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38|回复: 28

【06/26】【城市风光】闲话成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26 15:44:39 | 显示全部楼层

【06/26】【城市风光】闲话成都

少不入蜀,老不出川”这句古训大多数人都应该耳熟能详,其意本是告诫年轻人应当胸怀天下,若早年入川,意志不坚定者难免流连于斯,乐不思归,如此则平淡一生,难成大事。此话虽至今已无法考证其出处,但能流传至今也确证明这天府之国压根儿就是温柔乡,好吃好喝好山好水之外还美女如云。现在而今眼目下,享受人生似乎比事业成功更有号召力,成都作为休闲之都自然充满了异常的魅力。 悠闲成都第一品——盖碗茶 自古以来,成都的悠闲与茶就脱不了关系,“十年成城,百年成都”,几千年古城的悠久历史造就了茶文化成为 古老的巴蜀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茶馆在蜀中至今仍遍布在街头巷尾,成为成都本地居民和外乡入蜀人士的流连之所。而蜀中饮茶的独特方式,独特的盖碗茶具,更是作为一种蜀文化的遗留,体现着其桓定不迁的传统和恒久迷人的魅力,体现了成都人一种特殊的悠闲情趣。 “盖碗茶”,追朔其起源即为成都,后来这种特有的饮茶方式才逐步由巴蜀向四周地区浸润发展,后世才逐渐遍及于全国。 所谓“盖碗茶”,包括茶盖、茶碗、茶船三个部分。茶船,又叫茶舟,即承受茶碗的茶托子。相传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间(780-783)由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在成都发明的。因为原来的茶杯没有衬底,常常烫着手指,于是崔宁之子就发明了木盘子来承托茶杯。为了防止喝茶时杯易倾倒,她又设法用蜡将木盘中央环上一圈,使杯子便于固定。这便是最早的茶船。后来茶船改用漆环来代替蜡环,人人称便。到后世环底做得越来越新颖,形状百态,有如环底杯。一种独特的茶船文化,也叫盖碗茶文化,就在成都地区诞生了。 说到盖碗茶,我这里不得不再说说茶叶,配合盖碗而品的茶叶更当体现成都之茶文化的古韵,自然非“青山绿水”不可。这“青山绿水”本是一种 极品苦丁, 采自苦丁茶最嫩的芽,将其至于茶碗之中,用川中特有长嘴壶冲出之水浸润后, 色泽绿润,汤色碧绿,芽叶翠绿,外形紧细,叶底鲜绿,清香四溢,举杯入口初味略苦,但细品之下回味甘甜, 如品客此时恰置身草堂破庐,不免追思诗圣之风雅、诸葛之睿智,博古怀今,高谈阔论,好不自在。 麻辣天下——川菜的文化 民以食为天,一个城市如果对饮食文化异常讲究,那么也就能充分证明这个城市的居民是非常善于享受生活的。而成都就正是这样的一个城市。 “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蜚声海内外的川菜以精致的做工、广博的用料、鲜艳的色泽传承千年。 其实川菜本身的话题已然很多,写川菜的名家鸿著也不少,真要细说,恐怕得几十万字,但无论如何多, 每次 大家一说起来仍然会是津津有味,这才是一个菜系真正的魅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魅力?可以 归根为三个字,有味道。什么菜没味道?什么菜都有味道,而川菜的味是专门能下饭的,下了饭就舒服了,这是川菜最原始的魅力。 川菜的特点一般不太了解的人以为无非是麻辣,但麻辣是远远概括不了川菜文化的。川菜的特点要总结起来应该是: 三香三椒三料,七滋八味九杂。三香乃葱、姜、蒜,三椒乃辣椒、胡椒、花椒,三料乃醋、郫县豆瓣、醪糟。炒菜需有葱姜蒜,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是三椒却是真理之上的翻新,是味的进一步扩充,四川人尤其把这三椒的花样弄得别出心裁,产生了七滋八味,创造了世界闻名的川味。七滋是指:酸、甜、苦、辣、香、麻、咸。八味是指:鱼香、麻辣、酸辣、干烧、辣子、红油、怪味、椒麻。九杂是指用料之杂。四川古称巴蜀之地,号称 "天府之国",位于长江上游,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群山环抱,江河纵横,盛产粮油,蔬菜瓜果四季不断,家畜家禽品种齐全,山岳深丘特产熊、鹿、獐、狍、银耳、虫草、竹笋等山珍野味,江河湖泊又有江团、雅鱼、岩鲤、河鲟。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特产资源,为川菜提供了广泛的菜肴来源。 要说到具体的菜品,我在这里只给大家推荐一个,就是被誉为 川菜第一品——回锅肉。 回锅肉按理说是个厨师都能做,但为什么它被尊为川菜第一品,因为回锅肉本是一个非常非常讲究的菜,从选料、煮、切、炒都很讲究,但由于川菜的传播,外地厨师缺乏好的原料,无奈以次充好,造成了现在绝大多数的回锅肉已经失去了其本来的滋味。要做回锅肉,选料要精,首先这肉必须是薄皮川猪的臀尖二刀肉(不是五花肉、宝肋肉等可以代替的哦,也不是尽瘦肉,拿里脊做口感也不好呕,发柴。川菜大厨都知道句俗话:一头猪做不了几份回锅肉。足见选料这一关之高)。其次是配料:蒜苗,就是北京人叫的“青蒜”。我记得我刚来北京的时候很奇怪,北京人把我们的蒜苔叫蒜苗,蒜苗却叫青蒜,还有小白菜叫油菜,在四川油菜可是另一种东西。有时候我在想,可能很多北京大厨是照菜谱做川菜,不然,回锅肉怎会加蒜苔,还有麻婆豆腐居然也加蒜苔?!!实在让我这样的川人有指鹿为马之感,糟蹋了这些上品川菜。除了前述的肉和配料外,就是调料了,正宗的郫县豆瓣必不可少,这是“川菜之魂”,正宗的手捶豆瓣在高温下不会变色,能保持其鲜艳的原色,这样才能保证川菜所要求的色香味三要素的首要要素。 至于后续的做法之讲究,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以免将此文变成菜谱。每一种川菜都有其一段历史与传说,这是川菜文化的根,也是整个川人的根。 宽巷子·窄巷子——蓉城街道的历史 旧时青砖旧时月。 宽巷子和窄巷子是成都最有名的两条胡同,也是成都最著名的一张名片。 我从小就生长在和这两条巷子相邻的一个四合院里,从小就在这两条巷子里奔走嬉戏。 初春三月的午后,当你走在宽巷子凹凸不平的街沿上,看着梧桐树投下班驳的影子。 老人在门口安详的喝茶摆龙门阵;猫懒懒的盘在脚下打盹;狗安静的走过街道…… 这一切都见证着一种遥远却近在咫尺的宁静闲适。于是巷子就有了颜色有了声音。  要追朔这两条古巷的来源,需要我们将历史的书卷翻到清王朝。 康熙五十七年(公元 1718 年),清廷动员全川力量修成都城。并在成都城西建满城,以驻八旗兵丁,满城当时亦称为少城。大街(宽巷子)居住满族文武官员,小胡同(窄巷子)则住满族士兵,等级森严,汉人严禁入内。自此这两条古巷就保留了下来。 其实成都如宽窄巷子般的街道很多,但由于历史变迁,能留存于世的并不多,比较有名的还有: 文庙街——唐代开始,全国普遍修建文庙,以专门祭祀孔子。唐代以前,则是祭祀周公。汉景帝时,文翁作为蜀郡守,修建了周公礼殿,用石料修筑,以保护书籍,被称为“石室”。这条街因为立有纪念文翁的牌楼,原名为文翁坊。后来经过战乱,周公殿和文翁牌楼均被毁坏,唐代的人便在原址上修建了孔庙,兴办学堂。文庙迄今未被毁尽,这条街也由此得名,现以文庙的方位,分为前、后、西三街。 指挥街 —— 明代在各省省会设有“卫都指挥使”,衙署叫指挥使署,职责是募集、演练兵员,保卫省城治安,类似以后的警备司令。街道因衙门得名。清代废除卫都指挥使,街名沿用至今。 染房街——染房街在盐市口旁,傍靠流经城内的金河,明代前此街曾开设土布染色作坊,汲取金河水漂涤。后因金河堵塞,江水不畅,染房业大多迁到城外,城内仅留下江南馆街有家大染房。染房街名至今留存,但沿街小店,已变为卖手工加工的木纺锤、象棋、骨牌、麻将、刀把等小木器的街道。解放前的民谚:“染房街,无染房,将帅对阵打麻将”,就是对这条街手工作坊特点的介绍。 悠闲是一种状态,悠闲也是一种境界,悠闲是从骨子里透出的一种让人欲罢不能的舒适。 在成都, 如果你没到成都小吃城一类的地方花 25元钱吃过超过20个品种的小吃套餐,我们就非常能理解你以为自家餐厅的餐桌够大的谬论。 在成都,卖房子的为买房子的修了一个上河美术馆,中国还有第二家吗?房子是古典的故事,美术馆却是要多新锐有多新锐。 在成都, 麻将是成都人的“全民健身运动”,想学打麻将,到成都去到处是老师。 此正是, 千年古韵今朝风流: 此间寻校书香冢白杨中,问他旧日风流,汲来古井余芬,一样渡名桃叶好 西去接工部草堂秋水外,同是天涯沦落,自有浣笺留韵,不妨诗让杜陵多 成都民间手工艺 [size=-2][size=-2]成都印象 茶文化 吃在成都 [ Last edited by may__mei on 2005-6-26 at 15:53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6 16: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支持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6 18:3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偶是成都人,当然要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6 18:5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wdjjyy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6-26 19: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02120116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6-26 20:5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6 21:3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狂顶,成都,你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7 00:2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饿了!我想去那里吃一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九十九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6-27 09:3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7 13:2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是成都人,这样的贴子是一定要支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4-11-24 12:48 , Processed in 0.255236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