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84|回复: 2

关于影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24 16: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西方,稍微象样一点的媒体都会聘请专业的影评家,在每部新片上映的当天发表纯属个人观点、但又符合该媒体特性的评论文章。比如说,《纽约客》是一本文学性很强的杂志,它的影评家也相应具有阳春白雪的审美观;《纽约时报》的影评很有品味,但不钻象牙塔,因为它的读者群集中在政经学各界的“有识之士”,但面更广;有些少数民族的媒体专评跟自己民族有关的影片,如有该民族演员参与演出或以该民族为题材的作品。

  我国似乎没有一种以媒体为平台的影评传统,要么张口闭口什么什么斯基的纯学术讨论,要么就是围绕着某几部热门电影(如《泰坦尼克号》和《珍珠港》)的大型炒作。不过,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这种现象正在改变,服务大众的影评越来越多,并有形成规范的趋势,网友的论坛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及真正属于个人观感的见解;有些报纸开始有所侧重往影评方向发展,有些甚至定期介绍外国影评家的文章。随着电影市场的开放,影评也必将逐渐规范化和规模化。

影评不是宣传稿

  由于我国缺乏影评行业(但不缺乏写影评的人),围绕着影评的最大误解便是分不清影评和电影公司的公关稿。在一部影片正式上映前夕,电影公司会发布大量宣传资料,包括拍摄轶事、剧情介绍、明星花絮等,旨在引起观众的兴趣,让大家买票入场。这些文章有些写得像产品介绍,有些则写得很生动,颇受读者喜爱,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只说好话,不说坏话。影评文章的主要特征是观点独立,只代表影评者本人,不代表刊登的媒体,更不代表电影公司。每个影评人的口味都是不同的,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但除非是刚从19世纪睡醒过来的人,不然不可能对每部影片都拍手称快。

  影评和公关宣传原本泾渭分明,但电影公司却不遗余力搅乱这条分水岭。好莱坞通常会在一部新片上映之前,邀请几百位全美的记者,在一个风景如画的度假胜地举行记者见面会,包吃包住包行,而且还发送精美的纪念品。这种情形在《美国甜心》中有所描写。在这般糖衣炮弹的诱惑下,写出来的文章哪有客观性可言?据内行透露,记者会的招待规格和礼品贵重一般跟所宣传影片的质量是呈反比的,越是高水准的影片越是不需要花钱请人说好话,因为美誉来自内心,而烂片则需要媒体朋友多多帮衬了。通常来说,主流媒体的影评家不会接受这种“盛情款待”,因为他们非常珍惜自己的名誉,不会为一点小恩小惠把自己贬为电影公司的编外公关,而一些三流媒体的记者则容易(或称愿意)上当,把跟明星的三分钟对话当成皇上的龙恩,千恩万谢还来不及,哪敢转身说他们坏话。其实,越是卑躬屈膝,越是得不到他人的尊重,一旦没按照电影公司的立场来写,便有被“拒之门外”的风险,而一向特立独行的影评人,反而电影公司不敢怠慢,任凭你怎样挖苦他们的影片,他们敢怒不敢言,下次照样对你必恭必敬。

  笔者曾参加过这样的招待会,但发现这实在无异于免费度假,对于评价影片没有任何帮助,非但浪费很多时间,而且多少会受到微笑攻势的软化。为了保证影评的独立和质量,笔者一般拒绝参加好莱坞的宣传活动;若是电影公司用酬金请我写宣传文稿,那属于商业咨询的范畴,条件是不允许署名。

  在亚洲,影评人要保持独立性似乎更难。台湾有一位著名的影评家多年为一家大报撰写影评,后来该报受到来自电影公司的强大压力——该报若继续刊登负面影评,电影公司将抽走电影广告。报社只得要求该影评家只评价她喜欢的影片,她认为这很荒谬,于是停止了她的专栏。大陆地区的影评人尚未感受到这种威胁,原因是好莱坞的阴影还未彻底笼罩华夏大地。

影评不是标准答案

  这本来是不言自明的事,但还是有人把看影评当作是解数学题。笔者以为,审美是主观的,一部电影好看不好看,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见解,往往没有对错可言。当然,由于文化、历史、教育等因素,对于很多电影大家都有共识,而奥斯卡等奖项实际上也是一种共识,是评委们所代表的审美情趣的反映。而观众的喜好受到生活体验、文化环境等熏陶,有些方面可能会认同专家的意见,有些可能跟专家相悖,这时,求同存异是最好的方针。找到知音固然畅快,研读人家的相反意见未尝不是一种启发思维的捷径。而要求影评人写“客观”的影评,那等于要求人家放弃个人观点。

  2001年刚去世的宝琳·凯尔女士(Pauline Kael)是美国最顶尖的影评家,著有十多部影响深远的影评专著,曾有多部经典名片在问世时乏人问津,是她的影评开启了众人的眼。但宝琳对于许多奥斯卡名片名角却没有几句好听的话,比如她说《与狼共舞》很幼稚、《雨人》中的达斯廷 ·霍夫曼只有一个表情、斯特里普的角色多半都是选错的,等等。笔者并没有认同她的所有观点,但对她的锐利眼光和挑剔的品味却佩服至极。

  观众读影评时,希望看到那些把自己想说但找不到字眼的感受说出来的文字,那是一种对自己观片经验的验证。因此,读影评是寻找知音的过程,一旦找到一个跟自己欣赏品味相近的影评人(绝对相同是不可能的),往往会养成长期追踪阅读的习惯。但观点相左的影评也不是毫无价值。有一次,笔者收到一位读者的来信,列举了一长串他喜欢和不喜欢的影片,其中他喜欢的都是我认为的烂片,而他憎恨的都是我推荐的佳作。我给他回信说,以后他把我的影评反过来看就行了,这就好像某位股评家的每项预测都是错的,那也是一种天才,因为股民可以根据他的推荐,把“买进”理解成“抛售”,反其道而行之。

影评不一定是消费指南

  跟以上内容相关的一项迷思,是把影评当成推荐信。影评人说“值得一看”,读者便冲向影院或卖碟的摊挡;影评人说“浪费时间”,读者便避之惟恐不及。的确,当读者跟某位自己认可的影评人达成某种默契时,影评完全可能影响到这些读者的电影消费习惯。

  但笔者认为,最有收获的读影评方式,是在看完电影以后再看影评。我自己的做法是,在看电影之前先把影评文章存下来,但绝对不看,因为害怕先入之见,等看完影片,写完影评,再仔细拜读同行的大作,这样既可以保持自己观点的独立性,又可以了解到自己的观点属于多数派还是少数派、偏激还是中庸。

  先看影评、后看电影的顺序能造成一些潜在的危险,其一是可能会破坏悬念——为了阐明观点,影评人经常需要陈述剧情,而有些影片的剧情设置以惊奇作为推动力或终极目标,影评把握稍有不当,便会“露出马角”;第二是对微妙之处的分析,读者因缺乏背景知识,往往不知所云——某个镜头用得是否巧妙,完全要看前后关系,我若说《四海好家伙》里那个酒吧打招呼的长镜头很精彩,不是说因为镜头不停就是棒,而是在那个特定的场合(什么场合,恐怕一篇普通长度的文章很难道明)它的运用有鬼使神差的作用。

  可以说,越“高级”的影评,越适合看完影片后阅读,反之,背景或剧情介绍型的影评(若能称之为影评的话),更有助于进影院之前作选择。笔者虽然不能彻底避免叙述剧情(因为考虑到多数读者的需求),但希望自己的影评文章没有停留在“消费指南”的阶段,而是能成为跟影迷交流心得体会的一个渠道。

影评可能是票房的标杆,可能毫不相干

  影评对票房有何影响,这完全视电影类型而定。在美国,影评对于商业片没有丝毫影响,成龙的《尖峰时刻2》被影评家一致评为烂片,但观众却在影院门口排起长龙,看完后还上网站对它大加赞赏,并把影评家骂得狗血淋头。一般来说,商业片的观众群以蓝领和中学生为主,而这个消费群鲜有读报的习惯,从欣赏口味讲,跟专业影评人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小众文艺片的主打对象便是所谓的高雅人士,一般艺术院线都设在大学城或大都市文艺界人士云集的区域,因此媒体的影评操纵着这些电影的生杀大权。一部影片若得到一致的好评或恶评,它的兴衰存亡基本上一锤定音,如《记忆碎片》虽投资极低,但评价很高,观众趋之若鹜,造成一段时间它的单个放映厅平均票房超过《珍珠港》;而法国片《操我》尽管大肆宣扬“真枪实弹”,但由于遭到影评人排斥,没有太多好奇的观众前去捧场。

  笔者认为,写影评不是预测广大观众的口味,影评人没有义务(也不应该)成为观众的代言人。影评人若把观众的话全说完了,还要网络论坛干吗?写影评只是道出一个人的感受,能引起共鸣最好,跟大家唱反调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笔者最欣赏的影评家珍尼·玛斯琳曾为库布里克的绝唱《大开眼戒》写过一篇赞歌式的影评,认为该片是阐述婚姻和爱情的杰作,但影片票房失利,连阿汤哥夫妇的大名也救不了它。有人嘲笑玛斯琳“这回看走了眼”,玛斯琳反驳道:“我不是一面掌声的回音壁。大家不爱该片,并不表示我的观点必须因此改变。”

  我自认为自己有超强的票房预测能力,在洛杉矶一家电台我需要每周预测票房,几乎从来没有出过错,因为我对美国观众的口味有所了解,但他们的口味跟我不尽相同。评电影不是民主选举,影评文章也不是票房排名表。我很少因他人的异见而修改自己的观点,也不指望用自己的评论去左右别人的欣赏习惯;我只是希望自己言之有理,而读者若能从中得当启发——无论他们的意见相同还是相反,那影评就没有白写。拿票房成败当作衡量标准,那是投资人的分内事。
发表于 2009-2-24 18: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影评不会影响我对电影的看法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4 18:3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影评不会影响我对电影的看法的
qie124 发表于 2009-2-24 18:07


一般我还没看那电影时先看到影评,对我就有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4-11-27 10:36 , Processed in 0.414880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