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69|回复: 2

[饮食男女] 中国最有讲究的四类面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16 09:4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在家里是甩手掌柜,当了干部以后几十年没下过厨房。四十多年前,我和爱人带两个孩子过日子,夫妻俩一个月的工资加起来才110元,一则工作忙,二则经济条件有限,所以经常吃面条。冬天做雪菜肉丝面,春秋常做西红柿鸡蛋面,夏天则吃麻酱面、炸酱面。我爱人做麻酱面、炸酱面特别拿手,我会做雪菜肉丝面和西红柿鸡蛋面,孩子们说,爸爸做的面条还不错。面条伴我过了大半辈子,现在退休了,空闲时写了几篇关于面条的小文章。


北京炸酱面
  北京炸酱面
  ●炸酱面看似简单,其实大有讲究
  ●好的炸酱面在老北京人的家里,在平头百姓的院子里
  北京人讲究吃炸酱面,炸酱面看似简单,其实大有讲究,好的炸酱面在饭馆里是吃不到的。大约10年前,日本兴业银行的总裁黑泽洋先生爱吃炸酱面,我曾请他在钓鱼台吃过一次,当时他满意极了。其实,我心里有数,钓鱼台的环境、气派那是第一流、无可比拟的,至于炸酱面,则不敢恭维,因为这不是他们的强项,做炸酱面实在是勉为其难了。
  好的炸酱面在老北京人的家里,在平头百姓的院子里。一般要奶奶辈的人做才叫地道。我在北京生活了50年,因为不是老北京人,又住在机关宿舍的院子里,尽管平时也吃炸酱面,已属改良型。
  地道北京风味的炸酱面,酱起码要六必居的黄酱。如果是自己家里调制,用黄豆煮了,在院子里晒制,这是最地道的。猪肉要肥四精六,切成小丁,肉丁的大小比大姆指的指甲小一点,比小姆指的指甲大点,一点都不能将就的。炸酱用花生油,讲究“热锅凉油”,在油还不太热的时候就开始放姜末,姜香了再放葱末、蒜末,葱姜蒜都香了,才能放肉。肉要炒得嫩,锅里的油要多,等油热透了,再放进黄酱。黄酱先用水调好,或稠或稀,各取所需,炸酱时不盖锅盖,要不断地翻炒、搅拌。一般用文火,炒到满锅起小泡,炸出来的酱要呈黑红色,油亮油亮的才好,这时再撒一些葱末在炸好的酱上,满屋生香,特别馋人。
  炸酱面对面条也讲究。现在一般都是从副食店里买切面,以前大都是家里抻或手工切。抻面是将和好的白面在案上用擀面杖擀成大片,右手用刀切条,左手往左边推滚,滚上干面,使之不粘连,然后攒成一把,双手拎起抻长。抻的次数越多,面条越细,最后截去两头,立即放进沸水锅里煮。地道北京人家里的闺女媳妇,有的抻面抻得好着呢!切面是将和好的白面擀成薄片,洒上干面叠起来切,或粗或细,自己掌握。不论抻面还是切面都可以过水,叫“过水面”,一般夏天吃。过水时一定要篦尽,这样拌出来的炸酱面才好吃。冬天吃热的,则从锅里挑出来就吃,北京人叫“锅儿挑”。
  吃炸酱面要配菜码子,不同的节令吃不同的菜码。以前冬天吃不到黄瓜,大冷天到朋友家里吃炸酱面,要是端出一盘切得细细的黄瓜丝就特别金贵。通常菜码无非是黄豆、青豆、芹菜末、水罗卜、豆芽菜、萝卜缨等,还有焯过的大白菜、碗豆、扁豆丝也很受欢迎。吃的时候要配大蒜和醋。醋要腊八醋,蒜要独头蒜,没有独头蒜至少也要紫皮蒜。
  我初到北京时,赶上上世纪60年代困难时期,缺油少肉,那时每个月每人只有几两油,炒菜都不够,每月还配给几两芝麻酱,居家过日子一般吃麻酱面。有一次,大约在1963年初春,在当时财政部税务总局尚幻甫、龙晔同志家里吃过一次炸酱面,肉和油都比较多,炸的手艺也好,我一气吃了三大碗,撑了个肚儿圆。四十多年了,想起来还流哈喇子。前不久,我的助手远光同志的爱人小孟到我家来做炸酱,肉和油都不缺,做得也好,但已找不到那时的感觉,怕是自己的嘴吃刁了,也许是年纪大了,胃口不如以前了。现在吃的东西多了,但我还是常常怀念北京的炸酱面。


昆山奥灶面
  昆山奥灶面
  ●周庄还没有出名的时候,昆山的奥灶面就已经闻名遐迩
  ●为什么叫奥灶面?一种说法是奥妙在灶头上。另外一种说法有点传奇色彩,说是由清乾隆赐名而来
  昆山是个充满灵气的水乡城市,经济发达、历史悠久、风光秀丽。早在它经济还没有冒尖、周庄还没有出名的时候,昆山的奥灶面就已经闻名遐迩。在财政部的干部中,奥灶面吃得最多、吃得最早的,我恐怕可以算一个,但真正到昆山奥灶馆去吃奥灶面还是在今年的二月。
  奥灶馆在昆山市五山北路,它的前身是晚清时代的“天香馆”。这座百年老店是古典式建筑,朱椽黛瓦、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廊庭迴绕、气派不凡。现在奥灶馆供应的奥灶面是标准式的套餐:有若干凉菜,一碗红油爆鱼面,一碗白汤卤鸭面,一共25元。公平地讲,这一套早点比宾馆里的美式早餐好多了。爆鱼面汤色酱红,面条细白,卤鸭面白面白汤,原汁原味,中外游客赞誉之声不绝于耳。
  有一次我问昆山的朋友,为什么叫奥灶面?他解释说,意思是奥妙在灶头上。我说我是苏州人,你别糊弄我,他就给我讲了两个故事。据说“天香馆”后来经营不善,欠了一屁股债,店主不辞而别,这爿面店就归了债主赵三老太太。赵老太交给一位叫陈秀英的绣花姑娘经营,易名“颜复兴”。为什么叫“颜复兴”?因为陈秀英的丈夫姓颜。陈秀英小的时候叫康姐,出嫁后叫颜陈氏。陈秀英很能干,擅长烹调,把这个只有三张半桌子的小面馆“颜复兴”办得红红火火,经常顾客盈门。后来,陈秀英年纪渐渐大了,手脚慢了,面馆又小又旧,黑咕隆咚,看起来挺脏的,老吃客开玩笑,称颜复兴的面是“鏖糟面”。鏖糟是昆山土话,不太干净的意思。没想到,这个怪怪的名称不胫而走,名噪苏南。“奥妙在灶头上”是解放后才有的说法。陈秀英,确有其人。解放后公私合营前,陈秀英已是76岁的老太太,还在“颜复兴”掌勺做面。用奥灶馆代替“颜复兴”作为店名正是在公私合营时期。
  另外一个说法有点传奇色彩。说清乾隆皇帝三下江南时,一次微服私访到了昆山,时间在晚上,饭店都打烊关门了。乾隆饥饿难忍,看到一个小饭馆内还隐隐有灯光,就让人去敲门。一位老太太应声开门,乾隆说想买点饭菜充饥。老太太说,实在对不起客官,饭已没有,菜也卖光了,客官要是不嫌弃,老身正煮着自己吃的面条,可以胡乱吃一点。乾隆谢过以后,就在那个小面馆里吃了一碗面,也许是他实在饿急了,也许是这碗面确实鲜美,吃得乾隆龙心大悦,当面询问:这是什么面?老太太说家里的鏖糟面,不上台盘的。后来乾隆回到北京想起昆山吃的鏖糟面,就赐名“奥灶”。传说是有的,但皇帝赐名的根据从来没有找到过。姑妄听之吧!
  依我看,皇帝赐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昆山的奥灶面为什么好吃。我请教了几位老师傅。他们说,奥灶面中的红汤都用熏鱼作浇头。店里每天宰杀很多青鱼,从捕、宰杀、洗涤,直到厨房烹制,要做到“鱼不落地”。鱼身上的鱼头、鱼尾、鱼肝、鱼油、鱼鳞都不扔掉的。用鱼身上的东西加上剔去肉的鳝鱼骨头、螺丝、鸡骨头来吊汤,味道比原汁鱼汤还要鲜美。煨制过程中再加点丁香、桂花、茴香、大料、葱姜、黄酒,这样做出来的汤做红油奥灶面最地道。白汤面用的是鸭汤,它的浇头是卤鸭腿,每天都要用很多“昆山大麻鸭”,鸭身上除了毛,别的都用来吊汤,这汤是面馆的传家宝。
  有人说奥灶面最注重五热:“碗热、汤热、油热、面热、浇头热”,现在还有人加上“筷热”成了“六热”。实际上诀窍在于煮面的火候。面只煮到九成熟,捞到热碗盛的热汤内,端到客人面前正好十成熟。所以,奥灶面里的面条一根根都十分挺括,像古代仕女们的发髻一样梳得整整齐齐。所有的面条好不好吃关键都在汤上,现在宾馆里做的奥灶面为什么不好吃,主要原因就是在于不肯下功夫吊出上好的汤来。所以,现在吃奥灶面,基本上是大路货,货真价实、原汁原味的奥灶面恐怕不容易吃到了。
  上世纪70年代,我在财政部地方预算司工作,分管西北,经常去兰州和陕西各地,我第一次吃兰州牛肉面和陕西biang-biang面,就是在那个时期。


兰州牛肉面
  兰州牛肉面
  ●牛肉拉面是兰州最具特色的经济小吃。据说在是清末光绪年间,一个名叫马保子的回民厨师创制的。
  ●兰州人吃牛肉拉面上瘾,三天不来个“牛大碗”就心火难耐。
  最具特色的经济小吃
  2006年,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的办公室搬到金融街丰汇时代大厦。办公楼的地下一层有几个小饭店,其中有一个叫莫高拉面,专做牛肉拉面,比较正宗。2007年兰州牛肉拉面全国比赛时它得了第三名,我经常在那吃中饭。莫高的牛肉面分红汤、白汤两种,牛肉分肉片和肉丁两种,配上大萝卜片和青蒜,香味扑鼻,非常可口。牛肉拉面价廉物美,小碗10元,大碗12元,属大众化的午餐,奢侈一点时,加两份蔬菜。
  我第一次吃兰州牛肉面是在上世纪70年代,我在财政部地方预算司工作,分管西北,年年去兰州,最让我流连忘返的,一是兰州宾馆的大腔骨,第二就是路边店里的牛肉面。
  牛肉拉面原产地在甘肃兰州,是兰州最具特色的经济小吃。听兰州朋友说,兰州牛肉拉面是清末光绪年间,一个名叫马保子的回民厨师创制的。兰州人吃牛肉拉面上瘾,三天不来个“牛大碗”就心火难耐。有点像宁波人说“三天不吃咸鸡汤,两只脚里软汪汪”的样子(这里所说的鸡汤是指腌制咸菜煮的汤——作者注)。
  揉面、煨汤都大有讲究
  兰州的牛肉拉面都是现抻的,大小店里的白案师傅当场表演,外国人看得目瞪口呆。牛肉拉面对面粉没有特殊要求,一般选用富含面筋、韧性强的优质中上等面粉即可。奥妙在揉面时要酌情加进当地的蒿草烧制的蓬灰。蓬灰加多少,要看这面是不是可以拉了。老师傅说:“蓬灰和面面成线”。现在一般店里已改用“拉面精”,真正用蓬灰的已属凤毛麟角。
  但兰州拉面对揉面的要求很严格,年轻的店员每天早早地起来将大团软面反复捣、揉、抻、拉、挤、摔、掼以后,捋成长条,揪成茶杯粗,筷子长的一条条面节,扑上干粉,放在案头,客人来了随拉随下。拉面一般分五等:粗条、二细、三细、细、毛细。西北人爱吃宽面,宽面又分大宽、宽、韭菜叶三种。如果你想吃个棱角分明的,兰州师傅会为你抻出一碗特别的“荞麦楞”。我问过一位姓韩的师傅,他说他可以拉出十三种不同的面条。现在兰州拉面最有名的店有好几家,我知道的有广场东的“金鼎牛肉面馆”、西关十字的“马子禄牛肉面馆”、永昌路北头的“黄师傅牛肉面馆”。可惜到最有名的金鼎去吃面时往往会让你点许多菜,菜都一般,好吃的是面和面汤。
  兰州拉面的汤大有讲究。兰州人吃牛肉面,先喝一口汤,尝汤见地道。熬牛肉面的汤要选用草原上的肥嫩牦牛肉或黄牛肉,加入大块牛头骨,腿骨、棒骨、排骨,再加上牛肝汤和鸡汤,此外还要加上多种天然香料。我专门问过韩师傅都是什么香料?他告诉我说,有花椒、草果、桂子、姜皮、胡椒、姜片、核桃仁、肉蔻、丁香、小茴香、香叶等,还要外加一些冰糖。这些香料都要碎成粉连同肉和骨头一起在锅中煮,要煮10个小时才行。煮好的汤叫料水,用的时候用水兑,再加些盐和味精。这样烧出来的汤气香味浓,清亮澄澈。吃牛肉面主要就是喝这口汤。
  兰州牛肉面有五大特点:“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汤色要清,萝卜片要白,辣椒油红,香菜、青蒜或蒜苗碧绿,面条则要柔滑透黄。兰州人吃面酷似山西人,喜欢加醋,又像陕西人喜欢加上油泼辣椒,他们说只有加上醋和辣椒油才能有一股酸辣清香的劲儿。我多次看到兰州人吃面,最后总要将酸辣的清汤喝光,吃得满头大汗才解馋。

陕西biang-biang面
  陕西biang-biang面
  ●在陕西关中地区,流行吃这种像裤腰带的面条,宽约二、三寸,长度在一米上下。
  ●biang-biang面据说是由于面团在摔打过程中发出声音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一位潦倒秀才为换面吃造字而得名。
  陕西八大怪之一——“面条像裤腰带”,说的就是biang-biang面。1972年秋天,我第一次到陕西,biang-biang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根面条一碗面
  在陕西,特别在关中地区,流行吃这种像裤腰带的面条,宽约二、三寸,长度在一米上下,有时一碗面就“一根裤腰带”。厚薄则大有区别,当地同志爱吃厚一点的,认为筋道。白领丽人爱吃薄一点的,薄如蝉翼。不论厚的薄的,都光滑、柔软,清香、可口。
  最初到陕西,是跟当时部里的预算司副司长田一农同志去的。那个时候陕西省财政厅由军代表刘志隆同志主持工作,财政厅预算处处长是刚从安康调回省里的孟志俊同志。我年轻,一顿饭能吃半斤八两。一根面条一大碗,还要收半斤粮票,觉得挺稀罕的,至今不能忘怀。后来在陕西还看到论根卖的,一根一元钱。面条论根卖,可以称为陕西第九怪。关中地区八百里秦川,盛产小麦,面食品种繁多,在当地最普遍的还是这种大宽面条。农村老乡家境好些的,端一个耀州产的特大白瓷青花大碗。穷一点的,端一个陶瓷大海碗。青花瓷碗也罢,陶瓷海碗也好,都像脸盆一样。面条上浇上油泼辣子,蹲在墙根前、树荫下,吃得津津有味,满头大汗。用陕西话说叫做“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吃着燎(好)乍咧!”
  陕西人称这种像裤腰带面条为biang-biang面,我查过汉语辞典,没有找到,这个字辞海里也没有。几十年了,只会说,不会写。这两年,社保基金大楼地下一层开了一家“老西安”,我经常在那儿吃午饭。有时一碗臊子面,有时也吃biang-biang面。老西安的墙上,贴着一个大大的biang字,我照了一张相附在下面。
  名称源于有趣的传说
  biang-biang面有来历。
  一是摔打声说。面店里的白案师傅把面粉揉成一块一块长条状的面团,拎起来,扯住两头,在案板上边扯边摔打。在上下翻飞之间,面团顷刻间摔打成裤腰带般的长条面片,下到锅里就成了一碗又宽又长的面条。面团在摔打过程中biang-biang作响,不绝于耳,biang-biang面由此得名。
  还有一个秀才取名说。因为愤世嫉俗,怀才不遇,某秀才贫困潦倒,饥寒交迫。一日路过面店,饥饿之极的穷秀才进去吃了一碗面。等要付账时,一摸兜里竟囊空如洗,一时窘迫异常。秀才与店小二搭讪说,这叫啥面?店小二说biang-biang面。秀才问:怎么写?店小二答不上来。秀才又说,小二,你与老板商量商量,我今天没有钱付面钱,我给你写出这个字来,换这碗面吃,行不行?店家答应说,可以。一面在店堂里转圈,秀才一面心里盘算,我寒窗苦读,满腹经纶,今天竟落到这步田地,不免有些不满情绪。他看着面条师傅的辛苦揉作,想着咸阳古城和自己的境况,一时有了主意,先大大地写了一个口字,继而边唱边写: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湾;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当中夹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勾挂麻糖,推个车车走咸阳。就这样写出了这个谁也不认识的biang字。仔细想想,这个字里有陕西的山川地理,有时代的世态炎凉,还有劳动人民心底宽广、有棱有角、大苦大乐的豪爽,还真有点西北汉子的精神面貌。
  民间传说,这个秀才是天上神仙下凡专门来为biang-biang面造字的。也有说是秦朝宰相李斯发明的,我没有看到过这方面的资料。
  这个字一共52画,恐怕是汉字中笔画最多的一个字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5-16 10: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最爱吃面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6 11: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面条我的最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4-11-28 03:57 , Processed in 0.285941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