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55|回复: 5

[03/04]八年抗日战争,张学良究竟做了些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4 13:3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引用于一个老兵的回忆;
"由于张学良撤兵不抵抗,又由于当时国民政府对张造成的东三省沦陷局面持妥协态度,日寇得以放手全力反扑,以6个师团15万人及伪军8万人的兵力,对东北抗日义勇军加紧围剿。而在哈尔滨、长春、吉林之间运动作战的冯占海部更是其心腹大患,是其围剿之重点。从1932年冬开始,东北抗日战局开始失利,部队孤立无援、兵力疲惫(长期转战,无法休整)、武器弹药缺乏、给养困难、甚至快要断粮。当时悲愤的情绪弥漫军中,中下级军官、老兵们多忿忿然:"咱东北老百姓遭这么大的罪,咱们死了那么多弟兄,他妈的几十万东北军干啥去了?少帅(张学良)干啥去了?" "东北军的武器装备都叫他小日本拿去了,用来打咱们义勇军,真他妈的可气可恨(张学良的不抵抗,使东三省军库中的大部分武器装备都被日寇轻易获得。原本用于保卫东北的武器,成了日本用于杀害中国人的凶器)。" " 连关内的青年学生都来抗日了,他少帅不管东北老百姓死活,不报杀父之仇(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1928年6月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溜了。" "他少帅不派兵,你国家咋也不派兵来呢。就看着关东军重兵围剿咱们!"


在处境日益困难的情况下,冯占海决定将吉林抗日义勇军分为两部分:主力部队(吉林、长春附近各部)由其率领向热河省(今分属河北、辽宁和内蒙古)方向转移,寻求补充弹药给养,一俟补充完毕,即东归抗敌;其他零散部队仍留在吉林、敦化沿线及榆树、五常一带,相机骚扰日寇,等待时机与主力会合。冯占海率部边走边打,沿途受到日伪军的围追堵截和袭击,遭到很大损失。在经过内蒙沙漠时,还遭到日机轰炸,仅我所在的连队就有十几人被炸死在沙漠里。尽管如此,部队还是打了好几仗,消灭了不少日伪军,一度攻克了长岭县城,击毁了一列日军装甲列车。还夜袭了日寇一个联队,予以重创。
在撤往热河省途中,有一次部队在一个村庄休息。我所在的班住在靠村外的一个房子里,那天上午,屋里有的人打牌,有的人聊天,我在看书。屋里的大锅里热气腾腾地煮着羊肉和土豆。当地人有一个习惯,冬天把羊宰了,把羊皮剥下,把内脏掏去,然后再用羊皮一包,就堆在院子里冻着;吃时拿一只,把羊皮扒掉,把整只羊剁成块,再加上土豆一起煮,很香,很好吃。过了一会儿,不知为什么我突然想出去走走。我放下书,起身向门口走去。一个老兵还关心地说:"小山东,出去干啥?外边多冷啊!"外面确实很冷,我无目的地向远处走去。走了不到100米,突然空中出现一架日本飞机,就对着我们住的房子轰炸扫射。我爬在地上看,一会儿工夫,房子炸塌,跑出的几个人也遭到飞机扫射。飞机飞走后,大伙跑去抢救,整个屋子里十几人非死即伤。只有我一个人毫发未损。事后人们纷纷说这个小山东命大。我也莫名其妙,不知为什么刚巧那个时候出了屋。我为牺牲的战友悲痛不已,他们都比我年长,平时都对我很关照。

在内蒙行军中,沙漠一望无际,寒风凛冽,风沙扑面。不时狂风骤起,黄沙弥漫,行军只能依靠战马和指北针。唐诗中的大漠古战场的意境,就在眼前。漫漫征程,饥渴交攻,我不时从马背上摔卧沙砾中。我默诵"渴饮刀头血,睡卧马鞍鞒"、"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聊以慰藉。1933年1月,部队经3000余里艰苦转战,抵达热河开鲁,只剩下2万多人。

对东北抗日这段历史,我觉得多年的宣传既不全面亦不够真实。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东北抗日义勇军介绍得很不够。二是把张学良不抵抗造成东三省沦陷的责任推给蒋介石。

《义勇军进行曲》自抗战传唱至今,并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尽管一度被荒唐地改了歌词,最终还是恢复了原貌)。著名的抗战歌曲《大刀进行曲》也唱出:"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可国人对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情况却知之甚少(东北可能略好点)。当年东北抗日义勇军民众基础之广泛、抗敌之勇猛、牺牲之惨烈、抗敌环境之艰苦,在中国民众反侵略斗争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东北抗日义勇军的英勇斗争振奋了不畏强暴、奋勇抗争的中华民族精神,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从1932年的第一次淞沪抗战(1932年1月28日~3月3日,国民革命军第19路军和第5军在上海对日作战)、1933年的长城抗战(1933年1至5月,国民革命军在山海关、热河省和长城冷口、喜峰口及古北口等军事要地抗击日寇的作战。)和冯玉祥组织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抗战,到以后的全面抗战,都受到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影响。东北抗日义勇军牵制和消灭了大量的日军。1931年至1932年日本用于东北战场的精锐关东军有5万多人,为加紧围剿东北抗日义勇军,1932年秋关东军迅速增加到6个师团、15万余人,以后一直保持5个师团的兵力。东北抗日义勇军毙伤日本关东军2万5千多人。就连日本战史也承认,日军在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打击下"困难重重,伤亡惨重"。要让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知道,东北抗日不光是抗日联军在抗日,还有之前的规模大得多的抗日义勇军抗日;东北抗日英雄不光有杨靖宇、赵一曼(我是非常敬佩这二位抗日英雄的),还有更多的作为吉、黑、辽30余万抗日义勇军代表的不同信仰、不同党派、不同阶层的抗日英雄。东北抗日义勇军以血肉之躯抗击强敌,自愿为国慨然赴死。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是中国之魂魄。应以多种形式充分介绍东北抗日义勇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以缅怀英烈,激励、教育国人。

对于张学良,我们不能因为他发动西安事变为禁止讨论政治话题立下大功,使禁止讨论政治话题得以发展壮大,不能因为西安事变结束后中国确实停止了内战,一致对外,就对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时的表现轻描淡写,并把责任推给蒋介石。好象当时张学良被国人谴责为"不抵抗将军、逃跑将军"是李代桃僵,很冤枉似的。需要指出的是,若不是斯大林为了苏联的利益(斯大林认为中国抗战离不了蒋介石的领导,捉蒋会促使中国内战爆发,日本可乘中国内乱迅速打败中国,转而进攻苏联)电令禁止讨论政治话题必须促成张学良、杨虎城释放蒋介石,那西安事变的结果就是扩大内战了:由剿红军变为剿东北军、西北军和红军了。那可是小日本求之不得的。
当时张学良执掌的东北与国民政府仅是名义上的归属关系,东北军权、政权、财权集中于张学良之手。蒋介石和国民政府难以真正对其发号施令,更动不了东北军的一兵一卒。现在已经很明确了,过去长期流传的"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下令‘不抵抗'"纯属谣言,"不抵抗"的命令是张学良自己下的。张学良自己说: "我认为日本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我希望这个事件能和平解决。...我对‘九一八事变'判断错了。" "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我当时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藉口。‘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是我下的指令,与蒋介石无关。" "我要郑重地声明,就是关于不抵抗的事情,‘九一八事变'不抵抗,不但书里这样说,现在很多人都在说,这是中央的命令,来替我洗刷。不是这样的。那个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说不抵抗是中央的命令,不是的,绝对不是的。" "这种事情,我不能诿过于他人。这是事实,我要声明的。最要紧的就是这一点。这个事不是人家的事情,是我自个儿的事情,是我的责任。" 

如果按张学良自己说的九一八事变时误判日军只是"挑衅"而下令不抵抗,那么在东三省大部分已沦陷的3个多月后(当时东北全境的日军只有4万人),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会议先后明令张学良"对于日军进攻绵州,应尽力之所及积极抵抗...死守锦州"、"如遇侵犯,则抵御之"、"日军攻锦紧急,无论如何,必积极抵抗",张学良竟根本不予理睬,继续将部队撤出东北(听说当时最后一批离开锦州的东北军士兵跪在车站的地上痛哭不止),又怎么说呢?以锦州为中心的辽宁西部在军事上极为重要。如果辽西保住了,就能够扼守关外门户,就能够有效阻止日军入关继续侵略华北和热河省。然而日军先头部队数百人进入锦州,竟未遭任何抵抗,东三省由此全部沦陷。

当时东北军是国内装备最好的军队。张学良曾回忆说:东北易帜之初,"我们奉天军(东北军前身)拥有40万兵力,有海军,还有飞机、坦克。蒋介石的嫡系军队不过30万,没有海军和飞机。东北军拥有沈阳兵工厂和军事学校,装备训练自成一体,军事力量很强。" 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可张学良作为30万东北边防军的司令长官,为了一己私利,为了东北军集团的私利,在国难当头之时,置国家民族大义于不顾,置供养东北军的东北父老乡亲于不顾,竟然不抵抗,竟然逃跑,不是不抵抗将军,不是逃跑将军是什么?退一万步讲,就算是蒋介石下命令不抵抗,作为封疆大吏的张学良也应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倘若当时张学良率30万东北军抗日,再加上30余万义勇军的支持,日寇岂敢嚣张!中国抗战史将重写,张学良将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可一念之差,成千古恨矣!张学良后来恢复自由长达10年,禁止讨论政治话题高层多次盛情相邀,他的老家辽宁省已做好了充分准备,但他客死异域,始终没有踏上大陆故土一步。中国传统是"叶落归根"、"故土难离",他何尝不想回来,可他为什么不回来呢?人们纷纷猜测原因,莫衷一是。我认为原因其实很简单很清楚:他愧对东北父老乡亲。"

在事实和真相的基础上,由历史学家和民众对历史人物作出的评价,才是客观的评价,历史是不能听一面之词的。张学良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没有与小日本禁止讨论政治话题真正地打过一仗,虽然在"西安事变"中张学良起到了国共二次合作,促使停止内战,全民族开展了抗日战争的作用。然而,张学良在"七七事变"前的东北抗日战争中,他实在是个民族罪人,否则,哪会引来长长的八年抗日战争?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拥兵自重,以为蒋介石不会对其有所处罚,竟然愚蠢到亲自陪送蒋介石回南京。蒋介石此时对张学良巳无好感,张学良不是一块打仗的料,只是为了还要利用他的三十万东北军,才没有致张学良于死地。
可以这样说,张学良是个长寿(103岁)且又是一个鼠目寸光,毫无政治头脑的人。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有些事实现在还是一个迷,只有后来人来评说了。

就此结束,没有下文了,也讲不出下文了,因为我有点歪,怕被砍直了。
发表于 2009-3-5 04:4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张学良自己不抵抗这个说法,本人首次听说,不知是否属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5 13: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学良本来就是个公子哥儿,吃喝嫖赌抽大烟!玩过的女人数不清......
张作相就不该把军队交给这个没用的家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2 11: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这样的嘛 又是哪里的小道消息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31 09:2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的确是一纨绔子弟,历史对其美化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 11: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的确是一纨绔子弟,历史对其美化了
gujian1975 发表于 2009-3-31 09:26

他对毛共的命运的确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对现政府而言自然是大大的功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4-12-23 21:44 , Processed in 0.284125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