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12|回复: 9

[10.30]传说时代 中国历史(1)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30 14:3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历史第一幕  *传说时代*




軒轅黃帝   公元前約2600年
中國四大發明當然不是粥粉麵飯,而是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和火藥,而指南車便是由黃帝發明。相傳黃帝與蚩尤在琢鹿大戰時,蚩尤利用大霧,令黃帝的部隊分不清方向。黃帝於是發明指南車,成功辦別出方向,衝出濃霧的圍困,大敗蚩尤。





堯舜時代 公元前約2200 - 2100年
百行以孝為先,舜便是百分百的孝順子。雖然如此,家人卻三番四次想殺死他。他們借修補谷倉和挖井為名,打算將他殺死,幸好舜每次皆逃過大難。後來,舜當了共主後,不念舊惡,乘車回家拜見父母,又封弟弟為諸候,令他們大為感動,從此洗心革面。





政教之興 公元前約2100年
為何不少人頌讚堯、舜,認為二人是理想君主呢?除了他們勤政愛民外,還有他們沒有私心,將帝位禪讓給賢者。堯認為兒子頑劣,只知享樂,並非當共主的材料,於是不傳位給他,反而禪讓給舜,開「禪讓政治」先河。後來,舜效法堯,禪位給治水有功的禹。
  


[ 本帖最后由 血色黎明 于 2005-11-3 18:15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5-10-30 14:37:30 | 显示全部楼层
軒轅黃帝   公元前約2600年




轩辕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因土是黄色,能生成物,故称黄帝。他战蚩尤,降神龙,统一了中原部落,建立了部落联盟;又和臣民一道做衣冠,造舟车,务桑蚕;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发明指南车等,普天之下国泰民安。黄帝深受人民拥戴,在天下享有极高的威望。轩辕黄帝见天下太平,也心满意足,渐渐便不理政事,而是注重于调剂身体,娱乐耳目。结果弄得他面色憔悴,头昏眼花,情乱神迷。时间一长,社会混乱不堪,他如坐针毡,忧虑不安。虽竭尽全力挽救残局,然而仍制止不了混乱的局面。


这时,轩辕听说崆峒山上住着一位道术高明的仙人广成子,他非常钦佩,于是就带上文武官员前来问道。第一次广成仙为了试验他是否心诚,就把上山的路全部变成了悬崖绝壁。轩辕黄帝无法上山,只好带着兵马全部退下,耐心等了三个月,后因天气变寒,粮草将尽,只得回到宫里。又过了三个月,到了春暖花开之际,轩辕黄帝第二次带上人马又前来问道。这一次广成子没有难为他,轩辕见到了广成仙。他双膝跪虔城地说:“我听说先生您明达‘至道’,请问‘至道’的精粹。我想摄取天地的精华,使五谷丰登,来养活百姓;我又掌管阴阳奉阴的变化来顺应万物。您说我该怎么办?”广成仙听了他的话,便严肃地回答道:“你要问的东西乃是万物的本质;你要掌管的东西,只是万物的残渣。从你治理天下后,云气不待凝聚就下雨,飞鸟不待季候就迂翔,草木不待枯黄就凋落,日月的光辉越来越暗。你这样的人,心境这般浅陋,又怎能谈‘至道’呢?”


黄帝听了广成仙的严厉指教,退回宫中,反复思考。于是,他抛弃政事,走出宫殿,辞去随从,筑一间陋室,铺上白茅,独居三个月。对广成仙说的话思索品味,觉得自己没有治理好天下,就想掌管天下,改变阴阳变化,一则是由于骄狂,二则是由于孤陋寡闻。于是他怀着一定要亲聆“至道”的决心,第三次又去崆峒山请教广成子。


来到广子的住处,见广成子头朝南躺着,黄帝从下方匍匐过去,再次叩头拜礼后问道:“听说先生明达‘至道’,请问怎样修身才能长久?“广成子听后,立时坐直身体说:“问得好,来,我告诉你‘至道’。持守你内在的虚静,弃绝你外在的纷扰;如果追求智巧,形神便容易败坏。如此,我帮你达到异常光明的境界上,到达‘至阳’的根源;帮你进入极度深远的门径中,到达‘至阴’的根源。天地各司其职,阴阳各居其所,谨慎守护你自身,万物就会自然茂盛。我持守‘至道’的纯一而把握‘至道’的和谐,所以我修身一千二百年了,我的形体却还没有衰老。”黄帝听了广成仙修身一千二百年的经历,深为感动,他当即说:“大仙可说与天合一了,真是了不起啊!”


广成仙听了黄帝的赞赏,又说:“来!我告诉你。‘至道’没有穷尽,但人们都以为存在终结;‘至道’深不可测,但人们都以为可以究极。得到我的‘道’,在上可以为皇,在下可以为王,丧失我的‘道’,在上只能显露光芒,在下只能附于泥土。万物都生于土而复归于土,所以我将离开你,进入无穷的门径,以遨游无极的广野。我与日月同光,我与天地合一,迎我而来的人,泯然无迹,背我而去的人,昏然无知,人不免于死,唯我独存啊!”


黄帝两次问道,得到广成仙的指教,最后才领悟了最高的道理,一心投入到治理国家的事务中去,经过二十八年的奋斗,他以顺其自然的方法,使天下实现了大治。轩辕黄帝活了110岁。在他谢世前,他派人开采铜矿,并在荆山下铸造铜鼎,当铜鼎铸成那天,天上游下一条巨龙,垂着龙髯,来迎接黄帝上天。当时他的群臣们不忍离开黄帝,有的抓住龙髯,有的抓住他的靴子和衣服,结果龙髯拔断了,衣靴拉掉了,黄帝还是乘龙升天而去。现在陕西黄陵县桥山的黄帝陵,葬的是他的衣冠


[ 本帖最后由 dqz2002 于 2005-10-30 14:4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30 14: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堯舜時代 公元前約2200 - 2100年


帝堯
帝嚳次子,初封於陶,又封於唐,故有天下之號為陶唐氏。其號曰[堯],史稱為唐堯。在位百年,有德政,常徵求四岳的意見,而且設立謗木,讓平民可以發表意見,設立多項政權組織,要求荐舉賢人,加以任用,後讓位於舜。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帝堯者,放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

傳說堯帝發明?



帝舜  (大舜,唐舜)
姓姚,名重華。堯帝的女婿,因建國於虞,故稱為虞舜或有虞氏。性至孝,堯用之,使攝位三十年,後受禪為天子,都於蒲阪(今山西省永濟縣)。在位四十八年,舜每五年巡天下一次,其餘時間讓各地君長到京城朝見.舜將天下分為十二州,以河道確定各州的邊界.舜在南巡中崩於蒼梧之野。傳位於禹。亦稱為"大舜"。



舜的孝道

古史傳說中說舜是大孝之人。舜的早期生活,在家庭關係方面,有很多不幸的事情。舜的生母在舜十幾歲時故去了,舜的父親瞽叟是個盲人,據說很有音樂天才。他娶了一位後妻,性情粗暴、兇狠。她生了一個兒子名叫象。象長大後變得兇殘、蠻橫、傲慢、無理。舜的父親和後母喜愛象,而疏遠舜。他們三個人經常陷害舜,想殺死他。有一次想把舜推下井去淹死,或將他埋在井裡。舜深知自己的處境不妙,於是事事處處十分小心,設法逃避,受了不少罪,還能順從父親、後母及弟弟之意。盡管他們對舜如此無理,百般虐待,舜對父、母仍不失孝道,對象也不失兄弟的友愛之情。所以,當舜長到二十歲時,以其能盡大孝而聲名遠播。

堯舜讓位

傳說黃帝以後,先後出了三個很出名的部落聯盟首領,名叫堯(音y□o)、舜(音sh□n)和禹(音y□)。他們原來都是一個部落的首領,後來被推選為部落聯盟的首領。
  那時候,做部落聯盟首領的,有什麼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領一起商量。
  堯年紀老了,想找一個繼承他職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領來商議。
  堯說出他的打算後,有個名叫放齊的說:“你的兒子丹朱是個開明的人,繼承你的位子很合適。”
  堯嚴肅地說:“不行,這小子品德不好,專愛跟人爭吵。”另一個叫□兜(音hu□ud□u)的說:“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倒做得挺不錯。”
  堯搖搖頭說:“共工能說會道,表面恭謹,心裡另是一套。
  用這號人,我不放心。”
  這次討論沒有結果,堯繼續物色他的繼承人。有一次,他又把四方部落首領找來商量,要大家推薦。到會的一致推薦舜。
  堯點點頭說:“哦!我也聽到這個人挺好。你們能不能把他的事蹟詳細說說?”
  大家便把舜的情況說開了:舜的父親是個糊塗透頂的人,人們叫他瞽叟(音g□s□u,就是瞎老頭兒的意思)。舜的生母早死了,後母很壞。後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得沒法說,瞽叟卻很寵他。舜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裡,待他的父母、弟弟挺好。所以,大家認為舜是個德行好的人。
  堯聽了挺高興,決定先把舜考察一下。他把自己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還替舜築了糧倉,分給他很多牛羊。那後母和弟弟見了,又是羨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計,幾次三番想暗害舜。
  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補糧倉的頂。當舜用梯子爬上倉頂的時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來,想把舜燒死。舜在倉頂上一見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經不知去向。幸好舜隨身帶著兩頂遮太陽用的笠帽。他雙手拿著笠帽,像鳥張翅膀一樣跳下來。笠帽隨風飄盪,舜輕輕地落在地上,一點也沒受傷。
  瞽叟和象並不甘心,他們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後,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塊塊土石丟下去,把井填沒,想把舜活活埋在裡面,沒想到舜下井後,在井邊掘了一個孔道,鑽了出來,又安全地回家了。
  象不知道舜早已脫險,得意洋洋地回到家裡,跟瞽叟說:“這一回哥哥準死了,這個妙計是我想出來的。現在我們可以把哥哥的財產分一分了。”說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進屋子,舜正坐在床邊彈琴呢。象心裡暗暗吃驚,很不好意思地說:“哎,我多麼想念您呀!”
  舜也裝作若無其事,說:“你來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幫助我來料理呢。”
  以後,舜還是像過去一樣和和氣氣對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堯聽了大家介紹的舜的事蹟,又經過考察,認為舜確是個品德好又挺能幹的人,就把首領的位子讓給了舜。這種讓位,歷史上稱做“禪讓”(禪音sh□n)。其實,在氏族公社時期,部落首領老了,用選舉的辦法推選新的首領,並不是什麼稀罕事兒。
  舜接位後,也是又勤勞,又儉樸,跟老百姓一樣勞動,受到大家的信任。過了幾年,堯死了,舜還想把部落聯盟首領的位子讓給堯的兒子丹朱,可是大家都不贊成。舜才正式當上了首領。




中國古代第一位皇帝——堯的傳說


遠古的時候,有個帝王名叫堯。大臣們為了讓堯能顯示出帝王的氣魄,也為了表現人民對帝王的無限敬愛,要為堯建造一座宮殿。 並且想把它建成以金為地以玉為階,大理石為柱,頂部還要鑲嵌上銀製的日月星辰的宮殿。 當堯知道後,說:「宮殿是一定要造的,但是,該建造成什麼樣的,我自有主張。」
於是,堯率領大臣們親 自動手從山上採來粗糙的原木和茅草,蓋了幾間茅屋,算是寢宮。又蓋了二十多間連通在一起的大茅屋,算是和大臣們議事的大殿。

大臣們都紛紛提議說:「陛下住這樣的茅屋與平民百姓無異,怎能顯出您的威風,帝王的派頭兒呢?」堯卻回答說:「現在黎民很苦,造豪華的宮殿勞民傷財,給人間帶來苦難的帝王有什麼威風!為黎民排憂解難才是帝王應做的事。」說罷,他帶了幾個大臣到各地體察民情去了。

一天,堯見一個山民倒在路旁呻吟,就關切地問:「你怎麼啦?」山民無力地說:「餓……」堯便拿出自己的乾糧遞過去說:「吃吧,是我使你挨餓的呀!」山民感動得熱淚滾滾,狼吞虎咽地吃起來。堯對隨行大臣們說:「從我的口糧裡拔出一部分,散給挨餓的人」。大臣們問:「那您怎 麼辦?」堯回答說:「我吃稀一點兒,多吃些野菜就行了。」大臣們聽了,也都效仿堯,從各自的口糧中拿出一部分,散給了挨餓的人。

第二天,堯和隨行的大臣們又來到了一家窯洞門口,想在這兒要口水喝。窯洞裡傳出一個姑娘的聲音:「我們家沒人,你們千萬不要進來。」大臣們說:「姑 娘不要怕,帝王來了,快開門吧。」姑娘急得要哭:「不行,不行……」

這時,一位老者背著柴火從遠處走來。老者走到近前放下柴火抱歉地說:「對不住啦,窯洞裡那姑娘是我的女兒,老大不小的了,沒有褲子穿,所以她……」

堯一聽這話,眼圈發紅,忙打開包袱取出一條褲 子,遞給了姑娘的父親。老人推卻說:「我們怎麼能要您的褲子!」堯難過地說:「我沒有把天下治理好,才使你的女兒沒有褲子穿,太對不起你們啦!」老人感動得「哇」的一聲大哭起來,窯洞裡的姑娘和外面的大臣們也都跟著哭了。

在回宮的路上,路過一個小鎮,堯發現一個罪犯被捆著,在街上示眾,便走過去問公差:「他犯了什麼罪?」公差回答:「偷糧食。」 堯問罪犯:「你為什麼要偷糧食?」罪犯回答說:「我們那裡遭了旱災,莊稼沒收。」堯便對公差說:「把我也捆綁起來吧,是我使他犯罪的。」

公差和隨行大臣慌忙跪下。一個大臣說:「他犯罪是旱災沒有糧食吃, 與您無關呀!」堯認真地說:「黎民無力抵抗災害,是我的責任,沒有吃的就偷盜,也是我沒有教育好。怎麼說與我無關呢?」於是,堯命令大臣們把他捆起來,站在罪犯的旁邊。黎民百姓從四面八方湧來觀看,感動得發出一片哭聲。

忽然,人群中走出十幾個人來,跪倒在堯的面前,聲淚俱下地坦白了各自以前所犯的罪行,都主動表示願意接受處罰。

堯體察民情回來之後,在茅屋大殿裡對滿朝大臣們說:「有人挨餓,有人沒有衣服穿,有人在犯罪,這都是我的過錯,我要下《罪已詔》向黎民檢查我的錯誤,大臣們像開了鍋一樣紛紛說道:「黎民生活不好,是因為天災太多,困難時期,百姓應學會忍耐。堯卻說:「百姓生活不好,不能把責任都推給天災,應該檢查我自己。我不能怨人民不會忍受,應該想想我在治理國家時,哪些地方做錯了?」

幾天之後,堯在宮廷大門左側設了一面「敢諫之鼓」,人們可以擊鼓給堯提意見。堯又叫人在宮廷大門的右側設一根「誹謗之木」百姓可以站在旁邊攻擊堯的錯誤。 由於堯熱愛黎民百姓,處處為百姓著想,生活簡樸,又能遇事首先查找自己的不是,所以堯深受黎民愛戴。
漸漸地天下百姓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萬民感動,到處都能聽到對堯的讚揚



中华民族始祖陵——舜帝陵

 
 历经十几年修复的舜帝陵,位于宁远县城南30公里的九嶷山舜源峰北麓,占地9000平方米,长达500余米的羹墙为之统抱。她规模宏大,建筑雄伟,为宫殿式四进布局。午门、拜殿、正殿、寝殿依次递进,重檐斗拱,气势恢宏。四周枫柏扶荫,舜源峰耸峙其后,峰上古木繁茂,峰顶古老石枞仰天临风,更增添舜帝陵庄严肃穆景象。她以其宏伟壮观,靓丽宏阔的气势,屹立于九疑万绿丛中,迎接海内外宾客。

  一、 古老的舜帝陵


  舜,姚姓,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帝,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舜帝陵是中华民族杰出始祖、“五帝”之一的舜帝之陵寝,它是被我国陵墓史料《陵墓志》记载的“最古老的陵墓”,据《九嶷山志》记载:舜陵经始于三代时夏朝。



  舜帝陵与舜陵祀庙最初是分设的。三代时舜庙建在大阳溪(今宁远县大阳洞一带)白鹤观前,土人呼为“大庙”。秦汉时移于玉岩前百步,至明代洪武四年(1371),才将陵庙迁建于舜源峰下,以舜源峰的雄伟气势为陵山,将陵、庙合一。舜帝陵在明、清两朝期间,经过明正德十六年(1521)、万历三年(1574)和清康熙五十四年(1716)、雍正三年(1725)4次增修,规模较大,有头门、仪门、省牲亭、拜殿、正殿、左右厢房、左右碑亭及寝殿,四周垣有宫墙。
  民国二十四年(1935)当地一百姓葬其母于陵山,被村邻告发,县府令葬母者迁坟,其人在迁其母坟后,将舜帝陵付之一炬,舜帝陵主要建筑被尽行烧毁。民国三十一年(1942)湖南政府拨款3万元(时称法币)对烧毁的舜陵建筑予以修复,因资金拮据,规模十分简陋,大不于前。至新中国成立前,因舜陵庙附近同善的僧人散去,大不于前。至新中国成立前,因舜陵庙附近同善的僧人散去,无人护理舜帝陵,只委托一唐姓群众守庙,这时的舜帝陵已经十分破旧。
  全国解放后,1956年省人民政府公布舜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时的舜帝陵建筑,除了几栋破旧的房屋和50几通碑外,已经是徒空四壁了。“文化大革命”时期,舜陵高原 围墙及其它房舍的砖墙被拆去建集体猪场,石碑被移去修水渠、建小发电站。古老的舜帝陵已经面目全非,除了几栋摇摇欲附的破旧建筑,就是那通孤零陵的“帝舜有虞氏之陵”陵碑和难以移动的“抚瑶颂碑”。1980年林业部顾问、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北京农大校长乐天宇教授从北京回到宁远筹办“九嶷山学院”,他来到舜帝陵,看到这里的情况,便决定将学校暂时借办在舜陵几栋破旧的房舍里,对舜帝陵加以保护。他召集九嶷山村的干部群众,说服他们从水渠上抬回24通碑复立于陵前,并计划个人出资先修复陵碑亭,让古老的舜帝陵重新恢复往日的风貌





[ 本帖最后由 dqz2002 于 2005-10-31 00:04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30 14:3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政教之興 公元前約2100年



夏禹 大禹

夏代開國的君主。顓頊之孫,姓姒氏,號禹。因平治洪水有功,受舜禪讓為天子,世稱為大禹。在位八年而卒,傳位於子啟,而開君主世襲之制。亦稱為夏后氏.

禹是中國人所知的一位治水英雄,他為治水三過家門不入.貴為天子,保持本色,親近百姓,為民謀利.是帝國君主制度下的君主典範.



大禹治水的故事


在中国大陆,到处都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闻。铭记着大禹的丰功和人们的思念。

大禹姓姒(si四),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

相传距今约四千多年前,中国是尧、舜相继掌权的传说时代。那时,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载就要闹一次水灾。

部落联盟首领尧,为解除水患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请各部落首领共商治水大事。大家公推禹的父亲鲧(gun滚)去办理。尧不赞成,说:“他很任性,可能办不成大事。”但是,首领们坚持让鲧去试一试。按照当时部落的习惯,部落联盟首领的意见与大家意见不相符,首领要听从大家的意见。尧只好采纳大家的建议,让鲧去治水。

鲧到治水的地方以后,沿用了“水来土挡”的办法。他把人们活动的地区搞了个象围墙似的小土城围了起来,洪水来时,不断加高加厚土层。但是由于洪水凶猛,不断冲击土墙,结果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并没有把洪水制服。

舜接替尧做部落联盟首领之后,亲自巡视治水情况。他见鲧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把鲧办罪,处死在羽山。随后,他又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大禹领命之后,带领契、弃等人和徒众助手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积一些石头或砍伐树木作为记号,便于治水时作参考。这次考察是很辛苦的。据说有一次他们走到山东的一条河边,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山洪暴发了。有些人在咆哮的洪水中淹没了、失踪了。大禹的徒众受了惊骇,因此后来有人就把这条河叫徒骇河(在今山东禹城和聊城县一带)。

考察完毕,大禹对各种水情作了认真研究,最后决定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水患。大禹亲自率领徒众和百姓治水。他们一心扑在治水上,露宿野餐,粗衣淡饭,风里来雨里去,扎扎实实地劳动着。尤其是大禹,起早贪黑,兢兢业业,从不懈怠。

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获得了成功。原来,黄河水系有主流、支流之分,如果把主流加深加宽,把支流疏通,与主流相接,这样就可使所有支流的水,都归主流。同时,他们把原来的高处培修使它更高,把原来的低地疏濬使它更深,便自然形成了陆地和湖泽。他们把这些大小湖泽与大小支流连结起来,洪水就能畅通无阻地流向大海了。

据考证,当时大禹治水的地区,大约在现在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大禹指挥人们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开了一条又一条河渠。他公而忘私,据说大禹几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他路过家门口,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大家劝他进去看一看,照顾一下,他怕影响治水,没有进去;又有一次,他的孩子看见了父亲,非常高兴,要大禹到家里看一看,他还是没有进去。他把整个身心都用在开山挖河的事业中了。

治水成功之后,大禹来到茅山(今浙江绍兴城郊),召集诸侯,计功行赏,还组织人们利用水土去发展农业生产。他叫伯益把稻种发给群众,让他们在低温的地方种植水稻;又叫后稷(ji)教大家种植不同品种的作物;还在湖泊中养殖鱼类、鹅鸭,种植蒲草,水害变成了水利。伯益又改进了凿井技术,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到处出现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过了十七年,舜死后,他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夏禹死后就葬在茅山,后人因禹曾在这里大会诸侯,计功行赏,所以把茅山改名为会稽山。


禹,姓姒,又称大禹、夏禹、戎禹,又名文命。相传是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首领。是鲧的儿子。禹原来是夏后氏部落首领。鲧治水无功,舜命禹接续父亲的事业。禹劳身焦思13年,三过家门不入,后以疏导的办法治水成功,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禹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相传他曾经铸造九鼎。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仍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推荐伯益为继承人。他的儿子启将伯益杀害,自称王,建立中国的君主世袭制度,禅让制被废除。






大禹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绍兴市区东南6公里处,相传是夏禹的陵墓。夏禹是上古时代一位伟大的治水英雄,也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开国之君,被后人尊为“立国之祖”。大禹陵背负会稽山,面对亭山,前临禹池。池岸建青石牌坊一座,由通道入内,旧有陵殿,已废。今有1979年重建的大禹陵碑亭一座,飞檐翘角,矗立通道尽头,内立明人南大吉书“大禹陵”三字巨碑一块。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静清雅。亭南有禹穴辩碑和禹穴碑,系前人考辨夏禹墓穴所在而立。陵左侧有禹祠,为近年重建。陵右侧有禹庙。史籍记载,夏启和少康都曾建立禹庙,但已难考。今庙始建于南朝初,历代屡建屡毁。现存大殿建筑系1934年重建,其他部分大都清代重建。中轴线上有午门、祭厅、正殿3进,顺山势逐步升高,殿前铺设石阶。正殿高24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仿清代木构建筑形式,重檐歇山顶,气势雄伟。内有大禹立像,像前楹柱上书“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一联。午门前有岣嵝亭,内设明代翻刻的湖南衡山岣嵝碑。  
  
碑文传是夏禹治水时所刻,应是谬传。碑文下附有释文。庙东侧有石亭,中设略呈圆椎状的石一块。石高2米,顶端有圆孔,传为禹下葬时所用。石上刻有古隶,又有宋元题刻。庙周群山逶迤,苍翠绕合,庙宇高瓦飞檐,红墙四围,气象庄严。
  


[ 本帖最后由 dqz2002 于 2005-10-31 14:3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30 15:2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好资料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31 10:40: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啊,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牛二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11-1 02:2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1 09: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传说中的时代
有待进一步考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3 13: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foobar2005 于 2005-11-1 09:23 发表
传说中的时代
有待进一步考证

传说需是传说但人物事迹总是事实吧 有考证的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3 14: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了~~
竟然有些是我不知道的呢~~
嘻嘻~~
譬如尧的的宫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5-1-11 06:38 , Processed in 1.630310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