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味精 发表于 2008-5-27 16:52:40

[转发] 醒木不必惊天【赵赓】

http://www.l9y7.com/i/080509/1.jpg   

      老婆和同学吃饭去了,人头儿不熟,不想去。精神、天气都不错,一场NBA没看完,翻了翻地图,坐地铁进城。宣武门打车奔开阳桥宣武文化馆,的哥说,宣南书馆吧?晚了吧?这会儿已经开书了。我还挺不好意思,忙说,第一次,第一次,没经验。

   30块买票进场,一个小礼堂样式的场子,前半区有长条的桌子,很像大学自习室,据说坐在这里就必须买茶,正巧旁边一人点茶,一壶菊花三个茶杯18块,还算公道。前排后排、犄角旮旯都黑压压坐满了人,台上侧幕位置还支了一桌,按郭德纲的话讲是“满坑满谷”。看靠前位置的桌上都立有“××专座”的牌子,这应该都买年票的。让卖茶的老先生帮忙在靠前的过道放了个加座,网上有人说这老爷子就是连丽如先生的老公,不知真假,默默敬仰一下。邻座的MM还真年轻,不开灯看也还可以,桌上的标牌写着“王女士专座”,不知说的是她还是她妈她奶奶。中间添水、出入座位的时候都很客气,我对80后更有好感了。

      下面开始说艺术。本以为听不全大眼儿板子李了,谁知今天少帮主根本没来。连先生的徒弟祝兆良替演《康熙私访》。这段说的是二小攒玉状,安氏弟兄发兵围攻庆芳楼,康熙失踪。祝兆良说的只算是中规中矩,而且很多地方感觉不怎么熟练,节奏有点缓,场面比较温。后来知道是只准备了两天,有救场的性质。这就不能怪人家了,救场如救火,没人跟救火的要求身段。这段书说到杨玉蓉向康熙自报身世,竟与杨香武是同乡,然后越说越近,最后居然是杨香武的亲侄女。中间主要是玉蓉自述,穿插康熙追问、杨香武错愕,情节起伏错落,说书人需借助举止动作、表情语音频繁转换角色,最后还要抖响包袱,难度不小。基于前述原因,祝兆良表现只算尚可,但台下观众却颇为买账,从中不难看出宣南书馆成立时间虽然不长,却已结下不薄的观众缘,有了自己独特的气场。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一个生人进去就能有所感觉,到了裉结儿上,也说不清是演员领着观众,还是观众托着演员,大家一块儿完成了精彩演出。最后的驳口是祝兆良这场最失败的地方,安氏弟兄上楼,发现康熙没了,黄三泰、杨香武又上楼,对相同事实再次确认。这明显是重复了,不如说安氏兄弟上楼,看见什么不表,然后黄、杨追上,见康熙踪迹皆无,直接煞尾。
二一场王玥波的《隋唐》给了我当天最大的惊喜。借德云社的光,王玥波也有几段相声在网上流传,虽没什么代表作,但给人感觉是口儿很正,有传统相声的味道,又不像高峰有那么浓重的模拟痕迹。北京台七天大胜里有一天专门是他和一个小瘦子的节目,感觉让他量活真是委屈了,最关键还是没有好搭档,否则他的相声还能大火。

      闲言少叙,还是说这天的书。秦琼卖马正到有意思的地方:秦二爷当锏卖马准备回转山东前,误入二贤楼,偶遇王伯当,拼命三郎闻得单雄信收了秦琼的黄骠马,以为是二贤庄主不够兄弟信义,一时间兄弟反目,欲大闹二贤庄。王玥波上台就是满场好儿,拱手、鞠躬,还特意向台上侧幕桌上的客人揖了几揖,弄得那边的三位女观众坐立不安,有一个只得还礼。玥波坐定就是一个包袱:仨女同志,就一个跟我“对拜”。郭德纲在讲“八大棍儿”起源的时候说过,相声演员一说起评书,这评书演员就没饭吃了。这话绝对了点儿,但相声演员说评书确实能让一般的评书演员没饭。王玥波一段书下来,大小包袱穿插其间,砸郭德纲砸李菁不亦乐乎,气氛火爆,场面热烈,“噫”声不绝。特别是刚开场说到英雄气短时,岔开一笔,批讲英雄气短皆因人生顺境逆境之起伏,例如某人现在红极一时,手下管着好几十说相声的,霸占数个相声场子,堪称宣武一霸,天天手里拿一扇子,上书四字“藏秘排油”,然后“啪”一曝光,您说他能不气短吗?说着,王玥波一抖折扇,脖子往扇子旁边一伸,嘴角一撇,活脱儿一个公共汽车广告,这台下还能踏实吗?

      除了包袱和砸挂,最让我惊喜的还是王玥波于评书本身的功夫。如王玥波自己所言,讲《隋唐》重的是人情,而一个三十出头的青年给台下大多是六十往上的观众讲人情,很难让人信服,行话这叫不压典。但玥波讲秦琼在二贤楼喝闷酒,酒入愁肠,想起妻儿老小,想起朋友弟兄,前事种种,不禁悲从中来。洋洋洒洒一大段,真是入情入理,既是当时秦琼心境,也是现在无数逆境游子的情怀。随后,王伯当兄弟三人上酒楼饮酒,秦琼装醉不敢相见。王伯当酒席宴间思念起好汉哥秦叔宝,一口一个“秦二哥”;秦琼口不能言,心中有愧,似百爪挠心。玥波一句王伯当,一句秦叔宝,句句出彩儿,左右逢源。最后一段,兄弟相认,王伯当恼怒单雄信不认秦琼,飞马杀奔二贤庄。王玥波此处用了很多京剧念白和身段,刻画人物。这一点虽称不上是创举,但在青年评书演员中还不多见。然而玥波在动作的精练方面还应多下功夫,念白在营造气氛的同时,不要忘记区分人物。我听评书是从电视台《评书连播》开始的,无非电台电视台两个渠道,所以老一辈的名家听过的极少。窃以为借鉴京剧表现形式最成功的当属袁阔成袁老,尤其是说到关羽、黄忠这样将官,几句韵白、几个捋髯、撩战袍的身段,就能让大将军气贯长虹的威武之风浮现在观众的眼前。当然了,论辈份,袁老是王玥波师爷辈儿的,这种比较只能算是我作为观众的一点期待。

      最后一段书是连丽如先生的《东汉》。连先生60多岁了,跟义子、徒弟们出来打造宣南书馆这么块评书爱好者的宝地,这一点上和创建东城相声俱乐部的李金斗一样,无论艺术上如何,都是功高至伟的。据说元旦其间,连先生嗓子坏了还坚持说书,当时就有观众离场专程给怹买药去了。这份儿演员和观众的感情是非要在小剧场才能培养起来的。我小时候在电视里听过连先生的书,说的什么都忘了,只是感觉和刘兰芳差不多,底气特足、书背得特熟的样子。坦率讲,风格我确实不太喜欢。就像陈涌泉上台说单口,我也会静静地听然后鼓掌,但这其中景仰多过欣赏。今天连先生这段依然是儿时记忆里的风格,程式化的表演,让我不解的是连先生不厌其烦地说夷丘山新市平林寨八位寨主的名字,虽然背得挺顺溜,但除了让人赞叹老先生嘴皮子利索,还能有什么用呢?就算如先生所说,这八个人在以后的书中作恶多端,是头号反派,但以先生背的速度,又有谁能记得清呢?让我欣赏的是连先生说书之前,说了说春节期间书馆的节目安排,说着说着特别强调了一句,我现在说的时间不算,一会儿肯定足足说上1个小时书,大伙儿放心。这真是一个评书老艺人姿态!有时候真是希望,连先生能像聊天一样,说说评书本身和怹上一辈说评书的故事。

      连先生说着说着一拍醒木,请听下回分解了。看表5点多,娘儿仨每人一个小时,让台下这二百多号度过了一个闲适滋润的下午。随人群出馆,见门口摆上了与连家有关的几本书《江湖丛谈》、《醒木惊天连阔如》。人都难免好大喜功,其实醒木何必惊天呢?在这么一个闲适的周末下午,几个真诚的说书人踏踏实实、直功直令地为一群同样真诚的观众说上一段,于演员、于观众,俱应足矣!




说明:本篇始见于君合律师事务所的内部刊物《君合人文》,深爱之,故转贴至此,以便大家美文佳图共赏之。

朽木不白栽 发表于 2008-5-27 17:10:46

沙发抢不过来啦

朽木不白栽 发表于 2008-5-27 17:10:58

新帖子不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发] 醒木不必惊天【赵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