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07
发表于 2009-8-5 19:27:58
太初四年(前101)冬,匈奴响犁湖单于死,其弟且鞮侯立为单于,为与汉修好,他遣使送回以往扣留的汉使路充国等人。天汉元年(前100)三月,汉武帝为回报匈奴善意,派中郎将苏武、副中郎将张胜及随员常惠等出使匈奴, ...
风云万里 发表于 2009-8-5 16:56 http://www.xyhc.com/images/common/back.gif
新中国成立时的十大元帅
1:朱德,1886年12月1日生,字玉阶。四川仪陇人。1909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曾获一
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2:彭德怀(1898—1974),原名得华,湖南湘潭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74年11月29日逝世。1978年禁止讨论政治话题十
一届三中全会为他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他是一代名将,毛泽东曾为之赋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骋,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3:林彪,军事家。1907年生于湖北黄冈。1923年6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转入中国***。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
衔.1971年9月13日乘飞机外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地区机毁身亡。1973年8月20日,禁止讨论政治话题中央决定开除其党籍。 1981年1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
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为反革命集团案主犯。
4:刘伯承,1892年生,曾用名刘伯坚,四川省开县人。1912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曾获得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5:贺龙,(1896—1969),原名文常,字云卿,湖南桑植人。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1955年9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69年6月
9日逝世,终年73岁。
6:陈毅,1901年生,字仲弘。四川省乐至县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加入中国***。1927年
在武汉中央军校担任政治工作。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2年1月6日,因患肠癌在北京逝世,终
年71岁。
7:罗荣桓,1902年生,湖南省衡山(今衡东)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63年12月16日逝世
,终年61岁。
8:徐向前,1901年生,原名徐象谦,字子敬。山西五台县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90年9月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
9:聂荣臻,1899年12月生,四川江津人。1922年参加旅欧中国少年***。1923年3月加入中国***。1919年10月赴法国勤工俭学。1924年到苏联学习
。次年9月回国,任黄埔军校秘书兼政治教官。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92年5月在北京逝世
,终年93岁.
10:叶剑英,1897年4月28日生,原名叶宜伟,字沧白。广东省梅县人。1917年入云南讲武堂。曾参与筹建黄埔军校,任教授部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元
帅军衔,并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2年获哥伦比亚众议院授予的特级大十字民主勋章.1986年10月 22日在北京逝世,
终年89岁。
新中国成立时的十大将军
第一名:粟裕大将 《1907——1984》
籍贯:湖南省会同县(湖南省怀化市管辖)
民族:侗族
毕业院校: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
历任军职:红4军参谋长 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 新四军第一师师长 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 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兼副政委 国防部副部长等职务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粟裕将军是我军最高级别的少数民族将领。
在十大将军之中,他的资历算是很低的。之所以被凭十大将军之首,凭的是他出色的战功。
很多人认为他没有凭元帅是很可惜的,他的指挥才华足以与刘伯承,林彪媲美,只是因为历任职务不高,所以没凭上。无疑,这些都是有根据的,抗日
战争,解放战争中,他很多时候都是在扮演着新四军,第三野战军的灵魂!
第二名:徐海东大将《1900——1970》
籍贯: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县(今属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
历任军职:红28军军长 红25军军长 红15军团军团长 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长 国防委员等职务。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徐海东将军出身在一个窑工家庭,本人也当了11年的窑工。参加革命后他以骁勇善战驰名全军,被人称为“徐老虎”。
为革命,他身上挂了17处伤痕,左腿为2级残废,身体时刻遭受疾病的摧残,以至于后来离开115师以后没有担任部队的军事主官,但我想后人不会忘记
昔日红15军团的战绩!
第三名:黄克诚大将〈1902——1986〉
籍贯:湖南省永兴县(湖南省郴州市管辖)
毕业院校:湖南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历任军职:红三军团政治部代主任 八路军115师344旅政委 新四军第三师师长 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 东北野战军副司令员 国防部副部长 中国人民解
放军总参谋长等职务。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黄克诚将军被称为是‘一辈子讲真话的人’,‘打不死的黄克诚,压不弯的硬骨头’。
呼吁同胞们向黄克诚将军看齐!
第四名:陈赓大将〈1903——1961〉
籍贯:湖南省湘乡县(湖南省湘潭市管辖)
毕业院校:广州黄埔军校第一期
历任军职:中央红军干部团团长 八路军386旅旅长 中原野战军三纵司令员 第二野战军4兵团司令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第一任院长兼政委等
职务。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陈赓将军是黄埔军校学生里的大哥。与蒋先云,贺衷寒并称黄埔三杰。有人说: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顶不上陈赓的两条腿。
他是蒋介石的最得意门生,曾救过蒋介石的命。后来在上海参加地下工作被捕了,蒋介石说:‘只要你脱离***,可以委任为师长’,并派了他的老
同学胡宗南,宋希濂等极力劝说,均遭到他的拒绝。要知道当时最受蒋介石器重的黄埔学生胡宗南也就是个师长呀!
陈赓将军的革命信念太值得我们后人学习了!
第五名:谭政大将〈1906——1988〉
籍贯:湖南省湘乡县〈湖南省湘潭市管辖〉
毕业院校:湘乡县立东山学堂
历任军职:红1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 第四野战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 国防部副
部长等职务。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谭政将军被人称为“政治大将”。
他一辈子几乎都在跟政工打交道,没有像其他将军那样指挥千军万马在战场上厮杀,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功绩。政工工作是我军跟国民党最大的区别,也
可以说:‘政工是我军部队的灵魂’!
第六名:萧劲光大将〈1903——1976〉
籍贯:湖南省长沙县
毕业院校:莫斯科东方大学 列宁格勒托尔马乔夫军政学院
历任军职:红五军团政委 红七军团政委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 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副司令员 第4野战军12兵团司令员兼政委 中国人民解放
军海军司令员 国防部副部长等职务。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萧劲光将军是毛主席亲定的‘海军终身司令员’。
他在解放东北,衡宝等战役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第七名:张云逸大将〈1892——1974〉
籍贯:广东省文昌县〈今属海南省文昌县〉
毕业院校:广东陆军小学
历任军职:红七军军长 新四军副军长兼第二师师长 山东军区副司令员 华东军区副司令员 禁止讨论政治话题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等职务。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张云逸将军是十大将军中年龄最长的,也是资历最老的一位。
1929年与邓小平同志一起发动了著名的“百色起义”。
第八名:罗瑞卿大将〈1906——1978〉
籍贯:四川省南充县〈今四川省南充市〉
毕业院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6期
历任职务: 红四军政委 红一军团保卫局局长 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副校长
晋察冀野战军政委 华北野战军19兵团政委 公安部部长 国务院副总理等职务。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罗瑞卿将军在《抗日军队中的政治工作》一书,系统总结了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经验,是我军政治工作的重要历史文献。
在艰苦的抗日战争中,为培养干部、建设政治机关、加强政治工作,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第九名:王树声大将〈1905——1974〉
籍贯:湖北省麻城县(湖北省黄冈市管辖)
毕业院校:麻城高等小学
历任军职:红31军军长 晋冀豫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太行军区副司令员,河南军区司令员 鄂豫军区司令员 国防部副部长等职务。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王树声将军可以说是我军受苦难最多的将军。
1927黄麻起义,最后只剩下了9名党员和9名绿林似的人物。1937西征军失败,回来仅剩8人,他是孤身一人一路乞讨才跑回延安。他打游击,反围剿5次
受伤,雪山翻了两次,草地过了三次,可以说:中国革命史上大部分悲惨的苦难他都领教了。
第十名:许光达大将〈1908——1969〉
籍贯:湖南省长沙县
毕业院校:广州黄埔军校第五期 莫斯科列宁学院
历任职务:红六军参谋长 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 军委参谋部部长 西北野战军三纵司令员 第1野战军2兵团司令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兼政治委
员 国防部副部长等职务。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许光达将军被称为是中国“装甲兵之父”。
他是年龄最小的大将,1955年当他得知自己被凭大将军衔时,曾三次提出降衔申请。
毛主席说:“这是一面明镜,***人自身革命的明镜。”
-------------------
简单点的,LS的觉得清末太平天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风云万里
发表于 2009-8-5 21:05:04
简单一点,我的观点:目光短浅。贪图享乐。人心不齐。
楼下的,问个问题,没有固定答案,百度不到,只能发表自己见解的:
文天祥抗元,到底是因为愚忠爱国,还是阻碍了中国统一的进步?
KK07
发表于 2009-8-5 21:32:35
文天祥抗元,到底是因为愚忠爱国,还是阻碍了中国统一的进步?
这里有很多概念上的问题,“愚忠爱国”和“中国统一的进步”不具有很大的可比性...
文天祥活在南宋,热爱自己国家为求国家安全国土完整,抵抗外敌(元军)的入侵时作为一个爱国志士理所当然的行为。你说的中国的统一是住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还是56大民族的大一统?··可以说,活在自己那个朝代,为自己朝代出生入死护卫祖国统一是很应该的,这就没有了什么“愚忠爱国”还是妨碍“中国统一的进步”的说法。
如果文天祥是“愚忠爱国”那么中国历史其他爱国将领的抗击外敌入侵有可不可以看做是“妨碍中国统一的进步”??愚见····
------------------
请问ls清朝的封建制度是否可以看做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最主要表现在哪里?
说说个人看法就好··
风云万里
发表于 2009-8-6 07:45:20
本帖最后由 风云万里 于 2009-8-6 07:54 编辑
文天祥抗元,到底是因为愚忠爱国,还是阻碍了中国统一的进步?
这里有很多概念上的问题,“愚忠爱国”和“中国统一的进步”不具有很大的可比性...
文天祥活在南宋,热爱自己国家为求国家安全国土完整,抵抗外敌 ...
KK07 发表于 2009-8-5 21:32 http://www.xyhc.com/images/common/back.gif.
阻碍了当时的元朝的统一,现在史学界很多人都这么认为。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而那些尽管爱国但却实际阻碍了统一的大势。
现在回答:朝的封建制度是否可以看做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最主要表现在哪里
清朝的封建制度确实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表现是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重农抑末。限制阻碍手工业等其他行业的发展。最终导致了中国落后于世界,遭到了外来的侵略。
问题:你如何看待清朝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两千年来农民运动是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还是太平天国是中国社会的倒退呢?
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那么你如何评价曾国藩?
清风拂暑
发表于 2009-8-6 11:04:28
本帖最后由 清风拂暑 于 2009-8-6 13:13 编辑
.
阻碍了当时的元朝的统一,现在史学界很多人都这么认为。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而那些尽管爱国但却实际阻碍了统一的大势。
现在回答:朝的封建制度是否可以看做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最主要表现在哪里
清朝 ...
风云万里 发表于 2009-8-6 07:45 http://www.xyhc.com/images/common/back.gif
你如何看待清朝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两千年来农民运动是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还是太平天国是中国社会的倒退呢?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原因
1. 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统治更加腐败。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百姓。不堪忍受煎熬的劳苦大众纷纷起义。
2.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
3. 自然灾害严重。1846年至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入饥饿和死亡的困境。
太平天国运动-历史功绩
其一,太平天国运动所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是农民阶级的伟大创造,给予了农民阶级一定的物质利益,反映了农民阶级渴望自由、平等的强烈愿望。《天朝田亩制度》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提出的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等纲领性文件,也是历史上农民起义者第一个有关分配土地的具体方案,体现了平等思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资政新篇》批判重本抑末,尊重科学技术,提倡兴办企业,主张工商谋利,鼓励私人资本,是一个顺应历史潮流的要求,其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结局。
其二,定都天京后,积极地实施对外贸易政策,并开展正常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方针是积极开发,平等互利,独立自主,与清政府闭关自守,投降媚外,丧权辱国等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对鸦片输入态度很强硬。1854年,杨秀清在致英使的信中谈到通商时写道:“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立埠之事后方定,害人之物为禁。”给侵略者当头一棒。1863年,上海港出口茶叶为1200万磅,比1858年翻了一番。1862年,在上海报关的轮船180艘,上海港进口关税收入为3370114两,两码头收入51960两,极其繁荣。
其三,初步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从金田起义揭竿而起,就把斗争矛头指向清王朝。在意识形态方面,把矛头指向了封建王朝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反对封建等级制度,提倡平等思想。太平天国的反封建斗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者。至于反帝斗争,旗帜也非常鲜明。洋枪队头子华尔、法国提督卜罗德死在太平天国战士的刀下。1862年,有一个外国侵略者来南京向洪秀全建议,协力击败清军之后,平分中国。洪秀全当即严词驳斥:“我争中国,意欲全图;事成平分,天下失笑;不成之后,引鬼入邦。“这充分体现了其爱国主义立场。
其四,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清朝的统治更加风雨飘摇。
其五,19世纪中期,亚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太平天国运动同波斯,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人民的反殖民主义斗争,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高峰。
鸦片战争后,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农民起义风起云涌。1851年,洪秀全发动了金田起义,并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1856年,太平天国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激化引发的天京事变大伤了太平天国的元气;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时代农民战争的特点。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途径,勇敢地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高峰。
褒贬不一
“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杰章炳麟对曾国藩的评价一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
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
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
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处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
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该关键字已经被屏蔽之先河”,是遗臭
万年的汉奸,建
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
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历史是各
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组合体,历史从物也是如此,对复杂的历史人物予以简单、片
面的肯定或否定,都是不客观的,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的要
求。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曾国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他的评价也相对客观。随
着有关曾国藩的小说和传奇故事的出版,越来越多的人对其产生兴趣,他们希望
能透过作家描述的人物形象更多的了解曾国藩的学识、见解和主张,更直接、更
清晰、更深入地窥见他的内心世界。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
南双峰一个
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
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
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
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
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
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
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
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
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一)少年得志仕途亨通
曾国藩,字伯函,号涤生。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
豪门地主家庭。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
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满腹经纶,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
位先辈的爱抚,他们望子成龙心切,便早早地对曾国藩进行封建伦理教育了。曾
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
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1832
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踏上了人生的一大台阶。曾国藩刚28
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
阿的得力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
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暑兵部,工部,刑部,
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从文才上
看,曾国藩的仕途畅通是与他好学有关,他学习孜孜不倦,苦读日夜不息,尤其
在京参加朝考进入庶常馆学习后,“日以读书为业”。勤于求救,不耻下问,博
览历史,重视理学,还读了大量的诗词古文,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官吏中如此
勤奋好学者实不多见。由于他博览群书,涉猎文献,故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独特观
点:如要统治者“内圣外王”,要自如地运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他推崇程朱理
学,认为程朱理学正统于孔孟之道,后君臣应以习之。尤其他曾主张或奏明皇上,
提出治理天下之办法,涉及吏治与廉洁,选材与用材,物质与财用,兵力与兵法
等。他应诏陈述政治主张说:“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人才不乏,欲作用
而激扬之,则赖皇上之妙用,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
废。臣观今日京官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外官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
曰颟顸。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肯振作起来,将一遇困难,国家必有乏才
之患。”要想使官员振作起来,又须皇上以身作则。他从理论乃至实践上都极力
标榜封建伦理道德,来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从武将上说,他本不具备先决
条件,然而正是由于他的步步青云,得到了皇上与同僚们的青睐,他感皇恩,谢
皇意,甘为保主子尽心尽力,表现在为建湘军呕心呖血,精心操劳练出了一支战
斗力赛过绿营的正规军,为镇压太平天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清王朝西拼东杀,
征战毕生,直至卒死在两江总督的宝座上。
二) 曾国藩之思想学术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对“乾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
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
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庠之风”,“痛恨次骨”。他认为,“吏
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
“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
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
惩。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
踏实地,洁已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
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
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
邦交有自已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
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
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
《治学论道之经》
曾国藩是清末著名换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
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写字或阳刚
之美,“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写作,
需在气势上下功夫,“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详略得当,
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又“为文家第一要也”。
为文贵在自辟蹊径,“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清韵不匮,
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术》
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生说过,曾国藩教子成功是一个事实。无法抹杀,也无须
抹杀。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二、
尽孝悌,除骄逸。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六、家事忌奢华,尚俭。七、治家八字:考、宝、
早、扫、书、疏、鱼、猪。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十、择良师以求教。
《疆场竞斗之计》
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运动,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
“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
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治军以严明军
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
之气”。选 择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实识,
四曰营务整齐”。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如
“用兵动如脱兔。静如处女”,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
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
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
《处世交友之道》
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
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议,
兼听而不失聪。“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处世
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
“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须在一“淡”
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
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已出,名不必自已成”,
“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国藩写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
之道。
《修身养性之诀》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
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
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则神钦”。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
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
而无忧。”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贫,三曰
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
“息”、“眠”、“食”四字 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KK07
发表于 2009-8-6 11:09:39
你如何看待清朝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两千年来农民运动是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还是太平天国是中国社会的倒退呢?
前者吧,打击封建势力是其积极性的一面。
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那么你如何评价曾国藩?
曾国藩不大认识 哦···也不想去搜,我对他的认识主要还是比较正面的···
话说风云你的问题太难了·回答不上···,要再简单点。
请问LS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就是以哪个朝代为背景创作的?
清风拂暑
发表于 2009-8-6 11:14:22
本帖最后由 清风拂暑 于 2009-8-6 13:13 编辑
你如何看待清朝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两千年来农民运动是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还是太平天国是中国社会的倒退呢?
前者吧,打击封建势力是其积极性的一面。
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那么你如何评价曾国 ...
KK07 发表于 2009-8-6 11:09 http://www.xyhc.com/images/common/back.gif
【小说取材】
《水浒传》的成书,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据《东都事略•侯蒙传》:“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又据《宋史•徽宗本纪》:“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宋史•张叔夜传》: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掳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此外,李□的《十朝纲要》,宋代陈均的《九朝编年备要》和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也都有类似的记载。还有的记载说宋江投降后曾参加过征方腊之役。从这些记载里,可以知道这支起义军,人数不多(但也决不止36人),但战斗力很强,在群众中甚有影响,曾经给宋王朝造成一定的威胁。宋江等起义的年代大约在宣和元年(1119)至宣和三年(1121),前后三年多。
宋代说书伎艺兴盛,民间流传的宋江等36人故事,很快就被说书人采来作为创作话本的素材,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记有小说篇目《青面兽》、《花和尚》和《武行者》,这当是说的杨志、鲁智深、武松的故事,此外,《石头孙立》一篇可能也是水浒故事。这是有关《水浒传》话本的最早记载。南宋末有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序里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并说在龚开之前有画院待诏李嵩,曾画过宋江等人像。但龚开的赞并未说故事内容。现在看到的最早写水浒故事的作品,是《大宋宣和遗事》(见《宣和遗事》),它或出于元人,或为宋人旧本而元时又有增益。有的研究者认为它是说书艺人的底本。它所记水浒故事梗概,从杨志卖刀杀人起,经智取生辰纲、宋江杀惜、九天玄女授天书,直到受招安平方腊止,顺序和现在的《水浒传》基本一致。这时的水浒故事已由许多分散独立的单篇,发展为系统连贯的整体。元代杂剧盛行,有大量的水浒戏出现,元杂剧和《大宋宣和遗事》所记水浒的人物姓名大致相同,但聚义地点不同,杂剧说的是梁山泊,《遗事》说的是太行山;杂剧中已有“一百八个头领”之语,《遗事》只提到了36将的绰号姓名;《遗事》中写李逵位列第14,燕青位列第 28,杂剧中李逵是第13头领,燕青是第15头领。凡此种种,可见在《水浒传》成书以前,水浒故事在流传中内容细节上颇有异同。这或者同在不同地区流传也有关系。施耐庵正是把这些在不同地区流传的故事,汇集起来,经过选择、加工、再创作,才写成这部优秀的古典名著《水浒传》。《水浒传》的故事最初起源于北宋宣和年间,从南宋开始就成为了民间口头文学的主要题材。目前流传下来的根据说书人编成的话本中就有“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元朝初年,出现了话本《大宋宣和遗事》,描述了晁盖、吴加亮(吴用)等36人的故事,初步具有了《水浒传》的故事梗概。元朝,元杂剧中还出现了一些水浒故事剧本。
楼下的给找找玄奘的故事吧
KK07
发表于 2009-8-6 16:26:17
楼下的给找找玄奘的故事吧
好长~~~
玄奘,是译者的法号,俗姓陈,名纬,河南洛阳人,母早逝,父陈惠,本是清康的地方官;后因厌倦官宦之角逐生涯,便弃官隐居,专心学问。师刚年满十岁,即蒙慈父见背之痛,成为人间的孤儿;因此,前往洛阳净士寺,投靠其兄长捷法师。
长捷法师,不特学丰德长,且为当时负有盛名的人物;每设法会,弘经布教。奘师因得闻佛理,并对佛教发生浓厚兴趣,遂立志出家。但当时的人欲想出家,并不容易,必须经过国家考试,在思想、学问、品德、年龄各方面都合格了,还要获得皇帝赐给度牒,始可出家。所以,当时出家不只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也是最有意义,最荣耀的事。
隋汤帝大业四年,皇上劾令度僧廿七名出家。这道圣旨一经颁布,那些有意出家的秀才、学士们,都从远途赶来参加选度考试。可是住在洛阳的玄奘,反而不敢报名参加,因为他那时年仅十三,还未足够二十岁出家的年龄。
考试那天,来自四方的秀才、学士们都齐集试场,紧张而肃静地恭候主考官的降临。可怜,年纪小小而又极端渴望出家的玄奘,只抱著幽怨而羡慕的心情,在试场门外踱来踱去,徘徊不已。主考官来了,他惊奇地瞧了玄奘一眼,便差使下属把玄奘带到他的跟前。原来,这位主考官姓郑名善果,不但是一位佛教徒,同时对于相术也有深刻的研究。他看见玄奘相貌端庄,举止不凡,知道他的前途一定很远大。于是查问他:是谁家的孩子,跑到试场来做什么?玄奘经他一问,就壮著胆子把自己的身世、年龄、志愿、以及到试场来的希望,通通告诉他。这位主考官真想不到他小小的年纪,竟有这么伟大的志愿,不但非常钦佩,并且特别替他写了一本奏章,向皇上请愿。结果:获得皇上的例外核准。因此,他便在净士寺出家,改名为玄奘。
在一般人的想像中,认为出家人大都是消极、悲观;他们的生活,是那么消沉、枯燥、无聊,但事实上并不是。尤其是隋唐出家人的生活,都是那么积极、向上,他们不但了解人生是甚么,还懂得人生应该做些甚么!不独希望自己解脱人生的痛苦,获得生命永恒的快乐;同时,也希望一切人都能够离苦得乐。他们永远永远点亮生命的火把,执持真理的慧炬来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救济自己,也救济他人。玄奘法师的哥哥长捷法师,就是这么一位博学多才,精通儒释,而恒以真理的慧炬,照耀自己和他人的佛学专家。
玄奘法师自从出家做了小沙弥之后,便与哥哥长捷法师住在一起,专心研究佛学,绝不肯把时光空过,蹉跎岁月。直至年满二十,在成都受了具足戒后,才离开兄长,到处游学;又随法常、僧辩两位法师,研究俱舍论。二师不但称赞玄奘为佛门千里名驹,并鼓励他游学印度。而其本人,亦因当时宗派大多,传授各异,深感困惑,于是便决心前往印度求学。
武德九年,唐高祖传位给第二太子世民,改元贞观。玄奘和几位同志,联同上表,请奏皇上准予他们前往印度留学。但那时唐朝开国未几,西突厥雄踞中亚,新疆以及阿富汗一带小国,都仰突厥鼻息;唐朝政府为了国防关系,严禁人民出国。因此,玄奘们上表被退回,虽再度上表,亦未获准奏,始终拿不到出国护照。但他并不因此而灰心,反而更积极地筹谋出国留学的计划。结果:于贞观三年,偷度玉门关,冒禁孤征。
一路颇多艰险,曾渡沙漠八百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粮食既缺,水草亦无。且单骑独行,常遇诸恶鬼怪,奇形异状,法师心诵心经,身向前行,毫无畏惧。结果:千辛万苦,终于贞观五年进入印度,遍历诸国,广学圣教,通达各种言语文字,到处受人欢迎和优待。后到那烂陀寺,从当时负有盛誉的佛学泰斗戒贤论师学习唯识,以及瑜伽师地论等大乘经典;又多次参加宗教辩论大会,均获胜利。自此,声望日隆,进升为那栏陀寺的副主讲,成为全印度佛学界的名学者,受到当时知识份子的热烈欢迎。
不遭人妒是庸才,以玄奘法师这样超卓的成就,也就难免谗妒者的麻烦了。特别是在公元六世纪的印度,佛学异常发达,可惜宗派也特别多,尤其小乘与大乘之争更烈。那斓陀大学,是一向研究大乘的最高学府,自玄奘法师荣任副主讲之后,大乘的趋向更加显著了。因此,常有许多小乘学者,跑来那烂陀寺与玄奘法师拗辩。但没有一个不被玄奘法师犀利的词锋,和正确的理论所击退。于是那些小乘学者对大乘的毁谤与攻击,更加激烈,而嫉妒与反对玄奘法师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当时玄奘法师,最受戒日王的敬崇。戒日王为了主持公理,和寻求和平解决大小乘间的纠纷,而于贞观十六年,在曲女城召开特别的宗教大会,邀请五印度各国的国王,大小乘的名僧,以及婆罗门教徒来参加。
大会开始那天,到会者有来自十八国的国王,和三千多名的佛学专家,以及那栏陀大学本身的一千多名学生,数百位教授,此外,还有异教徒二千多人。戒日王也亲自率领全部侍卫、妃嫔、宫女、以及文武百官,赶来主持大会,同时恳请玄奘法师,为这次盛大宗教辩论会的主讲。
玄奘法师接受了这项重大的任务后,首先把称扬大乘的讲稿‘真唯识颂’写好,然后站在高高的讲坛上,当众高声朗诵,并对在会大众宣誓:如果有谁能够驳倒讲词中的任何一字一句,他情愿斩首谢众。结果:一连讲了十八天,始终没有谁敢出来应战,反而侧耳倾听,心诚悦服。于是,玄奘法师在一片热烈的掌声和欢呼中,结束了他的演讲,接受了在会大众赐给他‘全印度第一位佛教权威学者’的荣誉。十八位国王,纷纷把名贵的礼物献上,并向玄奘法师道贺,但都被奘师婉谢拒受。
戒日王只好选一匹大象给法师坐骑,游行全城,给全国学生与民众瞻仰膜拜,并告谕他们:‘这位中国和尚留学生,是全印度第一位的佛学专家。他在大会上讲了十八天,也等了十八天,始终没有一人敢发言与他驳辩。’
玄奘法师在戒日王和文武百官陪伴下的壮烈队伍中游行,沿途接受观众们的欢呼和散花致敬,真是荣耀极了;但这光荣并不是偶然或侥幸所得,而是他自己在十几年来辛勤的收获,和在大会上拿性命赌博换取得来的。
玄奘法师的成就,不仅是他个人的光荣,简直是中国民族的光荣,中国留学生的光荣,以及中国佛教界的光荣。因为在我们中国,竟然诞生这么一位了不起的伟大人物。他的伟大,不仅是他的思想、人格、天才、和意志;而且是他具有进取的雄心,坚毅的魄力,果敢的精神,以及学业的成就,和对佛教文化的贡献。
有人曾经这样歌颂玄奘法师:‘在宗教界,玄奘是一个伟大的宗教家;在哲学界,他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在史地界,他是一个伟大的旅行家;在留学史上,他是我国最伟大的留学生。用今天翻译的眼光来看,他是我国甚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翻译家。’真的,玄奘法师不但是一位崇高的宗教家、思想家、哲学家、翻译家、和最有成就的留学生;而且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民族英雄。
因为他的一生为了真理而奋斗的过程,足以代表我国民族的个性。他仅仅为了追求一个目标,便奋不顾身地冒险出关,单骑匹马向著四顾茫茫的沙漠迈进。翻峻岭、越雪山、渡险津、拒爵禄……无一不表现他那种不屈不挠,不畏难,不退缩的英雄气概;甚至在宗教辩论大会上,为了真理的建立,不惜把宝贵的性命,来作孤注一掷。像这样‘头可断,身可亡,而志不可夺’的学者,还有谁能够否认他的伟大呢?
还有更伟大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佛教的贡献;假如没有他的出现,唐朝的史实也许要改观。因为我国唐代学风之盛,而且佛教思想荣登中国文化思想的主流,实拜玄奘法师所赐。
玄奘法师留学印度十余载,先后游历三十多国,巡礼佛迹,遍访名师,所获梵本共六百五十七部。于贞观十九年饮誉归来,谒太宗于洛阳宫,备受朝廷之礼待。因为太宗皇帝敕令住于弘福寺,专事翻译,于是奘师便奉诏召集,全国富有学问修养的高僧,共同展开史无前例的译经伟业,成为我国佛经新译时代最权威者。
玄奘法师先后所译出的佛经,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本经是七十五部经中,文字最简短,义理最精警的一部。而六百卷大般若经,却是他翻译事业中最巨大的杰作,也是用尽他毕生精力的最后一部译本。当他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最后一首颂文写完,放下笔杆时,便合掌庄重地对助译的法师们说:‘这部经是镇国大宝。我迁居玉华寺,也是为了要完成这项工作。现在我感谢佛陀,这部镇国之宝,已翻译完成,我的责任也完成了。万一无常到来,我的葬礼千万不要铺张,简约从事就行了。’说完,便派他的高足窥基法师,去都城奏禀皇上,报告大般若经之翻译完成,而请求皇上赐写序文。同时,在院中设宴庆祝大功告成。
玄奘法师的话真灵验,在高宗麟德元年正月,助译的法师正盼望他开始著手翻译大宝积经。可是他已经精疲力竭,不堪胜任;而他的译经事业,也自此结束,一代圣僧,也就与世长辞了!难怪高宗皇帝获知其圆寂消息,亦认为是痛失国宝,哀恸不已!真的,能够像他这样毕生献身于翻译工作,为佛教文化事业鞠躬尽瘁的人,能有几人?他岂独是国家之宝,抑亦是佛教之宝,也是中国文化界之宝。
他的著作,他的学术思想与言论,不但在唐代放射出无比的光芒,照耀当时整个文坛;而且一直照耀到现在,甚至未来。梁启超曾赞誉他为:‘中国佛教第一功臣,千古学者的模范。’中国张其昀教育部长亦赞叹他:‘诚为我国留学生的圣人’。但本人认为:‘玄奘法师,不但是一个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名声昭于时,利泽施于人’的伟大留学生,亦是一位‘生有益于世,死有利于后’的伟大圣哲。他不但立了功,而且德足以光日月,功足以壮山河,言足以为天下法。所以,玄奘法师虽然圆寂了,但他那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为佛教为国家而努力的功勋,仍然存在人间,永垂不朽。
麻烦ls的<古兰经>哪一宗教的经典啊?应该不用查资料了
qianlubb
发表于 2009-8-6 22:40:18
伊斯兰教。呵呵,我也说个简单好玩的。
楼下请问:佛教最常用“阿弥陀佛”,基督、天主教最常用“阿门”。
那么伊斯兰教最常用什么祷告词?原发音和汉译都要哦。
再回首
发表于 2009-8-7 01:08:38
原发音阿敏,意为“祈主准我所求”。
还是来点简单的好。最近央视百家讲坛正在讲两宋风云,楼下的回答:南宋中兴四将都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