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31|回复: 6

[07/22][F1]F1赛车完全手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2 02: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1发展史----50年代
技术里程碑

碟式刹车(1951)
非涡轮增压引擎首次做到每公升压榨100马力以上(1953)
燃油直喷技术(1954)
可变角度阀门(1954)
出现后置引擎
引擎,重量变化
1950-1951
1500cc带有压缩装置或者4500cc无压缩引擎
无重量限制
425马力,9300转,车重710公斤(1951年Alfa Romeo 159)
1952-1953
750cc带有压缩装置或者2000cc无压缩引擎
无重量限制
175马力,7200转,车重560公斤(1953年Ferrari 500)
1954-1960
750cc带有压缩装置或者2500cc无压缩引擎
无重量限制
290马力,8500转,车重730公斤(1955年Mercedes W196)也就是著名的银箭
不幸殒命赛道车手
1950 Joe Fry (GB)
1950 Raymond Sommer (F)
1952 Luigi Fagioli (I)
1953 Charles de Tornaco (B)
1953 Felice Bonetto (I)
1954 Guy Mairesse (F)
1954 Onofre Marimon (RA)
1955 Alberto Ascari (I)
1955 Pierre Levegh (F)
1955 Don Beauman (GB)
1956 Louis Rosier (F)
1957 Ken Wharnton (GB)
1957 Eugenio Castelotti (I)
1957 Alfonso de Portago (E)
1957 Piero Carini (I)
1957 Bill Whitehouse (GB)
1957 Herbert Mackay-Fraser (USA)
1958 Archie Scott-Brown (GB)
1958 Erwin Bauer (D)
1958 Luigi Musso (I)
1958 Peter Collins (GB)
1958 Peter Whitehead (GB)
1958 Stuart Lewis-Evans (GB)
1959 Jean Behra (F)
1959 Ivor Bueb (GB)
F1发展史----60年代
技术里程碑
四轮驱动赛车(1960)
六速变速箱(1961)
单体结构车架(1962)
侧包围以及小型空气动力翼片(1967)
尾翼诞生(1968)
引擎,重量变化
1960
750cc带有压缩装置或者2500cc无压缩引擎
无重量限制
290马力,8500转,车重754公斤(1960年 Ferrari 256)
1961-1965
无压缩装置引擎,排量介于1300cc至1500cc
最小重量450公斤
190匹,9500转,车重460公斤(1961年 Ferrari 156)
215匹,10800转,车重450公斤(1965年 Lotus 33)
1966
1500cc带有压缩装置或者3000cc无压缩引擎
最小重量500公斤
360马力,9000转,车重540公斤(1969年Matra MS80)
安全措施发展
1)车辆:
1963-1965:只允许泵式燃油补给;自动点火装置;防滚架;双刹车系统;安全带固定标准出现;防火油箱,防火油料填充装置;
1968:电路中断隔离系统;倒档;适合快速逃生的驾驶舱;防渗漏油箱;车手头部上方5厘米处的防滚支架
1969:双灭火器;空气动力套件必须稳定且只能固定在赛车避震弹簧处;车体的高度与宽度开始得到限制
2)赛道:
FIA开始负责赛道安全性调查(之前由各个主办国自行负责)
3)车手:
强制使用防护性头盔
1968:推荐使用安全带防护套,防火赛车服,防碎片护目镜
4)竞赛组织:
1963:旗语开始被引入
不幸殒命赛道车手:
1960 Harry Blanchard (USA)
1960 Ettore Chimeri (YV)
1960 Harry Schell (USA)
1960 Chris Bristow (GB)
1960 Alan Stacey (GB)
1961 Giulio Cabianca (I)
1961 Wolfgang von Trips (D)
1962 Peter Ryan (USA)
1962 Ricardo Rodrigues (MEX)
1964 Tim Mayer (USA)
1964 Carel Godin de Beaufort (NL)
1966 Walt Hansgen (USA)
1966 John Taylor (GB)
1967 Lorenzo Bandini (I)
1967 Giacomo \'Geki\' Ruso (I)
1967 Bob Andersen (GB)
1967 Georges Berger (B)
1967 Ian Raby (GB)
1968 Jim Clark (GB)
1968 Mike Spence (GB)
1968 Lodovico Scarfiotti (I)
1968 Jo Schlesser (F)
1969 Lucien Bianchi (B)
1969 Paul Hawkins (AUS)
1969 Moiss Solana (MEX)
1969 Gerhard Mitter (D)
F1发展史----70年代
技术里程碑
光头轮胎(1971)
六轮F1赛车(1976)
涡轮增压引擎(1977)
F1进入”Wingcar”时代,大型车体包围开始出现(1977)
子午线轮胎(1977)
引擎,重量变化
1970-1971
1500cc带有压缩装置或者3000cc无压缩引擎
最小重量530公斤
450马力,10000转,车重540公斤(1970 Tyrell 001)
1972
1500cc带有压缩装置或者3000cc无压缩引擎
最小重量550公斤
450马力,10000转,车重560公斤(1972 Lotus 72D)
1973-1980
1500cc带有压缩装置或者3000cc无压缩引擎
最小重量575公斤
500马力,12000转,车重580公斤(1975 Ferrari 312T)
500马力,11000转,车重610公斤(1977 Renault RS01)涡轮增压
500马力,12000转,车重585公斤(1979 Ferrari 312T4)
安全措施发展
1)车辆:
1970:胆囊状可变型安全油箱
1972:油箱中加入安全泡沫材料;赛车所有镁制部件必须厚度大于3mm;车尾出现15瓦红灯;头垫(headrest开始出现);座舱最小尺寸受到限制;外部灭火装置与电路切断系统控制;FIA制定油箱规范
1973:可变型圆形油箱;禁止在悬挂部分使用电镀工艺
1974:防渗油箱出现
1976:从赛车踏板至仪表盘部分开始使用“安全结构”
1977:规定使用踏板防护装置
1978:规定在车手及前防滚架后方安装隔离作用的隔板
1979:座舱开口扩大;双后视镜出现;改进的灭火装置
2)赛道:
1970:赛道设计思路必须公开;赛道边缘留出不少于3米的空间;双护栏;观众必须在安全网后方3米以外;维修区域和赛道间要求有隔离设备;关于赛道宽度,表面材料,坡度改变等形成规范要求;禁止使用稻草堆做为赛道缓冲设施;FIA强制性赛道调查
1972:赛道安全标准出台;碎片防护网规范标准
1973:带有抓地桩的安全拉网(catchfence);抢救设备出现;发车格尺寸规范化
1974:安全拉网+减速沙地联合使用
1975:赛道工作人员(Marshal)布置到赛场各个位置
1977:规定沙砾石减速带
3)车手:
1971:要求车手装备在事故后,保证5秒内可以让车手逃离座舱
1972:六点式安全带出现;车手号码制度产生
1973:所有车手需要接受身体医学检查
1975:FIA制定防火服规范标准
1977:头盔必须通过FIA检测
1978:车手需要获得FIA认证,方可具备参加F1的资格
1979:生命支持装备强制使用(可在事故发生后自行提供氧气给车手)
4)竞赛组织:
1971:人员,设备,相关职责由赛事主管确定;工作人员信号出现
1973:防火措施提供
1974:医疗服务提供;现场抢救中心出现,强制性的医疗救护训练
1975:两排两列的交叉发车形式确立;前后两车间隔12米
1978:发车前后两车间隔14米
1979:FIA确认使用静止启动发车方法。
不幸殒命赛道车手:
1970 Bruce McLaren (NZ)
1970 Piers Courage (GB)
1970 Jochen Rindt (A)
1971 Ignazio Giunti (I)
1971 Pedro Rodriguez (MEX)
1971 Jo Siffert (CH)
1972 Joakim Bonnier (S)
1973 Roger Williamson (GB)
1973 Francois Cevert (F)
1973 Nasif Estefano (RA)
1974 Peter Revson (USA)
1974 Silvio Moser (CH)
1974 Helmuth Koinigg (A)
1975 Mark Donohue (USA)
1977 Tom Pryce (GB)
1978 Ronnie Peterson (S)


[ 本帖最后由 sky30002001 于 2007-7-22 02:23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7-7-22 02: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F1发展史----80年代
技术里程碑
双底盘(1981)
碳纤维底盘(1981)
逃生空间(survival cell)(1982)
气动阀门控制(1986)
主动式悬挂(1987)
半自动变速箱(1989)
七档变速箱
引擎,重量变化
1980-1983
1500cc带有压缩装置或者3000cc无压缩引擎
最小重量575公斤(1980),585公斤(1981),580公斤(1982),540公斤(1983)
480马力,10000转,车重588公斤(1980 Williams 07B)
640马力,11000转,车重540公斤(1983 Brabham BMW BT55)涡轮增压
1984-1985
1500cc带有压缩装置或者3000cc无压缩引擎
最小重量540公斤,每场比赛不得使用220升以上的燃油
750马力,12000转,车重540公斤(1985 McLaren-TAG MP4/2B)涡轮增压
1986
1500cc带有增压装置的引擎
最小重量540公斤,每场比赛最多使用195升燃油
1400马力(HILL没有打错字),12000转,车重540公斤(Williams-HONDA FW11)涡轮增压
1987-1988
最小重量500公斤(1987),540公斤(1988)
每场比赛最多使用195升燃油(1987),155升燃油(1988)
涡轮机最大压力值4.0bar(1987),2.5bar(1988)
850马力,13000转,车重540公斤(Williams-HONDA FW11)涡轮增压
或者
3000cc自然进气引擎
最小重量500公斤,无燃油使用限制
590马力,12000转,500公斤(Tyrell-Ford 016)
1989
3500cc自然进气引擎(涡轮增压技术被禁止使用),比赛中途不得加油
685马力,13000转,车重500公斤(McLaren-Honda MP4/5)
安全措施发展
1)车辆:
1981:强化的逃生空间被引入F1;车手脚部前端空间加大
1983:车辆底部必须保持平整;侧扰流包围被禁止使用;尾部红灯功率加大到21瓦
1984:比赛中途禁止加油;油箱中置
1985:正面撞击试验引入
1988:车手脚部必须位于前轮轴后侧;逃生空间和油箱必须通过静止碰撞试验
2)赛道:
1980:赛道必须具有永久性的医疗救护中心
1981:轮胎墙出现;维修区宽度不得小于10米;
1984:混凝土墙取代了原来的防护栏杆
1985:带有抓地桩的安全拉网被禁止使用
1987:临时街道赛道标准出台
1989:赛道两边护栏最低高度不得小于1米;维修区为1.35米
3)车手:
1984:F1“超级驾照”制度诞生
1989:类似于国际奥委会的药检制度产生
4)竞赛组织:
1980:医疗工作需要得到FIA认可;快速救援车规范出台
1981:今天的无交叉发车形式确立
1986:永久性的FIA医疗服务检察员制度出台;强制要求配备医疗直升机
1987:发车区前后车距离调整为16米
1988:FIA永久性赛事主管制度诞生
不幸殒命赛道车手:
1980 Patrick Depailler (F)
1982 Gilles Villeneuve (CDN)
1982 Riccardo Paletti (I)
1983 Rolf Stommelen (D)
1985 Manfred Winkelhock (D)
1985 Stefan Bellof (D)
1986 Elio De Angelis (I)
1986 Jo Gartner (A)
F1发展史----90年代
技术里程碑
侧扰流板(1991)
上翘式鼻翼(1993)
安全措施发展
1)车辆:
1990:更大的后视镜;快拆式方向盘
1991:FIA开始测试安全带;油箱执行FT5标准(之前为FT3);防滚架测试;逃生单元的测试改为动态撞击测试
1992:撞击测试标准更为严格;撞击试验中使用水来填充油箱,模拟满油箱状态。并且使用75公斤的假人测试撞击最大冲撞情况(并检查安全带固定状况)
1993:头垫的位置加大(丛80立方厘米加大到400立方厘米);赛车前部突出被减少(丛100厘米减到90厘米);尾翼高度被削减(从100厘米到95厘米);前定风翼离开车底板的最小水平高度被加大(从25cm到40cm);轮圈的宽度被缩减(从18英寸缩减为15英寸);仅允许使用一种与普通油料成分相近的燃油。
1994:轮圈仅允许使用一种仅金属材料制成;灭火器规范更为严格;头垫厚度下限定为75毫米(之前没有强制要求);座舱侧面承载能力要求提高(从2000daN加大到3000daN);驾驶辅助设备(牵引力控制,防抱死刹车,全自动变速箱)被禁止;四轮转向技术被禁止;减少下压力提供(更小的前翼,扩散器变短,变流板被禁止);携带油料最多不得超过油箱基准线下方10毫米
1995:引擎排量从3.5升减为3升;底盘必须超出车手脚部30cm(之前为15cm);正面撞击试验速度提高到12m/s,撞击试验之后变形要集中在鼻翼范围之内;鼻翼承受冲撞能力提高33%;逃生空间侧撞试验被引入;强制要求当引擎熄火之后,车辆自动挂入空档;阶梯状底板设计产生;减低前翼高度和长度;后轮上方不得出现翼片等空气套件;尾翼最大高度下降10厘米
1996:前翼厚度要求大于10毫米,以防止轮胎可能对赛车前部造成的损害;赛车逃生单元中安装数据收集器(黑匣子);座舱侧面高度被加高;侧头垫强制要求75mm;座舱两侧必须通过静止状态下的承重测试;尾部小翼尺寸被缩小
1997:FIA事故数据收集器(ADR)安装在所有的赛车上;吸能设计引入变速箱领域;后撞试验开始被引入;撞击试验结论中必须显示方向盘,车架的吸能状况;禁止使用尾部小翼以及车体中部的翼片;悬挂的设计必须防止事故时轮胎撞击到车手并且提供120度的衔接角度防止事故时轮胎脱离
1998:宽度从2米缩减为1.8米;必须使用带有沟槽的干地轮胎;强制使用单球胆设计油箱;加油舱口必须加盖;座舱尺寸加大;侧头垫范围被延展到了方向盘两侧;后视镜尺寸从5X10cm加大到5X12cm;翻滚试验引入;逃生单元前部冲击区域被加大;侧撞测试速度提高(能量为原来测试的两倍);座舱前移200mm
1999:轮胎和悬挂之间必须有绳索联接,以防止轮胎飞出或者撞击到车手;座椅设计必须在必要的紧急情况下保证车手可以连同座椅一起从赛车中被移出;禁止使用含有铍合金的底盘;前撞试验的速度进一步提高;车手头盔与防滚架之间的距离被加大(从50cm加大到70cm);后部与侧部的头垫要求“一片式”设计,并带有快拆设计;不对称刹车比
设计被禁止;车队私人测试也必须使用FIA的事故数据记录仪(ADR)
2)赛道:
1992:路肩高度降低;维修站最小宽度为12m;维修区入口处必须设置之字弯
1994:维修站工作人员必须佩戴防火用具;FIA通过电脑分析认定的27个“高危险性弯角”中的15个,在那一年通过安全改进从名单上消失;对于轮胎墙进行测试,以便得到其对于人类冲撞影响的数据;建议在轮胎墙之前设立传输带
1995:建议使用平滑衔接的路肩;碧浪型沙砾与沟犁减速区取消;首个维修区碎片防护设施出现;
1996:FIA认定的“高危险弯角”中通过安全设施改进和赛道重新设计,只剩下2个;临时街道赛场的挡墙与碎片防护设施指导标准出现;FIA测试吸能挡墙
1997:经过一年的调查,FIA对于路肩型号与高度作出标准化要求;赛道必须经过F1测试后才能获得FIA认可;轮胎墙必须采用栓式连接结构;安全设施工作情况通过车载ADR进行分析
1998:高效轮胎墙测试标准出台;维修区前方100米要求保持直线;信号灯成为旗语的补充
1999:维修区碎片防护设备普及化;赛道信号平台建议拓宽50cm,对于新建赛道则是强制要求;某些缓冲地带采用沥青材质
3)车手:
1993:赛后人员控制措施实行
1994:认证的头盔标准减为3种(Sell/BSI/SFI);耳机取消;头盔重量必须小于1800克;车手服装与头盔需要接受测试
1995:3英寸宽的安全带护垫成为强制标准;F1超级驾照标准更加严格
1996:安全带搭扣方向必须朝下
1997:私人测试也需要在FIA监管下进行
1998:建议使用双肩固定设备;车手必须能够在10秒内拆下更换方向盘
1999:建议使用高可见性的车手手套,以便发车线出现问题后及时反映;座舱安装灯号系统,作用为“工作人员信息显示”;安全带必须符合FIA 8853-98标准
4)竞赛组织:
1990:车手救出演习成为强制要求
1992:安全车制度引入
1993:练习赛维修区限速50km/h
1994:练习赛维修区限速80km/h,正赛120;工作人员穿戴防火用具,维修区必须要有烧伤急救用品;成立“专家顾问咨询”小组,负责把新科技投入到F1安全发展中
1995:对于私人测试所需要的最低安全服务标准给出建议意见;澄清兰,黄,白旗语规则;FIA救护官得到技术方面的支持
1996:FIA医疗车与安全车标准出台;改进安全车程序;车队参与防火练习;起跑灯号与
程序改变
1997:修订事故干预程序;安全车马力加大,可以作为大雨天气时“行进间起跑”方式的引导车;职业车手驾驶安全车
1999:至少要有4辆医疗车,除此以外还有一部FIA首席救护官Watkins博士的专车;比赛和练习赛时,维修区出口处用红绿信号灯以及蓝旗进行控制;
不幸殒命赛道车手:
1994 Roland Ratzenberger (A)
1994 Ayrton Senna (BR)
F1发展史----2000年代
技术里程碑
类似于CART车的上翻式侧扰流小翼(2001)
引擎,重量变化:
最小重量不得低于605公斤(练习赛时),600公斤(其余时段)
900马力;18500转(2003,BAR 006)
前后刹车的降温通风导管必须保持在轮圈中央上下各160mm的范围之内,不得超出这一范围
安全措施发展
1)车辆:
2004:最大化尾翼平面与引擎罩平面,以便留出更多的赞助商位置;起步控制系统被禁止
2)赛道:
2004:维修区速度限制100km/h(除摩纳哥)
3)车手:
2003:强制使用HANS颈部保护设施
4)竞赛组织:
2003:积分制度改革;轮胎制造商可以提供两种规格干胎以及一种规格的雨胎,必须使用一种化合物成分;排位赛前车手必须决定使用干或雨胎(除非放弃排位赛);计时赛与正赛间不得补充燃油
2004:车手必须在二次排位赛前确定干雨胎的选择
不幸殒命赛道车手:
2001 Michele Albreto (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2 02: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编号 车队          05赛季车手阵容        06赛季车手阵容
1    雷诺        阿隆索(西班牙)          阿隆索(西班牙)
2    雷诺         费斯切拉(意大利)           费斯切拉(意大利)
3   迈凯轮       雷克南(芬兰)                雷克南(芬兰)
4   迈凯轮       蒙托亚(哥伦比亚)           蒙托亚(哥伦比亚)
5   法拉利       迈克尔-舒马赫(德国)       迈克尔-舒马赫(德国)
6   法拉利       巴里切罗(巴西)             菲利普-马萨(巴西)
7     丰田       拉尔夫-舒马赫(德国)       拉尔夫-舒马赫(德国)
8     丰田       特鲁利(意大利)             特鲁利(意大利)
9  威廉姆斯       马克-韦伯(澳大利亚)       马克-韦伯(澳大利亚)
10 威廉姆斯       海德菲尔德(德国)          尼科-罗斯伯格(德国)
11   本田(英美)    简森-巴顿(英国)          简森-巴顿(英国)
12   本田(英美)     佐藤琢磨(日本)            巴里切罗(巴西)
14    红牛          大卫-库塔(英国)          大卫-库塔(英国)
15    红牛          里尤兹(意)/克莱恩(奥)   克莱恩(奥地利)
16   宝马(索伯)       维伦纽夫(加拿大)       海德菲尔德(德国)
17   宝马(索伯)        菲利普-马萨(巴西)    维伦纽夫(加拿大)
18  米德兰(乔丹)       蒙泰罗(葡萄牙)         阿尔伯斯(荷兰)
19  米德兰(乔丹)        卡菲基恩(印度)        蒙泰罗(葡萄牙)
20红牛之队(米纳尔迪)    阿尔伯斯(荷兰)        里尤兹(意大利)
21红牛之队(米纳尔迪)    弗里萨切(奥地利)        斯毕德(美国)
22   超级亚久里             -                  佐藤琢磨(日本)
23   超级亚久里             -                  井出有治(日本)








2006赛季赛程表
3月12日 巴林
3月19日 马来西亚
4月2日 澳大利亚
4月23日 圣马力诺
5月7日 欧洲大奖赛
5月14日 西班牙
5月28日 摩纳哥
6月11日 英国
6月25日 加拿大
7月2日 美国
7月16日 法国
7月30日 德国
8月6日 匈牙利
8月27日 土耳其
9月10日 意大利
9月17日 比利时
10月1日 日本
10月8日 中国
10月22日 巴西(以合同而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2 02: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车手纪录:
最年长的世界冠军:
范吉奥57年拿下他最后一个世界冠军的时候已经47岁
最年轻的世界冠军:
第一代巴西车王Emmerson Fittipaldi在获得他第一个世界冠军时年仅25岁9个月;Schumacher以些许差距位居第二(如果不是94年在银石,MS没事找事自掘坟墓,这个纪录他本应该可以正好打破^_^)
最老的F1分站冠军:
Luigi Fangioli在1951年夺下法国GP时已经53岁22天,他当时的队友就是大名鼎鼎的范吉奥
最年轻的F1分站冠军:
Alonso在2003年夺下匈牙利GP时年仅22岁27天,他同时还是第一个获得分站冠军的西班牙人
最年轻的积分获得者:
纽扣,他在自己参加的第二场GP上名列第七,但由于DC赛车车检不合格,从而晋升一位,获得积分。此时他20岁1个月。
最老当益壮的F1参赛车手:
Louis Chiron,在1955年的摩纳哥大奖赛,他以55岁9个月19天的高龄拿下第六;三年后他以59岁的高龄再次在摩纳哥挑战自己保持的最年长F1参赛车手纪录,不过这次他没有通过资格赛。
最年少的F1参赛车手:
Mike Thackwel,这个新西兰的小伙子出现在1980年的加拿大GP时只有19岁5个月29天。那场比赛他在起步之后就遭遇事故退出。同年稍晚,他遭遇严重事故后,短暂的F1生涯画上句号。1987年在参加完纽伯格林1000km耐力赛后彻底离开赛车界。现在他是新西兰皇家空军的飞行教官。
第一位女性F1车手:
Maria Theresa de Filippis,这位意大利女车手1958年出现在比利时分站上
同名车手集合:
1959年的英国GP出现了以下四位车手
Henry Taylor;Dennis Taylor;Mike Taylor;Trevor Taylor;当然他们并没有任何亲戚联系
唯一自己造车的世界冠军:
1966年Jack Brabham爵士驾驶着自己制造的赛车,夺下世界冠军。
最悬殊的胜利差距:
1969西班牙GP上Jackie Stewart以领先第二名Bruce McLaren(Mclaren的创始人)两圈的成绩问鼎胜利;1995年在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塞道,Damon HILL再次重演了这一幕,以套第二名Panis两圈的成绩拿下分站胜利(8月7日修正)
最接近的胜利差距:
这是一个有争议的纪录。官方成绩来看,1971年蒙扎大奖赛Peter Gethin以0.01秒的差距击败第二名Ronnie Peterson。但当时的计时系统仅仅只能精确到百分之一秒。而在1986年的西班牙Jerez赛道,Mansell最后一弯利用Senna的尾部气流瞬间接近,然后与Senna肩并肩一起过线后,显示Senna仅仅领先Mansell 0.016秒。
第一位0号车手:
1973年McLaren的南非车手Jody Schekter在美国和法国GP启用0号车牌
女车手唯一的积分:
Lella Lombardi在1975年西班牙大奖赛上获得第六,那场比赛因为德国车手Rolf Stommelen的严重事故中途停止,得分车手分数减半。所以Lella获得了女车手仅有的0.5分
首次涡轮增压引擎胜利:
1979年法国第戎GP
最大的反败为胜:
1983年美国GP,John Watson从第22位起跑,最后拿下胜利
单赛季最多积分:
2004年MS
单赛季最多最快单圈:
2000赛季,Hakkinen在九场比赛中做出最快单圈
单赛季最多杆位:
1992赛季,Mansell拿下14个杆位
车手最多连续杆位:
1993年,Alain Prost曾经连续拿下7次杆位
最多个人杆位:
Senna,65次
最多分站胜利:
MS,具体数字可能继续增加中
最徒劳无功的车手:
老将De Cesaris参加了210场GP,缺额一个冠军都么有,不幸当选。他在82的摩纳哥曾经有机会改变历史,但在最后一圈燃油耗尽。
最不“挣点”的车手:
Luca Badoer,这位现役的法拉利试车手参加了56次大奖赛却一个积分也没有得到,成为参加最多分站却无法得分的第一人。
最辛苦的冠军:
RB,到2000年称雄霍根海姆之前,巴里切罗为了迎接自己的首个分站胜利已经苦苦奋斗了124场GP,成为获得首场胜利之前“历经磨难最多”的F1车手




制造商纪录
前置引擎最后一次胜利:
Phil Hill在1960年的意大利大奖赛上驾驶一部法拉利获胜,这是最后一部前置引擎的冠军赛车
四轮驱动的F1赛车:
现代F1大多是后轮驱动,但在1961年英国大奖赛上出现了第一部四轮驱动的F1赛车Ferguson P99,由传奇车手Moss爵士驾驶。这部P99同时还是最后一部引擎前置的F1赛车
同一国家举办最多GP:
1982年美国,当年有三场GP在美国进行:长滩,底特律,拉斯韦加斯
车队单赛季最多胜:
1988年McLaren在16个分站中赢得了15个胜利,那年他们的阵容是可怕的Senna+Prost
车队最多统治一条赛道纪录:
法拉利在Monza有12次夺冠纪录
车队单赛季最多杆位纪录:
Williams在92和93年,McLaren在88和89年分别夺下一个赛季15次杆位
最多车队连续杆位:
Williams,在92到93年之间他们连续包揽了24次杆位
赛事纪录:
发车数量最多的GP:
1953年德国GP,周日的正赛发车线上出现了34部赛车
最长的GP:
1954年德国GP,进行了3小时46分
发车数量最少的GP:
1958阿根廷GP上,只有10部车参加周日的正赛(另外,05年美国站因为“轮胎门”只有6车出发)(8月7日更新)
最完整的GP:
历史上唯一的一次,61荷兰大奖赛上所有的车手都完成了比赛,无人退出(甚至无人进过Pit)。
领先竞争最激烈的GP:
65年的意大利GP上,领先位置不可思议的变化了41次
最短的GP:
71年在纽伯格林进行的德国大奖赛只有进行了12圈
第一次红旗重新发车:
73年的银石,因为起步以后的追撞事故,红旗出示重新起步。不过在那次看起来颇为可怕的连环撞车中居然无人严重受伤。
最国际化:
1974年赛季,有来自于19个国家的车手参与到当年的F1
最多车队参加的GP:
89年的摩纳哥和加拿大GP上,都有18支车队参与角逐
最后一次大满贯:
83年的Imola,三名来自于法国的车手Tambay,Prost,Arnoux一齐出现在了领奖台上,包揽前三。三面法兰西国旗同时升起,成为到目前为止最后一次的大满贯。
最多世界冠军同场竞技:
99赛季,F1唯一一次出现四位世界冠军同场的景象。MS(94,95);Damon HILL(96);Jv(97);Mika(98)



其他世界重要赛车赛事官方网站索引
WRC世界拉力锦标赛
www.wrc.com
MOTOGP
www.motogp.com
WORLD SUPERBIKE世界超级摩托大赛
www.worldsbk.com
FIA GT
www.fiagt.com
DTM
www.dtm.de
BTCC英国房车锦标赛
www.btcc.net
WTCC世界房车锦标赛
www.fiawtcc.com
勒芒24小时耐力赛官网
www.lemans.org
ALMS官网
www.americanlemans.com
澳洲v8
www.v8supercar.com.au
纽伯格林24小时耐力赛官网
http://adac.24h-rennen.de
SUPER GT(原JGTC)
http://supergt.net/jp/
INDY500大赛
www.indy500.com
各项F3000级别赛事
FORMULA GP2(前F3000)
www.gp2series.com
雷诺公开赛(前尼桑公开赛)
www.renault-sport.com/en/world_series/formulaV6/
SUPERFUND方程式(前EURO3000,目前该系列赛因为遭遇技术难题,暂时搁置中,网站内容较少)
www.formulasuperfund.com/
日本方程式
www.f-nippon.co.jp/indexe.html
各项F3级别赛事
欧洲f3(有之前的德国F3,法国F3以及意大利F3合并而成)
www.f3euroseries.com
日本F3
www.j-formula3.com
英国F3,以下两站都声称自己是官网,在此一并列出
www.britishf3.com;
[url=http://www.fota.co.uk]www.fota.co.uk[/url]
德国F3 RECARO杯(并非原来的德国F3,由部分原德国F3车队另起炉灶的系列赛。组织方也不是官方的DDSB。但目前董荷斌正在此打拼)
www.formel3.org
雷诺方程式
英国雷诺方程式
www.renaultsport.co.uk/championships/formularenault/
欧洲雷诺方程式(级别一样,但范围涉及全欧洲)
www.renault-sport.com/en/world_series/eurocup_2000/
北美三大赛事
CART
www.champcarworldseries.com
NASCAR
www.nascar.com
INDYCAR
www.indycar.com
欧洲卡车锦标赛:
www.truckracing.de
马恩岛摩托TT大赛
www.iomtt.com
爬山赛
科罗拉多PIKE PEAK HILL CLIMB(官网制作较差)
www.ppihc.com
新西兰复活节的Race to the Sky(仅次于前者的世界二号爬山赛,官网制作较精美)
www.racetothesky.com
四位新车手的官方网站(其余网站,请参阅“新手上路”):
卡非基恩
www.narainracing.com
蒙特罗
www.tiagoracing.com
阿尔博斯
www.christijan.com
弗里撒切
www.pf1box.com
Robert Doornbos
www.robertdoornbos.com
新车队红牛
www.redbull.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2 02: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F1的一些资料...

概述:
一级方程式赛车(Formula One,简称F1)是世界上成本花费最高、技术等级最顶尖的单座四轮赛车比赛。全名是“一级方程式锦标赛”,主办者是国际汽车联盟(FIA)。
F1被很多人认为是赛车界最重要的赛事,同时也是最昂贵的体育运动。F1每年会举办一系列的比赛(例如2005年有19站比赛),比赛场地是全封闭的专门赛道,或者是临时封闭的普通公路赛道。每年约有10支车队参赛,经过16~18站的比赛,来竞争年度总冠军的宝座。F1的家乡在欧洲,但今天它也风靡美洲、亚洲、澳洲和非洲。


1.命名
为了公平性与安全性,赛车运动的主办者会制订赛车的统一“规格”(formula,或也可解释为车辆设定的“公式”),只有依照规格制造的赛车才能参赛,这种赛车便称为“方程式赛车”。F1是FIA制定的方程式赛车规范等级最高的,因此以1命名。其他还有各种等级较低,也比较不受注目的赛车规格。值得注意的是比赛名称中的“Formula”代表的是“规则”(rule)的意思,与数学的方程式并没有实际关系,但由于中文环境中最早接触此名词时翻译为方程式,在多年的使用后已成为约定成俗且广为接受的译名。由于这比赛在全世界的高知名度,纵使简称作“F1”也通常不会造成任何理解上的问题,而在许多其他领域的竞赛中,也常见到将最高等级赛事命名为“F1”的例子,例如世界一级方程式竞艇(F1 Powerboat Racing)。


2.历史
F1锦标赛是有着漫长历史的世界级赛车运动。F1的前身是1920年代和1930年代举行的欧洲大奖赛。二战结束后随着机动车赛的重新建立,F1锦标赛最终在1950年正式开赛。
1950年,第一场F1由FIA于英国银石赛道上举行。1970年代是F1的瞬间加速期,空气动力学套件加涡轮增压引擎,使得赛车速度激增;1980年末开始引进的电脑科技使得赛车的油门、离合器全部由电脑自动调控;1990年代是F1的“自动化”期。然而赛车运动的乐趣在于选手的技艺,而非赛车的机械。某些批评家认为赛车的机械运作过度仰赖电脑,会便宜了技术欠佳的选手。因此比赛的主办单位也经常修改规则,借以降低新技术所带来的影响。


3.规则的变化
车队与主办单位之间长年进行猫捉老鼠的游戏。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和为了提高赛车的安全性、比赛的观赏性,比赛规则与赛车的规格也不断地进行改变。例如在空气动力学套件和涡轮增压引擎问世后,比赛规则就加入了对以上两种技术的限制。此外对于电脑的使用,限制也是日益严格。因此就算某车队K著科技进步取得优势,第二年主办单位就可能制订新规则以降低其影响力。同时其他车队也会透过抄袭或自行研发,取得类似的技术以抗衡。
虽然限制日益严苛,F1并不因此而失去观赏性。因为观众想看的并不是某辆赛车一马当先,而是要看到赛车选手之间的龙争虎斗。只有在每一辆车性能差异不大的前提下,才能比较出选手技术的优劣。因此赛车的速度受到严格限制。不但是为了增加竞技的趣味,也是为了降低车祸时的死亡率,借以避免例如1994年巴西F1赛车选手塞纳车祸致死的意外再度发生。
虽然赛车主办单位不断限制新科技的运用,但是比赛用的赛车仍然比任何商品化的汽车更为先进。汽车工业利用赛车实验各种技术,这些发明与发现也经常用于改良量产的汽车。涡轮增压引擎的普及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赛车运动对于汽车的安全也有正面影响。
2005年赛季F1规则有不少的变化,其中较大的变化包括一站比赛只准使用一套轮胎,与一台引擎必须使用两站比赛(在爆胎、爆缸或影响赛车安全行驶的情况下允许更换轮胎或引擎),与后定风翼向前移了20cm等等。再加上几年前废除了电子牵引控制系统的规则,F1运动在经过一阵子高度电子化的时代后,又回归不依赖赛车功能而更依K车手驾驶技术的本质。2006年赛季F1再次进行规则大改动,包括引擎由已经使用多年的V10设计改为V8设计,以求降低各车队在引擎开发上的成本需求,拉近强弱队之间的差异。


4.比赛结构
塞季:F1赛车的一个锦标赛(Championship)代表一年份的赛季(Series),而每一个赛季中又包含了许多站的分站,称为“大奖赛”(法文:Grand Prix,也常被直接音译为“格兰披治大赛”),Grand Prix原本在法文中的意思是“高额的奖金”,但因为这名词经常被使用在各类竞赛上(并不一定是车辆运动竞赛,或甚至连运动类竞赛外的领域都有使用到)而广为人知,因此今日纵使只是直接称呼为GP,通常人们也都能理解是代表一个竞技比赛场次的意思。
F1的大奖赛举办地点遍布全球各地,号称除了南极洲之外范围广布各大洲的世界性运动,但实际上它通常比较被看作是一种欧式的车辆运动竞赛。不过由于近年来碍于欧洲日渐抬头的反烟害运动(香烟生产厂商向来是F1运动的最大赞助团体)与为了增加更多的收视观众群,FIA也积极地寻求让F1出走到亚洲与美洲等其他地区的机会,增加在欧洲本土以外的举办场次。
大奖塞:大奖赛
大奖赛是一个比赛场次,因此它还必须有个实际进行比赛的场地,一个赛道。通常,大部分的大奖赛都有其传统上长年使用的赛道,但也不是必然,有些比较特殊的大奖赛可能会每年或每几年就改变一个场地进行,或在不同的几个场地间轮流。
虽然大奖赛通常都是使用国家的名字,但也不保证该赛事一定是在挂名国的境内举办,举例来说,圣马力诺大奖赛事实上并不是在圣马力诺公国的境内举办,而是在意大利境内的伊莫拉赛道(意大利文全名是Autodromo Enzo e Dino Ferrari Imola,安佐与狄诺·法拉利-伊莫拉赛道)进行,起因在于意大利境内每年都会有两场固定比赛(另外一场是意大利大奖赛),因此借用邻近的圣马力诺公国之名以兹区别。有时也会有同一个赛道曾经举办过两种不同名字大奖赛的情况,例如位在德国境内的纽伯灵赛道(Nürburgring)就曾经是卢森堡大奖赛(另一个挂其他国名的分站)与欧洲大奖赛(经常在几个不同国家之间轮流举办)的举办场地。
塞道:F1是一种封闭式的赛事,意思是说比赛是在一个完全与外界隔绝、封闭的范围内,以固定的路线绕圈进行。大部分举办F1的场地都是专门用来进行各类车辆比赛的赛车跑道,但也有以一般市街道路围成,每年只有在举办F1比赛时才特别封路做出的市街赛道。甚至还有介于两种场地之间,以一半市街地与一半赛车跑道组成的混合赛道。
专用赛道:这类跑道占F1举办场地的大多数,除了F1之外,往往也是其他种类车辆竞赛的使用场地。例如位于日本三重县铃鹿市的铃鹿赛道(Suzuka Circuit),位于意大利米兰郊外的国立蒙札赛道(意大利文:Autodromo Nazionale Monza),位于英国北安普顿郡(Northamptonshire)的银石赛道(Silverstone Circuit),都是此类场地。
市街赛道:以一般的市街道路、高速公路或是公园内的环园道路为基础所围绕而成,加装一些缓冲或安全防护设施后用以进行比赛的场地。在这类场地中,位于摩纳哥公国,以蒙特卡羅(Monte Carlo)的市街所围城的摩纳哥赛道应该是最经典的范例,除此之外一些以前曾经举办过的场次例如长堤大奖赛(Long Beach GP)、拉斯维加斯大奖赛都是市街地比赛,其中后者所使用的凯萨皇宫赛道(Caesar's Palace Circuit)甚至是用该赌场附设的大型停车场围成的。
混合赛道:这类场地在平日可能有一个规模比较小、距离比较短的专用赛道存在,在正式比赛时再扩展连结周围的普通道路变成一个完整的跑道。或者,跑道路线本身是与途经该地的道路有局部重叠,平日作交通路线使用,比赛时再围起来变成赛道。加拿大蒙特娄的吉耶·维伦纽夫赛道(Gilles Villeneuve Circuit),澳洲墨尔本的亚伯公园赛道(Albert Park Circuit),或是曾经举办过美国大奖赛的华金谷赛道(Watkin Glen Circuit)都属此类场地。
赞助商:如同大部分职业运动一样,F1也是商业气息非常重的一种运动比赛,因此除了各车队、车手本身有许许多多厂商赞助之外,连大奖赛本身有时也会有专属的比赛赞助商,称为“挂名赞助商”(Naming Sponsor)。挂名赞助商通常都是针对单一场次的大奖赛进行赞助,当然,也有些预算庞大的赞助商,会一年之内赞助多场大奖赛,除了自己的品牌名称可以出现在大奖赛的正式全名中外,通常比赛结束颁奖时颁奖台后方与周围的装饰,也多是使用挂名赞助商的商标。
因此,在加上赞助商的名称之后,F1的各个大奖赛通常都有个非常长的全名,例如“安联保险欧洲大奖赛”(Allianz Grand Prix of Europe),“富士达啤酒澳大利亚大奖赛”(Foster's Grand Prix of Australia),或“富士电视台F1日本大奖赛”(Fuji Television F1 Japanease GP)等,都是最正式但也颇为累赘的F1大奖赛名称。
长久以来各国烟商一直是F1赛事最大的赞助商,但自2005年10月起欧盟禁止烟草广告的法令对F1生效之后,烟草商将全面退出F1广告市场,使得目前已相当程度介入各车队赞助的高科技产业,成为届时最大的赞助来源。


F1l历史上曾经举办过的部份大奖赛场次,与这些比赛曾使用过的赛道:
阿根廷大奖赛 - 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赛道(Autodromo Municipal De La Cuidad De Buenos Aires)举行
澳大利亚大奖赛 - 分别曾在阿尔伯特公园赛道(Albert Park Circuit, Melbourne)与阿德雷德(Adelaide)举办过
奥地利大奖赛 - 在史匹尔堡(Spielberg)的A1赛道(A1-Ring)举行
巴林大奖赛 - 在巴林国际赛道(Bahrain International Circuit)举行
比利时大奖赛 - 在斯帕的斯帕赛道(Circuit de Spa-Francorchamps)举行
巴西大奖赛 - 在圣保罗的荷塞·卡洛斯·巴瑟赛道(Autódromo José Carlos Pace)举行
英国大奖赛 - 在北安普敦郡的银石赛道(Silverstone Circuit)举行
加拿大大奖赛 - 在蒙特娄的吉耶·维伦纽夫赛道(Gilles Villeneuve Circuit)举行
中国大奖赛 - 在上海的上海赛道(上海国际赛车场)举行
欧洲大奖赛 - 在德国纽伯格林赛道(Nürburgring)举行
法国大奖赛 - 在内未尔近郊的内未尔马涅-古赫赛道(Circuit de Nevers Magny-Cours)举行
德国大奖赛 - 在巴登-符腾堡的霍根海姆赛道(Hockenheimring)举行
匈牙利大奖赛 - 在布达佩斯的匈牙利赛道(Hungaroring)举行
意大利大奖赛 - 在米兰的蒙扎赛道(Autodromo Nazionale di Monza)举行
日本大奖赛 - 在三重县的铃鹿赛道(Suzuka Circuit)举行
卢森堡大奖赛 - 在德国纽伯格林赛道(Nürburgring)举行
马来西亚大奖赛 - 在吉隆坡的雪邦赛道(Sepang)举行
摩纳哥大奖赛 - 在摩纳哥赛道(Circuit de Monaco)举行,是以蒙特卡羅的市街围成。
太平洋大奖赛 - 在日本冈山县英田赛道(TI Circuit Aida)举行
葡萄牙大奖赛 - 在埃斯托里尔赛道(Circuito do Estoril)举行
圣马力诺大奖赛 - 在意大利伊莫拉赛道(Autodromo Enzo e Dino Ferrari Imola)举行
西班牙大奖赛 - 曾在巴塞隆纳的加泰罗尼亚赛道(Circuit de Catalunya)与赫雷斯赛道(Circuito Permanente de Jerez)举行
土耳其大奖赛 - 在伊斯坦布尔赛道(Istanbul Otodrom)举行
美国大奖赛 - 在印第安那州的印第安纳波利斯赛道(Indianapolis Motor Speedway)举行


车队名称(包括一些历史上存在后来改名的队名)
法拉利车队(Ferrari)
英美车队(British American Racing,BAR)
雷诺车队(Renault)
威廉姆斯车队(Williams)
迈凯轮车队(McLaren)
索伯车队(Sauber)
红牛车队(Red Bull Racing,RBR)
丰田车队(Toyota)
乔丹车队(Jordan)
米纳尔迪车队(Minardi)
美洲虎车队(Jaguar,红牛车队前身)
贝纳通车队(Benetton,雷诺车队前身)
普罗斯特车队(Prost)
飞箭车队(Arrows)
斯图尔特车队(Stewart,美洲虎与红牛车队前身)
阿尔法·罗米欧车队(Alfa Romeo)
莲花车队(Lotus)
泰利尔车队(Tyrrell,英美车队前身)
布拉海姆车队(Brabham)


F1历史上的冠军:
1950年-1969年
年份 冠军 国籍 所属车队
1950年 朱塞佩·法里纳(Giuseppe Farina) 意大利 阿尔法·罗密欧
1951年 胡安·曼努埃尔·范吉奥(Juan Manuel Fangio) 阿根廷 阿尔法·罗密欧
1952年 阿尔贝托·阿斯卡里(Alberto Ascari) 意大利 法拉利
1953年 阿尔贝托·阿斯卡里(Alberto Ascari) 意大利 法拉利
1954年 胡安·曼努埃尔·范吉奥(Juan Manuel Fangio) 阿根廷 奔驰和玛莎拉蒂
1955年 胡安·曼努埃尔·范吉奥(Juan Manuel Fangio) 阿根廷 奔驰
1956年 胡安·曼努埃尔·范吉奥(Juan Manuel Fangio) 阿根廷 领先和法拉利
1957年 胡安·曼努埃尔·范吉奥(Juan Manuel Fangio) 阿根廷 玛莎拉蒂
1958年 麦克·霍索恩(Mike Hawthorn) 英国 法拉利
1959年 杰克·布拉伯汉姆(Jack Brabham) 澳大利亚 库伯-克拉马斯
1960年 杰克·布拉伯汉姆(Jack Brabham) 澳大利亚 库伯-克拉马斯
1961年 菲尔·希尔(Phil Hill) 美国 法拉利
1962年 格拉汉姆·希尔(Graham Hill) 英国 BRM
1963年 吉姆·克拉克(Jim Clark) 英国 莲花-克拉马斯
1964年 约翰·苏尔特斯(John Surtees) 英国 法拉利
1965年 吉姆·克拉克(Jim Clark) 英国 莲花-克拉马斯
1966年 杰克·布拉伯汉姆(Jack Brabham) 澳大利亚 布拉海姆-列布科
1967年 丹尼·哈默(Denny Hulme) 新西兰 布拉海姆-列布科
1968年 格拉汉姆·希尔(Graham Hill) 英国 莲花-福特
1969年 杰基·斯图尔特(Jackie Stewart) 英国 莲花-福特
1970年-1989年
年份 冠军 国籍 所属车队
1970年 约亨·林特(Jocken Rindt) 奥地利 莲花-福特
1971年 杰基·斯图尔特(Jackie Stewart) 英国 泰利尔-福特
1972年 埃莫森·菲蒂帕尔迪(Emerson Fittipaldi) 巴西 莲花-福特
1973年 杰基·斯图尔特(Jackie Stewart) 英国 泰利尔-福特
1974年 埃莫森·菲蒂帕尔迪(Emerson Fittipaldi) 巴西 麦克拉伦-福特
1975年 尼基·劳达(Niki Lauda) 奥地利 法拉利
1976年 詹姆斯·亨特(James Hunt) 英国 麦克拉伦-福特
1977年 尼基·劳达(Niki Lauda) 奥地利 法拉利
1978年 马里奥·安德雷蒂(Mario Andretti) 美国 莲花-福特
1979年 约迪·谢克特(Jody Scheckter) 南非 法拉利
1980年 阿兰·琼斯(Alan Jones) 澳大利亚 威廉姆斯-福特
1981年 内尔松·皮奎特(Nelson Piquet) 巴西 布拉海姆-福特
1982年 科克·罗斯博格(Keke Rosberg) 芬兰 威廉姆斯-福特
1983年 内尔松·皮奎特(Nelson Piquet) 巴西 布拉海姆-宝马
1984年 尼基·劳达(Niki Lauda) 奥地利 麦克拉伦-保时捷
1985年 阿兰·普罗斯特(Alain Prost) 法国 麦克拉伦-保时捷
1986年 阿兰·普罗斯特(Alain Prost) 法国 麦克拉伦-保时捷
1987年 内尔松·皮奎特(Nelson Piquet) 巴西 威廉姆斯-本田
1988年 艾尔顿·塞纳(Ayrton Senna) 巴西 麦克拉伦-本田
1989年 阿兰·普罗斯特(Alain Prost) 法国 麦克拉伦-本田
1990年-2009年
年份 冠军 国籍 所属车队
1990年 艾尔顿·塞纳(Ayrton Senna) 巴西 麦克拉伦-本田
1991年 艾尔顿·塞纳(Ayrton Senna) 巴西 麦克拉伦-本田
1992年 奈杰尔·曼塞尔(Nigel Mansell) 英国 威廉姆斯-雷诺
1993年 阿兰·普罗斯特(Alain Prost) 法国 威廉姆斯-雷诺
1994年 迈克尔·舒马赫(Michael Schumacher) 德国 贝纳通-福特
1995年 迈克尔·舒马赫(Michael Schumacher) 德国 贝纳通-雷诺
1996年 达蒙·希尔(Damon Hill) 英国 威廉姆斯-雷诺
1997年 雅克·维伦纽夫(Jacques Villeneuve) 加拿大 威廉姆斯-雷诺
1998年 米卡·哈基宁(Mika Häkkinen) 芬兰 迈克拉伦-奔驰
1999年 米卡·哈基宁(Mika Häkkinen) 芬兰 迈克拉伦-奔驰
2000年 迈克尔·舒马赫(Michael Schumacher) 德国 法拉利
2001年 迈克尔·舒马赫(Michael Schumacher) 德国 法拉利
2002年 迈克尔·舒马赫(Michael Schumacher) 德国 法拉利
2003年 迈克尔·舒马赫(Michael Schumacher) 德国 法拉利
2004年 迈克尔·舒马赫(Michael Schumacher) 德国 法拉利
2005年 费尔南多·阿隆索(Fernando Alonso) 西班牙 雷诺
多次奖牌选手
7次 - 迈克尔·舒马赫(Michael Schumacher)
5次 - 胡安·曼努埃尔·范吉奥(Juan Manuel Fangio)
4次 - 阿兰·普罗斯特(Alain Prost)
3次 - 杰克·布拉伯汉姆(Jack Brabham),尼基·劳达(Niki Lauda),内尔松·皮奎特(Nelson Piquet),艾尔顿·塞纳(Ayrton Senna)
2次 - 阿尔贝托·阿斯卡里(Alberto Ascari),吉姆·克拉克(Jim Clark),埃莫森·菲蒂帕尔迪(Emerson Fittipaldi), 米卡·哈基宁(Mika Häkkinen),格拉汉姆·希尔(Graham Hill)

历史上参加过F1的车手名单(注:E文网站看到的..有些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名翻译..包涵下..)
A
George Abecassis
肯尼·艾奇逊
菲利普·亚当斯
沃尔特·埃德
库尔特·阿道夫
佛瑞德·埃格巴士安
Kurt Ahrens Jr.
克里斯蒂安·阿尔伯斯(Christijan Albers)
米凯莱·阿尔伯雷托(Michele Alboreto)
让·阿莱西(Jean Alesi)
菲利浦·阿里奥托
克利夫·阿里森
费尔南多·阿隆索(Fernando Alonso)
乔治·阿米克
瑞德·阿米克
克理斯·阿门
鲍勃·安德森
坎尼·安德森
马里奥·安德雷蒂(Mario Andretti)—车手个人总冠军 1978年
米凯尔·安德雷蒂(Michael Andretti)
基斯·阿德鲁斯
里利欧·迪·安格列
马奥科·阿皮克拉
富兰克·阿里
查克·阿诺德
René Arnoux
彼得·阿诺德
阿尔贝托·阿斯卡里(Alberto Ascari)—车手个人总冠军 1952年,1953年
彼得·阿什顿
Ian Ashley
格里·阿什莫
比尔·阿斯顿
理查德·阿特伍德
Manny Ayulo
B
卢卡·巴多尔(Luca Badoer)
詹卡洛·巴盖蒂(Giancarlo Baghetti)
Julian Bailey
Mauro Baldi
Bobby Ball
Marcel Balsa
洛伦佐·班迪尼(Lorenzo Bandini)
亨利·班克斯(Henry Banks)
Fabrizio Barbazza
John Barber
Skip Barber
Paolo Barilla
鲁本斯·巴里切罗 (Rubens Barrichello,"Rubinho")
Michael Bartels
Edgar Barth
Giorgio Bassi
Erwin Bauer
佐尔特·鲍姆加特纳(Zsolt Baumgartner)
Asdrubal Bayardo
Elie Bayol
Don Beauman
Guenther Bechem
Jean Behra
Derek Bell
Stefan Bellof
Paul Belmondo
Tom Belso
Jean Pierre Beltoise
Olivier Beretta
Allen Berg
Georges Berger
格哈特·博格(Gerhard Berger)
Eric Bernard
恩里克·贝尔诺迪(Enrique Bernoldi)
Enrico Bertaggia
Tony Bettenhausen
Mike Beuttler
Birabongse "Bira" Bhanuban
Lucien Bianchi
Gino Bianco
Hans Binder
Clemente Biondetti
Pablo Birger
Art Bisch
Harry Blanchard
Michael Bleekemolen
Trevor Blokdyk
马克·布伦德尔(Mark Blundell)
Raul Boesel
Bob Bondurant
Felice Bonetto
Joakim "Jo" Bonnier
Roberto Bonomi
Tommy "Slim" Borgudd
Luki Botha
Jean-Christophe Boullion
Thierry Boutsen
Johnny Boyd
大卫·布拉汉姆(David Brabham)
加里·布拉汉姆(Gary Brabham)
杰克·布拉汉姆(Jack Brabham)—车手个人总冠军 1959年,1960年,1966年
Bill Brack
Ernesto Brambilla
Vittorio Brambilla
Antonio Branca
Gianfranco Brancatelli
Eric Brandon
Don Branson
Tom Bridger
Tony Brise
Chris Bristow
Peter Broeker
Tony Brooks
Alan Brown
Walt Brown
Warwick Brown
Adolf Brudes
马丁·布伦戴尔(Martin Brundle)
詹马里亚·布鲁尼(Gianmaria Bruni)
Jimmy Bryan
Clemar Bucci
Ronnie Bucknum
Ivor Bueb
Luiz Bueno
Ian Burgess
卢西亚诺·布尔蒂(Luciano Burti)
Roberto Bussinello
詹森·巴顿(Jenson Button)
汤米·拜恩(Tommy Byrne)
C
Giulio Cabianca
Mario de Araujo Cabral
Phil Cade
Alex Caffi
John Campbell-Jones
Adrian Campos Suner
John Cannon
Eitel Cantoni
Ivan Capelli
Piero Carini
Duane Carter
Eugenio Castellotti
Johnny Cecotto
François Cévert
Eugene Chaboud
Jay Chamberlain
Dave Charlton
Pedro Matos Chaves
Bill Cheesbourg
Eddie Cheever
Andrea Chiesa
Ettore Chimeri
Louis Chiron
Joie Chitwood
Bob Christie
Johnny Claes
Jim Clark - 车手个人总冠军 1963, 1965
Kevin Cogan
Peter Collins
Bernard Collomb
Alberto Colombo
Erik Comas
Gianfranco Comotti
George Connor
George Constantine
John Cordts
大卫·库特哈德 (David Coulthard)
Piers Courage
Chris Craft
Jim Crawford
Ray Crawford
Alberto Crespo
Antonio Creus
Larry Crockett
Tony Crook
Art Cross
Geoffrey Crossley
D
Cristiano da Matta
Hernando da Silva Ramos
Chuck Daigh
Yannick Dalmas
Derek Daly
Christian Danner
Jorge Daponte
安东尼·戴维森(Anthony Davidson)
Jimmy Davies
Colin Davis
Jimmy Daywalt
Andrea de Adamich
Elio de Angelis
Andrea de Cesaris
Alain de Changy
Bernard de Dryver
Maria Teresa de Filippis
Emmanuel de Graffenried
Peter de Klerk
Pedro Martinez de la Rosa
Alfonso de Portago
Giovanni de Riu
Max de Terra
Alessandro de Tomaso
Charles de Tornaco
Emilio de Villota
Jean-Denis Deletraz
Patrick Depailler
Pedro Diniz
Duke Dinsmore
Frank Dochnal
Jose Dolhem
Martin Donnelly
Mark Donohue
Ken Downing
Bob Drake
Paddy Driver
Piero Drogo
Johnny Dumfries
Len Duncan
Piero Dusio
Fritz d'Orey
E
George Eaton
Don Edmunds
Guy Edwards
Vic Elford
Ed Elisian
Paul Emery
Tomas Enge
Paul England
Harald Ertl
Nasif Estefano
Philippe Etancelin
Bob Evans
F
Corrado Fabi
Teo Fabi
Pascal Fabre
Carlo Facetti
Luigi Fagioli
Jack Fairman
Juan-Manuel Fangio - 车手个人总冠军 1951, 1954, 1955, 1956, 1957 ("El Chueco")
Giuseppe Farina - 车手个人总冠军 1950 ("Nino")
Walt Faulkner
William Ferguson
Ralph Firman Jr.
Rudolf Fischer
Mike Fisher
詹卡洛·费斯切拉 (Giancarlo Fisichella,"Fisico" 或 "Fisi")
John Fitch
Christian Fittipaldi
Emerson Fittipaldi - 车手个人总冠军 1972, 1974
Wilson Fittipaldi Jr.
Theo Fitzau
Pat Flaherty
Jan Flinterman
Ron Flockhart
Myron Fohr
Gregor Foitek
George Follmer
George Fonder
Norberto Fontana
Carl Forberg
Gene Force
Franco Forini
Philip Fotheringham-Parker
A.J. Foyt
Carlo Franchi
Giorgio Francia
Don Freeland
Heinz-Harald Frentzen
Paul Frere
Joe Fry
Hiroshi Fushida
G
Beppe Gabbiani
Bertrand Gachot
Patrick Gaillard
Divina Galica
Giovanni Galli
Oscar Galvez
Fred Gamble
Howden Ganley
Frank Gardner
Billy Garrett
Jo Gartner
Tony Gaze
Olivier Gendebien
Marc Gené
Elmer George
Bob Gerard
Gerino Gerini
Peter Gethin
Piercarlo Ghinzani
Bruno Giacomelli
Dick Gibson
Richie Ginther
Yves Giraud-Cabantous
Ignazio Giunti
Timo Glock
Helmut Glockler
Francisco Godia-Sales
Carel Godin de Beaufort
Christian Goethals
Paul Goldsmith
Jose Froilan Gonzalez
Oscar Gonzalez
Aldo Gordini
Horace Gould
Jean-Marc Gounon
Cecil Green
Keith Greene
Masten Gregory
Cliff Griffith
Georges Grignard
Bobby Grim
Olivier Grouillard
Brian Gubby
Andre Guelfi
Miguel Angel Guerra
Roberto Guerrero
Mauricio Gugelmin
Dan Gurney
H
Hubert Hahne
Mike Hailwood
Bruce Halford
Jim Hall
Duncan Hamilton
David Hampshire
Sam Hanks
Walt Hansgen
Mike Harris
Cuth Harrison
Brian Hart
Gene Hartley
Masahiro Hasemi
Naoki Hattori
Paul Hawkins
Mike Hawthorn - 车手个人总冠军 1958
Boy Hayje
Mika Häkkinen(米卡·哈基宁)- 个人总冠军 1998年, 1999年 ("Häkä")
Willi Heeks
Nick Heidfeld ("Quick Nick")
Theo Helfrich
Mack Hellings
Brian Henton
Johnny Herbert
Al Herman
Hans Herrmann
François Hesnault
Hans Heyer
Damon Hill(戴蒙·希尔)- 车手个人总冠军 1996
Graham Hill - 车手个人总冠军 1962, 1968
Phil Hill - 车手个人总冠军 1961
Peter Hirt
David Hobbs
Ingo Hoffman
Bill Holland
Jackie Holmes
Bill Homeier
Kazuyoshi Hoshino
Jerry Hoyt
Denny Hulme - World Champion 1967
James Hunt - World Champion 1976
Jim Hurtubise
Gus Hutchison
I
Jacky Ickx
Jesus Iglesias
井上隆智穗 (Takachiho "Taki" Inoue)
Innes Ireland
Eddie Irvine
Chris Irwin
J
Jean Pierre Jabouille
Jimmy Jackson
Joe James
John James
Jean-Pierre Jarier
Max Jean
Stefan Johansson
Eddie Johnson
Leslie Johnson
Bruce Johnstone
Alan Jones - World Champion 1980
Tom Jones
Juan Jover
Jyrki Järvilehto ("J.J. Lehto")
K
Oswald Karch
纳拉因·卡蒂凯扬(Narain Karthikeyan)
片山右京 (Ukyo Katayama)
Rupert Keegan
Eddie Keizan
Al Keller
Joe Kelly
Loris Kessel
Nicolas Kiesa
Leo Kinnunen
Hans Klenk
Christian Klien
Karl Kling
Ernst Klodwig
Helmut Koinigg
Rudolf Krause
L
Robert La Caze
Jacques Laffite
Franck Lagorce
Jan Lammers
Pedro Lamy
Francisco "Chico" Landi
Hermann Lang
Alberto Larreta
Nicola Larini
Oscar Larrauri
Gerard Larrousse
Jud Larson
历奇·罗达 (Niki Lauda)- 个人总冠军 1975年, 1977年, 1984年
Roger Laurent
Giovanni Lavaggi
Chris Lawrence
Michel Leclere
Neville Lederle
Geoff Lees
Arthur Legat
"J.J. Lehto" - Jyrki Järvilehto
Lamberto Leoni
Les Leston
Pierre Levegh
Bayliss Levrett
Jackie Lewis
Stuart Lewis-Evans
Guy Ligier
Andy Linden
Roberto Lippi
Lella Lombardi
Ernst Loof
Henri Louveau
John Love
Pete Lovely
Roger Loyer
Jean Lucas
Brett Lunger
M
Mike MacDowel
Bill Mackey
Herbert MacKay-Fraser
Lance Macklin
Damien Magee
Tony Maggs
Mike Magill
Umberto Maglioli
Jan Magnussen
Guy Mairesse
Willy Mairesse
尼高·文素 (Nigel Mansell)- 个人总冠军 1992年
Sergio Mantovani
Robert Manzon
Onofre Marimon
Helmut Marko
Tarso Marques
Leslie Marr
Tony Marsh
Eugene Martin
Pierluigi Martini
Jochen Mass
菲利浦·马萨(Felipe Massa)
Jean Max ("Max Jean")
Michael May
Timmy Mayer
François Mazet
Gaston Mazzacane
Kenneth McAlpine
Ernie McCoy
Johnny McDowell
Jack McGrath
Bruce McLaren
Allan McNish
Graham McRae
Jim McWithey
Carlos Menditeguy
Arturo Merzario
Roberto Mieres
François Migault
John Miles
Andre Milhoux
Chet Miller
Gerhard Mitter
Stefano Modena
Tiago Monteiro
Andrea Montermini
Robin Montgomerie-Charrington
胡安·帕布罗·蒙托亚(Juan Pablo Montoya)
Gianni Morbidelli
Roberto Moreno
Dave Morgan
Silvio Moser
Sir Stirling Moss
Gino Munaron
David Murray
Luigi Musso
N
Bernd Nacke
Satoru Nakajima
Shinji Nakano
Duke Nalon
Alessandro Nannini
Emanuele Naspetti
Massimo Natili
Brian Naylor
Mike Nazaruk
Tiff Needell
Patrick Neve
John Nicholson
Cal Niday
Helmut Niedermayr
Brausch Niemann
Gunnar Nilsson
Hideki Noda
Rodney Nuckey
O
Jackie Oliver
Danny Ongais
Arthur Owen
Robert O'Brien
Pat O'Connor
P
Carlos Pace
Nello Pagani
Riccardo Paletti
Torsten Palm
Jonathan Palmer
Olivier Panis
Giorgio Pantano
Massimiliano Papis
Mike Parkes
Reg Parnell
Tim Parnell
Johnnie Parsons
Riccardo Patrese
Al Pease
Roger Penske
Cesare Perdisa
Luis Perez-Sala
Larry Perkins
Xavier Perrot
Henri Pescarolo
Alessandro Pesenti-Rossi
Josef Peters
Ronnie Peterson
François Picard
Ernie Pieterse
Paul Pietsch
Andre Pilette
Teddy Pilette
Luigi Piotti
David Piper
纳尔信·毕奇(Nelson Piquet) - 个人总冠军 1981年, 1983年, 1987年
Renato Pirocchi
Didier Pironi
Emanuele Pirro
Antonio Pizzonia ("Jungle Boy")
Jacques Pollet
Ben Pon
Dennis Poore
Sam Posey
Charles Pozzi
Jackie Pretorius
David Prophet
阿伦·普鲁斯(Alain Prost) - 个人总冠军 1985年, 1986年, 1989年, 1993年 (外号"教授")
Tom Pryce
David Purley
Q
Dieter Quester
R
Ian Raby
Bobby Rahal
Pierre Henri Raphanel
Roland Ratzenberger
奇米·雷克南 (Kimi Räikkönen)
Dick Rathmann
Jim Rathmann
Hector Rebaque
Brian Redman
Jimmy Reece
Alan Rees
Clay Regazzoni
Carlos Reutemann
Lance Reventlow
Peter Revson
John Rhodes
Alex Dias Ribeiro
Fritz Riess
Jim Rigsby
Jochen Rindt - 车手个人总冠军 1970
John Riseley-Pritchard
Richard Robarts
Pedro Rodriguez
Ricardo Rodriguez
Franco Rol
Tony Rolt
Bertil Roos
Mauri Rose
Keijo Rosberg - 车手个人总冠军 1982 ("Keke")
Louis Rosier
Ricardo Rosset
Huub Rothengatter
Lloyd Ruby
Eddie Russo
Giacomo Russo ("Geki")
Paul Russo
Troy Ruttman
Peter Ryan
S
Eddie Sachs
Bob Said
Eliseo Salazar
Mika Salo
Roy Salvadori
Consalvo Sanesi
Stephane Sarrazin
佐藤琢磨 (Takuma Sato)
Carl Scarborough
Ludovico Scarfiotti
Giorgio Scarlatti
Ian Scheckter
Jody Scheckter - 车手个人总冠军 1979
Harry Schell
Tim Schenken
Albert Scherrer
Adolfo Schewelm-Cruz
Domenico Schiattarella ("Mimmo")
Heinz Schiller
Bill Schindler
Jean-Louis Schlesser
Jo Schlesser
Bernd Schneider
Rudolf Schoeller
Rob Schroeder
迈克尔·舒马赫 (Michael Schumacher) - 个人总冠军 1994年, 1995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拉尔夫·舒马赫 (Ralf Schumacher)
Vern Schuppan
Bob Scott
Piero Scotti
Archie Scott-Brown
Wolfgang Seidel
艾尔顿·冼拿 (Ayrton Senna) - 个人总冠军 1988年, 1990年, 1991年
Dorino Serafini
Chico Serra
Doug Serrurier
Johnny Servoz-Gavin
Tony Settember
Harold "Hap" Sharp
Brian Shawe-Taylor
Carroll Shelby
Tony Shelly
Joseph "Jo" Siffert
Andre Simon
Moises Solana
Alex Soler-Roig
Raymond Sommer
Vincenzo Sospiri
Mike Sparken (Michel Poberejsky)
Mike Spence
Alan Stacey
Gaetano Starrabba
Chuck Stevenson
Ian Stewart
Sir Jackie Stewart - 个人总冠军 1969, 1971, 1973
Jimmy Stewart
Siegfried Stohr
Rolf Stommelen
Philippe Streiff
Hans Von Stuck
Hans Joachim Stuck
Danny Sullivan
Marc Surer
John Surtees - 车手个人总冠军 1964
Len Sutton
铃木亚久里 (Aguri Suzuki)
铃木利男 (Toshio Suzuki)
Jacques Swaters
Bob Sweikert
T
高木虎之介 (Toranosuke Takagi)
高原敬武 (Takahara Noritake)
高桥国光 (Kunimitsu Takahashi)
Patrick Tambay
Gabriele Tarquini
Piero Taruffi
Henry Taylor
John Taylor
Mike Taylor
Trevor Taylor
Marshall Teague
Shorty Templeman
Mike Thackwell
Alfonso Thiele
Eric Thompson
Johnny Thomson
Leslie Thorne
Bud Tingelstad
Sam Tingle
Desmond Titterington
Johnnie Tolan
Maurice Trintignant
雅诺·特鲁利(Jarno Trulli)
Esteban Tuero
Guy Tunmer
Jack Turner
U
Toni Ulmen
Bobby Unser
Jerry Unser
Alberto Uria
V
Nino Vaccarella
Eric van de Poele
Dries van der Lof
Gijs van Lennep
Basil van Rooyen
Bob Veith
Jos Verstappen ("Jos The Boss")
Gilles Villeneuve
雅克·维伦纽夫(Jacques Villeneuve) - 车手个人总冠军 1997
Luigi Villoresi
Ottorino Volonterio
Rikky von Opel
Wolfgang von Trips
Jo Vonlanthen
Bill Vukovich
W
Fred Wacker
David Walker
Peter Walker
Lee Wallard
Heini Walter
Rodger Ward
Derek Warwick
John Watson
Spider Webb
Mark Webber
Wayne Weiler
Karl Wendlinger
Peter Westbury
Chuck Weyant
Ken Wharton
Graham Whitehead
Peter Whitehead
Bill Whitehouse
Robin Widdows
Eppie Wietzes
Mike Wilds
Jonathan Williams
Roger Williamson
Dempsey Wilson
Justin Wilson
Vic Wilson
Joachim Winkelhock
Manfred Winkelhock
Reine Wisell
Roelof Wunderink
Alexander Wurz
X
(none)
Y
熊龙 (Alex Yoong)
Z
Alessandro Zanardi
Ricardo Zonta
Renzo Zorzi
Ricardo Zunino
附:

国际汽车联盟官方网站(英文)
F1官方网站(英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2 11:31:57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够全的啊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2 14: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不是最新的了
里面没汉密尔顿的最年轻半程积分领先者
而且里面说的最多分站冠军也是,MS,具体数字可能继续增加中
他已经退役了...
还有就是最多杆位 MS 68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4-11-27 08:18 , Processed in 0.333358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