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35|回复: 3

[11.2]中世纪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2 23: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世纪I--漫长的黑暗(1)
"中世纪"是一个带着不幸意味的名词,因为它出现的时候,它所 代表的时代 已经过去很久。中世纪的人们是不知道这个名词的--他们不会认为自 己生活在"中 间",而是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所处的年代是人类文明的最高成就 。今天,我们 使用中世纪这个词的时候,只是把它看作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的 一个过渡。 但是未来的历史学家们会怎样认为呢?当现代文明不再"现代",我们 这个时代也 成为历史的时候,它或许会被看作是中世纪的延续而被称作"后中世 纪"吧。时间 在不停地前进,沉积下来的历史也就在不停地倒退,一直退向历史的 开端。当我 们认定自己是处在时代的顶点的时候,我们确实是太过自负了。 欧洲的中世纪是一个延续和重建的时代。说它是延续,是因为它 在种族、语 言、行政机构、法律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保留了古罗马的传统。同 时,它也吸 收了那些来自罗马以外的民族的文化:法兰克人,萨克逊人,希腊人 ,还有阿拉 伯人。西欧的新文明就是来自这些旧文明的贡献,并且几经辗转,被 今天的我们 继承了下来。我们今天使用的英语形成于中世纪,来源非常复杂--甚 至包括梵语 和冰岛语。这样一个"混合"式的语言也正是这个"混合"式文明的真实 写照。 从更深的意义上来说,中世纪所延续的,是一种古老的农业文明 的传统,这 个传统的源头可以上溯一两万年,一直到石器时代。农业文明的生活 方式是通过 定居耕作和饲养来获取衣食和有限的一些服务。它需要的工具很少, 犁铧即可; 它的适应能力却很强,很容易生存并获得温饱。在人类历史上,几千 年的时间流 逝并没有对这种文明有一丝一毫的触动--甚至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 还可以找到 这种例子:马其顿高原上的一个农业主,或者是法国奥维涅山地里的 一个牧羊人 ,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其说是现代的,倒不如说是中世纪式的更为贴切 。同样,在 本世纪初,一大批人前往美国西部拓荒,他们的交通工具是牛车,他 们随身携带 的工具是犁铧,斧子和锹子--和中世纪的人们何其相似。他们过的是 一种自给自 足的生活:用自己的劳作得到衣食,用自己找到的草药为自己看病, 用自己做的 器具酿酒,等到节日,人们还可以聚到一起热闹的庆祝一番--这样的 风俗画卷, 在中世纪的民歌里,早已屡见不鲜了。 但是中世纪又不仅仅是一个延续,更是把世界塑造成今天这种面 貌的一个重 要时期。一批当代的历史学家对于传统的"黑暗时代"的说法提出了质 疑。他们认为,这段时期的文明并不是在走下坡路,而是处在上升阶段。在古代 文明逐渐凋 亡的同时,从它的废墟上生长出一种新的文明。这种文明不断壮大, 开花结果-- 果实就是我们今天正在享受的现代文明。

中世纪I--漫长的黑暗(2)
中世纪从什么时候开始?是从古罗马帝国灭亡的时候开始。那么 ,古罗马帝 国是什么时候灭亡的?准确的日期已经无从知晓。一种目前流行的说 法是在公元 476年,这一年古罗马皇族的最后一位皇帝罗慕路斯被哥特族首领奥 多埃斯废黜。 当我们使用这个日期作为标志的时候,我们要记住,从古代向中世纪 的转变其实 是一个缓慢的渐变过程,在公元4世纪(也许是5世纪,甚至是6世纪 ),古罗马的 整个体系--行政的,行为的,还有思想的--逐渐被外来的体系所代替 :古罗马其 实就是这样静静地灭亡的。 罗马帝国为什么会灭亡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手头的解释实在 是太多了。 知识界的答案以蒙田为代表,他认为罗马人民用他们的共和精神去征 服世界,而 当他们改变了原则,转而支持帝国制度以后,这套新的原则就毁了他 们国家的根 基。道德上的解释:浪费、奢侈、懒惰,这些恶劣的社会风气使人民 堕落,武备 松懈。基督教也通过圣奥古斯丁提出了自己的解释:罗马充满罪恶, 因此上帝的 国借着它的灭亡得了荣耀。十八世纪的自由思想家们的解释:基督教 精神宣扬不 抵抗,期待来世,因此人民被麻醉而不能有效的抵御外来的蛮族。政 治上的解释 :君主集权抛弃了民主,从而使人民对于军队失去了有效的控制。社 会学的解释 :不同阶层之间的摩擦,还有越来越阻碍创新和发展的奴隶制导致了 国家的灭亡 。经济学的解释:贸易的萎缩,生产力的低下,以及金银储备的稀缺 。环境方面 的解释:土壤的退化, 目 滥伐,气候的剧变和严重?干旱。病理学 的解释:瘟 疫和疟疾的蔓延,还有因为使用铅制炊具和水管而导致的铅中毒。遗 传学的解释 :战争和控制生育导致的罗马血统的人口减少以及相应而来的外族血 统的混杂和 混血儿的增加。最后,还有一种轮回观点的解释:一个帝国就和一个 生命体一样 ,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规律。 不管原因如何,生活在罗马帝国的最后岁月的人们内心充满了极 度的沮丧和 恐惧--用一个词来描述就是"精神崩溃"。这个巨大的帝国处在风雨飘 摇之中,就 和一家行将倒闭的企业一样:经营计划或是收缩,或是撤消,偶尔也 会做出一些 孤注一掷的赌博,员工们人心惶惶,唯一能期望的就是公司能够撑到 自己走后再 垮台。 很多古罗马的城市建筑在帝国灭亡以后仍然保存了下来:城墙, 寺庙,公共 浴池,高架水管,剧院和别墅都还随处可见,但是城市的规模和人口 都急剧下降 ,例如法国的沃腾,占地从500英亩降到不足25英亩。随着城市的衰 落,原有的市 政服务也被荒废了,没有人来过问诸如路灯和水暖这类事务。供水管 的石缝里长 出了杂草,房子的屋顶千疮百孔,石砌路面被挖 涌油萃荩芏嘞?置的房子干 脆就被推倒,得到的建材被用于加固城墙。整个城市看来残破不堪, 了无生气。 乡村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人口锐减,原本的奴隶庄园分崩离析, 农田也因无 人耕作而退化成荒地和沼泽。 早在公元前3世纪,意大利和希腊的人口就开始减少,不久高卢 人就出现了同 样的问题。为了维持罗马军队的人数,征兵时不得不招入许多蛮族士 兵--这在后 来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更有甚者,罗马皇帝还邀请边界外的一些民 族向意大利 本土移民,不久,被邀请的和未被邀请的民族就都一拥而入。 在经济上,原有的体制也逐步被取代。这套体制完全仰仗于对外 扩张,行省 的贡赋和大量的奴隶劳动,它带来的社会风气就是对劳作的极度鄙视 。到了帝国 后期,城镇居民的挥霍有增无减,但是货物运输风险很大而且成本高 昂,对外战 争以防御为主,很少有战利品。市场物资的匮乏使货币失去意义,自 然经济因此 慢慢占据主导地位:人们不得不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准,缩减各种需求 ,尽量做到 自给自足。当然,即使在最混乱的年代里,那些精明而走运的人总还 是四面逢源 的。军队将领,政府高官,朝廷的佞臣都借这个机会大捞了一票。同 时发财的还 有头脑精明的叙利亚和犹太商人们。还有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大片土地 的所有者( 似乎也可以称为地主,但是其意义和周扒皮之类有些差别--译注)。 有些地主用 堡垒和私人军队来保护自己的产业,同时还不断的通过朝廷的赏赐和 兼并小片土 地的方法来不断扩大自己的地盘。小片土地的业主们也乐于被大地主 兼并,把自 己的土地置于别人的保护之下,不受周围 送降 窥觑。这些人从此被束缚在土地 上,成为所谓的佃农,后来又演变成农奴。不过从他们的角度来看, 生活方式并 没有多大的变化--他们牺牲自由,换来的是安全,在一个混乱的世界 上,这种交 易不能不说是划算的。在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一个个独立的经济 单元--它就 是未来欧洲封建制的萌芽。
在罗马帝国消逝的挽歌声中,另一支重要的力量在西方兴起:基 督教教会。 基督教在当时很受欢迎:它自身的优美,高尚的伦理观,不分贵贱的 教义,还有 它描绘出的天国的 永 远景,都使得人们对它心生向往。基督教征服 整个欧洲是 从君士坦丁大帝的皈依开始的。公元312年,在罗马米里维安河畔, 一场大战将临 。这时君士坦丁大帝看到天空中出现了一个燃烧的十字架,旁边还用 希腊文写着 "汝将以此征服"。他于是发誓,如果自己能够取得胜利,赢得整个帝 国的话,他 就将终身皈依基督教。他果然赢得了这场战争,也遵守诺言变成了一 个基督教徒 --尽管是一个极端嗜血的基督徒。从此基督教一跃而成了罗马帝国的 国教,而其 他的宗教被视为异教,只能在偏僻的乡间和嗜好古怪的老古董家里寻 得一席之 地。 信仰上的成功需要在组织上有一个成熟的机构与之相称,教会就 是在这种情 况下出现的。早期积极推广宗教的人们以其热情和努力成为了很自然 的牧师和主 教人选。与帝国的建制相仿,教会的组织也是按照行省划分的,每个 行省的最高 主管就是当地的主教。当帝国政府一步步衰落的时候,教会则在济贫 救苦,担负 起了领导和庇护人民的任务,事实上承担起了原本属于政府的职能。 在西方最早的一批主教里,罗马主教只是其中之一。直到公元5 世纪,他才被 尊称为教皇,而在此之前,所有的主教一概都被称为"神父"(又是一 个很难对付 的词。原文是papa,含有"父亲"的意思,苦于没有合适的词可用,只 能将就着翻 成神父了。在意思上和现在的用法也是有区别的。--译注)。罗马主 教的突出地 位是由几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罗马城在全帝国的地位,基督徒们 认为圣徒彼 得曾在罗马城居住过并在此殉教,还有几位罗马主教的光辉事迹--例 如"大"格里 高利,他不但力保罗马免遭蛮族侵犯,大力推行社会公益服务,还热 心传教,并 且留下了大量的著述。 早期的教会是僧侣的天下。苦修制度最早兴起于东方,特别是埃 及。长期的 流传使得他们的修行带上了很重的表演色彩,僧侣们常常会坐在一根 柱子的顶端 沉思,或是站在柱子顶端整天注视着太阳。这些现象到了圣本尼狄克 (约480-约 543)那里才有了改观。他制订了一整套关于苦修的制度,鼓励遁世 清修,思考来 世,同时摒弃了那些夸张做作的成分。在他的诫条里,每天的祈祷、 赞美、学习 和劳作都占了合理的比重。时至今日,有些修道院仍然遵循着这些诫 条。 从公元6世纪到10世纪,在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一片经济和文化 的双重萧条中 ,僧侣们成为维系整个西方世界的纽带。他们仍然热心传教,创建了 很多大型的 传教所。他们还利用相对安全的修道院图书馆,抄写旧书,写作新书 ,保存了很 多古代文明的典籍。同时他们还利用这些资源,担负起了学校的职责 --这也是当 时仅存的学校了。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如果他们想要躲开现实,想 要寻求真理 ,或是想要深刻的反思自己,那么他们都可以在修道院里寻得慰籍。 当时的修道 院经常被比作一方小小的净土,是在邪恶的沙漠里的绿洲。 教会的一些规程也形成于这个时期。从公元3世纪开始,就有很 多人经常参与 朝圣活动了。从东方传来的圣物崇拜也被逐渐接受,不过很快就走向 极端,变成 了无休止的圣物搜集竞赛。对于不当行为的赎罪和处罚的相关条例也 以成文的形 式确立下来了。像在大约公元600年的圣克勒班就制订过这些对于僧 侣的规定:忘 记说"阿门"要被鞭打6下;偷偷用刀在桌上刻划,鞭打10下;唱诗时 走调,鞭打6 下……同时,教会确立了礼拜的仪式,编写了大量的赞美诗,组织成 立了兄弟会 (非神职人员的一个组织)。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也开始被人重视, 西方第一座 纪念她的教堂--罗马的圣玛利亚·马觉利教堂就建于这个时期。 然而早期的教会内部充斥着教派和教义之争。最激烈的一次大概 要算是公元4 世纪早期由亚利乌所引发的。他的主要观点是耶稣是被上帝创造出来 的,因此他 的神性就一定在上帝之下,并不具备完全的神性。在亚他拿修的组织 下,于公元 325年召开了尼西亚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教会将亚利乌的观点定为 异教,并决议 放逐亚利乌。然而在此之前,众多的传教士已经把亚利乌的观点传播 到了蛮族部 落,特别是高卢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和伦巴人那里--后世的很多 宗教矛盾也就肇端于此。
这些蛮族部落长期以来居住在罗马帝国的辖区外,并且一直零零 星星的穿过 边境迁入帝国境内。在罗马帝国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遍布了蛮族奴 隶、士兵和 角斗士的足迹。整个罗马帝国的领土被分出许多块,提供给罗马的" 盟邦"部落居 住。这无疑是给后来蛮族入侵的燎原之火准备了最后一根干柴。 最早的入侵者是原本居住在中欧的日尔曼人。他们的东面是野蛮 的斯拉夫人 ,再往东则是更加野蛮的匈奴人。以四处掠夺为生的匈奴人被中国的 长城所阻, 掉头进入欧洲,把他们西方的邻居们搅得不得安生,也给罗马帝国的 边境带来了 越来越大的压力,最终导致了边防的全面崩溃。 公元376年,日尔曼部落中的西哥特人渡过多瑙河的下游。他们 是一个永远在 行军的民族,是一支在马车里带着老幼妇孺的全副武装的部队。他们 的骑兵在君 士坦丁堡附近歼灭了帝国的步兵,连帝国皇帝也死在战场上。西哥特 人在他们的 著名领袖阿拉里克的带领下,横扫整个希腊,然后转而向西,于公元 410年攻陷了 罗马城。他们很快发现,意大利这块土地过于贫瘠,不足以供养他们 整个民族, 于是离开意大利,穿过高卢,进入西班牙。在那里,他们建立起了自 己的西哥特 王国,一直延续到公元8世纪穆斯林占领这个地区为止。 然后入侵的是汪达尔人--他们因为恣意的破坏而闻名,也因此成 为一个代表 性的名词被保留在我们的语言里。他们一路穿过高卢和西班牙,在古 迦太基的遗 址上建立起了一个强盗王国。
公元455年,他们渡过地中海,开始了 对罗马本土长 达两周的侵掠。他们把朱庇特神庙的屋顶掀了下来,因为他们认为那 是黄金做的 ;他们还掠走了很多雕像,尽管他们看重的可能是做成雕像的青铜而 不是这些雕 像所体现的艺术。 再后面来的是属于蒙古人种的匈奴人。西方人对他们已经是惊弓 之鸟,只要 一想到他们毛发稀疏的黄色面孔,想到他们脸上自幼就有的疤痕,想 到他们细小 而诡谲的眼睛,就几乎要被吓破了胆。他们的卓越领袖是人称"上帝 之鞭"的阿提 拉。在他的带领下,匈奴人于公元451年入侵高卢。罗马人,西哥特 人和其他的一 些日尔曼部落联合起来对抗匈奴人,并且在加泰罗尼亚平原和阿提拉 作了一次决 定性的会战,遏制了匈奴人的势头。匈奴人于是转向东南,进入意大 利本土,兵 临罗马城下。最后是教皇"大"利奥出面,才化解了这个危机。不久阿 提拉突然去 世,匈奴人纷纷散去,离开了意大利。 日尔曼人中的法兰克人原本在蚕食罗马帝国的边界地区,也就是 今天的比利 时。在其他蛮族部落入侵罗马帝国的时候,他们也开始向南迁移。勃 艮第人则渡 过 茵河的上游,进入的地区也就因他们而得名为勃艮第。兵微将寡 的罗马军队 为了维持大陆上的局势,不得不从公元5世纪开始,逐步从不列颠群 岛上撤军。当 地居民对帝国的这一举措极为不满,向皇帝抗议并要求帮助,但是得 到的回答却 是他们必须自己对付目前的局势。在当时的不列颠岛上,北方的匹克 特人越过哈 德良长城南下,苏格兰人从他们居住的北爱尔兰出发,不断地骚扰不 列颠的西海 岸。萨克逊人--或称盎格鲁-萨克逊人--从丹麦和德国的海岸出发, 劫掠不列颠 的东海岸。当他们发现这块土地确实肥沃的时候,就干脆在那里开始 定居下来。 他们很震惊于罗马人留下的建筑,认为那是"巨人的精巧作品"。不列 颠的本地居 民--一部分是不列颠人,一部分是罗马人--和萨克逊人做了长期和不 懈的战斗, 前后达两个世纪之久,甚至还在公元571年取得了一场不小的胜利。 他们的早期领 袖之一就是阿瑟王。事实上,他是一个不列颠的部落首领,率领自己 的部落抵御 外来的侵略者;在民间的传说里,他则是一个高尚而有侠义精神的君 主,他的部 下就是著名的圆桌武士。不过到了公元6世纪末,萨克逊人已经在不 列颠岛上站稳 了脚跟,那些不甘心被异族统治的不列颠人或者撤向西面的威尔士和 康沃尔,或 者渡过英吉利海峡来到法国的不列颠尼。 蛮族的入侵大体上有两种目的:为了战利品和为了定居地。为了 战利品而入 侵的蛮族--例如匈奴人--只想要那些他们可以用马带走的东西:钱财 和珠宝,而 这些一般只有在教堂和富人家里才有。他们会一时兴起而纵火,不过 以石头为主 的城市并不易着火。如果是在乡村一个小农业主那里,这些掠夺者会 一把火烧掉 他的谷仓,把他饲养的家禽家畜抓来果腹,他们还会毫不犹豫地践踏 他的麦田, 毁坏他的果园。但是为了定居而入侵的蛮族是不会这么做的。他们要 求的是统治 而不是毁灭。他们的人数往往不多,一般是20,000人到120,000人( 包括妇女和 儿童在内),参与作战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他们是一个个 流动的国度, 就和当年追寻迦南地的以色列人一样。他们沿路偶尔也会有一些暴行 ,但是总的 说来,破坏并不是他们的目的。 蛮族的入侵对于帝国的居民来说,并不都是一件坏事。对于那些 赖土地为生 的佃农来说,他的主人是罗马人还是日尔曼人,对他来说其实没有什 么区别,只 要这个主人仁慈一些就行了。甚至还有很多对于蛮族的入侵闻所未闻 的居民:他 们居住在远离蛮族入侵道路的地方,照常过着和以往一样的生活,日 复一日,年 复一年。他们对于远方正在发生的,对于以后的历史产生极其深远影 响的这些事 件全然没有任何知觉。 很多古罗马的东西在蛮族的统治下还是保存了下来:语言,宗教 崇拜,制度 ,法律,甚至还包括统一帝国的理想。不同的文化开始融合,通婚变 得非常普遍 ,种族逐渐混合起来。但是这一段时期的文教无疑衰退了。古罗马的 文化是书面 的,因此它受到过去和现在大量学者的欢迎,但是它已经失去了它本 来的活力。 蛮族文化的核心是行动和力量,而不是记录和传统。因此,它无法对 它自己作出 有条理的记录,并传诸后世。恰恰相反,它当时正忙于用自己的力量 来改造这个 世界。 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些新居民甚至还使得日常生活更舒适和方便 。他们带来 了很多全新的衣料、毛毡和皮毛。更重要的则是他们带来了长裤。( 古代高卢人 已经有穿长裤的,但是他们后来改穿当时流行的罗马长袍。蒙古人带 来的长裤很 快在全世界流行开来,连爱斯基摩人和易洛魁人也穿上了。)蛮族还带来了他们 的日常饮食习惯,例如黑面包和黄油。他们还带来了很多技术上的新 东西:酒桶 和箍桶板(尽管这些可能其实是由高卢人发明的),带木框的马鞍, 还有轮犁-- 它使得北部地区经常被大雨浸透的沃土可以被耕作了。 在精神层面上,勇猛尚武的蛮族为一个意气消沉的社会树立了英 雄战士的楷 模,给这个社会注入了活力。
在所有的蛮族当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要数法兰克人了。他们建 立的国家-- 就是后来的法兰西--成为中世纪文明的典范和中心。 法兰克人是日尔曼人中的一支,最早居住在低地国和莱茵河流域 。公元481 年,15岁的克劳维斯继位成为统治部落一半的国王。他入侵高卢,并 且将自己的 势力逐步扩展到自己国家的北部和西部,一直到达比利牛斯山脉。为 了达到这个 目的,他不光要和高卢人、罗马人作战,还要征服那些敌对的日尔曼 部落,像是 阿拉曼尼人,勃艮第人和西哥特人。在他对外征战的过程中,他皈依 了亚他那修 派的基督教。他的皈依,以及随之而来的他的全体臣民的皈依,在西 欧建立起了 一个基督教正统思想的坚固堡垒。 克劳维斯--在法语中就写成了路易,是法兰西历史上的19位路易 之一--是法 国历史上第一位国王,因此而名垂史册。每个法国的孩子都会对下面 这段话耳熟 能详:"低下你的头,高贵的法兰克人。焚烧你曾经崇拜的,崇拜你 曾经焚烧 的。"这段话是莱茵主教雷米吉斯在为克劳维斯施洗时所说的。公元5 11年,克劳 维斯去世。临终前,他按照法兰克人的传统习俗,将整个王国分成四 块,分给他 的四个儿子。如果不是因为其中的三个儿子先后死于疾病(也许是被 投毒?)和 意外(巧妙的谋杀?),整个王国可能很快就会分裂。这个王朝被称 为墨洛温王 朝--这个名字来自克劳维斯的祖父。这个王朝的统治者们被后世以很 充足的理由 冠以"无为国王"的头衔。 墨洛温王朝的中央政府尽管并不是很强大,但是还是在努力设法 解决当时的 一些问题。原来的那套古罗马的中央集权和税收的制度已经不适用了 ,整个社会 的公益服务也已经全面停止。手中握有实权的是当地的权贵们--他们 大多是法兰 克人。国王们于是把这些权贵任命为伯爵,给他们以军事、行政和司 法上的自主 权,而这些伯爵的义务是向国王提供一定的军事力量--这些军队又是 伯爵们从他 们的下属那里征召来的,他们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下属,这些下属被 称为骑士。 伯爵们提供的军队完全由国王支配,用于对外扩张或是对内防御。伯 爵们不需要 向国王缴纳一分钱,事实上当时流通领域的货币量也少的可怜。国王 自己的收入 完全来自国王自己拥有的私人领地。这套制度假以时日,最后演变成 为封建制。 从国王的角度来看,这套制度实在是很糟糕的。他几乎没有什么 值得称道的固定收入。他能够分给臣下的东西也只有土地而已,而土地一旦被分 封出去就不 会再回到他手里来。他于是越来越穷,越来越无为。到了公元7世纪 中叶,这些可 悲的统治者们干脆已经放弃了任何形式的管理国政的念头,仅仅满足 于在外出时 有王家牛车可坐,有车夫可供使唤了。国王们于是把国事交给一些精 明能干的臣 下--后世称之为执行大臣或者是执行秘书--去处理。在墨洛温王朝, 这样的地位 由王室总管来担当。他们的权力不断加强,最后变得可以世袭,我们 可以把他们 看作是世袭的总理。很快,这些王室总管就不再满足于只是当个有实 无名的国王 了。
一个二十世纪的人如果通过时空旅行,回到公元750年左右的法 国去的话,他 一定会觉得这个国家蛮荒而落后,和西欧的其它地方一样。从他看来 ,东方会更 加对他的胃口。"如果一个现代人回到中世纪,那他会觉得君士坦丁 堡比其他任何 城市更加让他感到自在。"研究中世纪的学者克里斯多夫·布鲁克这 么说道,"在 那里,很多人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对于圣经和古希腊的典籍都有所 了解,对于 上帝和周围的大事小事--大到地震,小到市场的物价--都可以有条理 的说说自己 的看法。那里的经济情况也不错:市场上有充足的流通货币,商店、 集市和手工 作坊等等也是一应俱全,在整个欧洲就数它离后来的工业化城市最接 近了。城市 里的人们按照各自的爱好,聚集在俱乐部或者行会里。"这位异时代 来的访客会震 惊于皇宫内的豪华和奢侈:可以升空的宝座,能够吼叫的人造狮子, 能够歌唱的 机械夜莺。当他在君士坦丁堡市内游览时,他又会感慨于见到的艺术 品和建筑, 特别是世上最优雅的建筑之一--圣索非亚大教堂。如果这位游客对于 一些学术问 题感兴趣的话,他会很愉快的发现市内的图书馆里保存了大量的文献 ,而周围也 不缺乏可以讨论神学和哲学问题的有识之士。 他还可以把自己的旅途延伸到伊斯兰国家。在公元7世纪和8世纪 ,阿拉伯人 在先知默罕穆德的鼓舞下,征服了大半的西方世界。他们帝国的疆域 广至从印度 到西班牙,威胁着东罗马帝国、法国和意大利。在征服之后来临的就 是通商。伊 斯兰世界控制着海洋,他们的货船和商队和中国有贸易往来,在东方 的沙漠上, 出现了众多新兴的城市。公元712年,阿拉伯人越过比利牛斯山脉, 占领了法国地 中海沿岸。公元732年,他们又向法国发起了一次大规模入侵,烧毁 了波尔图的教 堂。他们的入侵在土伦附近遭到了法兰克人的顽强抵抗,领导他们的 是当时的王 室总管"铁锤"查理·马泰尔。土伦一役标志着穆斯林入侵的顶点,因 为在这以后 不久,庞大的阿拉伯帝国就因为内部的矛盾而分裂--厌倦了征战的君 主们想要好 好享受和平生活了。 当我们的旅行者离开伊斯兰国度和东方世界,进入西欧的时候, 他会发现自 己置身在一片"野蛮人"之中。这里的人生活困苦,缺衣少食,而且寿 命很短。生 活的准则是强者生存,而这些强者一般都是强壮的日尔曼人--而且是 随时都把手 放在剑柄上那种。为了生存,小地主们将自己置于领主的保护之下。 城市里提供 的谋生之道少之又少,退化成了一个只是让农民们可以遮风挡雨的地方。
中央政府软弱无能,因此教会的地位越发重要。主教实际上已经 开始行使政 府主管的职能:仲裁民间纠纷,主持公益事业,甚至在必要的时候, 还要武装起 来奔赴前线,抵御外族的入侵。非神职人员们,从国王到农奴,都拜 服在教会强 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面前,承认其包括庇护权在内的一系列特权。 教会对于传教的狂热从来就没有中止过。一位信仰基督教的不列 颠人圣帕特 里克,在被爱尔兰海盗扣为人质时学会了他们的语言,后来在公元5 世纪初,他开 始了让整个爱尔兰岛皈依的传教工作。爱尔兰的教会发展出了它自己 的一套特点 。它是独立于罗马教廷的,组织形式基本上还是苦修派的,牧师们经 常会挑选一 些路途遥远而且环境恶劣的地方作他们的冥想--甚至通过一些不可思 议的手段在 无人居住的冰岛沿岸给自己筑起了房子。牧师们在旷野里读书修身, 很多人可以 阅读希腊文--在罗马,能够阅读希腊文的人几乎找不到了。他们勤于 抄写古老的 宗教经卷,并且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膜拜这些优雅的文字。完成于公元 8世纪或是9 世纪的凯尔之书如今保存在都柏林的三一学院,仍然以它的极大魅力 吸引着各地 而来,怀着崇敬之心的游客。 爱尔兰的僧侣们给予圣帕特里克的回报是他们开始对苏格兰和在 萨克逊人统 治下的不列颠传教。公元6世纪,从异教的中心,苏格兰西部的爱 纳岛上传来了 圣科伦巴让全岛皈依的消息。他的弟子圣克伦班则来到欧洲大陆,把 基督教的种 子传播到了尚未皈依的法国地区和今天的瑞士。 公元596年,受教皇"大"格里高利委托,一批本笃派的僧侣前往 英格兰传教。 他们在当地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是他们的成功也使得他们和爱尔兰教 会的僧侣们 之间产生了矛盾,因为爱尔兰僧侣们的一些宗教仪式并不符合罗马教 廷的规定。 最后这个矛盾以有利于罗马教廷的方式得到了解决,盎格鲁-萨克逊 人的英格兰 从此融入了罗马天主教的大家庭。英格兰的僧侣们也积极的向大陆传 教,特别是 向日尔曼人。著名的英格兰传教士圣波尼菲思(680-755)在今天的 德国一带兴 建了很多修道院,有些一直保留至今。 不久,几乎全部的西欧就都皈依基督教了。但是可以肯定,这种 皈依并不够 深入。一个部落首领可以因为一己之利而皈依基督教,甚至可以让他 部落里懵懵 懂懂的人们都去受洗。但是他们并不能完全忘记他们原先信仰的那些 山野之神, 因此仍然会谨慎地为树神、石神、泉神等等神祗献上供品。异教的宗 教仪式被用 于基督教的目的,原本属于异教的节日也改头换面进入了基督教的纪 年,并且一 直延续至今。不过基督教的神终于还是慢慢取得了统治地位,那些原 来的神祗们 别无退路,只得流落在传说里,变成了各式各样和人作对的妖魔鬼怪 。 世俗的人们发现,贸易正在急剧的萎缩。直到公元600年,东西 方的交通还算 是不错的。从墨洛温王朝的墓葬中发掘出了精美的东方艺术品,在英 格兰的土壤 里也发掘出了来自埃及的贝壳、念珠和青铜器皿,还发现了一个来自 地中海地区 ,并且刻着希腊文铭辞的高脚杯。但是随着海陆交通越来越不安全, 大部分的贸 易都中止了。同时,西方也深受贸易逆差之苦:西方可供出口的货物 很少,主要 是奴隶和法兰克的刀剑,此外还有一些原材料,例如木材和金属,但 是这些货物 过于笨重,运输起来很不方便。 内陆的贸易总算还在延续,商贩们或是徒步,或是骑着载货的牲 畜,挨个地 来到各个居民区。但是他们的麻烦事情也不少:沿路的关卡税,路上 的土匪,严 重不足的流通货币以及随时可能短缺的货源。纵观整个西欧,从事商 贸的人数-- 也就是中产阶级的人数--在持续不断地减少。 但是在古罗马遗留下来的大道上行走的人从来就没有消失过。在 公元7世纪后 期,英格兰维尔茅斯的修道院院长本尼狄·比思考普先后5次前往罗 马,每次都带 着大量书籍、绘画、法衣和圣物回到他的修道院。他还带回了圣彼得 教堂尝试班 的领唱,以此把正确的音乐传授给他那里的僧侣们。朝圣变得相当普 及,特别是 在英格兰,当地居民把朝圣融入自己的习俗,把去欧洲大陆的游历看 作一种充实 和提高自己的途径。他们甚至还前往耶路撒冷朝圣,丝毫无惧于沿路 的各种风险 :阿尔卑斯山的积雪,海上的风浪和海盗,陆路上的土匪和居心险恶 的地主们。 当然,这种朝圣也带来了一些道德上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那些走散了 的女性朝圣 者。公元8世纪,圣波尼菲思就建议禁止女性朝圣,因为"在那些走失 的女性朝圣 者中,能够保全其身的寥寥可数。在伦巴底、法兰西和高卢,几乎找 不出一个城 市里没有来自英格兰的奸妇和妓女。" 从公元6世纪到8世纪的这段时间,也是旧有的知识被大量遗忘乃 至失传的时 期。在那时候的西欧,建筑师不会建造穹顶,造船业者不会设计战舰 ,造车的人 不会造战车。因为没有任何书面的手册和记载保留下来,所以这些后 来者们不得 不一切从头开始。但是在这种种的遗忘和终结里,已经可以隐约见到 一个新的开 端。我们常常把公元500年到1000年这段时间称为黑暗年代,事实上 ,这500年也 确实没有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多少亮色。但是,或许这种"黑暗"其实是 来自我们的 先入之见。在当时的一片阴霾之下,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一种全新的 "野蛮"的活力,一种年轻的朝气和一种乐于学习的潜力。 在第一个千年最后四分之一的时间里,在东方, 赖君士坦丁堡 光辉的拜占 庭帝国上下没有任何可以说是"黑暗"的地方。伊斯兰文化也处在顶点 ,他们改进 农业,促进手工业,并且鼓励科学、哲学、文艺和建筑的发展。他们 还兴建了诸 如科尔多瓦这样的大城市,其中已经带有了现代都市的影子。在西方 ,在法兰克 人和他们的伟大君主查理曼的带领下,西欧也出现了短暂的复兴。
法兰克王国的兴盛始于公元751年。这一年,查理·马泰尔的儿 子"矮子"丕平 写信给罗马教皇,询问这样一个问题:像墨洛温王朝的国王那样软弱 无能的君主 是不是应该被称为"国王"。教皇回信说不应该。丕平于是召集了一次 贵族会议, 选举自己为法兰克国王,史称丕平一世。公元753年(或是754年), 教皇斯蒂芬 亲自前往高卢,为丕平涂圣膏。作为回报,丕平前往意大利,击败了 教皇的敌人 伦巴族人。他还把地处意大利中央的一块土地献给教皇,也就是后来 所说的教皇 国。但是这块土地给教皇带来的烦恼远远超过其好处,直到最后只剩 下一个梵蒂 冈城为止。 教廷对于自己拥有土地的合法性,历来以《君士坦丁献土》这份 文书来证明 。这份文书据说是君士坦丁大帝写于公元312年左右。在文书里,君 士坦丁大帝记 述了他患上麻风病而后又治愈的经过。他原本听从了异教的祭司们的 意见,在朱 庇特神庙门前建了一座洗礼盘,准备用童男童女的血来沐浴。但是听 到这些孩子 的母亲们的哭声后,他又觉得于心不忍。正在两下踌躇之际,他做了 一个梦,梦 中有人告诉他罗马主教西尔维斯特可以治愈他的病,他于是向这位主 教求救。主 教按照洗礼的方式,将君士坦丁在一个盛有圣水的洗礼盘里沐浴了三 次,而后一 只手从天上降下,抓住了君士坦丁。当他从洗礼盘里站起来的时候, 他的麻风已 经霍然而愈了。出于感激,君士坦丁将整个意大利作为送给教会的谢 礼,自己则 迁居君士坦丁堡,并且留下这段记载,说明自己对不朽的圣彼得的后 人们的这笔 捐赠。但丁后来就此而慨叹:"君 刻苟“。 汝乃多少罪恶之源!"其 实这段指责 对君士坦丁并不公平--真正的罪恶之源是几个心术不正的宗教狂热分 子,他们伪 造了这份可说是有史以来影响最为深远的假文书。人们一直认定这份 文书是真品 ,直到15世纪,人文学者洛伦佐·瓦拉才通过历史学和语言学的考证 断定这份文 书是赝品。 丕平一世的王后,"大脚"伯莎为他生了一个儿子,起名为查理。 查理于公元 768年继位,我们今天称他为查理曼,意思是伟大的查理。从体格、 气魄、胸襟、 智慧、勤奋等各个角度来说,他都当得起"伟大"这个评语。从他的遗 骸判断,他 的身高有6英尺4英寸(折合约193cm--译注),比同时代的人们普遍 要高出一头。 他的头发是淡黄色,头颅浑圆,眼睛大而有神,脖子粗而短。他留着 一大把法兰 克式的小胡子,而不是象后世传说里那样留着一把大山羊胡。尽管他 日常饮食都 很有节制,但是在他的晚年,他还是变得大腹便便。他说话的音调很 高,而且常 常说得唾沫飞溅。他喜爱各种剧烈的体力活动,尤其是打猎:他曾经 亲自在东部 的森林里猎过野牛。他还可能是王国里最厉害的游泳健将。他在亚琛 的王宫里建 了一个可以同时容纳百人的玛瑙泳池。他还极度地好色。他痛恨典礼 、仪式、宴 会等各种繁文缛节。他待人热情,不拘小节,经常会把各种各样的人 请来一起用 餐而从来不去过问别人的出身。他还非常平易近人。他在王宫的门口 挂了一口钟 ,鼓励他的臣民们敲钟向他鸣冤。根据民间传说,曾经有一匹被主人 遗弃的老马 敲过那口钟,查理曼于是找出了那个无情的主人,并且因为他抛弃自 己忠诚的仆 人而狠狠的惩罚了他一番。他一般都是说日尔曼语,但是他的拉丁语 说得同样流 利,甚至还会说一点希腊语。他喜欢音乐,很以自己培养的少年合唱 团为骄傲。 他还是第一位法兰克民族的民俗学者,收集了大量古老的法兰克民谣--可惜后来 毁在他那个笃信宗教的儿子手里。他甚至还试图汇编他母语的语法。 "他还努力学 习书写,在枕头下面也放着笔和空白的记事板,这样只要一有空,他 就可以试着 让自己的手习惯于写字。但是由于他已经错过了学习写字的最佳年龄 ,终于还是 事倍功半。"他的朋友,也是他的传记作者艾因哈特如是说。
他屡屡向外扩张,拓展自己的疆土。他征服了意大利北部的伦巴 人,东部的 巴伐利亚人和野蛮的萨克逊人。他每征服一处,就把罗马天主教带到 那里。他还 曾经进攻过穆斯林统治下的西班牙,但是无功而返。不过这次远征在 西方的历史 里一直占有一席之地,因为它孕育出了不朽的史诗《罗兰之歌》," 罗兰兄弟, 吹响你的号角。查理听到,他会派兵回来。"(胡小跃译本--译注) 查理曼和他的法兰克王国已经成为了当时欧洲最强大的一股势力 。弱者总是 有一种倾向,要让强者来保护自己--教皇利奥三世就是这样一个不幸 的弱者。公 元799年,一群罗马贵族在街上对这位教皇大打出手,还威胁要割他 的舌头,挖他 的眼睛,不过最后仅仅是用刀在他眼睛上划了一道而已(尽管后来他 的视力得以 恢复,但是眼皮上一直留下了疤痕)。利奥三世逃到查理曼的国度内 ,恳求查理 曼为他恢复罗马的秩序。尽管查理曼对于这种事情有点不太耐烦,他 还是出兵意 大利,并且以他一贯的高效很快镇压了闹事者。 公元800年的圣诞节,查理曼和他的大军留在罗马,参加了在圣 彼得大教堂由 利奥三世主持的弥撒。查理曼身穿罗马式样的长袍和披风,腰间围着 一条金腰带 ,脚上穿着镶满珠宝的便鞋,跪在祭坛前--祭坛上是一顶华丽的皇冠 。查理曼站 起身来;教皇从祭坛上拿起皇冠,亲手把它戴在这位伟大君主的头上 。在场的罗 马人--很显然是预先排练好了的--齐声三呼:"生命和胜利,永远属 于伟大上帝的 受冕者,罗马人温和的皇帝查理·奥古斯都!"按照拜占庭习俗,教 皇俯伏在查理 曼脚下,亲吻他长袍的下摆,膜拜这位刚刚被加冕的皇帝。在西罗马 帝国灭亡300 多年后,西方历史上又出现了第一位罗马皇帝。 这次加冕典礼说明了什么?很明显,查理曼本人并没有很严肃的 对待这件事 情,因为后来他仍然一直自称"法兰克与伦巴底之王",在加冕以后也 从来没有再 去过罗马,没有穿过罗马式样的衣服。但是在历史上,这件事情的影 响是颇为深 远的。它标志着权力重心从东方转移到了西方。直到公元8世纪,意 大利还一直 是拜占庭文明下的一个附庸,而法兰克人和查理曼则改变了这一局面 ,把它从地 中海文明的手里抢了过来,并且把它和西欧从此牢牢地绑在一起。所 以这次加冕 标志着一个新的"欧罗巴"即将形成。同时这次加冕也开了后世教皇认 可皇权的滥 觞,教皇们从此可以通过认可和控制皇帝来控制整个世界。从这个意 义上说,这 次加冕其实标志着西方文明的诞生。 查理曼在国内建立起了一个高效的中央政府,在这方面的功业同 样值得称道 。他把两套截然不同的制度在帝国内融合起来:一套是日尔曼人的, 地方领主有 相对独立的一些权力,并且只向上一级的领主负责;另外一套则是古 罗马的中央 集权体制,一直被教会所沿用。他发明了一种检查制度:从朝廷派出 两位结伴而 行的钦差,沿途明查暗访,并且及时向皇帝汇报。他还一直忙于颁布 法规、条令 ,各种各样的事情都要定下规则--这一点上拿破仑倒是和他很像。他 还每年召开 一次由贵族教会高层人士参加的评议会(可算是早期的议会了),不 过这些与会 者们除了到场聆听和按时鼓掌之外,也就没什么可做的了。他还事无 巨细的管理 国内的一切事务,从教会的到世俗的,从政府的到私人的。查理曼为 后世信仰基 督教的君主们树立了一个楷模,成为众多后来者追随的偶像。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 23: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查理曼不忙于对外征战而留在国内的时候,他的大部分时间都 花在四处巡 游和视察上,以美食和各种娱乐来犒劳自己。公元802年,阿拉伯的 哈里发哈伦· 阿尔-拉什德赠送了一头大象给查理曼,此后查理曼出游时一直都带 着这头大象 。哈伦还赠送了丝绸、铜制烛台、香料、药膏、香油。礼物里还有一 些很有趣的 东西:一个巨大的彩色帐篷,象牙雕成的一副象棋,还有一座设计精 巧的水钟, 到了整点有铜球落下报时,还有机械驱动的骑士从钟旁的暗门里走出 来--时间是 几点钟,骑士就有几个。这些礼物对于加洛林王朝的艺术风格可能产 生了一些影 响。 查理曼最喜爱的居城是亚琛(地处今天的德国境内,靠近比利时 边界)。他 在亚琛兴建了著名的八角小教堂--它是那个时代保留得最好的遗迹。 这座教堂从 上到下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简朴。我们可以想象,当查理曼手下的 高级僧侣们 在这里济济一堂的时候,他们满身的华贵装饰一定更加凸现出教堂本 身的简朴。 查理曼时代还有一些别的大手笔,可惜今天已经湮没,像是在美因茨 横跨莱茵河 的木桥(也有人认为是浮桥),长达半英里;还有当时开凿的贯通多 瑙河和美因 河的运河。 查理曼按照日尔曼习俗将自己的近侍分封为诸侯,将大片的土地 授予他们终 身所有。(但是这些诸侯死后,他们的继承者是几乎不会归还土地的 。)这些诸 侯又把这些土地再次分封给自己手下的小诸侯。诸侯们只需要向自己 的直接上级 效忠和在战时提供士兵供驱策。这些就已经和后来的封建制非常相象 了。 查理曼的国度的最小单元是领地,也称采地。在某种意义上,领 地可以看作 是罗马帝国时代的庄园的翻版。在领地的中央是领主的住所,在它的 周围簇拥着 一圈别的建筑:教堂,磨坊,锻造场,面包房,马厩,谷仓,鱼塘… …偶尔还会 有专为女士服务的裁缝店。再外面是聚集在一起的农民们的小茅舍。 整片领地实 际上是完全自给自足的一个小王国。 查理曼把自己看作是国家之父,认为自己的责任是为子民们提供 福祉,包括 物质上的,精神上的,还有思想上的。对于这种责任的认识是以前的 君主们所没 有的。查理曼亲自指定自己的大主教,并且参与对整个教会的监督-- 从最底层的 牧师到大主教。他制订的律法相当严格,对于在大斋期进食、在星期 五吃肉、拒 绝接受洗礼这些行为都要判处死刑。他还建了不少修道院,其中有一 些规模相当 庞大,例如在图尔的圣马丁修道院就动用了2000名农奴参加修建。僧 侣们整天忙 于祈祷和宗教仪式。在森图拉的圣里魁尔修道院有300名僧侣和100名 侍从分成三 班,昼夜不停地为查理曼的健康和灵魂的救赎而祈祷。他们总共动用 了30座祭坛 ,12位主教,15口钟,还有大量的圣物:来自56位殉道者,34位苦修 士,14位圣 女和14位其他的圣徒。 查理曼一直想要为自己的帝国树立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文化应该 糅合了罗马 文化、日尔曼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元素。他打算从普及教育开始做起 ,结果他很 快就和历史上有类似想法的君主一样,发现首先要解决教师的问题。 当时他国内 的合格的教师极少,而且就是这极少的教师还几乎都是教会培养出来 的。 查理曼于是向国内外发出文告,把当时最杰出的教育家们都召集 到自己周围 ,为首的是著名的"约克的"阿奎因。这些学者们留在查理曼开设的宫 廷学校里, 在教学的同时进行学术研究--至少从当时的眼光看来是如此。查理曼 一直关注着 宫廷学校,有记载说他曾经亲自鞭打一位没有学好拉丁语语法的孩子 。学者们还 和王室成员组建了一个俱乐部,在俱乐部里他们互相以化名相称,阿 奎因的化名 是佛拉克斯(古罗马历史上有两位佛拉克斯,均为著名学者--译注) ,而查理曼 的化名则是大卫王。 宫廷学校在教授拉丁语和为贵族启蒙方面做了很出色的贡献。它 还使人们开 始重新学会欣赏古典著作,而这些著作长期以来都是被教会斥为异端 的。查理曼 还发下通告,要求宗教机构也必须接受人文教育,以便更好地理解宗 教典籍。在 他的要求下,整个国家的僧侣们都开始忙着抄写保存在图书馆里的古 代手稿。今 天的我们必须感谢这些僧侣的不懈劳动--当然还有背后那道查理曼的 命令,因为 我们今天能够读到的古代拉丁著作当中,靠着卡洛林王朝的抄本而传 世的就超过 百分之九十。 在从事繁重的抄写工作的时候,这些抄书匠们发明了他们自己的 手写字体, 也就是"卡洛林小写体"。和它相对的是罗马时代的大写体和墨洛温时 代的草体。 卡洛林小写体紧凑易读,而且全用小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字体 。公元15世 纪的人文学者们受够了笨重的哥特体,于是想要在从古罗马流传下来 的手稿里找 到一些更好的字体。他们找到的字体很快就被一直使用至今,后世称 之为"罗马体 ",实际上它就是"卡洛林体"。 查理曼掀起的这场文化教育的运动对于保存古代文明和影响以后 的中世纪社 会做出了可以说是不朽的贡献:在历史上,人们的文化程度在卡洛林 王朝之前达 到了前所未有的最低点。然而这场运动实在也当不起后世给予的"卡 洛林复兴"这 个夸张的名号。当时几乎没有什么原创作品,仅有的一些从今天看来 也没有太大 的意义。当时生产出来的主要是教科书,前人的著作选集和百科全书 ,而很少有 真正意义上的作品。当查理曼这个主要的推动力量消失以后,这场复 兴也就很快 成为过去。在查理曼死后的200年内,欧洲在创新思想上都是严重的 乏善可陈。 而查理曼帝国的命运也并没有好到哪里去。在查理曼死后,他的 帝国很快就 沦为了内部倾轧和外部威胁双重打击下的牺牲品。但是查理曼留下了 一个丰功伟 业的回忆,一个大权在握、仁慈宽厚的君主的楷模,一个鼓舞整个民 族的英雄, 一个创造新世界的神话。他的名字成为一个传奇,一个口号,一个魔 咒。
其实,甚至在查理曼生前,他的帝国就已经开始遭受外来的威胁 了。在东方 出现了威胁安定的西欧的因素。天性凶悍好斗的斯拉夫人占据了巴尔 干、马其顿 、一大半的希腊、俄罗斯以及今天的的德国东部。四处流浪的马扎尔 人一直垂涎 着今天的匈牙利。后来他们的前沿一直推进到意大利北部和莱茵河谷 地。公元 925 年前后,他们甚至把战火烧到了洛林和勃艮第,不过在公元955年被 德意志的奥托 大帝击败。这个民族于是在肥沃的匈牙利平原定居下来,并且很快发 现锄和犁给 他们带来的,要比火和剑多得多。 南面则仍然是阿拉伯人的天下。他们占领了包括拜勒阿里克群岛 在内的主要 岛屿,控制了地中海。他们还以西西里岛为跳板,在唯利是图的贵族 甚至主教的 默许下,进攻意大利本土。公元846年,他们进占罗马,把圣彼得教 堂洗劫一空, 还侵犯了使徒的陵寝。他们还重新在法国南部建立起了根据地,掠夺 的地域北至 勃艮第。他们还攀上阿尔卑斯山的隘口,抢劫过往商人,或者绑架路 过的高级神 职人员,勒索巨额赎金。 这时候的北方出现了可怕的维京人。他们原本是日尔曼人的一支 ,居住在苦 寒的斯 暗夏 维亚半岛上,利用每年短暂的夏季在贫瘠的土壤上进行 有限的农作 。因为某种原因,他们被激励着走向海洋。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一场饥 荒,也可能 是人口的骤然增长,当然也和他们对自身武力的自信和高超的造船技 巧不无关系 。他们中的一部分向东方和南方进发,来到第维纳河和沃尔库霍夫河 的上游,然 后顺着第聂伯河和第聂斯特河来到黑海。公元865年,他们进攻了拜 占庭帝国。他 们将大批战利品带回斯 暗夏 维亚,其中包括无数拜占庭和伊斯兰铸 造的硬币。 他们当中的一支以基辅为首都,统治着俄罗斯境内的一个小帝国,最 后这些统治 者逐渐地被他们的臣民--俄罗斯人完全同化。 另一批向北和向西的维京人在公元9世纪占领了冰岛,不久又占 领了格陵兰, 有些走得远的维京人甚至到达了美洲。但是最吸引维京人的还是西欧 。他们进攻 英格兰,然后以它为跳板又进攻爱尔兰。公元810年,他们开始攻入 法兰克王国的 腹地。据说,当查理曼看到维京人的船只在英吉利海峡里像黑鸟一样 往来航行的 时候,悲愤得竟至泪下。他下令组建舰队,并且在沿岸修建了望塔, 但是这些努 力都不过是杯水车薪,每年夏天维京人都会把他们的战线向前一推再 推,沿路烧 杀抢掠。公元859年,维京人的船队绕过了直布罗陀,进入地中海。 不出几年,罗 马也处在维京人的威胁下了。 维京人有自己的一套抢劫策略。他们一般会占据海岸附近的一个 岛屿或是一 个筑有城墙的滨海城镇作为基地。他们首先坐着自己的轻骨船在河流 里溯源而上 ,在到达一个他们认为合适的地点以后,他们就骑着从当地居民手中 抢来的马匹 ,进攻附近的城市或是修道院。他们无法搬运太笨重的货物,所以他 们对金银珠 宝特别感兴趣。圣餐杯和圣骨箱--这些都是修道院的至宝--是维京人 最喜爱的战 利品。维京人的最佳武器是恐怖。他们会向途经的城镇勒索一笔钱财 作为"保护费 ",然后继续前往下一个目标。如果有哪个城镇胆敢抗命,他们就会 毫不犹豫地还 以颜色,根除一切反抗的力量。他们的凶残连那个时代见惯了流血的 人们都为之 色变,甚至在祷文里都加上了这么一句:"全能的主啊,请你把我们 从那些狂暴的 北方人手里解放出来吧。"维京人身材高大,留着淡黄色的胡须,身 着锁甲,外面 罩着红色披风,令人望而生畏。他们以一种嗜血的激情投入战斗,留 在他们民族 自己的记录里的话是"状如疯犬"。他们相信主神奥丁会使他们的敌人 眼瞎耳聋, 还会把敌人手里的刀剑变成木棍。战斗中的维京人自称是"狂战士"。 据说他们的 疯狂来自他们作战前食用的一种具有轻微致幻效果的菌类,但是也有 研究者认为 ,他们的凶残其实只是僧侣们见到他们的渎神举动后,出于震惊而捏 造出来的。 北欧人在法国的土地上恣意横行,随心所欲的侵占城市。在40年 的时间里, 巴黎就被围攻过4次,洗劫过3次,焚烧过2次。从汉堡到波尔图,凡 是北欧人的足 迹所至,修道院都未能逃脱被劫掠的厄运。 维京人之所以在侵略中大获成功,原因来自几个方面。首先是他 们的精神: 勇猛、冷酷、坚忍,还有他们对于这些民族特质的一种不可思议的崇 拜。另外他 们对于每次作战,都要拟出详尽而周到的计划。当然,还有一个很重 要的原因就 是他们的造船和航海技术都是当时首屈一指的。 由于维京人有用物品殉葬的习俗,所以从他们在沼泽地区的墓葬 里,得以发 掘出一些完好无缺地保存至今的龙船。龙船的船身长约60英尺,龙骨 由一条笔直 的树干做成。船舷固定在迭接的肋材上,肋材则是通过绑在楔子或者 木钉上的皮 带而固定在船的骨架上。选作船壳的木板质地薄而坚韧。在船身中央 安置了一根 桅杆,上面挂着用杂色的 址牟 做成的船帆。船桨只是用来?付紧急 情况的,平 时很少用到。这种船一次航行最多只能装载39人,他们的全部活动范 围就是甲板 上的那一点空间,休息时就露天躺在上面,任凭日晒雨淋。他们携带 的干粮只能 满足最低限度的需要--当然,船上是不能生火做饭的。出海的维京人 不仅是强壮 的战士,也是优秀的航海者。他们从挪威沿海和法罗岛出发,开始航 行在雾茫茫 的北海上。他们没有罗盘,赖以辨明航向的是船位推算和空中的飞鸟 。当然,他 们当中很多人最终没能到达预定的目的地,原本想要驶向冰岛的却来 到了格陵兰 ,或者干脆在大洋底着陆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欧人的冲动也慢慢平息下来,而且他们的入 侵也由于当 地人有组织的抵抗和修道院纷纷迁往内陆而遭遇挫折。居留在维京人 要塞里的人 们逐渐变成了商人:在一个维京人酋长的墓穴里,他的佩剑旁边放着 一副天平。 留下的维京人也慢慢变成了农民,开始依靠自己的劳作为生--毕竟, 他们在故乡 时本来就是农民,何况他们实在是爱上了这片肥沃的土地。他们爱上 的还有当地 的法国女子,并且用婚姻和血缘作为纽带把自己和当地连在一起。海 盗的子女们 不再迁徙,他们信仰基督教,并且只会说法语。他们接受的是当地的 罗曼文化而 不是自己父亲的文化。这些民族通婚后代的地位在公元911年被正式 认可,其标志 是国王"糊涂"查理和维京酋长罗尔洛签订的条约。条约规定罗尔洛将 效忠王室, 作为国王的侍从,并且皈依基督教;国王则任命罗尔洛为当地的领主 。这片土地 后来就因此而被称为"诺曼底"。
维京人--他们被盎格鲁-萨克逊人误称为"丹麦人"--到达不列颠 的时间最早 是公元787年。他们绕过苏格兰北部,在爱尔兰登陆,并且在当地定 居下来,以当 地居民的贡赋为生。公元815年,他们在爱尔兰建立了一个自己的王 国,定都都柏 林。一开始,他们借着春季的东风来到英格兰,然后再乘着秋季的西 风,带着战 利品回到爱尔兰。后来他们就开始在英格兰过冬,最后就干脆把英格 兰当作自己 的家了。他们占领的地域--英格兰的东北部,约克郡,诺福克和英格 兰中部--施 行的法律是丹麦法,未被他们占领的地区每年要向他们缴纳大量的银 钱,史称"丹 麦金"。他们对待当地人的态度傲慢而冷淡:当地人必须称呼他们"丹 麦大人",如 果当地人和一个"丹麦人"在一座独木桥上碰到,当地人必须让"丹麦 大人"先过桥。 当地居民反抗维京人入侵的运动是由"韦塞克斯的"国王艾尔弗雷 德领导的。 后世恰如其分地将这位国王冠以"伟大"之名,因为他以自己的斗志鼓 舞了整个国 家的反抗运动,最终影响了历史的进程。(其他的英国国王都没有资 格被称作"伟 大",只有后来的女王们才有此殊荣。)艾尔弗雷德领导自己的人民 ,经过漫长而 艰苦的战斗,终于赶走了大部分领土上的丹麦人。艾尔弗雷德不仅是 一位伟大的 君主,而且英明仁慈,勤于政务。他还发明了不少像牛角灯和计时蜡 烛之类的小 东西。他痛感于自己治下的牧师们的无知和人民的蒙昧,于是像查理 曼一样开办 了一个宫廷学校,并且也从国外召集了很多教师。比起他效仿的楷模 来,艾尔弗 雷德自己的文化程度要高的多。他曾经亲自将一些宗教方面的著作翻 译成盎格鲁 -萨克逊语。在他的一本书的后记中,他这样写道:"我认为他是个 愚蠢而可悲的 人:他不趁着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试着多理解一些东西,而是寄望 于在死后的 永恒里什么都得到解答。"他眼中的天堂一定不是懒散而幸福的,而 是属于知识和 求知的。 在第一个千年将要结束的时候,盎格鲁-萨克逊人占据了英格兰 的绝大部分 区域,人口超过一百万。当时的英格兰在我们看来是一片孤立而落后 的土地。森 林占据了国土的绝大部分,有些还是原生林。这些森林为居民们提供 燃料和休闲 场所,还为是家庭养猪的饲料来源。农民们的耕地根本得不到很好的 照料,牧场 也长满各种灌木丛,独立的农场几乎没有。很多人居住在小村里,小 村的建筑往 往都散布在一条街道的两侧,或者是围着一片绿地--这种建筑风格最 早可能是为 了防止养殖的牛群遭到强盗和狼群的袭击而设计的。居民们的卧室是 和自己饲养 的家畜公用的--他们的房子总共也就只有一个房间,没有烟囱,屋顶 是未加修整 的茅草,墙壁是涂过泥的编条或者木头。 城镇的数目自从罗马灭亡一来就一直在不断地减少,到这个时候 已经所剩无 几。城镇仍然算是贸易中心,但是在市镇上进行的贸易量到底有多少 ,实在值得 怀疑--不过几乎可以肯定是很小的。在那里一般只是交易一些生活必 需品,例如 盐、鱼和谷物之类。英格兰出产的羊毛、奶酪、奴隶和刺绣也有少量 的出口,换 回一些奢侈品:酒、丝绸、珠宝、玻璃……城镇里还有少量人从事金 属和木材的 生产。当然还有铁匠,他们的工作是打造武器和工具。 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看他值多少赔偿金--也就是他 如果被杀, 凶手需要向他的家人赔偿多少金额。在肯特郡,一个伯爵的赔偿金值 300头牛,这个价钱是一般人的三倍。奴隶是没有赔偿金一说的,但是杀死奴隶的 人还是要向 主人做出一点赔偿--一般是一镑。英格兰的贵族多,但是有一大批乡 绅(也就是 土地所有者),他们通常生活舒适,拥有一笔金银珠宝,宅院和衣着 也很体面。 当时的英格兰男子标准衣着是及膝的外衣和长裤,外面还要套上 一件斗篷, 用领针固定好。女性则是过膝的长裙,外面同样是斗篷。女性的装饰 品包括戒指 、护身符、项链,甚至还有头饰。妇女的工作是照顾整个家庭的日常 起居和招待 客人。她有相当的法律地位,在自己的名下可以拥有地产并且可以自 由处置自己 的地产。一般的平民,也就是自由人,常被称为"乡下人",他不从属 于哪块土地 ,而且可以自由买卖土地。不少这种"乡下人"是农夫,但是也有一些 成为专业的 工匠。比自由人低一等的是农奴。他们隶属于某块土地,并且跟这块 土地一起被 主人买卖。尽管农奴的处境并不比很穷困的自由人差多少,他们还是 竭尽所能地 获取自由:他们可以逃到"丹麦人"那里去,或者被自己的主人解放, 或者自己攒 钱赎身。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是奴隶。奴隶的来源是战俘和无力还债的 穷人,奴隶 的子女也是奴隶。有些走投无路的穷人会把自己或是孩子卖为奴隶: 他们来到教 堂前,脖子上套着绳子,头顶上摆上一个便士。 当时通行的是盎格鲁-萨克逊人的法律。不过与其说这是法律, 不如说是一 个各部落不成文风俗的汇编。一个受了委屈的人可以把自己的案情提 交给当地的 公众审议会,这个公众审议会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确认案情和证据,而 是确认当事 各方供词的可靠程度。控方和辩方都要公开宣誓,声明自己清白而对 方有罪。如 果当事人中有富人或是贵族的话,他们的宣誓可以得到其他人的支持 --这些人的 地位相当于证人。如果审议会无法确定供词的真伪,那就必须借助于 一些考验来 判断了。一种考验是让被告拿着一块烧红的铁块走过9英尺的距离, 还有一种则是 要被告伸手从一锅开水里拿出一块石头。如果手上的伤口在3天之内 出现愈合的迹 象而没有化脓,那么被告就是清白无辜的;而如果没有愈合,那么被 告的命运将 会比这只手惨得多。 修道院仍然是文化和思想的乐园。受过教育的僧侣在修道院里抄 写并讲解保 存下来的手稿,匠人们开始设计出各种装饰艺术,并且应用在十字架 和墓碑上。 民间的艺人们学会了在金属制品和珠宝上加以装饰,纺织艺术品--特 别是刺绣-- 也出现了。英格兰的文学历史可以一直溯源到中世纪初,著名的有基 督教诗人凯 德蒙,还有民族史诗《 窗 伍夫》,从艺术加工和诗歌体例来看都属 于佳作。当 时的英格兰人为了一个稳定、安宁和公平的国度而作出不懈的追求, 他们的理想 和努力在文学和艺术上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但是如果有人研究查理曼死后两百年的欧洲,他会发现,这段历 史根本无法 激发即使是最浪漫的人的一丝联想。人生是短暂而艰难的。很多新生 的婴儿只来 得及匆匆看一眼这个世界便死去。当时的人们普遍遭受着长期的营养 不良,从墓 葬中发掘出的骨骸证明了这一点。衰老很早就到来,老人们对于死亡 则抱着一种 近乎欢迎的态度。残暴的统治者比比皆是。维京人和撒拉逊人到处抢 掠,东面还 有虎视眈眈的马扎尔人。当外族的掠夺者离开后,当地的贵族就将化 为瓦砾的修 道院和下属的土地据为己有,因为他们相信原有的地契都已经化为灰 烬了。强者 用铁和血维持统治,弱者乐于放弃自由以换取安全,因为在一个充斥 着无政府状 态的年代里,自由实在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帝国也已经彻 崩溃。教 皇不仅毫无 权力可言,而且腐化得近于可笑。一位教皇的情妇马洛齐娅就曾经把 她的儿子和 孙子也推上了教皇的宝座,甚至还参与策划了谋杀另外一位教皇候选 人的计划。 她的孙子,也就是教皇约翰十二世,于公元963年被奥托一世废黜, 理由有下面一 些:在马厩里任命执事;秽乱教皇厅;阉割红衣主教;为撒旦祝寿; 玩骰子时祈 求朱庇特和维纳斯的保佑……当选的教皇经常有生命危险,曾经有连 续三任教皇 ,在位分别只有四个月、一个月和十七天。在前后100年时间里,6位 教皇被暗杀 ,还有两位被饿死在监狱里。在公元991年一次集会上,与会的法国 主教们这样感 慨:"我们正在目睹着反基督教时代的来临,伟大的使徒们好像已经 预言过这种堕 落的情形了。" 不过情况并没有那么糟糕。基督教作为一种信仰,给人们带来希 望和解脱, 在动荡的年代里反而深入人心。克伦尼的修道院制度建立后,为人们 树立了以热 忱献身于宗教的楷模。"基督教国"这个概念最早于公元880年左右由 教皇约翰八世 提出,它代表了基督教徒要以一个团结的欧洲对抗异教的理念。维京 人和马扎尔 人也在皈依基督教后,在自己占领的土地上定居下来。甚至智力活动 也没有完全 停止。在著名的大修道院里--例如巴黎的圣·亚眠·普莱修道院和瑞 士的圣高尔 修道院,抄写古代手稿的工作一直没有停止过. 当代的研究者们还在这段黑暗的年代里发现了技术上的重要创新 。尽管当时 的人们普遍地因循守旧,但是一旦有人发现了更加有效的新技术或是 新方法,大 家还是会群起而效之的。而且从蛮族的天性和客观环境的要求来说, 他们是善于 创造的。当时三圃轮作制已经成为标准做法:一轮是冬小麦或燕麦, 一轮是豆类 或春小麦,最后一轮是休耕。我们熟知的很多水果都是从东方传来的 ,在这一时 期也通过人工选择而在品质上有很大提高。从石器时代开始使用的石 头和木质的 工具逐渐被金属工具取代。欧洲最早的有记载可查的曲柄装置是公元 9世纪的石磨 以及随后不久出现的一种类似手风琴的乐器。磨坊也开始普及了。公 元6世纪的时 候,高卢全境的磨坊只有十来座,而到了公元1086年,英格兰有案可 查的磨坊就 已经有5624座了。最了不起的发明是在畜力牵引装置,特别是马具上 。古代的挽 绳套在置于马肩隆或是牛角的轭上,轭固定在绕过牲口胸部的皮带上 。这样做的 问题是皮带勒在牲口的气管上,牲口拉得越用力,被皮带窒息得就越 厉害。从很 多古代绘画和雕塑上都可以看到,马匹为了顺利呼吸空气而扭过头去 。然后到了 公元900年前后,大概是受到中亚的影响,人们发明了马颈轭。这种 装置固着在马 的肩部,从而把气管解放了出来。这一改进将马的牵引力量提高了四 到五倍,使 它很快就取代了缓慢而笨拙的牛。 用于运输的马匹要负荷的重量超过了大自然所预期的马匹负重, 导致了马蹄 破损和脚部疾病的大量出现。罗马人就已经偶尔使用足套包裹马蹄, 但是可以确 认的第一个真正用钉子的马蹄铁一直到公元9世纪末才在欧洲出现-- 这可能和马蹄 需要通用规格的铁钉有关系。而一旦出现,马蹄铁就很快被西方大量 采用。后世 的重装骑兵如果没有马蹄铁将是无法想象的。这些新发明--包括马蹄 铁、马颈轭 还有双排马匹的挽具--彻底改变了西方的经济面貌。 马镫的出现就相对难于理解。古代希腊和罗马人骑马时用毡子铺 在马背上, 可以想象骑在骨头突出的马背上,只有一条薄薄的毡子,一定是迹近 折磨。古代 中国人发明了用木框的马鞍,后来传给了匈奴人。接下来的一步似乎 是顺理成章 的:在马鞍两侧出现固定两脚的装置。但是很奇怪,马镫一直到很后 来才出现。 在印度发现了一副早期马镫,时间在公元100年前后,中国的马镫则 出现在公元5 世纪。西方最早的关于马镫的记录就更晚,要到公元9世纪:从米兰 发掘出的一块 祭坛碎片上,描绘着一位脚蹬马镫的骑士。大概从那时候开始,马镫 也被普及了 。有了马镫,一个全副武装的人终于可以稳定的坐在马背上,挥舞他 的剑而不用 担心摔下,也可以经得起长矛对他的盾牌的冲击。马镫将骑兵纵向和 侧向的攻击 范围都扩大了。这个技术上的创新对于后来的历史产生了非常深远的 影响。


按照在文中出现的先后为序。有些衍生词在主词目下列出。 Auvergne 奥维涅 Romulus 罗慕路斯 Odoacer 奥多埃斯 Autun 沃腾 Milvian 米里维安 Constantine 君士坦丁 Constantinople 君士坦丁堡 Gregory, the Great "大"格里高利 Benedict, St. 圣本尼狄克 Benedictine 本笃派 Columban,St. 圣克勒班 Santa Maria Maggiore 圣玛利亚·马觉利 Arius 亚利乌 Athanasius 亚他拿修 Nicaea 尼西亚 Burgundy 勃艮第 Burgundian 勃艮第人 Lombard 伦巴达;伦巴人 German 日尔曼;德意志 Visigoth 西哥特人 Alaric 阿拉里克 Cornwall 康沃尔 Brittany 不列颠尼 Iroquois 易洛魁人 Alamanni 阿拉曼尼人 Clovis 克洛维 Remigius 雷米吉斯 Merovingian 墨洛温 Christopher Brooke 克里斯多夫·布鲁克 Tour 图尔 Charles Martel, "the Hammer" "铁锤"查理·马泰尔 Patrick, St. 圣帕特里克 Book of Kells 凯尔之书 Columba, St. 圣科伦巴 Boniface, St. 圣波尼菲思 Wearmouth 维尔茅斯 Benedict Biscop 本尼狄克·比思考普 Córdoba 科尔多瓦 Pepin, the Short "矮子"丕平 Sylvester 西尔维斯特 Lorenzo Valla 洛伦佐·瓦拉 Bertha, Big-foot "大脚"伯莎 Aachen 亚琛 Einhard 艾因哈特 Leo 利奥 Harun al-Rashid 哈伦·阿尔-拉什德 Carolingian 加洛林 Mainz 美因茨 Main 美因河 Centula 森图拉 Riquier, St. 圣里魁尔 Alcuin of York "约克的"阿奎因 Flaccus 佛拉克斯 Magyar 马扎尔人 Otto, the Great 奥托大帝 Balearics 拜勒阿里克群岛 Viking 维京人 Dvina 第维纳河 Volkhov 沃尔库霍夫河 Dnieper 第聂伯河 Dniester 第聂斯特河 Charles, the Simple "糊涂"查理 Rollo 罗尔洛 Yorkshire 约克郡 Norfolk 诺福克 Alfred of Wessex "韦塞克斯的" 艾尔弗雷德 Caedmon 凯德蒙 Beowulf 窗 伍夫 Saracen 撒拉逊人 Marozia 马洛齐娅 Cluny 克伦尼 Germain-des-Prés, St. 圣·亚眠·普莱 Gall, St. 圣高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 23: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世纪II--全盛的中世纪

中世纪II--全盛的中世纪(1)
 基督国直到基督降生以后一千年才在这世上出现,这一千年充分 考验了信徒 们的信仰:基督的家园沦陷在异教徒手里;神圣的罗马城已经是一片 废墟--无论 从物质还是精神上看;离罗马城不过二百五十英里的地方就是穆斯林 占据的西西 里岛。意大利还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而是分裂成无数的小城邦,相 邻的城邦之 间总是有永无止境的冲突。法国实质上是一群占有土地的贵族们在掌 权,他们总 是选出其中最无能的那位来担任国王。西班牙的全境几乎都在穆斯林 控制之下, 只有北部山区要塞纳瓦拉[Navarre]和利昂[Leon]算是例外。英格兰 维持着山雨欲 来之前的平静,境内混合居住的盎格鲁-萨克逊和丹麦两种居民成为 动荡的诱因 。德国的实权在彼此独立的公爵们手里,他们推翻国王的速度绝不比 选举国王慢 多少。斯 暗夏 维亚半岛上的?国实质上就是海 恋 老巢,无数的海 盗从那里出 发,到别的国家去劫掠当地的居民。 不过,如果是从乐观的角度来看,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些进步的 。西方世界 已经比一个世纪以前看起来像样一些了--尽管还是到处麻烦不断。很 多内部的和 外部的威胁都暂时告一段落。整个西欧彻底分崩离析的年代已经过去 ,政治力量 开始慢慢地集中并加强。在一幅公元1000年的欧洲地图上,我们已经 可以清楚地 看出今天的国家疆界的轮廓。即使后来又有一千年血和火的洗礼,这 些疆界也没 有改变多少。 公元1000年可以被看作一个转折点。随着新千年而来的是一个新 的纪元,最 初的标志是人口的迅速增长,它给城镇和农村带来了很大的就业和社 会压力,随 之而来的是西欧开始全面对外扩张。在西班牙,基督徒们把他们征服 的疆域向南 一再推进;日尔曼人不断向东方拓展,占领斯拉夫人的土地;诺曼底 和法国北部 的骑士们占领了英格兰、南意大利、西西里,并且,随着1099年的第 一次十字军 东征,占领了圣地耶路撒冷。为了跟上商业发展的速度,城镇的规模 开始扩大, 吸引了剩余农业人口,提供了农产品贸易的市场。由于新的农业技术 的出现,作 物的产量得以提高,大量的剩余农产品成为刺激人口增长的一个因素 。工商业, 文学艺术,还有学术研究在这一阶段也开始繁荣起来。世界文明的中 心开始从东 方和南方向西欧慢慢转移:伟大的中世纪全盛期开始了。 公元11和12世纪是一个发展和创新的年代。人们建立城市,兴修 建筑,积攒 财富,创作诗歌,还投身于十字军。到13世纪的时候,他们已经打好 基础,开始 改善自己的生活,使之更加安全而舒适了。如果说前面两个世纪是属 于创造力的 ,那么13世纪就是属于逻辑和法律的。在新建的大学里,学者们开始 讲授哲学原 理和体系--这是自从古希腊文明衰亡以来,西方人第一次重新开始讨 论哲学。托 马斯·阿奎奈[Thomas Aquinas]和他的同时代学者们为神和人的世界 立下了法则 。乐观和满足的情绪成为社会的主流,人们普遍相信,他们生活的宇 宙终于达到 了平稳与和谐。 13世纪的乐观情绪的背后是不断增加的物质财富。即使是农民也 可以造得起 烟囱,买得起蜡烛,甚至可以用上金属的全套厨具。中产阶级开始住 进了高门大 院,各种装饰和陈设日趋精致,柜橱上也出现了锁和铰链,装在窗子 上的也不再 是亚麻帘子,而是玻璃了。(这一时期波伦亚[Bologna]大学学生的 帐单上经常 会有这么一项--因为打碎玻璃而应付的赔偿。) 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开始上升了。在此之前,女性不过是免费的家 务劳动者, 甚或是罪恶的象征。这个时代的女性开始有了自己的尊严,并且要求 得到尊重。 骑士精神和"精神之爱"的理念起到了提高妇女地位的作用--至少对于 上层妇女来 说是如此。她们在闲暇之余读书认字,并且在专门为她们而创作的长 篇浪漫诗歌 中自得其乐。男士们开始推崇女性的谈话,并且寻求女性的友谊。社 交活动--以 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意义--正式出现于13世纪。一个小康之家的主妇会 努力学习贵 族礼仪,规范自己丈夫的举止,并且以展示自己财富的方法提高丈夫 的声誉。她 是丈夫的伙伴,偶尔要在丈夫的店里帮忙,还要抚养孩子,管理家务 ,照料学徒 (因为学徒的契约上规定了她有权利这么做)。不过农家的妇女比起 以前来变化 不大,她们仍然日复一日地辛勤劳作,浑然不觉周围的社会已经处在 变革之中。

中世纪II--全盛的中世纪(2)
 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就是出现在各地的新兴城镇,例如英国众多 的的纽顿 [Newton](实在难办,总不能把牛顿拖到这里来示众吧?--译注), 纽波特 [Newport],纽伯里[Newbury],法国众多的维尔涅夫[Villeneuve]( 这个名字也 许叫做维兰纽夫的时候大家更喜欢一些?--译注),还有德国比比皆 是的诺斯塔 [Neustadt]。这些城镇的土地原本属于贵族领主,它们的自主权是用 金钱从这些 领主手里买来的。城市的真正主人是经商的中产阶级,他们投资于城 市建设,使 之更适合商业活动和生活享受,同时他们也为自己的城市构筑城防, 以提防全副 武装而来的贪婪。 新兴城市的财富来源是商业,商业的根本是工业,工业发展最终 还是靠着技 术上的改进,而农业技术改良后获得的大量剩余农产品正好用来喂饱 城镇里日益 增加的人口。最先从新工具和新技术中获益的是小型手工业。嗡嗡作 响的纺车出 现于13世纪,它是第一个使用皮带传动的机械装置。13世纪的另外一 个重要发明 是以重物驱动的时钟。利用它就可以将一天的时间平均分为24小时, 从而彻底改 变了人们对于时间的认识。这不仅迈出了度量衡标准化的第一步,而 且在某种意 义上直接影响了近代科学的发展。(在时钟出现以前,人们将日出到 日落的时间 分为12小时,结果是每天的小时和分钟都不一样长短。)罗盘和船舵 的出现则直 接改变了航海的面貌。对于中世纪的技术水准,我们手头的考古资料 极其有限, 但是只要我们注意一下,看看那些令人目眩的教堂穹顶,或是一座已 有700年历史 的桥梁的桥身,我们就可以大致想象出,它们的建造者们已经掌握了 怎样的技术。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商业上的繁荣丝毫没有改变社会最低层人 们的生活。 农民的敌人还是那些老面孔:战争,赋税,疾病,还有饥荒。在法国 国王菲利普 ·奥古斯塔[Philip Augustus]在位期间(1180-1223),有记载的 荒年就有11个 。农民们不得不以草根树皮充饥,最后纷纷倒毙。城里的穷人也好不 到哪里去, 他们还有一些额外的麻烦:城市里流行的疾病;大火(法国的鲁昂[R ouen]在25年 间被焚毁6次);绝望而漫长的失业。 一些民族国家兴起于新千年的头两个世纪,其中首屈一指的当属 法国。从那 时候开始,法国就确立起了它在思想和文化两方面的优势地位,甚至 一直不断地 延续到今天。法兰西民族在哲学、科学、文学、艺术、建筑、社交礼 仪等方面为 整个西欧--甚至远至中欧--的封建国家定下了基调。到公元12世纪末 的时候,法 语已经通行于各国的宫廷,甚至连十字军在地中海沿岸建立的城邦国 家也以法语 作为官方语言。法国式的宫廷礼仪被到处模仿,法国的文艺和建筑也 被看作同类 中的楷模。整个巴黎就是一所巨大的哲学学校,无数的年轻人从四面 八方被吸引 过来,又带着满脑子的新鲜思想回到自己的家乡。 在法国东北角,紧靠法国边界的地方,是人口稠密的佛兰德斯[Fland ers]地 区和邻近的荷兰[Holland]和弗里斯兰[Friesland]两省。这些低地国 家是世界上 最早工业化的国度,也是最早上演商业繁华所带来的悲喜剧的地方。 弗里斯兰人 远在古代就以他们生产的羊毛织品而出名,直到今天,我们提到粗纺 呢都还会想 起他们。(粗纺呢是frieze,和Friesland何其相似!--译注)为了 保证原料的供 应,他们派人去英格兰采购羊毛,因为那里的绵羊为了适应当地的气 候,生长出 的羊毛长而有光泽。当欧洲的贸易复兴以后,佛兰德斯由于地处贸易 通道的枢纽 而大获其利:通向巴黎、德国南部和意大利的大道在这里汇合;货船 顺着莱茵河 而下,带着沿途港口的各种货物;来自斯 暗夏 维亚、英格兰和法国 的海船也在 这里靠岸。 低地国家的境内到处出现新的城镇,它们通过工业和贸易积累了 大量财富。 这些年轻的城市吸引了两种人:一种人是不满现状、野心勃勃而且精 力充沛的, 他们很快成为崭露头角的资产阶级;另外一种人是失去土地而四处漂 泊的,他们 成为工业生产里的无产阶级--机运和需求碰在一起,就产生了原始的 资本主义。和这种原始的资本主义同时出现的还有原始的国家社会主义--市政当 局决定一切 ,商品价格、工人工资、销售额……;它还兴建医院,改善公共卫生 ;它决议禁 止使用童工和女工,不过不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而是为了消除童 工女工和男 性工人之间的不平等竞争。商人们为他们的共和国(这可是一个全新 的名词)而 骄傲,为它建造大量精美的公共建筑。但是生活在黑街里的纺织工人 只会对"共和 国"三个字嗤之以鼻,他们只希望周期性的贸易萎缩不会影响到自己 ,更希望不要 有天灾人祸把这个周期也毁掉。

中世纪II--全盛的中世纪(3)
中世纪出现了两大政治力量:罗马教皇和日尔曼帝国。教皇自认 为肩负着让 所有灵魂获得拯救的重任,因此也就有权利过问所有人--包括皇帝-- 的言行举止 。作为回应,御用学者们则提出,君权直接来自神授,因此君主只需 要直接向天 父负责,真正需要教会操心的国度在天上而不在地上。 中世纪的全盛期就这样交织着教皇和皇帝间冲突的不和谐音符。 世俗的君主 们拥有军队,而教皇则没有。不过教皇手中有精神上的武器:他可以 将敌方开革 出教,或是禁止为他们举行圣礼,也不许他们接受基督教葬礼,甚至 还可以宣布 他们为教会公敌。这样一来,敌对的双方在实力上倒也势均力敌。 德意志的统治者们都是部落首领的后代。只有他们当中最强壮、 最残忍、最 贪婪的人才能顺利的活下来--活下来的人才有微小的机会可以当上国 王。公元10 世纪前后,德意志北部的一个部落--属于萨克逊人的一支--成为最强 大的,其中 诞生了他们的首领,萨克森尼[Sanxony]的奥托大公[Duke Otto]。公 元936年,他 被地位相仿的大公们选为德意志的国王。奥托想要做的是一个手握实 权的君主, 因此招致了其他大公们的叛乱,但是很快这些叛乱都被他一一平定。 奥托连年向 斯拉夫人和波希米亚用兵,并且在公元955年一场决定性战役中击败 了马扎尔人, 从此彻底解除了他们对西欧的威胁。教皇约翰十二世[Pope John XII]遭受伦巴 [Lombard]国王的威胁,于是请求奥托给予军事援助。奥托于是越过 阿尔卑斯山, 击溃伦巴国王的军队,并且加冕自己为伦巴国王。公元962年,教皇 亲自为奥托涂 圣膏,并被冠以"大帝"之名,奥托大公也从此被称为奥托一世。教皇 显然没有从 无数的历史先例中吸取这样一个教训:永远不要请求一个比自己强大 的多的人来 对付自己的敌人。奥托一世以查理曼为楷模,不断扩张自己的帝国疆 域,试图重 现昔日西罗马帝国的光景--后世将这个帝国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名字 中的"神圣" 二字说明它得到了教皇的认可,"罗马"二字代表着人们对罗马帝国治 下统一的欧 洲的追忆。 奥托的孙子奥托三世也是个相当出色的人物。他继承了日尔曼人 的体格和魄 力,又从自己的母亲--一位拜占庭王室的公主--那里继承了希腊式的 优雅气质。 他的宫廷教师是奥利莱克的戈勃特[Gerbet of Aurillac]。戈勃特是 一位著名的 学者,他曾经亲自制作了不少天文观测装置,还把算盘重新介绍到了 西方。公元 999年,他被选为教皇,史称西尔维斯特二世[Pope Sylvester II]。 他和他的学 生拥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在欧洲建立一个君权和神权统一的基督教国 度,维护人 民的福祉,恢复上帝的荣耀。但是他们的理想随着公元1002年奥托三 世的死于非 命而告破灭。一年以后,戈勃特也去世了。 公元1053年,德意志的诸侯们选举萨克逊部落的继承人亨利为帝 国皇帝,史 称亨利四世。亨利登基时还是个孩子,但是长大后则表现出了可说是 过人的才智 。他是个相当有为的皇帝,一心要复兴传到自己手中的帝国--如果不 是他碰到了 一个和他旗鼓相当的教皇的话,他原本应该是可以做到这一点而成为 一个不朽的 大帝的。当时的教皇是格里高利七世,他一心充满了宗教的狂热情绪 ,认为俗世 就是基督在地上的国度,教皇就是这个国度无可争辩的主宰。亨利四 世和格里高 利七世之间的矛盾因此而起。 格里高利个子不高,身躯肥胖,四肢短小,而且根据记载,出身 寒微。但是 他的精神力量无疑是巨大的,甚至到了令人生畏的地步。他自许为以 利亚 [Elijah](《旧约》中古犹太人的先知--译注),对于那些和上帝的 意旨作对的 君主毫不客气。他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自己的信仰力量影响历史的 人物--尽管 这种影响不一定都是积极的。他执着于一个念头:革除教会内的不洁 成分,恢复 使徒们根据神的意旨而授予罗马城的权力。既然他的教会受命于神, 手握生杀大 权,很自然,它的地位应该高于任何俗世的机构--神圣罗马帝国也不 能例外。 公元1075年春,格里高利颁布敕令,废除世俗授职典礼--这是由 世俗君主正 式任命主教的一个仪式,由君主将象征主教地位的戒指和权杖交给主 教。今天我们会认为这只是一个形式上的问题,但是对当时的人们而言,形式有 着无可比拟 的意义:戒指象征着对主教一职的认可,而权杖代表了主教对其辖区 内居民的叫 化之责。(牧师把子民视为羊群,而牧羊自然少不了杖子,意义就是 这么来的。 --译注)很多人认为,这一典礼标志着世俗君主可以自主地选择和任 命主教。

中世纪II--全盛的中世纪(4)
 这条敕令对于亨利四世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教会占有的土地占 帝国全境的 三分之一,而且很多神职人员在效忠于亨利的领地担任要职,控制着 这些地区的 政治经济大权,支撑着亨利收入的主要来源。对于亨利来说,这些领 地是他赖以 对抗其他贵族势力的坚强后盾,如果听任教皇直接干预那里的人事任 免,整个帝 国势必陷入无政府状态。亨利认为教皇的这道敕令毫无道理,甚至觉 得教皇神志 不清,不过他并没有马上就这道敕令答复教皇,因为他还有更重要的 事情要做-- 平定萨克森尼的一场动乱。 格里高利威胁亨利道,如果亨利还不遵照教皇的敕令重组教会, 他就要废黜 亨利,并把亨利开革出教。对此,亨利的回应是召集了一个德意志主 教会议,并 且通过投票表决达成废黜格里高利一切教职的决议。亨利把这个决议 写在一封信 里寄给格里高利,并且在信的结尾这样写道:"因此,你受到如此诅 咒,按照所有 的主教和我的仲裁,你必须离开你现在窃据的,原本属于神圣的使徒 的宝座。要 有另外一个人接过那个职位,他不应该像你一样,披着信仰的外衣而 行暴政之实 ,而应该忠实的推行圣彼得的教义。我,亨利,受命于上帝的国王, 会同我的主 教们,要告诫你:'滚下宝座来,你应受的将是永恒的诅咒!'" 这种文字显然不对格里高利的胃口。他马上宣布将亨利开革出教 ,并且废黜 他的王位:"我宣布免除任何人向他所作的宣誓,并且禁止任何人将 他视作国王。 "如果亨利背后的德国是铁板一块的话,他就根本不会为开革之类的 事情操心,可 惜事实并非如此。忠实于他的主教开始担忧,而国内的其他诸侯则迫 不及待地欢 迎这道新敕令,因为它把他们反对亨利的叛乱彻底合法化了。德意志 的诸侯们准 备在公元1077年二月在奥格斯堡[Augsburg]召开一次由教皇主持的会 议,主要议 题将是罢免亨利和选举新国王。 亨利意识到自己必须认输了。他扭转局势的唯一机会是在教皇前 往德国的路 上拦下教皇,并且设法取得教皇的谅解。1077年一月,亨利带着自己 的妻子和年 幼的儿子,开始了越过阿尔卑斯山的苦涩旅程。一家人顺着羊肠小道 蜿蜒穿过塞 尼峰[Mont Cenis]的隘口,忍受山顶刺骨的寒风,连滑带摔地下山, 进入意大利 。当时格里高利已经从罗马动身,准备前往奥格斯堡主持会议。他在 他的忠实追 随者--图斯卡尼[Tuscany]女公爵马蒂尔德[Matilda]的领地卡诺沙[C anossa]城堡 接见了亨利。 卡诺沙城堡位于山顶,这座山离帕尔马[Parma]不远。想要进入 城堡的人必须 爬过一道令人生畏的山路,这很容易被人联想到炼狱之路。对于亨利 来说,这座 城堡的外墙是冰冷而无情的。城堡的大门对亨利关闭着。按照教皇的 意旨,亨利 就那样站在一月的雪地里,光着脚,不带任何王室服饰,身穿粗布长 袍以示悔罪 。他这样站了三天两夜,直到教皇以出自基督教的宽恕之心,认为亨 利受到了应 有的惩罚,这才宣告终止。亨利进入城堡,亲吻教皇的鞋尖,并且乞 求教皇的宽 恕--而他也得到了宽恕。 正如亨利所预料到的,他向教皇的投降很快就转化为他在政治上 的成功。作 乱的德国诸侯们认为他们被教皇抛弃,内部很快四分五裂,亨利于是 又重掌大权 。等到他对全国恢复控制权以后,他很快又暴露出叛逆的面目:他不 可能再和格 里高利和平共处了。他于是又一次被开革出教,不过这次他以率领大 军攻入意大 利作为回应。亨利的部队控制了罗马,只有要塞圣安吉洛堡[Castel Sant' Angelo] 还在教皇手中。亨利要求躲在城堡里的教皇为他加冕,承认他为罗马 皇帝,但是 教皇拒绝了这个要求,不过他表示,可以从城堡里放下一条绳子,把 皇冠拴着放 到亨利的头上。亨利不满于这种妥协,干脆自己任命了一个教皇--称 为"对立教 皇",并且让对立教皇为自己加冕。教皇向南意大利的统治者,诺曼 人罗伯特· 吉斯卡[Robert Guiscard]求助。罗伯特随即率领他的撒拉逊人[Saracen(阿拉 伯人和所有穆斯林的别称--译注)]大军来到罗马,赶跑了亨利,然 后对罗马城 开始了一场洗劫,成千上万的罗马人被卖为奴隶。格里高利被自己的 下属抛弃, 又不容于人民,只得随着撤退的撒拉逊部队离开罗马,不久就忧愤成 疾,死在行 军的路上。他死前引用一首赞美诗:"我喜爱公义,憎恨罪恶。"随后 又加上:"因 此我死于放逐。"(所引赞美诗的原文如下:"你喜爱公义,恨恶罪恶 ,所以神, 就是你的神,用喜乐油膏你,胜过膏你的同伴。"出自《诗篇》45:7 。格里高利在 此引用此诗,其讽刺意味可谓到了极点--译注) 格里高利死后,关于授职典礼的争论仍在继续,只是争论的双方 频频更换。 这个争议直到公元1122年签署的《沃姆斯协约》[Concordat of Worms]才告一段 落。根据协约,皇帝放弃亲授戒指和法杖的权力,但是他保留了另外 一个特权: 在教皇授予戒指和法杖之前,用自己的权杖轻点未来的主教。不过这 仅仅是形式 上的一个妥协而已,到底谁才是这场争论的最后赢家? 有人认为是世俗的统治者们。君主们仍然可以自由任命高级教士 为领主和行 政主管,而且通过在授职典礼上的仪式,可以将他们置于自己的律令 之下。也有 人认为胜利者是教会。用历史学家克里斯多夫·道森[Christopher Dawson]的话 来说:"当时社会的根基和源头其实都是教会,而国家此基础上为了 维护和平与稳 定而建立起自己的行政机构。"也有人认为这场争论最后成为僵局, 当皇帝和教皇 都看到自己没有全胜的把握后,这场争论也就不了了之了。甚至还有 人认为,这 场冲突对当时世界的影响可以和其他几件大事对当时的影响相提并论 :宗教改革 之于16世纪,自由主义运动之于18世纪,以及共产主义革命之于20世 纪。这场冲 突摧毁了教会的旧有体制,把教会从世俗的控制之下解放了出来,使 之凌驾于国 家之上。--这场旷日持久的授职礼之争到如今已经变成历史学家之争了。

中世纪II--全盛的中世纪(5)
 意大利,这个目睹了卡诺沙的故事的国度,在当时既没有和神圣 罗马帝国的 皇帝结盟,也没有和教皇结盟。尽管半岛北部的伦巴王国名义上已经 处在德意志 领主的统治之下,但是德意志人却无法把自己的有效统治范围推进到 阿尔卑斯山 以南。结果就是伦巴王国的城市在事实上获得了独立,并且在经济和 政治上都相 当强大。米兰的居民们曾经一次次的打退帝国皇帝派来的军队。帕维 亚[Pavia]成 为当时的贸易中心。北方来的商队穿过阿尔卑斯山,带来马匹、奴隶 、羊毛、亚 麻和盔甲;东方的商人们则在意大利的海港城市登陆,带来丝绸、香 料、珠宝, 还有东方的圣骨盒和十字架。 这些北方城市发明了一种"公社"制度。按照学者们的解释,这种 "公社"是"一 种不仅包括商人,而且包括了城市中的全体居民一种联合组织。它通 过宣誓的方 式把所有人团结到一起,共同保卫城市的和平,捍卫市民的自由,并 且要求大家 服从公选出来的市政机构。"当时热那亚、比萨两个公社和威尼斯共 和国一起控制 着地中海的贸易。公元1000年前后,威尼斯共和国兴起,它的势力拓 展到亚得里 亚海沿岸。威尼斯的货船为拜占庭帝国提供小麦、红酒、木材、盐, 还有奴隶, 然后从东方带回各种被西方人喜爱的奢侈品。公元1085年,威尼斯获 得拜占庭帝 国的允许,免除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 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在传统上接近君士坦丁堡而疏离罗马。公元9 世纪的时候, 它们和东罗马帝国之间的联系被削弱了,起因是撒拉逊人入侵西西里 ,赶走了当 地的拜占庭领主。至今我们仍然可以从西西里的艺术、建筑、语言和 风俗上看到 阿拉伯文化的影子。阿拉伯人还带来了农 倒喔 的技术,并且引进了 柑橘、桑树 、 收 、棕榈和棉花。他们还渡海来到名义上还是属于拜占庭帝国的 意大利本土 ,在征战不休的贵族们的领地中间见缝插针的呆下来了。 公元1016年,四十位从圣地朝圣归来的诺曼骑士经过萨勒诺[Salerno ],并且 在当地人的请求下,参与了一场抵抗撒拉逊人的保卫战。他们在战争 中表现出来 的勇武气概打动了当地居民,并且被请求留在当地。他们接受了这个 请求,并且 把这个好消息告知了自己在诺曼底的朋友们。接到消息的骑士们纷纷 来到萨勒诺 ,其中就有唐克雷德·德·豪特维尔[Tancred de Hauteville]的12 个儿子中的6 个。豪特维尔子嗣众多但是却没有什么土地,所以他的儿子们就到意 大利来碰碰 运气。兄弟6人协助拜占庭帝国抵御撒拉逊人,作为回报,他们得到 了阿普里亚 [Apulia]的土地。公元1046年,他们迎来了第七位兄弟,人称"黄鼠 狼"的罗伯特 ·吉斯卡。罗伯特洗劫了一座教皇国境内的城市,惹恼了教皇利奥九 世[Leo IX] ,教皇于是亲自率军来讨伐罗伯特。罗伯特把教皇军打得大败,并且 俘虏了教皇 本人。罗伯特于是做出谦卑之态,就自己打败教皇一事乞求教皇的宽 恕。在这次 和教皇的会面中,罗伯特还设法让教皇同意他对自己已经征服和将要 征服的地区 的所有权。当时罗伯特已经从拜占庭帝国手中得到了阿普里亚和卡拉 布里亚 [Calabria],并且打算征服整个拜占庭帝国。作为远征的第一步,他 占领了亚得 里亚海东岸的科孚[Corfu]和杜雷佐[Durazzo]。但是就在此时,他的 计划被格里 高利七世的求救所打断--当时亨利四世已经占据了罗马。罗伯特不得 不回师罗马 ,救出了教皇。不久罗伯特便死去,而他伟大的远征计划也就此被搁 置下来。 与此同时,罗伯特的弟弟罗杰[Roger]从撒拉逊人手里夺回了西 西里。罗杰的 儿子罗杰二世统一了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甚至连北非海岸的一些地 区也被他占 领了。这位罗杰二世被后世称为"异教徒",因为他和穆斯林的关系相 当友好,这 一点使当时的基督教界大为震惊。他平时讲阿拉伯语,资助穆斯林建 筑师和诗人 的创作,甚至在他加冕时穿的斗篷上绣着阿拉伯语的铭辞。他的国都 帕勒莫 [Palermo]的奢华景象令当时的欧洲人为之目眩。一位访客这样描写 他在1180年时 访问王宫的见闻:地面上用金银装饰;御花园里挖了一个巨大的人工 湖,上面漂浮着一艘饰满金银的游船,而国王和他的妃子们就躺在这条船上享受 阳光。

中世纪II--全盛的中世纪(6)
 诺曼人在北方征服了另外一个岛国英格兰。虽然从当时看英格兰的经济和文 化程度不如西西里,但是征服英格兰对于历史的影响一直回荡至今。诺曼人把这 个原本孤立游离在欧洲大陆之外的岛国纳入了西欧的大家庭,并且在这个岛国上 建立起了富庶而强大的文明。这个文明成为塑造我们今天这个世界的主要力量之 一。 在诺曼征服之前,英格兰被盎格鲁-萨克逊人统治得非常糟糕。当时的君主 "邋遢王"艾思而莱[Ethelred the Unready]--亦称"糊涂王"[the Ill-Advised]-- 被迫向入侵 丹麦缴纳贡赋。公元1013年,慑于丹麦人的压力,他不得不把自己 的诺曼裔妻子爱玛[Emma]和儿子爱德华[Edward]送到欧洲大陆上去以策安全。一 年以后,他自己也被迫离开英格兰,逃到妻儿那里。丹麦人占领了整个英格兰, 为首的是他们的国王坎纽特[Canute]。单就统治而论,坎纽特可以算得上一个相 当不错的君主。当坎纽特和他的两个儿子先后死去之后,公元1042年,英格兰的 贵族们拥立艾思而莱的儿子爱德华为国王,史称"坚信者"爱德华[Edward the Confessor]。爱德华即位时已经年近四十,膝下无子,这就注定了在他死后,为 了王位要有一番争夺。由于爱德华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诺曼底度过,他对英格兰 的一切感到有些格格不入,于是在自己的政府中大量安插他的诺曼朋友。在威斯 敏斯特[Westminster],爱德华热情地欢迎他的远方表亲,诺曼底大公"杂种"威廉 [William the Bastard]的到来。后来威廉声称,当时爱德华就向他提出要他作为 英格兰王室的继承人。或许确实有这么一回事,但是威廉找不出证人来;何况再 怎么说,爱德华自己是没有权力自行选择继承人的。 当时英格兰最有权势的人是哈罗德·古德文森[Harold Godwinson]。他是韦 塞克斯伯爵[Earl of Wessex]之子,也是爱德华的王后的哥哥。他是个典型的北 欧人:高大有力,一头金发。从个性上说,他是个很受当时人欢迎的英格兰乡间 绅士:举止高贵,性情开朗,喜好运动。他受爱德华之托,出使到诺曼底,但是 因为一些差错,当他到达诺曼底的时候,没有被善加接待,而是被当作间谍关押 了起来。不过威廉和哈罗德很快就对彼此颇有好感,惺惺相惜。他们一起打猎, 一起参加宴会,谈论政治,甚至还在一场对抗布列塔尼[Brittany]人的小规模战 争中并肩作战。但是当哈罗德要返回英格兰的时候,威廉要求他宣誓支持威廉继 承英格兰王位,否则就不放他走。哈罗德很爽快的答应宣誓,因为他知道,迫于 外力而作的宣誓没有约束力,是随时可以被推翻的。但是威廉为了确保这个誓言 的合法性,事先已经做了手脚。他准备了一 信德 底公国最神圣的圣物--圣骨, 并且把它藏在贝约[Bayeux]大教堂的祭坛下面。当哈罗德表示忠诚的誓言一出口 ,威廉就把覆在祭坛上的幕布掀开,把事先藏好的见证大白于天下。凭着这一手 ,威廉就把当时封建世界,教会,甚至还有天国都拉到自己这一边来了。 公元1066年1月5日,"坚信?quot;爱德华去世。在他去世之前,他推荐哈罗德而 不是威廉作为继承人。英格兰的贵族们同意他的这个决定,并且就在爱德华下葬 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西敏寺--译注)的 同一天,由约克大主教[Archbishop of York]为哈罗德加冕。尽管如此,威廉还 是对英格兰的王座念念不忘。罗马教皇为他的远征大业做了祝福,将一头公牛送 到诺曼底--宣布将哈罗德及其党羽开革出教,还送去了一面神圣的战旗,还有一 枚钻石戒指,里面藏有圣彼得的一绺头发和一颗牙齿。当时的封建领主们对于讨 伐一切发伪誓者的举动都表示极度的赞同。威廉又向他的部下做出种种许诺:土 地,战利品,爵位,还有各种贵族特权。公元1066年夏,他将他的远征军集结在 诺曼底海岸。战斗人员大约有7000名,此外还有成千上万的辅助人员。 这次远征从后勤上来看,做的无可挑剔。在到达英格兰的时候,威廉甚至已 经准备好了一个要塞的预制部件。为了把他的全部人马运过英吉利海峡,他总共 需要动用700艘运输船,这些船只是他很早就批量生产好备用的。在远征的时间上 ,威廉可能刻意让自己的进攻和北方挪威国王"无情"哈罗德·哈德雷德[Harold Hardraade, "the Hard-Boiled"]的入侵保持同步。哈罗德·哈德雷德也在窥觑英 格兰的王位,当时他率军在约克附近登陆,并且彻底粉碎了海岸驻军的反抗。 当英格兰国王哈罗德听到这个消息后,他集结了自己的侍卫,一些常备军, 还有其他一切他可以找到的军事力量,火速北上,于公元1066年9月25日和挪威军 队在约克以东的斯坦福桥[Stamford Bridge]相遇。尽管英格兰军队鞍马劳顿,但是还是在接下来的大战中击溃了敌人。挪威人入侵时的军队有300艘船,败退回挪 威的时候只剩下24艘了。

中世纪II--全盛的中世纪(7)
 三天以后,也就是公元1066年9月28日,威廉大公在英格兰南部登陆。他的远 征军在前一天下午,从法国的的圣瓦雷里-索姆[St. Valéry-sur-Somme]一带上 船。尽管从他的出发地到目的地佩文塞[Pevensey]只有60英里的距离,这次横渡 英吉利海峡的举动在航海史上仍然可算一次壮举。水手们借着轻微的顺风,通过 观星和经验确定航向--因为他们当时还没有罗盘,而且当天晚上没有月亮。在整 个船队的700艘船中,只损失了2艘,随军的占卜师就在其中一艘船上。对此,威 廉的看法是:"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损失,因为他居然都没能预见自己的命运。" 威廉在黑斯廷斯[Hastings]附近找到一处地方,命令全军在那里挖好壕沟,扎下 营来。 这时的哈罗德·古德文森还在北方。当他得知威廉入侵的消息后,不得不把 尚未从疲劳中恢复过来的侍卫们集结起来,全速赶往伦敦--这是他在两星期内第 二次长途奔袭了。沿途的民兵(fryd,特指英国民兵--译注)也不断地加入哈罗德 的队伍。侍卫们是挑选出来的战士,体格魁梧,孔武有力。他们身穿皮甲,里面 衬有铁制的环甲。他们的武器是沉重的战斧,高5英尺,要用双手才能挥动。相比 之下,民兵是一群未经训练的乌合之众,手里抓着的武器也是他们顺手拿来的-- 梭镖,短柄斧,弹弓,还有镰刀。队伍里的弓箭手少的可怜。哈罗德到达黑斯廷 斯以北的高地,并且在一座小山丘的顶上扎营,以保护自己的侧翼。然而哈罗德 的地利在很大程度上被他手下士兵的极度疲劳和组织涣散所削弱。 10月14日早晨,威廉向哈罗德发起进攻。当敌人来袭的警报传来,英格兰人 赶忙奔向自己的岗位,很快组织起了一面盾墙,侍卫在前,民兵在后。他们面前 的大地逐渐被身穿30磅重锁甲的敌方步兵占满。在自己的部队冲到半山腰的时候 ,威廉调整了阵形,把自己的步兵作为先头部队。被教皇祝福过的战旗飘扬在威 廉的头顶,威廉还把教皇所赐的圣物挂在脖子上,穿行于自己的部队中,不停地 发号施令。 后世对于这场战斗的详细描述出入很多,但是有一点是公认的:诺曼军队不 断地发起冲锋,萨克逊人则一直坚守自己的防线。战斗演变成了混乱的白刃战, 双方都没有取得决定性的战果。当天下午,威廉组织诺曼骑兵对英格兰人的防线 发起一次冲击,结果被英格兰人击退,伤亡惨重。很多死伤骑兵留在战场上,他 们身上昂贵的全身甲吸引了英格兰人的注意。很多人冲上前去,抢夺这些铠甲。 英格兰军队顿时阵脚大乱。威廉没有放过这个战机。他命令自己的骑兵部队绕到 英格兰军防线后方,直接袭击其总部。很多人根据贝约壁挂上的描绘的场景认定 ,哈罗德因为被流矢射中眼睛而死去,不过看来这个说法不一定准确。凶猛的诺 曼骑兵在进攻敌军总部时在数量上又占有优势,很快就攻破了对方的防御。哈罗 德和他的两位兄弟都死在诺曼骑士的手下。威廉后来下令在当地建一座教堂,祭 坛的位置就是哈罗德倒下的地方。这座教堂就是我们今天所知的记功寺[Battle Abbey]。 公元1066年10月14日是一个改变历史的日子。这场战斗本身是势均力敌的, 胜利的天平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摆动,英格兰人只需要多一点点运气就可以获得胜 利。我们可以假想一下,如果哈罗德在黑斯廷斯获胜并且得以生还,后面的历史 会是什么样子。威廉显然只能放弃他的远征计划,退回法国。在接下来的一千年 里,也不太会有人再次尝试从海路入侵英格兰。英格兰将加强和斯 暗夏 维亚国 家的联系,而对欧洲大陆保持不信任态度--也许会比今天的不信任态度还要厉害 。本土的盎格鲁-萨克逊文化将以我们无法预知的方式持续发展下去。至于威廉 ,留在史册里的名字将不会是"征服者"威廉,而只能是"杂种"威廉。 但是历史事实并不容我们的假想。威廉不仅取得了黑斯廷斯一战的胜利,也 赢得了这场入侵英格兰的战争。当哈罗德和他的两个兄弟死去后,盎格鲁-萨克 逊人已经失去了对英格兰的领导权。在通向王冠的道路上,威廉已经没有任何有 威胁的障碍了。接下来的一切就都显得如此顺理成章。黑斯廷斯之战结束一个月 后,威廉进入伦敦。公元1066年圣诞节,他被加冕为英格兰国王。

中世纪II--全盛的中世纪(8)
 新国王即位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瓜分他的战利品--整个英格兰。他的信条只 有一个:英格兰全部的土地都归他所有。他也将土地分给自己的手下,作为他们 跟随自己的报酬,但是这种分封是以一种类似出租的形式完成的,如果这些臣下 死后没有直系继承人,王室就要将土地收回。从这个意义上说,英格兰是当时最 标准的封建制国家。拥有大片采地的贵族--我们一般将他们称为男爵--又把自己 的土地按照同样的方式分封给自己的部下,当然也就把对国王的义务一并分配了 下去。在当时,必须听从国王号令的骑士有5000之多。为了加强他的统治,威廉 还下令在全国各地兴建城堡。 作为一个精明而贪婪的商人,威廉很想知道国家的经济情况。他于是下令对 全国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普查:不仅要清点人口,而且连每一头牛,每一口猪都要 登记在案。当时的英格兰人都不太能理解这一异乎寻常的举动,他们普遍认为, 所有登记的财产将来都会被征税,而威廉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对他们课以重 税。因此在普查过程中,反抗和谎报的情况比比皆是,对此威廉以严刑峻法予以 平息。严厉的审讯手段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圣经里描述的末日审判,因此这次普 查的报告被当时的人们称为《末日裁判书》[Domesday Book],并且这个名字一直 流传至今。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份报告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这次征服彻底改变了英格兰的社会结构。原来的盎格鲁-萨克逊贵族几乎彻 底的消失无踪,大多沦为平民。到公元1087年,在英格兰定居的诺曼人和法国人 已经达到二十万,而在他们治下的英格兰本土居民大约有一百万。这些外来人口 中有不少是喜好冒险的单身汉。他们在英格兰定居以后,娶了当地的女子,他们 的子女说起英语来要比法语流利得多。 威廉的铁腕统治给整个英格兰带来了安宁和秩序。"一位带着黄金的姑娘可以 孤身一人,安全地穿越英格兰全境。"当时的人们这样说道。但是威廉的几个继承 人都软弱无能,在他们统治下,整个英格兰陷于一片混乱。"农田里颗粒无收。在 大海上耕作的结果或许还会好些,因为大地整个都毁坏了。人们公开声称,基督 和圣徒们都睡着了。" 公元1154年,安茹王朝的第一位国王亨利二世即位,他的父亲是安茹侯爵乔 佛瑞·不兰他日奈[Geoffery Plantagent, Count of Anjou]。(王朝的名字来自 Geoffery的封地。另外,由于Geoffery喜欢以孔雀花作为自己的装饰,因此这个 王朝在历史上又称为"孔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但是很少按照姓氏 称为不兰他日奈王朝。--译注)亨利体形健壮,四肢有力,头颅大而圆,脖子很 短。他可以流利的说好几种语言,同时他还有令人难以置信的记忆力--对于见过 的人和事几乎过目不忘。 在他的有力统治下,英格兰得以再次繁荣起来。他统治的年代造就了"快乐的 英格兰"[Anglia plena jocis]一词。乡间出现了星罗棋布的石制城堡和开满鲜花 的溪畔小村,这种景致直到今天都没有多大的变化。在坎特伯雷[Canterbury]、 伊利[Ely]、牛津[Oxford]等城市出现了大型教堂。贸易和城镇的数量都在不断增 加。公元1176年,第一座横跨泰晤士河的石桥-- 敦桥开始动工兴建。为了能够 顺利安放桥墩,必须暂时用围堰把泰晤士河的河水分流,这在当时也可算是一件 工程上的大事。 亨利最伟大的成就在于他奠定了习惯法的基础--习惯法是后世英国式自由和 "有限王权"体制的基石。习惯法以惯例为准则,并且适用于全国各地。早期法庭判 断当事人是否有罪的方法是各种试炼或是当事人之间的决斗,这些方法得出的结 果往往与事实证据背道而驰,其荒唐和不公平之处越发明显。亨利于是提出了用 以取代传统的一种制度--陪审团制度。一些负责任的公民(也就是陪审员[juror], 它的拉丁文[jurati]原意是"发誓的人"--译注)被召集到法庭上,他们首先必 须宣誓不说假话。他们的作用可以是就某人的错误行径向法庭提起诉讼,此时他 们的地位相当于近世的大陪审团;他们也可以在法庭上作为专家证人,此时他们 的地位相当于小陪审团。陪审员们做出决定的最终依据是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而 不是在法庭上出示的那些证据,但是陪审员们的判决也就是法庭的判决。 亨利一心要在全国建立一套通行的司法制度,而当时的英国教会有一套自己 的司法体系,用来管理所有的神职人员,因此亨利和教会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冲突。当时,一个人只要大声读出《圣经》中的某些章节,就可以证明自己是一 个只受教会法律约束的神职人员。公元1164年,亨利颁布了《克拉朗顿宪法》 [Constitutions of Claredon],限制了教会法庭的司法权限。 当时的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贝克[Thomas à Becket]是亨利以前的游伴。 他一开始在《克拉朗顿宪法》上签了字,但是后来又竭力批判它。他声称教会的 一切神职人员都应不应该被判死刑--即使是那些犯下谋杀罪的也不例外。这种要 求恐怕是连教皇都不敢提出的。在和大主教争执了好几年之后,亨利终于忍无可 忍,有一天在皇宫里发牢骚道:"怎么我提拔的个个都是些动作迟钝的混蛋!难道 就没有一个人去帮我处理一下那个吵吵闹闹的小牧师吗?"他的四位骑士对这个暗 示心领神会,立刻骑马前往坎特伯雷,找到了正在教堂里的贝克,把他砍倒在圣 母玛利亚的礼拜室门前。当其他的僧侣们准备装殓他的时候,他们在他的僧袍下 发现了一件被彻底蠹坏的衬衫--这足以说明他的人品之高尚。在他死后两年,他 被封为圣人,他的圣陵成为教徒朝圣的中心之一。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来此 朝圣,唯一不同的是他们的虔诚之心比起当年来要差很多。

中世纪II--全盛的中世纪(9)
 在亨利的统治时期,爱尔兰开始了被英格兰统治的漫长历史。事情的起因是 一位爱尔兰部落酋长请求英格兰人出兵帮他对付他的敌人。一队盎格鲁-诺曼骑 士响应了他的呼吁,帮助他镇压了他的敌人,后来顺便把这个胡涂酋长也消灭了 。亨利不能容忍这样一个新王国的出现,于是出兵爱尔兰,击败了当地人和后来 去的盎格鲁-诺曼人。他下令在这片土地上到处修建重兵守卫的高塔,英格兰的 贵族们就在塔里俯视着自己治下的平民。很多这种高塔一直保存至今,不时提醒 着爱尔兰人,他们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一段漫长的臣服。 亨利和法国的关系非常复杂。在亨利执政期间,法国的国王正在不断加强王 权,扩张领土。他们派 送鼗 ,发展商业,并且鼓励兴建城镇。一种基于共同民 族的法兰西民族主义情绪开始逐渐形成。英格兰国王亨利继承了法国的安茹地区 ,同时还是诺曼底公爵,因此从名义上讲,他还是一个隶属于法国国王的侍臣。 当时的法国国王是路易七世[Louis VII],他娶了艾奎丹[Aquitaine]领主艾 莉诺[Eleanor]为王后,艾莉诺的领地占据了法国西部和南部的大片区域。但是由 于艾莉诺一直没有为他生下后嗣,还对他不忠实,路易在1152年宣布和她离婚。 亨利二世抓住了这个机会,在两个月后迎娶艾莉诺为妻,同时也就把艾莉诺的领 地并入了英格兰的版图,把英格兰的疆界从佛兰德斯一直延伸到比利牛斯山脉。 当然,作为这些土地的领主,亨利要承担向法国国王的一些封建义务,但是从实 力上来说,亨利无疑要比他名义上的宗主强大的多。 亨利和艾莉诺所生的儿子有四个活到了成年。长子亨利一开始被定为继承人 ,人称"小国王"[Young King]。但是这个儿子是个彻头彻尾的无赖,和一帮强盗 路匪混在一起,甚至经常带领他们抢劫修道院里的圣器。公元1183年,他在极度 贫穷中死去,据说连帮他送葬的都是些饿得奄奄一息的人。亨利和艾莉诺的次子 娶了布列塔尼的女继承人为妻,但是在婚后不久去世。 他们的第三个儿子"狮心王"理查[Richard the Lion-Hearted],亦称"犹豫王 "[Richard the Yea-and-Nay]在公元1189年登基为英格兰国王。他并不喜欢英格 兰,一生也只去过两次英格兰:一次是他自己的加冕大典,一次是为了征募军费 。他曾经这样说过:"只要有人出价,我可以把伦敦都卖掉。"理查是个典型的浪 漫主义英雄人物,是一位英俊的战士兼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和工程师。 他参加了解放圣地的十字军,亲自率军围困并攻克了要塞阿克[Acre],但是并没 能攻占耶路撒冷。在回国途中,他的船只在亚得里亚海沉没,他只得改走陆路, 结果在经过奥地利的时候被德国皇帝亨利六世[Henry VI]抓住,并且以他为人质 ,向英格兰勒索赎金。他的对头,法国国王菲利普和他的弟弟约翰[John]都希望 理查最好被无限期的扣押下去,但是在艾莉诺的组织之下,英格兰作出很大的努 力,筹足了亨利六世开出的赎金金额(正是在这次筹款的过程中,英格兰把原本 的人头税制度改为了不动产税)。在被关押了将近一年以后,理查得以被释放。 他马上就投入了一场和菲利普·奥古斯塔的战争之中,结果在公元1099年死于箭 伤。他死后,他的弟弟约翰即位。 约翰王在英国历史和文学里经常是一个被谴责的对象。但是公允而论,他也 并非没有可取之处。他算得头脑清楚,偶尔也还大方而仁慈。但是他极不可靠, 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怒气而变得极端残暴。他还一直带有一种病态的疲劳,总是 神魂不安,经常巡游于他的72座城堡和众多的打猎行馆之间。他的随从队伍里有 一位专门负责弄干他的湿衣服,还有上百条猎狗和负责照料它们的人。另外还有 一队洗衣妇--或许她们还兼作约翰的床伴。 即位后不久,约翰就和他名义上的宗主菲利普·奥古斯塔发生争执,并且最 终导致了战争。战争的结果是菲利普取得了胜利,把约翰在法国北部和西部的大 片领土并入了法国的疆域。这一结果对于法国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它的政治地 位从此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对于英国来说,这也不是一件坏事,因为从此英国国 王不再受制于他在法国的利益,英国这个岛国从此得以走上一条独立发展之路。 这时候的罗马教皇是著名的英诺森三世[Innocent III],他一心要恢复教皇 的地位,要在精神和尘世两方面都凌驾于世俗君主之上。为此,约翰和英诺森彻 底闹翻。英诺森发下敕令,禁止在英格兰的一切圣礼,并且宣布臣民向约翰效忠的任何誓言都已经被免除。对此约翰予以反击,没收了国内一切神职机构的财产 ,并且彻底接管这些机构--他的这些行为为后来的亨利八世[Henry VIII]彻底和 罗马教廷决裂开了先河。最后英诺森威胁说要组织一次由菲利普·奥古斯塔领导 的,讨伐约翰的十字军,约翰才被迫同意妥协。公元1213年,他将整个英格兰作 为封地献给伟大的使徒后人[Apostolic See],并且允诺每年缴纳1000银马克 [silver mark]的岁金。教皇于是又把英格兰返还给约翰,这样约翰就成了教皇的 侍臣。不过这一局面并没有维持很久。

中世纪II--全盛的中世纪(10)
 约翰在战争和外交上的双重失利引发了英格兰贵族们长期压抑的反抗情绪。 贵族们将约翰召集到 晤士河畔的?尼米德[Runnymede](位于温莎[Windsor]下 游),并且要求他在一份保证贵族自由和权利的宪章上签字。约翰一开始极不情 愿,但是,到了公元1215年6月15日,他还是不得不把国玺盖在了这份宪章上。这 份宪章被后世称为"大宪章"[Magna Carta, "Great Charter"] 大宪章的主要内容是明确领主治下的贵族所应有的权利--基本上还是一份保 守的文件。但是为了争取其他利益集团的支持,贵族们在起草大宪章的时候,在 其中加入了很多条款,保护教会、城市、商人、威尔士人甚至苏格兰国王的权益 。大宪章废除了各种名目繁多的杂税,并且要求国王做出以下的声明:"若非根据 本国法律且经由与自己同等身份之人的合法审判,任何自由人均不得遭逮捕、监 禁和流放,亦不得被剥夺其权利、财产和地位。"这段话在法律的发展史上具有里 程碑式的意义。同样重要的一条条款则是要求国王在开征新税之前,必须召集贵 族会议并取得贵族的同意。 大宪章因此成为一个近乎神圣的标志,今天仍然在警卫的看护下让公众参观 。大宪章被看作不列颠式自由的一个标志和人们要求自由和独立的一个宣言。这 些影响恐怕就是当初的起草者们所始料未及的了。 围绕着大宪章,约翰王和他的贵族们争斗了一年多,最后在公元1216年去世 ,算是摆脱了这个问题。他的儿子亨利三世[Henry III]继位。亨利三世是个喜好 和平的人物,嗜好建筑和艺术鉴赏。在亨利三世56年的统治下,英格兰的宪政体 制(这个名词神圣得近于神秘了)得以进一步发展。国王作出保证,大宪章的所 有条款都得到会被彻底执行。同时,另外一条条款加入了大宪章:国王本人必须 受制于国家的法律。"大委员会"[Great Council](也就是贵族委员会)掌握的权 力逐渐扩大,最终成为国会[Parliament]。在国会里,贵族和教会的代表可以自 由的讨论和检查国王提出的各项主张。公元1258年,国会通过了《牛津条例》 [Provisions of Oxford],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有效的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大权。 公元1272年,"长腿"爱德华一世[Edward I, "Longshanks"]继位。爱德华是 一位相当不错的国王,还是一位勇武虔诚的骑士和十字军战士。他一生遵守一个 信条:"忠于真实"[Pactum serva],这个信条后来被刻在他的墓碑上。在他统治 期间,整个英格兰完全纳入了习惯法的体制下,由皇家法庭作为最高主管。他组 建了一个类似于近代内阁的小型委员会,作为国王施政的咨询机构,并且协助政 府的运作。爱德华和国会保持着非常良好的关系,为国会提供了一个发表不同意 见的论坛,结果是国会对于他提出的金钱和军队上的要求表现得非常合作。在 1295年的国会--我们今天把这届国会称为"模范国会"[Model Parliament]--上, 爱德华不仅邀请了所有的贵族出席,还从每个郡邀请了两名骑士,从每个市镇邀 请了两名代表,还有下级神职人员的代表。用他的话来说?quot;触及所有人的决定必 须得到所有人的同意"。这类人后来仍然经常参与讨论,逐渐获得了对于国家经济 的控制权,最终演变为下议院[House of Commons]。 公元1277年,爱德华率领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进攻威尔士。威尔士很快战败 ,从此接受英格兰的统治。今天,威尔士的独立性除了英格兰王储的封号"威尔士 王子",以及威尔士人对英格兰人根深蒂固的怨恨之外,已经所剩无几了。与此同 时,独立的苏格兰王国正陷于无政府状态之中。公元1290年,爱德华被邀请为苏 格兰王座的12位竞争者做出仲裁。他的决定没有被采纳,内战于是爆发。爱德华 攻入苏格兰,在那里扶植了一个自己的政府。在法国的支持下,苏格兰人进行了 多年的反抗,为首的是他们的民族英雄威廉·华莱士[William Wallace]和罗伯特 ·布鲁斯[Robert Bruce]。经过漫长而血腥的战斗,公元1314年,苏格兰人在班 诺克本[Bannockburn]打败了入侵的英格兰人。苏格兰的独立从此又保持了三个世 纪之久。

中世纪II--全盛的中世纪(11)
 在整个中世纪的全盛期,法国和英国的历史都形成极为鲜明的对照。英国的 国家统一过程走得相当平稳,而法国的统一之路则显得崎岖艰难。公元11世纪的 时候,法王只是在名义上统治着他国内众多的大公们;国王没有实权,真正的权 力都集中在大公们手中。国王真正能够支配的只有自己的一小块领地,差不多是 今天的巴黎到奥尔良一带。几个世纪以来,法国国王一直想要支配更多的国土。 为此他们用尽了办法:联姻、充公,还有战争。这种念头把几乎每个在位的法国 国王都变成了狂热的扩张分子。除此之外,国王还必须不断地巡视他自己领地里 的每个村庄,否则他就有可能会失去对这些村庄的主权,因为法律就是惯例,而 "要成为惯例,两次就够了"。 在法国占有大片土地的大公们事实上是独立的,和国王比起来只是差个头衔 而已。像阿奎丹大公的领地是法王领地的五倍大,在普瓦捷[Poitier]有自己的首 都和法庭,还有自己的普罗旺斯[Proven?al]方言和文化。在北部已经失传的古老 传统在这里仍然可以找到--事实上,罗马文化在这里从来就没有中断过。甚至一 直到最近,这里的人们仍然在饮食和娱乐上保持着罗马的传统,雕制石棺,并且 一直以罗马法为法律准绳。 法兰西的国王们就一直不停地在统一平定他们的国度,巩固王权,削弱贵族 势力,促进经济发展。在这些国王当中最有作为,对后世影响也最大的是于公元 1180年即位的菲利普二世[Philip II],通常被称为奥古斯塔[Augustus]。尽管他 其貌不扬(秃顶而且独眼)并且讨厌着装打扮,他仍然极具王者的气质。他颇具 谋略,并且行事果敢,凡事必以他和法国的利益为重。他重组了法国的政府,指 定了一批受过法律教育的平民担任政府主管,并且为他们发放工资。这样,他就 有了一套有效而完全听命于国王的官僚机构。法国在菲利普·奥古斯塔的长时间 统治下人口不断增长,财富也不断积累,在政治和文化上都开始成为一个在欧洲 举足轻重的国家。 菲利普的孙子,虔诚的路易九世[Louis IX]于公元1226年12岁时登上法国王 位。他的个性和他的祖父截然不同。历史上的昏君是何其多,而明君又是何其的 少!但是路易九世--也就是圣路易--是法国的所有国王中唯一被封为圣人的。法 国人对他的爱戴一直延续至今:在法国历史上所有的人物当中,他受欢迎的程度 仅次于圣女贞德[Joan of Arc]。他的个人魅力倾倒了所有见过他的人,并且通过 传记作家让·德·热安维尔[Jean de Joinville]的生花妙笔,同样倾倒了法国的 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他温和而朴素,一直忠于他的妻子,有些凶悍的"普罗旺斯的 "玛格丽特[Margaret, of Provence](他们一共有11个孩子)。他身材颀长,一头 金发,还有一双碧蓝的眼睛,用当时一位编史者的话来说就是"鸽子的眼睛"--他 把路易的面容描绘得如同天使一般,一直带着优雅的风度。尽管路易经常深受皮 肤病之苦,但是一直保持着乐观的天性。 路易一直保持着很坚定的信仰。除了常规的仪式(像是弥撒、阅读宗教书籍 、忏悔)以外,他还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施行苦修。他自己一直穿着粗毛衬衣,甚 至还把一件粗毛衬衣和一本戒律书送给自己的女儿作为圣诞礼物。他亲吻麻风病 人,并且曾经邀请过十二位穷人到他的宫殿里一起用餐,结果他的卫士们都被这 些穷人身上的气味熏跑了。他甚至还认真的考虑过加入西笃会[Cistercian]或是 シ技没醄Franciscan](两者均为著名的基督教苦修会--译注),不过最后还是 在妻子的劝阻下打消了念头。他一直试图获得默示,在做祷告的时候对外界的事 情完全充耳不闻。按照他的说法,一个基督教信徒如果听到一个犹太人诋毁他的 信仰的时候,"保卫他信念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他的剑,并且要使出全力来刺 这一剑。" 不过他的日常言语其实还是带着轻快的幽默感。热安维尔引用过他的这么一 段话:"'归还'[render, "restore"]实在很不容易,即使是说出口也很困难,因 为它里面的那些'r'在发音的时候像锉刀一样锉着喉咙。要我说,这些'r'就是恶 魔的耙子,对于那些要'归还'从别人那里拿来的东西的人而言,恶魔就靠着这些 耙子来拉拢他们。"(从这段话里也可以看出,13世纪的时候,'r'发成小舌音已 经是很普及的事情了。) 除了他的信仰和个性,路易还是一个好国王。他推崇司法公平,并且不遗余 力地在国内推广。除了权杖以外,他平时还经常带着另外一根杖子,上面装饰着 一只张开的手,象征处事公平。他废除了通过决斗来定罪的方法,坚持定罪的根 据只能是切实的证据。他还试图减少贵族之间的战争,规定了四十天的反思时间 ,同时还禁止互相屠杀农民和焚烧庄稼。路易组织了一批职业法官成立机构专门 主管司法,同时要求他们不得收受钱财,不许经常出入酒馆,不许玩骰子……这 一机构就是国家最高法院的前身。路易还另外募集了一些 シ技没 会员以确保执 法的公正性。闲暇时路易喜欢坐在万散园[Vincennes]的橡树下,或是在巴黎街头 的公共花园散步,以便及时处理人们的冤情。 在他和他以后的时代里,圣路易都被看作一个基督教国王的完美典范。在欧 洲人看来,他是公正的化身,证明了君权的确来自神授。不过尽管圣路易的品格 高洁,他还算不上是中世纪欧洲君主当中最与众不同的。历史把这个名号留给了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列二世[Emperor Frederick II],后世称他为"凡间的奇 迹"[Stupor Mundi, "the Marvel of the World]。

中世纪II--全盛的中世纪(12)
 druid (其往无崖), 信区: History 标 题: 中世纪II--全盛的中世纪(12)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Wed Jun 13 09:59:31 2001), 站内信件 腓特列出生于公元1194年。虽然他是西西里的继承人,但是他在帕勒莫度过 的童年却是贫穷而不受重视的。这段童年生活使他后来喜欢和社会下层人士(例 如马夫)在一起,还使他喜欢结交穆斯林。他的心智非常早熟,幼年时就学会了 六七种语言,其中就包括阿拉伯语。他对世间万物都持着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对 于科学,特别是动物学有着极强的兴趣。从童年时起,腓特列就一直有一个远大 的理想,要重新统一神圣罗马帝国,合并德意志和意大利,并且把教皇国也并入 自己的版图。当他一有机会,就在德国大力宣扬自己的观点。在他许诺将西西里 作为封地献给教皇以后,他获得了罗马教廷的支持而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公元1220年,教皇为他加冕。但是教廷很快就发现,腓特列事实上根本不会割让 西西里以实现他许下的诺言。而到了后来,腓特列先是宣誓将发动一次十字军而 后又迟迟不出发的时候,罗马教廷终于忍无可忍:教皇格里高利九世 [Greogory IX]宣布将腓特列开革出教。 公元1228年,这位已经被开革出教的皇帝开始了他伟大的东征之旅。和他随 行的有一支由阿拉伯人组成的部队,还有一位穆斯林语言老师作为腓特列的顾问 。当他在中东登陆后,他派人送了一份很厚的礼物给当地撒拉逊人的领袖,苏丹 阿尔-卡米尔[al-Kamil]。这位苏丹和腓特列一样,也是一位气量颇大,有着诗 人和学者气质的领袖。对于收到的厚礼,阿尔-卡米尔同样以厚礼回赠,其中还 包括一头大象。两位领袖会面后签订了一份为期十年的和约。和约中规定撒拉逊 人将耶路撒冷、伯利恒[Bethlehem]和拿撒勒[Nazareth](这三座城市对于基督教 来说都是意义非凡的圣地:耶路撒冷是"众城之城",也是耶稣殉难的地方;伯利 恒是耶稣的诞生地;拿撒勒则是耶稣的故乡,《新约》里常称耶稣为"拿撒勒的耶 稣"。--译注)割让给基督徒,同时割让的还有从海边通向耶路撒冷的一条走廊; 而穆斯林则获准保留他们在圣地耶路撒冷城内的所有神坛。 腓特列访问耶路撒冷时更像是一位单纯的游客而不是朝圣者。为了照顾基督 徒的宗教感情,在腓特列访问期间,苏丹下令城里暂时取消报告穆斯林的祷告时 间。对此腓特列提出抗议:他访问的目的就是为了欣赏当地的这些特色。当腓特 列的和约呈递到格里高利九世面前的时候,这位教皇简直火冒三丈:这个被开革 的皇帝光复了基督教的圣陵,但却还不是按照教皇设想的方式完成的,没有给异 教徒军事上的打击,一滴血都没有流。为此,教皇号召征讨腓特列的这支远征军 ,但是几乎没有什么人做出响应。最后,教皇不得不主动撤销了开革腓特列的决 定。 当腓特列回到欧洲以后,他为了统一帝国而开始了漫长的战争。同时他在位 于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的城堡里建立了一个东方式的华丽宫廷。在那里,他喜爱 的东西应有尽有:山水园林、珍禽异兽、后宫粉黛,还有擅长妙论的贤哲。在这 些贤哲当中最有名的要数迈克尔·斯科特[Michael Scot],他是科学家、占星术 师,还是一位翻译家,翻译了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和阿维洛依 [Averro?s]( 著名的阿拉伯思想家和哲学家--译注)的著作--从今天来看有点类似一个江湖郎 中,不过他在民间一直是一个传奇人物,在意大利和苏格兰流传着关于他的一些 巧夺天工的创作的故事。腓特列的气度之宽宏使当时的人们感到震惊。在一次为 了纪念穆罕默德逃亡(公元622年穆罕默德被迫从麦加逃亡到麦地那--译注)的宴 会上,应邀出席的穆斯林们非常吃惊的发现,坐在自己身旁的竟然是信仰基督教 的贵族,甚至还有一些主教。他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整个世界都被三个欺世盗 名之徒给骗了。这三个人一个是摩西,一个是穆罕默德,还有一个是基督。"为此 教皇曾经公开抨击过他。和后来18世纪的普鲁士国王腓特列二世[Frederick II] 一样,他最喜欢的一件事情就是和一些哲学家们一起享用一顿精美的晚餐。我们 可以想象,如果伏尔泰生活在他那个时代,一定会觉得和腓特列意气相投,而腓 特列一定也会把伏尔泰延为自己的上宾。

中世纪II--全盛的中世纪(13)
 腓特列对于数学和科学很是着迷。他曾经亲自做过一些实验,有些实验还很 残忍。有一次,他给两名犯人相同份量的饮食,然后让其中的一个上床休息,另 外一个则外出打猎。然后他把这两名犯人开 剖腹,看看哪个消化的食物更多。 (结果他发现是那个睡觉的。)他最引以为傲的一样东西是大马士革苏丹送给他 的礼物--一个天象馆,在一顶金属制成的帐幕里,由隐藏的装置驱动着珠宝制成 的天体模型。作为回礼,腓特列赠送给这位苏丹一只白孔雀和一头北极熊。这头 北极熊在苏丹面前表演了跳进海里捉鱼的本事,让苏丹很是开心。(我们不得不 想象一下,这头熊是谁,在什么地方捉到的,腓特列又是怎么想办法把它运到叙 利亚去的。)腓特列还向阿拉伯的知识界提出了很多让他迷惑不解的问题:为什 么插在水里的木棍看起来是弯的?有什么证据说明灵魂是不死的吗?又有什么证 据说明存在一个永恒的世界呢? 他自己对于科学的贡献是他写的一本书:《论猎鸟的艺术》[On the Art of Hunting with Birds]。他曾经亲自绘制其中的插图,做了一个非常精致的版本留 给他的儿子。这个珍本一直保留到了今天。这本书基本上是叙述如何训练猎鹰的 一本手册,同时也是一份基于实地观察而得来的一份鸟类学研究报告。在书中, 腓特列详细的讨论了鸟类的迁徙和筑巢习性,还探讨了蜂鸟飞行的机理。他还建 议饲养猎鹰的人在给 ノ故车 时候哼唱固定的曲子,以利于给猎鹰建立条件反射。 腓特列还鼓励科学其他分支的发展。公元1224年,他建立了那不勒斯大学, 以培养律师、会计和公务员。这座大学是第一所由非神职人员创立并运作的大学 。据说,他还是中世纪里第一个懂得欣赏古典雕塑艺术的人。他是意大利诗歌之 父,用意大利方言创作了不少情诗。他甚至还关心单词的拼写--这在中世纪也是 一件少有的事情。曾有一次,一个书记员把他的名字Fredericus误拼成了 Fridericus,他马上下令把这个书记员的拇指砍掉。 腓特列的个子短小精干,微微有些秃顶,还有些近视,在他的绿色眼珠里总 闪动着诡谲和不怀好意的光芒。一位穆斯林私下评论说,如果把腓特列拿到奴隶 市场上去,一定卖不到好价钱,肯定不足200个迪拉姆([Dirhem],中东地区的货 币单位--译注)。腓特列的饮食很有节制,但是也非常挑剔:他每日一餐,时间 在晚上,这一餐必须非常精美。他最喜爱的一道菜叫做"scapace",是把鱼和蔬菜 一起煎过以后用一种白葡萄酒和藏红花汁浸渍而成的。他非常好色,拥有一个庞 大的后宫。这些妃嫔们在他外出的时候也跟着他,甚至在战争中也不例外:在战 场上她们留在拉下帘子的轿子里,外面有太监守卫着。总的说来,腓特列是个非 常开明的人物,但是绝对算不上好人。腓特列的伟大目标是削弱教皇的世俗权力,统一意大利并且建立一个稳定的 神圣罗马帝国,定都在罗马。但是他最终还是没能实现这个目标。当他于公元 1250年去世以后,整个罗马帝国,作为一个整体,已经走到了尽头。他的去世也 标志着霍亨施道芬[Hohenstaufen]皇室的没落。现代人喜爱腓特列二世,是因为 他身上有很多现代人的特质。但是这也正是他的问题所在:生活在中世纪,他如 果表现的更加"中世纪化"一些,也许会更加成功。

中世纪II--全盛的中世纪(14)
 如同腓特列二世一样,当时的教皇们也发现,自己的很多目标无法实现。这 些目标包括:削减世俗君主的权力;将整个 分 乃至所?信仰基督教的地区都置 于教皇的领导之下;清理整治对于教会权威的滥用……教皇一直在试图获取更多 的政治权力,这些努力和教会本身对于改革的要求常常纠缠不清,甚至成为教会 改革的障碍。但是改革者们并未因此而退缩不前,而是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当时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是神职人员的独身问题。在公元11世纪的时候,人们对 于教士结婚一事持有的态度和今天的人们差不多。从农民的角度来说,一个已经 结了婚的牧师当然更加可靠,因为一个单身的淫棍说不定就会在他们下地的时候 ,在他们家里弄出点什么事情来。但是问题在于,一个神职人员极有可能会把他 的职位传给他的儿子,结果就把教会变成了家族的私产。当时在冰岛出现了世袭 的主教家族。另外,牧师的妻妾们也常常成为麻烦的根源。公元1072年,她们甚 至私刑处死了鲁昂[Rouen]地区的主教,原因是他向她们布道。在公元1139年举行 的第二次拉特兰会议[the Second Lateran Council](Lateran是罗马教皇一宫殿 名,会议因在此举行而得名。--译注)上,教廷规定任何神职人员均需保持独身 。尽管这一律令确实起到了净化教会的作用,但是众多教士--不论其职位高低-- 在不能结婚的情况下,性生活反而更加混乱。公元13世纪时列治主教亨利[Bishop Henry of Liège]居然有61个孩子,其中14个的出生时间相差不超过22个月。他的 情形可谓创下了神职人员多产的纪录。 另外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和教会的财产有关。经过信徒们几个世纪以来的捐 赠,中世纪的教会已经获得了极为可观的财富。有些主教同时也是大领主,其财 势和排场甚至超过了国王。教会拥有的财富和它对世俗的控制权力使得腐败不可 避免的出现,最为严重的就是买卖圣职[simony]的问题。对于某位国王或贵族来 说,如果他拥有对于一个教职肥缺的合法任免权,他会理所当然地要求从被他任 命的人手里获得好处。这就好像今天的政府,在选择某项产业的承租对象时,总 会很自然地从所有有资格的候选人之中选出出价最高的那位。当牧师拥有并使用 土地的时候,他其实也是封建体制中的一员。他对他的领主负有一定的义务,必 须缴纳一定的金钱以换取领主对他的保护,那他何不干脆早点投资在他的领主们 身上,以换取自己日后的收入呢?参与买卖圣职的牧师还为自己辩称说,他花钱 购买的,并不是牧师这个精神上的职务,而是他对于自己物质财产的主管权。依 此类推,既然他为了这个赖以谋生的职务花了本钱,他当然也就有权利把他的开 销补偿回来:把这个职务卖给下一任的人选。就这样,买卖圣职在当时的欧洲成 为一种惯例。 教会改革的对象不仅仅是教会人员,也包括世俗百姓。当时的贵族们唯一的 正业就是战争,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和平的渴望尤为强烈,牧师们因此试图通过 种种努力来制止战争。公元989年的一次教会会议呼吁人们不要主动进攻牧师、教 堂、以及农民的牲畜。后来这个豁免权的名单不断加长,又包括了磨坊、葡萄园 、商人、还有正在前往教堂的人。这一运动后来被称为"神之和平"[Peace of God]。它的主旨一开始难以被人们理解,因此后来其概念做了一定的修改和扩充 。公元1017年,教会颁布了一条禁令,要求交战双方在每个星期六9点到下个星期 一破晓之前必须停战。这一最初的周末停战时间--也被称作"神之休战"[Truce of God]--后来被加长到从星期三晚间到星期一早晨,还包括了大斋期[Lent](复活 节前的第四十个星期日--译注)和降临节[Advent]。很明显,教会内部有一批坚 定的和平主义者。公元1054年的另一次教会会议则宣布:"一个基督徒如果谋杀了 别的基督徒,那么他就等于是谋害基督的凶手。"但是在一个罪恶横行的世界上, 和平主义的力量实在太过薄弱了。教皇格里高利七世[Gregory VII]就曾经以褒扬 的口气引用耶利米书[Jeremiah]中的一句话:"禁止刀剑不经血的,必受诅咒。" (耶利米书48:10--译注)不久,教会自己也成了政治斗争的煽动者和积极参与者 ,而它的敌人们也正是当时那些喊着要和平的人。 教会改革运动的领导人物主要是僧侣。他们既在自己的修道院里劳作,也在 教会的组织里工作,同时不遗余力的清理教会内滥用职权的现象。当时出现了很 多修道院,其背后的动机是希望能够借此恢复原来真正意义上的修道院制度,摆 脱物质财富的腐蚀,把早期基督教会的精髓发扬光大。在这些新建的修道院里, 最重要的是克吕尼式修道院。这个名字来自勃艮第地区的克吕尼修道院。它始建 于公元910年,其章程规定它只向教皇直接负责。在连续几任颇有作为的院长主持 下,以它为蓝本,派生出了许多其他的修道院,总数达一千五百之多。这些修道院无一例外的遵循圣本尼狄克的诫条,并且在某些方面比诫条的要求还要严格。 由于邪恶的力量过于强大,而人在和邪恶对抗时几乎没有胜算,克吕尼式的 修道要求信徒们持续而全神贯注的作祷告和崇拜。在圣日作的唱诗和音乐崇拜要 从半夜一直做到第二天中午,这样信徒们就没有时间犯下罪过,除了思想上可以 稍稍出轨。但是时间一长,和其他形式的修道院一样,克吕尼式修道院在苦修制 度上的要求逐渐放松了,这就使那些狂热的信徒们不得不离开修道院,自己向自 己提出更加严苛的苦修要求,以期在精神上真正做到纯净无暇。

中世纪II--全盛的中世纪(15)
 公元1084年,一位日尔曼人圣布鲁诺[Saint Bruno]在法国的阿尔卑斯山区建 立了一种新的修道院。第一所这种修道院是沙特勒兹大修道院[La Grande Chartreuse],因此这种修道院被后世称作卡尔特修道院[charterhouse],而修道 院里的僧侣们则被称作卡修森派[Carthusian]。这种修道院的结构非常简单,只 是一个礼拜堂和一些供修士们独居的小屋。平时他们除了向上帝祷告,几乎从不 说话,只有在每周一次的例会上,大家才会碰面。一日三餐全部是粗陋的素食, 用大木盘装着,从各人的门下塞进房间里去。他们的守则"从不改良,因为从未变 恶"在这900年里从未改变过,尽管这其中,无数虔诚的人们曾经向他们捐赠了无 数华丽的教堂和精美的屋舍。 公元1098年,一批本笃派僧侣因为不满过分轻松的日常生活而离开修道院, 前往他们认为的"荒漠"地区进行一次精神上的远征。他们在第戎[Dijon]南部几英 里的西托[Citêaux]找到了理想中的地方,后世因此将他们称为西笃派。他们决心 完全服从圣本尼狄克的诫条,严格执行其中的每一个字,"任何违背诫条的东西都 必须被抛弃"。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看到过记述圣本尼狄克拥有别人的教堂、祭坛、 祭品、什一税,或是面包房、磨坊、村庄和农民,所以他们也坚定地弃绝来自别 人的这些东西。他们于是自己平整土地,建造房屋,开垦农田。他们将很多沼泽 和荒地改造成良田,甚至还有填海造地的壮举。很快,他们就因为善于牧羊和放 牛而在当地出了名。他们将自己生产的羊毛和奶酪卖给城镇里的居民们,用得到 的收入建起了面包房、磨坊,甚至还拥有了自己的村庄和农民。 西笃派很快就传播开来,到13世纪,西笃派修道院已经有700多座,不仅有修 士的,也有修女的。从现存的西笃派修道院可以大致窥见他们的建筑风格。由于 他们秉持的是苦修的信条,他们杜绝任何形式的装饰:彩色玻璃、神殿里的灯、 甚至稍微华丽一点的法衣都属于被禁止之列。教堂里的十字架是木头做的,烛台 是铁的,香炉是铜的。僧侣们的卧室方正窄小如同棺材,整齐地排成一列。他们 吃用大麦、野豌豆和其他杂粮做成的面包,还有放了荨麻叶子的炖土豆。他们精 神上的苦修和经济上的成功却并没有获得普遍的认同。 西笃派修士中最伟大的是克莱伏的圣伯纳德[Saint Bernard of Clairvaux, 1090-1153]。他是个坚信神秘主义的政治家,曾经亲自建立了数十所修道院。他 以自己的圣洁和狂热成为中世纪基督教精神的一个象征。他的注意力全部投在来 世,在他的书中,他这样写道:"在这个世界里,人只有两种:局外人和朝圣者。 "但是伯纳德自己在现实世界里却是如鱼得水。他拥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经常出 面调停教会和世俗机构的矛盾。他可以左右教皇的选举结果,还经常为教皇和法 国国王进言。伯纳德一生都在不遗余力地和错误的学说作斗争,并且为了对抗异 教,做过许多精彩的布道,他也因此而出名。在他的推动下,西笃派得以广为接 受。他是个富于战斗精神的圣人,绝对忠实于自己的信仰,而对异教和无信仰毫 不留情。他的精神足以被后世一直奉为楷模--但是同时,他也是一个中世纪式的 人物。 这样我们又回到了这个问题:什么是"中世纪的"?在一般的用法中,这个词 就代表着一个停滞和后退的时代。但是中世纪的全盛期绝不是在倒退,而是在前 进。这个时代充满了高贵的激情和史无前例的活力,见证了无数的发展和发明。 这是一个进取的时代。 当我们把圣伯纳德去世前一个世纪和后一个世纪的欧洲拿来做个比较的话, 我们会发现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乡间已经从原本的一片荒凉慢慢变得有了 人气,景观已经有了今天的样子。城堡也大量出现,守护着周围的土地。在高耸 的哥特式尖塔下,市镇一天天地繁荣和富庶起来。崭露头角的银行家和行会一起 控制着商业。同时繁荣的还有众多的大学,在那里学者们开始将他们深奥的思想 写进书本;而诗人和小说家也把他们的想象诉诸文字。中世纪的全盛期开创了一 直延续至今的欧洲文明。



《中世纪》第二章专有名词对照表
 纳瓦拉[Navarre] 利昂[Leon] 托马斯·阿奎奈[Thomas Aquinas] 波伦亚[Bologna] 纽顿[Newton] 纽波特[Newport] 纽伯里[Newbury] 维尔涅夫[Villeneuve] 诺斯塔[Neustadt] 菲利普·奥古斯塔[Philip Augustus] 鲁昂[Rouen] 佛兰德斯[Flanders] 弗里斯兰[Friesland] 萨克森尼[Sanxony] 奥托大公[Duke Otto] 约翰十二世[Pope John XII] 奥利莱克的戈勃特[Gerbet of Aurillac] 西尔维斯特二世[Pope Sylvester II] 奥格斯堡[Augsburg] 塞尼峰[Mont Cenis] 图斯卡尼[Tuscany] 卡诺沙[Canossa] 圣安吉洛堡[Castel Sant' Angelo] 罗伯特·吉斯卡[Robert Guiscard] 《沃姆斯协约》[Concordat of Worms] 帕维亚[Pavia] 萨勒诺[Salerno] 唐克雷德·德·豪特维尔[Tancred de Hauteville] 阿普里亚[Apulia] 卡拉布里亚[Calabria] 科孚[Corfu] 杜雷佐[Durazzo] 帕勒莫[Palermo] "邋遢王"艾思而莱[Ethelred the Unready] "糊涂王"[the Ill-Advised] "坚信者"爱德华[Edward the Confessor] 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亦即西敏寺) "杂种"威廉[William the Bastard] "征服者"[the Conqueror] 哈罗德·古德文森[Harold Godwinson] 贝约[Bayeux] "无情"哈罗德·哈德雷德[Harold Hardraade, "the Hard-Boiled"] 斯坦福桥[Stamford Bridge] 圣瓦雷里-索姆[St. Valéry-sur-Somme] 佩文塞[Pevensey] 黑斯廷斯[Hastings] 记功寺[Battle Abbey] 《末日裁判书》[Domesday Book] 安茹侯爵乔佛瑞·不兰他日奈[Geoffery Plantagent, Count of Anjou] 《克拉朗顿宪法》[Constitutions of Claredon] 托马斯·贝克[Thomas à Becket] 艾奎丹领主艾莉诺[Eleanor of Aquitaine] "狮心王"理查[Richard the Lion-Hearted] "犹豫王"[Richard the Yea-and-Nay] 阿克[Acre] 英诺森三世[Innocent III] 兰尼米德[Runnymede] 《大宪章》[Magna Carta, "Great Charter"] 国会[Parliament] 《牛津条例》[Provisions of Oxford] "长腿"爱德华一世[Edward I, "Longshanks"] 下议院[House of Commons] 威廉·华莱士[William Wallace] 罗伯特·布鲁斯[Robert Bruce] 班诺克本[Bannockburn] 普瓦捷[Poitier] 普罗旺斯[Proven?al] 路易九世[Louis IX] 圣路易[Saint Louis] 圣女贞德[Joan of Arc] 让·德·热安维尔[Jean de Joinville] "普罗旺斯的"玛格丽特[Margaret of Provence] 西笃会[Cistercian] シ技没醄Franciscan] 万散园[Vincennes] 腓特列二世[Emperor Frederick II] 阿尔-卡米尔[al-Kamil] 伯利恒[Bethlehem] 拿撒勒[Nazareth] 迈克尔·斯科特[Michael Scot] 阿维洛依 [Averro?s] 霍亨施道芬[Hohenstaufen] 第二次拉特兰会议[the Second Lateran Council] 列治主教亨利[Bishop Henry of Liège] "神之和平"[Peace of God] "神之休战"[Truce of God] 圣布鲁诺[Saint Bruno] 沙特勒兹大修道院[La Grande Chartreuse] 卡尔特修道院[charterhouse] 卡修森派[Carthusian] 第戎[Dijon] 西托[Citêaux] 克莱伏的圣伯纳德[Saint Bernard of Clairvaux, 1090-11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 23: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世纪III--战斗的骑士

中世纪III--战斗的骑士(1)
"有秩序的骑士风格,其作用是什么?"十二世纪的英国哲学家,索尔兹伯里 的约翰[John of Salisbury]这样写道,"它的作用是保护教会,对抗背叛行为; 为穷人伸张正义,维护地方的和平;为自己的同胞流血,必要时牺牲生命。"这是 个很高尚的理想,并在中世纪时被人们努力付诸行动。时至今日,在法国和德国 的陆军军官和英国公立学校的传统里,还依稀可以见到这种理想的影子。对于一 个中世纪人来说,骑士不仅仅是个职业而已,而是一种在精神和道德要求上都有 别于常人的生活方式。 骑士[knight, chevalier],从字面上来说,是指拥有自己的军马[cheval], 在骑兵队里服役,并且以骑士风范来约束自己的人。他的职责是和他领主的敌人 作战。14世纪的法国的编年史作者让·傅华萨[Jean Froissart]说道:"骑士生来 就是要准备战斗的,那些毫无畏惧的投入战斗的骑士将从中获得无上的荣耀。"( knight, chevalier, cavalier三词都可以译为"骑士",但是在词源和具体含义上 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Knight来自古高地德语,原意是指"有武装的人"; Chevalier来自法语,词根是拉丁语中的"骑马的人[horseman]"[caballarius]; Cavalier和chevalier是同根词。用chevalier的地方一般也可以用knight,但是 反之则不然。一般的用法里knight用的更多,而且作为一种荣誉爵位时,只能用 knight。cavalier则更加强调"骑兵"这层意思,cavalry是它的整体名词。 Knighthood和chivalry一般也可以通用,但是后者作为专指一种精神的"骑士风度 "则用的更多。--译注) 战争就是这些绅士们的职业。从幼年时代开始,他就被养育成为专门适应战 争的人。他接受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为了强健体魄和巩固信仰。他的学校就是军 队前哨站里的守卫室,他的家园是永远处在外敌进攻之下的城堡。作为侍臣,他 必须经常服从领主的征召,参加反对另外一个领主的战争。作为回报,他可以得 到一些攻城掠地所得的战利品,或是沿路打劫商人所得的财物。偶尔骑士也会被 国王征召去,投入一场被国王认定是有利可图的对外战争。"只有一场成功的对外 战争可以让国库暂时充实起来,并且让国王获得新的领土。"当代学者丹尼斯·海 [Denys Hay]写道,"每年春天,头脑清楚的国王都会带着他的战士们向外扩张。 保持和平的后果就是陷于贫困。" 战争还是这些绅士们的娱乐。在一座阴森的古堡里,和平生活显得十分单调 。因为贵族们没有什么文娱活动,仅有的消遣就是打猎。对于一位骑士来说,战 争是他职业生涯的顶点--当然也常常就是终点。著名的骑士,也是吟游诗人的伯 特兰·德·波恩[Bertrand de Born]这样描述骑士阶层:"我告诉你们,每当我听 到战场上双方大喊:'冲啊,干掉他们!',或是当我听到背上无人的战马在树下 嘶鸣,不远处有人在呻吟'救救我吧',又或者是我看到草地上高高低低的起伏, 战场上大大小小的沟谷,还有被长矛刺穿的敌人的时候,这种乐趣远远超过了我 从日常饮食起居中所感到的。爵士们,把你们的城堡,你们的地产,你们的城镇 统统卖掉吧!战斗,只有战斗,才是我们永远不能放弃的!"(在但丁写的《炼狱 》当中,这位好战的骑士在地狱里出现,手里像提着灯一样提着自己被砍下的头 颅。) 当欧洲大陆趋于稳定,中央集权的政府日益强大,商业带来的利润日见丰厚 的时候,这种好战的声音就越来越小了。社会的机构也从依靠军事力量转向依靠 法律力量来维持。到了中世纪后期,骑士们悲哀的发现,自己已经过时了。决定 战争的力量,越来越多的是来自出身卑微,像流氓一样的雇佣兵、工兵和炮兵们 。骑士们的军事传统虽然仍然得以保留,但是最后,在傅华萨笔下只是留下了盛 大的排场。另外,重商主义极大的改变了贵族阶层。公元1300年,法国国王"公平 "菲利普[Philip the Fair]公开向富有的商人们出卖骑士头衔。获得骑士头衔的 商人就可以不用纳税,同时还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到了后来,这些所谓的 皮西厄骑士[Knight of Pythia]、哥伦布骑士[Knight of Columbus]和神殿骑士 [Knight of the Temple]就经常一本正经的穿戴 排褰 和装甲,从自家开的药店 门口走过了。

中世纪III--战斗的骑士(2)
骑士最初是陪伴领主和国王的,这种同伴的资格必须得到正式认可。大约到 了公元1200年左右,教会接管了册封骑士的仪式,并且将很多宗教礼节和规范加 入了这个仪式,使之近于神圣。将要成为骑士的年轻人首先要沐浴,象征灵魂得 到洁净。然后穿着洁白的上衣,身披红色长袍,在祭坛前伫立或是跪拜10小时。 他的盔甲和佩剑就放在祭坛上。到天色破晓的时候,他来到一群骑士和女士面前 ,那里正在举行一场盛大的弥撒。他的担保人将他带到领主面前,并且将他的武 器和防具一件一件的递给他,每递一件,都要加上一句祈祷和祝福。仪式中最关 键的一步是为新骑士绑上马刺[spurs],今天我们的语言里还保留着这个仪式的痕 迹:"他终于出人头地了[He has won his spurs]。"一位年长的骑士还要用自己 的掌缘或剑身在新骑士的脖子或面颊上重重的打一下--这一击是所有的骑士都必 须承受而且不得反击的。这位刚刚被册封的骑士接下来还要宣誓:自己的剑永远 只用于正当的理由,用来捍卫教会,保护孤儿寡妇,济贫救苦,铲除奸恶。整个 仪式以马术表演、模拟决斗和格斗游戏而告终。全部的仪式是非常感人的。很多 诚挚的骑士终其一生都无法忘怀他们在祭坛前度过的一夜,也无法忘怀他们当年 作出的誓言。但是,这也是个非常昂贵的仪式。其花费之高使得14世纪的很多有 资格的年轻人宁可终身都保持着扈从[squire]的身份。(有部电影"First Knight"里面对于册封Sir Lancelot的仪式描绘的相当详尽,基本上是按照这里的 记述进行的。但是从时间上来说,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Arthur王时代,这种仪 式还没有出现呢。--译注) 骑士的义务就是必须在他主人出征时服役,不过在封建制早期,一年里也就 四十天而已。当然,他们当时认为的所?quot;战争",有很多其实不过是掠夺的同义 词。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只有在一方的领主向另外一方发下战书,约定在何时何地 作战以后才可能发生。很多时候,指挥官的目的并不是要打败敌人,而是尽可能 的焚毁村庄,屠杀农民,削弱对方的经济来源,而对方的领主还在他自己的城堡 里,暴跳如雷却毫发无伤。"当两位贵族吵架时,"当时的人们这样写道,"穷人的 茅草就要着火了。"当时的英雄颂歌[chanson de geste]描述了一次入侵的场面: "他们开始前进。最前面的是斥候和纵火队,后面跟着给养队,队伍里带着庞大的 辎重车,任务是清扫战场,抢夺可用的资源。他们的出现带来了骚乱。刚刚下地 干活的农民马上转过身去,一面嚷嚷着一面落荒而逃。牧羊人把他们的羊群往邻 近的树林里赶,希望能够逃过一劫。纵火队员们在村子里到处防火,后面的给养 队员抓紧洗劫。茫然无措的村民们要么被烧死,要么被绑起来作为人质,用来索 取赎金。示警的钟声响成一片,恐慌的情绪四处蔓延。到处都可以看到闪光的头 盔,飘扬的旗帜,大地上全是骑在马背上的战士。这边的人们忙着抢钱,那边的 忙着抢牛抢马,还有的人在到处追着羊群。村子里一片烟熏火燎,幸存的农民和 牧人从惊恐中清醒过来,逃得无影无踪……在城里,在镇上,在乡间,磨坊的风 车不再转动,烟囱不再冒烟;听不到鸡鸣,也没有了犬吠。房子被荒废了。牧师 也丢下了上帝赋予的职责而逃跑了,教堂的石板里长出了杂草,残破的十字架倒 在地上。远来的朝圣者走过六天的路程,却找不到一户人家可以歇脚。平民们不 敢再到这里来安居,当年的村庄如今长满了野草和荆棘。" 后来的大规模战争--例如威廉征服英格兰的战斗和十字军东征--使得战略的 萌芽开始在西方出现。军事家们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步兵和骑兵的在战场上的作 用,如何选择作战地形,如何使用弓箭手,以及如何正确使用预备队。 使用骑兵的最佳方案莫过于让他们全速冲向对方的防线了。被吓坏的农民们 在狂奔的军马和全身铁甲的骑兵的双重威胁下,只有溃败逃命的份了。但是这种 冲锋也不是全无危险的。在不平坦的地面乃至沼泽地带上,这种冲锋的效果就非 常有限,而一条隐蔽的沟壕则可以让骑兵完全失去作用。防御的一方如果足够沉 着,还可以在双方阵前布下大量削尖的木桩--在这种障碍面前,即使是再勇猛的 马也是不敢前进的。如果防御方还有训练有素的弓箭部队的话,他们还可以用自 己的箭矢去迎接冲锋而来的骑兵。不过弓箭手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时间很短,因 为箭的有效杀伤距离只有大约150码左右,而制作精良的装甲可以承受除了直接劈 砍以外的几乎所有打击。因此,一个有经验的弓箭手总是瞄准敌人的坐骑开火, 因为一旦骑士没有了马,他的全部优势就几乎都变成劣势了。

中世纪III--战斗的骑士(3)
骑兵冲锋结束以后,战斗就演变为一系列的白刃战了。当两军混 战之时,弓 箭手就撤出战场,把战斗留给骑士们。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的伤亡 数目,伤亡 较少的一方就可以占据战场的主动权。但是真正战死在战场上的骑士 其实是很少 的,因为有点名气的人物都被关押起来勒索赎金了。当时甚至还出现 了专门买进 和卖出这些被俘人员的投机商人,使得这些俘虏的去向经常显得变化 莫测。而那 些被认定没有什么价值的俘虏就只有很悲惨的下场:他们身上的贵重 盔甲被剥掉 ,然后通常被一把匕首了结性命,这样可以省下养活他们所需的开销 。 直到公元13世纪,中世纪的军队还是几乎全部由战斗人员所组成 ,专门负责 辅助性事务和后勤供给的人几乎没有。"战地医疗"这个概念还根本没 有出现。另 外,士兵们必须自行解决给养问题,因为部队经常不在本国境内作战 。一般而言 ,部队里大约有三分之一是全副武装的骑士--不过这个比例经常随着 情况的不同 而有很大的变动。步兵中有一些是经过训练的正规士兵,但是更多的 则是临时招 来应付战争的农民。他们身穿着他们随便找到的各种盔甲,通常是用 铁环加固过 的皮甲。他们携带的武器和防具可谓千奇百怪:盾牌、弓箭、长剑、 梭镖、斧头 、甚至还有棍棒。 骑士的装备体现了进攻和防守的平衡,也可以说是机动性和防护 力的平衡。 从进攻的方面来说,兵器之王当然是剑了。当一柄剑陪着骑士在祭坛 上度过一夜 ,然后被递交到骑士手里的时候,这柄剑对于骑士来说就是神圣而庄 严的,代表 了他的生命和荣誉。传说中出现过几柄神兵利器,像是阿瑟王的石中 剑 [Excalibur]和罗兰的杜朗达尔[Durendal]。剑柄上的圆球常常设计 成空心的,里 面可以放进一些圣物,这样,骑士发誓时手 战1 ,整个天国就成为 见证。为了 适应各人不同的趣味, H小⒔0选 护手都有不同的式样。比较普遍 的一种规格 是这样的: H性诮 柄处宽约3英寸,约向剑尖处越细,全长大约32 到33英寸。这 种剑适于横砍,同样也适用于直刺。钢铁的剑刃是由多层的带状铁条 经过反复锻 打而成。当时有不少颇有见地的文章,讨论托莱多[Toledo]、萨拉哥 萨 [Saragossa]、大马士革、索林恩[Solinger]、米兰等地出产的刀剑 孰优孰劣。双 手剑也相当流行,但是对于使用者的力量要求很高。另外,由于用双 手剑的人无 法腾出手来拿盾牌,他就很可能在挥剑准备全力一击时被动作敏捷的 对手击倒-- 事实上,这种剑后来用的最多的场合是砍死囚的脑袋。 长枪或者长矛是马上部队的传统武器,并且一直到今天,它还是 骑兵部队的 标志。1939年的时候,波兰的骑兵部队以极大的勇气,挥舞着长枪和 德国的坦克 作战--但是这种勇气只能说是荒唐的。一个持着10英尺长,带有铁头 的长矛的骑 士,在全速冲锋时可以轻易的击倒一个全副武装的敌人,或是穿过盾 墙把他的敌 人刺穿。但是第一击之后,这杆长矛也就没什么用处了,骑士只能把 它扔掉,换 上长剑或是战斧。战斧即使隔着装甲仍然有很强的杀伤力,锁甲的链 子经常会被 砍得嵌入伤口,并且在伤口内生锈,造成严重的坏疽。有些骑士携带 的则是钉锤 ,或者就是最原始的武器--棍棒,但是在上面加了许多钉刺,令人望 而生畏。征 服者威廉和狮心王理查在战场上时,钉锤就是他们的徽章。并且,正如历史学者 威廉·斯坦恩斯·戴维斯[William Stearns Davis]所说,"钉锤也是 尚武的主教 和牧师们的最爱,因为使用钉锤的时候,他们就避开了《圣经》上的 律令:'你们 不得用利刃击打人''不得流血'。用钉锤可以把人打得人事不省,或 是干脆把他的 脑袋打开花--但是却不必用 剑刺入他的心肺!"不过历史和人们开 了一个大玩笑 ,后来它的地位竟然和圣物相仿:在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全体教师当 中要有一位 身着盛装,手持一个装饰精美的钉锤,站在校长面前。

中世纪III--战斗的骑士(4)

给骑士穿盔甲是件很耗时的工作。随着盔甲变得越来越重,设计 也越来越复 杂,后来的骑士已经没办法自己穿戴盔甲了。他必须坐着,让他的扈 从们帮他把 裤子拉上--裤子是用铁条加固的;然后,他还要站着让扈从们把铠甲 的各个部分 在自己身上用带子和搭扣拼装起来。首先穿上身的是一件贴身衬衣, 通常由毛毡 或是棉布缝制而成,外面再罩上一层铠甲--这就是早期的锁子甲。锁 子甲的外形 其实就是一件衣服,长度常常过腰,甚至还有过膝的。锁子甲由无数 的小铁环铆 接而成,如果制作精良的话,应该是柔韧而有弹性的。现存于纽约大 都市艺术博 物馆的一件锁子甲总共用了20多万个铁环,而重量不过19磅,制作得 粗糙一些的 锁甲通常就有这一件的两到三倍重。尽管锁甲的强度还算不错,它还 是无法抵挡 猛力一击。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锁甲很容易生锈,因此很多古代的锁甲 没有能够保 存至今。当时的一种除锈方法是在一个皮口袋里装上浸过醋的沙子, 然后把锁甲 塞进去,把口袋扎好以后当实心球扔--这种方法现在仍然被博物馆所 采用,只不 过装锁甲的换成了机械驱动的箱子。 铠甲被不断地改进,越来越繁复,逐渐出现了保护头颈的护帽, 护肘,护膝 ,还有护胫。为了保护容易受伤的面部,头盔的重量不断增加,保护 的面积也越 来越大,最后把整个头部都保护了起来,只在眼睛面前留下几道狭缝 。当然,要 获得这种强大的防护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在戴上头盔之前,骑士必 须把自己的 头包好,否则一旦摔倒就很容易脑震荡。十二世纪末有一位著名的英 格兰骑士, 名叫威廉·马绍尔[William Marshal]。在一次骑士比武大赛上,他 取得了胜利, 但是在颁奖时,大家却找不到他。后来人们在一家  铺里找到了他 :他的头盔 在比赛时被打坏了,所以他正把头放在铁砧上,让铁匠用锤子把头盔 敲下来--这 是当时不伤害骑士而取下头盔的唯一方法。在大热天激战实在是受罪 :太阳直晒 在头盔上,又不能用手擦汗。穿着盔甲的人根本听不见外面传来的命 令和消息, 也没法说出能够让别人听懂的话。更糟糕的是,一旦头盔被打偏,带 着头盔的人 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历史上有很多因为穿着盔甲在酷热下中暑而死的 实例,还有 不少是淹死的--尽管淹死他们的往往只是一条小溪。在阿根科特[Agi ncourt]战役 中,很多法国骑士摔倒在被踩得稀烂的泥泞道路上,结果被活活闷死 。这种头盔 还带来了一个问题:光看头盔根本无法认出谁是谁。因此骑士们在头 盔和盾牌上 画上各种标记--后世的纹章就起源于此。 到了14世纪的时候,板甲[plate armor]取代了锁甲。板甲可以 度身定做,并 且常常饰有精美的花纹。全套板甲的重量超过60磅,在阿根科特战役 中法国骑士 们的盔甲中,光是头盔和胸甲就有90磅。如果盔甲的关节处铰接妥帖 并且润滑良 好的话,穿着板甲的人活动起来可以比穿着锁甲的人更加自由。15世 纪时一位著 名的法国运动健将穿着除了头盔以外的全部盔甲以后可以翻筋斗,甚 至还可以只 用手爬上一段梯子。但是,不管更换了怎样的装备,穿上盔甲的骑士 还是很脆弱 的。比较阴险的做法是刺伤他的马,另外,长枪兵可以捅到他的腋窝 ,把他从马 上掀下来。一旦离开了马,骑士的命运就非常悲惨了:他的行动非常 笨拙,而且 为了坐在马鞍上操纵坐骑,他的臀部和裆部都是没有铠甲保护的。如 果他仰面摔 倒,他就要像海龟一样,费很大的劲才能挣扎着翻过身来。这时候任 何一个轻装 的敌人都可以上前去,掀开他的面甲,刺他的眼睛,了结他的性命。 盾牌一般是用几层结实的木板做成的,用钉子把它们钉在一起, 外面覆以皮 革,边上还包着一圈金属。为了弹开敌人的刀刃,一般在盾牌中央还 有用金属做 成的一个突起。步兵惯用的盾牌是圆形的,而骑士们为了保护他们的 腿,一般都 使用风筝形状的盾牌[kite shield]。 为了能够在作战和比武大会时负载全身铁甲的骑士,战马必须是 强健有力的 。这种军马在当时并不多见,而且极其昂贵,因为草料并不充裕,而 且一般的牲 畜体形都很瘦小。养马者必须想办法把自己的马喂得高大强壮才行。 当时阿拉伯 马非常受欢迎,而全身纯白的雄马更是上上之选。按照当时的观点, 骑母马是不 合骑士身份的。为了能够承受战争时的各种冲击,选作军马的马匹必 须经过长期 精心的训练。另外,骑士在战场上经常拿着剑、盾、长枪,腾不出手 来握缰绳, 控制坐骑就只能靠用马刺驱策、用腿压马腹、还有移动身体重心之类 的动作来完 成--这些也需要事先训练。

中世纪III--战斗的骑士(5)

步兵--还有蒙古骑兵和土耳其骑兵--的利器是弓箭。短弓的历史 非常悠久, 世界各地的人们很早就开始使用了。正如我们在贝约壁挂上所看到的 那样,短弓 拉开时只是拉到胸口,而不是耳畔。在短距离上,短弓是足以致命的 。后来出现 了6英尺长的长弓,使用一种称为"布码[clothyard]"的长箭。一般认 为,这种长 弓是12世纪的威尔士人发明的,并且很快成为英格兰人最喜爱的武器 。只有身材 高大强壮,并且训练有素的人才能把长弓用好。这里面有个小窍门: 开弓时,右 手握 弓弦,左手握住弓身,把全身的力量都压在左手上,右手不动 --实际上, 长弓不是被"拉"开,而是被"推"开的。在不远的距离上,装有铁头的 长箭可以射 穿任何铠甲。一个训练有素的长弓手可以在一分钟内瞄准并射出5支 箭。 到了公元12世纪末,随着十字弓被广泛使用,人类进入了机械化 战争的时代。 十字弓是一个不大的装置,由铁或是木片做成,装在托柄上。要拉开 时,一般都 是把它的头抵在地上,转动一个顶着棘轮的曲柄,拉开的弓被一个挂 钩卡住,维 持着被拉开的状态,直到有人按下扳机为止。十字弓使用的箭粗而短 ,一般称为 矢[bolt]或是方镞箭[quarrel],在射程内的穿透力极强。教会认为 这种武器是不 人道的,还有很多人认为使用这种武器有损骑士风度。尽管一个优秀 的长弓手可 以在射程和射速上超过一个使用十字弓的人,但是这种新式武器使得 一个稍加训 练的新手足以和一个训练有素的长弓手相抗衡。 中世纪的战争艺术是围绕着城堡和要塞展开的。城堡不仅是控制 和主管周围 土地的核心,同时也可以作为进攻的前哨站。在它的高墙内,可以组 织起一支小 规模的军队,应付一场小规模的战争。城堡的设计思想是要抵御来自 任何敌人的 进攻,同时在敌人进攻之前,周围的农民也要带着他们的家当躲进城 堡。中世纪 最早的城堡--也就是威廉征服后兴建的一批--属于土丘-外墙类型。 一些建筑-- 包括一个了望塔--都采用木质结构,安置在一个土墩上,四周围以壕 沟和栅栏。 在土墩外围还有一圈外墙,在这圈外墙内有足够的空地,可以容下铁 匠、面包师 和其他工匠的作坊,还可以容纳危急时进来避难的农民。后来出现的 石质城堡很 快就取代了这种早期城堡,并且不少石质城堡得以保存至今。最早的 石质城堡出 现于公元994年,位于法国的郎热[Langeais]地区,俯瞰着卢瓦尔河[ Loire]。营 造石质城堡对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有良好的石料切割工具和 起重工具( 特别是绞盘)才行。而一旦这些技术被工匠们掌握以后,建造石质城 堡的风气就 不可遏制的蔓延开了。根据1904年的一次普查结果,在法国境内的城 堡总数超过 一万座。 一个人从很远处就可以看到城堡里面高耸的小山--城堡的指挥中 枢就设在山 丘上。如果城堡建在平地上,那么就要人工堆起一个土丘。有时候, 城堡的外墙 用石灰粉刷过,远远看去微微闪着白光。要进入城堡的人首先经过一 块空地,来 到扼守城门的桥头堡。在获准入内后,他把自己的武器交给卫兵,然 后从吊桥上 走过,脚下是阴冷肮脏,充满青蛙和蚊虫的护城河。在吊桥尽头是铁 吊闸,可以 在瞬间放下。不久前在法国安萃[Angers]发现了这样一具吊闸。尽管 它已经有 500 多年没有被用过,但是在给链条和滑轮除锈上油以后,仍然可以运作 良好。城堡 内部的道路都是弯弯曲曲的,用以延缓进攻者的脚步。另外,在通道 两侧的墙上 还设有无数的箭孔。在威尔士的卡尔纳冯[Caernarvon]城堡,来访者 必须先通过 第一座吊桥,穿过5扇门和6道铁闸,然后拐个弯,再通过第二座吊桥 ,才能进入 城堡内部。 要到达内城的人必须穿过巨大的外城墙,这道墙常常有15到20英 尺厚。在城 墙的顶端是平坦的驰道,边上设有雉堞,以保护守城的弓箭手;还开 有堞口,以 便于射箭和浇滚油。后来有些城墙被设计的向外突出,成为棱堡,成 为指挥城堡 外部防御的中心。如果有人攻破了城堡的外围防线--当然这种事情发 生的机会很 小,他还没有算是取得胜利。胸墙的各个部分是以木桥相连的,在紧 要关头可以 迅速全部毁去,把敌人孤立起来。另外,在城墙内部的螺旋型阶梯里 ,有一些台 阶是木头做的,可以被抽掉,让不熟悉地形而又在昏暗中匆匆赶路的 入侵者失足 掉进地牢里。 防御体系的核心是一座通常高达200英尺的高楼[keep],墙壁常 常有12英尺厚 。高楼的地下部分是秘密地牢[oubliette],唯一的出口在高楼顶端 。这种地牢一 般被用作监狱,有时也被用作储存物资的仓库,以备被围攻时所需。 在这种仓库 里一般还打了一眼井。高塔的地面部分是贵族和他们的卫兵日常居住 的地方。高 塔的顶部是一个了望塔,上面树有贵族的纹章旗帜。 城堡是异常坚固的,这一点可以从现存的很多位于欧洲和叙利亚 山区的城堡 得到证实。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很多城堡被高爆炸弹和燃烧弹直接命 中而仍然安 然无恙。在诺维奇[Norwich]和南安普敦[Southampton],很多城堡经 受住了狂轰 滥炸,而周围的其他建筑则被夷为平地。

中世纪III--战斗的骑士(6)

但是城堡并不是不可攻克的。人们制造出了很多专门用于攻城的 器械,在这 方面拜占庭人做得尤为出色。典型的攻城器械有攻城槌、投石车(投 出的石块重 量可达150磅)、巨弩。除了使用器械以外,还可以使用地道攻城。 工兵们可以冒 着危险,以极大的耐心从护城河和城墙的下方挖通一条地道。地道内 部用粗大的 木材支撑着,并且填满爆炸物。进攻时用很长的引信在远处将它引爆 ,整个地道 就被炸塌,如果运气好的话,会有一段城墙也被炸得崩塌下来。与此 同时,弓箭 手压制住城垛上的敌人,步兵们则冲上前去,每人都带着一捆稻草、 一 泥土或 是别的一些什么来填塞护城河。后面的士兵们就从临时填出的这条路 上冲过,把 云梯架在城墙上,同时还要高举着盾牌,以对付上方的守军射下的箭 矢。爬云梯 时,士兵们要用一只手拿盾牌,另一只手还得随时准备拔出在身上晃 荡的佩剑-- 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另外一种攻城的方法是建一个有轮的木制攻 城塔。塔要 和城墙一样高,在塔顶藏着一支精干的突击队。攻城时,攻城塔被推 到城墙面前 ,然后从攻城塔上放下一座吊桥,突击队员们便得以冲上城墙。十字 军围攻耶路 撒冷时,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围攻城堡造成的伤亡数字是很大的,但是这些伤亡也被认为是可 以承受的。 历史上可以找出不少攻城成功的实例来,而被攻陷的城堡在此之前往 往还都是被 认为不可攻克的。公元1191年,狮心王理查用攻城器械攻下了阿克[A cre]。公元 1370年,威尔士王子爱德华(也就是人称"黑太子"的那位)同时使用 地道和正攻 ,攻下了利摩日[Limoges]。在攻城时城内军民极力反抗,使得爱德 华非常恼火, 遂下令在破城后将城内的三百多男女老幼全部斩首。"看着这些人跪 在他面前乞求 饶命而他却置之不理,真是让人感到万分同情。"傅华萨以几乎不带 任何谴责意味 的语调做了这样的记述。不过总的说来,城堡(包括有城墙的市镇) 的防御力量 比对它的进攻力量要强的多。要攻下要塞,最好的方法是在内部找到 内应。如果 找不到内应,攻城一方就常常采取围困的方法,冀望以此把城内的守 军全部饿死 。但是谨慎的城堡主一定会事先在城堡内存储足以应付一年之需的食 物、饮水和 燃料,因此包围往往要持续很久才能见效,一般需要两年。被包围一 方自然被这 种长期围困弄得疲惫不堪,不过包围的一方日子也一样难过。 到了中世纪后期,封建制走向没落,贵族们逐渐失去独立性,火 药和攻城炮 开始在战斗中投入使用,城堡也就从此不再是战争中的主角。人们也 毫无留恋的 抛弃了在阴森森的石头监狱内的那种与世隔绝的生活,转而在城镇内 购置豪宅, 和其他人们住在一起。 当时的战争不仅发生在陆地上,也发生在海洋上。如果需要的话 ,国王会征 召他治下的商船出征。这些商船的吨位一般在两百吨以上,到了15世 纪末,我们 甚至可以找到千吨级的船只。十字军东征时使用的船只可以容纳1000 名战士,还 有他们的马匹和装备。聪明的腓特列二世为他的十字军战士们设计了 50艘运输船 ,其款式与今天的登陆舰相仿:舱门开在吃水线附近,这样战士们可 以骑在马背 上下船。在地中海区域多见的船只是拜占庭、威尼斯和热那亚制造的 ,船身长而 窄,非常易于操纵,并且在船首装有喙状的船头,用来撞击敌方的船 身。 海军将领对商船做了一番改造,在船首和船尾各造了一个船楼, 在船楼上的 弓箭手可以居高临下的向对方船只的甲板开火。战斗时的策略一般是 设法用船头 把敌人的船只撞沉。如果作不到这一点,那就设法弄断对方船只的主 帆缆,然后 登上敌船作白刃格斗。在白刃格斗时常常会用到生石灰,以暂时使对 方不能视物 ,还会用到混着小铁钉的软肥皂,让对方立足不稳。拜占庭人后来把 投石机装到 战舰上,还第一次把"希腊火"带到了西方。"希腊火"的原料是石油、 生石灰和硫 磺。生石灰碰到水以后发出大量的热,引燃其他两样东西--这也可以 看作是最原 始的凝固汽油弹。 中世纪的战争艺术在十字军东征时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实现和验证 ,也从十字 军的得失中获益很多。组建一支规模庞大的远征军就必然带来后勤问 题;在遥远的异国作战,必然需要很多全新的战略和战术思想;很多以前从未见 过的敌人在 战争中带来了全新的武器和战斗技巧。十字军从拜占庭人那里学到了 他们训练有 素的职业步兵,还学到了他们先进的武器制造技术。另外,以拜占庭 的传统防御 思想为指导,十字军在地中海东部地区营建了许多巨大的城堡。这些 城堡既见证 了十字军的勇气,也目睹了他们的惨败。

中世纪III--战斗的骑士(7)

十字军是历史上的一个新鲜事物,是第一个为了一个理想而发动 的战争--尽 管到了后来,这个理想自然而然的失去了它原有的纯洁和高尚。但是 十字军仍然 被看作是为基督教的上帝所作的服务,同时十字军战士也把自己看作 --至少偶尔 为之--效力于一个神圣目的的高尚的仆人。"十字军"这个词包含了太 多东西,但 是在最初的时候,它确实是一个高尚的理念。 十字军的理念有一部分来自圣经旧约,一部分来自穆斯林作出的 圣战 [jihad] 的榜样。其他原因还包括僧侣们富有煽动性的布道,还和当时的基督 教世界开始 逐渐从摩尔人手中收回西班牙有关,当然也离不开当时教会掌握的大 量财富。但 是最后促成十字军的原因则是从东方传来的消息。 在上一个千年快要结束的时候,近东地区已经基本上稳定了下来 ,拜占庭帝 国和阿拉伯人之间达成了某种均衡的态势。通往耶路撒冷的道路是开 放而安全的 。圣城掌握在穆斯林手中,既是基督教的圣地,也是伊斯兰教的圣地 ,吸引了无 数朝圣的游客。但是这种平衡被后来的塞尔柱土耳其人[Seljuk Turks]打破。他 们占领了耶路撒冷,并且于公元1071年在小亚细亚击败东罗马帝国的 军队,从此 朝圣的人们沿途倍受土耳其人的骚扰。迫于土耳其人的压力,当时的 东罗马帝国 皇帝亚力克修斯·康姆尼纽斯[Alexius Comnenus]最后不得不向教皇 和西方教会 求救,希望他们能够给予军事援助,打败这些异教敌人。他请求西方 派出一支雇 佣军队伍,帮他夺回他的失地,而沿途的战利品都归雇佣军所有。他 本人对于夺 回圣地一事并没有多大的兴趣。 发动十字军的教皇是乌尔班二世[Urban II]。他本是法国的一名 贵族,后来 抛下自己的头衔,做了克吕尼派的修士,在公元1088年被选为教皇。 他充满了近 于狂热的宗教激情,而同时也是位手段高明的外交家。亚力克修斯皇 帝的吁请让 他开始作出宏伟的构想:西方基督教世界将以极大的努力收复圣陵; 军队集中在 教皇的名下,可以让欧洲的统治者们不再彼此征战不休,给欧洲带来 和平;基督 教统一的理念也可以因此带到东方,最终甚至可以将长期倾轧不和的 东西方教会 重新统一在教皇治下。而当时的环境似乎正适合实现这些梦想:人们 的信仰热诚 而近于盲信;欧洲的人口不断增加,人们躁动不安,需要找到新的土 地来发泄他 们过剩的精力--他们迫切地希望能够为闲置已久的剑找到用武之地。 公元1095年11月,克莱蒙特会议[the Council of Clermont]在 法国中南部召 开。教皇乌尔班出现在会场上--他身材颀长,面容清癯,颔下有须。 他发表了可 谓是历史上最富有影响力的演说。他召唤法国人行动起来,从罪恶的 土耳其人手 里夺回基督的陵寝。他说,法国的人口已经太多了,法国已经无力供 养她的儿女 们。而迦南地,是上帝许诺过的,一块流淌着奶和蜜的土地。聆听耶 路撒冷的祈 求吧!法国人们,停止你们那毫无意义的内斗,用你们的剑为上帝效 力吧!你们 要相信,你们的义举将在今生得到厚报,在天国永得荣耀!说完,教 皇低下他的 头,下面的人群里回响着这样的喊声:"上帝要求的[Dieu le veult, "God wills it"]!"在场的很多人踊跃要求"领取十字架",接过一个个交叠成十 字的红色小布 条,然后别在自己的胸口。对于任何一个期望着教会复兴的人来说, 这一幕场景 都是十分激动人心的。乌尔班以非常巧妙的手法引发了人们对于信仰 的激情,并 且--似乎是出于无心--也点燃了人们的贪婪之火。他的听众全部都是 听着圣经故 事长大的,深信迦南有肥沃的土地,丰饶的草原,繁盛的羊群。他们 把真实的耶 路撒冷城和天国之城混为一谈,认为耶路撒冷就是那个以珍珠为城墙 ,以白银为 街道,流淌着不休的活水,沐浴着上帝的光辉的那个圣城。贫穷的十 字军寄望于 能够获得一块圣地作为自己的封地,而如果他不幸战死,他也已经得 到了教皇的 允诺,可以在天国占有一席之地。教皇还为每个十字军战士免罪,这 样他们死后 就不必遭受炼狱之苦。最后,乌尔班还迎合贵族们喜好比武大赛的习 性,发出这 样的呼吁:这是一场和凶残的敌人--包括巨人和龙--进行的战争,是 "天堂和地狱 之间的一次大比武"。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希·赫尔[Friedrich Heer] 总结道,十字军是被各种各样的宣传发动起来的,这些宣传包括叙述异教徒暴行的 故事,过度 简化东方形势的陈述,美化战斗结果的谎言,还有蛊惑人心的演说。

中世纪III--战斗的骑士(8)

教皇的演说产生的巨大成功是他自己也未曾料到的。当时还没有 对十字军的 具体行动拟出像样的计划,而且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几个主要君主几乎 都被开革出 教了。乌尔班委托法国勒皮[Le Puy]主教负责这项工作,而军事指挥 的任务就交 给了法国的贵族们。整个教会的庞大机构都运作起来,从事招募士兵 ,筹集钱款 ,储备给养和运输调度的工作。在某些地区,极具号召力的宣传让人 们迸发出无 以伦比的热情。当时的一位编年史作家,莫姆士白莱的威廉[William of Malmesbury]这样写道:"威尔士人中止了打猎,苏格兰人不再和匪徒 为伍,丹麦 人离开了酒会,挪威人扔下了他的生鱼。荒凉的农田里没有了农夫, 空荡的房屋 里没有了住户,整个城市都迁徙去了东方。"这种描述当然是出于宗 教虔诚的夸张 ,但是却也是基于事实的夸张。投身于十字军的人们自豪的佩戴着他 们领取的红 十字,或者向人们展示刻在自己胸口的十字形疤痕。 十字军的开端纯粹是一场闹剧,让人哭笑不得,也让人毛骨悚然 。一群德国 人跟在一只鹅后面,因为他们相信这只鹅得到了上帝的启示。隐士彼 得[Peter the Hermit],一个浑身污秽不堪,打着赤脚的狂热的法国僧侣发起 了一次私人的 十字军--史称"农民十字军"[Peasants' Crusade]。他向信徒们宣称 ,上帝会亲自 导引他们通向圣地的道路。在德国,"赤贫者沃尔特"[Walter the Penniless]效 法彼得做了类似的布道。信徒们大受鼓舞,把彼得骑的毛驴的毛拔了 个精光,因 为他们相信这就是上帝赐给他们的信物。这支庞大的队伍装备得五花 八门,一路 穿过德国和巴尔干半岛,屠杀了成千上万的犹太人,沿途劫掠破坏。 拜占庭帝国 皇帝亚力克修斯以最快的速度把他们送上了小亚细亚前线,他们的给 养完全靠沿 途掠夺信仰基督教的村民们来维持。他们作战的结果是分两批成了土 耳其人的俘 虏。土耳其人让第一批俘虏选择改信伊斯兰教或是被砍头,而对于第 二批俘虏则 是直接屠杀。隐士彼得那时还有事留在君士坦丁堡,因此得以逃过一 劫。 第一次真正的十字军开始于1096年秋天。整支军队分成几批,从 海陆两路行 进,在君士坦丁堡集结。关于十字军的人数,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 ,估计不会 少于三万,也不会超过十万。不管如何,如何供应众多十字军战士的 食物让拜占 庭皇帝亚力克修斯伤透了脑筋。同时他也对这些十字军战士的能力非 常不满。他 期望的是经过良好训练的士兵,而真正来到君士坦丁堡的却是一群纪 律松散的乌 合之众,甚至还有牧师、妇女和儿童。当然,全副武装的骑士也不是 没有,但是 即使是他们的行为也很傲慢:有一个骑士甚至坐到皇帝的宝座上,以 此来逗大家 开心。亚力克修斯忍气吞声地为十字军提供粮饷,并且派兵护送他们 到小亚细亚 。作为回报,他要求十字军宣誓,十字军夺回的土地如果是原本属于 拜占庭帝国 的,必须归还给拜占庭帝国。这个誓言被非常勉强地答应了下来。十 字军和拜占 庭帝国之间存在着非常普遍的相互仇视和敌对情绪。很多心高气傲的 法兰克骑士 就私下里发誓,要把他们的拜占庭同盟看作和土耳其人一样的敌人。 公元1097年春,亚力克修斯把这群让他头痛不已的客人送上了穿 过小亚细亚 ,通向迦南地的道路。这是一段险恶的征程。亚洲的高地贫瘠而干旱 ,当地仅有 的一些农民也早就在大军到来之前跑光了,还带走了他们的羊群和谷 物。浩大的 行军队伍很快就开始饱受饥渴之苦。由于在故乡作战时充足的饮水供 应已经成为 习惯,很多战士甚至连水壶都没有带。骑士们不得不脱下盔甲,徒步 行军。大量 马匹死于饥渴和疫病,结果人们不得不用羊和狗来拉辎重车。其中一 支部队在冒 着暴雨翻越安蒂托罗斯山脉[Anti-Taurus range]时,由于盘山道路 十分泥泞,很 多马匹和驮着东西的牲畜纷纷失足摔入深渊。行军队伍还经常受到土 耳其人的骚 扰。土耳其弓箭手骑着个头不大然而善于奔跑的马匹,在行进中向十 字军射来一 阵箭雨,然后在十字军组织起反攻之前就迅速散去。他们经常组织伏 击和佯败, 还抓住机会歼灭十字军派出寻找给养的队伍。这种游击战术对于西方 世界来说是 完全陌生的,对他们传统的军事规范和组织观念形成了极大的震撼。 幸存的队伍最后来到了地中海的东北角。在那里,他们和坐船过 来的十字军 会合,得到了休整。这时候,他们内心的懦弱和贪婪开始赤裸裸的暴 露了出来。 布卢瓦的史蒂芬[Stephen of Blois]丢下大军,逃回英格兰,但是后 来又回到了 中东,据说是被他兴致勃勃的妻子送回的。一开始叫嚣着要积极参与 的隐士彼得 见势不好,也私下里逃跑了。布洛涅的鲍德温[Baldwin of Boulogne]设法获得了 对于伊德撒[Edessa]地区的统治权,结果在这份地产里沉湎了许久。


中世纪III--战斗的骑士(9)

十字军的主力向南行进,在安条克[Antioch]城下驻扎下来。安 条克位于耶路 撒冷以北,是通向耶路撒冷的门户。十字军对安条克展开了长达8个 月的围攻,当 中还穿插了一些奇奇怪怪的插曲--像是拜占庭大主教被关在笼子里, 从城垛上吊 将下来。最后,由于城里内奸的出卖,安条克城在公元1098年6月被 攻陷。基督徒 们的军队从这里开始小心的向南进军。按照今天的观点来看,这支部 队只是一支 很小的军事力量:总人数大约只有一万两千人,其中骑兵有一千两百 到一千三百 人。他们很快就非常震惊地发现,迦南地其实只是一块山石嶙峋,寸 草不生的贫 瘠之地。一个古老的东方故事这样说道:在创世之初,天使们把创造 世界所需的 石头全部装在一个大口袋里带着,结果,当他们飞过巴勒斯坦上空的 时候,这个 口袋破了。灰白色的溪谷里流淌的不是奶和蜜--甚至连水都没有。十 字军战士们 没有想到,盛夏的烈日晒在光秃秃的大地上竟然会有这么厉害。因为 找不到树荫 ,人也好,马也好,都热的够呛。阳光照在骑士们的铁制头盔上,把 他们原本就 不灵光的大脑彻底烤糊了。铁甲也被晒得滚烫,可以把手指烫出水泡 来--后来人 们用亚麻布覆盖在盔甲上,总算解决了这个问题。藏在盔甲下面的身 躯酷热难当 ,想要出汗来解暑--可是连汗都出不了,因为整个身体都处于极度缺 水之中。折 磨战士们的还有浑身上下的奇痒,盔甲在身上造成的擦伤,成群的苍 蝇和其他讨 厌的小虫子。 不知是因为十字军交了好运,还是因为神意确实存在,当时的土 耳其人正在 和巴格达的阿拉伯王国纠缠不休,因此北部边境疏于防范。十字军得 以向南继续 行进--这固然是他们的英勇所致,不过一路上对穆斯林驻守的要塞进 行的威逼利 诱也功不可没。最后,到了公元1099年6月7日,十字军终于驻扎到了 耶路撒冷的 高墙下。 我们不妨听听一位目击者,沙特尔的富歇[Foucher de Chartres]是怎样描述 这次攻城战役的:"工程师们接到命令,要建造各种可以推到城墙脚 下,能够让战 士们如愿以偿的器械,主要是 コ情澈 挖地道的工具。当?些器械完 工以后,战 士们就开始着手攻城。人们还发明了其他的一些东西,像是攻城塔-- 因为当地缺 乏大段的木材,人们不得不把很多小块的木头绑起来用。某天晚上, 随着一声令 下,很多战士每人带着自己的一小块木头,集结到一个最佳的攻城地 点。第二天 清早,当投石车和其他装置准备好了以后,人们迅速的把攻城塔在离 城墙不远的 地方组装了起来。在嘹亮的军号声中,一些勇敢的战士登上攻城塔, 并且从塔上 开始向城里发射矢石。城头上的撒拉逊人以类似的手段进行还击,另 外还向攻城 塔抛射浸透了油脂的火炬。这种交战使得双方的伤亡都很惨重。…… (第二天) 正午时分,法兰克人进入了耶路撒冷城。这一天是维纳斯的一个节日 ,在军号的 喧闹声中,每个人都情绪高昂的大喊着:'愿上帝向我们伸出援手!' ……" 十字军控制耶路撒冷以后,立刻开始屠杀城内的居民。12世纪编 年史作家, 艾及尔斯的雷蒙[Raymond of Agiles]这样写道:"有些士兵用刀砍人 的脑袋;有 些士兵用箭射,然后看着中箭的人从高塔上摔下来;还有些士兵把人 扔到火里, 慢慢把他们折磨致死。在城里的街道上随处可见一堆一堆的头颅和四 肢,走路的 时候要非常小心,以免踩到人和马的尸体。但是和所罗门神殿里发生 的事情比起 来,这些就是小巫见大巫了。那里到底发生了些什么?如果我把真相 全部写出来 的话,那一定会远远超出诸位所能够想象的了。我只要这么说,各位 就可以大致 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地上鲜血成河,骑马的人们的膝盖和辔头都浸没 在鲜血里。 这实在是上帝的一次公平和公义的审判,让不相信他的人的鲜血充满 了他的圣地 ,因为圣地长久以来被他们的渎神行为所污染,只有用鲜血才能洁净 。 "这座城市现在回到了基督徒的手中,看着朝圣者们得以虔诚的 拜访圣陵,战 士们先前的一切辛苦战斗都得到了回报。朝圣者们欢呼雀跃,为天主 唱起了第九 篇赞美诗。(此处似乎是指《诗篇》之9,从内容来看也颇为贴切。- -译注)这是 攻占耶路撒冷后的第九天。……人们一致要求作第九篇布道,(原文 为sermon, 似乎指的是耶稣的山上宝训。参见《马太福音》之5-7。)唱第九篇 赞美诗。这 一天,将是流芳百世的一天,因为它把我们的辛苦和伤悲变成了欢欣 和喜悦;这 一天,标志着所有基督徒的正义得到伸张,异教归于灭亡,我们的信 仰得以重生 。'主定下了这个日子,在这个日子里我们得到欢欣喜悦。'因为在这 一天,全能 的主向他的子民昭显了自己的存在,并且赐给他们以祝福。" ?quot;

中世纪III--战斗的骑士(10)

攻陷耶路撒冷后,十字军觉得自己已经实现了事先许下的誓言, 便基本上都 退回欧洲。留守耶路撒冷的只有一两千名步兵和几百名骑士,统领他 们的是布戎 的戈弗雷[Godfrey of Bouillon]。他被推选为耶路撒冷的城主,要 用手中这支部 队控制这块异教徒的土地,还有居住在这块土地上,对西方来的基督 徒们怀有敌 意的阿拉伯人,犹太人,信仰异端的基督徒,以及东正教徒。敌对情 绪像是灰烬 下的残火一般,在两方人马之间静静燃烧。研究十字军历史的专家斯 蒂芬·朗西 曼[Stephen Runciman]说道,当地人一直没有忘记十字军在耶路撒冷 大屠杀的罪 行,"嗜血的基督徒们的狂热成为后来引发阿拉伯人狂热报复的诱因 。" 留守的十字军为了巩固自己在异国的阵地,兴建了大量的巨大堡 垒,使之坚 不可摧。这些堡垒大多得以保留至今,成为当地一大景观。他们逐渐 把自己融入 当地的环境,学习阿拉伯语,改穿更加适合当地气候的东方式服装( 像是斗篷和 头巾)。他们还发现当地的一夫多妻制度很对他们的胃口,于是也照 单全收。 他们和信仰基督教的当地女子结婚,子女在阿拉伯保姆和教师的养育 下长大。 在耶路撒冷和一些沿海城镇,贵族和商人们住在自己的房子里。房子 很大,还装 饰有地毯、绸缎窗帘、镂刻的餐桌和金银餐具。贵妇人们出门时都带 着面纱,防 止被烈日曝晒。她们还在脸上涂脂抹粉,学着用优雅的小步行走。不 久,当地就 出现了这样一个社会阶层,其主要成员是老移民和在当地出生的一批 新移民,他 们都把东方的这块土地当作自己的家园。他们和一些当地的原住民交 情很好,经 常一起游宴、打猎、比武。他们并不把自己的信仰看得特别重,对于 刚刚来到圣 地的基督徒们一些极其虔诚的言行,他们会宽厚的报以一笑。他们把 自己教堂里 的礼拜堂腾出来让穆斯林们做祷告;作为回报,穆斯林们也在他们的 清真寺里为 基督徒们修建礼拜堂。毕竟,对于一个每天都能见到圣地的人来说, 这些都只是 一个习惯的问题。 为了加入十字军,成为高贵而虔诚的战士中的一员,无数的欧洲 人 追子肯?耶路撒冷。一个年轻人,不管他参加十字军的出发点为何,当他接过 十字标记的 时候,他的征途才刚刚开始。他要自己负担去东方的旅费:一般他都 会抵押自己 的田地或是放弃一些封建特权,以此筹集金钱。随后,在乡间的小教 堂里,由牧 师为他做一次告别的布道。他和他的亲戚朋友们一一吻别--因为他这 一别极有可 能就是永别了。由于通向小亚细亚的陆路越来越不安全,很多人会先 到马赛或热 那亚,然后搭船前往圣地。在船上,分配给他的只是两层甲板之间, 很小的一块 地方。当他躺下休息的时候,他的头就挨着另外一个人的双脚。船上 的总管可以 提供一些食物,但是更好的建议是自己带上沿途所需的食物。这些食 物包括咸肉 、奶酪、点心、果脯,还有治疗腹泻用的玫瑰红糖浆。 为了让这些虔诚的年轻人能够有机会博取功名,军队里为他们提 供了一个新 的职位,主要任务是防御撒拉逊人的进攻。早在攻占耶路撒冷之前, 医院骑士团 [Knights Hospitalers]就已经成立了,当时它的宗旨是救助有伤病 的朝圣者。加 入骑士团的志愿者必须宣誓以苦修的方式生活,忠实于本笃派的诫条 。他们的标 志是一个白色的马耳他式十字架[Maltese cross]。攻下耶路撒冷以 后,他们被称为耶路撒冷的圣 己财锸客臶Knights of St. John of Jerusalem], 只接受教皇 的直接命令。他们在耶路撒冷的会所可以容纳1000名朝圣者。由于他 们要负责朝 圣者沿途的安全,他们的性质也就越来越变得像一个军事组织。在以 后的年代里 ,医院骑士团的总部搬迁过几次,也因此曾更名为罗德斯骑士团[Kni ghts of Rhodes]和马耳他骑士团[Knights of Malta]。今天,他们的继承者 仍然在罗马天 主教会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还有一个改信新教的旁支,在今天的英 格兰--这个 旁支今天还在耶路撒冷经营着一家医院。

中世纪III--战斗的骑士(11)

圣殿骑士团[Knights Templars]是一批勇武的骑士,他们以红十字作为自己 的标志。圣殿骑士团始建于公元1118年,最初的总部设在圣墓教堂[Dome of the Rock],因为十字军认为那里是所罗门王的圣殿所在地。圣殿骑士团成立之初的目 的是守护通向圣地的通路。但是很快,医院骑士团和圣殿骑士团就变得类似于警 察,一直忙于调解十字军和撒拉逊人时间的日常纠纷。当地基督教国家的统治者 无权干涉骑士团的行动;骑士团拥有自己的城堡,制订自己的政策,甚至可以自 行签署协议。他们和基督教徒发生的摩擦并不比和撒拉逊人发生的摩擦少。有些 骑士团的成员改信了伊斯兰教,其他成员即使没有改变信仰,也深受伊斯兰教一 些神秘仪式的影响。但是他们在法国的支部在14世纪的时候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因为当时的法国国王腓力四世[Philip IV]垂涎于圣殿骑士团的财产,欲将其充 公。今天的秘密共济会[Freemason]继承了骑士团的名号,也一并继承了那些古老 而神秘的仪式。 另外一个以苦修式的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骑士团是条顿骑士团[Teutonic Knights],其成员必须是贵族出身的德意志人。公元1291年,他们离开耶路撒冷 ,转而活动于波罗的海以东地区。在那里,他们成功的把福音推广开来,具体做 法是屠杀不信教的斯拉夫人,而代之以敬畏上帝的日尔曼人。 基督教军队征服圣地的势头中止于公元1144年,其标志是土耳其人从基督教 徒手中夺回了伊德撒地区。从此,西方人开始转入守势。伊德撒沦陷的消息让整 个西欧为之震惊。克莱伏的圣伯纳德为此发出呼吁,迅速组织起一次新的十字军 --也就是第二次十字军。公元1146年复活节,圣伯纳德在维兹莱[Vézelay]向聚集 而来的一大批朝圣者做了一次布道。在场的人中有大约一半宣誓加入十字军。事 先准备的十字架数量不足,很快告罄。伯纳德于是献出自己的法衣和斗篷,把它 们裁开以提供布料。 法国国王路易七世深受伯纳德的鼓舞,决定亲自率兵前往圣地。他的王后, 阿奎丹的艾莉诺,是个勇敢而果断的女子,决意和丈夫一同前往。伯纳德随后前 往德国,邀请德国国王康拉德三世[Conrad ]也加入这支远征军。在前往君士坦丁 堡的路上,法国人和德国人都发现,他们被沿途的人们看成是过境的蝗虫。路上 的城镇都紧闭着城门,给十字军提供的食物都是放在篮子里,用绳子从城头上放 下来的--而且还是在十字军付过钱以后。心中不快的十字军--特别是德国人--于 是焚烧抢掠毫无防御能力的农场和村庄,甚至还进攻一座修道院。在君士坦丁堡 ,东罗马帝国皇帝非常冷淡的接待了到来的德国人。在他看来,所谓的十字军, 不过是西方扩张的一个小把戏而已。 不管怎么说,十字军终于还是穿过了小亚细亚,不过沿途损失惨重。尽管国 君之间,以及他们率领的军队之间敌意很深,他们仍然齐心协力地攻打大马士革 。但是对大马士革的围攻并未成功,在撤退途中,十字军被彻底击溃。领军的国 王们只得灰溜溜的回到欧洲,承认自己在圣地彻底失败了。只有艾莉诺王后在这 次远征中做了件大事:她和她的小叔,安条克亲王雷蒙二世[Raymond II, Prince of Antioch]之间的风流韵事被弄得尽人皆知,很是脸上无光。 穆斯林们不断地蚕食着基督教徒留下的各个要塞。公元1187年,他们攻下了 耶路撒冷。他们的著名统帅撒拉丁[Saladin]不愿意步基督徒的后尘去屠杀城内居 民,而是用手中的俘虏们来勒索赎金,并且保证被释放的俘虏在归国途中的安全 。耶路撒冷失陷的消息激起了第三次十字军,领军人物包括法国的菲利普·奥古 斯塔,英格兰的狮心王理查,还有德国的腓特列·巴巴罗沙(他在东征途中失足 淹死)。 投入大战的国家往往会有一个难于对付的敌手--例如一战时的冯·鲁克纳伯 爵[Count von Luckner],二战时的隆美尔将军。对于十字军来说,撒拉丁就是这 样一个棘手的敌人。在他进攻克拉克[Kerak]城堡时,约旦地区的继承人正在那里 举行婚礼。新娘的母亲派人送了一些筵席上的美食给撒拉丁,并且提醒撒拉丁, 他曾经抱过年幼时的新娘的。撒拉丁于是派人问明新婚夫妇住在哪座城楼里,然 后下令攻城时必须避开那座城楼。他生性喜好玩笑,曾经把一个十字架放在他帐 篷的门槛上,这样进进出出的人都必须践踏十字架。他还把一些朝圣的僧侣灌醉 ,然后把他们和一些淫荡的穆斯林女子放到一张床上,这样他们一生的苦修和试 炼就全部付诸东流了。在和狮心王理查的一次交战中,他看到理查的马失蹄,便 送给理查一位马夫和两匹新的马--结果是他输掉了这场战斗。后来当理查发烧病 倒时,他派人送去桃子、梨,还有从黑门山[Mt. Hermon]上取来的冰雪。理查不 愿意在礼数上输给撒拉丁,建议把自己的妹妹嫁给撒拉丁的弟弟,把耶路撒冷城 作为送给新婚夫妇的贺礼--如果这个计划得以实现,倒也不失为化干戈为玉帛的 良策。

中世纪III--战斗的骑士(12)

尽管理查于公元1191年攻下了阿克,(在攻城时他下令建造了一种巨大的攻 城车,人称"坏邻居"[Bad Neighbor];一种投石机,被称作"上帝的弹弓"[God's Sling];还有一种云梯,被称作"猫"[The Cat]),但是他一直没能攻下耶路撒冷 ,最后不得不满足于和穆斯林谈判,达成协议,确保基督教的朝圣者可以自由前 往耶路撒冷。从整体上来说,第三次十字军标志着十字军精神的失败:它以向穆 斯林的妥协和基督教国家内部的纷争而宣告结束。教皇再也无力约束他们名义下 的侍臣了。当十字军的英雄狮心王理查身陷囹圄的时候,教皇们根本就无能为力 。囚禁理查的是奥地利大公,他这么做的原因只是因为理查在东征时曾对他无礼 ,因此他要予以报复。为了一个神圣的理由而产生的理想主义和牺牲精神已经不 再是为人们所推崇,很多新加入十字军的人们只是期望到圣地去尽快的把参军的 成本全部捞回来。为了招募十字军而额外增加的税收遭到人们的普遍诟病,人们 还抨击教皇,指责他擅自挪用十字军专用的款项。 公元1198年,著名的英诺森三世[Innocent III]被选为教皇。他发起了又一 次的远征--这就是可悲的第四次十字军。负责这次十字军的机构和威尼斯的商人 们签订了协约,用威尼斯的船只向圣地运送大约30,000名士兵和4,500匹军马。但 是直到出发前夕,十字军筹集的钱款只够支付一半的运费。威尼斯商人们于是以 他们一贯的精明向十字军提出了解决之道:如果十字军可以帮他们打下一直和他 们作对的达尔马提亚地区[Dalmatia]的撒拉城[Zara]--威尼斯人把它说成是一个 海盗的窝点--那么他们就愿意以比较低廉的价格来运送十字军。十字军很快就拿 下了撒拉城。这个消息让英诺森三世震惊不已,因为撒拉城是一个信仰天主教的 城市,它的匈牙利领主也是教皇的侍臣之一。结果,这次袭击行动成了十字军攻 击基督教徒的一个恶劣的先例。受它的影响,十字军的首领们在威尼斯商人的不 断蛊惑下,决定支持拜占庭帝国被废黜的皇帝伊萨克·安哥拉思[Isaac Angelus] 复位(当时他已经双目失明,并且被囚禁在狱中),认为这样可以把东方教会和 罗马教会重新联合起来,并且从拜占庭的被保护人那里得到足够的人力和财力补 充,进军埃及,把他们以前犯下的错误弥补上。经过反复劝说,教皇也对这一行 动表示赞成。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船队就这样开往了君士坦丁堡。 公元1204年4月12日,这座历史名城没能抵挡住长时间的围攻,落入十字军之 手。接下来,他们在君士坦丁堡城内连续三天的掠夺在历史上留下了昭彰的恶名 。来自法国和佛兰德斯的十字军被希腊的烈酒灌的醉醺醺的,把他们拿不动的东 西统统砸烂。他们贪婪的目光并没有放过修道院、教堂和图书馆。在圣索菲亚大 教堂,他们从祭坛上的圣器里直接喝水,还让一个妓女坐到大主教的宝座上,并 且让她唱着在法国军营里流传的下流歌曲。被俘虏的皇帝--十字军将他看作一个 篡位者--被从一座高塔上推下来摔死,因为"这一个正义的举动必须让所有的人都 看得到"。 真正的战利品--东罗马帝国--则被这次行动的参与者们瓜分了。威尼斯人分 到了最好的那一块:爱琴海里的一些岛屿,希腊和小亚细亚沿岸的海港。法兰克 人则成为被占领地区的亲王和大公,统治着广袤的希腊和马其顿的土地。他们在 当地修建的很多城堡存留至今,见证了这一段历史。教皇的使节一直跟随在军队 里,为那些愿意接过十字架,前往巴勒斯坦的战士们免罪--但是第四次十字军并 没有给圣地带去什么人马,反而是那些留在圣地的骑士们纷纷赶往君士坦丁堡, 冀望能够趁乱分一杯羹。 "对于人性所犯下的罪行,没有比第四次十字军更甚的了。"斯蒂芬·朗西曼 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它摧毁了以往积累起来的财富,同时被摧毁的还有当时欧洲 最先进的一部分文化。试图统一东西方教会的计划远远没有成功;恰恰相反,这 次十字军在希腊人心中留下了对西方很深的敌意--这种敌意一直就没有消失过。 另外,拜占庭帝国的防御也因此而元气大伤,逐渐无力抵御新兴的奥托曼土耳其 人[Ottoman Turks],直至最后沦陷于土耳其人之手。

中世纪III--战斗的骑士(13)

几年以后,十字军的精神已经被扭曲和丑化了。两位年仅12岁的少年--法国 的斯蒂芬[Stephen]和德国的尼古拉斯[Nicolas]发起了儿童十字军。他们向追随 者许诺说,天使会引领他们,并且会在他们面前把海水分开。成千上万的少男少 女加入了这支十字军,同行的还有牧师、流浪汉和妓女。人们众口相传,在这支 队伍南下的途中,一直有成群的鸟儿和蝴蝶跟着。但是,当他们越过崇山峻岭, 来到海岸边时,大海却没有像他们预期的那样,在他们面前分开,现出平坦的大 道来让他们通过。英诺森三世向这些孩子们的代表做了苦口婆心的劝说,让他们 不要着急,等长大以后再参加十字军。有些德国的孩子们最后设法到了巴勒斯坦 --然后不知所终。法国的孩子们没有得到天使的引领,而是落到了两个历史上著 名的恶棍手里。他们是马赛的两个船商,一个叫做"铁人"休[Hugh the Iron],另 一个是威廉。他们向这些孩子们提出,愿意免费把他们送到耶路撒冷,事实上却 是把他们带到了北非的布伊[Bougie],卖给了当地的阿拉伯奴隶贩子。 后来几次十字军的黯淡经历可以简单的说一下。由于十字军无法夺回耶路撒 冷,他们把目标转向了埃及。,因为那里是穆斯林势力的一个重要基地。公元 1219年,经过一年半的围攻,他们拿下了位于尼罗河河口的达 装K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4-11-27 21:38 , Processed in 0.322524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