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天幻

[02.18][世界上下五千年(现代卷)]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2-18 19: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土耳其之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追随德国的土耳其成了战败国,领土被英、法、意和希腊等国瓜分。土耳其面临着亡国的危机。“不独立,毋宁死!”土耳其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展开了规模浩大的抵抗运动。这时,一位将军毅然辞去了卖国的素丹政府授予的军职,以平民身份参加了抵抗运动,他叫穆斯塔法·基马尔。


   他呼吁人民不惜一切代价来捍卫民族尊严,他说:“如果我们没有武器战斗,我们就要用牙齿和指甲来战斗。”很快,他就成为各民族主义组织的领导人。人们不叫他的本名穆斯塔法,而亲切地称他“基马尔”。在土耳其语中,基马尔是“正义”的意思。


   1920年4月,基马尔党人在安卡拉召开大国民议会,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素丹政府的卖国行径。他们成立了临时政府,并着手组织正规军。


   临时政府得到了国际无产阶级的同情和支持。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与他们签订了友好条约,并给予各种支援。1921年8月,希腊的10万大军在英国支持下,向安卡拉的基马尔临时政府发起了进攻。


   刚刚建立起来的土耳其国民军,数量不及希腊军一半,装备更是落后简陋,无法相比。但全体国民军将士同仇敌忾,英勇善战,不畏牺牲,十多天里打退了敌军一百余次进攻,坚守阵地,毫不退却。许多的农村妇女赶着自己的牛车为国民军运送弹药。接近火线时,老牛听着隆隆的枪炮声,吓得止步不进;遍地弹坑的道路,车辆也无法通行。只见妇女们果断地把一发发炮弹扛在肩上,冒着枪林弹雨,送到了阵地前沿。还有的妇女勇敢地端起枪和士兵们并肩战斗。


   基马尔日夜在前沿阵地巡察,指挥战斗。一发炮弹呼啸而来,“轰”的一声爆炸,气浪扑来,战马受惊,基马尔从马上摔了下来,肋骨折断了。士兵们围上来,把他扶起。


   “将军,您受伤了,应该回后方休息。”基马尔忍着疼痛摆了摆手,“别声张,没关系,这种时候我无权休息。”


   说着,他挣扎着爬上马背,用手支撑着腰,继续指挥作战。一个月过去,土耳其国民军顶住了希腊军的进攻,以少胜多,并开始反攻,把希腊军队赶下了爱琴海,还俘虏了希腊军总司令。接着国民军浩浩荡荡开进了伊斯坦布尔。土耳其皇帝素丹穆罕默德六世一看大势不妙,慌忙带着妻儿,从宫廷后门溜到了英国战舰上逃跑了。


   欢庆胜利的晚会在伊斯坦布尔巨大的广场上举行。人们欢呼着、跳跃着,灯火映红了整个天空,直到深夜。晚会的最后一个节目土耳其民族传统的摔跤比赛。基马尔酷爱摔跤运动。这天晚上他向军中的一位摔跤大王挑战,一定要同他比个高低。


   比赛开始了,人们兴致勃勃地围拢过来,摔跤大王紧紧抱住了基马尔的两腿,一使劲,把他高高举了起来,眼看就要把他摔倒在地了,但这个士兵却轻轻把他放在地上。


   “你怎么不摔倒我?因为我是指挥官吗?基马尔从地上站起身,笑着问道。


   “您是土耳其民族的首脑,七个国家都没能把您打倒,我怎么打得倒您呢?”


   摔跤大王的回答,博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表达出人们对自己领袖的热爱和尊敬。


   1922年10月,基马尔在安卡拉再次召开大国民议会,宣布废黜公开投敌的素丹,宣告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基马尔当选为共和国第一任总统,安卡拉为共和国首都。


   大国民议会一致决定,土耳其实行姓氏改革,授予基马尔姓阿塔图尔克。“阿塔”在土耳其语中就是“父亲”的意思,“阿塔图尔克”就是“土耳其国父”、“土耳其之父”。


   基马尔宣誓就任总统的那天,一位记者问他:“你已经拯救了祖国的命运,现在你准备干些什么呢?”基马尔回答道:“战争结束了人们以为我们已经达到目的。其实,这才是开始。现在,我们真正的工作开始了!”


   基马尔又积极投身到了进行改革、振兴土耳其的浩大而艰巨的工作之中。他利用一切场合宣传教育的意义。针对当时土耳其使用的,难读难写又不适合记录土耳其语言的阿拉伯文字造成文盲很多的情况,基马尔和学者、教师一起研究制定了文字改革方案,采用拉丁化新字母。他召开会议宣传新文字,号召每个土耳其人把学习新文字当作爱国的民族义务。基马尔还亲自教议员、部长们学习新字母。他甚至在巡视全国时,也随身带着黑板,在公园、在广场、在田间、在牧场,随时随地教人们识读新字母。人们亲切地称基马尔是“首席教师”。土耳其共和国大国民议会还通过了妇女界请愿委员会提出的一个革新家庭生活的方案,正式废除一夫多妻制,男女结婚必须登记;废除面幕,举行新式婚礼;电车轮船男女不分坐;还规定了妇女与男子一样有继承权,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等等,保证了妇女的平等地位。不久,伊斯坦布尔大学就分别授予三名妇女文学、法学和地理学学位。在法院法庭,也有妇女担任法官和其他职务了。


   然而,基马尔革命毕竟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基马尔党人一方面依靠工农,一方面又限制和镇压工农,对土耳其共产党人进行了镇压。1939年,基多尔死后,土耳其政府又与英、法两国签订了互助条约,投入了英法帝国主义的怀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18 19: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巴基斯坦国的创建者



   印度河三角洲西部、面临阿拉伯海的渔港卡拉奇,在夜色的笼罩中,进入了梦乡。一个皮革商人的家中,一位少年用纸板遮住油灯,独自静静地读着书。母亲披着衣服,推开门。“孩子,时间很晚了,像你这样用功,会把身体弄坏的。”少年一边继续看书,一边回答说:“妈妈,没关系,如果我现在不用功,将来就会一事无成啊。”


   这位勤奋刻苦、胸怀大志的少年就是后来任巴基斯坦自治领首任总督,以毕生精力创建了巴基斯坦国的民族独立运动领袖穆罕默德·阿里·真纳。


   16岁那年,真纳中学毕业。经一个在卡拉奇当经纪人的英国人的帮助,真纳进入英国伦敦林肯律师学院攻读法律。天资聪颖,刻苦用功的真纳,两年时间就学完了全部课程。林肯律师学院是伦敦有授予律师资格的四所大学之一。但按规定,只能给在伦敦住满四年的人授予律师资格。真纳只得又在伦敦呆了两年。


   1896年,20岁的真纳取得高级律师资格回到故乡。不久后,又去孟买创办了律师事务所。


   非凡的辨才和渊博的学识使真纳很快名声鹊起。一旦掌握案情,在法庭上谁也辩不过他。有时甚至对法官,他也尖锐地反驳。一次,一位法官轻蔑地对他说:“真纳先生,说话大声些,我们听不见你说的话。”真纳回答说:“我是律师不是演员!”过了一会,那法官又对他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他不客气地回敬到:“您把前面的那堆书挪开,就会听见我说的话了。”1906年,真纳参加印度国民大会党,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三年后,被孟买伊斯兰教徒选为印度立法议会议员。1913年,他加入了代表印度穆斯林上层官僚、地主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全印穆斯林联盟(下简称“穆盟”)。


   当时的印度社会还是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宗教情况非常复杂,东孟加拉居民主要是伊斯兰教徒,西孟加拉则多是印度教徒。长期以来,他们之间经常发生大规模的宗教纷争和相互仇杀。


   为反对英国殖统治者,“穆盟”领导人感到新的政治斗争需要伊斯兰教徒和印度教徒合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真纳向伊斯兰教徒发出呼吁书说:“难道我们不能埋葬我们的分歧,组成联合阵线吗?那样,印度教的朋友将会更尊重我们,觉得我们更有资格和他们并肩站在一起!”


   1924年,真纳被选为“穆盟”主席。他在集会上再次苦口婆心地说:外国统治印度,并且继续维持统治,主要因为印度人民尤其是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不能团结一致,缺乏相互信任。我可以说,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团结之日,就是印度实现自治领责任政府之时。


   然而,他的呼吁并没有得到积极响应,真纳失望之余,到了伦敦,重操律师职业。后来,“穆盟”派人到伦敦劝说真纳返回印度领导“穆盟”,并对他说:“你必须回去,人民需要你。只有你才能挽救穆斯林联盟,使它获得新生!”此后,真纳往返于英国和印度之间。第二年,他被选为“穆盟”终身主席。1935年,英国国王批准印度政府法,印度有11省开始享有自治权。真纳高兴地结束了他在伦敦的生活,返回印度,领导“穆盟”。接着,印度进行大选,国大党获得多数票。国大党领导人坚持一党组织内阁,拒绝与“穆盟”合作。在这种情况下,真纳感到必须建立独立的伊斯兰国家。


   1940年3月,真纳主持召开“穆盟”年会,通过了著名的《巴基斯坦决议》,要求伊斯兰教徒聚居的省份脱离印度,建立一个伊斯兰国家。这个决议得到大多数伊斯兰教徒的拥护。真纳也成为他们公认的领袖。


   而一些反对他的组织,则向他发出了死亡威胁。几天之内,向他发出电报信件50余封,扬言要除掉他。真纳一笑置之,不予理会。


   1943年7月的一天,孟买真纳住处附近出现了一个鬼鬼祟祟的青年,这是反对组织派来的刺杀真纳的杀手。他仔细观察了四周环境,选择了最佳行动时间,藏好了利刃,向真纳住所大门走去。


   他向守门人行过礼,提出要见见真纳。秘书告诉他真纳现在很忙。他没有说话,径直向真纳房间走去。


   房门一开,正要外出的真纳与刺客打了个照面。刺客挥拳击向真纳左颊,真纳不由自主向后一仰。就在这一刹那间,刺客从腰间拔出刀子,向真纳刺去。


   受到突然一击的真纳并没有失去控制,他见刀光一闪,马上扬手抓向刺客手腕。受到阻挡的刀锋只划伤了真纳的下颏。刺客继续挥刀刺来,真纳手臂又挨了数刀。闻声而动的人们,蜂拥上前夺下了刺客的刀子,把他扭送到了警方。


   尽管受到这样的威胁,真纳争取建立巴基斯坦国的信念并没有动摇。他继续竭尽全力,为此奋斗。


   1942年2月,英国政府宣布给予印度完全独立,不久,新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宣布了《印度独立法》,实行印、巴分治。这样,才解决了国大党与“穆盟”争执多年未能解决的问题。在真纳的领导下,“穆盟”很快批准了分治方案,开始组织政府,同年8月7日,巴基斯坦制宪会议召开,真纳以主席身份,向到会代表宣布道:“你们自由了!你们可以自由地到庙宇去,到清真寺去,或者到这个巴基斯坦国家任何其他做礼拜的地方去!不论你们属于什么宗教、种姓或信仰,都毫不妨碍我们都是同一国家的公民,而且是平等公平这一基本原则!”8月14日,真纳在他诞生的故乡卡拉奇宣誓就任巴基斯坦自治领首任总督。他的头上飘扬着他和总理制定的巴基斯坦国旗。旗上3D4是绿色,代表着穆斯林;1D4是白色,代表着少数民族。


   巴基斯坦国建立后,真纳更加辛勤地工作,处理着国内外各种事务。终于积劳成疾,不幸染上了肺结核,1948年9月的一天夜晚,真纳告别了人世。


   1956年,巴基斯坦国改称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1971年,印度与巴基斯坦发生战争,东巴基斯坦分裂成立孟加拉国。第二年,西巴基斯坦最终脱离英联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18 19: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朝鲜“三·一”运动



   气势汹汹的日本宪兵,冲进了朝鲜百姓的家中,翻箱倒柜地搜寻着。


   “怎么,连菜刀都要拿走吗”


   “这是武器,要没收。以后你们几家合用一把菜刀,菜刀要用铁链钉在厨房的桌子上,听到了吗?”


   将村庄抢劫一空的日本兵呼啸而去,愤怒的朝鲜百姓怒视着他们,咬牙切齿咒骂着。


   1905年,日本宣布朝鲜为“保护国”,把朝鲜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1907年,朝鲜国王李熙派出使者参加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二届万国和平会议”,要求各国承认朝鲜独立,废除日本“保护”。一心要灭亡朝鲜的日本,得知这一情况,干脆派兵扣押李熙,逼他退位。1910年8月,日本正式吞并朝鲜,开始了它残暴黑暗的统治。朝鲜的资源遭到疯狂掠夺,工厂企业纷纷倒闭,工人大批失业;农田大量被侵占,许多农民被迫背井离乡,逃往荒僻的山林。人们不断起来反抗,日本统治者感到十分害怕,甚至对各家厨房用的菜刀也开始进行“管制”。残酷的压迫激起了更强烈反抗,一场巨大的风暴正在酝酿着。


   1919年1月22日,被日本侵略者废黜的朝鲜国王李熙突然死去。


   事情的真相是:李熙虽然被逼退位,朝鲜百姓仍然十分怀念自己国家的这位国君,日本统治者对此视为一块“心病”,必欲除之而后快,最后他们派人在红茶中放上砒霜,将李熙毒死。


   做“贼”心虚的日本驻朝鲜总督假惺惺地发出讣告,称李熙是患脑溢血病逝,并宣布将在3月3日为他举行“国葬”。李熙之死,犹如一石投水,在朝鲜人民中激起了巨大反响。全国上下群情激愤。这时,一个名叫孙秉熙的串连了朝鲜工商企业界等33人,自称为“朝鲜民族的代表”,起草了一份《独立宣言书》,向巴黎和会、美国总统威尔逊和日本帝国政府发出呼吁,要求给予朝鲜独立。并且决定,3月1日在汉城举行大规模和平示威游行。


   3月1日,当朝霞映红了天空,激昂雄壮的歌声在汉城响起来:


   “起来,两千万同胞,


   起来,拿起枪和刀,


   用鲜血与敌人战斗,


   还我自由,光复祖国……”


   数千名学生高唱着《光复歌》走上街头。成千上万的朝鲜民众潮水般涌向汉城塔洞公园,举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霸占朝鲜的盛大集会。人们情绪激昂,吼声震天,呼吁驱逐日本统治者,恢复祖国独立。


   而这时,孙秉熙等所谓“朝鲜民族的代表”,却害怕起来。他们没敢到群众集会现场,躲进了一家饭店,宣读了他们的《独立宣言书》。然后,打电话给日本驻朝鲜总督衙门的警务总监部,说:我们的请愿是“和平请愿”,并报告了“独立代表团”所在的饭店。挂上电话不久,日本警察便蜂拥而至,把他们全部逮捕了。


   塔洞公园的人民集会仍在继续着。在宣读了《独立宣言》后,三十万群众和学生开始了声势浩大的游行。


   “日本总督、日本军队滚出去!”


   “朝鲜独立万岁!”


   宏亮的口号声在汉城上空回荡,游行队伍的洪流冲向日本警察署和宪兵队。


   日本总督慌了手脚,恶恨恨地下令:


   “全体出动!把闹事者给我抓起来,统统杀掉。”


   一队队日本警察和宪兵,冲向了游行队伍。刺刀闪着寒光。


   “统统地散开!不许喊口号,扔掉旗子!”日本军官挥舞着指挥刀咆哮着。


   “日本军滚出去!”走在队伍前列的一个女学生高举着国旗继续呼喊。


   “八嘎”,日本军官叫骂着挥起了军刀。


   寒光一闪,只听“嚓”的一声,女学生的手臂被砍下来。她一个踉跄,马上又挺直身,向前冲去,口中仍在喊着,“日本军滚……”突然,她的声音顿住了。一柄刺刀插进了她的胸膛,鲜血喷射而出。


   人们愤怒了,勇敢地扑上去,同日本警察、宪兵展开了肉搏。


   棍棒落下来,军刀枪刺飞舞,子弹划出了尖厉的啸声。许多人倒下了。鲜血染红了汉城的大街小巷。


   鲜血也点燃了整个朝鲜半岛爱国起义的熊熊烈火。


   平壤人民用石块作武器,同手执利刃的日本军警英勇搏斗。一些小城市和广大农村,也纷纷行动起来。不到两个月,全国爆发了3000多次示威和暴动,参加人数达200多万。人们用棍棒、镰刀为武器,袭击日本官厅公署,杀死日本官吏和走狗,惩处通敌的恶霸地主。


   朝鲜人民的斗争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中国和许多国家纷纷声援他们的反帝爱国独立运动。


   日本统治者用残酷的手段镇压起义,下令朝鲜全境实行戒严,调动驻朝的日军配合警察宪兵,对朝鲜人民开始了惨绝人寰的杀戮。他们把抓来的群众绑在十字架上,刀劈枪刺,甚至举行灭绝人性的杀人“竞赛”!据日本官方缩小了的数字,在“三·一”起义中被杀害的就有近8千人,受伤的1万6千多人,还有大批人被投入监狱,活活折磨致死。


   日本侵略者还采取种种卑劣手段,收买亲日派、卖国贼,从内部分化瓦解朝鲜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到1919年底,因资产阶级的动摇妥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镇压,“三·一”运动遭到了失败。


   逃到中国上海英美“租界”的朝鲜资产阶级中的一些人,组织起了一个以李承晚为“临时大总统”的“流亡政府”,投向了美国的怀抱,最终成为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的代理人。而朝鲜广大无产阶级人民群众,则在朝鲜共产主义战士金日成领导下走上了武装斗争,争取民族独立的道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18 19: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由人的将军桑地诺



   1926年的一天,尼加拉瓜北部山区通往圣·阿尔比诺金矿的路上,一个年轻人正踏着茫茫的夜色中崎岖的山路急匆匆地走着。这是刚从墨西哥返回自己祖国的桑地诺,他正准备赶去发动金矿工人起义,反抗美帝国主义对尼加拉瓜的侵略。尼加拉瓜在美洲中部,西临太平洋,东临加勒比海,是中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1821年,尼加拉瓜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宣布独立,后来又建立了共和国。1909年,早已对中美洲地区垂涎欲滴的美国政府,将魔爪伸向了尼加拉瓜,它策划了一场政变,把尼加拉瓜总统赶下台,又借口保护侨民,派驻了海军陆战队。1926年初,它再次发动政变,建立起亲美的傀儡政权。这年年底,美国又派出了2000人的海军陆战队帮助尼加拉瓜独裁政府镇压日益增加的人民起义。


   出身农民之家的桑地诺,20多岁起离家到国外做工。艰苦的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他十分痛恨美国仗势欺压各中小国家,在墨西哥时就积极参加反美斗争。看到自己的祖国遭受侵略,他焦虑万分,决心回国,把尼加拉瓜从外国侵略者铁蹄下解放出来。


   来到金矿后,桑地诺很快就和工人打成一片,关心同情工人们的艰苦生活,向他讲述国家受侵略,人民受压迫的道理。他说:“一个民族的主权,不是靠言辞,而是要用武器来保卫它。”


   工人们情绪高涨,纷纷说:“你说的对,我们都听你的。你就带着大伙干吧!”他们商定举行武装起义,打击美国侵略者。桑地诺教工人们用沙丁鱼罐头做成手榴弹,他们又秘密地收集了枪支弹药。


   起义的时刻来到了,工人们举起自制的红黑两色旗,庄严宣誓:为祖国的自由而战!他们用开金矿的炸药炸毁了矿场,以自制的手榴弹、简陋的武器装备,袭击了美军驻兵和独裁政府的警察官所。当大批美军和政府军队开到时,桑地诺带领着29个伙伴进入了山区。这支小小的游击队向强大的敌人宣战了。他们成为后来尼加拉瓜保卫民族主权军的核心。


   桑地诺向人们宣布他们的斗争目标:赶走外国侵略者,争取民族独立。他还提出了没收外国资本家的土地分给尼加拉瓜人的主张。


   各界民众闻此消息感到无比振奋,纷纷来投奔。不久,就有了800名组织得很好的骑兵队伍。保卫民族主权军队伍日益壮大,他们以拉斯赛戈维亚斯山区的大森林为根据地,神出鬼没地袭击美国侵略军。


   游击队同装备和数量远远优于自己的敌人展开了机智的周旋。美军动用了先进的武器,当时全世界只有600多架飞机,美国竟向尼加拉瓜派出了近70架飞机,来对付桑地诺游击队。在莽莽的大森林中,游击队员把每棵树都当成了自己的掩体,把每处山坡沟壕都变成了侵略者的陷井。一次,游击队把河水引向了和地图上标志相反的方向,迷惑的敌人晕头转向,进入了游击队的包围圈。一声号令,枪声四起,木石飞下,有韧性的大树做成的弹弓弹起,敌人纷纷倒了下去。


   游击队中还有一支由13岁到16岁的孩子组成的、被称作“天使合唱队”的游击特别小队。他们有时到敌人内部刺探情极,进行活动,有时候又勇敢地袭击美军驻地,令敌人心惊胆颤,防不胜防,成了尼加拉瓜闻名的少年英雄群。


   到1931年,保卫民族主权军已经控制了8个省的农村地区,甚至打到了一些城市的边缘。桑地诺的威信也越来越高,人们崇敬地把他称作“自由人的将军”。尼加拉瓜人民的斗争也得到了拉美各国的声援与支持,一些兄弟国家的志士来到尼加拉瓜参加了桑地诺的部队,有更多的人组织了“不许干涉尼加拉瓜委员会”,发动募捐运动,支援尼加拉瓜人民的斗争。美国的工人也组织示威和罢工,抗议侵略尼加拉瓜。


   内外交困的美国侵略者陷入了尼加拉瓜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处处被动挨打,无计可施,终于在1933年撤出了尼加拉瓜。


   苦战了7年的游击队战士们取得了反对美帝侵略斗争的巨大胜利,他们放下武器,拿起工具,开挖河渠,寻找金矿,建立种植园,以为自由和平幸福的生活从此将来临。


   然而,美国和它扶持的代理人并不甘心失败,他们仍把桑地诺视为“心腹之患”。


   1934年2月1日,受尼加拉瓜政府陆军首脑索摩查的邀请,桑地诺来到首都马那瓜共商国事。晚上,索摩查等在总统府举行了盛大的宴会招待桑地诺。他笑容可掬地举杯向桑地诺敬酒,并说着一些令人肉麻的吹捧赞扬之辞。夜色阑珊,酒宴结束了。索摩查恭恭敬敬地送桑地诺来到门外。他扬起手目送着桑地诺离去。


   突然,“叭,叭”一阵枪声响起,刚离开总统府不远的桑地诺倒在了血泊中,索摩查脸上露出了得意的冷笑,为自己的阴谋得逞兴奋不已。


   第二年,索摩查登上了总统宝座,尼加拉瓜又落入了美国的控制中。但是,人民仍然记着“自由人的将军”桑地诺,他为了民族独立挺身抗击侵略者,英勇奋斗坚强不屈的精神,树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18 19: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揭开原子秘密的人



   1871年,卢瑟福诞生在新西兰的一个农村。他家人口很多,卢瑟福从小一边上学一边帮着家里干农活。


   少年时的卢瑟福是个很爱动脑筋的孩子,尤其喜欢自己动手做些小玩意。他曾经“发明”了一种可以发射“远射程炮弹”的玩具火炮,还巧妙地设计出增加炮击距离的方法。有一次,家里的大钟坏了,卢瑟福便动手把钟拆开来,他的兄弟姐妹都认为一定会受到父母的责罚,但卢瑟福竟把钟修好了,而且以后还走得很准。后来,他还自制了一架照相机,自己拍摄,自己冲洗,成了个摄影迷。


   24岁时,卢瑟福获得一笔奖学金,来到英国剑桥大学凯文迪许实验室进行深造。从此,他开始了在英国的科学研究生活。37岁那年,由于他对于放射性现象研究的杰出成就,他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但他并没有满足,决心对原子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人提出,自然界天地万物是由原子构成的。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物质最小的单位,是不可分割的,它的形状像个实心小球。而此时随着科学的发展,一些科学家认识到原子内部还有着更小的单位,卢瑟福的老师汤姆逊就持这一种观点。他们认为,原子的模样像西瓜,瓜瓣就像是原子内均匀分布的正电荷,而瓜子就是电子。“原子果真像老师所说的那样吗?“卢瑟福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己一直思索的这个问题。


   他想,如果原子果真像个西瓜,那么,如果用比原子更小的粒子作“炮弹”来轰击它,就一定很容易地穿过它而笔直地前进。于是,他决定用一种叫做“a“的粒子做“炮弹”,来轰击原子,看看会发生什么情况。


   然而,要做这个实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要设计一套专门仪器外,实验本身就像是用机关枪扫射几个散落在茫茫草原中的小核桃一样的困难。


   在年轻的助手和几个学生帮助下,卢瑟福终于设计出了一个试验装置:


   一个“a”射线的放射源,就像一挺机关枪,一个金属箔作靶子,就像放核桃的草地,在它的旁边放一个硫化锌的荧光屏,屏后安装一架显微镜,来观察实验的情况。


   实验开始了,发射源发射出的“a”粒子“炮弹”,以每秒2000米的速度穿过金属箔,在漆黑的实验室里,荧光屏上出现了点点闪光。


   “这是怎么会事呢?”学生们问道。


   “这说明绝大多数a粒子穿过金属靶子飞走了,只有个别a粒子被弹了回来。”卢瑟福说。


   可这意味着什么呢?卢瑟福陷入了沉思。


   实验使卢瑟福感到惊叹,他开始了连续不停的实验和思考,像着了魔一样整日整夜地呆在实验室里。管理实验大楼的工友搞不清他是否离开过,他的妻子儿女也难得见他一面。一天清晨,卢瑟福兴冲冲地冲进了办公室,对着正在整理东西的助手,大声地说道:


   “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原子到底是什么样子我知道了。”略一停顿,他又说:“它大致可以设想为一个小的太阳系。”助手怔怔地看着他,耸了耸肩说:


   “什么?您是说我们在一个看不见的世界里当了普罗米修斯吗?——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为人类送来火种的神。“是的,就像是太阳系。”卢瑟福继续解释到,“原子既不是像小实心球,也不像西瓜,它的中心有个小的、带阳电的核,而带阴电的电子在围绕着这个核飞转。这就如同:原子核是太阳,电子就像行星,绕着太阳转……


   “那么,a粒子被弹回来的现象怎么解释呢?”助手问他。“这是因为原子内部大部分是空隙,所以比原子更小的粒子能很容易穿过;又因为当中有个核,a粒子碰上这个坚硬的核就会被弹了回来。


   卢瑟福终于打开了原子神秘之宫的大门!他的这一崭新的原子结构理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原子学和原子核物理学便诞生并发展起来。


   1919年,卢瑟福用人为的方法第一次分裂了原子,他用a粒子轰击氮原子,使它变成了一个氧原子和一个氢原子。1926年,在他的指导下,两个年轻研究人员瓦耳顺和科克拉夫特设计出了一架巨型原子捣碎机,用这架仪器,他们把轻金属锂转变为氦。


   一时间,报纸新闻把这一消息迅速传遍了全球。


   一些人们惊慌地说:“原子分裂了,世界是否已经到了末日?”“人工可以制造黄金了,货币就要贬值!”


   但是,科学家们清醒地预感到:世界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原子时代。


   1933年,62岁的卢瑟福仍在不知疲倦地进行着研究工作。就在这一年,他又发现和命名了质子——氢原子核,并预言核内存在着中子。


   由于他卓越的成就和影响,多种荣誉和奖赏不断向他涌来。英国皇家学会授予他最高奖章——科柏莱奖章。几十所大学和科学团体争相授予他荣誉学位和学籍。在巨大的荣誉面前,卢瑟福仍然保持着谦虚的态度,从不夸耀自己的成绩。1937年10月,卢瑟福由于长期紧张地工作,积劳成疾,在英国剑桥医院与世长辞。


   为纪念这位杰出的科学家,英国皇家学会在一所实验室门前,为他雕塑了一座半身铜像。每年都有很多人来到他的墓碑前,向这位揭开原子秘密的先驱者表示深深的怀念与敬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18 19: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火箭发明家



   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个果园里,一个小男孩正给樱桃树修剪枯枝。


   他爬上了一棵高大的樱桃树,眺望着远方的田野。突然,他头脑中冒出一个念头:人要是能飞到星星上多好啊!怎样才能制造出飞上火星的装置呢?


   小男孩从樱桃树上爬下来,坐在树下沉思起来。他想象着有种机器在草地上飞快地旋转着,急速上升,飞向太空,飞向那遥远的未知的世界。


   从果园回来后,小男孩似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父母发现他整天在学习数学和做科学小实验,即使卧病在床的时候,他也不放过星点儿时间。看着瘦弱的常患病的孩子,父母总是心疼地劝说他休息。


   他就是美国物理学家和火箭技术的先驱者——罗伯特·戈达德。


   童年在果园的美丽梦想成了戈达德所有生活的支柱。在随后的日子里,他不断地攻读数学,坚持做实验,到长大些的时候,他居然攻读起物理学家牛顿的著作来。


   上大学时,戈达德考入伍斯特工学院。


   1911年,29岁的戈达德在克拉克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并在这所大学开始了火箭研制工作。


   刚开始时,戈达德做理论研究工作,探讨火箭作高空大气研究的价值和达到月球的可能性。1919年,他发表了题为《达到超高空的方法》全文只有69页,是他理论研究的结果。小册子发表了,但没有引起人们的丝毫注意。其实,10年前俄国物理学家齐奥尔可夫斯基也曾做过类似的研究,写过相似的论文,但也没有引起世人的注意。


   戈达德在理论研究后,决定进行实践操作,想用成功的事实来证明他的理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1922年,戈达德开始了用汽油和液氧做燃料的火箭引擎试验。


   1926年冬天,在马萨诸塞州的田野上,戈达德发射了自己制作的第一枚火箭。这枚火箭高约1.2米,直径约15厘米。火箭里的汽油和液氧混合燃料耗尽后,它仍在继续上升,上升高度是60米,时速100公里左右。


   火箭技术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中国。发明火药的中国人在13世纪就发明了“飞火箭”,并运用于战争。还有印度人、阿拉伯人、波兰人等也曾研究过火箭技术。但戈达德是第一位设想用火箭或许能载人飞向天外的人。


   1929年7月,又一枚火箭在戈达德的家乡飞向天空。它飞得更高,而且载有气压表、温度计,拍摄气压表和温度计的小型照相机。


   试验刚刚结束,警察居然找到戈达德,命令他以后不许在马萨诸塞州做试验。


   戈达德只好到新墨西哥州一块荒凉的土地上开始新的试验。经过许多努力,他得到一位慈善家馈赠的一笔钱,他的试验才得以维持。


   在这里,戈达德制作更大型更成功的火箭。他的火箭有燃烧室,因用汽油和超高压的液氧作燃料,燃烧室的壁能保持冷却。戈达德还发明了控制火箭飞行方向的转向装置,使火箭沿正确方向飞行的陀罗仪等。


   1930年到1935年的时间里,戈达德发射了数枚火箭,火箭的速度最高达到超音速,飞行高度达到2.5公里。


   但遗憾的是戈达德的研究没有得到美国政府的关注和支持。只给过他一小笔预算,让他设计飞机在航空母舰起飞时用的一种小型火箭。


   戈达德在默默无闻中,靠自己的毅力和勤奋发明创造了火箭,是美国第一枚火箭的宇宙时代的开创者。


   戈达德虽在美国没有受到重视,在德国却有一批推崇者。他们用戈达德的原理制成了V2火箭,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威力。


   二战结束后,美国科学家向德国科学家请教火箭制造的技术,德国科学家目瞪口呆,“你们不知道戈达德吗?我们是用他的原理研究和制造火箭。他是我们的老师。”


   美国科学家震惊后再去寻找戈达德时,一切都晚了。1945年8月10日,戈达德已经离开了人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18 19: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青霉素的发现



   1928年9月的一天早晨,英国伦敦圣玛丽医院的细菌学家弗莱明像往常一样,来到了实验室。


   在实验室里一排排的架子上,整整齐齐排列着很多玻璃培养器皿,上面分别贴着标签写着:链状球菌、葡萄状球菌、炭疽菌、大肠杆菌等。这些都是有毒的细菌,弗莱明收集了它们,是在寻找一种能够制服它们,把它们培养成无毒细菌的方法。尤其是其中的一种在显微镜下看起来像葡萄球状的细菌,存在很广泛,危害也很大,伤口感染化脓,就是它在“作怪”。弗莱明试验了各种药剂,力图找到一种能杀它的理想药品,但是一直没有成功。


   弗莱明来到架子前,逐个检查着培养器皿中细菌的变化。当他来到靠近窗户的一只培养器前的时候,他皱起了眉头,自言自语道:“唉,怎么搞的,竟然变成了这个样子!”原来,这只贴有葡萄状球菌的标签的培养器里,所盛放的培养基发了霉,长出一团青色的霉花。


   他的助手赶紧过来说:“这是被杂菌污染了,别再用它了,让我倒掉它吧。”弗莱明没有马上把这培养器交给助手,而是仔细观察了一会儿。使他感到惊奇的是:在青色霉菌的周围,有一小圈空白的区域,原来生长的葡萄状球菌消失了。难道是这种青霉菌的分泌物把葡萄状球菌杀灭了吗?


   想到这里,弗莱明兴奋地把它放到了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结果发现,青霉菌附近的葡萄状球菌已经全部死去,只留下一点枯影。他立即决定,把青霉菌放进培养基中培养。


   几天后,青霉菌明显繁殖起来。于是,弗莱明进行了试验:用一根线蘸上溶了水的葡萄状球菌,放到青霉菌的培养器中,几小时后,葡萄状球菌全部死亡。接着,他分别把带有白喉菌、肺炎菌、链状球菌、炭疽菌的线放进去,这些细菌也很快死亡。但是放入带有伤寒菌和大肠杆菌等的线,这几种细菌照样繁殖。


   为了试验青霉菌对葡萄状球菌的杀灭能力有多大,弗莱明把青霉菌培养液加水稀释,先是一倍、两倍……最后以八百倍水稀释,结果它对葡萄状球菌和肺炎菌的杀灭能力仍然存在。这是当时人类发现的最强有力的一种杀菌物质了。


   可是,这种青霉菌液体对动物是否有害呢?弗莱明小心地把它注射进了兔子的血管,然后紧张地观察他们的反应,结果发现兔子安然无恙,没有任何异常反应。这证明这种青霉菌液体没有毒性。


   1929年6月,弗莱明把他的发现写成论文发表。他把这种青霉菌分泌的杀菌物质称为青霉素。


   人们向他祝贺。英国一位显贵建议他申请制造青霉素的专利权,那样将来就会发大财。弗莱明经过考虑,写信婉言拒绝了那位显贵的建议。他说:“为了我自己和我一家的尊荣富贵,而无形中危害无数人的生命,我不忍心。”


   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似乎是偶然的,但却是他细心观察的必然结果。让人又感到遗憾的是,当时青霉素还无法马上用于临床治疗,因为青霉素培养液中所含的青霉素太少了,很难从中提取足够的数量供治疗使用。如果直接用它的培养液来治病,那一次就要注射几千甚至上万毫升,这在实际上无法办到。因此,弗莱明只好暂时停止了对青霉素的培养和研究工作。但是他的发现,为后来的科学家开辟了道路。


   时间到了1940年,在牛津大学主持病理研究工作的澳大利亚病理学家佛罗理,仔细阅读了弗莱明关于青霉素的论文,对这种能杀灭多种病菌的物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他知道,要提取出这种物质,需要各方面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他邀请了一些生物学家、生物化学家和病理学家,组成了一个联合实验组。这之中,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是他最主要和得力的助手。


   在佛罗理的领导下,联合实验组紧张地开展了研制工作。细菌学家们每天要配制几十吨培养液,把它们灌入一个个培养瓶中,在里面接种青霉菌菌种,等它充分繁殖后,再装进大罐里,然后送到钱恩那里进行提炼。


   提炼工作繁重而艰难,一大罐培养液只能提炼出针尖大小的一点点青霉素。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工作,钱恩提取出了一小匙青霉素。把它溶解在水中,用来杀灭葡萄状球菌,效果很好。即使把它稀释二百万倍,仍然具有杀灭能力。


   联合实验组选择了50只小白鼠来进行试验;把每只都注射了同样数量,足以致死的链状球菌,然后给其中25只注射青霉素,另外25只不注射。实验结果,不注射青霉素的白鼠全部死亡,而注射的只有一只死去。


   随后,他们开始了更努力的提取工作,终于获得了能救活一个病人所需的青霉素,并救活了一名病人。证明了这种药物的无比效能。


   佛罗理清醒地意识到,为青霉素能广泛地用于临床治疗,必须改进设备,进行大规模生产。但这对联合实验组来说,还是无法办到的事。而且,当时的伦敦正遭受德国飞机的频繁轰炸,要进行大规模生产也很不安全。


   1941年6月,佛罗理不顾钱恩的反对,带着青霉素样品来到不受战火影响的美国。他马上与美国的科学家们开始合作。经过共同努力,终于制成了以玉米汁为培养基,在24℃的温度下进行生产的设备。用它提炼出的青霉素,纯度高,产量大,从而很快开始了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一些传染病的死亡率大大下降,无数人的生命得到了拯救。


   1845年,弗莱明、佛罗理和钱恩三人,因在青霉素发现利用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18 19: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颗原子弹



   1939年8月的一天,一封由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签名的信,放在了美国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罗斯福总统的办公桌上:“总统阁下:


   ……元素铀在最近的将来,将成为一种新的、重要的能源。……在不远的将来,有可能制造出一种威力极大的新型炸弹。……目前德国已停止出售它侵占的捷克铀矿的矿石。如果注意到德国外交部次长的儿子在柏林威廉皇帝研究所工作,该所目前正在进行和美国相同的对铀的研究,就不难理解德国何以会有此举了。”


   罗斯福总统默默地读完了爱因斯坦的信,他有些犹疑不定;这件事非同小可,这种谁也没见过的原子弹能否制造出来?人员、经费、保密问题如何解决?假如制造中不慎爆炸怎么办?


   他召来了科学顾问萨克斯,萨克斯提醒他说,当年拿破仑就是因为没有采用富尔顿创造蒸汽船的建议,最终没能渡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国。如今,德国正在疯狂扩军备战,一旦他们得逞,美国就会处于危险被动的境地。


   经过一周的思考和研究,10月19日,罗斯福决定对爱因斯坦的信作肯定的回答。他按了一下手边的电铃按钮,指着一大堆各种说明资料,对应声而入的军事助手平静地说道:“这件事必须很好地处理”。


   按照罗斯福的指令,一个代号为“S—11”的特别委员会很快成立起来,开始了核试验研究。


   1942年8月,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建筑部副主任格罗夫斯将军主持“S—11”特别委员会的科学家和高级管理人员召开会议,制定了一个名叫“曼哈顿”的新计划。计划规定,研究工作所有指挥权都集中在“曼哈顿”工程管理处。格罗夫斯将军坐镇华盛顿“曼哈顿”总部,而新墨西哥州荒原上的原子实验室由著名科学家罗伯特、奥本海姆主持。他们俩每天通过电话联系,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整个工作受到严格保密,连副总统杜鲁门也是在1945年罗斯福死后接任总统时才得知这一计划。


   与此同时,纳粹德国也在加紧研究制造原子弹。1942年6月,罗斯福与邱吉尔会晤,全面衡量了双方研制原子弹工作进展情况。他们从情报中获悉,德国占领挪威后,便命令挪威一家生产重水的工厂每年向德国提供5吨重水。重水是使原子反应堆中的中子得以减速的缓冲材料。有了重水就能控制反应堆,制造原子弹就有了可能。为了阻止德国制造成原子弹,必须炸毁挪威的重水工厂,切断德国的重水来源。


   1943年2月17日,盟国派出的突击队经过一次失败后,终于潜入了挪威重水工厂。他们把炸药贴在重水罐的桶板上,点燃了导火索,随着“轰”的一声爆炸,所有罐中的重水流入了下水道。


   这次爆破的胜利,使这个重水工厂至少一年之内无法再生产出一滴重水。纳粹德国制造原子弹的工作受到了阻碍。为了抢在德国人之前造出原子弹,美国向欧洲战场派出了“阿尔索斯”行动小组,专门在欧洲各地搜捕德国科学家和收集德国制造原子弹的情报。美国认为,得到一个第一流的德国科学家,比俘获10个师的德军还要重要。


   1944年春季,“阿尔索斯”行动小组忽然发现,在德国占领区的小镇黑兴根,有一个德国“U”计划“基地,这一情况传到了美国陆军总部。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和几个高级将领趴在地板上的大地图上找了半天,才找到了这个不知名的小镇。他们当即决定,派出一个突击兵团袭击黑兴根。行动获得了成功,黑兴根的这个“U计划”基地被彻底破坏。


   1945年7月16日5时30分,美国制造的第一颗试验性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爆炸成功。一道闪电划破了黎明的长空,一团巨大的火球升上8千米高空,大地也在微微颤抖。美国整个西部都听到了爆炸巨大的声响,很多人惊奇地以为太阳提前升起了。


   美国第一批制造出三颗原子弹。第一颗试爆的原子弹命名为“瘦子”,另外两颗分别叫“胖子”和“男孩”。


   正在参加波茨坦会议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得知这消息,异常高兴。他认为,原子弹不仅是一种可以对付日本的军事武器,也是一种可以抑制苏联,提高美国国际地位的外交武器。8月2日在他归国途中,他决定立即对日本使用原子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18 19: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白色方案”和“海狮计划”



   1939年8月31日,德国东部边境的格雷威茨市。闷热的天气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德国150万大军逼近波兰边境的前沿阵地,一群“波兰”士兵在夜色的掩护下,突然向靠近波兰边境的格雷威茨市发起“进攻”。他们还“占领”了该市的电台,并用波兰语广播了向德国“挑战”的声明。


   一名德国士兵是这次攻击的牺牲品。


   第二天,柏林电台广播了波兰“进攻”德国的消息。希特勒向德国发表广播演说,他声嘶力竭地叫嚷:“无数的波兰人侵入德国境内,许多波兰的正规军攻击格雷威茨电台,我们只能决定用武力来解决。”


   9月1日早晨4时45分,德国以6000门大炮,2000架飞机,2800辆坦克为先导,对波兰发动了“闪电战”。当天10点钟,希特勒胜利而归,从总理府坐车到国会发表演说。一路上,无人向他欢呼。当他发表胜利演说时,台下只有稀稀拉拉的掌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来,这只不过是希特勒耍的一个花招,连德国人自己都明白其中的由来。


   波兰位于欧洲大陆的东部,东接苏联、南靠捷克,北临波罗的海。波兰的煤矿很丰富,冶金、化学、机器、造船等工业也相当发达。


   希特勒想把波兰当做进攻苏联的基地,掠夺波兰的人力、物力和资源,来加强德国法西斯的战争能力,同时消除自己进攻西欧的后顾之忧。


   开始,希特勒还想用软硬兼施,威胁讹诈的手段吞并波兰。但没有成功,于是就决定采取武力了。


   但希特勒又想蒙蔽世界,不想担当侵略的恶名,于是就导演了一场波兰进攻德国的闹剧。“侵略”德国的“波兰人”实是德国的党卫军,“战死”的德国人则是德国集中营的一个死囚。这是希特勒要“永远消灭波兰”的“白色方案”的序幕,也是他一系列侵略战争的一个步骤。


   9月3日,英、法根据法波盟约和英法互助条约,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了。


   战争开始了,但英、法却宣而不战,按兵不动,坐在阵地上静静观望。这就是后来为人耻笑的“静坐战”。


   英、法为什么要“静坐”呢?原来他们对德宣战完全是出于被迫。他们一面宣战,一边还想美国政府”调停”,实行停战。法国认为他们的“马奇诺防线”固若金汤,再加上和德国毗邻,法国怕德国进攻自己,哪敢主动进攻德国呢?当时德国在西线的只有23个师、而在对面的法国就有100多个师,可是他们却躲在现代化防御工事里无所事事,不援助呼救声不断的波兰。


   波兰在英法的“静观”中,两个星期之内就被德军占领。英法以为德国占领了波兰,一定会去攻击苏联。希特勒利用这点,宣称只要英、法承认德国吞并波兰,德国就不和英、法做仗。但在这种谣言的掩护下,希特勒又扩军备战,准备入侵英、法。


   1940年4月,希特勒突然进攻丹麦和挪威,之后又侵占了中立国荷兰、卢森堡和比利时。1940年5月,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攻入了法国。1940年6月20日,法国贝当政府宣布投降,将法国送给了希特勒。


   法国投降了,英国怎么办呢?


   德国占领法国后,立即又实施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英国被迫与德国孤军奋战。


   一贯执行妥协政策的英国首相张伯伦在民众的猛烈冲击下,立即倒台了。一贯主张对德采取强硬政策的原海军大臣丘吉尔出任首相。


   在危急中,丘吉尔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说:


   “我没有别的,我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贡献给大家。……我们的政策就是全力在海上、陆地和空中进行战争……我们的目的,就是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英国的海军比德国的海军强大,希特勒决定发动空中的闪电战,夺取制空权,为德军登陆扫清道路。


   8月13日,德国出动1485驾飞机,频繁轰炸英国的机场、雷达站及其他军事设施。英勇的英国空军奋力迎击,在激烈的空战中,双方损失惨重。


   阴险毒辣的希特勒又采用野蛮残酷的“恐怖空袭”。从9月初到11月初,平均每晚有200架德国轰炸机猛烈轰炸伦敦。


   轰炸持续了三个月,德国空军一共投下了1万多吨炸弹,炸死1.26万居民,受伤的人则不计其数。但英勇的英国人民并没有被吓退,他们沉着应战。英国有200万人拿起了枪刀,随时为保卫英国而战斗。


   希特勒的空军遭受了重大的损伤,但他们没有打垮英国空军。希特勒的“海狮”计划一次又一次被粉碎,最终走向失败,这是希特勒发动的世界大战中第一个未达到目的入侵计划。


   英勇的英国人民胜利了,英国得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18 19: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敦刻尔克大撤退



   在德国炮火的猛烈袭击下,上千条各色各样的船向着敦刻尔克方向前进着。


   这是一支古怪的“无敌舰队”:有颜色鲜艳的法国渔船,有运载乘客的旅游船,还有维修船拖驳、小型护航船、扫雷艇、拖网渔船、驱逐舰、英国空救援船、雷达哨船……


   这支极为离奇、难以形容的船队,由各色各样的英国、法国人驾驶着。他们中有银行家、牙科医生、出租汽车司机、快艇驾驶员、码头工人、少年、工程师、渔夫和文职官员……他们中有面肤娇嫩的海上童子年和古铜色皮肤映着苍苍白发的老人。他们中很多人明显是穷人,他们没有外套,穿着破旧的毛衣和卫生衫,他们穿着有裂缝的胶鞋,在海水和雨水中浑身湿淋淋的,彻骨的寒风中他们饥肠辘辘……


   这只奇怪的船队在炮火的轰击下,没有武装、没有护航,但勇敢的人们却迎着枪林弹雨和硝烟烈火,在漂着沉船的海面,灵活地向前行驶着,明知前方是地狱,他们也毫不畏惧。这支勇往直前的船队为了怎样的目的奋勇向前呢?


   德国法西斯1940年5月10日开始进攻西欧。当时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拥有147个师,300多万军队,兵力与德国实力相当。但法国战略呆板保守,只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自认为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上,对德国宣而不战。在德法边境上,只有小规模的互射,没有进行大的战役,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奇怪的战争”。


   然而,德军没有攻打马奇诺防线,他们首先攻打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并绕过马奇诺防线从色当一带渡河入法国。德国法西斯的铁蹄不久又踏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5月21日,德军直趋英吉利海峡,把近40万英法联军围逼在法国北部狭小地带,只剩下敦刻尔克这个仅有万名居民的小港可以作为海上退路。


   形势万分危急,敦刻尔克港口是个极易受到轰炸机和炮火持续攻击的目标。如果四十万人从这个港口撤退,在德国炮火的强烈袭击下,后果不堪设想。


   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他们的计划是力争撤离三万人。


   对于即将发生的悲剧,人们怨声载道,争吵不休。他们猛烈抨击上层的无能和腐败,但仍然宁死不惧地投入到撤离部队的危险中去。于是出现了驶住敦刻尔克的奇怪的“无敌舰队”。


   这支船队中有政府征用的船只,但更多的是自发前去接运部队的人民。他们没有登记过,也没有接到命令,但他们有比组织性更有力的东西,这就是不列颠民族征服海洋的精神。一位亲身投入接运部队的英国人事后回忆道:


   “在黑暗中驾驶是危险的事。阴云低垂,月昏星暗,我们没带灯,也没有标志,没有办法辨别敌友。在渡海航程一半还不到时,我们开始和第一批返航的船队相遇。我们躲避着从船头经过的船队的白糊糊的前浪时,又落入前面半昏不明的船影里。黑暗中常有叫喊声,但不过是偶然的喇叭声而已。我们‘边靠猜测边靠上帝’地航行着。”


   等着上船的士兵富有纪律性,他们为撤离已战斗了三个星期,一直在退却,经常失去指挥,孤立无援,他们缺少睡眠,忍饥挨渴,然而他们一直保持队形,直至开到海滩,仍服从指挥。这些疲惫的士兵步履蹒跚地跨过海滩走向小船;大批的人马冒着轰炸和扫射涉入水中,前面的人水深及肩,他们的头刚好在扑向岸边的波浪之上,直至不齐肩深他们才上到船上。从岸上摆渡到大船去的小船因载人过多而歪歪扭扭地倾斜着……


   一些大船不顾落潮的危险差不多冲到了岸上……


   沙滩上有被炸弹击中的驱逐舰残骸,被丢弃的救护车……


   这一切都辉映在红色的背景中,这是敦刻尔克在燃烧。没有水去扑火,也没人有空去救火……


   到处是地狱般可怕的喧闹场,炮兵不停地开炮,炮声轰轰,火光闪闪,天空中充满嘈杂声、高射炮声、机枪声……人们不可能正常说话,在敦刻尔克战斗过的人都有了一种极为嘶哑的嗓音——一种荣誉的标记“敦刻尔克嗓子”。


   这支杂牌船队就在这样危险的情形下,在一个星期左右时间里,救出了三十三万五千人。


   这就是举世震惊的奇迹——敦刻尔克大撤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5-1-23 03:57 , Processed in 0.248477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