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16|回复: 1

[10.31]德意志叁十年战争中的绝代双雄--古斯塔夫。阿道夫和华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31 16:3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元476年,在历经了两百多年西方蛮族入侵和内乱之后,早已摇摇欲坠的西罗马
帝国终於灭亡了。在欧洲文明史上,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份,它标志着
欧洲历史上希腊罗马的古典时代终结。伟大而荣耀的罗马帝国,从公元前700多年
罗慕洛兄弟建立罗马城起,到西罗马帝国灭亡,延续了一千多年,而这个千年帝
国的末代皇帝,与它的开国国王一样,也叫罗慕洛,冥冥之中莫非真有天意?尽
管此后,东罗马帝国,以拜占廷为中心(今天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市),在拜占廷
帝国的名号下又继续存在了一千年,但是对欧洲本土而言,千年帝国的最终陷落
,从此就开始了一个漫长的中世纪黑暗时代。这个黑暗时代绵绵一千年,无论是
科技、文化、思想、经济,还是军事,都在宗教保守势力和诸侯割据的双重桎梏
下极其缓慢地发展着。



专就军事艺术而言,尽管西欧中世纪史上也有几位传奇式的英雄,如查里曼大帝
,法国的查里-马特,英国的狮心王,征服者威廉,但是如果专就军事学术而言,
这些军事天才的光辉,犹如散布在千年漫漫长夜中的几点寒星,远不足以辉映古
今。当时欧洲的军事学术水平,不仅比蒙古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颇有不如,甚至
比古典时代的凯撒、亚历山大时期还要退步不少。美国军事学家杜普伊曾经说,
亚历山大大帝所指挥的马其顿军队,可以打败火器普遍装备之前的任何一支欧洲
军队。



这种情况,随着欧洲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运动和火器改良并装备军队而改变。历
数欧洲军事史上的伟大统帅,在公元前古罗马的凯撒和近代19世纪初法国皇帝拿
破仑这两大巨擘之间,两千年的时空,泰半都是17、18世纪的人物,包括瑞典国
王古斯塔夫-阿道夫,法国的杜伦尼元帅、大孔代亲王、英国的马尔博罗公爵丘吉
尔(二战时英国首相丘吉尔的直系祖先)、克伦威尔、奥地利的欧根亲王、普鲁士
的腓特烈大帝、俄国的苏沃洛夫。其中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有着特殊的地位
,他被称为欧洲现代军事之父,上承古典时代和中世纪历代名将,下启腓特烈和
拿破仑。拿破仑曾经说过,亚历山大、凯撒、古斯塔夫-阿道夫、和腓特烈大帝这
4个人,是对他学习军事艺术启发最大的前代名将。



笔者前些日子参观美国西点军校。西点军校有一座军事博物馆,虽然外表上只是
不起眼的一座叁层小楼加一个地下层,与北京的军事博物馆规模根本无法相提并
论,但是藏品也极为丰富,而且是西点军校军事史教学的基地,号称是西半球收
藏最富的军事博物馆(笔者注:西半球毕竟只是南北美洲,一笑)。西点军事博物
馆有一层专门是欧洲军事史,每一个时代只选一个划时代的着名战役,作成战场
模型加以详细介绍,其他都只是一般化的一笔带过。从罗马帝国时代标志骑兵时
代兴起,并对罗马军团体制占有优势的公元378年阿德里安堡战役,到1757年普鲁
士腓特烈大帝斜楔线式战术的杰作罗斯巴赫战役,中间1400年的时间,只选了两
次会战,一次是英法百年战争中的阿金库尔战役,此战标志着中世纪典型的重装
骑士的没落,另一次就是古斯塔夫-阿道夫的布莱登菲尔德会战(Breitenfeld)。
西点军校给这次战役的标题是“中世纪的结束和现代的开始”。



古斯塔夫所处的时代,是17世纪上半叶的德意志叁十年战争(1618年到1648年)。
这是几百年中德意志统一的最后可能的时刻。叁十年战争不但是德意志各个诸侯
分成新教和旧教两大阵营相互混战,而且有欧洲各国列强纷纷插手。乱世之中,
沧海横流,正是天才名将尽显英雄本色的大好时机,古斯塔夫就是以瑞典国王的
身份,入侵德意志,加入新教诸侯一边作战的。本来,以古斯塔夫这等不世出的
军事天才,是有希望决定性地击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教皇为领袖的旧教势力,
组织一个在他领导下的德意志新教联盟,以为德意志诸邦统一的基础的。但是似
乎上天要惩罚德意志人,不但生出了古斯塔夫,而且在旧教阵营中生出了一位与
古斯塔夫的事业针锋相对的伟大对手,华伦施泰因。华伦施泰因出身捷克一般贵
族,自己白手起家,招募了一支军队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作战,两度出任皇军总
司令,多次击败德意志新教诸侯,在瑞典介入战争之前,几乎战无不胜,无论他
的对手还是盟友,对他的威名都闻风颤栗。华伦施泰因是一个颇类似中国历史上
曹操的人物,他的最高理想,就是狭天子以令诸侯,在天主教的旗帜下统一德意
志,以他自己为首相。本来这两个伟大的对手中,任何一个都是不世出的一代枭
雄,都有可能统一德意志。但是天意弄人,既生瑜何生亮,偏偏他们生在同一个
时代,偏偏又是在敌对的阵营,偏偏又是棋逢对手,因此就在欧洲的历史大舞台
上演出了一幕幕回肠荡气的英雄史诗。这绝代双雄较量的结果,谁也没有达成自
己的目的,双方都是以悲剧收场,反而是一个擅长政治权谋,却不长于军事的大
政治家,法国首相、红衣主教黎塞留渔翁得利。



自此,中欧大地一片废墟,德意志诸邦永久性地分裂为数百个小国,直到两百多
年以后的1871年,才在普鲁士领导下,由铁血宰相俾斯麦和另一位一代名将毛奇
配合,完成了统一。叁十年战争的结果,使德意志成为不毛之地,但也为我们这
些后人留下了许多可为谈资的英雄传奇。



第一部: 大时代,欧洲历史的传奇



叁十年战争(1618-1648年),可以说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全欧大战,单单从欧洲历
史的角度看来,可以跟二十世纪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提并论。不仅德意志诸侯,
而且欧洲各个主要强国都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参与其中。这是欧洲几百年来宗
教和国际政治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正如瑞典国王古斯塔夫本人在给他的首相的信
中所说:“各个小型的战争,在这里都汇集成一个全面的欧洲战争”。要解释清
楚古斯塔夫和华伦施泰因成为主角的这场战争,读者非得有一个对欧洲古代和近
代历史的全景式了解不行。在此,笔者不揣浅漏,从一个业余爱好者的角度,分
几条线索概略地叙述这个大时代,以期给大家一个大致的轮廓。为了增加趣味起
见,也会引用一些野史和文学、影视、艺术作品,水平不到的地方,还请专精历
史的方家不要见笑。



1。宗教背景



自从公元330年古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并定基督教为国教以后,
基督教就成为欧洲占统治地位的信仰。尤其是欧洲分裂成各个王国以后,在欧洲
大地上唯一超越国家之上的跨国权力,就是罗马天主教会了。罗马天主教有一个
严格完善的等级制度,教皇通过各国的主教和各级教士来保证人民的信仰纯正,
并执行一些今天一般认为是世俗国家的职能,例如收税,有些地区的大主教本来
就是诸侯。教皇和各个世俗诸侯不可避免地具有矛盾,整部中世纪的神圣罗马帝
国史,充满了诸侯、皇帝和教皇的矛盾和斗争。



大家都从中学历史课本里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那是16世纪上半叶的事情
了(马丁。路德死于1546年)。其实一些新教异端思想的发端,比那更早两叁百年
,在十字军东征的时代就开始了。所以传统的天主教称为旧教,而异端的各派统
称为新教。新教有很多派系和学说,比马丁。路德更早的新教是胡斯的思想。胡
斯的学说在波希米亚(今天的捷克)境内广为流传,而波希米亚是神圣罗马帝国境
内的一个王国。为了维护教会的利益和信仰的纯洁性,教会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在康斯坦斯城召开了宗教大会,7万5千人参加,从1414年直开到1418年,竟开了
4年之久。这次宗教大会结束了当时天主教世界叁个教皇并立的荒唐现象,选出新
的教皇,并且用火刑烧死了胡斯。但是波希米亚信仰新教的民众和贵族不答应,
举行大起义反抗教皇和皇帝,这就是着名的“胡斯战争”。战争的结果,胡斯教
徒在切斯卡(ZISKA)的领导下成功地保卫了捷克,切斯卡死后胡斯派和皇帝达成妥
协,皇帝继续兼任波希米亚国王,但是波希米亚有自己的教会和主教,也就是取
得了宗教信仰自由。



此后,新教的思想在欧洲更广泛传播开来,尤其是德意志地区马丁。路德的路德
派,开尔文派,英国的清教徒,法国的胡格诺教徒。基本上来说,各国的宗教问
题都曾经引起旧教和新教的大规模内战和杀戮,到1618年叁十年战争爆发之前,
大体上新教和旧教的版图是这样的:英国已经成了新教国家,法国天主教占上风
,但是也已经实现了宗教和解,天主教徒和胡格诺派可以和平共处,西班牙从来
就是一个天主教国家,没有这个问题,北方强国瑞典和丹麦是新教国家。俄罗斯
当时还刚刚形成,伊凡雷帝(伊凡四世,1533-1584年在位)刚刚称沙皇,仅比叁十
年战争的时代略早几十年,还不是欧洲事务中的一个因素。



德意志境内,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是旧教的,诸侯之中,势力最大的是七大选帝侯
。七大选帝侯有叁个是天主教徒,叁个是新教徒,还有一个是波希米亚国王,而
这个位置由波希米亚王国国内选举产生,后来这个王位就成为爆发叁十年战争的
导火索。其他诸侯,有不少信仰新教,新教诸侯大多数处於德意志北部,旧教诸
侯大多数在德意志南部。在叁十年战争爆发以前,其实德意志境内经过长期斗争
,实现了旧教和新教路德派的和解,新教诸侯可以自行制订自己国度内的信仰,
也可以不归还所没收的教会财产。但是这个和解(1555年的奥格斯堡条约)不包括
更为激烈的新教开尔文派在内,而且新教在德意志的传播也更形广泛,宗教矛盾
又一次激烈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叁十年战争之前,德意志诸侯已经分裂成了新教旧教两大阵营。
新教联盟的首领,是七大选帝侯中的帕拉亭 (Paratine, 中文历史着作中更多译
为普法尔茨)选侯菲德列,旧教联盟的首领是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请读者
记住这两个名字,在下文的叁十年战争中,他们将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巴伐利
亚公爵。德意志帝国皇帝本人是站在旧教联盟一边的。



各国具体的情况,在下会在下文分国的线索里作纵向的概括。





2。 国际政治背景

德意志叁十年战争这场大戏,委实是以整个欧洲作为背景的,为了脉络清楚起见
,在下分国一一交代有关的线索。



2。1 神圣罗马帝国的线索



也许是古罗马帝国的文治武功太过伟大和荣耀了吧,自从478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
后,欧洲的君主和人民都梦想再出现一个强大、统一、以罗马为中心的帝国。这
个梦一直做了一千五百年,做到20世纪意大利一个叫墨索里尼的独裁者那里还没
有停止。谁知道呢,也许在今天欧洲一体化的进程背后,也有着这个伟大梦想的
影子呢?



761-814年,经过叁百年的混乱,欧洲才出现了第一个有点象古代伟人亚历山大和
凯撒的天才君主,查里曼大帝。查里曼统一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是今天法国、
德国、意大利历史的共同源头,据说扑克牌上的老K,原形就是查里曼大帝呢。传
说中查里曼大帝活了八百岁。有一本中世纪骑士史诗的名着,叫罗兰之歌,讲述
的就是查里曼的骑士英雄罗兰在对巴斯克人的征服战争中殉难的故事。当然,以
上种种都是浪漫的虚构了。



真正要命的是,按照法兰克人的习惯做法,查里曼死后,他的大一统王国又一次
分裂,由他的叁个孙子平分为东、西、中叁个法兰克王国,这就是现代德国、法
国、意大利的最初由来。又过了一百多年,东法兰克王国的奥托一世征服意大利
北部,于962年由罗马教皇加冕,称“神圣罗马皇帝”,既然自称是所有罗马人的
皇帝,就隐隐有传承古罗马帝国正统的意思,但是这个神圣罗马帝国跟古代的罗
马帝国大不相同,内部是由德意志和意大利各处的几百个王国、公国、侯国、伯
国组成的松散联盟,皇帝要受诸侯和教皇两方面的掣肘,根本谈不上什么绝对的
皇权。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在历经了几个王朝的更替以后,在1220年前后,渐
渐形成一种选举制度,由最有势力的几大诸侯会同,从强大的德意志诸侯里选举
出皇帝。这几大诸侯称为选帝侯,有七位,叁僧四俗,分别是莱茵地区的帕拉亭
伯爵(Palatine,更多译为普法尔茨) ,勃兰登堡侯爵,萨克森公爵,波希米亚国
王,美因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和特里尔大主教。这个选帝侯制度,在1356年
“黄金诏书”中以类似于现代宪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后来各位选帝侯出於自身的
利益考虑,都故意地不选实力强大的诸侯当皇帝,这样皇帝没有自家势力做后盾
,就更没有权威了。



此后又经过了几百年,一般来说,这几百年间的皇帝,大多数本身兼任奥地利王
国国王和波希米亚国王、匈牙利国王。着名的霍亨施陶芬家族,哈布斯堡家族,
都作过许多代皇帝。五百多年间,帝国经历了历次十字军东征、皇帝和教皇的冲
突,宗教改革、胡斯战争,瑞士自由城市联盟从奥地利王国统治下独立等等事件
,到15、16世纪,有两件事和叁十年战争的爆发直接有关。



第一件,是1493年到1519年在位的皇帝兼奥地利国王,哈布斯堡家族的马克西米
利安一世,有一个儿子娶了西班牙第一位统一国王菲迪南和依莎贝拉女王夫妇的
女儿为妻(见下文西班牙线索部分)。这样他的外孙,查理五世,就继承了爷爷和
外公的两份遗产,身兼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地利国王)和西班牙国王两大欧洲强
权的君主。查理五世本人更愿意以西班牙为中心,就把皇帝的帝位交给自己的亲
弟弟菲迪南一世。菲迪南同时已经担任了波希米亚和匈牙利两国的共同国王。虽
然从此以后兄弟两家的后代分别传承皇帝和西班牙国王两个王位,但是毕竟一笔
写不出两家姓,在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西班牙和帝国联成一气,显然是欧洲另
一个强权法国所不能容忍的。所以此后两百年间,法国的外交政策就是不惜一切
代价削弱哈布斯堡王朝在德意志和西班牙的势力。这成为叁十年战争期间,法国
作为天主教国家,却加入新教一边作战的根本原因(见下文法国线索)。



另一件事情,是波希米亚王国的王位问题。上文提到,波希米亚在经过15世纪的
胡斯战争以后,已经争取到了宗教自由,但是国王却常常是由天主教的帝国皇帝
兼任。到1612-1619年在位的马西亚斯(Matthias)皇帝时期,仍然是皇帝兼任波希
米亚国王。上文提到,查理五世皇帝(1519-1556) 是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帝国和西
班牙王国的共主,但是查理五世情愿把皇帝的位子让给自己的弟弟,波希米亚和
匈牙利国王菲迪南一世。这个马西亚斯皇帝,就是当年菲迪南一世的孙子。马西
亚斯是个狂热的天主教徒,矢志扼制帝国境内新教的扩张。他看到德意志境内的
七大选帝侯中,叁个大主教当然是旧教的同道,但是帕拉亭(普法尔茨)、勃兰登
堡选帝侯成了开尔文派、萨克森选侯已经皈依路德派。现在关键的一票就是波希
米亚国王了。目前波希米亚国王是自己兼任,可以说是万无一失,但是自己百年
以后呢?他没有儿子,将来皇帝和波希米亚国王两个位子都要选举,万一波希米
亚选出的国王是个新教徒,那么七大选帝侯的力量平衡一定会倒向新教一边,很
可能会所选出一位新教徒皇帝。这是马西亚斯所绝对不能容忍的。马西亚斯皇帝
的解决办法,就是一定要争取在自己生前,就让自己的表弟菲迪南,也是马西亚
斯皇帝祖父菲迪南一世皇帝的另一个孙子,先接替自己出任波希米亚国王。表弟
菲迪南是个和马西亚斯一样狂热的天主教徒。这样,将来菲迪南可以先掌握波希
米亚王位,再进一步接替马西亚斯的皇帝位。



为了实现这个如意算盘,马西亚斯双管齐下,一面加紧在捷克境内迫害新教徒,
一面让保皇派的捷克议员开国会选举表弟菲迪南为新的波希米亚国王。但是波希
米亚的新教徒不答应,和两百年前胡斯战争一样,他们决定起来反抗,1618年5月
21日,经过国会一番激烈的辩论,国王最宠信的几位近臣,被从王宫的窗口扔了
出来。这就是历史上颇有名气的“扔出窗外事件”。这个事件成了叁十年战争的
导火索。



“扔出窗外事件”之后,新教徒组织临时政府,并组建一支军队和皇帝公然对抗
。马西亚斯皇帝在第二年1619年驾崩,表弟菲迪南正式当选皇帝,是为菲迪南二
世。波希米亚反政府的新教徒拒绝承认皇帝菲迪南二世兼任国王,把捷克的王冠
献给了新教的帕拉亭选帝侯菲德列。德意志新教诸侯大多数站在捷克一边,以帕
拉亭选帝侯菲德列为首。而皇帝菲迪南获得天主教诸侯联盟的支持,以巴伐利亚
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为首。叁十年战争正式爆发。



叁十年战争是一场欧洲国际矛盾的总爆发,战争中支持帝国最力的,大概要数皇
帝的表亲西班牙王室。



2。2 西班牙的线索:重新征服与腓力二世



回过头来再看西班牙和德意志的历史渊源。叁十年战争之前100年的西班牙,正处
於鼎盛时期,是欧洲大陆第一大军事强国,西班牙步兵方阵体制打遍欧洲无敌手
。历史上,西班牙所在的比利牛斯半岛曾经是古罗马帝国的重要行省,后来罗马
帝国灭亡以后,比利牛斯也处於混乱之中。到了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兴起,穆
斯林圣战者们一手高举弯刀,一手捧着古兰经,从阿拉伯半岛出发,如水银泄地
般先后征服了中东、北非,又通过北非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征服了整个西班牙全
境,甚至越过比利牛斯山脉入侵法国,最终在732年法国南部的普瓦提挨附近一次
决定性会战中,被法兰克王国的首相查理马特击败(查理马特也译为铁锤查理,是
查理曼大帝的亲祖父) 。这大概是西方文明史上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会战之一,标
志着阿拉伯扩张的最远点。穆斯林虽然从此退出法国,但是西班牙却仍然在信仰
伊斯兰教的摩尔人手中数百年。这也是今天西班牙文化和西欧、南欧其他国家文
化相比,独具特色的渊源。



此后的几百年,基督教渐渐地收复失地,这个再征服的过程非常缓慢,但是仍在
稳步地进展,一直到1469年,西班牙半岛上基督教占了统治地位,当时有两个主
要基督教国家,阿拉贡王国和卡斯蒂里亚王国,伊斯兰教只在半岛的南端保有一
个摩尔人国家格林纳达。这一年,卡斯蒂里亚国王菲迪南和阿拉贡女王依莎贝拉
结婚,这两大王国合并,并乘胜南下,最终把伊斯兰教赶出了西班牙半岛。也就
是这位依莎贝拉女王,资助哥伦布进行环球远航,开始了地理大发现,从此西班
牙的国力在欧洲如日中天。



所以在叁十年战争战争前100多年,西班牙刚刚完成了几世纪的再征服过程,正是
民族情绪高涨,宗教狂热蔓延的时候,完全没有欧洲大陆各国新教旧教的争斗,
相反正是天主教正统信仰的最热烈拥护者。西班牙国王不仅拥有西班牙本土,而
且在意大利的好多地方,和尼德兰地区(今天的荷兰、比利时)领有土地。前文说
过,西班牙国王菲迪南和依莎贝拉夫妇的外孙,查理五世,也是神圣罗马皇帝的
孙子,姓哈布斯堡,所以成为帝国和西班牙的共主。但是查理五世把帝位让给兄
弟罗马皇帝菲迪南一世以后,专心当他的西班牙国王。



查理五世的儿子,腓力二世(1556-1598年在位),可是个世界史上不得了的人物。
他以旧教的“信仰保卫者”自诩,凭借西班牙当时独步欧洲的军事力量,办了几
件大事。第一,是联合欧洲各国组织海上十字军,任命他的弟弟约翰大公为总司
令,在地中海迎击当时勃兴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扩张。结果1571年雷班托海战
一战成功,这次战役标志着土耳其帝国到达了扩张的顶点,开始走下坡路,而且
雷班托海战也是西方海战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运用炮火的战例。第二件,是试图干
预英国的清教徒化。当时英国是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当政,英国内部的宗教争斗刚
刚尘埃落定,成为一个新教国家。腓力二世曾经娶伊丽莎白的姐姐玛丽女王为妻
,支持她恢复旧教,但是失败。后来玛丽死后又向伊丽莎白女王求婚,可能也有
想登上英国王位的野心吧。但是求婚被拒绝。而以德雷克为首的英国海盗,在女
王的支持下屡屡袭扰西班牙的海外贸易。腓力二世恼羞成怒,派出庞大的西班牙
无敌舰队征英,结果被英国海军名将德雷克一举击溃。这就是1588年着名的无敌
舰队之毁。另外,那个臭名昭着的宗教异端裁判所,大约也是始于这个时代。



在1618-1648年的叁十年战争时期,腓力二世刚刚死了十几年,但是继任的西班牙
国王(腓力叁世和腓力四世)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皇帝和德意志旧教联盟,不但提
供财政援助,也曾经借兵给皇帝。但是,西班牙在叁十年战争前期,尤其是我们
故事所讲述的战争第二,第叁阶段,并没有象瑞典那样直接出兵,因为西班牙那
时候在属地尼德兰 (今荷兰比利时) 有自己的麻烦。



弗兰德斯和尼德兰地区虽然是西班牙属地,但是民众信仰新教,贵族也要求独立
,1559年前后,以奥兰治亲王威廉为首,爆发了独立战争。这场冲突打打停停,
拖延日久,威廉后来遇刺,他的儿子,继任奥兰治亲王莫里斯是一位很优秀的将
军,继续领导独立战争。莫里斯亲王是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古斯塔夫的效法榜样。
到1609年,尼德兰和西班牙停战,尼德兰的一部分事实上独立。但是停战并非和
平,西班牙军队仍然占领尼德兰的其他部分,虎视眈眈想重夺尼德兰。在叁十年
战争的早期,西班牙曾经派尼德兰驻军帮助德意志皇帝作战,但是战争中期,荷
兰独立战争重新爆发,西班牙军队又被荷兰牵制住了。直到1648年德意志叁十年
战争结束的“威斯特法里亚条约”中才正式宣告荷兰成为一个独立国家,但是西
班牙仍然保有一部分尼德兰,称“西属尼德兰”。所以,在叁十年战争中期,西
班牙是被尼德兰独立问题给牵制住了。当时西班牙的伟大画家委拉斯贵支,曾经
有一幅着名的画作“布列达的投降” ,描绘的就是1625年西班牙将领斯皮诺拉(
Spinola)在尼德兰一次 着名围城战中,占领战略要地的成功。另外,荷兰伟大画
家伦勃郎的传世名画“夜巡” ,描绘的就是1642年(叁十年战争接近结束) 阿姆
斯特丹的自由射手公会的场景。不过说来好笑,其实这幅名作画的是白天,但是
画面上涂过一层起保护作用的亮油,年深日久,油色变为黑黄,后世的人们就都
以为是夜间的场景,“夜巡”的名字由此而来。直到1940年代把变色的油层洗掉
,人们才发现原来不是黑夜是白天。这事近于笑话,有点扯远了。



2。3 英国的线索:讲讲伊丽莎白女王的传奇



大家看过1998年的一个美国电影,伊丽莎白女王么,讲的就是这段历史。英国国
内的宗教动乱,比德意志的动乱结束得早。1500年代,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因为要
离婚另娶,而被天主教所不容,一怒之下宣布改信新教,并彻底在全国范围改宗
英国国教,英国国王是国教教会的最高首脑,具体宗教事务则由坎特伯雷大主教
。这一来全国大乱。亨利八世死后,长子爱德华六世继位6年死去,没有后嗣,由
妹妹,亨利八世的长女玛丽登基成为女王。



这位玛丽女王,是被亨利八世抛弃的前妻的女儿,自幼笃信天主教,即位以后宣
布恢复天主教的国教地位,在国内大肆杀戮新教徒,被称为“血腥玛丽”。至今
在美国的鸡尾酒中,还有一款饮料叫“Bloody Mary” ,是由酒、西红柿汁、芹
菜汁之类兑成的,不但酒吧里有,连飞机航班上都供应,不知道是不是从这位女
王那里得名的。另有一个说法,血腥玛丽饮料是得名于一位奥地利公主。



玛丽女王嫁给了欧洲大陆旧教的卫道士,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而且一直迫害同
父异母,信仰新教的妹妹伊丽莎白,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这就是电影“伊丽莎白
女王”开头的情节。后来玛丽女王突然死亡,伊丽莎白登基,这就是英国史上着
名的伊丽莎白女王。说也奇怪,英国历史上从来不缺雄才大略的名将英主做国王
,但是最有地位的,却还是两个女人:伊丽莎白是英国近代走向欧洲强国的奠基
人,文化上也是莎士比亚的保护人;而19世纪的维多利亚女王时期,则是英国的
鼎盛时代,号称日不落。



伊丽莎白少女继位,国际国内矛盾重重,时刻面临着生命威胁。国内旧教的颠覆
和暗杀活动不用说了,国际上也是危机陷阱不断。先是求婚风波,着名的求婚者
包括姐夫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和法国国王的弟弟奥尔良公爵(就是电影里那个)
,这都是对英国有领土野心的,甚至后来远在俄罗斯蛮荒之地的老头子伊凡雷帝
,也来凑热闹派使者求婚。后来,为了英国,伊丽莎白终生未嫁。再后来,伊丽
莎白决然处死了在英国宫廷密谋造反的旧教苏格兰女王玛丽,并公开与西班牙决
裂,打赢了无敌舰队之役。



1603年,经过45年的统治,一代英主伊丽莎白女王去世,她当然没有子嗣,继位
的是近亲,被她处死的苏格兰女王玛丽的儿子,詹姆斯一世,从此开始英国的斯
图亚特王朝。詹姆斯一世的儿子,1625年继位的查理一世,就是在英国革命中上
了断头台的那位。叁十年战争的时期,英国正是詹姆斯一世的后期和查理一世的
前期。英国作为一个新教国家,当然是支持德意志新教诸侯的。叁十年战争前期
,英国是詹姆斯一世为王,实际统治者是权臣白金汉公爵。白金汉没有直接出兵
支持新教联盟,而是通过在荷兰打击西班牙的势力,和提供一些财政援助,间接
支持新教联盟。1625年查理一世继位,1628年白金汉公爵遇刺(大家看过大仲马的
小说“叁个火枪手”吧?不过刺杀公爵的不是那里的女主角,真正的刺客叫John
Fenton)。因为这个战争的关系,查理一世要筹集军费增加捐税,和国会矛盾激
化,由此导致英国革命。所以在叁十年战争的中后期,英国国内实际上在打一个
平行的内战,无瑕顾及欧洲大陆上的大混战。直到克伦威尔崛起,1648年国王查
理一世上了断头台为止。叁十年战争也最终结束于同一年。实际上,对德意志叁
十年战争影响最大的外国势力,一是直接参战的瑞典,也就是我们故事的主角,
古斯塔夫-阿道夫,另一个是法国,红衣主教黎塞留,大家一定已经从大仲马的小
说“叁个火枪手”里面了解一些了。



2。4 法国的线索:



前文讲过,732年法国南部的普瓦提埃战役,最终制止了伊斯兰入侵西欧。普瓦提
埃战役的胜利者,查理马特(铁锤查理)是法兰克王国墨洛温朝的首相。他的儿子
,矮子丕平,由权相的地位终於篡位,开始法兰克王国的加罗林王朝。(有点象曹
丕或者司马昭吧) 。电影“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 中拿破仑在登基前对他的大臣
说,既然教皇历史上曾经离开罗马为丕平加过冕,为什么就不能来巴黎为我加冕
,说的就是1千年前的这件事。



矮子丕平的儿子,就是查理曼大帝。我们前文提过,查理曼所建立的庞大法兰克
帝国,是法国、德国、意大利历史的共同源头。查理曼死后,由他的儿子虔诚者
路易继承,这就是路易一世。再后来,虔诚者路易的叁个儿子在843年叁分帝国,
具体的分法是,长子罗泰尔得到中间的意大利,日尔曼人查理得到东部的德意志
,幼子秃头查理得到西部的高卢。其中东法兰克帝国后来兼并了意大利北部,建
立神圣罗马帝国。但是西法兰克国没有参与这件事,而是独立传承了下来,这就
是法国历史开端的加罗林王朝(铁锤查理、查里曼大帝的家族姓加罗林)。再后来
987年法兰西公爵休。加佩登上法国王位,开始加佩王朝。大家如果看雨果的“9
3年”或者其他反映1793年法国大革命的小说,可能会注意到法国民众称王室为“
加佩”,就是源出于此。



与我们要讲的叁十年战争直接有关的法国历史时代,是1500年前后的宗教战争。
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也经过了英法百年战争,当时的法国国王姓瓦罗亚,是瓦罗
亚王朝末期。当时法国境内的新教徒,被称为胡格诺教徒,象欧洲其他国家的新
教徒一样,他们也组织军队在新教贵族的带领下反抗国王和教会。1547年时的法
国国王是亨利二世,法国天主教势力以吉斯公爵为首,胡格诺派首领则是海军上
将科里尼和纳瓦拉国王亨利。波旁,纳瓦拉是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的一个信奉新教
的小王国,而这位亨利,命中注定要在法国开创一个新的王朝。



法王亨利二世在一次与卫队长日常练剑的比武中被误伤,利剑穿脑而死。据说这
件事准确地被同时代的人诺查丹玛斯预言了。今天的读者都知道诺查丹玛斯这个
人和他的预言诗吧,90年代时曾很风行了一阵,据说竟然预言了希特勒和二次大
战,还预言世界将在1999年毁灭,结果新千年过去,大家都还在这儿平平安安地
生活,现在不太有人提起诺查丹玛斯预言了。他就是这个时代的人物。



且说亨利二世死后,他的叁个儿子先后登上法国王位,就是弗郎索瓦二世,查理
九世,和亨利叁世。但这叁个儿子都没有后嗣,至此,瓦罗亚王朝结束。但是在
这个过程中间,亨利二世的王后,也是后来叁位法王的王太后,卡特琳。德。美
第奇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卡特琳王太后出自意大利弗罗伦萨着名的美第奇家
族。这个家族和哈布斯堡、霍亨施陶芬一样,都是欧洲历史上有名的名门望族。
美第奇家族是弗罗伦萨的统治者,意大利各国政治的风云人物,出过两位教皇,
不胜数的伯爵公爵。大约在这同一个时代,弗罗伦萨的文艺复兴叁巨匠之一米开
郎琪罗,就受命设计建造美第奇家族礼拜堂,为这个家族树碑立传。在礼拜堂工
程中,米开郎琪罗有一尊大理石质朱丽亚诺。美第奇雕像,和旁边的“昼”,“
夜”,“晨”,“暮”四尊雕塑,都是世界雕塑史上的传世名作。



卡特琳王太后作主,把女儿,御妹玛尔戈公主嫁给胡格诺派领袖纳瓦拉国王亨利
,似乎这是一个全国和解,天下太平的契机。谁料就在胡格诺教徒们在巴黎参加
公主附马盛大婚礼的晚上,法国天主教徒在王室的默许下,对胡格诺教派展开大
屠杀。胡格诺首领科利尼海军上将被杀死,纳瓦拉国王亨利因为是新附马,躲在
卢浮宫里仅以身免,而且不得不宣誓改宗天主教。因为这一天正是基督教的宗教
节日巴托罗缪日,这个法国历史上着名的事件就得 名 “巴托罗缪之夜”大屠杀
。这个“巴托罗缪之夜”和中国历史上着名的鸿门宴相比,唯一不同的就是,鸿
门宴项羽终究没有下狠心杀刘邦,而巴托罗缪之夜,旧教真的是下手不留情。这
也是大仲马历史小说“玛尔戈王后”的历史背景。有一部同名电影是根据这部小
说改编的,法国美女依莎贝拉。阿佳妮出演玛尔戈王后。



纳瓦拉国王亨利毕竟是一世枭雄,他曲意奉迎,寄人篱下,躲过宫廷中重重针对
他的阴谋,竟兼有当年刘皇叔托庇曹操,和江东招亲的遗风,不但保全己身,而
且能设法逃出巴黎,回到胡格诺教徒中间重燃宗教战争的战火。在卡特琳王太后
的叁个儿子登上王位,却一一无嗣而终之后,纳瓦拉国王亨利凭借近亲的关系,
最终登上法国王位,成为法王亨利四世。因为这位国王姓波旁,他也就是法国波
旁王朝的第一位国王。在亨利四世即位前,为了照顾法国大多数老百姓是天主教
徒的事实,他又一次改宗天主教,作为妥协的姿态,才得以继承王位。但是他即
位以后,颁布“南特敕令”,促成了旧教和新教的和解。可悲的是,这位奇才君
主后来被刺身亡。



以上这些传奇发生的时间,在叁十年战争之前,约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西班牙
国王腓力二世的时间大致相当。所以说,法国在德意志叁十年战争之前,已经基
本上完成了国内的宗教和解。波旁王朝从亨利四世开始,经过路易十叁,路易十
四(太阳王),路易十五,路易十六在法国大革命中上了断头台,还有法国大革命
之后复辟的路易十八。这些,都是后话了。且说当时,亨利四世被刺身亡,叁十
年战争开始的时候,正是路易十叁当政。路易十叁朝的朝政掌握在权相,红衣主
教黎塞留的手里,就是“叁个火枪手”里专门和火枪手们作对的那个奸臣红衣主
教。小说毕竟是小说,作不得真的。黎塞留在历史上是一位老练的政治家,他在
叁十年战争中的作为,让法国渔翁得利,大大改善了法国在欧洲地缘政治中的地
位,为最终打破哈布斯堡家族对法国的包围圈迈出了第一步。



言归正传,花了这么大的篇幅理清叁十年战争历史背景的种种头绪,现在是回到
这场战争本身的话题的时候了。
 楼主| 发表于 2005-10-31 16:38: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部:华伦施泰因横空出世



--顾剑





1。前奏



前文讲过,叁十年战争正式爆发于1618年波希米亚的“扔出窗外事件” 。这场绵
延叁十年的战争,一般历史学家把它划分为四个阶段:波希米亚-帕拉亭阶段,丹
麦阶段,瑞典阶段,和法国阶段。



1619年,捷克新教起义者拒绝承认新皇帝菲迪南二世为波希米亚国王,转而把王
冠献给德意志新教诸侯联盟的领袖,帕拉亭(普法尔茨)选帝侯菲德列。战争第一
阶段正式开始。我们的两位主人公,无论是华伦施泰因还是古斯塔夫,在这个阶
段的战争里都不是主角。



这个开始的阶段最荒谬的事情是,战争的双方,波希米亚反叛者和皇帝菲迪南,
谁也没有一支军队。德意志皇帝仅仅是个名义上的头衔,他的真正势力范围只是
自己的领地奥地利,从中世纪起,皇帝就没有一支常备军,而奥地利空虚的国库
也不允许皇帝很快招募一支军队。皇帝的兵力来源主要是两个。一是向自己的表
兄弟,西班牙国王借兵。西班牙国王立即从部署在荷兰的军队里就近抽出8千精兵
,由斯皮诺拉(Spinola)侯爵率领,进攻莱茵河畔的帕拉亭(普法尔茨)本土,后来
又陆续增兵至近2万人。这位斯皮诺拉侯爵,当时是西班牙驻荷兰军队总司令,曾
经和荷兰领导人,奥兰治亲王莫里斯(也就是古斯塔夫效仿的榜样)多次交手,互
有胜败。后来尼德兰独立战争重新爆发,他和他的西班牙军队忙於对荷兰作战,
退出了叁十年战争。前面提到委拉斯贵支的名画“布列达的投降”,描绘的就是
斯皮诺拉在荷兰的一次战功。



帕拉亭选帝侯高高兴兴地去接任波希米亚国王,却无法抵挡斯皮诺拉径直抄老窝
这釜底抽薪的一击。另一支皇帝所倚重的力量,是巴伐利亚公爵为首的德意志天
主教诸侯联盟。在所有德意志诸侯当中,当时只有巴伐利亚公爵拥有一支常备军
。巴伐利亚公爵是皇帝菲迪南当年在天主教耶稣会学校里的同窗,他早就看不惯
新教诸侯,而且又有昔日同窗优厚的条件引诱,当然毫不犹豫地让这支军队为皇
帝所用。交换条件是:事成之后,帕拉亭侯爵的选帝侯地位和大部分土地转给巴
伐利亚。巴伐利亚所派出的旧教联盟军总司令是红衣主教提利伯爵。这是个显赫
的名字:在叁十年战争中,提利是皇帝一方仅次于华伦施泰因的着名将领,曾经
屡战屡胜,后来接替华伦施泰因的皇军总司令职务。但是提利的才能显然逊色于
古斯塔夫和华伦施泰因。这是后话。



波希米亚新教徒一方,在皇帝联系外援和忙於部署的时候,就紧急召集了一支军
队,再加上帕拉亭等新教诸侯的支持,比皇帝更早做好战争的准备。本来兵贵神
速,这3万大军虽然是乌合之众,但是毕竟比皇帝什么也没有强,他们有一个乘虚
直捣维也纳的机会。但是不知为什么,他们白白坐失了这个机会。直到提利伯爵
的5万大军完成集结,兵临布拉格城下,这才匆忙应战,结果1621年的白山战役一
战溃败。自此,波希米亚境内的叛乱平息,再无战事,战争移到德意志诸侯的境
内。



此后几年的战争,一直打打停停,新教一方基本上有叁支兵力:帕拉亭选帝侯,
安哈特(Anhalt)的克里斯汀(Christen),和雇佣兵首领曼斯菲尔德(Mansfeld),
各有两万人左右。旧教一方则是两支兵力,斯皮诺拉的西班牙军和提利的巴伐利
亚军。这一段战争值得一提的成就不多,只是提利表现出指挥军队机动的能力,
是一个亮点,他通过部队机动,始终将新教的叁支部队分隔开,最终给予各个击
破。到1625年,新教诸侯全面失败,波希米亚被征服,帕拉亭也被占领,选帝侯
只身逃亡荷兰。巴伐利亚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帕拉亭的大部分土地和选帝侯地位,
西班牙军队撤回尼德兰地区,继续对争取独立的荷兰人作战。



2。丹麦阶段--华伦施泰因支配德意志



德意志新教诸侯失败以后,向欧洲列强求援。当时荷兰本身忙於和西班牙打独立
战争,法国有国内拉罗舍尔叛乱的麻烦,英国正处在大革命的前夕,国王和国会
矛盾尖锐,英王查理一世根本害怕召开国会筹措军费。这些国家都是只能出钱不
能出力的。只有北欧的新教强国瑞典和丹麦有可能出兵。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
夫和丹麦国王克里斯汀四世都向列强表示了出兵意愿和要求资助军费的价码。一
方面丹麦的出价比较低,而且丹麦国王还兼任德意志的荷尔斯泰因公爵,本身就
算是德意志诸侯之一,师出有名,另一方面,瑞典还在忙于与波兰的战争,并不
积极干预德意志事务。於是1625年丹麦国王克里斯汀四世率5万丹军进兵德意志。
由此开始了叁十年战争的丹麦阶段。



为了应对这个新的威胁,皇帝急需建立一支自己的军队,总是依赖提利的巴伐利
亚军队也不是办法。但是皇帝国库空虚,没有必要的军费。正在一筹莫展之时,
象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个名叫华伦施泰因的波希米亚人自告奋勇,要为皇帝建
立一支大军,而且不需要皇帝从腰包里掏一分钱。



这位华伦施泰因,注定是个要在德意志历史上留下印记的人物。他被利德尔-哈特
称为“一个历史之谜”,在着名诗人席勒的叁幕戏剧“华伦施泰因”中获得永世
的身后英名,也是德国人最尊敬的历史人物之一,但他本人却是捷克人。这是个
什么样的人呢?



大多数关于叁十年战争的着作,在提到华伦施泰因时,是从他为皇帝建立军队开
始的,好像他从一开始就是富可敌国的弗里德兰公爵。其实不然。华伦施泰因的
家世,不能算卑微,但也绝不显赫。他家是波希米亚的新教徒,13岁父母双亡成
为孤儿,由叔叔养大。他的叔叔是天主教徒,送华伦施泰因上了耶稣会学校,因
此华伦施泰因在1606年23岁时改宗信仰旧教。但是也有另外的记载,说华伦施泰
因上的是西里西亚戈德堡(Goldberg in Silesia)的新教中学和阿特道夫(Altdor
f)的新教大学。但是这种说法不容易解释为什么他会改宗旧教。



青少年时代的华伦施泰因,曾经和一位星相家Peter Verdungo一起游历欧洲各国
,开始研究星相,这可能是使他后来笃信占星术的原因。后来,华伦施泰因还得
到着名天文学家(兼宫廷星相师)开普勒的垂青,给他推算过星相。早年的华伦施
泰因曾经有从军的经历,加入帝国跟土耳其的战争。但是当时没有显赫家世的人
,看不到迅速晋升的前途,对于象他那样从少年时代起就胸怀异志的人来说,从
卑微的行伍中起步是太慢了一点,因此没有多久就辞职回家。



华伦施泰因真正开始发迹是从婚姻开始的。他的耶稣会忏悔师为他撮合了一桩婚
事,新娘是一位比他大得多的极为富有的寡妇。结婚5年以后华伦施泰因的妻子死
去,留给他一笔数额巨大的遗产。青年时代的华伦施泰因,即使在私生活上,也
看不出任何一点情绪冲动或者浪漫化的色彩。象他后来的作为一样,他有一个明
确的目的,於是就处心积虑用最有效的方法去一步一步实现它,就连婚姻也是精
确算计的步骤之一。这样的人,是不是很可怕?



1617年叁十年战争开始前夕,当时还是帝国王储的菲迪南大公与威尼斯开战,华
伦施泰因用自己的财富,私人招募了两百骑兵加入帝国一方,这大概是他和菲迪
南二世的首次接触。为了感谢华伦施泰因的帮助,帝国授予华伦施泰因伯爵爵位
。不久,华伦施泰因第二次结婚,这次婚姻又大大有助于他的前途--新娘是帝国
宫廷重臣皇帝心腹哈拉赫伯爵(Harrah)的小姐。



叁十年战争开始的第一阶段,战火首先在华伦施泰因的家乡波希米亚燃起。华伦
施泰因的大片庄园被叛乱者没收,他站在帝国和天主教一方,招募民兵跟新教反
叛者作战。曾经有两次,华伦施泰因率领的小规模军队,跟新教一方曼斯菲尔德
和特兰西瓦尼亚君主加博(Gabor)的军队作战,阻止了敌方向维也纳进军的企图(
Rablat战役和多瑙河桥梁保卫战)。当然,这个阶段的成功,跟新教军队作战不积
极,士气不高也有直接关系。



战争的第一阶段,以皇帝和旧教的全面胜利而告终,华伦施泰因作为波希米亚少
数支持皇帝的主要贵族,以胜利者的身份重归故里,不仅收回了被没收的田庄,
而且进一步兼并了大量新教贵族的庄园。他被任命为皇帝的波希米亚总督,晋封
弗里德兰公爵,并且享有铸造货币的专利权。这个阶段,华伦施泰因真正是富可
敌国,为他后来以私人财富创建大军,打下了物质基础。



於是在战争的第二阶段,当丹麦国王举兵入侵,皇帝急需一支自己的军队时,华
伦施泰因不失时机地主动向皇帝提出,为皇帝组建一支5万人的大军,招兵费用完
全由自己承担,交换条件是,在军官任命上华伦施泰因享有全权,作战上也享有
机断专行的权力。这样一支大军的维持费用从哪里来?华伦施泰因提出的办法是
“以战养战” 。这就意味着大军所过之处,必然要横征暴敛,甚至抢劫烧杀。这
,其实是当时交战各方 (除了瑞典之外) 雇佣兵部队的共性。



华伦施泰因自告奋勇为皇室服务建立一支大军,其实并不完全为了向皇帝效忠,
他有自己的政治抱负,而他的政治眼光,实际上比皇帝更远大得多,也超出了那
个时代人们头脑的理解能力。对华伦施泰因来说,新教或者旧教的分裂和战争都
是无谓的,都是德意志民族分裂和痛苦的根源,他的头脑里,并没有任何宗教的
偏见,他的军队里,很多重要将领就是新教徒。华伦施泰因认为,神圣罗马帝国
,既不“神圣”,也非真正的“帝国”,更跟“罗马” 扯不上关系,这种四分五
裂的现状必须改变。德意志,应该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象英吉利、法兰西那样
来统治。而这种统一,应该在皇帝的名义下,由他来亲自完成。皇室只是一面旗
帜而已,实质是国家的统一,和他本人大权独揽,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了达到这
个目的,华伦施泰因不惜违抗任何命令,甚至不在意必要时可以变换效忠的对象




华伦施泰因当时已经享有慷慨和果断的大名,他的名字,在当时欧洲各国的雇佣
兵里面,都已经有了很强的号召力。当华伦施泰因在自己的弗里德兰领地里竖起
大旗招兵买马的时候,欧洲各国的雇佣军人纷纷聚集到他的旗下,仅第一个月,
就招募到了一支两万人的大军。华伦施泰因确实有非凡的组织能力,这支大军的
所有主要军官,都由他本人任命,向他个人负责。在他手下服役的军官,能得到
相当优厚的报酬,而他对军官的晋升,也依据能力和战功,而不按照家世出身。
这样,很快华伦施泰因就在军中树立起个人威信。他是个很懂得军人心理的领导
者,关心他的士兵的福利,也会运用手腕来激发手下的将领。据说在后来的战争
过程中,有一次,华伦施泰因的手下大将伊索拉尼(Isolani)因战功从华伦施泰因
那里获得了4千弗洛林的奖赏,当天夜里就在赌博中输光了。华伦施泰因听说以后
,马上又给伊索拉尼送去2千弗洛林。当伊索拉尼来见华伦施泰因致谢的时候,华
伦施泰因没说话,仅仅指了一下他桌子上刚刚收到的一份敌情通报,那上面说有
一支瑞典运输纵队正在敌方纵深运送给养。伊索拉尼领受了这个暗示,二话不说
,立刻跑出去跳上马背,带领一个小分队立刻出击,当夜就击溃了这支瑞典运输
队,并抢回给养。还有一次,华伦施泰因发布命令说,军官只允许佩戴红色绶带
。有一名军官听到这道命令时,当场把身上佩戴的镶有昂贵花边的白色绶带扯下
来扔到地上,并从上面踩过去。华伦施泰因听说以后,马上给这名军官晋升了军
衔。



依靠出色的组织才能和巨额的个人财富,华伦施泰因在极短的时间里就编组成功
一支将近4万人的皇军。现在,是他率领这支军队走上战场,去建立不世功勋的时
候了。他从哪里着手呢?1625年战场上的战略形势是这样的:



新教一方,基本上有叁支军队:丹麦国王克里斯汀所率领的主力正在德意志西北
部跟提利伯爵指挥的天主教联盟军队(实际上是巴伐利亚军)主力对峙。双方都没
有太大的进展。丹麦是因为举国上下的态度都不支持战争,国王颇有孤家寡人之
感,而提利是因为兵力不足。另外,新教的雇佣军首领,在上一阶段战争中被击
败的曼斯菲尔德,从英国和荷兰获得支持,重新招募军队,在荷兰训练和修养,
恢复实力之后,进军到德意志东北部。第叁,是在帝国的极东部,特兰西瓦尼亚
(今罗马尼亚、匈牙利的一部分)的君主加博,要和皇帝争夺匈牙利的王冠(皇帝本
人兼任波希米亚和匈牙利的共同国王),也一直在和帝国作战。华伦施泰因很精明
地选择了曼斯菲尔德作为第一个对手。笔者分析这个决策的原因有这样几条。首
先,对华伦施泰因来说,曼斯菲尔德是老相识了,在战争第一阶段华伦施泰因就
在小规模的战役中击败过曼斯菲尔德。加博偏处极东,本人对作战并不是一心一
意,如果给他一个震摄,可以很轻易地击溃他或者迫使他接受停战,不必要全力
以赴。而且加博背后跟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有联系,如果全力打击加博,可能跟土
耳其发生冲突,主动招惹这个强硬的对手,是相当不明智的。那么为什么华伦施
泰因不去与提利合兵,直接打击新教军队的核心,丹麦国王呢?这里面有华伦施
泰因政治上的算计:他其实是想跟提利保持距离,把胜利的战功完全归于自己,
提高声望,以免提利分功。因为提利伯爵是战争进行到当时为止最主要的统帅,
在白山等一系列战役中早已成名,声望正隆。如果华伦施泰因和提利合兵,尽管
华伦施泰因是帝国军队总司令,地位高于提利,但是人们不免仍然会说,提利是
实际上的统帅。这是华伦施泰因这样野心勃勃的人物所不愿看到的。因此,1625
年初,华伦施泰因率领大军,直趋易北河流域,兵锋指向曼斯菲尔德的军队。



华伦施泰因第一次指挥大规模会战,就鲜明地表现出后来10年他领兵作战的一贯
风格:老谋深算,后发治人,谋定而后动。1625年4月,帝国军队前锋跟曼斯菲尔
德隔易北河对峙,华伦施泰因先派副将阿尔德林根(Aldringen)出击,抢先占领易
北河对岸的一个桥头堡,叫做德骚(Dessau)。然后,他不是增派后续部队过河扩
大战果,而是命令阿尔德林根停止前进,在德骚桥头堡加固工事,准备接受曼斯
菲尔德的围城战。曼斯菲尔德果然急着想在敌方军队主力渡河之前,消灭这个桥
头堡,好凭借河流天险阻止华伦施泰因。曼斯菲尔德倾全力攻城,而阿尔德林根
则守如磐石,一天的激战下来,曼斯菲尔德一无所获,士兵已经疲倦,准备收兵
了。在这一整天,华伦施泰因并不急于派部队过桥支援阿尔德林根,他紧紧地控
制着部队,静观变化。一来,他认为对手还有兵未疲,战机不到,二来,他也怕
让对手观察到大队援军过桥,惊走敌人。华伦施泰因派人在横跨易北河的德骚桥
上蒙上帆布,遮蔽敌方视线,把帝国军队悄悄运动进对岸的城堡,却不让他们参
战。等到曼斯菲尔德攻城疲劳之后,正想撤退的时机,帝国守军突然四门大开,
杀出城堡。曼斯菲尔德的士兵没有料到华伦施泰因本人已经亲率主力过了河发动
反击,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经此一战,曼斯菲尔德的军队土崩瓦解,损失9千
人,残兵败将向勃兰登堡撤退,德意志东半部的威胁解除了。



华伦施泰因在德骚桥会战中表现出来把握战机和控制部队的能力都是非常强的,
但是胜利以后,他并没有穷追对手,曼斯菲尔德得以撤退。皇帝曾经为此申斥他
,华伦施泰因答以一纸辞呈。皇帝不得不答应给予华伦施泰因更大的权力,并允
许他把军队扩充到7万人。华伦施泰因仍然不理会提利会合的请求,给提利派去8
千援兵,本人则率领皇军主力挥师东向,逼近下一个对手加博。当东方特兰西瓦
尼亚的君主加博得知曼斯菲尔德失败,果然没有斗志,1626年底和率领大军前来
的华伦施泰因签订了停战协定。



与此同时,1626年8月,始终跟丹麦国王克里斯汀对峙的提利,在得到华伦施泰因
的少量援兵之后,也发动攻势,在吕特尔会战中(Lutter),击溃丹麦军主力,单
独赢得了一次决定性的胜利。丹麦国王向北退入本土日德兰半岛。这一年的冬天
到来的时候,双方休战。这是那个时代战争的惯例:一到冬天,交战双方就收兵
回到各自的冬季营地罢兵休战。



经过这个冬季的休整,丹麦国王的军队渐渐恢复元气,又上升到3万之数,而那位
以屡败屡战的顽强精神见长的曼斯菲尔德,也又召集了一支部队,重新走上战场
。这一次,华伦施泰因决心不让这条九命猫再次幸存了:他挥军盯住曼斯菲尔德
穷追,再也不松口,从德意志北部一直追到东部,曼斯菲尔德想跟加博会师,倒
把华伦施泰因的大军引到加博的家门口,见此情形,加博早已丧胆,赶在与曼斯
菲尔德会师之前,就和华伦施泰因签订了最终的和约,从此退出德意志的战争。
曼斯菲尔德闻讯,知道大势已去,不得不遣散大部分属下的军队(实际上他的手下
兵无战心,已经逃散得差不多了)。但是他本人还是不认输,启程赶赴意大利威尼
斯,准备在意大利 境内再招兵买马,重起炉灶。可惜这一次,曼斯菲尔德的路已
经走到尽头,这位顽强但是命运不济的将军,最终病死在半途的萨拉热窝城。



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帝国境内的所有战事之后,现在,是华伦施泰因以征服者的姿
态,与提利伯爵合兵一处,解决丹麦国王的时候了。1627年,华伦施泰因挥大军
7万,浩浩荡荡开赴日德兰半岛。与提利伯爵会师的当天,踌躇满志的华伦施泰因
,就以皇军总司令的身份,接过提利的前敌指挥权,打发提利带着本部兵马退到
第二线,美其名曰警戒荷兰方向,其实华伦施泰因是要独占打垮丹麦强敌的功劳
,提高个人威望。天遂人愿,丹麦国王根本不是帝国大军的对手,华伦施泰因占
领了整个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外加上日德兰半岛,这已经是丹麦所有的欧洲
大陆领地,逼得丹麦国王只能漂流海岛。



到1627年结束的时候,华伦施泰因发现自己站在一生政治军事生涯的顶点:他的
大军已经扩充至10万之众,他本人凌驾于那些传承数百年的德意志公侯之上,甚
至连巴伐利亚公爵也不在他的话下。整个德意志匍匐在他的脚下发抖,不管是新
教还是旧教诸侯,也无论是否在战争中中立,没有一个诸侯的领地可以免于接纳
他的驻军和征粮征饷。他的大军,已经征服了整个德意志和丹麦,放眼欧洲大陆
,再也没有一个敢於撄其锋锐的对手,真正是海到无边天作岸,高山有顶我为锋
!1629年6月16日,华伦施泰因在已有的弗里德兰公爵称号之外,又受封为梅克仑
堡公爵。梅克仑堡公国,是德意志一个古老的诸侯,本来的公爵信奉新教,这次
,皇帝把这个公爵头衔赐予华伦施泰因,意味着华伦施泰因从此可以跻身于德意
志第一流的公侯之列,堂堂正正地裂土封王了。德意志已经实现了和平,也即将
实现统一,如果华伦施泰因要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包括皇帝在内,谁敢说一个不
字。但是他没有想到,月满则亏,功高招嫉,登上顶峰,意味着你的前路无一例
外地都是下坡路。





3。盛极而衰:华伦施泰因第一次去职



华伦施泰因的失势,是从军事上开始的。华伦施泰因的帝国军队横扫德意志未逢
对手,下一步,就是进驻那些中立的诸侯领地和自由城市,让这些游离于皇权统
治之外的自治领接受皇权的束缚,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有这些诸侯和城
市,没有一个不屈服于华伦施泰因的兵威之下--只除了一个城市之外--波罗的海
边的汉萨同盟城市之一,斯特拉松德(Stralsund)。当斯特拉松德的市民听说帝国
大军逼近的时候,他们对自由的渴望抑制住了对毁灭的恐惧,毅然拒绝开城接纳
帝国驻军,并准备打一场长期的围城战。华伦施泰因向这个胆敢抗命的城市派出
自己的副将阿尼姆(接替阿尔德林根),率领大军从陆地重重围困。但是有一点是
华伦施泰因无能为力的:尽管他已经是陆地的主宰,他却没有一条船来对斯特拉
松德进行海上封锁。华伦施泰因的头脑,很早就意识到制海权的重要性,但是当
时的条件,使他仍然无法建立一支强大的舰队,来跟波罗的海的海上强国瑞典丹
麦相拮抗,他的“北海波罗的海大将军,舰队总司令”的头衔,此时看来,不过
是一个讽刺而已。斯特拉松德的自发抵抗,给瑞典和丹麦一个在大陆上的支点和
桥头堡,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和丹麦国王克里斯汀,立刻就看出这个关键
,利用自己的海军优势,不断从海上向斯特拉松德输送给养,甚至直接派兵参加
城市保卫战。面对对手的海上补给能力和坚城壁垒,阿尼姆一筹莫展,最终只好
撤围而去。



军事上斯特拉松德围城战的失利,最多不过是为未来瑞典入侵或者丹麦卷土重来
,提供一个海军基地和桥头堡而已,对在大陆上纵横天下的华伦施泰因,当时还
只是癣疥之疾。更直接的威胁,来自政治上皇帝和诸侯对他的反弹。诸侯对华伦
施泰因的疑惧,是可以预料的。华伦施泰因的大军在整个德意志境内予取予求,
向各个诸侯国征收赋税,所谓“以战养战”,同时,一支雇佣兵军队的军纪是可
以想象的。这些自然都让诸侯们怨声载道。使矛盾更为激化的是,华伦施泰因本
人也相当傲慢,尤其是对待巴伐利亚公爵这样有实力有地位的诸侯,他也不去刻
意表现出谦恭和合作。尽管作为军事家,尤其是战略家,华伦施泰因的能力和势
力都远远凌驾于任何诸侯之上,但是作为政治家,这种骄横跋扈的个性其实是很
吃亏的。尤其是那些世代簪缨的公侯贵族,从心眼里就瞧不起华伦施泰因这样的
暴发户,华伦施泰因的势力和能力越强,他们的嫉妒心理也就越严重。



但是以上这些都在其次,真正激起新教旧教诸侯同声反对的,实质上还是统一问
题。德意志诸侯历来就习惯了多少个世纪的事实独立地位,皇权从神圣罗马帝国
建立起,事实上就没有存在过。但是现在,从两件事中,诸侯们预感到他们的好
日子快要到尽头了:一件是皇帝曾经遵照诺言,把帕拉亭选帝侯的大片土地转赠
给巴伐利亚公爵,连选帝侯的地位,也赐给了巴伐利亚作为奖赏。要知道,选帝
侯的地位,是由金券诏书规定,经几百年传承下来的,皇帝凭一句话就剥夺一位
选侯的地位,赐予另一位诸侯,尽管被剥夺的是皇帝和天主教的敌人,这也是违
反祖宗法度的事。如果皇帝能够违反“宪法”,此例一开,皇权势必大大加强。
另一件事,是皇帝封赏华伦施泰因梅克仑堡公爵衔。剥夺一位历史悠久的公爵的
领地,赏赐给一位新起的功臣。诸侯们基於自己的利益,对皇帝的权力加强都一
致反对。而皇帝能有今天的地位,唯一的原因在於有华伦施泰因和他的大军撑腰
。因此,诸侯们认识到,要维护他们自己的独立,就要先从华伦施泰因下手,除
去这个眼中钉。1630年7月到8月,皇帝菲迪南二世与诸侯大会于累根斯堡(Regen
sburg),与会诸侯无论新教旧教,一致要求皇帝撤换华伦施泰因,甚至威胁说,
如果皇帝继续任用华伦施泰因,那么德意志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将联手在法国
的支持下反对皇帝,而且7大选帝侯将拒绝选举菲迪南二世的儿子菲迪南叁世为下
一任皇帝。



与此同时,皇帝本人对华伦施泰因的信任也动摇了(或者应该说,皇帝对华伦施泰
因其实压根就没有信任过)。首先是所谓功高震主的问题,华伦施泰因的军队名为
皇军,其实只听华伦施泰因本人的指挥,皇帝也害怕变成傀儡。但是更重要的分
歧,在於皇帝和华伦施泰因对待宗教问题的态度。菲迪南虽然也渴望加强皇权,
甚至统一德意志,但是他的思想,更多地还是局限于当时的宗教纷争,他的头脑
理解不了华伦施泰因的抱负,也看不到这是统一德意志的最佳时机。皇帝是个狂
热的天主教徒,他满脑子想的,就是怎样用天主教征服新教异端。1629年,菲迪
南颁发“归还敕令”(Edict of Restitution),下令将各个诸侯从1555年起没收
的教会的财产,完全归还给教会。因为74年前的1555年,当时的皇帝曾经和新教
路德派诸侯在“奥格斯堡和约”中达成过和解,凡是以前没收的教产,就不必归
还了,而在那之后,新教诸侯仍然继续剥夺教会的财产,也都一直被各方所默认
。这次菲迪南发布的“归还敕令”,实质上就是教会势力的反攻倒算,彻底把新
教诸侯的利益给得罪了,迫使这些诸侯站到帝国的对立面。华伦施泰因本人对宗
教纷争不感兴趣,尽管站在皇帝和天主教一边作战,他本人就曾经是新教徒,他
手下的军人,象副将阿尼姆等,也一直都是新教徒。华伦施泰因的抱负是统一德
意志,或者用现代的语言说,叫作建立统一战线共同对外。自然,华伦施泰因对
皇帝此举激烈反对。自古道不同不相为谋,理想抱负的不同,是皇帝和华伦施泰
因之间裂痕的根源。



除此之外,华伦施泰因还不请示皇帝,就做了一些先斩后奏的事情,例如他擅自
和德国北部的新教诸侯(勃兰登堡,波美拉尼亚,汉萨同盟诸城市)接触,并且主
导对丹麦的和谈。他给丹麦的和谈条件非常优越,几乎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丹
麦国王就可以恢复战前的所有领地。华伦施泰因这样做,有他的深谋远虑:他看
出瑞典参加叁十年战争是迟早的事情,他也看出,尽管丹麦和瑞典都是新教国家
,但是两者之间一向是敌国而非盟国,因此保留丹麦的实力,如果瑞典果真入侵
德意志,就可以在背后威胁瑞典。直到今天,笔者还在惊叹,华伦施泰因的这招
棋实在是高,此后20年的战争进程,完全在他的算度之中--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不
久出兵德意志,而古斯塔夫尽管百战百胜,他一直担心的,就是他的后路问题。
而且战争最后阶段,1645年前后,丹麦也果真和瑞典重新爆发冲突,牵制了瑞典
在德意志的军事力量。但是这一切,华伦施泰因都是独断专行,把皇帝撂在一边
,而皇帝不但不能理解华伦施泰因的战略构思,反而又增添了对华伦施泰因的猜
忌。



面临诸侯联合压力的皇帝,此时也有意抛弃华伦施泰因,但是又怕被人说是忘恩
负义,正在踌躇的时候,华伦施泰因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主动向皇帝提出辞呈,
於是导致1630年8月13日,华伦施泰因第一次被皇帝解职。



华伦施泰因为什么主动求去,没有人可以肯定地知道,事实上他的两次离开军队
,一直是历史学家的谜。在此,笔者也来作一个推测。一个可能是华伦施泰因孤
傲的个性和骑士精神的结合,当他感觉皇帝对自己不信任了以后,就主动求去。
从心理学上讲,有些内心非常骄傲的人,感觉受了委屈,是会这样做的。这可以
解释他前后好几次辞职的请求。但是,这个解释不符合华伦施泰因个性的另一面
。不错他是个骄傲的人,但他更是个老谋深算,绝少冲动的人,由他的婚姻和他
后来跟古斯塔夫较量中所表现的风格就可以看出来。另一种更可能的解释是以退
为进,他早已看出来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干预叁十年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而他也估
计到,除了他自己以外,放眼德意志,没有一个人有这个能力来面对古斯塔夫战
而胜之,就连他本人,也没有把握能战胜。因此现在求去,让别人在古斯塔夫面
前碰得一败涂地,然后再由自己出山收拾残局,可以在跟皇帝的权力斗争中取得
更有利的地位。这是个很符合逻辑,也很符合华伦施泰因个性的解释。但是这个
解释也有两点疑问:一是,他不象我们这些事后诸葛亮,不一定知道古斯塔夫有
多厉害,而且提利也是当时名将,战功赫赫,他怎么能料定提利伯爵就对付不了
古斯塔夫?如果提利成功了,他华伦施泰因岂不是两头落空?二是,这个以退为
进的解释,并不适用于华伦施泰因最后一次辞职(见后文第5部分大结局)。难道说
华伦施泰因两次被解职,竟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能说得通的解释么?这真是一个谜
一般的人物。



无论如何,华伦施泰因在大红大紫之后暂时从德意志的战争舞台上消失了,这个
舞台被及时地空出来,准备接纳另一位战争明星,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只
有当两位主角在舞台上充分展现了各自的表演才华之后,才是他们相会的高潮时
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5-1-23 01:01 , Processed in 0.399625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