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ptune
发表于 2007-4-16 01:50:30
对重工业的建设投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环节。在五年计划期间新建起来的l500多个工厂中,大多数是用最新技术装备起来的大工厂。为整个国民经济重新装备建立了基础,它们奠定了苏联工业的强大基础。
人类还从未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一个国家的全部社会生活,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
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方式,“计划”与“市场”一样,都是行之有效的手段。直到今天,世界各国仍需要不同程度地使用“计划”这一手段。
斯大林这样解释苏联的计划:“我们的计划不是臆想的计划,不是想当然的计划,而是指令性计划。这种计划各领导机关都必须执行。”
在斯大林看来,资本主义的计划因素纯属胡闹:“他们那里也有某种类似计划的东西,但这是—种臆测的计划,想当然的计划,这种计划谁也不必执行。”
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国家计划力争精确,比如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钮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应该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是1卢布。甚至“每一千块砖头,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
由此开始开始,市场调节这个因素被苏联大地排除出去。
指令性渗透到苏联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如古比雪夫所说的:“在我们计划制度中,我们已经走得这样远,这样深,以致我们确实没有任何经济、文化或科学研究部门还在计划之外和在计划工作范围之外”。
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
而就在这一年,一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危机爆发了。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打了个喷嚏,结果全球都感冒了。从纽约股市的疯狂下跌开始,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全球,袭击了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资本主义世界的损失是1700亿美元,而1929年到1933年这次全球经济危机造成的损失则到达了2500亿美元。
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体系,西方世界陷入大萧条之中。美、英、法、德、日等国的生产急剧下降,贸易锐减,物价暴跌,工商企业和银行纷纷倒闭,失业人数激增。
而早在1917年就与资本主义分道扬镳的苏联,却在五年计划的指导下,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时,西方的大量资本、技术和技术人才,开始转向苏联寻找出路。
苏联把握住了这个机遇。
当时有人认为:利用西方的资金和技术会造成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斯大林则表示:“以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这就是愚蠢之至。”
拖拉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工业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一个代表符号。因为它解放的是最广大的农业生产力。
就在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一个规模宏大的拖拉机厂在斯大林格勒破土动工了。10个月后,工厂建成投产。
这个奇迹般的速度,来自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保障,也来自苏联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利用。
拖拉机厂的建设者,除了苏联人,还有美国人和德国人,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就有730名。
工厂的设备整体建于美国,大约有80家美国厂商为这个工厂制造设备,调试完成后再拆运至苏联组装。
事实上,30年代,苏联大部分骨干企业都是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斯大林后来告诉美国罗斯福总统,在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的技术建成的。1932年时,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国专家和技术人员约有2万人。
Neptune
发表于 2007-4-16 01:50:52
与西方世界的整体低迷形成鲜明对比的,不仅是苏联的工业化成就,还有苏联人民建设苏联的巨大热情。
3、现在资本家们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段话出自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它曾经激励着苏联的一代人将宝贵的生命投入到壮丽的建设事业中。
1935年8月30日夜间,顿巴斯的年轻矿工斯达汉诺夫改进了掘煤方法,在6个小时内采煤102吨,超过定额13倍,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一周以后,斯达汉诺夫又刷新了自己的纪录,一个工作日采煤175吨。
此后,斯达汉诺夫不再是一个普通矿工的名字,它成为苏联工业化进程中一场轰轰烈烈的生产技术革新运动。
各行各业涌现出无数个斯达汉诺夫。在他们的推动下,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劳动率提高了82%,大大高于原计划的63%。
各行各业涌现出的保尔?柯察金和斯达汉诺夫们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当然,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乡村女教师》是一部很出名的影片,女主人公瓦西里叶夫娜以毕生精力培养了一大批不可多得的人才。但她只是苏联千千万万教师中的一员。
任何一个现代国家的强盛之路都离不开教育,苏联教育事业就像一场决定命运的急行军。
苏联1929的教育拨款比1925年增加了10倍多,而且持续增加。城市普及七年制义务教育,农村实行四年制义务教育。到1939年,全国识字居民达87%,而在沙皇时代,四个人中有一个人是文盲。
高等院校成倍增长,到1938年全苏有近700所,在校学生55万,超过英、法、德、日、意在校大学生人数的总和。
到1941年,1928年—1932年间大学生毕业的89%被提拔为领导干部。这批行政专家中包括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
而且,苏联在文化和科技上也一再创造惊人的成就。
《静静的顿河》的作者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苏联人,肖洛霍夫创作此书时正是在苏联在工业化道路上高歌猛进的时候。
《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被中国评为“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之一,它的作者是苏联作家伊林。与这本书同在五年计划期间完成的还有《五年计划的故事》和《山和人》等一些反映苏联建设的科普读物。
在他笔下,枯燥的数字变成一个个优美动听的音符和气壮山河的故事。在中国抗日战争初期,不少青年人正是读了这些科普读物后,满怀憧憬、奔赴延安的。
当一个国家的科学能够以艺术化的方式得到普及时,它的科学水准会低吗?
在苏联科学界,瓦维洛夫创立了作物种类演化理论;库尔恰托夫领导设计和研制出欧洲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当然,谁也不会忘记苏联还有一个天才的幻想家。
在苏维埃还在为生存而战时,就有人预言说:“地球是智慧的摇篮,但人类绝不可能永远留在地球上。”他就是闻名于世的火箭和宇宙理论先驱者齐奥尔科夫斯基,他的研究领先于世界。
正是从他开始,苏联对宇宙空间的研究始终处于世界最前端,也许正是为此,从第一位人类宇航员加加林开始,每一位返回地面的苏联宇航员都要到这所以齐奥尔科夫斯基命名的博物馆来。
那里是宇航员们的圣殿,也是苏联的骄傲。
Neptune
发表于 2007-4-16 01:51:12
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危机提供的有利时机,加上群众建设国家的高昂干劲,苏联宣布:两个五年计划都只用了四年零三个月就提前完成了。
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是:机器制造业、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石油的产量;
居欧洲第二,世界第三的是:电力、生铁、钢的产量;
居欧洲第三,世界第四的是:煤和水泥的产量。)
十年磨一剑。
10年间,苏联建成了六千多个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
10年间,三千万农村人口移居城市,总人口中的15.7%从农业劳动者变成工业劳动者。这是世界上没有先例的城市化速度。
10年间,苏联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在20%以上,是到目前为止的世界最高记录。
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这个占世界陆地总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走完了西方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
但是如此快的速度也让苏联付出了代价,其隐藏的问题非洲严重。
苏联牺牲经济均衡发展特别是牺牲农业正常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片面增长,经济发展失调。国家强大了,但人民生活贫穷;用计划、行政手段组织社会经济生活,忽视和排斥市场的调节作用。
没有及时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问题,为日后苏联的发展留下了隐患。但在当时,苏联的成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也暂时掩盖了潜在的危机。
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一时之间,“计划”一词成为时髦的名词。
比利时、挪威、英国在探讨如何采用计划;
德国在1933年时推出了一个“四年计划”;
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新政”也不乏计划的影子,他以国家干预的方式,为自由主义经济的市场之手加上了政府之手。在美国,大多数知识分子向左转了。威尔逊甚至主张“从***人手中把共产主义接过来”。
1934年,一位名叫维尔斯的美国作家第二次来到莫斯科。他14年前拜会过列宁,对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计划嗤之以鼻,甚至称其为“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
这次他对斯大林承认:“现在资本家们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
因为当苏联一枝独秀的时候,整个西方世界在经济危机中呻吟的时候。
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美、英、法各国一边大打贸易战,一边通过国家力量调控经济生活。
而德、日、意等国则建立起法西斯专政,试图通过对外扩张,转嫁危机。欧亚两大战争策源地形成。
就在苏联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的1937年,中国已经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刚刚完成工业化的苏联也面临着新的考验。
Neptune
发表于 2007-4-16 01:51:36
今天的俄罗斯有一个风俗,新婚的夫妻在教堂举行完结婚仪式后,要来到烈士墓献上两朵红玫瑰。新人们献花的姿态甚至比在教堂里成婚更加庄重。
在莫斯科红场上的无名烈士墓前,火焰已燃烧了40年,它象征着不屈的鲜血和顽强的灵魂。墓志铭上写道:“你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你们的业绩万世永存”。陵墓下面掩埋着数千名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牺牲的红军战士。
1、伟大的解放使命已经落在你们身上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太阳即将从东方升起,大地一片寂静。
突然,千万发炮弹飞向苏联境内,2000架轰炸机遮天蔽日,炸弹雨点般落下,成千上万的苏联人民在睡梦中死去……800多架苏联飞机还未起飞就被击毁,一星期内,苏军损失兵力100万人以上,西部工业区沦陷。
希特勒咆哮着:“我们只要在俄国佬的门上踢一脚,整个破房子就会倒下来。”他梦想在一个半月到两个月内击垮苏联。纳粹北攻列宁格勒;中取莫斯科,南夺“粮仓”乌克兰。
苏联危急!
11月7日是苏联十月革命纪念日。1941年的这一天尤其不寻常,德军已兵临莫斯科城下,局势万分危急。围困莫斯科的是德军的75个师,1500架飞机,1700辆坦克。
这天上午,漫天大雪,异常寒冷。莫斯科红场上人潮涌动,战斗歌曲、口号声、欢呼声连成一片。
9点,斯大林登上列宁墓,发表演说:“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你们,处在德国侵略者压迫之下的欧洲各国人民都注视着你们,伟大的解放使命已经落在你们身上。你们不要辜负这一崇高使命!……让米哈伊尔·库图佐夫的英勇形象鼓舞我们!让伟大的列宁胜利的旗帜引导我们!”他的声音传遍了苏联广袤的大地。
这是在红场上进行的一场最为特殊的阅兵式。十余万官兵荷枪实弹踏过红场,走过列宁墓前,走出斯大林的视野,直接开赴前线,投入战斗。在他们中间回荡着这样的声音:“俄罗斯虽大,但已无处可退,因为后面就是莫斯科。”
这场战争不仅对苏联很重要,对整个世界也很重要。美国总统罗斯福忧心仲仲地说:“没有什么事情比让俄国人被打垮更糟糕的了……我宁可丢掉新西兰、澳大利亚或任何其他东西,也不愿让俄国人失败。”
此时,德国的侦察兵甚至已经可以看见克林姆林宫的尖顶,但这个距离却是德国倾尽力量也够不着的。
得意洋洋的希特勒微笑着声明要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仪式,但很快他就笑不出了,莫斯科在苏联人民手中变成了一座攻不破的钢铁堡垒。
德军不仅被全线扼止,而且俄军开始反攻。
德军真正进入莫斯科是在1944年7月17日,这一天57600名德国人列队经过莫斯科市区,这是战争期间“进入莫斯科的第一批德国人”。他们是俘虏,在苏军十大突击中被俘。
这样的堡垒还有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 此前战无不胜的希特勒在苏联屡遭败绩。已经失去西部工业基地的苏联,为什么会越战越强?
2、毫无疑问,是红军和俄罗斯人民迫使希特勒的武装力量走向彻底失败的道路,从而赢得美国人民衷心的、永远的钦佩。
苏联获胜的重要保障就是:集国家之力建立起来的强大的工业基础。这就是令希特勒感到疑惑的源源不断的飞机、坦克和火箭炮的来源。
在20世纪30代末,苏联建成了完全不依赖于外国的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从基础能源到汽车飞机,苏联已具有大量生产所有工业产品的能力。
辽阔的乌拉尔山脉直至西伯利亚一带的地域被称为“A”组工业体系。它的建成意味着苏联完成了新的工业布局。
Neptune
发表于 2007-4-16 01:52:03
这片远离莫斯科的地方,成为苏联新的工业基地和战略大后方。
在“一五计划”期间建立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里,在斯大林保卫战期间,有15万职工在为保卫家园的战斗工作着。
当时他们生产的不是拖拉机,而是坦克。仅在1942年8月的20天中,工人们就生产了240辆T一34型新型坦克。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工人们驾驶着刚造好的坦克直接出厂,迎战德军。
在这场保卫战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还有1531门喀秋莎火箭炮。1941年6月起,这种新型火箭炮开始批量生产并不断改良,苏联人用心爱姑娘的名字来为它命名——卡秋莎,对家园的爱和深情化作战斗的决心和武器。
他们唱着深沉的情歌投身战场,对和平的向往化作战斗的决心: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
驻守边疆的年轻战士,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
勇敢战斗保卫祖国,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当然,除了发达的工业体系,还有无惧死亡的人民。
像肖洛霍夫、肖斯塔科维奇这样的世界级文化大师也走向了战壕。
正如这部作品的描述:决不后退,决不能让德寇上岸一步……仿佛整个俄罗斯都在他背后,仿佛他……此刻是祖国最后一个儿子和保卫者,整个世界空无一人——只有他、敌人和俄罗斯。”
许多德国的高级将领开始一遍一遍读着法国人留下的侵俄回忆录,不停地问自己:这样的民族可以击败吗?
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飞机产量仍达到2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
苏德之战就像是两个击剑手的格斗。剑术需要技巧和经验,但如果剑本身已耗尽,剑术再好也没用。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制胜的利剑。苏联的工业化成果,在二战中获得了最好的证明和检验。
1943年2月2日,坚持了200天的苏联红军用钢铁和钢铁般的意志,赢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这一胜利成为苏德战场的重要转折,也成为二战的重要转折。
1945年5月1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终于到来。
苏军攻克德国国会大厦,叶戈罗夫中士与坎塔里亚中士把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的顶端。胜利的旗帜飘扬在纳粹的心脏。
此前一天,希特勒自杀身亡,纳粹政权土崩瓦解;7天后,德国代表向苏军朱可夫元帅投降。
在德国败局已定的这一年,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晤,这是一次颇具大国色彩的会面,当时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三个国家在一起商谈着战后的世界格局。
苏联获得了无可争议的大国地位。这是世界对苏联强大的军事政治力量的承认,也是对苏联所承担的大国责任的尊敬。
德军在苏德战场上共损失1000万人,占它在二战总伤亡数的73%。苏联以2000多万人的牺牲为代价,为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担负了一个大国应尽的职责。
20年代积极参与武装干涉苏联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承认:“正是俄国军队迫使希特勒的军事机器停止转动”。
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毫无疑问,是红军和俄罗斯人民迫使希特勒的武装力量走向彻底失败的道路,从而赢得美国人民衷心的、永远的钦佩。”
英国一家晚报写道:“有史以来没有一个军队像斯大林所领导的军队这样坚决、镇静、无比精巧、不屈不挠地厮杀。若没有红军的英勇战功,那么各自由民族的命运就会变成真正的悲剧”。
这是苏联最辉煌的胜利,也是俄罗斯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胜利。在沙皇俄国时代,俄罗斯民族打赢过开疆拓土的战争,也获得过入主欧洲的荣耀。但是,只有这一次的胜利,使苏联真正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Neptune
发表于 2007-4-16 01:52:26
在1945年8 月12日的红场,苏军的最高统帅朱可夫和美国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站在这里向人们挥手,然后,这两位二战中的亲密战友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在人类共同的利益和需要面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达到了顶峰。至少在这一刻,世界为之感动,因为,在经历了多年的萧条和战乱之后,人们终于又看到了和平和发展的机会。
在20世纪中叶的万里晴空之下,两个大国隔洋相望,世界呈现出两极的景象。
Neptune
发表于 2007-4-16 01:52:46
苏联在短短20年时间中所达到的政治和经济成就,鼓舞着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地域的人们向共产主义这一社会理想进发。
二战结束后,在欧洲、在亚洲、在美洲,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建立,波兰、捷克、中国、朝鲜、古巴……红色浪潮席卷世界。
苏联的成功崛起,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前行的一股崭新而强大的力量。
1、斯大林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有核武器的强国。
战争的威胁从来没有远离过人类。
杜鲁门一手拿着美元,一手挥舞着原子弹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斯大林说:“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
1946年初,美国参议员巴鲁克提出“美国正处在冷战方酣之中”,第一次使用了“冷战”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名词。
在杜鲁门的老家富尔敦,丘吉尔发表了长篇演说《和平砥柱》:“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条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1949年4月4日,美英法等12国在此举行北约签字仪式。1954年,联邦德国加入北约。面对西方的态势,苏联感受到了压力。
美国本土在二战期间没有受到损失,而苏联遭受了巨大破坏。
英国一位访问者被战后苏联的景象惊呆了。他写道:“斯大林格勒令人触目惊心,一个60万生灵的现代城市,只剩下寥寥几间可住的房子……要把全部或部分破坏的更多城市或市镇——有1700个——都列举出来是不可能的。”苏联很难找到一个没有亲人伤亡的家庭。
核武器,人类有史以来威力最大的武器。苏联面对的不仅是常规形态的压力,还有这种毁灭性的威慑,这是爱因斯坦说:“原子弹的杀伤力已改变除我们的思维方式以外的一切。”
面对这些,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强调新的战争威胁,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办法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仍把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放在首位。苏联党和政府号召全国人民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争取提前完成“四五计划”。
顿巴斯的矿工们发扬斯达汉诺夫精神,短期内从矿井中排除6.5亿立方米的积水,相当于排干一个面积70平方公里、深10米的大湖,同时还修复2500公里倒塌的坑道,相当于在莫斯科和巴黎之间修筑一条离地面200米以上的隧道,顿巴斯再次成为苏联最大产煤区。
苏联人民像顿巴斯的矿工们一样焕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到1950年,共恢复和新建6200个大企业,工业增长速度23%,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73%。农业总产值恢复到1940年的99%。
与经济上的成就相比,苏联军事上的成就更大。
在斯大林看来,要保证安全,必须保持核战略平衡。
1946年苏联建成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1949年8月,苏联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地位。
这是20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广岛、长崎的蘑菇云所营造的恐怖景象变成了核均势的象征,长时间内制约着两个超级大国不敢妄动干戈,保证了世界的和平。
英国的丘吉尔先生说:斯大林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有核武器的强国。
在巨大的成就后面也存在问题。
轻工业生产比1940年只增加22%,棉纺织业和食品加工业还没有达到战前水平。工业增长率到1952年已降为11.6%。苏联用不到5年的时间迅速恢复了经济,但其重工轻农、重重轻轻的思路并没改变。
Neptune
发表于 2007-4-16 01:53:08
1955年5月14日,苏联、波兰等8国在华沙缔结了《华沙条约》。冷战格局完全形成。苏联军队驻扎在西起易北河、东至朝鲜三八线的广大地区,成为欧洲以至世界上一支举足轻重的战略力量。此外,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的数百万军队给苏军以有力支援。
2、国际地平线上已是阴云密布。
早在1911年,齐奥尔科夫斯基就提出了一个当时看来似乎荒诞不经的预言:“人类不会永远停留在地球上,为了探索光和太空,人类将首先探测大气层,然后控制整个太阳系。”
历史跨入了60年代,他的预言部分地成为现实。
就像16世纪以来制海权使葡萄牙、西班牙、英国依次成为时代的主角,20世纪初制空权使美国、德国、苏联依次成为时代的主角,20世纪中叶以来,宇宙空间的战略意义备受各国关注。美苏两国的竞争就突出表现在制天权上的竞争。
60年代初,就在美国总统肯尼迪提出“谁能控制空间,谁就能控制地球”时,美国突然发现同苏联的巨大航天成就相比,美国是小巫见大巫。
1957年,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闯入了太空,它的身上镌着“苏联”。
1961年4月12日,“苏联”这个名词再次震动世界,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号飞船头一个进入了太空,第一次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梦想。“苏联”这个名字再次震动世界。它的实践不仅仅停留在大地上,它探索的目光直达宇宙。
从太空俯瞰地球,是人类文明的高度,也是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高度。任时光流逝,这一高度将永载史册。而能否超越这一高度,将取决于继往开来者的视野是否足够高远。
得知这一消息后,赫鲁晓夫在联合国会议上得意地用鞋子敲着桌子大喊起来。
“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这是赫鲁晓夫在1961年10月挟太空的得胜之威,发出的豪言壮语。
在这种急躁的指导思想下,赫鲁晓夫对农业政策进行调整,采取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国家不必要的干预,鼓励发展副业经济,从而改变了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
在工业领域赫鲁晓夫推行“物质利益原则”的改革,增加资金和劳动力投入,使工业有明显增长。1953—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量增加了1.7倍,年增长率为10.5%,比美国快了一倍。
但是工农业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劳动生产率低,而且改革中随心所欲的因素使政策呈现出混乱,这一切与赫鲁晓夫的雄心壮志相去甚远。
不久,就有人收回了赫鲁晓夫的豪语。
勃列日涅夫以“发达社会主义”的提法来代替。他实行新经济体制,在坚持集中计划的前提下,扩大企业的某些自主权;成立各种联合公司,推行以集约化经营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
正当美国被越南战争拖得精疲力竭的时候,勃列日涅夫让“俄国熊来了”的惊呼响彻西方世界。苏联在军事竞赛中取得了对美欧的大幅度增长,并在“战略缓和”政策的掩护下,向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发起“历史性总攻势”。
这是俄罗斯立国以来国力最强大,对外最活跃,扩张势头最猛烈的一个时期。苏联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军事力量与美国平起平坐,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比其他各个时期都高。
美国学者塞维林·比亚勒宣告:“勃列日涅夫时代很可能要以一个成就最为显著的时代,一个过去无法匹敌,而且在可能预见的将来也无法匹敌的时代,载入苏联史册。”
这是苏联历史上非常“稳定”、祥和的时代。然而,就是这个表面繁荣的时代,隐含了种种危机,积累了无数矛盾。勃列日涅夫在苏共26大上承认:“国际地平线上已是阴云密布。”
Neptune
发表于 2007-4-16 01:53:28
就在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和阿富汗,在全球都呈现进攻态势的时候,世界已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资本主义国家大胆采用计划和管理手段,并致力于实现“全面就业”,全力保障社会福利和社会安全,积极降低社会矛盾。经济全球化初露端倪,经济共生性日益加强。
五六十年代开始,七十年代迅猛发展的新技术革命,已经改变整个工业建设的方式和标准,生物工程、计算机、通信等技术对经济增长和竞争能力起决定性促进作用,对国家提出了集约型增长的要求。
此时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不是军事力量的竞争,更不是军事工业的竞争。
正如毛泽东认为核武器也是纸老虎一样,核武器的巨大破坏力使它只能用于威慑。麦金德在20世纪初就说过:“武装冲突毁灭程度的增加和军事力量作用的下降正使国家更为关注相对效率的斗争。”
苏联没有注意到环境的变化,从斯大林到勃列日涅夫始终将军事实力作为国家竞争力的象征,并因此而大力发展重工业。当新技术革命如火如荼的时候,70年代的苏联变本加厉地突出军事科技和军事工业。科学技术与生产脱节,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付出巨大努力后,70年代苏联在导弹发射平台上终于与美国平起平坐了,但这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吗?
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束缚生产力和国家进一步发展的桎梏,“粗放型”增长模式已不可避免地导致经济停滞。进行改革刻不容缓,而客观条件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成熟。
但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联领导人错过了有利的时机,他们只是对苏联原有的机进行某种修补,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并坚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没有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苏联这个曾经取得过辉煌成就的现代化国家从发展的顶峰跌落下来。
历史总是那么复杂,以至于胜利和辉煌背后却掩藏着危机和灾难,以至于人们在畅谈辉煌成就的同时,却看不到成就背后的缺点。
其实,许多问题早就存在,只是一直没有放大而已。
3、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线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
《莫斯科日记》是一本被封存了50年的书,1935年写成,却直到1986年才出版,它的作者是罗曼·罗兰。
1935年,罗曼·罗兰应高尔基的邀请访问苏联。直从他踏上苏联国土,就处于鲜花和欢呼之中,他曾经写信给斯大林,说:“我看到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整个国家在***领导下跟千百种障碍作不断的斗争,在英勇而秩序井然的高潮中,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我敬佩它的健全与强大。”
当然,作为一名独立思考的作家,他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斯大林强烈的个人崇拜,与强大的国家相比,相对落后的人民生活,领导人中的特权思想……
罗兰在书中写道:
“莫斯科的物质生活(工资、住房和食品)非常糟糕,在列宁格勒以及其他地区的物质生活更让人难以忍受。”
“我们在路上遇见向我们投来忧郁目光的男子,还有一个老妇人向我们挥了挥拳头。”
“有独立见解的、不善于谨慎地保持沉默的人会消失不见。”
“身为国家与民族卫士的伟大***人队伍与其领导者们,正在不顾一切地把自己变成一种特殊的阶级”,“而人民则不得不依然为弄到一块面包与一股空气(住房)而处于艰难斗争的状况之中。”
但罗兰始终抱有乐观态度,认为苏联还处于完善阶段,它正尝试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因此犯错是在所难免的,不应苛求。他说:
“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任何打算都不可能没有错误。可是,斯大林的政策所包含的积极的东西远远超过所有消极的东西,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Neptune
发表于 2007-4-16 01:53:47
由于对苏联的热爱,他决定这本日记50年后再发表,他不想因为这本书造成对苏联的哪怕一点点伤害,他认为那个时候,苏联一定已经完全解决了这些问题。
但是他没有想到他当年看到的问题,苏联不但一直没有解决,反而日益严重,在斯大林时代就已显现出来的特权阶层后来会发展到一个令人恐惧的程度。
他更没有想到的是在这本日记发表6年后,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
历史没有如果,时光难以倒流。
对苏联而言,红色的年轮只刻写了74圈,但在这有限的时光中,苏联以急行军的方式完成了老俄罗斯用上百年也没有完成的工业化建设,打败了德国法西斯,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世界的两级之一。
对现在的俄罗斯而言,未来的岁月漫长而艰辛。俄罗斯民族是难以预料的民族,俄罗斯历史,是难以预料的历史。
历史的规律是大尺度的。它不以几年为期限来计算。社会形态的更替可能要几十年、成百年甚至更长。
对人类历史而言,一次挫折只意味着新的出发。
列宁说:“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线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
侧文1:双头鹰
俄罗斯国徽,整体是红色盾牌,上面有一只振翅欲起的双头鹰,掌握金球与权杖。
中间那个白马、蓝袍、银甲的屠龙勇士是圣·乔治。他在公元260年出生于巴勒斯坦,后来成为罗马骑兵军官,骁勇善战。他因试图阻止罗马帝国对基督徒的迫害,于公元303年被杀。公元494年被教皇格拉修一世封为圣徒。
圣?乔治在西方有种种传说,诸如圣?乔治屠龙、圣?乔治救少女等等。不管故事是否真实,都传达了保护弱者、直面侵略者的牺牲精神。他是“保护圣徒”,象征着拯救无防御者和消灭压迫者的正义力量。
双头鹰最早是罗马军团的标记,曾经飘扬在大半个欧洲大陆和亚非的一部分。后来随着罗马的分裂,双头鹰由东罗马帝国所继承,成为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皇室徽记。
拜占庭帝国曾横跨欧亚大陆,虎视东西。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占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辉煌一时的东罗马帝国灭亡。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一个弟弟带着两个儿子和女儿索菲亚·帕列奥洛格逃到罗马。兄妹三人由罗马教皇抚养成人。为了抵御土耳其人,罗马教廷将索菲亚嫁给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
1497年,双头鹰首次出现在伊凡三世的国玺上。此后,历代沙皇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到1882年亚历山大二世时,双头鹰国徽完全固定下来。
在当时的国徽上,双头鹰头戴三顶皇冠。两顶小皇冠象征着俄罗斯东、西部诸公国分享权利;大皇冠凌驾于两顶小皇冠之上,象征着俄罗斯统一于沙皇的最高权力之下;鹰爪上的金球和权杖象征着沙皇专制王权;乔治屠龙,寓意着光明必然战胜邪恶。
赫尔岑曾经说:“我们望着不同的方向,与此同时,却又像有颗共同的心脏在跳动。”这是对俄罗斯国徽的经典解释。
1917年11月10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颁布《关于取消等级制度和文职官员的命令》,俄罗斯等级标志、勋章、国旗和国徽均被废除。
1993年11月30日,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签署《俄罗斯联邦国徽令》,双头鹰“飞”回到俄罗斯国徽上。
2000年,俄罗斯国家杜马从法律上确定了双头鹰是俄罗斯的国家象征。
逝去的时光改变了一切,双头鹰的回归也被赋予了新的寓意。鹰首上绘有彼得大帝的三顶王冠,象征新时期整个俄罗斯联邦及其主体的主权;金球和权杖代表统一国家和国家权力;圣?乔治象征善良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表明全体人民捍卫自由与独立的决心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