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龙本原的另一种看法
(一)引言最近,在各类媒体上,关于龙的议论及看法很热。
其始作俑者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党委书记吴友富先生。吴先生的主要观点以为,龙的形象很凶恶、残暴,西方人的印象很不好,继续以龙作为中国的象征,不利于当代中国的崛起,他的意见是应该改变一下。吴先生的观点甫一提出,引起轩然大波,理所当然地引起许多人的反对。
在这种形势下,又有一位名叫金立鑫的正在韩国工作的上外语言文学研究所教授跳了出来,发文支持吴先生的观点。他说:“龙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是封建专制的符号”,“因为龙凶猛、残暴,因为龙象征皇权、专制,所以我不喜欢龙。这是我的喜好,你喜欢不喜欢,跟我没关系。我不喜欢也没妨碍你把它作为图腾,说服我才是你的本事。”金先生的强硬与霸气自然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在西陆->社区->军事->尖端军事论坛上,一位名叫[独孤脚]的先生,著文《龙不是好东西,金立鑫教授你又是个什么东西》进行了反驳。
这一系列的观点及争论很能引发人们的兴致与关注。
我的看法是:
对于吴友富先生及金立鑫先生而言,他们对于中国龙文化的了解并没有因为他们现在所具有的显赫身份而自然深刻,依然浮于表层,而从表层发散的观点当然免不了显现出对中国龙文化认识的浅薄。同样,他们对于西方龙文化以及西方民众文化心理的了解,并没有因为他们现在所具有的显赫身份而自然洞悉,依然也浮于表面,而从表面感受到的文化心态当然免不了自卑与迎合、浅薄与低贱。更为同样的,他们对于中国当代的政治、外交政策的理解,并没有因为他们现在所具有的显赫身份而自然精准,依然停留在形而上的层次,而从形而上层次得出的感知当然更免不了政治上的浅薄与幼稚。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夺理强词和失身份的尴尬,主要原因在于术业专工后的自负与膨胀,太以为一业通而百业通!岂不知浅尝则止会招致自取其辱。
对于与吴友富先生及金立鑫先生观点相悖的一干人而言,金先生之所以有“我不喜欢龙。这是我的喜好,你喜欢不喜欢,跟我没关系。我不喜欢也没妨碍你把它作为图腾,说服我才是你的本事”的强硬与霸气,是因为相关的观点及看法,没有从文化的层面,即没有从龙、龙图腾的本原、本质以及龙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关系方面,阐述出合情合理的、让人信服的内涵,故直到现在,吴友富先生及金立鑫先生仍然气鼓鼓的,“说服我才是你的本事”。
那么,怎样才能说服他们呢?
这正是本文试图说明的问题。
(二)关于龙文化的一般性共识
龙,中国文化最古老的谜之一。
关于龙的起源,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学者进行过考证,今天,人们最终得到了一种比较一致的结论:龙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它是许多种动物图腾的综合体。作为一种共同的观念和意识形态,龙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图腾”,它浓缩着、沉淀着原始社会晚期到阶级社会初期人们强烈的感情、思想、信仰和期望,乃至最后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既然追溯到了原始社会晚期,问题的答案似乎有了眉目。那么,龙究竟是什么图腾?或是从哪几种图腾中产生的呢?
有的考古学家认为,龙是一种对于爬行动物的原始崇拜的延续和发展,最早的龙就是有角的龙;另一些考古学家认为,除了龙身可能与蛇有关外,龙首形象的形成,最先可能同猪这种与人类日常生产与生活关系最密切、人们最熟悉的动物有关;也有的同志指出,龙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蜥蜴,新石器时代一些陶器上有这种动物的逼真的浮雕;还有的人则认为,龙身来源于蛇,传说时代的“豢龙”,就是古代人工驯养鳄鱼;更多的同志根据今天所见到的“龙”的形象,同意闻一多先生早年的分析:龙是蛇加上各种动物而形成的。它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只脚,马的鬃毛,鬣的尾巴,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等等。
凡此种种,都有一些根据,但包含更多的无疑是推测。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为探索龙的起源提供了一些材料 。其中主要有:河南濮阳仰韶文化层蚌壳摆出的龙;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龙纹陶盘;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龙;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以前的龙纹陶片;内蒙古昭乌达盟敖汉旗大甸子商文化出土的龙纹彩陶盆;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龙等等。其中濮阳仰韶文化层中的蚌龙,距今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即产生于原始社会之末、夏王朝诞生之前。由此可见,龙起源于原始社会已确凿无疑。而今天人们所熟知的龙的形象,大体在汉代就已经形成。在先秦时代,龙经历了无数次人为的装饰。根据考古发现,我们似乎有理由确认龙的主体是蛇。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蛇为图腾的原始氏族遍布黄河中下游流域和大江南北。蛇是中国古代最普遍的一种动物图腾,在许多已知的陶器上都有描绘和刻画。
我们还看到,中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处于原始社会晚期的盘古氏、女娲氏及三皇五帝,《山海经》中的共工、相柳、贰负,《竹书纪年》中属于伏羲氏系统的长龙氏、潜龙氏、屠龙氏、降龙氏、上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这一大群人首蛇身或披鳞长角的龙蛇,无不和古老的氏族部落图腾崇拜有密切关系。至汉代,大量画像石、画像砖和帛画上表现的伏羲女娲交尾图,有人认为是龙的起源的一种象征。实际上,至春秋时代,或至屈原在《楚辞天问》中最先描述女娲之前,龙的基本形象已经形成了。传说中的伏羲女娲可能继承了龙的某些传统,但并没有进一步丰富龙的形象。
以上关于龙文化的一般性共识,摘自于中州古籍出版社《中国文化是500疑案》一书中《龙的传说是怎么来的》。
(三)龙的本原
根据以上摘述,我们可以概括的知晓:龙是一种图腾,是多种动物图腾的综合体,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只脚,马的鬃毛,鬣的尾巴,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
但是,同样依据以上摘述,我们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疑惑。
一是同为崇拜物,为什么兽类成为了“兽图腾”,而大自然现象成为了“神”?
二是“兽图腾”与“龙图腾”的不同,暗示着什么?
三是在自然生活中真的没有龙的形象的对应物吗?
对于这三条疑惑,我以为只要能够一一破解,那么关于龙的真正本原也就清楚了。
首先来破解第一个疑惑。远古时期,人们的生产力低下。对于一些野兽的危害出于畏惧,对于一些野兽的行为特性出于尊敬、效仿,而将它们作为自己的图腾,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对于另外一些属于自然范畴的现象,诸如风霜雨雪、雷鸣电闪、洪水山崩、陨石火灾等,是只能畏惧而无法抗拒和效仿的。区别于以上对兽类的敬畏,古人没有将这些自然现象列为自己的图腾,而是将其列为了更高一层次、更令人尊敬的“神”的位置。这是我们今天找不到风霜雨雪、雷鸣电闪、洪水山崩、陨石火灾等图腾的原因。
其次来破解第二个疑惑。诸如狼、熊、豹、鹰、蛇等图腾都是单一的图腾,即便是后来人们加以想像,出现了兽身人头、蛇身人头等稍微复杂的象征图像,也与龙的形象差别甚远。龙的形象太复杂、太综合了。“兽图腾”在现实世界中均可以找到一一对应具体实物, “龙图腾”却是找不到任何具体对应实物,只是一个虚幻的、不可对应的想象物。这些不同意味着什么?我以为,存在决定意识。各种兽类的存在,决定了图腾的范畴只能是具体的兽类,而不是其他。同样,大自然现象的存在,决定了“神”的存在。人性化的诸神存在,正是理想化的人的存在。龙没能进入“神”的层面,也没有降低到“兽图腾”的层面,而是成为了一个特殊的、虚幻的、“不可对应的” 复杂与综合的“图腾”形象,其存在的形式一定是特殊的。说其特殊,就是它很可能处于一种变化的,既存在又不确定,既可以看到又接触不到,既具观又抽象,时有时无的形态。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有这种客观存在吗?
再次来破解第三个疑惑。过去,我们由于思维惯性,一直在具体的动物当中,寻找龙的具体对应物。因其没有注意到“龙图腾”与其它图腾的性质不同,客观存在不同,而忽略了龙形象的真实对应物。其实,龙形象的真实对应物决不是真实动物,而是介乎于风霜雨雪、雷鸣电闪、洪水山崩、陨石火灾等自然现象中的另一种现象——龙卷风。只是因为龙卷风的特质在远古人的眼中产生了独特的作用,龙的形象才成为了既不同于“兽图腾”,又不同于“神”地位的特殊的、虚幻的、“不可对应的” 复杂与综合的“图腾”形象。其实,不是我们的先人想象力太丰富了,而是我们今天自己把问题分析复杂了。
(四)龙的本质
远古先民对“兽类图腾”的崇拜,既有畏惧其伤害力的一面,也有战胜、享用其而产生感谢的一面,更有效仿其能力而尊敬的一面。这种复杂的情感使他们将各种兽类列为了自己的图腾崇拜的层面。然而对于对于天地、日月、星辰、风霜雨雪、雷鸣电闪、洪水山崩、陨石火灾等自然现象,只能受其害却不能战其胜。因而对这类自然现象是虔诚恭敬、顶礼膜拜,这就是他们的对“神”崇拜层面。在对以上自然现象进行崇拜的同时,他们发现龙卷风具有不同于“图腾”与“神”的特质。它可以连天接地,沟通上天与江河湖海;它可以飞升上天,又可以下潜深渊;它具有力量,能够挟风带雨,腾云驾雾,飞沙走石,倒海翻江;它具有速度,穿行快捷,游走疾速;它形状变幻莫测,或大或小,或远或近,或粗或细;它既带来危害,又能带来雨水。在对风调雨顺、水草丰美的期盼之下,龙卷风的这些特质使先民对它产生了不同于“图腾”崇拜和“神”崇拜的另一类崇拜,即龙的崇拜。根据龙卷风最多见的形态,当然不乏对各类动物功能的比附,其中更有美好的希望与寄托---通天达地,行风布雨,除暴安民,在先民的最直观的印象中,龙的形象诞生了。汉代学者徐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正是对龙由龙卷风而到龙形象的最恰切的定义与说明。
(五)龙形象与中华文化的结合
龙崇拜所体现的美好希望与寄托---通天达地,行风布雨,除暴安民,在距今7000年的辽宁阜新查海文化遗址和距今6000年的河南濮阳仰韶文化遗址中,均有最直观地展现。
依据这种最直观地展现,我们还可以知道,在先民的泛神崇拜现象之初,各种崇拜独立存在。查海石龙、濮阳蚌龙代表的龙崇拜,是与玉玦所代表的生命崇拜,诸般“兽图腾”崇拜以及大石崇拜等,并列存在。
到了红山文化时期,龙崇拜开始与生命崇拜结合,并达到了成熟、完美的阶段。
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玉猪龙和c形玉龙。我们知道,原环状玉玦是最原始的生命形态象征,也是最原始的生命崇拜。它的实物性功能是耳环的作用,其缺口用作卡嵌在酷似胎儿的耳朵上,有保健胎儿健康发育的效能。当它进一步发展,即到了玉猪龙阶段。过去人们一直将玉猪龙视作龙与猪的结合,甚至以为龙首形象的形成,最先可能同猪这种与人类日常生产与生活关系最密切、人们最熟悉的动物有关。实际上猪龙的整体形状只是一个人体胎儿的形状,玉猪龙只不过是龙崇拜与生命崇拜相结合的一个阶段罢了。它的实物性功能是让孕妇握在手中,按摩手心以达到对胎儿健康发育的保健功能。待到生命的再一步发展,伸展开来,即成为了c形玉龙。龙崇拜对生命崇拜的附着,由胎儿发展到了人形,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就在这个c形玉龙的中间,有一个小小的圆形孔洞,说明红山人已经掌握了“中”与平衡的原理。这样,我们不难得出结论:龙,已不仅仅具有通天达地,行风布雨,除暴安民的寄托与功能,更承载了中华民族始原之初就已经认知了的“天人合一”“中庸平衡”的理念,从而具有了最丰富、最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表征意义。正是由于龙具有的这些最丰富、最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表征意义,以后,随着颛顼大帝“乘龙而至四海”的倡导,龙才能够成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凝聚力和共识,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华民族唯一的、不同于其他图腾的、综合化的特质图腾。
需要指出的是,龙形象地出现是极早的事情。那时还远没有皇权,何谈是什么皇权的象征?即便是后来的皇帝,慑服于龙的厚重文化内涵,也不得不匍匐于龙图腾之下,顶多借助于龙的名义,称什么真龙天“子”罢了。
(六)结论
综合以上所述,我的结论是: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特殊图腾崇拜。它是中华民族先民客观存在对意识的独特反映。它是一个成长、发展、丰富、完善的历史过程。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生命、文化的全部崇拜。它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核心、最本质的内涵。它作为一种共同的观念和意识形态,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图腾”。它浓缩着、沉淀着从新石器时代直到封建社会、现代社会、当代社会乃至未来中华民族强烈的感情、思想、信仰和期望。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 本帖最后由 liuxingyu105 于 2008-7-9 14:22 编辑 ] 多了解些龙的知识~~65~~
其他的评论就算了~ 中西方人对龙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最明显的特征是西方的龙是有翼的;中国的没有·
其实很早的时候,dragon这个此翻译为“龙”可以说是不对的。中国人说的龙根本就不是西方人的dragon。
也就是说dragon和“龙”这两个词根本就一是同一个意思·· 不过龙的确是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一个传承,现在的西方人也开始了解中国,应该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对待,不过在一般外交场合当然也要注意dragon这个词的用法啦。"亚洲四小龙"的翻译就是 Four Little Tigers (Tiger直译就是老虎的意思;这里就避免了给西方人造成负面联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