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首 发表于 2009-9-13 04:43:58

[09/13] 韩信到底败在哪

   英雄所见略同

    公元前205年刘邦在被赶出陕西以后,蜗居汉中,在此拜韩信为军队的最高司令官,统一指挥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战争。拜将之后,刘邦与韩信有过一场对政局和今后战略的讨论,这就是著名的《汉中对》,无独有偶,四百年后,在宛城(今南阳),又出现一次君臣之间的战略探讨,这就是刘备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我们对比一下两对君臣对话,就能分析出韩信与诸葛亮的思想脉搏,找出韩信最后被杀的历史逻辑。

    当时的刘邦和刘备所处的形势几乎相同。都是外有强敌,以小搏大。《汉中对》和《隆中对》对天下的政局都作了透彻的分析,将项羽和曹操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对双方战略条件进行对比。

    韩信和诸葛亮两人随后对选择的战略方向也大致相同,其主要力量均指向陕西。所不同的是诸葛亮有一辅助进攻路线,就是设想由荆州向宛洛的牵制性的进攻。

    两人在战略时机的掌握上也基本一致,韩信针对项羽后院失火、自顾不暇的特定环境,以及根据关中三位降王众叛亲离,丧失民心的具体条件提出了三秦盼汉,将士思归的有利时机。诸葛亮则把守四川,积蓄力量,待“天下有变”,“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可以说在战略方向和战略时机上两个不同年代的人却英雄所见略同。

    但是在具体的方法上,两人是有差异的。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没有提出具体的施政措施,但他最后说:“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里核心目的是建立霸业,重整汉朝。高举的是汉朝的旗帜,遵循的是前朝的模式。那末汉朝是什么模式?简单说,是郡县管理体制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反观韩信,提出的具体措施是有三条:“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

    韩信看错刘邦

    “以天下城邑封功臣”。这就同诸葛亮的主张有了不同。

    诸葛亮时期以是西汉末年,郡县制虽然推行了秦汉两个朝代,但是并不巩固。就在三国时代以后的晋朝,所出现的八王之乱,就同诸侯割据有很大关系,可以说晋朝在国家体制上是历史的倒退。而诸葛亮在未出山时已明确提出维护汉朝体制,复兴汉室,他准确的把握了历史的脉搏。

    而韩信在世时,正是国家体制的转型期,上溯到周朝,以及后来的春秋战国,在这一千多年里,国家体制都是诸侯分封制。以致秦朝二世而亡,当时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秦朝灭亡不是由于横征暴敛,而是亡于采取的郡县制的国家体制的结果,所以汉朝建立后,对采取分封制还是郡县制有较长时间的争论。

    对于这个问题有人强调项羽推行分封制不假,刘邦在楚汉相争时也推行的是分封,如果没有开始的分封诸将就根本战胜不了项羽。这时事实,但有个原则区别,项羽将分封制作为最后的国家体制,而刘邦则将分封作为一时的权宜之计。刘邦在建国初期也采取的混合的国家体制,一部分郡县制,一部分分封制,但此时的分封制以有了变化,就是刘邦规定非刘姓不得封王。

    现在回头看,韩信还是对刘邦和项羽认识不清,韩信在刘邦的鞍前马后,是最清楚刘邦对分封诸侯的态度。而项羽本身就是主张分封制,韩信在国家制度上是与项羽心心相印的,他们应当是一个战壕的同路人,但他跟错了人。

    韩信从小贫穷,立志出人头地,但他的追求不一样。项羽见到过秦始皇,公开藐视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见到秦始皇,更感慨叹息到:“大丈夫当如此也!”这二位那才是叫有雄心,要坐就坐到芸芸众生之上,宇宙之巅,可以说是枭雄级的人物。而韩信不是,他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一人之下,众人之上,坐到人臣的最高级别—封侯就满意了,所以后来多人劝他独树旗帜时他一口回绝了。

    他脱离项羽阵营不是认为项羽太残暴了,而是因为在项羽阵营被封侯是毫无希望。他跟随刘邦,就是想封侯,但刘邦和他在政治路线上是分道扬镳的。韩信认为项羽在将士们立了功,应当行赏封爵时,就吝惜起来。但项羽吝惜的是小权,到后来,他做了西楚霸王,还不是分封了十八路诸侯吗。而刘邦极善于笼络人心,此乃小恩。在大的权力上,刘邦是不会放手的。

    两千年前韩信在《汉中对》时对刘邦讲要“以天下城邑封功臣”时,刘邦心烦不心烦。我想当时他还不应该心烦,因为天下还不是他的,指山卖磨非常容易。一旦江山成为刘邦兜里的私货,他是否同项羽一样吝啬呢?


风云万里 发表于 2009-9-13 12:27:25

千古人物。现在谁能说清到底对错?

zy126 发表于 2009-9-14 13:53:44

韩信就是对荣誉看的太重了

情比金坚 发表于 2009-9-14 14:33:37

韩信是个军事天才,但是个政治白痴.

xlu6668 发表于 2009-9-17 10:53:39

同意楼上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09/13] 韩信到底败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