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37|回复: 1

【中国民族的血统构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17 22: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民族的血统构成


中国民族的血统构成——附带驳斥所谓汉人原属高加索人种的说法

上古时期·三皇五帝

三皇为女娲、伏羲、神农,但是说法并不确定。三皇时期为从原始人到黄帝时代为止,黄帝登基日据说大约为公元前二千七百年。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说法也不确定。五帝时期为从黄帝开始到夏朝建立之前,传说夏朝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建立。

传说在上古时期,中国大地上生活着许多部族,到了黄帝时代,中国的几大部族的大概情况是:
一, 西戎诸族,这个种族为黄种人,但怀疑有一些白种人的血统,操汉藏语系的某种语言。他们是游牧民族,善于骑马,主要分布在今中国西部的陕西、甘肃等地,有些顺黄河而下渗透到山西、河南、河北一带。他们多以兽类以及蛇或鳄鱼等为图腾,但是鲜有以鸟类为图腾者。由于主要分布在中原西部因此被称为西戎;
二, 东夷诸族,这个种族的肤色和语言已经无法确认,但是,可以推测他们也操汉藏语系的某种语言,我在后面会说明。他们是农耕和渔猎民族,善于射箭(从其夷字的构成『大弓』可以看出端倪),主要分布在今中国东部沿海的山东、江苏、安徽等地,有些溯黄河而上也渗透到河南、河北、山西一带。他们多以鸟类为图腾。由于主要分布在中原东部因此被称为东夷;
三, 南蛮诸族,怀疑可能由东夷的一支分化形成,还可能与百越、百濮人有些关联。这个种族为黄种人,操汉藏语系的某种语言。他们是农耕和牧猎民族,主要分布在今中国长江流域的湖南、湖北等地,有些向北渗透到河南,向东渗透到安徽、江苏,向南渗透到岭南一带。他们也多以鸟类为图腾,有的部落以蛇或鳄鱼等爬行动物为图腾。由于主要分布在中原南部因此被称为南蛮;
四, 北狄诸族,这个种族为黄种人,但怀疑有一些白种人的血统,操阿尔泰语系的某种语言。他们是游牧民族,主要分布在今中国北部的河北、山西、陕西的北部以及这些地方更北的地区,有些向东渗透到东北一带。他们多以狼或鹰等猛兽猛禽作为图腾,由于主要分布在中原北部因此被称为北狄。
五, 百越诸族,这个种族为黄种人,可能是南蛮的一支分化而成,但怀疑有一些黑种人的血统,操汉藏语系的某种语言。他们是渔猎民族,主要分布在今中国东南部沿海的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他们多以蛇或鳄鱼等爬行动物为图腾。
六, 百濮诸族,怀疑可能由某些不能确定来源的民族与南蛮的一支融合形成。这个种族为黄种人,但怀疑有一些黑种人的血统,操南亚语系的某种语言。他们是渔猎民族,主要分布在今中国西南方的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这六个大部族与其他许多小部族,共同构成了上古中国的多民族状态,其中对上古中国史造成影响的主要是西戎、东夷、南蛮三族。

西戎部族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就是黄帝;炎帝一说是西戎部族某部落的首领,一说是东夷部族某部落的首领,一说是南蛮部族某部落的首领;蚩尤一说是东夷部族某部落的首领,一说是南蛮部族某部落的首领。我比较偏向于:黄帝是西戎部族某部落的首领,而炎帝和蚩尤则分别是东夷部族某两个部落的首领。炎帝和蚩尤发生了战争,我认为应该归为东夷族内部的战争,而蚩尤的武力强于炎帝,此时的炎帝可能同时面临黄帝的外患以及蚩尤的内忧。当时黄帝正带领西戎部族东进,必定要和炎帝发生冲突,因为炎帝的势力范围介于黄帝与蚩尤之间,这个冲突在今山西运城演变为战争,这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记录的大战『阪泉之战』。
炎帝失败了,向东退却,却遭遇正在带领东夷部族西进的蚩尤。
而极有可能的推测是:炎帝是东夷族比较正统的领袖,蚩尤可能是反对炎帝统治的『叛逆者』,在这种情况下,炎帝只好选择和黄帝与蚩尤当中的一个联合起来对付另一个。大概炎帝比较正统的缘故,最终黄帝被说服与炎帝结盟共同打击蚩尤,然后终于在今河北涿鹿展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有记录的大战『涿鹿之战』。
涿鹿之战的结果是,黄帝与炎帝共同战胜了蚩尤。
这次大战的结果是,黄帝的西戎部族与炎帝的东夷部族开始融合为一个部族,他们占据了中原,即今中国河南、河北、山东、山西交汇处周边的区域,这就是早期的华夏族,此时的华夏族尚仅分布于黄河流域。
华夏族也以黄帝和炎帝的称号作为名称,因此华夏族自认为炎黄子孙。
炎帝有部分东夷子民没有融入华夏族,再加上不属于炎帝部落的那部分东夷人,这些东夷人主要分为两支,一支往东迁移或留在东夷族早先的势力范围——中国东部,继续作为东夷部族存在;一支往南迁移,与南蛮部族发生融合。
而蚩尤的东夷部族分成三个分支,一支战后也被融入华夏族,一支仍然作为东夷部族继续存在于中国东部沿海,一支则南下,与南蛮部族发生融合。蚩尤的东夷部落与炎帝的东夷部落在战后的归属是相似的。
因此,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有人将黄帝和炎帝归为同一个部族,而炎帝和蚩尤的部族属性有多种说法了。不过,黄帝属于西戎部族是比较确定的。
华夏族从一开始,就主要由西戎与东夷两大族构成,华夏族形成初期,也有许多南蛮的血统融合进来,这就是我说上古中国史主要是西戎、东夷、南蛮三族史的缘故。
上古华夏族形成之后,华夏族开始自视为中原华夏,原有的西戎仍然被视为西戎,战后没有融入华夏的东夷族和南蛮族仍然被视为东夷和南蛮。
这时,戎夷蛮狄四字开始具有歧视意味。
当然,这种歧视是很可笑的,因为上古华夏族本来就是西戎、东夷、南蛮三个部族的混血部族,现在反而歧视他们的来源。
其余的北狄、百越、百濮,亦并视为中原华夏之外的化外之民。
据可信的资料表明,当炎黄联盟与蚩尤发生战争之时,炎黄部族使用石制兵器,而蚩尤使用金属兵器,故而可以推测黄帝的西戎部族处于石器时代,而蚩尤的东夷部族已经进入青铜时代,因此,我们必须承认,上古时代华夏族的统治部族西戎族落后于东夷族的事实。实际上一直到后来的许多年里,华夏族与西戎族的文明并不比东夷族更加先进,这一点我在后面会说明。由此更加得出,至少在上古时期,中原对戎夷蛮狄的歧视是没有道理的,恐怕仅仅只是一种种族歧视,而没有多少文化歧视的成分。
华夏族在后来的数百年间,又征服了不少的大小部族,终于将这些部族的图腾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新图腾,那便是蛇身马首、蜃腹鱼尾、鹰爪鹿角、虎目牛耳的——龙。
因此,封建时代的皇帝以龙为象征;华夏族又自认为龙的传人。

黄帝领导的本是西戎族的一支,该部落称为有熊氏。黄帝取得整个华夏族的领导权后,炎帝的后裔不服者甚众,最厉害的权力斗争之一发生在黄帝的孙子颛顼时代,当时有一个炎帝的后裔叫做共工氏,这个共工氏被称为水神。共工氏反对颛顼,但是被颛顼镇压了。后来共工氏『怒触不周山』,导致了中国今天西高东低的地势,这当然是神话,但正说明了黄、炎二系在华夏族内部的斗争之激烈。共工之后,华夏族内部的原炎帝系东夷势力再也没有实力与黄帝系西戎势力争天下。
倒是没有融入华夏族的东夷,以及怀疑可能是与东夷有着共同来源的南蛮,有着十分强大的与华夏族抗争的实力。事实上,整个上古中国史,即是西戎、东夷、南蛮融合为华夏的融合史,又是它们之间互相斗争的斗争史。
东夷族除蚩尤之外,还出现过两位杰出的领袖,分别叫做太昊和少昊,这两个人把东夷部族发展成为中国境内唯一可以与华夏族在文化、经济、武力等各方面一争高低的部族。有的说法把太昊与伏羲划等号,列入三皇之中,而少昊列入五帝之中。此后的东夷族声势日盛,在中国的地位几乎可以取华夏族而代之。
在这种前提下,东夷出身的舜帝取代西戎出身的尧帝的位置,也是符合客观情况的。舜帝领导的东夷族,已经取代了华夏族在中国的地位,舜帝成为整个中原地区的领导。
此外要说的是,炎帝有子孙叫做祝融氏,这个祝融氏被称为火神,祝融氏是共工氏的先辈。祝融氏却被划为南蛮部族,其实共工氏有时也被划为南蛮部族,而我刚才说过,炎帝与蚩尤也有时被划为南蛮部族。因此,综上所述,我推测东夷与南蛮可能是同一部族的两个不同分支,由此进而初步推测东夷族的语言也可能是汉藏语系的某种语言。
祝融氏也是杰出的部族领袖。
南蛮部族还有相当强有力的领袖出现,东夷族统治中原的舜帝时代,南蛮族的领袖善卷是可以与舜帝相抗衡的人物;西戎族统治中原的禹帝时代,南蛮族的灌兜也是让中原各族十分头疼的可怕人物。

上古时期的民族简史,先说到这里,我们现在回顾一下:

三皇五帝和其他杰出部族领袖的族系以及他们的臣民的族系基本可以考证:
女娲氏,三皇之一,由她的女性名称以及她造人的事迹可以推断她显然是母系氏社会的领袖。她的族系已经无法考证。
燧人氏,有的说法列入三皇,由他的名字可以推断他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最早使用火的人,而他/她的后裔就是三皇之一的伏羲。但是他/她的族系甚至性别都无法考证,不过,根据伏羲属于东夷族的说法,可以推测燧人氏属于东夷族。他的臣民自然最有可能也属于东夷族。
伏羲氏,三皇之一,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最早将中国社会带入父系氏社会的人,因此伏羲是父系氏社会初期的领袖。他属于东夷族。他的臣民应该属于东夷族。伏羲就是太昊的这种说法可能成立,伏羲即太昊。
神农氏,三皇之一,如果神农就是炎帝的这种说法成立,那么神农即炎帝属于东夷族,有时归为南蛮族(因为他的后裔祝融、共工有时被归为南蛮族)或西戎族(因为有的说法说他与黄帝本是兄弟)。他的臣民与他的族系相同。
黄帝,五帝之一,属于西戎族。他的臣民早先大部分属于西戎族,黄帝成为华夏族领袖之后,许多东夷人与南蛮人也成为他的臣民。
蚩尤,与炎黄二人敌对的蚩尤属于东夷族,有时归为南蛮族(因为他的后裔善卷、灌兜被归为南蛮族)。他的臣民与他的族系相同
少昊,有的说法列入五帝,属于东夷族。他的臣民多为东夷族。
颛顼,五帝之一,是黄帝子孙,属于华夏族形成之后,华夏族内部的西戎系统。他的臣民都属于新兴的华夏族。
帝喾,五帝之一,是黄帝和颛顼的子孙,属于华夏族形成之后,华夏族内部的西戎系统。他的臣民都属于新兴的华夏族。
祝融,是炎帝子孙,属于华夏族形成之后,华夏族内部的东夷系统或南蛮系统。他的臣民在大范围内属于华夏族,但祝融有可能是华夏族中割据一方的藩阀,他的嫡系臣民的族系则是东夷族或南蛮族。
共工,是炎帝与祝融的子孙,与颛顼敌对的共工,属于华夏族内部的东夷系统或南蛮系统。他的臣民的族系与他的祖先祝融的臣民的族系相同。
尧,五帝之一,属于西戎族,或属于华夏族内部的西戎系统。他的臣民属于华夏族。
舜,五帝之一,属于东夷族,或属于华夏族内部的东夷系统。他的臣民属于华夏族。
善卷,是蚩尤的后裔,与舜同时代的善卷属于未融入华夏族的南蛮族。他的臣民属于未融入华夏族的南蛮族。
灌兜,蚩尤与善卷的后裔灌兜属于未融入华夏族的南蛮族。他的臣民属于未融入华夏族的南蛮族。

上古时代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部族主要有三个:
西戎,是构成华夏族的最重要的一支和最强大的一支,西戎系统长期在华夏族中占有主体地位。
东夷,是构成华夏族的另个重要和强大的一支,东夷系统数度在华夏族中占有领导地位。
南蛮,有多种证据表明南蛮与东夷具有强烈的血缘与文化联系,但是没有经过最终确定。南蛮系统对早期华夏族的血统成分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上古时代其他在中国生活的部族,对上古中国民族的融合没有起到大的作用,但是也有小量的作用。
上古时代,是中国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这次主要是西戎族与东夷族、南蛮族融合为华夏族。


在三代时期,中国的几大部族的大概情况是:
一, 华夏族,这个种族由上古时期的华夏族延续而来,操汉藏语系的某种语言,这种语言正在演进为汉藏语系中的汉语。他们已经成为农耕民族,主要分布在今中国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山西等地,部分分布在陕西东部(原西戎地)和山东西部(原东夷地),还有一些渗透到湖北北部、安徽北部和江苏北部;
二, 西戎诸族,与他们有相同血缘的许多西戎人已经同化为华夏族,现在说的这个西戎种族特指已经区别于华夏族之外的那部分西戎,操汉藏语系的某种语言。他们是游牧民族,主要分布在今中国西部的陕西、甘肃;
三, 东夷诸族,与他们有相同血缘的许多东夷人已经同化为华夏族,现在说的这个东夷种族特指已经区别于华夏族之外的那部分东夷,仍然可以推测他们也操汉藏语系的某种语言。他们是农耕和渔猎民族,分布区与上古时期大致相同,但与其他民族交界的地区互有扩张与收缩,主要分布在今中国东部沿海的山东、江苏、安徽等地;
四, 南蛮诸族,与他们有相同血缘的小部分南蛮已经同化为华夏族,现在说的这个南蛮种族特指已经区别于东夷族与华夏族之外的那部分南蛮,操汉藏语系的某种语言。他们是农耕和牧猎民族,分布区与上古时期大致相同,但与其他民族交界的地区互有扩张与收缩,主要分布在今中国长江流域的湖南、湖北等地,此时江苏已经成为南蛮的另外一个重要分布地;
五, 北狄诸族,操阿尔泰语系的某种语言。他们是游牧民族,仍然主要分布在今中国北部的河北、山西、陕西的北部以及这些地方更北的地区,也包括东北,此时的北狄正在发生演变与分化;
六, 百越诸族,操汉藏语系的某种语言。他们是渔猎民族,仍然主要分布在今中国东南部沿海的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七, 百濮诸族,操南亚语系的某种语言。他们是渔猎民族,仍然主要分布在今中国西南方的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华夏族的形成,上古时期的六大部族已经变成七大部族,华夏族将自己的居住地叫做中原,而华夏族的周边则称为四裔。这七个大部族与其他许多小部族,共同构成了三代时期中国的多民族状态,其中对三代时期中国史造成影响的主要还是西戎、东夷、南蛮三族。

夏朝是西戎系的禹和他的儿子启缔造的。
禹是洪水泛滥时代的最后一位杰出的治水功勋,因为治水有功而得到舜帝的禅让,成为王。从他的儿子启开始,中国不再延续王位禅让的习俗(少数一些时期除外),启确立了由有直系亲属关系的父死自继,兄终弟及的王位传让规则,从此中国开始形成家族式国家,一个朝代的王位在同一姓氏家族之内传让,这便是『家天下』。
夏是一个西戎王朝,持续了四百年,夏朝的王位,基本上是由西戎系的禹和他的子孙拥有的。禹被称为夏禹,启被称为夏启。
西戎部族原是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后,逐渐成为定居的农耕民族,农业有了巨大发展,奠定了我国之后四千年的农耕文化的基础。跟农耕有联系的一些科学技术也发展起来,如我们中国目前在用的阴历,就是夏订立的,因此也被称为夏历,夏历是为了农耕时掌握农时而订立的,因此也被称为农历;又如由于掌握农时以及进行战争等等都要观察天象和地理条件,因此从夏开始,中国的天文、地理开始有了发展;由于农耕划地、测量等的需要,初级的几何学开始产生;对谷物等的仓储存取管理使度量衡开始使用……
西戎的夏承平日久之后,文化发展超过了周边各族,于是便开始自视为华夏,而将周边各族视为戎夷蛮狄。这时,原本与华夏血缘关系密切的,在夏朝时生活在夏的东方的东夷族开始被视为落后部族(那些已经融入华夏族的东夷人当然除外)。
我上面说过,东夷的实力在中国范围内,不亚于西戎,实际上夏朝的王位曾经一度被东夷族的势力夺得过,那个夺得夏朝国家的东夷领袖,就是传说中射日的后羿。后羿的箭术更加说明东夷族善于射箭的事实。后羿的王位没有传过三代,便被禹的子孙少康又夺了回来,这便是夏朝的『少康复国』。
而夏到了末期,由于末代王夏桀的荒淫误国,终于导致东夷族的再度兴起,东夷族的汤出兵讨伐夏桀,最终建立了东夷王朝——商。
商是由东夷系的汤建立的,持续了六百年,商朝的王位,基本上是由东夷系的汤和他的子孙拥有的。汤被称为商汤。
商是中国青铜时代最出色的时期,在商时代,以青铜为主的金属的研究进入新的阶段,中国的冶金及其相关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工农业和天文地理的兴盛带动了运输和贸易的发展,中国出现了完善的商业,以致于后世的中国人将生意人称为『商人』。
商的一个伟大贡献,便是发扬了汉字,商的甲骨文是目前能够发现和确认的中国文字的最早痕迹。商的甲骨文原是流传在山东半岛上的东夷部族的一种文字,由于东夷族建立了商朝,掌握了中国的大权,此种文字便得以发扬。由甲骨文与现代汉字的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我们可以肯定东夷族的文字就是现代中文的祖先,因此又一步证实了我刚才的推测——东夷族的语言可能是汉藏语系的某种语言。
当东夷的商的文化发展超过其他民族时,商也自视为华夏,而周边各族被视为戎夷蛮狄。这时,原本与华夏血缘关系密切,并且还曾是前一个朝代以正统华夏自居的西戎族开始被视为落后部族(那些已经融入华夏族的西戎人除外)。
而商的灭亡与夏同出一辙,由于末代王商纣的荒淫误国,终于导致西戎族的再次崛起,商纣的一个臣——西戎族的周文王,开始反商,之后他的儿子周武王出兵讨伐商纣,最终建立了西戎王朝——周。
商被周灭亡以后,东夷族再也没有强大的实力与西戎族对抗。到周的末期,东夷族作为一个种族,已经基本上消失了,全部同化为华夏族了。
周延续了八百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朝代。周的贡献也是巨大的,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礼仪、宗教、风俗、习惯,基本上是在周形成的。周确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形式和模板。周的文化没有排斥商的文化,周良好与谦逊的继承和发扬了商的文化,并在这富有东夷特色的文化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元素,以此产生了较为成形的中国文化的基础。

周后期的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极特殊的时代。

周王室一直是天下的正统最高共主,虽然本身出身西戎,但也像夏、商那样,自视为华夏,所有与周王室或周人有较密切血缘关系,或尊奉周礼仪的国家与民族,也都同样被视为华夏,但是与周王室或周人血缘关系较为疏远,或不尊奉周礼仪的国家和民族,便不被视为华夏。不过,周有一点比前人进步的地方,那就是他们继续承认商也是华夏(当然,除商王室与遗民以外的东夷,如果不尊奉周礼仪,就不是华夏)。
春秋时代,最强盛的大国是春秋五霸,能够确认的四位先后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位不定,一说为宋襄公(这种说法极其迂腐,因为宋襄公和宋国都是十分羸弱之辈),一说为吴王阖闾,一说为越王勾践。
齐桓公是齐国国君。齐是春秋战国时代一直都很强大的国家,长期是最富裕的,并且是第一个取得中原各国盟主地位的强国。主要领土在今山东,主体民族为东夷族。但由于齐鲁接近,共为文化礼仪之邦的缘故,中原华夏族从来不把齐人视为东夷族;
晋文公是晋国国君。晋一直是春秋时代最强盛的超级大国,是第二个取得中原各国盟主地位,并一直保持这种地位直到国家分裂灭亡为止,保持时间最长久的强国。主要领土在今河南、河北、山西,主体民族为华夏族,中原华夏族一直视晋为除周之外血统最正的华夏族;
晋国在春秋末期分裂成三个国家,这三个国家都成为战国时代的强国——魏、赵、韩。
秦穆公是秦国国君。秦是春秋战国时代西陲的霸主,是最终统一中国的强国。主要领土在今陕西、甘肃,主体民族为西戎族,秦人一直被中原华夏族包括同血缘的周王室视为西戎野蛮部落;
楚庄王是楚国国君。楚是春秋战国时代一直都很强大,唯一一个敢于在周王室面前称王并且用实力获得周王室和其他国家的默认的强国,并且是所有国家中占有最广阔领土的大国。主要领土在今湖北、湖南、安徽、江西,主体民族为南蛮族,楚从来都被中原华夏族视为南蛮落后部族,并且连楚人自己也自认为蛮夷;
至于宋襄公,是宋国国君。宋的主要领土在今河南,主体民族是华夏族;
吴王阖闾是吴国国君。吴是春秋以来,第一个以弱小国家打败战无不胜的楚国军队,并且几乎将楚灭国的国家。主要领土在今江苏,主体民族是南蛮族,吴如果不是军事上取得一系列成功,则在中原华夏族的眼里是比楚还要野蛮落后的南蛮族。
越王勾践是越国国君。越是吴国兴起以来,第一个以弱小国家打败吴国军队,并且将吴灭国的强国。主要领土在今浙江,主体民族是百越族,越是青铜时代末期较早使用铁器的国家,但百越族从来便被中原华夏族视为比南蛮更野蛮的部落。
由春秋五霸的轮兴我们可以看到,除晋国和名义上的宋国外,其他的强国全部都是中原周边民族的国家,可以说,当时在政治与武力方面,中原相对于四裔来说并无特别的优势。
但是,从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华夏族的文化与经济正在越来越先进于周边各民族,并且形成了统一的华夏文明的认同感,和相对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优越感。可以说,在文化与经济方面,中原相对于四裔来说具有逐渐明显的优势。
这样,上古时期中原对戎夷蛮狄的单纯的血统上的种族歧视,到三代时期,便逐渐含有并不断加深了文化歧视的成分。

战国时代,由春秋初期的数百个国家最终剩下的国家除了周王室以外,就是战国七雄,他们按照国力排名是:秦、楚、齐、魏、赵、燕、韩。
秦、楚、齐都是春秋时代就已经强盛的传统大国,在战国后期,其主体民族已经成为(文化上的)华夏族,不过秦人的西戎色彩、楚人的南蛮色彩仍较强烈;
魏国是晋国分裂的三国中最早强盛的一个,在战国初期曾经显赫一时,打败数个国家,几乎成为霸主。主要领土在今河南、山西,主体民族是华夏族;
赵国是晋国分裂的三国中稍后强盛的一个,在战国末期曾经可以与秦国对峙。主要领土在今河北、山西,主体民族是华夏族,因为地处北边,经常与北狄诸族产生互动,还并灭了一些北狄族国家,因此有一些北狄族融入;
燕国是战国时代才异军突起的一个边陲强国,一度几乎将强大的齐国灭国。主要领土在今北京、河北,主体民族是华夏族,也与北狄诸族经常互动,应该有一些北狄族血统;
韩国是晋国分裂的三国中较弱的一个。主要领土在今河南,主体民族是华夏族。
由最终剩下的战国七雄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时代还有较明显的民族分别,随着国家的扩并和文化的融合,战国时代这种分别已经所剩无几,周王室和这七个国家的主体民族,全部都已经成为华夏族了。

顺便要说一下,除了百越族建立越国以外,(可能是)百濮族还建立了巴国,北狄族建立了中山国,这些是较小民族建立的比较有名的国家。越最终并入楚,巴并入秦,中山并入赵,这些百越、百濮和北狄民族也对楚、秦、赵三国人民的血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王权的衰落,中国进入了群雄割据的分裂状态,但是,必须承认这种分裂是积极向上的,而不是像后世的分裂那样是衰败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得到巨大发展、社会正在迅速进步。从那时起,华夏族便越发自视为与周边各族不同的文明民族,而周边民族都是落后野蛮的部落,被称为『化外之民』,这种观点直接导致了由春秋五霸发起并贯彻执行的『尊王攘夷』运动。这个所谓的『王』便是华夏族正统的王室代表——周王,而『夷』则是指的那些化外之民。可笑的是,最先发起这个运动的齐人,本身就是东夷血脉,但是却俨然视自己为华夏,将自己独立于东夷之外,而将东夷视为必须『攘』的『夷』,而他『尊』的周『王』则是西戎血脉,但除周之外的西戎也是必须『攘』的『夷』。
从那时起,戎夷蛮狄四字便具有了更加强烈的歧视意味。
在这种宗教般的狂热之下,与齐具有同样东夷血统的其他许多东夷部族被齐消灭了;与秦具有同样西戎血统的其他许多西戎部族被秦消灭了;与楚具有同样南蛮血统的其他许多南蛮部族被楚消灭了……结果,由于齐秦楚三国强大的武力,并凭借各自的实力发展出优秀的文化,慢慢的,中原华夏族也将此三国视为与自己等同的华夏人了。就这样,像齐秦楚,特别是秦和楚这样的异族国家,也逐渐在认知上进入了华夏族的行列。
齐秦楚的例子在夏商周也可以略见一二。西戎建立夏,则东夷被视为蛮夷,东夷建立商,则西戎就被视为蛮夷,无论西戎、东夷,都可以成为华夏,将对方,甚至将自己的其他同类作为蛮夷,但同时对方和自己的其他同类也可以融入华夏,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较高的就是华夏,相对较低的就是蛮夷。华夏族的观点,导致在区分民族时,血缘的关系虽然也要考虑,但相对于文化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华夏族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他不是一个纯种的血统民族而是一个典型的混血民族,而且他在更多情况下除了自视为华夏而与四裔有别以外,实在也再找不出他与四裔在血统上的较大区别,因此华夏族的概念与其说是一个血缘概念,还不如说是一个文化概念。也即,华夏族是一个文化民族,而不是单纯的血缘民族。这个概念的含义在于:如果对华夏文化有认同感与归属感,尊崇华夏的礼仪道德、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那么无论本来的血统如何,都可以是华夏族;如果不认为自己是华夏文化,不尊崇华夏的礼仪道德、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那么就算祖先是华夏,也可以退为蛮夷。也即古人说的『进而为夏,退而为夷』,这就意味着华夏人如果退而认同蛮夷的文化,那么就蜕变成蛮夷,而蛮夷如果认同华夏的文化,那么就演进为华夏。华夏和蛮夷的区别首先就不是血统的区别,而是文化的区别。

中国的地理形状决定了一件事,那就是东夷族之完全融入华夏族和东夷族逐渐消失。中国的西部、南方和北方都有继续向外拓展和扩张的陆地,因此当西戎族、南蛮族和北狄族每每被中原打击之时,虽然他们中的许多会最终加入到华夏族的行列,但他们中都仍有一部有往更远的四周退散的余地,而当越来越多的四裔加入到华夏族的行列中去,华夏族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华夏族逐渐向外扩张的时候,西戎族、南蛮族和北狄族可以『远遁』,但是东夷族东边就是海,无路可走,只有慢慢被华夏族融合。
就这样,西戎族、南蛮族、北狄族一直可以存在,而在中原的势力向东扩张到海时,东夷族就消失了。

综合上古史和三代史,我们看到,实际上,西戎族与东夷族对华夏文明的贡献是同等巨大和重要的,首先因为构成上古华夏族的两个主体便是此二族,其次中国上古与三代历史基本上是此二族的斗争史和融合史,上古和三代时期最著名的那些领袖基本出自此二族。并且我相信长期以来东夷族是比西戎族具有至少同等高度甚至更高科学技术的民族,由上古时代涿鹿之战时东夷族使用金属而西戎族使用石器,东夷族善于使用被称为『古代人类打猎和战争的最伟大的发明』的弓箭,东夷人创立了甲骨文,以及齐国成为中国的礼仪文化的中心等等这些证据,都可以表明这一点。
南蛮族则是较后才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影响的,以楚国和吴国的影响最为深远。将当时周的所有封国的版图加上,楚国一国便占据了一半,早已形成了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几乎成为相对于周王室独立的并峙王朝。其文化在早期虽然不如中原,但是到了战国时代,楚国的文化已经出类拔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有别于中原各国,但仍然不失优越的文化。楚国的文化,也给之后的中国文化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三代时期的民族简史,先说到这里,我们现在回顾一下:

三代王室、封国及其人民的族系基本可以考证:
夏王室,属于华夏族内部的西戎系统,而夏的人民可能同时为华夏族、(未融合于华夏族的)西戎族、东夷族;
后羿部,曾夺取夏朝王位,属于东夷族,或华夏族内部的东夷系统;
商王室,属于华夏族内部的东夷系统,而商的人民可能同时为华夏族、(未融合于华夏族的)东夷族、西戎族;
周王室,属于华夏族内部的西戎系统,而周的人民同时为华夏族、(为融合于华夏族的)西戎族、东夷族;
齐,其人民属于华夏族内部的东夷系统;
晋,其人民属于华夏族;
秦,其人民属于西戎族,后来逐渐成为有西戎色彩的华夏族;
楚,其人民属于南蛮族,后来逐渐成为有南蛮色彩的华夏族;
宋,其人民属于华夏族;
吴,其人民属于南蛮族,后来逐渐成为有南蛮色彩的华夏族;
越,其人民属于百越族,后来逐渐成为有百越色彩的华夏族;
魏,其人民属于华夏族;
赵,其人民属于华夏族,融入一些北狄族;
燕,其人民属于华夏族,融入一些北狄族;
韩,其人民属于华夏族。

三代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部族主要还是这三个:
西戎,仍是构成华夏族的最重要的一支和最强大的一支,西戎系统长期在华夏族中占有主体地位。
东夷,仍是构成华夏族的另个重要和强大的一支,东夷系统又一度在华夏族中占有领导地位。三代之后,东夷族作为一个独立种族逐渐消失,而完全融于华夏族。
南蛮,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南蛮族对华夏族血统构成的影响开始加大,并占有了很重要的地位。
三代时期其他在中国生活的部族,开始对三代中国民族的融合起到一些作用。
三代时期,是中国第二次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这次主要是华夏族继续与西戎族、东夷族、南蛮族融合,成为扩大了的华夏族,北狄族、百越族、百濮族开始较多的加入到融合行列里来。


此文未经考证,作者一家之言,特此声明

[ 本帖最后由 实况七 于 2006-7-17 22:2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7-18 00: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详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4-11-27 11:11 , Processed in 0.277950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