三月,梁廷派庆之率军2000送豫章王萧综为徐州刺史,入镇彭城。五月,北魏遣安丰王元延明、临淮王元或率军2万来攻。延明遣其别将丘大千为先锋,庆之击破之。梁武帝怕萧综失利,敕其引军南还。综素有反志,遂弃彭城逃降北魏,众军溃散,诸将不能制止。唯庆之率所部斩关夜退,全军而返。史称庆之“临乱能整,异于诸将”(《通鉴梁纪》普通6年)。
  梁大通元年(527)十月,庆之随领军曹仲宗伐魏,大军直指魏南兖州治所涡阳(今安徽蒙城)。魏派征南将军、常山王元昭等率马步5万增援,前军至驼涧,离涡阳40里。庆之主张逆战,寻阳太守韦放惧魏军轻锐,反对。庆之认为:“魏人远来,皆已疲倦,去我既远,必不见疑,及其未集,须挫其气,出其不意,必无不败之理。”(《梁书》卷32《陈庆之传》,下引本传不出注)他亲自率目下200骑进击,果破敌前军,魏人惊骇。庆之乃还军与诸将连营而进,背涡阳城与魏军相持。“自春至冬,数十百战”,将士疲弊。魏之援兵复欲于梁军后筑垒,曹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议谋退师。庆之却认为:置兵死地,乃可求生。魏军连筑13城,成犄角之势。庆之衔枚夜出,袭陷其4城,魏涡阳城主王伟乞降。余下9城,兵甲犹盛,韦放遣降者30余人,分报魏军诸营。庆之“乃陈具经费,鼓噪而攻之”,韦放军也同时出击,九城皆溃。梁武帝手诏嘉勉庆之:“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
  梁大通二年(528)四月,北魏政权在各族人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下,土崩瓦解,新兴羯胡酋帅尔朱荣发动河目之变,大杀宗室大臣后掌握朝权。魏北海王元颢来降,求立为魏主。梁武帝欲利用其向北拓地,封元颢为魏王,以陈庆之护送元颢北还。十月二十九日,陈庆之袭取魏铚城(今安徽宿县西南),旋破荥城(今河南宁陵南)。梁中大通元年(529)二月二十日,魏廷遣都督丘大千镇梁国(治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四月,陈庆之乘虚北上,进围梁国,魏守将丘大于有众7万,在城外分筑九城,以抵御梁军。陈庆之率将士奋力攻城,自早晨战至下午,连破魏军三城,大千请降,梁军攻占梁国。接着,元颢在此称魏帝。此时,魏济阴王元晖业率羽林军2万救梁国,进至考城(今河南民权东南),闻梁国已陷,遂屯兵考城不进。考城“四面萦水,守备严固”。陈庆之进至考城后,立即命将士“浮水筑垒”,不久攻下考城,生擒元晖业,获运粮车7800辆。陈庆之乘胜挥师疾进,魏大梁城(今河南开封西北)守军望旗归降①。元颢晋封陈庆之为卫将军、徐州刺史、武都公。
  魏廷见陈庆之军直指京师洛阳,为保卫京城,乃遣南道大都督杨昱镇守荥阳(今河南荥阳),尚书右仆射尔朱世隆镇守虎牢(今河南荥阳泛水镇),左卫将军尔朱世承镇守崿顿(古镇戍,在洛阳东南),设三道防线,以图阻击梁军。陈庆之率军迅猛西进,围攻荥阳。荣阳城垒险固,守军有7万之众,陈庆之军仅有7千,而且魏上党王元天穆与骠骑将军尔朱兆已击败邢杲军,率大军还救荥阳。梁军前有坚城,后有大敌,将面临腹背受敌的险境,因而士卒恐慌。陈庆之沉着镇静,解鞍秣马,向全军讲清严峻的形势,并激励将士说:“吾至此以来,屠城略地,实为不少,君等杀人父兄,掠人子女,亦无算矣;天穆之众,皆是仇雠。我辈众才七千,虏众三十余万,今日之事,唯有必死乃可得生耳。虏骑多,不可与之野战,当及其未尽至,急攻取其械而据之。诸君勿或狐疑,自取屠脍。”(《通鉴》卷153《梁记》中大通元年)顿时梁军士气高昂,人人争先,相率蚁附登城,两军肉搏战,梁军虽死伤500余人,但在敌援军赶到之前,攻破荥阳,活捉杨昱。不久,元天穆、尔朱兆率大军至荥阳,陈庆之亲率骑兵3000,背城力战,又大破魏军,魏骑将鲁安于阵乞降,天穆、尔朱兆等皆败走,梁军“收荥阳储实,牛马谷帛不可胜计”。这一仗连新兴羯胡酋帅尔朱氏的骑兵,也被梁军击败,表明庆之指挥有方,及其所率梁军作战威力强大。庆之乘士气正盛,连续进攻虎牢、崿岅等地,尔朱世隆闻讯弃城逃跑,尔朱世承被梁军活捉,梁军遂相继占领虎牢、崿颂。于是,魏京都洛阳完全暴露在梁军兵锋之下,魏孝庄帝元子攸从中书舍人高道穆之议,从洛阳北渡黄河,逃往河内郡(治今河南沁阳)。魏临淮王元彧,安丰王元延明率魏廷百官封府库,迎元颢入洛阳。
五月二十五日,元颢入居洛阳宫,改元建武。晋封陈庆之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增邑万户。不久,元天穆等魏军又先后攻克大梁、睢阳,并由魏将费穆率兵2万攻虎牢,对洛阳形成威胁。陈庆之又回师进击魏军,天穆畏庆之,率4万之众北渡黄河,费穆攻虎牢将拔,闻天穆军北渡,见庆之来援,摄于梁军威力,遂投降庆之。庆之再次攻下被魏军收复的大梁,睢阳等城。
  陈庆之是这次北伐的主将,他利用北魏内乱之机,轻装乘虚径进。北伐军占铚城后,北魏正发大军平青州(治今山东益都)邢杲之乱,京师空虚。因此,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京师洛阳,梁军选择一条捷径,占领铚城后,直趋梁国,北上考城,西向大梁,兵锋直指洛阳。可见北伐选择的时机和进军路线,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陈庆之智勇双全,善于指挥,能攻善守,常出奇制胜,甚至新兴羯胡酋帅尔朱氏的强大骑兵,也败在他手下,一大批北魏将领被俘或被挫败。作为这次北伐的指挥者陈庆之,“威震中原,声动河塞”。当时梁军悉著白袍,所向披靡,故北方民谣:“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南朝自刘宋元嘉末年北伐大败以来,在南北战争中,南朝鲜有胜者。陈庆之这次北伐的赫赫战功,不仅创造了南朝战史上的奇迹,而且对南方军民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但由于萧梁君臣昏庸无能,士族政权的腐朽,未能及时利用梁军北伐胜利的大好形势。
  元面的北归,以及梁武帝派陈庆之护送,本是互相利用。元颢企图借梁军势力在北方立脚,而梁武帝则想乘机扩充统治区域。因此,元颢在进入洛阳后,并无巩固洛阳政权的政策措施。他一方面志得意满,极尽享乐,沉湎酒色,不问政事;另一方面,见洛阳百官臣服,利用梁军登上皇帝宝座的目的已经达到,心中渐起异心,遂与安丰王元延明、临淮王元彧等筹划叛梁之计。但由于他当时尚须倚仗陈庆之的兵力,所以表面上不露声色,实际上与萧梁已貌合神离。陈庆之对此有所察觉,也暗中筹划对策。他建议请梁廷增兵,并解放被掠往北方的南人,以扩充军力。元颢恐陈庆之兵多势大,难以控制,不准陈庆之所请。为防止庆之暗中向梁请兵,他又给梁武帝上表陈说增兵之不利。梁武帝垂暮之年,大肆佞佛,荒疏政事,不图进取。他本想利用和控制元颢,不欲增兵北上,见表后竟令各路梁军皆停留边界,不许进入魏境。当时陈庆之所领梁军,在洛阳者不足一万,兵力单薄,孤军奋战。庆之军副马佛念指出其功高震主,难为元颢所容,劝他乘机杀掉元颢,据洛阳自图大事。陈庆之不允,认为这样做是对梁廷不忠。他为了摆脱元颢的控制,请求赴徐州刺史(治今江苏徐州市)之任,以便处于伺机进退的有利地位。元颢既想依靠而又猜忌庆之,自然不许其请。庆之为人忠厚谨慎,在援军不至,扩军又不被采纳的紧急关头,不敢毅然从洛阳向南撤军,逐渐陷入困窘的局面。
  魏孝庄帝元子健逃出洛阳后,先至河内郡,后又往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南)暂住。这时,控制北魏朝政的尔朱荣亲至长子朝见孝庄帝,并统领兵众,聚集军资器仗,护送孝庄帝还洛阳。六月,尔朱荣等率大军,攻占在元颢控制之下的河内郡,杀元颢河内太守元袭和都督宗正珍孙。不久,尔朱荣进至洛阳北面的黄河北岸,与陈庆之所领梁军相峙于黄河一线。当时元颢以陈庆之守北中城(河阳三城之一,为洛阳外围戍守要地,故址在今河南孟县西),元颢守河桥(黄河浮桥,在今河南孟县西南黄河之上,北中城即在河桥北岸)南岸,安丰王元延明率军缘河据守。尔朱荣军进攻北中城,“三日中十有一战”,均被陈庆之军击退,杀伤魏军甚多。尔朱荣依杨侃之计,征伐木材,扎制木筏。魏军精骑乘夜渡过黄河。元颢之子元冠受领马步军五千人前来迎战,尔朱兆等败擒元冠受。缘河据守的元延明逃走,其众溃散。元颢闻此败讯,率左右亲随数百人南逃,至临颍(今河南临颍西北)被县卒杀死。陈庆之知元延明、元颢军溃散,收集部下步骑数千人,结成方阵东还。尔朱荣亲自率精骑追赶。庆之军速退至阳城西(今河南登封南),恰遇嵩高水洪溢,庆之军被水冲没,将士死散殆尽。庆之剃发假扮成僧人,只身从小路经汝阴(今安徽阜阳)逃回江南。洛阳复归魏军占领,梁军此次北伐所克之地,也尽为魏所收复。
  从陈庆之孤军北上,到单身逃回,萧梁始终未派一兵一卒,给予增援接应,陈庆之北伐所取得的辉煌战果,遂因孤军奋战而付之东流。
  中大通二年(530),梁廷以庆之任都督南司(治今河南安陆)、北司(治今河南信阳市)、西豫(治今河南息县)、豫(治今河南寿县)四州诸军事、南北二司州刺史。庆之至镇,向北拓地,围魏豫州治所悬瓠(今河南汝南)。魏颍州刺史(治今河南长局县)娄起。扬州刺史(治今河南沈丘县)是云宝来援,庆之分兵打援,破魏军于溱水(古水名,注于汝水)。又击败魏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治今河南开封市)司马恭。大同二年(536),庆之大败侯景军,获其辎重。
  庆之任北兖、北司,南司等州刺史日年,这些地区多为梁魏接壤地界,常年征战,人民生计和生产遭受严重损失。庆之为政,务求发展生产,减轻人民的赋役负担。他表省南司州,罢义阳(北司州治所)镇兵,裁减军政冗员,减少政府开支。又“停水陆转运,江湖诸州并得休息”。并开田6000顷,2年之后,仓廪充实。大同二年,豫州大饥,庆之“开仓赈给,多所全济”。豫州人民为之树碑颂德。庆之长年操劳萧梁北境军政,积劳成疾,大同五年(539)卒于任上,终年56岁。
  在庆之从事军政的16年,正是萧梁接近衰亡的政治腐败时期(庆之死后仅9年即发生侯景之乱)。在天时人事不利的形势下,庆之却以其卓越的军事天才,无论是北伐横扫河洛,或挥师驰骋边陲,均充分显示其驾驭战争的非凡能力,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战争场面。

精灵 发表于 2008-2-19 13:32:29

这个人,我曾经在本板块中发过好几篇关于他的文字,也曾因为他和别人争执过。
只能用2个字形容:天才。

[ 本帖最后由 elfyiluli 于 2008-2-19 13:38 编辑 ]

精灵 发表于 2008-2-19 13:37:17

陈庆之是什么人?随便上网一搜,就能得出令人惊讶的结果。此人一生百战,从未在优势兵力下打过仗,以一对十都算是占了便宜,更多情况是以一敌数十、上百,但结果皆无二致:大胜。

难怪毛泽东读到《南史.陈庆之传》中圈点满幅,更批注道:“再读此传,为之神往”。

而此人又非勇猛盖世,吕布或者冉闵之类天神下凡般的家伙,史书记载他“射不穿札,马非所便”,大将的两门基本功都是零蛋,关于他的史料又扑朔迷离,只有战果,未有过程,7000人对数万也好,数十万也罢,初初接战,敌便溃不成军,令人难免会联想莫非老陈这7000勇士皆斯巴达300战士附体,或者大黄蜂擎天柱再生?

[ 本帖最后由 elfyiluli 于 2008-2-19 13:38 编辑 ]

精灵 发表于 2008-2-19 13:37:56

以7000人累计破敌30万,十数次大小战役未尝败绩,《梁书》与《南史》中的陈庆之,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条神!

神话中的陈庆之

毛泽东对萧梁时期的战将陈庆之相当崇拜,他在所读《南史.陈庆之传》中圈点满幅,更批注道:“再读此传,为之神往”。

其实,《南史.陈庆之传》基本是拷贝《梁书.陈庆之传》,要论陈庆之,先要读后者。

在《梁书.陈庆之传》中,姚思廉用3000多字记载了一个匪夷所思的不败名将的传奇。梁武帝萧衍派飙勇将军陈庆之护送魏奸元颢北归,陈庆之遂身披白袍,率7000人,横扫河洛,14月内连下魏32城, 攻无不克。大小凡47战,以7000兵力,先后破魏军丘大可7万、杨昱7万、元天穆数万,降费穆2万,直陷魏都洛阳。故北方有民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这不是一个人在指挥战斗,而是一条神!

这个传奇在接下来的1500年里却没有被史家、小说家大书特书,直到日本作家田中芳树以陈庆之为模特,创作了一部影响不小的历史小说《奔流》。经过田中的渲染,白袍大将犹如天降战神,插翅能飞,凛凛生威。

最近1、2年,网络中也兴起了陈庆之热,大部分文章是在《梁书》的基础上将其造成百代战神,也有小部分是对其人其战绩的质疑与讨论。但陈庆之神话已然深入人心,只需要在任一个搜索引擎里打出这三个字,战神传说就会幕天席地占据你的眼睛。

但是,在《魏书》、《北齐书》等史书中,陈庆之却并非战无不胜,亦曾败得狼狈。那么,究竟陈庆之真实战绩如何?其北伐的意义又是怎样?

而几乎所有陈庆之指挥战役的史料,也犹如裸体记载,只说跟谁打,在哪里打,然后就打得敌人鼻血长流了。因此,我们很想知道,作为战神或准战神的陈庆之,究竟何以如此牛逼?

最后,寒士出身的战将陈庆之,在整个萧梁时代,处以何种地位?他以一人的军事天才,又是否改变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下面我将综合相关史料,参考近现代学人研究意见,但主要是个人推理演绎,试着将以上问题一一道出。

爬梳各种立场的史籍记载,挤干神话中的水分后,陈庆之依然不失为一代杰出战将,有他的白袍飘飘,起码我们不会再将亚历山大数万人破波斯百万大军的战绩视为不可复制的传奇。

二、陈庆之主要战事考

梁大通三年(529年)四月,破魏丘大可7万人

四月二十日,破魏元晖业羽林军2万人

五月二十三日,破魏杨昱7万人

……

陈庆之(484-539年),字子云,江苏宜兴人。因出身寒门,长年不得重用,41岁始独立领兵,战斗生涯只有15年,其指挥最重要战役,又集中在以7000兵力北伐攻陷洛阳的一年内。下面,先将陈庆之北伐的战绩大致表出。

梁大通二年(528年)四月,魏北海王元颢来降,梁武欲利用其向北拓地,至不济也能在魏梁间建立个防卫缓冲地带,遂封元颢为魏王,以陈庆之护送北归。具体目的地史书并未明说,是否要一直送到洛阳,也是未知之数。同年十月,陈庆之袭取魏铚城,旋破荥城。

梁大通三年(529年)四月,魏元天穆率大兵东讨邢杲,陈庆之乘虚北上,围攻梁国(治睢阳),破魏丘大可7万人。元颢于此称魏帝,改元孝基,以陈庆之为前军大都督。四月二十日,陈庆之进军考城,破魏元晖业羽林军2万人。五月一日,魏大梁守军望白袍而降。陈庆之遂引师西进,鞭指魏都洛阳。五月二十三日,在魏援军赶到之前,破魏杨昱7万人,攻陷荥阳。俄而率3000兵背城力战,破敌援军元天穆、尔东兆骑兵万余。随后魏尔朱世隆弃虎牢,洛阳全裸于梁军之前。五月二十五日,元颢入洛阳,改元建武。

然梁军陷洛阳后,魏元天穆等又反扑,先后攻克大梁、睢阳,并由费穆率2万兵攻虎牢,洛阳告急。陈庆之遂回师进击魏军,元天穆畏之而率4万众北渡黄河,费穆则率2万众降于虎牢。随后,陈庆之收复大梁、睢阳,洛阳之危尽解。

陈庆之此次北送元颢,自铚县至洛阳,行程3000余里,47战克魏32城,一往无前,可谓神勇。但有三个因素不得不表:

第一,其时魏内外交困,于下则流民四起,于上则宫廷频变,洛阳方圆数百里内兵力空虚、士气低落,故陈庆之所向披靡,亦有一定机缘巧合。

第二,陈庆之此次北伐,始终未与魏最精锐之师接战,其时魏朝第一名将尔朱荣初破葛荣,正囤兵上党至邺城一线,而元天穆实际上也未全力与陈庆之正面接战,其主要精力耗在进攻济南邢杲方面。(《魏书》中有“朝廷以颢孤弱,不以为虑”之言,足以佐证。)

第三,《梁书》记陈庆之自述,“我辈众才七千,虏众三十余万”。(《南史》则为“贼众四十余万”),常人多误解为是以7000破30万,其实“虏众”不只指敌军,亦指敌军胁带做后勤等工作的百姓。且古代打仗,多爱浮夸,如曹操之号百万,实际不过数十万。进一步看,据今人朱大渭考证,当时北魏总兵力不过20万左右。因此,《梁书》中“魏将丘大千有众七万”、“抚军将军元显恭率御仗羽林宗子庶子众凡七万”,以及“虏众三十余万”等说法,显然有点大跃进。

综上,陈庆之北伐以少破多的战绩,有事实基础,但也有一定水分。近人吕思勉对庆之北伐的评价就比较中肯:“(陈庆之)其锋可谓锐矣,然魏之兵力,未大损也”。

《梁书》中的陈庆之,一生未尝败绩,即使被尔东荣攻陷其参与守卫的洛阳,也要先鼓吹其11战伤敌甚众,再将后面的全军覆灭归结于天灾(嵩高颍水泛洪)而非人力。那么,事实是否如此?

关于洛阳保卫战,《梁书.陈庆之传》这么写道:

“魏天柱将军尔朱荣、右仆射尔朱世隆、大都督元天穆、骠骑将军尔朱吐没儿、荣长史高欢、鲜卑、芮芮,勒众号百万,挟魏主元子攸来攻颢。颢据洛阳六十五日,凡所得城,一时反叛。庆之渡河守北中郎城,三日中十有一战,伤杀甚众。荣将退,时有刘灵助者,善天文,乃谓荣曰:‘不出十日,河南大定’。荣乃缚木为筏,济自硖石,与颢战于河桥,颢大败,走至临颍,遇贼被擒,洛阳陷。庆之马步数千,结阵东反,荣亲自来追,值蒿高山水洪溢,军人死散。庆之乃落须发为沙门,间行至豫州,豫州人程道雍等潜送出汝阴。至都,仍以功除右卫将军,封永兴县侯,邑一千五百户”。

看上去真是“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陈庆之渡到黄河以北,把守北中郎城,三日11战,杀得尔朱荣正要退兵,却为善观天相者说服,绑了木排渡河,攻取洛阳。陈庆之仍未慌乱,结好阵型东返,遭遇嵩高县颍水泛洪,全军死散,于是落发剃须假扮僧人,独身逃回梁都。

但还有另一个洛阳保卫战的版本,《魏书.尔朱荣传》写道:

“(尔朱)荣与(元)颢相持于河上,颢令都督安丰王延明缘河据守。荣既未有舟船,不得即渡,议欲还北,更图后举。黄门郎杨侃、高道穆等并谓大军若还,失天下之望,固执以为不可。属马渚诸杨云有小船数艘,求为乡导,荣乃令都督尔朱兆等率精骑夜济,登岸奋击。颢子领军将军冠受率马步五千拒战,兆大破之,临阵擒冠受。延明闻冠受见擒,遂自逃散,颢便率麾下南奔”。

而《魏书.岛夷萧衍传》中则有一句:“永安二年夏,遂入洛阳,车驾还讨,破走之。唯庆之一身走免,自余部众皆见俘执。”

根据《魏书》的两条记载,陈庆之在保卫战中几乎变成透明人:尔朱荣结重兵与元颢相持于黄河两岸,欲渡无舟楫,打算北还,为下属劝止。恰好找到几艘小船和向导,尔朱荣就命尔朱兆率精骑夜渡,破颢陷洛,陈庆之则单身逃免。

[ 本帖最后由 elfyiluli 于 2008-2-19 13:39 编辑 ]

精灵 发表于 2008-2-19 13:40:07

别忙,还有第三个洛阳保卫战的版本,《资治通鉴.梁记九》写道:

“尔朱荣与颢相持于河上。庆之守北中城,颢自据南岸;庆之三日十一战,杀伤甚众。有夏州义士为颢守河中渚,阴与荣通谋,求破桥立效,荣引兵赴之。及桥破,荣应接不逮,颢悉屠之,荣怅然失望。又以安丰王延明缘河固守,而北军无船可渡,议欲还北,更图后举。黄门郎杨侃曰:……若未有所成,遽复引归,民情失望,各怀去就,胜负所在,未可知也。不若征发民材,多为桴筏,间以舟楫,缘河布列,数百里中,皆为渡势,首尾既远,使颢不知所防,一旦得渡,必立大功。……荣曰:“杨黄门已陈此策,当相与议之。”刘灵助言于荣曰:“不出十日,河南必平。”伏波将军正平杨剽与其族居马渚,自言有小船数艘,求为乡导。戊辰,荣命车骑将军尔朱兆与大都督贺拔胜缚材为筏,自马渚西硖石夜渡,袭击颢子领军将军冠受,擒之;安丰王延明之众闻之,大溃。颢失据,帅麾下数百骑南走,陈庆之收步骑数千,结阵东还,颢所得诸城,一时复降于魏。尔朱荣自追陈庆之,会嵩高水涨,庆之军士死散略尽,乃削须发为沙门,间行出汝阴,还建康,犹以功除右卫将军,封永兴县侯”。

《通鉴》这段话主要以《梁书》为蓝本,又硬插了《魏书》中的一些材料,拖泥带水,很不自然。关于陈庆之的部分,则全取自《梁书》。那么,我们是否就可以相信《梁书》关于陈庆之在洛阳保卫战中的记述呢?答案是:不。

司马光是个讲究“正统”的传统儒家学者,《通鉴》南北朝纪年不见北魏、北齐、北周,只有宋、齐、梁、陈,很明显,司马光是以南朝为“正统”。 他的助手刘恕对此也曾有异议,写信表示:“正统之论,兴于汉儒,推五行相生,指玺绂相传,以为正统……而魏晋南北五代之际,以势力相敌,遂分裂天下,其名分位号异乎周之于吴楚,安得强拔一国谓之正统,余皆为僭伪乎?”但看来这抗议最后也没有用。

既然司马光以南朝为正统,好不容易出了个“所向披靡”的萧梁大将陈庆之,当然要大书特书。我们可以看到,在《通鉴.梁记》里,陈庆之的出镜率相当高,而且基本全盘照搬《梁书》。

那么,现在的关键就在于判断《梁书》与《魏书》就洛阳保卫战的记述谁更接近事实了。

我个人的倾向,是更相信《魏书》,虽然它也不算十足信史。但两部非信史,当弃更不“信”的那一部。而《梁书》中关于洛阳保卫战的记述,实在是破绽百出。

首先,“魏天柱将军尔朱荣、右仆射尔朱世隆、大都督元天穆、骠骑将军尔朱吐没儿、荣长史高欢、鲜卑、芮芮”,这头一句就有问题。芮芮,即柔然,向是北魏的心腹大患,不曾帮北魏打南朝,这就像日本不可能帮中国打台湾一样。当然,北魏军队里也可能有柔然人,因为北魏曾先后将内附和俘获的柔然、敕勒及内地汉人迁于六镇及平城等地,并使之充作隶户和营户。但这与《梁书》中的芮芮派兵与北魏联合攻打洛阳,却是两码事。司马光也晓得这点,所以编《通鉴》时偷偷把它拿掉了。


其次,“庆之渡河守北中郎城,三日中十有一战,伤杀甚众”,与后面的“值蒿高山水洪溢,军人死散”一句,颇有矛盾。陈庆之北渡黄河随后东撤,若要遇到黄河南岸嵩高县的颍水泛洪,只可能是东撤前回渡了黄河。但回渡之时,怎么可能避免与尔朱荣已布于黄河两岸的30万大军作战?在《魏书》和《梁书》中,均没有陈庆之回渡黄河时的作战记录。那么,陈庆之及其部曲,当真成了内裤外穿的超人,乱云飞渡仍从容?

最后,“庆之马步数千,结阵东反,荣亲自来追”,这句用四川话来说,就是“逗起闹”。尔朱荣此战首要目的是夺洛阳,灭元颢,现在洛阳攻下,元颢跑路了,就算要追,也会追元颢而不是陈庆之。姚思廉真以为是写武侠小说,两个绝世高手非要再单挑啊?相比之下,《魏书》的记述是大致可信的。唯有在渡江具体操作技术的环节里,《魏书》的说法没有《梁书》可靠。毕竟,只靠几艘小船加个向导,就能带“特种部队”渡江,大败对方5000马步,也有点离谱。司马光在这个环节上,综合了《梁书》与《魏书》的记载,干得不坏。


所谓“功高震主”,何况元颢还算不上是陈庆之的“主”,不过是萧梁扶持的一个傀儡政权,陈庆之则仿佛于元颢卧榻之旁鼾声如雷的钦差大臣,令其不爽多于倚重。

《梁书.陈庆之传》中对元颢这个人评价很低,揭发其人“既得志,荒于酒色,乃日夜宴乐,不复视事”。而《魏书.元颢传》也差不多,说他“日夜纵酒,不恤军国”。元颢既然是个怂货,自然会对陈庆之有所猜忌。部将元延明曾对元颢说:“陈庆之兵不出数千,已自难制;今增其众,宁肯复为用乎?权柄一去,动转听人,魏之宗社,于斯而灭。”元颢于是更加疑惧,生怕陈庆之找梁武要兵,上表说:“河北、河南一时已定,唯尔朱荣尚敢跋扈,臣与庆之自能擒讨。今州郡新服,正须绥抚,不宜更复加兵,摇动百姓。”于是梁武也就没再给元颢派援军。

到了元颢将败亡的时候,陈庆之很可能已经没多少实际军权,因此《魏书》里洛阳保卫战才没他多少戏份。这里有条比较具备说服力的材料,《洛阳迦蓝记》记载,元灏败逃被俘时,“所将江淮子弟五千人,莫不解甲相泣,握手成列”。陈庆之护送元颢北上带了7000人,其时元颢不过是个光杆司令。到了洛阳元颢即使扩充兵力,也很难是“江淮子弟”。因此,元颢被俘时率领的这5000“江淮子弟”,极可能就是陈庆之原来的部曲。他们之所以解甲相泣,不是为了戾主元颢,而是为了故将军陈庆之。而《魏书.岛夷萧衍传》中那句突兀的“唯庆之一人走免,自余部众皆见俘执”,至此也有了一个完满解答。

其实,即使陈庆之掌有兵权,也未必能绝对不败。洛阳保卫战敌我悬殊,内外交困,庆之只得败走,让他的粉丝们还有说辞,但他此后与魏尧雄的战斗,则难再找借口。

在《梁书.陈庆之传》里没有问题,白袍将军晚节能保:

“中大通二年,除都督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诸军事、南北司二州刺史,余并如故。庆之至镇,遂围悬瓠。破魏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于溱水,又破行台孙腾、大都督侯进、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于楚城。”

别人没什么,但是尧雄很生气,尧雄有话说。在《北齐书. 尧雄传》中(魏收作《魏书》时尧雄仍在世,故不入传,李百药作《北齐书》始收入),这么写道:

“梁司州刺史陈庆之复率众逼州城,雄出与战,所向披靡,身被二创,壮气益厉,庆之败,弃辎重走。后庆之复围南荆州,雄……遂率众攻之,庆之果弃荆州来。未至,雄陷其城,擒梁镇将苟元广,兵二千人”。

这次,其实两部史书没有大冲突,只不过你写你的得意史,我写我的得意史而已。楚城,今湖北省黄梅县,陈庆之时代属于萧梁领土。北魏众人包括尧雄来袭击,陈庆之将之击退,很正常。

但陈庆之去打尧雄,也同样输掉,且前后达两次。为何陈庆之老要攻打尧雄?很简单,当时陈庆之乃梁朝都督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诸军事、南北司二州刺史,但梁朝实际并没有南北司、西豫、豫四州,庆之的头衔只是带鼓励性质的虚职。尧雄却不一样,他是魏朝豫州刺史,也占有实际领地,陈庆之当然要眼红,要去抢土地啦,结果惨被夯退。

不过,爬梳各种立场的史籍记载,挤干神话中的水分后,陈庆之依然不失为一代杰出战将,有他的白袍飘飘,起码我们不会再将亚历山大数万人破波斯百万大军的战绩视为不可复制的传奇。

精灵 发表于 2008-2-19 13:43:41

中华第一名将-陈庆之
记得很长时间之前,我曾经和人争论过关于战争的事情。因为对方认为德国在二战时期的将领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出色的,因为他们偶尔可以打出以少胜多来。我当时觉得很可笑,因为我的经验是,看了中国古代战争史,就别提什么以少胜多。当时我举的例子有:

  项羽彭城破诸侯:三万对五十六万。

  韩信破赵之战:一万二千对二十万。

  刘秀昆阳之战:三千对四十二万。

  张辽合淝大战:八百对十万。

  淝水之战:八万对一百一十二万。

  ……等等。

  这些仗按照一般规律都是几乎不可能打赢的,但是世界上就是有这么一些天才,他们总能在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以一种生硬得几乎蛮横的姿态切入我们的思维,把我们的经验和规律打个粉碎,一剑惊阕。

  但当时我也认为以少胜多是在特定条件下的不得已而为之,这么大悬殊的以少胜多有可能主将一辈子也不会再去打,然而,读书不多的我又错了。四个月之后我读起《梁书》,再次被一位天才一剑惊阕:他一辈子打了上百仗,几乎全部都是在一比数十甚至上百的比例下打的。

  这个人叫做陈庆之。

  陈庆之(484~539)是南朝梁人,估计是个在不太穷又没多富的庶族读书人或者小官吏(萧衍后来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写“本非将种,又非豪家”)的儿子。中国古代,尤其是晋后隋前那段时间,庶族(下级地主或者读书人)和士族(高级地主或者读书人)之间的分界线是相当严格的,庶族不大见得能有出人头地的机会。而且他的武艺很差:“射不穿孔,马非所便”,因此陈庆之的青少年,也许还包括中年,是以宫廷侍从的身份度过的。

  他当时的主子是梁武帝萧衍,说起萧衍这个人,很有意思。这人早些时候还算比较贤明,老了就忽然糊涂起来了。他有三件事情传为笑柄:头一件是谄佛,谄佛就要修寺庙,问题是他自己小气不舍得花钱,老百姓又实在是没钱了,于是有人给他出了个损招:假出家,让下臣们把自己赎出来。这个就跟小孩耍赖一样。其次是浮山筑堰准备水灌寿阳城,三筑三败。这是小孩子瞎想还倔脾气。再其次是听信谗言把太子萧统给气死了。这第三件厉害,导致千古文人们一水地瞧他来气。萧统死时“朝野惋愕,建康男女,奔走宫门,号泣满路。四方氓庶,及疆徼之民,闻丧皆恸哭”,可惜了一个未来的有为皇帝。

  陈庆之就是跟着这样孩子一般的皇帝干的,先是下了二十几年棋:“高祖性好棋,每从夜达旦不辍,等辈皆倦寐,惟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但他前半生的履历除了这个就是空白了。直到公元525年,陈庆之才有了生平第一次带兵机会,那年他已经四十二岁了。而且那次带兵是被任命为武威将军和其他将领一起去迎接北魏的徐州刺史元法僧叛投的,没打成仗,作为一代名将的初阵来说,未免太没气势了些。

  随即,萧衍任命陈庆之为宣猛将军、文德主帅领兵两千护送豫章王萧综接管徐州。北魏方面当然不可能丢掉徐州这块战略要地,派两位宗室元延明、元X领兵二万,在陟口一带扎下营寨准备进兵,陈庆之得到消息之后二话不说,逼近敌人营垒挥师直击。一比十,这是他实实在在打的第一仗,很可能也是他所有战斗中实力比例与敌人最接近的一仗。战斗的结果,二元的两万人马不过在一通鼓之间被陈庆之的两千人马击溃败逃。

  本来此战胜负已定,奈何陈庆之的直属上司萧综出了毛病:萧综的母亲吴淑媛(不是本名,后宫宫号)大概本来是齐末代皇帝萧宝卷的嫔妃,跟了萧衍之后七个月就生了萧综。“宫中多疑之者”,后来吴氏告诉萧综,萧综自己也开始怀疑自己实际上是萧宝卷的孩子,于是按照当时的民俗,悄悄挖开萧宝卷的坟,用自己的血去滴萧宝卷的骨头,“俗说以生者血沥死者骨,渗,即为父子”,结果确实渗进去了。他犹自不信,又杀了自己的一个儿子“取其骨试之”,结果又渗进去了。这下萧综深信不疑。萧衍的哥哥全家是萧宝卷杀的,萧宝卷全家是萧衍杀的,宝卷的弟弟萧宝寅还在北魏做着镇东将军、雍州刺史、开国公,这两家姓萧的仇深似海。萧综既然认定了自己是宝卷的儿子、宝寅的侄儿,也不废话,连夜就带了几个人投奔到延明的大帐里去了。主帅临阵投敌,陈庆之再怎么努力也没用了,只好斩关后退。这仗不算赢,但两国从此都知道了陈庆之这个名字。

  公元527年,陈庆之从曹仲宗伐涡阳,从他领兵甚少但有假节,而且可以参与军机看来,很可能是监军一类角色。北魏则派遣宗室元昭等人领军十五万救援,前军部队赶到驼涧,大战一触即发。当时手下只有两百人的陈庆之建议夜袭,另一将领韦放则认为敌军的前锋部队都是精锐,不易取胜。陈庆之当时很可能发了一点政治脾气,最后说你们都不去我带我那两百人去。于是,他带领自己的部属二百,长途奔袭四十里,一夜之内击败了北魏的先头部队!

  “百翎贯寨”的事情甘宁也做过,但那是骚扰,陈庆之则纯粹是歼灭性质的闪电战。果然,北魏的大部队听到先头部队脚都没站稳就被吃掉,全军震恐,行动迟缓,士气大跌。

  但双方的实力比较实在是相差太多,而领兵的总将又偏偏不是陈庆之本人,因此双方在涡阳附近打了近一年,战斗上百次,胜负还未分,但北魏已经在梁军的后方筑起营垒,形成夹击之势。曹、韦二人实在是打不下去了,准备撤退。陈庆之拿着假节在大营门口堵住部队,说:“共来至此,涉历一岁,糜费粮仗,其数极多。诸军并无斗心,皆谋退缩,岂是欲立功名,直聚为抄暴耳。吾闻置兵死地,乃可求生,须虏大合,然后与战。审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今日犯者,便依明诏。”实际上他应该没有什么密诏。但这一手把军队和曹、韦吓住了,把指挥权交给了他。陈庆之立刻率领精锐突袭北魏援军自以为坚不可摧的十三道营垒,大获全胜,魏军的尸首淤塞了淮水的支流。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孙权对吕蒙的评价:“鸷鸟累百,不如一鹗。”但我又犯了自作聪明的错误:这些和陈庆之后期的军事辉煌比起来,简直微弱得不值一提。

  公元529年,北魏国内变乱,有实力的诸如萧宝寅、葛荣、尔朱荣等纷纷割据,没实力的象北海王元颢,就只有象春秋时期那样自托他国,借助他国的力量去成为本国的皇帝。于是元颢向梁投降,萧衍不好回绝,于是派飚勇将军陈庆之带领七千人马送元颢上洛阳称帝。这个行动与其说是莽撞,不如说是搞笑来得确切。要是区区七千人真能打下拥兵百万的北魏国都洛阳,北魏早就被梁灭了,哪能等到元颢借兵。何况萧衍也不大相信这事情真有利可图,萧宝寅就是个现成例子,北魏对他仁至义尽,可他该造反照样造反,搭上萧综一条小命也在所不惜。因此,萧衍很可能完全是敷衍一下元颢而已。更有可能的,他在出征之前大概就悄悄告诉自己视为心腹的陈庆之:打着玩玩撤了就得了。

  但就是这次敷衍,成就了陈庆之的赫赫声名。

  元颢也没打算真的打下洛阳,他出兵不久就称帝不走了,给陈庆之封了一堆官位,委任他自行战斗。于是在连绵的春雨之中,陈庆之带领自己直属的区区七千部队,开始了神话一般的北伐之旅。

  陈庆之攻克荥城,进军睢阳。睢阳的守将叫做丘大千,就是在陈庆之初阵中以十倍兵力据营防守而仍然被打了个一败涂地的那家伙。现在这仗几乎完全是当初那仗的重演:七千对七万,一样的一比十,一样的军力多的反而防守,不过这次丘大千吸取教训,连筑了九座营垒抵挡而已。但结果毫无二致:陈庆之一上午就攻陷了其中三座,丘大千完全失去了斗志,于是举众投降。这仗一完,另一个倒霉蛋元晖业又正好撞到枪口上:他率领近卫部队两万人占据考城阻挡陈庆之,考城四面环水,易受难攻。陈庆之“浮水筑垒”,攻下考城,生擒元晖业,“获租车七千八百辆”。

  胜利之后,陈庆之一股筋地继续进军洛阳。一路上有不少地方闻风归降,大致稳定下来的北魏终于开始正视这支执著得近乎狂妄的队伍,平叛的新贵尔朱荣本人也是名将,在骑兵战术上从不让人,怎么能容得这小小的部队猖狂?何况北人坐马,南人乘船,一个南方人陈庆之居然率领七千骑兵杀进北魏的腹地,在骑兵将领尔朱荣看来是何其可笑啊!

  于是尔朱荣调动二十余万大军,分别由骁将元天穆、尔朱吐没儿、鲁安等人率领,前后左右包围了攻荥阳不下的陈庆之孤军。荥阳城内还有七万守军,三十万对七千,尔朱荣想陈庆之这一次一定是真的逃不掉了。

  没想到包围圈刚刚形成,还没来得及进攻,陈庆之已经攻下了七万守军的荥阳!史书记载:陈庆之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总动员,亲自擂鼓,一通鼓未尽,先头部队已经登上了城墙!占领荥阳的陈庆之看到二十余万北魏援军浩浩荡荡压到城下,压根没想守城,而是亲自带领三千骑兵和敌人决战。

  三千对二十万,双方大部是骑兵。此仗之后,“北人坐马、南人乘船”彻底成为了过去。陈庆之三千人全歼北魏二十万援军,“鲁安于阵乞降,元天穆、尔朱吐没儿单骑获免”,陈庆之大概还觉得不过瘾,带着这三千人顺便进军虎牢关。有一万精锐、踞雄关险要的虎牢守将尔朱世隆不敢接战,连夜逃走。此时,陈庆之距离洛阳只有一步,但他没机会打洛阳了,因为洛阳不给他机会,洛阳守将元X、元延明直接投降了。元颢进洛阳,又加封陈庆之一堆官职,然后开始学习其他君主,花天酒地。

  那个被陈庆之打得一败涂地的元天穆倒是屡败屡战,又纠集起一支四万人的骑兵部队在洛阳附近骚扰,陈庆之出兵袭击,还没怎么打敌人就大部投降,元天穆只跑了十几人北上渡过黄河。这样,从X县出发的陈庆之部队打到洛阳前后用了四个半月,攻下三十二城,野战四十七次,全胜。他的七千部曲几乎没有伤亡。由于陈庆之的部队身披白袍,当时的洛阳附近传出一句童谣:“大将名师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也就是说,别管你多牛,有多少人,碰上这支部队最好绕开走!

  在接到手下一连串的败阵报告之后,尔朱荣实在坐不住了,终于亲自出手。他倾北魏自己控制之下的几乎全国之兵,号称百万,从北边南下攻打洛阳。洛阳附近的小城在尔朱荣重压之下,又纷纷反叛。陈庆之在元颢看来虽然功劳盖世,但一开始就没想把答应南梁的条件当回事情的元颢是不可能重要他的。陈庆之自己也清楚得很,主动要求到黄河以北去防守洛阳的门户北中郎城。尔朱荣也是意气用事,执意要和陈庆之分个高下,于是一股劲地攻打陈庆之,三天打了十一仗,七千人的陈庆之部队把上百万的尔朱荣部队打得死伤惨重,尔朱荣简直都绝望了,下令退兵。

  这时有个随军的星相学家刘助劝尔朱荣不要退兵。尔朱荣也想通了,他拿陈庆之没办法,就去抄元颢的老窝。尔朱荣虽然打不过陈庆之,但打十个元颢也是绰绰有余——很快洛阳被攻陷,元颢也被杀。陈庆之在北方完全失去了根据地,只得东撤准备回建康。尔朱荣一听有现成便宜可捡,亲自率领大军随后追赶,但这追也追得过于搞笑:追远了等于没追,追近了他又不敢,两支军队就这么拖着一直走到大概是河南边界一带,陈庆之准备指挥军队过河,但突如其来的山洪无情地冲走了他百战百胜的部队。

  这是陈庆之一辈子唯一一次有可能死在战场上的机会,但很可惜,当时没有任何将领配得上得到这个荣誉,因此老天爷又让他逃掉了。陈庆之装成和尚秘密潜回建康,不知道追到河边的尔朱荣看着滔滔山洪,在自己的这种“胜利”之前有什么心情,总之不爽是铁定的了。

  公元530年,率兵平叛成功的陈庆之被任命为梁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诸军事、南、北司二州刺史,北魏先后加兵六次,都被陈庆之大破。几仗下来,北魏数年不敢扰乱。陈庆之这时又显示出他作为政治家的卓越才能,罢兵治理,数州之地仓廪充实。

  公元536年,陈庆之迎来了他一生之中最后一战,东魏(北魏在535年灭亡)派侯景(这个人在史书上恶名昭彰)领军七万进攻楚州,侯景大获全胜,骄傲之下写信给陈庆之劝降。陈庆之手下当时不到万人,梁帝紧张之至,急调侯退、夏侯夔率所部驰援。两军刚刚出发不久,前线传来消息:侯景队已经被歼灭,侯景抛下辎重,只身逃跑。

  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任何部队敢去和陈庆之搞事了。过了三年,一代名将陈庆之病死在任上,时年五十六岁。而他身穿白袍的文弱身影就象那个六十五天的洛阳传说一样,牢牢铭刻在历史之中。此后,南朝先后遭受几次刀兵之变,改朝换代,最终在韩擒虎手中覆灭。

精灵 发表于 2008-2-19 13:45:20

转了点关于陈庆之的帖子,与大家分享。孰真孰假,我没有资格评论。
反正在我眼里,陈庆之就是——天才。

⌒ǒ⌒γ 发表于 2008-2-19 15:24:59

04~~ 小鸟JJ这个字很扎眼啊

凤凰陧磐 发表于 2008-2-19 16:00:18

很久以前我发过一个很类似的帖子。。。。结果沉下去了64~~

精灵 发表于 2008-2-19 18:19:12

原帖由 ⌒ǒ⌒γ 于 2008-2-19 15:24 发表 http://www.xyhc.com/images/common/back.gif
04~~ 小鸟JJ这个字很扎眼啊
不是吧,臭臭……我很喜欢蓝色的说……
臭臭喜欢什么颜色的字?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2/19]陈庆之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