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05|回复: 1

[02/22][图解]价值连城故的宫文物——明清珐琅工艺欣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22 10: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画珐琅器,*称"洋瓷"。从清代蓝滨南在其《景德镇陶录》一书中对画珐琅器的描述可知,画珐琅器是以金属铜做器骨(胎),用五颜六色的瓷粉 (珐琅釉)经烧制而成。简单地说,画珐琅器是用珐琅釉料直接在金属胎上作画,经烧制而成,富有绘画趣味,因此也有人称之为"珐琅画"。画珐琅器的制作方法是:先在己制成的红铜胎上涂施薄薄的一层白色珐琅釉,人窑烧结,并使其表面光洁平滑,然后以单色或多彩的珐琅釉料,按照图案纹饰设计要求,绘制花纹图案,再经人窑焙烧显色而成。   清代康熙年间,中西方贸易禁止被解除后,欧洲的画珐琅器(洋瓷)传人中国,并以贡品、礼品等形式进大清宫廷。这些舶来的画珐琅工艺品,引起了清代皇帝及王公大臣的关注,于是清政府分别在广州和北京宫廷专门设立了珐琅器制造作坊,借鉴掐丝珐琅器、瓷器和料器(玻璃器)的生产,并吸收欧洲画珐琅工艺制作方法,经若干年努力,终于成功地烧制出了在图案题材、器物造型、珐琅色彩以及使用功能等各个方面,具有自身风格特点的画珐琅器,并且一直影响到现在。   珐琅器“精品中精品” 雍正皇帝(即爱新觉罗?胤禛)时期是金属胎珐琅器发展的重要阶段,从清宫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来看,雍正朝烧制的金属胎珐琅器中,只有掐丝珐琅和画珐琅两种,这与目前所发现的清宫遗存实物是相吻合的。   一、掐丝珐琅   掐丝珐琅是在金、铜胎上以金丝或铜丝掐出图案,填上各种颜色的珐琅之后经焙烧、研磨、镀金等多道工序而成,它有着五彩斑斓、华丽夺目的魅力。   目前落雍正款的掐丝珐琅器,仅台北故宫典藏的一件仿古豆型器。此器铜胎,高10.1、口径7.1、腹径8.8、足径4.6厘米。器底镀金阴刻“雍正年制”无框双行仿宋体款。此掐丝珐凤耳豆,器形俊秀玲珑尔雅,掐丝工整,粗细均匀,纹饰独特,布局紧凑,圆圈大小整齐划一,盖与器身接合精确,制作精美绝伦,可说绝无仅有,系海内孤品。   二、画珐琅画珐琅是在金、铜胎上以珐琅粉直接描绘图案和画面,再经过烧制后显色而成,它富有绘画趣味,因此,亦可称之为“珐琅画”。 康熙五十年(1716年)以后,广州和欧洲的画珐琅器制作匠师先后进入清宫内廷珐琅作供职,参与指导并烧制画珐琅器,从此,清代画珐琅的生产走上了成熟、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在此基础上到雍正埋藏,画珐琅器继承并发展了康熙晚期薄、平、光、艳、雅的风格特点,制作工艺日臻成熟和完善。雍正朝画珐琅有以下六点特色:   1、风格独特的器物造型   雍正时期的画珐琅器与同时期的瓷器、漆器一样,胎体制作规整,造型轻盈秀丽,而且器型多有创造,例如乌木把手执壶、云纹穿带盒、带托香插、卤壶、天球式冠架、**、六颈瓶、渣斗及仿植物造型的仿生作品(例如双桃水丞)等新的器物造型都是在此时期创造的。   2、标新立异的色彩处理方法   雍正时期的画珐琅器,在珐琅釉料的色彩处理方面,除了继承康熙时期以黄色或白色等珐琅料做图案地色之外,并推陈出新,有所突破。比较盛行一种以黑色珐琅釉料任,衬托纹饰图案,从而在器物表面形成一种貌似黑退光漆艺术效果的画珐琅器装饰方法。雍正帝一向钟爱沉稳庄重的黑色,因此黑色成了雍正时期的流行色,因此黑色成了雍正时期的流行色,黑漆的光泽亮丽超越康、乾两朝,使用普遍,是此时期的一大特色。   3、珐琅釉料制作上重大的贡献   雍正朝的画珐琅釉色花样翻新,它具体表现在使用进口的西洋珐琅釉料的同时,自行试制并烧炼成功了新的珐琅色釉近20种,极大地丰富了珐琅釉料的颜色品种。在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记载了宫中作坊新试制珐琅色釉的情况:   新炼珐琅料:月白色、白色、黄色、浅绿色、亮青色、蓝色、松绿色、亮绿色、;黑色,以上共九样。新增珐琅料:软白色、秋香色、淡松黄绿色、藕荷色、浅蓝色、酱色、深葡萄紫色、青铜色、松黄色,以上共九样。   可见当时对珐琅器的制作十分重视,不断地试制新的珐琅釉色。遗留至今的一些精美作品不仅反映出当时精湛的画珐琅制作工艺水平,而且与珐琅釉料烧炼工艺的进步和颜色品种的丰富不无关系。   4、装饰纹饰的鲜明个性   雍正时期的画珐琅器装饰纹饰具有一定的格式,它往往以西洋式的花叶纹或图案式的番莲及荷花为锦地,配合画传统的四季花卉、鸟鹊、竹石等吉祥纹饰的开光;开光的式样很多,例如圆形、桃形和不定形等。   5、器底落款处极富特色   雍正埋藏的画珐琅器,许多都在器体落款处装饰吉祥纹饰,或者用云纹、龙凤纹、鹦鹉纹及螭纹衬托着年款,其形式别具一格。   6、与东洋漆器互为借鉴   部分具有日本工艺美术品味的器物,似乎与东洋漆器有关,一些器物显然具有日本文物装饰的品味,显示了雍正皇帝的个人喜好以及对东洋工艺的偏爱。   十五世纪中期   掐丝珐琅的特征:   (1) 番莲及莲瓣等图案式纹饰,为当时最主要的装饰纹样。   (2) 番莲花瓣丰满而瓣尖短,花心形状并不固定但花瓣紧包。   (3) 叶片具形,形状与大小不规则;用单根掐丝表达枝与卷须,与清朝的双钩方式不同。   (4) 落款的方式,以自右至左一列横排楷书款最为 可靠。   (5) 叶片内常填两、三种色釉,但釉料没有混杂使 用。   (6) 经 X 光透射,证实釉层较后期的厚。   (7) 没有锦地。   (8) 器型小、胎体由铸造成型,且较后期的厚重。   (9) 掐丝粗细不匀,掐丝末端多以迭接隐藏的方式 处理。   1、掐丝珐琅番莲纹盒      明 景泰   掐丝珐琅番莲纹盒   高6.3公分 口径12.4公分   铜胎,盖与器身铸成浮雕式八瓣莲花形,器外施浅蓝釉为地色,盖顶平坦饰莲心纹,盖壁与器身各莲瓣内饰以不同颜色的折枝番莲花叶,矮圈足;底及盒内光素镀金,盒心阴刻「大明景泰年制」自右向左一行楷书款。   掐丝珐琅番莲纹盒,铸成浮雕式八瓣莲花形,是世界上现存少数大明景泰年间制作的珐琅器真品之一,景泰珐琅精巧绝伦,堪称珐琅器物的经典,自十九世纪以来,国人将掐丝珐琅通称为「景泰蓝」,一直是中外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珍藏对象。   2、掐丝珐琅番莲纹龙耳炉      明   掐丝珐琅番莲纹龙耳炉   高8.2公分 口径11.3公分   铜胎,口稍侈,垂腹,外撇圈足,两侧附龙首耳,器形系仿商周青铜器中簋的形制。炉内口缘附近镀金余露胎,器表蓝釉地饰两圈转枝番莲纹,圈足饰覆莲瓣纹,圈足内壁两阶式,与底均光素镀金。根据番莲纹饰风格、胎体厚重、釉层深厚、部分叶片简化、以及掐丝末端渐趋卷曲的处理方式,应是十五世纪中后期的文物。   器形仿自青铜器「簋」的形制,「簋」原是商周时期的盛食器,后世作为香炉之用。   十五世纪后期至十六世纪前期   掐丝珐琅特色   (1) 番莲的花瓣增多、趋瘦且尖端成钩状,花心下方的花瓣松 垂、并于上下出现云头纹或五瓣花形装饰,叶片变小并简 化、或成逗点状。   (2) 掐丝的末端卷成一小圆圈。   (3) 有些釉料成半透明状,比前后期的釉色都要透而亮丽。   (4) 釉层较早期的薄。   (5) 云纹锦尚未规则化,行云纹与如意云头纹掺杂应用。   1、景泰款掐丝珐琅鹿鹤长春花插      明   景泰款掐丝珐琅鹿鹤长春花插   高18.9公分 口径8.0公分   铜胎,筒状器身,口套箍七孔盖,矮圈足下镶接三狻猊形足,器身一侧镶浮雕式镀金夔龙。器内露胎,器表浅蓝釉地掐丝竹鹤双清、芭蕉、双鹿、湖石、灵芝等纹饰,简化式云纹填白,器底镀金阴刻填黑「大明景泰年制」一行无框楷书伪款。根据装饰图绘的主题与风格、掐丝末端以卷曲的方式处理、混和釉料以及简化行云纹锦地的出现等理由,应是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的文物。   掐丝珐琅鹿鹤长春花插,乃宫廷花器,光彩耀眼。以三只狻猊为足,狻猊抬头与器身浮雕的夔龙相呼应,极富动感与趣味性。   2、景泰款掐丝珐琅葡萄纹尊      明   景泰款掐丝珐琅葡萄纹尊   高22.3公分 口径12.6公分   铜胎,侈口,筒颈,平肩,敛腹,撇圈足下附三狻猊形足,器侧上方镶虬龙下方镶鹰。器内露胎,侈口内壁镀金外饰蕉叶纹,口的边沿阴刻回纹,颈部中间装饰一圈掐丝五瓣花叶、上下各镌刻一周夔龙和莲瓣;肩与腹部白地以卷须为锦,肩饰如意云头纹,腹饰葡萄纹及一圈仰莲瓣。阶梯式圈足饰两周转枝花叶,底镀金中央阴刻十字杵,边缘阴刻「景泰年制」一行楷书伪款。十字杵是佛教密宗的法器,元代青花瓷器上已用为装饰纹饰,明初较少见,但成化朝(1465-1487)则又屡见不鲜;此外,根据装饰纹样的主题及风格、掐丝末端的处理方式、以及卷须锦地的启用等因素,推断该器制作的时间,应涵盖在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期的文物之中。   器型仿自青铜器的「尊」,尊是商周时代的酒器,后世作为宫廷陈设器或花瓶;圈足下装饰三只狻猊形足,器身的两侧把手镶嵌虬龙和双鹰,装饰性强。   3、掐丝珐琅葡萄纹炉      明   掐丝珐琅葡萄纹炉   高9.0公分 口径10.2公分   铜胎,口镶宽边,附三股绳纹式立耳,器腹双层,底凸出乳足三。器形是摹仿商周炊粥、盛粥之器鬲的形制。器内镀金,口沿面刻转枝叶片边刻卷须,器表浅蓝地,颈饰五瓣花叶,腹饰葡萄纹,三足间底部装饰菊花。根据纹饰主题与风格、莲瓣纹的形式、掐丝末端的处理方式等原因,推测该器制作的时间,应在十六世纪初期。   器形摹仿商周时代炊粥、盛粥的「鬲」,后世作为香炉之用。口沿附有绳纹式的立耳,器腹为双层,器底有三个凸出乳丁状的矮足。   4、掐丝珐琅夔龙纹尊      明   掐丝珐琅夔龙纹尊   高10.9公分 口径11.8公分   铜胎,侈口,丰肩,鼓腹,外撇圈足渣斗式尊,附紫檀木座。除了肩与上腹的内壁露胎外,全器内外均蓝地并掐丝纹饰,侈口内饰转枝番莲纹,外饰佛教八宝及转枝番莲纹,尊内颈部饰一圈纵走平行菊瓣纹、下腹及底为绣球纹;器外颈肩处、腹下方和圈足,饰仰俯莲瓣纹,腹面云纹锦饰夔龙吐莲纹二,圈足内装饰转枝五瓣花叶,底饰番莲一朵。从掐丝末端卷曲的处理、原本紧包花心的花瓣下翻、花心上下出现云头纹的装饰、叶片简化成规则形、黄褐的色釉透明且具玻璃光泽等,同时锦地则由不规则的行云式与后期的如意云头纹形状共同组成,这些特色都显示它制作的年代,是在十六世前期。   器型是仿自青铜器的「尊」,尊是商周时代的酒器,后世用作陈设器或花瓶。   5、掐丝珐琅凫式炉      明   掐丝珐琅凫式炉   高24.0公分 长25.0公分   铜胎,炉盖与器身在凫腹处套合,焚香经凫颈自口溢出。器内露胎,外表除凫嘴及足蹼外,全身施掐丝羽毛,釉层厚、透明而略龟裂;釉面颇多焊药的污斑,掐丝流畅然锈蚀严重,座的上层掐丝缠枝菊花,下层的面阴刻转枝忍冬纹,壁饰浅浮雕番莲花,底中央阴刻「甲」字,应系乾隆朝作文物评鉴的记号。根据浓厚透明宝蓝、浅蓝、墨绿及特殊黄褐色等珐琅釉,推断其属十六世纪前期的文物。   凫形香炉造型别致,栩栩如生,焚香经过凫颈由嘴部溢出,装饰与实用兼具。   6、掐丝珐琅凫式炉      明   掐丝珐琅凫式炉   高24.0公分 长25.0公分   铜胎,炉盖与器身在凫腹处套合,焚香经凫颈自口溢出。器内露胎,外表除凫嘴及足蹼外,全身施掐丝羽毛,釉层厚、透明而略龟裂;釉面颇多焊药的污斑,掐丝流畅然锈蚀严重,座的上层掐丝缠枝菊花,下层的面阴刻转枝忍冬纹,壁饰浅浮雕番莲花,底中央阴刻「甲」字,应系乾隆朝作文物评鉴的记号。根据浓厚透明宝蓝、浅蓝、墨绿及特殊黄褐色等珐琅釉,推断其属十六世纪前期的文物。   凫形香炉造型别致,栩栩如生,焚香经过凫颈由嘴部溢出,装饰与实用兼具。   狮戏图碗敞口、丰腹、器形优美,全器内外均掐丝纹饰,应该是皇室的餐饮用具。   十六世纪后期至十七世纪前期   掐丝珐琅特色   (1) 与瓷器一样,大型的器皿烧制日盛。   (2) 釉色丰富,但明亮度不及前期。   (3) 番莲花心分成上下两个,并于花心上方的如意云头纹上,再加圭纹。   (4) 转枝番莲纹呈规则的横「S」形旋转,叶片小而整齐,或呈逗点式对生排列。   (5) 龙纹的背脊由早期的锯齿状,逐渐变成连珠状,或于三个珠纹中,间一锯齿;龙的 下颚有一排略呈三角形的短须;龙眉则成「山」字形。   (6) 锦地逐渐演变成单纯的图案式云纹锦、或草莓形锦。   (7) 豆绿色釉出现于十六世纪晚期及十七世纪前期。   (8) 图案式龙凤纹、璎珞纹,在这时期出现。   1、掐丝珐琅三多瓶      明   掐丝珐琅三多瓶   高42.5公分 腹径23.0公分   铜胎,卷口,长颈,梨腹,圈足。瓶内露胎,外表蓝地饰云纹锦地,瓶腹装饰佛手、桃树和和石榴树花果各壹棵,寓意多福、多寿、多子。纹饰间布列五彩品字云纹和蝴蝶穿梭其间,腹下方有湖石及仰莲瓣纹一圈,圈足饰五瓣花朵。根据掐丝方式、规则式如意云头纹锦地逐渐定形、吉祥纹饰的应用、和紫蓝釉色的出现,推测该物属十六世纪后期的文物。   长颈花瓶纹饰华丽、器形优雅,是皇室和富豪人家的陈设器。   2、景泰款掐丝珐琅花卉梅瓶      明   景泰款掐丝珐琅花卉梅瓶   高27.4公分 肩宽15.6公分   铜胎,侈缘小口,短颈,丰肩,敛腹,底外撇。器内露胎,器外蓝釉地并布云纹锦,瓶腹两面分别装饰红、蓝菊丛和一把莲纹饰,蝴蝶、蜻蜓和白鹤飞翔其间,并点缀五彩的品字云朵,近底处饰湖石。底铸去地阳文「景泰年制」楷书印式伪款。此件文物的风格,与掐丝珐琅三多瓶相同,根据锦地、纹饰、紫蓝色釉和掐丝末端处理方式,推测是十六世纪后期制作之器物。   梅瓶最早出现于唐朝,当时称为经瓶,做为储酒之用;明代以后被用做陈设器或插花;清代晚期,人们认为这种小口短颈的瓶子,其口径之小,仅适合插细枝梅花,故称为梅瓶。   3、掐丝珐琅双龙盘      明 万历   掐丝珐琅双龙盘   高7.1公分 口径48.0公分   铜胎,菊瓣式折沿斜壁平底矮圈足大盘。盘沿菊瓣内掐丝五瓣花及叶片,依次循环填饰红、白、粉红、蓝及黄色共四十瓣。内壁浅蓝地布倒草莓纹锦,饰以七珍八宝,五色如意云头纹围绕盘心,中央寿字的上下左右饰卍纹,两旁红、黄色降龙昂首举单足拱寿,双龙四周满布五色祥云。盘外壁浅蓝地以形状一致由云纹锦演变来的草莓纹为锦,饰番莲、回纹、转枝花各一圈。盘底中央掐丝填红「大明万历年造」二行楷书款,周饰五色云纹。掐丝粗细均匀然锈蚀;器形庞大、龙纹的形制、以及浓郁的色彩,都与万历时期瓷器之特色相同。   菊瓣式的平底大盘,以红、黄色五爪龙纹为主体,显然是属皇宫内用器。   4、景泰款掐丝珐琅三羊尊      明   景泰款掐丝珐琅三羊尊   高39.5公分 腹径23.0公分   铜胎,侈口,削肩,球腹,高而外撇的圈足,肩周围镶三镀金羊首。器内露胎,器表浅蓝地,颈饰对龙对凤,肩布云纹锦饰转枝花及梅花,腹部云纹锦间饰松竹梅岁寒三友、湖石及山雀两对,圈足装饰拐子龙。底铸去地阳文「大明景泰年制」长方框楷书伪款。从豆青绿釉、吉祥纹饰、拐子龙、草莓锦地等之应用,推测此尊相当于万历朝时期制作的文物。   尊是商周时期的酒器,后来成为宫廷的陈设器;器肩周围镶嵌三只镀金羊首,造型突出,意寓三羊开泰。   5、景泰款掐丝珐琅龙凤纹觚      明   景泰款掐丝珐琅龙凤纹觚   高39.7公分 口径21.7公分   铜胎,仿古铜器觚的形制,喇叭口,腹鼓形,底外撇,镶拐子龙纹镂空棱脊四。器内露胎,器表蓝地,口颈内壁饰转枝番莲两圈,外壁饰番莲及对凤四组,腹布饰雷纹及蟠龙四对,下部蕉叶内饰凤首四组。底铸去地阳文「景泰年制」方框楷书伪款。根据镂空方式的装饰、番莲花心简化成一桃形、叶片简化成一致的逗点式并两两对生、及豆青色釉等特色,断定其为十六世纪晚期至十七世纪前期的文物。   器形仿自古代青铜酒器「觚」的形制,明清时期用做陈设或插花,故也称之花觚。镂空拐子龙的棱脊,别致典雅。   6、掐丝珐琅葫芦式扁瓶      明   掐丝珐琅葫芦式扁瓶   高24.0公分 腹宽15.2公分   铜胎,圆唇口,壶身上截圆而下敛,下截圆而扁平,器侧镶镀金云纹式耳,长方而四角圆之矮足。器内露胎,器表蓝地,上腹及下腹的两侧饰番莲纹;下腹前后壶面布云纹锦,一面饰寿山福海、桃树、仙鹤衔桃及宫殿屋檐等纹,寓意海屋添寿;另面为梅竹、仙山、祥云和瑞鹿,「竹」谐音「祝」,梅花是正月盛开的花卉,寓意祝贺新春;又组合背面的仙鹤,表示鹿鹤(六合)同春,意谓天下皆春,欣欣向荣。此类器型与瓷器的绶带葫芦瓶相同,应是受中亚文化的影响。根据番莲花心上下各一、并于花心上方再饰圭形纹,加上吉祥纹饰与豆青色釉等的应用等特征,应属明末十七世纪前期的文物。   葫芦式的扁瓶与瓷器的绶带葫芦瓶相同,显然受到中亚文化的影响,造型精致典雅。   7、景泰款掐丝珐琅螭耳炉      明   景泰款掐丝珐琅螭耳炉   高28.3公分 宽29.6公分   铜胎,全器由镂空夔龙盖、镂空拐子龙立颈及炉身套接成,炉身饰掐丝转枝番莲纹,立雕镀金的一对螭攀附在炉的平折边沿;象首形的立足鼎立,美观的镂空设计,可让焚香四溢。炉底铸去地阳文「景泰年制」方框楷书伪款。根据番莲花心上下各一并于花心上方再饰圭形纹、以及镂空方式的装饰,应属十七世纪前期落景泰伪款之器。院藏另有一件几乎完全相同的景泰伪款文物。   全器由镂空夔龙盖、拐子龙立颈及炉身套接而成,作为焚香之用。镂空的设计让香气外溢,极富巧思。   8、景泰款掐丝珐琅龙耳扁壶      明   景泰款掐丝珐琅龙耳扁壶   高27.1公分 腹宽19.1公分   铜胎,立口,筒颈,削肩,扁腹,圈足,龙耳扁壶。器内露胎,壶外蓝地云纹锦,颈饰桃实,腹一面饰桃树花果,另面周围为两圈桃形内含云纹、 中间开光处以五瓣花组成的装饰图案,整个纹饰安排与装饰犹如外销瓷,颇具西洋装饰风味;器侧饰五彩祥云,底铸去地阳文「景泰年制」方框、填黑篆书印式伪款。系十七世纪前期应市场供需所做的产品。   扁壶也称为背瓶,清代称之为宝(抱)月壶,推测器形应仿自骑马时携带的皮囊。   9、宣德款掐丝珐琅螭耳洗      明   宣德款掐丝珐琅螭耳洗   高8.7公分 口径31.5公分   铜胎,折沿,壁外鼓,平底,外撇圈足附云纹式足三,双螭爬附在阴刻卷草纹的镀金口沿。洗内壁白地布草莓纹锦,饰天马间宝相花各四;洗底周围饰云纹及转枝花各一圈,当中绿地草莓锦中饰双凤及花朵,外壁蓝紫地草莓锦间饰红白梅花,圈足饰转枝花,洗底露胎,中央铸去地阳文「大明宣德年制」长方框三行楷书伪款。根据整齐的草莓锦地、纹饰主题及风格等特点,应属明代末期的文物。   洗是盛水器,以螭为耳,双螭攀附在口沿,朝内探视,为单调的器皿增添了许多生趣。   10、景泰款掐丝珐琅象足洗      明   景泰款掐丝珐琅象足洗   高10.4公分 口径19.3公分   铜胎,侈口,斜壁,平底,螭耳,象足。洗内镀金,器表蓝地饰转枝番莲;洗底边缘饰一圈如意云头纹,次圈为转枝番莲间七珍,中央深灰青地掐丝填蓝「景泰年制」圆框楷书伪款。就纹饰中莲瓣并非均以正面全角的形状表现、叶片尖端呈方形(非逗点状)以及釉色及掐丝落款的方式推测,应属世纪十七前期的文物。   洗是盛水器,以回首螭为耳,象首为足,美观大方。   11、景泰款掐丝珐琅蟠龙瓶      明   景泰款掐丝珐琅蟠龙瓶   高40.5公分 腹径25.0公分   铜胎,仿宋瓷中器形线条优雅的玉壶春瓶形制,侈口,细颈,削肩,球腹,圈足。器表施蓝釉为地,口缘下饰三圈五彩如意云头纹,全器饰五周各色的横「S」形转枝番莲纹,番莲花心上下各一,并于花心上方再饰云头及圭形纹;瓶颈盘一高浮雕式镀金龙,底铸去地阳文「景泰年制」方框楷书伪款,应属十七世纪前期明末的文物。   器形仿自线条优雅的宋瓷玉壶春瓶,瓶颈攀附一只高浮雕的镀金龙,是一件高雅的陈设器。   12、景泰款掐丝珐琅番莲水盛附勺      明-清   景泰款掐丝珐琅番莲水盛附勺   高9.1公分 最大径8.0公分   铜胎,圆筒式水盛,上方镶阴刻转枝番莲及菊瓣檐之镀金口,下方接镌有连珠纹一圈及卷草纹矮足五的器底,附紫檀木座。器内露胎,外表浅蓝地饰转枝番莲,底部阴刻「景泰年制」无框楷书伪款。以掐丝梅花纹之残器,上、下各接龙首及圆匙为水勺。就菊瓣及龙首等金工装饰、叶片的形式、及转枝上颇多卷须等特色,应为明末清初的文物。   筒式水盛,内附小勺,为文房中书写毛笔字时必备的用具。   13、掐丝珐琅笔架      明-清   掐丝珐琅笔架   高4.8公分 长12.1公分   铜胎,山峦形下镶镀金座笔架,或直接称为笔山。蓝地饰掐丝转枝花卉,座底光素。根据双钩掐丝的卷须、及纹饰风格,应是明末清初之文物。   古来搁置毛笔的笔架,是重要的文房用具,因其形状似山峦,故又有笔山的雅称。   14、掐丝珐琅花鸟钫      明-清   掐丝珐琅花鸟钫   高40.2公分 口边长14.1公分   铜胎,器形系仿战国和汉代时期的青铜器方壶,或简称为钫的形制,原为盛酒之器。方口垂腹外撇的方形足,器侧镶一对铺首环耳。器内露胎,器表蓝地,口沿下方、肩及腹下方各有一圈饰朵花的带纹,颈饰转枝番莲,腹四方于云纹锦地间装饰不同的花卉(牡丹、蜡梅、绣球等)、鸟、蝶和湖石等,外侈的足上饰寿山福海、天马、祥云等吉祥纹饰。根据装饰牡丹、绣球、蜡梅等纹饰主题及风格、釉色及双钩转枝番莲的出现,推测应属明末清初制作的文物。   方壶是古代青铜器中的酒器,简称为「钫」,后世用来做陈设器,器侧的一对铺首环耳,将器皿点缀得更加美观。   康熙(1622—1722)   掐丝珐琅特色:   (1) 传世康熙款的文物不多。   (2) 风格多样化。   (3) 器型以小形的炉瓶盒等居多。   画珐琅特色:   (1) 纹饰以写生及图案式花卉为主。   (2) 早期文物釉色堆砌而凸出画面,釉涩而不晶莹,晚期则亮丽而洁净。   (3) 地色以黄色居多,呈明黄色调,光泽亮丽而洁净的程度,可居三 朝之冠;黑色开始应用,但色涩无光泽。   (4) 器型多为小型的日常用具为主。   (5) 年款均以「御制」落款。   内填珐琅特色:   传世的内填珐琅数量不多,台北国立故宫博物收藏康熙款者仅有一件。   1、景泰款掐丝珐琅方瓶      清   景泰款掐丝珐琅方瓶   高53.5公分 口径13.1公分   铜胎,略侈口,筒颈,肩方而四角斜,方腹下略敛,底内凹,俗称为棒槌瓶。器内露胎,镀金口壁阴刻回纹,器表浅蓝地布绣球纹锦,颈饰竹梅纹,器腹四方装饰不同纹样的博古图,底阴刻双钩「景泰年造」双行楷书印式伪款。器皿的形制、纹饰主题与清初大量外销的黑地三彩瓷器风格一致,因此推测此文物是康熙初期落景泰伪款之器。   器形似槌棒,故俗称棒槌瓶;器皿的形制、纹饰与清初大量外销的黑地三彩瓷器风格一致。   2、景泰款掐丝珐琅花盆      清   景泰款掐丝珐琅花盆   高16.2公分 口径16.9公分   铜胎,云头纹式的盆口下箍饰竹节式环,侈口,垂腹,镂空竹叶式的圈足。器内露胎,器表浅蓝地,口沿饰红白黄蓝等色朵花,盆腹云纹锦中装饰牡丹、菊、蝶及湖石等,下方饰内含朵花的白地如意云头纹。底铸去地阳文「景泰年制」双行楷书伪款。根据纹饰主题、双犄牡丹、以及镂空竹叶的装饰方式等特色,推测应属康熙初期制作的文物。   珐琅器在清宫是器皿中的极品,装饰讲究。此款掐丝花盆,云头纹式的盆口,下箍饰竹节式环,以及镂空竹叶式的圈足,别致俏丽,装饰与实用兼具。   3、掐丝珐琅番莲纹盒      清 康熙   掐丝珐琅番莲纹盒   高7.4公分 口径10.8公分   铜胎,直壁,器侧镶衔环铺首的三足盖盒。蓝绿色地,盖顶圈钮内掐丝填蓝团寿,器表饰转枝番莲纹。枝上的卷须采双钩掐丝表现,与明-清 掐丝珐琅笔架、明-清 掐丝珐琅花鸟钫相同,开乾隆朝几乎完全以双钩掐丝表现茎与卷须之先河,上层一圈的番莲花瓣中分,与瓷器上的双犄牡丹纹饰相似;绿中泛蓝的釉色也是清初珐琅的特色之一。镀金平底阴刻「大清康熙年制」无框三行楷书款。盖与盒身锈合无法启开。   此盒在器身两侧镶衔环铺首,兼具观赏与实用价值。   4、掐丝珐琅冰梅纹双环炉、烛台一对、瓶一对      清 康熙   掐丝珐琅冰梅纹双环炉、烛台一对、瓶一对   1组5件 高7.6-24公分   双环炉--铜胎,直口镀金边,短颈,削肩,扁垂腹,矮圈足,双肩附镀金龙首环耳,器形是仿商周青铜器中盛食物的器皿簋的形制。器内露胎,另有铜质内胆套挂在口沿。   双环炉器形仿自商周青铜器盛食物的「簋」。烛台造型设计别出心裁,筒式烛阡上有孔供插蜡烛,烛阡下有承盘可接下滴的蜡油,下方为瓶形的烛台座。花瓶的颈部附夔龙环耳一对,瓶内插开展髹色描金的灵芝一枝,风韵别具。   5、画珐琅荷花水盛      清   画珐琅荷花水盛   高4.6公分 腹径4.7公分   铜胎,敛口墩形水盛。器内外均施湖蓝略透明之釉,部分隐约露胎,器外绘红白荷花及一对鹭鸶。镀金器底微内凹,光素无纹无款。根据纹饰的风格、及色釉堆砌而凸出画面的现象,应是康熙早期「不尚尊号」时期的文物。   水盛是用来装水的小器皿,是文人墨客书写画画时常用的文房用具。   6、画珐琅花卉小盒      清 康熙   画珐琅花卉小盒   高3.1公分 器径4.1公分   铜胎,覆钵式盖与器身对合成扁盒,器内外均施黑釉,盖面绘牡丹菊花等,盖内画莲荷;盒身外绘梅、萱、竹等,内饰茶花。底平黑地书金色「康熙御制」双方框双行隶书款。黑色珐琅釉启用于康熙,成熟并盛行于雍正朝,此件文物色釉堆砌而凸出画面,釉质粗涩而不晶莹,显然是早期试验时期之作品。   覆钵式盖与器身对合成扁盒,内可置物,或做印泥盒。   7、画珐琅紫地花卉碗      清 康熙   画珐琅紫地花卉碗   高4.0公分 口径12.4公分   铜胎,侈口垂腹碗。碗内仅施白色底釉,看见釉在胎面呈现冰裂的外观。器表紫红地绘转枝花卉,黄绿色圈足饰一圈连珠纹。底白地书蓝色「康熙御制」双方框(外框由于底釉不均匀而成似由圆珠断断续续地连接成)双行楷书款。   侈口垂腹碗,实用兼具陈设功能。   9、画珐琅梅花水盛      清 康熙   画珐琅梅花水盛   高2.6公分 口径4.7公分   铜胎,镀金圆口,形似无颈垂腹胆瓶。器内施浅蓝釉,器外白地绘红白老干梅花,器底微内凹,书蓝色「康熙御制」无框双行楷书款。   水盛为文房书桌上的用具之一。   10、画珐琅花卉五楞式盒      清 康熙   画珐琅花卉五楞式盒   高3.5公分 径5.4公分   铜胎,盖与器身同形对合成五楞式扁盒,器内施浅蓝釉,器表白地,每楞内绘不同色之番莲一朵,盖中心凸起,四周包围一朵牡丹花。器身纹饰与盖相同,器底中间由云纹围成梅花形框,框中心饰图案式的五瓣花,花的周围书蓝色「康熙年御制」楷书款。此类小盒通常作为印泥盒。   盖与器身同形,对合成五楞式扁盒,这类小盒通常作为印泥盒。   11、画珐琅花卉八楞式盒      清 康熙   画珐琅花卉八楞式盒   高3.1公分 长10.5公分 宽8.0公分   铜胎,盖与器身同形对合成椭圆形八楞式扁盒,器内施浅蓝釉,外表黄地,每楞内绘番莲一朵,盖中心由四朵如意云头纹合成类似云肩的纹饰。盒身八楞内的纹饰与盖相同,底部中央书蓝色「康熙御制」双方框双行楷书款。干隆朝仿制同型器,仅将地釉改为紫色。   盖与器身同形,对合成椭圆形八楞式扁盒,形制别致,这类小盒通常作为印泥盒。   12、画珐琅山水花卉杯、盘      清 康熙   画珐琅山水花卉杯、盘   高3.1公分 长10.5公分 宽8.0公分   盘:铜胎,六瓣式折沿,斜壁平底,中央杯座周凸内凹。盘面白地,盘沿满饰转枝花叶,壁绘装饰花六组,盘心绘折枝莲、牡丹、桃及菊花等。杯座周围绘五蝠,内凹处饰蓝色卍寿团纹。盘外壁施浅紫釉,中央凹处书黑色「康熙御制」无框双行楷书款。   杯盘为一组茶具,也是案头美观的摆饰。   13、画珐琅玉堂富贵瓶      清 康熙   画珐琅玉堂富贵瓶   高13.4公分 口径4.2公分   铜胎,侈口,削肩,梨腹瓶。器内施浅蓝釉,外表口沿下黄地饰茶花和莲花图案,颈垂蕉叶纹,瓶腹白地绘没骨牡丹、辛夷(与玉兰花同科)、及湖石等,圈足墨绘转枝花,底白地书蓝色「康熙御制」双方框双行隶书款。   小瓶绘饰玉兰花及象征富贵的牡丹,故名玉堂富贵;非常雅致的案头摆饰。   14、画珐琅四季花卉瓶       [ 本帖最后由 visome 于 2006-2-22 10:14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6-2-22 10: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清 康熙   画珐琅四季花卉瓶   高13.7公分 口径4.1公分   铜胎,侈口,削肩,梨腹瓶。器内施湖蓝釉,外表黄地,口沿下垂叶片装饰,颈腹部绘杏、荷、牡丹和红、白梅花,腹下方饰两层莲瓣,圈足垂饰莲瓣纹。底白地书蓝色「康熙御制」双方框双行隶书款。   瓶形优美,是非常雅致的案头陈设器,或做小花瓶。   15、画珐琅寿同山岳、福共海天观音尊一对      清 康熙   画珐琅寿同山岳、福共海天观音尊一对   高13-2-13.3公分 口径3.9公分   铜胎,侈口,削肩,梨腹,外撇圈足瓶。器内施浅蓝釉,口沿与圈足绘卷草纹,颈部浅蓝地绘四朵图案花卉,肩饰四片如意云头,并垂挂书有「寿」「同」「山」「岳」,和「福」「共」「海」「天」之璎珞至腹部,腹部黄地绘桃、佛手(香橼)、石榴、荔枝,和莲、无花果、葡萄、瓜;腹下方饰莲花四朵。底白地书红色「康熙御制」蓝双方框双行楷书款。此组文物曾于公元1961年赴美参加中华文物巡回展。   由瓶面装饰的纹样及文字看来,显然这对瓶子是祝寿的礼品,也宜做陈设之用。   16、画珐琅牡丹唾盂      清 康熙   画珐琅牡丹唾盂   高7.6公分 口径5.7公分   铜胎,侈口、削肩,垂腹大圈足瓶。器内施浅蓝釉,外表黄地,颈绘图案花叶,瓶腹绘牡丹花叶三朵。底白地书蓝色「康熙御制」双方框双行楷书款。   唾盂是古人用来吐痰的生活器皿,此一唾壶体积小,是拿在手中应用; 唯有皇室用器才会装饰得如此华丽。   17、画珐琅莲花盖碗      清 康熙   画珐琅莲花盖碗   通高9.5公分 盖径11.4公分   铜胎,双层圆冠式盖,镀金球钮,碗腹錾成浅浮雕式三重瓣的莲花。器内施浅蓝釉,盖面自中央向外绘莲心、三层莲瓣及莲叶。碗口饰一周莲子纹,腹就浮雕的三重莲瓣绘饰花脉,圈足绘成莲柄。底白地书红色「康熙御制」双方框两行楷书款。此件文物曾于公元1935年参加英国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   浅浮雕重瓣式莲花碗,由制作内填和画珐琅两种技法制成,兼具实用及陈设的功能。   御制款,是皇室应用的茶壶或酒壶。   18、画珐琅牡丹方壶      清 康熙   画珐琅牡丹方壶   高9.0公分 肩7.0x8.9公分   铜胎,壶盖、流及把手均成方形,四个倒梯形焊合成壶身。器内施浅蓝釉,器表黄地,长方盖钮画成牡丹花心,盖面錾成凸起的牡丹花瓣,涂施粉红釉。肩饰转枝牡丹,壶腹四面画各色折枝牡丹两朵。底成瓦状内凹,白地书红色「干隆年制」双方框双行楷书款。   明黄色的方壶,落康熙御制款,是皇室应用的茶壶或酒壶。   19、画珐琅菊花方壶      清 康熙   画珐琅菊花方壶   高9.6公分 口径6.0公分   铜胎,菊瓣式子母盖,盖面錾成一朵浅浮雕式花瓣平展的菊花,以柱头式之钮为花心,壶身四面方而边角圆滑,方形的流与把手,镀金圈足亦成菊瓣式。壶内施浅蓝釉,器表颈部浅蓝地,每一菊瓣内画一菊花,腹部黄地,四面以菊瓣式铜圈围成开光,内绘一盛开的菊花,开光外绘折枝菊花枝叶,流与把手饰图案式菊花。底白地书蓝色「康熙御制」双圆框双行楷书款。此件文物曾于公元1935年参加英国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1961年赴美参加中华文物巡回展。   菊花方壶在器型与装饰上均以菊花为主题,是一把让人赏心悦目又实用器皿。   20、画珐琅花卉盒      清 康熙   画珐琅花卉盒   高7.5公分 盒径20.9公分   铜胎,盖与盘口呈十二瓣花式,盒内以弯曲的立壁隔分成七部份,中央为圆形,其余呈弯曲不规则形,器形系仿万历朝瓷盒的形制。折沿盒口黄地饰牡丹花叶,盒内施浅蓝釉。器表黄地,球钮之莲瓣座包围一朵牡丹花,外围绘不同的转枝花卉,两两相同共六色六类,盖边缘白地饰蓝色云纹,盒身的装饰与盖面相同,圈足黄地饰云纹。底白地书蓝色「康熙御制」双方框双行楷书款。此件文物曾于公元1998年参加巴黎「帝国的回忆」展。   盖与盘口均呈十二瓣花式,盒内以弯曲的立壁隔分成七部份,十分精致。   21、画珐琅莲花式碟、      清 康熙   画珐琅莲花式碟   高1.8公分 径10.4公分   铜胎,七片莲瓣围成撇口的小浅碟,碟壁錾成十四楞,圈足也成七片莲花式。碟壁面黄地,绘各色番莲七对,背面饰图案式双钩的卷草纹七组。盘心为浅蓝地,中央绘牡丹周围绘各种花卉。底白地书蓝色「康熙御制」双圆框双行隶书款。   七片莲瓣围成撇口的小浅碟,碟壁錾成十四楞,是一非常精美而实用的小碟,也是非常雅致的案头摆饰。   22、画珐琅凤纹盘      清 康熙   画珐琅凤纹盘   高2.2公分 口径22.4公分   铜胎,十六瓣花式的凤纹盘,盘口折成平台式,白地绘蓝色卷草纹,矮立的盘壁,内绘各色草叶纹,外饰各色螭纹,盘心中央渲染红色图案花,八只祥凤满布黄地的盘面;盘背白地,中央书褐色「康熙御制」双圆框双行楷书款,周围放射出八片卷叶纹,用褐色勾叶形及叶脉,以黄、蓝色釉渲染。器形美观,釉料色阶变化多而光洁,画面层次分明犹如珐琅彩瓷,应为康熙晚期画珐琅技艺发展成熟阶段的作品。此件文物曾于公元1996年赴美参加中华瑰宝巡回展。   凤纹盘为十六瓣花式盘,盘口折成平台式,是非常精美的陈设器,自然也兼具实用的功能。   23、画珐琅花卉方盘      清 康熙   画珐琅花卉方盘   高2.2公分 最大边长18.8公分   铜胎,边成波浪式立壁方形盘。口沿白地饰卷草纹,盘壁内为浅蓝地饰花卉,外壁黄地饰花卉。盘心黄地由波浪式纵横线条分成二十五格银锭形,每格内画不同的花卉,例如牡丹、萱草、菊、桃、梅、茶、石榴、牵牛花、灵芝、莲荷、水仙、兰、秋葵等折枝花;底与盘心相同,但先将二十五格晕染成浅蓝、紫、黄、红、绿等色格,再绘夔、蕉叶、冰裂、螭、云、花叶、兽面等纹饰,中央书蓝色「康熙御制」无框双行隶书款。   波浪式立壁的方盘,造型别致;是非常精美的陈设器,自然也兼具实用的功能。   24、画珐琅梅花鼻烟壶      清 康熙   画珐琅梅花鼻烟壶   高7.6公分   铜胎,削肩扁腹鼻烟壶。壶内露胎,錾花铜盖下木塞附骨匙。器表白地,颈绘朵花,肩绘花蝶,壶腹前后开光处饰日本风格的黑漆地绘金色梅花(莳绘makie),瓶侧绘红白梅花。椭圆形圈足底封实,白地书红褐「康熙御制」无框双行隶书款。该器乃接合珐琅与漆器工艺之稀有精美文物。此件文物曾于公元1996年赴美参加中华瑰宝巡回展。   鼻烟壶为装烟草的小器皿,盖下所附的骨匙,就是用来舀取烟草。   25、内填珐琅番莲纹碗      清 康熙   内填珐琅番莲纹碗   高4.8公分 口径11.8公分   K金胎,略侈口,丰腹,矮圈足。碗内露胎,器表镌细弦纹为锦,錾图案式的番莲花叶装饰,圈足则装饰橄榄形图案,填烧红绿等色透明釉,透明釉下的弦纹清晰可见,不仅美观,并使釉药更易于固附在胎面。器底白地书深蓝色「康熙御制」双方框双行楷书款。碗内模压A及戳记等。   由K金为胎制成的珐琅碗,是故宫博物院现存唯一的康熙款内填珐琅器。   雍正(1723—1735)   掐丝珐琅特色   就目前所知,落雍正款的传世器仅有一件。   画珐琅特色   (1)制作工整,造型以鼻烟壶为大宗。   (2)图案式花叶纹为锦地,开光处画传统的花卉鸟鹊等吉祥纹饰。   (3)黄釉偏杏黄色调,黑釉光泽亮丽,使用普遍是一大特色。   (4)器底以吉祥纹饰衬托着年款。   (5)部份器皿及装饰风格具有日本工艺美术的品味。   内填珐琅特色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阙缺雍正款内填珐琅的收藏   1、掐丝珐琅凤耳豆      清 雍正   掐丝珐琅凤耳豆   高10.1公分 口径7.1公分   铜胎,覆盏式的盖,盖顶有唇口圆盘式钮,盖与器身合组成球状器腹,器侧镶浮雕式镀金凤首衔环耳,环饰掐丝云纹,高足;器形是仿春秋战国时期盛食物之青铜器豆的形制。器内光素,器表除盖、腹与圈足上共六圈掐丝回纹外,其余满饰大小圆圈纹(大圆圈内各含三个小圆圈),填墨绿色釉,小圆圈中央在绿釉上再点白釉,白釉大多烧失。镀金底阴刻「雍正年制」无框双行宋体字款。   器形仿自东周青铜器盛食物的「豆」,覆盘式的盖,盖顶有圆盘式的钮,盖与器身合组成球状器腹,器侧镶浮雕凤首衔环耳,作为陈设器或盖盒应用;将盖子打开仰置,与器腹同样可当盛物的盘子。   2、画珐琅牡丹荷莲鼻烟壶      清 雍正   画珐琅牡丹荷莲鼻烟壶   高5.4公分   铜胎,扁圆鼻烟壶。壶内露胎,铜盖下木塞附牙匙。壶身前后开光内浅蓝地,分别绘牡丹和荷莲,两侧浅紫色地饰西洋装饰花纹。略内凹的椭圆底,白地书蓝色「雍正年制」无框双行宋体字款。   鼻烟壶为装烟草的小器皿,盖下木塞所附的牙匙,是用来舀取烟草。   3、画珐琅蟠龙瓶      清 雍正   画珐琅蟠龙瓶   高21.3公分 足径8.8公分   铜胎,器形仿自喇嘛教的藏草瓶。折沿口呈车轮式,平肩,敛腹,肩镶二镀金正面独角花尾高浮雕式夔龙。镀金口面阴刻转枝番莲,口壁绘如意云头及花草纹。颈镌一圈去地阳纹的转枝草叶为装饰重点,上方为浅蓝地画深蓝色的转枝花叶,下方为黄地转枝牡丹;器腹明黄地满饰各色牡丹花叶及桃实、蝙蝠、灵芝等。矮圈足镀金,器底阴刻「雍正年制」无框双行楷书款。此瓶器形别致,全器以明黄色为地,绘饰象征福(蝙蝠)寿(桃实、灵芝)富贵(牡丹)的纹饰,并镶金工精美的正面夔龙,全器表现出皇室用器之富丽堂皇,应是皇帝御用之器。   器形别致,仿自喇嘛教的藏草瓶,是非常精美的陈设器,自然也兼具实用的功能。   4、画珐琅花碟盘      清 雍正   画珐琅花碟盘   高1.6公分 径15.4公分   铜胎,五瓣花式折沿矮圈足浅盘。盘面黄色地,中央绘一对凤蝶,余均满饰牡丹及杂花,部份蝶与花叶纹饰重叠,这种纹饰也称为穿花蝶或喜相逢。盘壁背面为浅蓝地绘转枝花卉。盘底白地隐现冰裂的釉层,书红色「雍正年制」双方框双行宋体字款。   五瓣花式折沿矮圈足浅盘,适为案头摆饰,自然也有实用的功能。   5、画珐琅乌木把手执壶      清 雍正   画珐琅乌木把手执壶   高16.8公分 最宽16.4公分   铜胎,乌木盖钮,双层圆冠式盖,与乌木把手以转轴相连,压下按钮即可开启;梨形壶身,壶流自腹面伸出的方向与把手成九十度,流口有镌成浅浮雕式对凤的流盖,矮圈足。壶盖上层黄地饰如意云头纹、转枝花叶,下层黑地绘装饰图案花叶;壶身满绘各种花叶,底白地饰枝叶,中央蓝色双圆框内书红色「雍正年制」双行楷书款。此壶的形制和纹饰的式样均与传统的不同,显然是受西洋文化的影响;乌木的把手和盖钮,与明亮的黑釉相呼应,充份地表现出雍正朝画珐琅的时代特色。此件文物曾于公元1998年参加巴黎「帝国的回忆」展。   执壶的形制与传统不相同,显然是受西洋文化的影响,盖与把手以转轴相连,压下按钮即可开启;此壶兼具实用及装饰的功能。   6、画珐琅福寿扁圆盒      清 雍正   画珐琅福寿扁圆盒   高2.6公分 径6.4公分   铜胎,子母盖扁圆盒。盒内施蓝釉,盖顶部由云纹围成圆形的开光,开光内白地绘日日樱、灵芝、竹、蝙蝠及石等,盖周围和盒身为黑地饰各种转枝花。底黄地由蓝色云纹围成六瓣花形框,内白地书红色「雍正年制」双行楷书款。   子母盖扁圆盒,小巧玲珑,文人墨客喜作为印泥盒。   7、画珐琅梅禽纹扁圆盒      清 雍正   画珐琅梅禽纹扁圆盒   高4.8公分 径10.3公分   铜胎,平顶扁圆盒。盒内施蓝釉,盖顶湖蓝地绘红白梅花、灵芝、带状祥云及山雀一对,周围和盒身黄地饰转枝番莲纹。底白地书蓝色「雍正年制」双方框双行宋体字款。此类盒子通常作为印泥盒之用。   此类圆盒,小巧玲珑,文人墨客喜作为印泥盒。   8、画珐琅花鸟洗      清 雍正   画珐琅花鸟洗   高10.8公分 口径14.2公分   铜胎,上侈下敛筒形器身,四象足。器内施浅蓝釉,器表黄地八开光,依次绘蟠桃、葫芦、双蝠;朱梅、白梅;竹、山茶、双蝶;禾穗、双鹌;松和山鹊;莲花;竹、牵牛花和山鹊;双鹌、双蝠和萱草。开光外填饰各种番莲、牡丹及五瓣花叶,四足饰番莲花。底黄地以双凤首尾相衔围成圆框,中央蓝圆框内白地书红色「雍正年制」双行宋体字款。   笔洗是文房用具,用以清洗画笔或毛笔。   9、画珐琅花卉渣斗      清 雍正   画珐琅花卉渣斗   高8.1公分 口径9.3公分   铜胎,侈口,丰肩,敛腹,圈足渣斗,也称痰盂、唾盂。器内施浅蓝釉,口外壁浅蓝地卷草纹锦,口沿绘装饰图案,颈饰番莲花和蕉叶纹,肩部黑地画云纹和变形如意云头纹各一圈,器腹浅蓝地饰卷草纹锦,四开光内黄地,分别绘牵牛花及双蝶;荷花;竹、蔷薇、双燕;和梅、灵芝等,并于器腹下方装饰一周牡丹花瓣和蕉叶。圈足饰云纹一周。底浅蓝地中央绘双柿及红蝠,祈求事事如意、洪福齐天,并于柿子上书蓝色「雍正年制」无框双行楷书款。墨色珐琅釉启用于康熙朝,至雍正朝成熟并盛行,亮丽的色黑珐琅釉,成为雍正朝画珐琅的一大特色。   圈足渣斗,口大,用来承接残渣秽物、或吐痰的生活器皿,俗称唾盂或痰盂。   10、画珐琅子孙万代福寿杯、盘      清 雍正   画珐琅子孙万代福寿杯、盘   杯高6.7公分 口径5.2公分   杯:铜胎,莲瓣座球钮之斗笠盖,敛腹,圈足。杯内施浅蓝色釉,全器表面为粉橘色地绘桃枝花果和葫芦瓜瓞为主纹,并于盖面饰团寿四,杯腹则有蝙蝠飞翔花果间。杯底白地书蓝色「雍正年制」双方框双行宋体字款。   除了做茶具使用外,还是上好的摆饰珍品。   11、画珐琅云纹穿带盒      清 雍正   画珐琅云纹穿带盒   高13.3公分 口径8.3x3.8公分   铜胎,扁椭圆式双层盒,盖与盒身两侧附穿钮以黄绦穿连成一体。器内浅蓝釉,外黑地绘五彩祥云,两面纹饰相同。底略内凹,白地绘蓝色卷草纹围成长方形框,内书红色「雍正年制」一行宋体字款。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活计清档>载雍正皇帝曾于雍正七年,因见洋漆万字锦绦结式盒,旨谕造办处烧制黑珐琅盒。此件文物形制与日本人盛药的根付和印盒都很相似,黑釉亮丽光洁,可为雍正朝黑釉珐琅器中的精品之一。   扁椭圆式双层盒,盖与盒身两侧附穿钮以黄绦穿连成一体。其形制上与日本人盛药的根付及印盒很相似,显然受到东洋风格影响。   12、画珐琅花蝶盖罐      清 雍正   画珐琅花蝶盖罐   高11.1公分 口径5.6公分   铜胎,平顶盖,斜肩,敛腹,矮圈足。器内施浅蓝釉,外表除肩与腹下方各饰一圈浅紫地绘转枝图案花外,其余均为白地装饰各种花蝶团纹。底白地书蓝色「雍正年制」双圆框两行宋体字款。干隆朝也有完全照此罐仿制的作品。   盖罐除了可储放东西外,也是很好的陈设器。   13、画珐琅包袱纹盖罐      清 雍正   画珐琅包袱纹盖罐   高12.1公分 口径3.6公分   铜胎,圆冠式盖镀金球钮,短颈,斜肩,扁椭圆式敛腹。器内施浅蓝釉,盖表黄地绘云头纹及朵花。颈蓝地绘灵芝纹一圈,肩绘朵花,腹饰缠枝花卉,近肩处四开光,内画番莲纹。红面蓝边的包袱半掩着器腹,红色部份绘内含菊花的龟甲锦间装饰对蝶、蝙蝠、桃实等,蓝色部份绘卷草纹锦;包袱背面浅绿色绘宝相花。椭圆形底周围浅绿色画一圈转枝菊花,中间为蓝色双圆圈交叠,圈内白地书红色「雍正年制」两行楷书款。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活计清档>载雍正十年曾制作洋漆包袱式盒。此件盖罐的装饰风格,颇具日本工艺美术的品味,可见雍正皇帝对日本的工艺品颇为赏识。   盖罐兼具实用及陈设功能。以包袱装饰礼物,是日本传统的礼仪,可见包袱罐深受日本工艺美术的影响。   乾隆(1736—1795)   掐丝珐琅特色   (1) 量多,风格、器型多变化,以动物造型最为特殊。   (2) 制作技术精湛,结合内填和画珐琅的制作技巧表现在同件器物上。   (3) 枝与卷须以双勾掐丝的方式处理,与明代以单丝表现的方式不同。   (4) 纹饰繁缛、堆砌式的装饰风格是乾隆朝珐琅工艺一大特色。   (5) 掐丝粗细均匀而流畅,釉色丰富。   画珐琅特色   (1) 器型变化很多,包括仿古、仿康雍二朝及像生器等。   (2) 黄釉的色调变化多,明黄、淡黄和橙黄色都有,光泽不及康熙朝者。   (3) 纹饰除了各种花卉和鸟鹊外,还有传统及西洋人物、风景等。   (4) 结合内填和掐丝珐琅制作的技法,表现在同件器物上。   (5) 绘画的风格,在传统的绘画中,加入西画透视和光影处理的技巧。   内填珐琅特色   (1) 各种类型的内填珐琅齐全,但数量不多。   (2) 清宫中的内填珐琅,常以金、银为胎。   (3) 广州制作的内填珐琅,颇多属于点蓝类型;但精致者,尚在透明釉下贴金、银箔装饰。   1、掐丝珐琅凤耳豆      清 乾隆   掐丝珐琅凤耳豆   高10.3公分 腹径8.7公分   金胎,形制装饰与雍正朝掐丝珐琅凤耳豆完全相同。底阴刻「乾隆年制」。此器由于盖与器腹大小不完全衔接,因此器形线条不如原器优美,并且掐丝也不及雍正朝者工整;不过小圆圈中的白釉几乎完整无缺,可见窑烧的技术较雍正朝进步。   器形仿自东周青铜器中盛食物的「豆」,形制与雍正款掐丝珐琅凤耳豆完全相同。覆盘式的盖,盖顶有圆盘式的环钮,盖与器身合组成球状器腹,器侧镶浮雕凤首衔环耳装饰,作为陈设器或盖盒;将盖子打开仰置,与器腹一样,可当盛物的盘子。   2、景泰款掐丝珐琅象耳盂      清   景泰款掐丝珐琅象耳盂   高14.0公分 口径16.2x14.3公分   铜胎,椭圆形侈口渣斗,器侧镶镀金象首。器内露胎,侈口内壁蓝地饰两圈转枝番莲纹,外壁口沿下饰如意云头及圆圈纹,颈饰纵向平行菊瓣纹及云纹等,器腹上下装饰内含云纹的莲瓣一圈,中间四组对螭对龙纹,以云纹和小圆圈填白;外撇的圈足饰转枝花叶。底铸去地阳文「景泰年制」双行方框楷书伪款。根据纹饰风格、转枝以流畅的双钩掐丝表现、泛黄的绿色釉,应属十八世纪前期制作落景泰伪款的文物。 (原锦匣书:景泰蓝珐琅双耳盂)。   盂又称为渣斗、也是古代的痰盂,器口作喇叭状设计,方便承接废物。   3、掐丝珐琅莲瓣式炉      清 乾隆   掐丝珐琅莲瓣式炉   高6.0公分 腹径13.0公分   铜胎,直口深壁钵式炉,器外铸成浅浮雕式四重莲瓣,器下方中央钉圆形金属片为底,炉内镀金,外表口沿下饰蓝釉及掐丝填绿釉的竖弦纹各一圈,莲瓣内掐丝垂番莲花,填饰黄青红三色釉,底浅蓝地饰卷草纹。炉心中央阴刻「乾隆年制」一列楷书款。此器系仿明代一件落大明景泰年制款的掐丝珐琅莲瓣式炉。   莲瓣式炉,器表铸成浅浮雕式四重莲瓣,宗教气息浓厚,宜做焚香器,也可用作一般盛物的钵。   4、掐丝珐琅爵、盘      清 乾隆   掐丝珐琅爵、盘   通高14.5公分 盘径17.9公分   爵系商周时期的饮酒器,也是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后世仿古器常加托盘成套。铜胎,莲瓣柱头,鱼龙把,三足插立在托盘中央突起的爵座中。爵内施湖蓝色釉,器外湖蓝地满饰缠枝花叶及四面开光,开光内绘山水风景、花蝶及母子图。爵底三足间阴刻「乾隆年制」无框双行楷书款。   爵是商周时期的饮酒器,也是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后世仿古作品常加托盘搭配成套,作为祭器或陈设之用。爵的三足,安稳地插立在托盘中央突起的爵座当中,风格独特,亦显中国人之巧思。   5、掐丝珐琅仕女执壶      清 乾隆   掐丝珐琅仕女执壶   通高36.7公分 足径8.6公分   铜胎,莲瓣座珊瑚珠钮之覆碗式盖,盖以环炼与把手相连,侈口缩腰式颈,上圆下方略呈葫芦形的器腹,长流自器腹下方的龙首口中伸出,流口饰回纹,流与颈以龙首横梁相连,和颈部另一边的龙首把手相呼应。器表浅蓝地饰缠枝番莲花为锦,于凸起的镶座上缚粘松石、珊瑚为装饰(嵌件部份脱落),盖四开光内绘不同的仕女图,颈部开光内绘各种山水风景,器腹上截四开光内绘不同的仕女图,下截开光内前后绘庭院课子图,左右为庭院花蝶及山水房舍。平底阴刻「大清乾隆年制」双方框宋体字款。   葫芦形制的壶,长流自龙口伸出,壶流与颈之间以龙首横梁相连,恰与另侧的龙首把手相呼应,线条极其柔美,搭配铸錾番莲纹的二阶式镀金座,气派非凡。   6、掐丝珐琅多穆壶      清 乾隆   掐丝珐琅多穆壶   高51.0公分 最宽23.0公分   多穆壶是搅拌或盛酥油茶的器皿,藏语称为董莫(mdong-mo)或多穆。酥油茶是藏胞生活的必需品,在由茶砖熬成的浓茶中,加入少量的酥油和盐,或加入些许味精和牛奶,慢慢搅拌,至水与酥油完全交融,是一种风味特殊的饮料。此款多穆壶金光闪耀、皇家气派十足,兼具装饰与实用价值。   7、掐丝珐琅酥油茶罐      清 乾隆   掐丝珐琅酥油茶罐   高66.0公分 口径42.0公分   藏语称拌制好的酥油茶为恰稣玛,藏人通常将之倒入陶质的茶壶内随热随喝;此一皇宫御用的酥油茶罐,重达二十多公斤,除非用大杓舀取,否则只供装饰陈设之用。   8、掐丝珐琅西洋母子图瓶      清 乾隆   掐丝珐琅西洋母子图瓶   高39.1公分 腹径17.9公分   铜胎,侈口、颈呈多阶式,丰肩,敛腹,撇圈足,鱼龙双耳。器内露胎,口沿下錾小花及蕉叶纹;颈上段筒状,蓝地缠枝花锦,前后开光处画西洋仕女;下层依次镌绣球锦和回纹、掐丝缠枝花、錾蟠龙及兽面各四、缠枝花等四层;肩镌回纹、莲瓣与云纹;腹部蓝地缠枝花锦,四面开光处绘不同西洋母子图,腹下方錾一圈莲瓣,圈足饰缠枝花。瓶口阴刻「大清乾隆年制」一列自右而左楷书款。   敞口长颈的大瓶,以鱼龙为双耳,器形与装饰做工均精致华丽,显然是皇室御用的陈设器。   9、掐丝珐琅西洋人物盖罐      清 乾隆   掐丝珐琅西洋人物盖罐   高9.5公分 最大径9.3公分   铜胎,斗笠形盖珊瑚钮,短颈,丰肩,碗式腹,外撇圈足。罐内施浅蓝绿釉,器表蓝地缠枝花间饰开光,盖、肩、腹各四,以西洋写生的技法分别绘西洋房舍、西洋人物、动物、西洋母子图。底白地书灰黑色「乾隆年制」双方框宋体字款。   精致美丽的小口盖罐,除实用价值外,也可作为把玩、陈设的珍品。   10、掐丝珐琅花卉盖罐      清 乾隆   掐丝珐琅花卉盖罐   高5.4公分 最大径6.9公分   铜胎,盖、颈、腹、圈足均呈五楞式。罐内施浅蓝绿透明釉,器表蓝地缠枝花间饰开光,盖、腹各五,分别绘西方房舍、花卉图。底白地书蓝色「乾隆年制」双方框宋体字款。附镂雕染骨座。   精致美丽的小口盖罐,除实用外,也可作为把玩、陈设的珍品。   11、掐丝珐琅花卉盖罐      清 乾隆   掐丝珐琅花卉盖罐   高5.4公分 最大径6.9公分   铜胎,略侈口,颈下段渐大,削肩錾一圈镀金转枝花叶,螭耳,鼓腹,外撇圈足。罐内施浅蓝绿透明釉,器表蓝地缠枝花间饰开光,颈、腹各四,以西洋绘画技法分别绘西洋房舍、仕女与母子图,底白地书蓝色「乾隆年制」双方框宋体字款。   精致美丽的小罐,除实用外,也可作为把玩、陈设的珍品。   12、掐丝珐琅西洋人物鼻烟壶      清 乾隆   掐丝珐琅西洋人物鼻烟壶   高5.6公分   铜胎,削肩扁腹鼻烟壶。壶内露胎,料盖下木塞附骨匙。器表蓝地,颈饰如意云头纹,其余饰花叶锦,腹前后开光处绘西洋母子图,两侧四开光处绘西洋房舍景致,椭圆形圈足饰云纹,底略内凹,白地书蓝色「乾隆年制」双方框宋体字款。   用以储放鼻烟或把玩。   13、掐丝珐琅凫壶      清 乾隆   掐丝珐琅凫壶   高32.6公分 横长30.5公分   铜胎,曲颈凫形壶,以凫首和颈为流,二层圆冠式盖,火珠形盖钮,凫背驼四层圆塔型壶口,装饰各种掐丝花草;提梁的两端装饰龙首龙尾,提梁上饰各种云纹;以不同形状的掐丝表达凫的各种羽毛,彩色华丽,腹底的颜色由黄至尾渐白,有渲染的效果,口壁阴刻「大清乾隆年制」一列楷书横款。器形特殊而重心稳,制作技法繁难。此器仿自周凫,古人以凫鹥歌太平,用于宴饮之间,或为陈设器;以各种动物立雕造型制成珐琅陈设器,是乾隆朝一大特色。   这件器物仿自周凫,古人喜以凫鹥歌咏太平,宴请宾客时常用之为酒器,或作为陈设器;乾隆时期的珐琅器很多都是烧制成各式的动物立雕造型,形成另一种特色。   14、掐丝珐琅牺尊      清 乾隆   掐丝珐琅牺尊   高27.7公分 宽13.6公分   铜胎,仿商周青铜器中的鸟兽尊,但形制不同。清代牺尊的动物往往似牛亦似鹿,故也有「天禄」之称。该器形似牛,身体上的斑纹似鹿。器内露胎,牛之首、尾、四足、及环绕四肢附近的火焰镀金,余均施浅蓝釉为地,牛身体满布大、小及单、复瓣的六瓣花,牛背的尊形器饰缠枝花。背部的脊椎、尾巴及腹下的金工精美,雄性的生殖器官清晰可见。牛之下颚阴刻「乾隆年制」自右而左一列楷书款。器物沉重、制作精美,与《皇朝礼器图式》中记载的乾隆十三年钦定太庙正殿祭器的牺尊形相似,然大小不同,当时若非为祭器,也必定为重要宫殿中的陈设器。原器物上贴有「掐丝珐琅天禄..」的残片。属十八世纪中后期的文物。   牺尊仿自商周青铜器中的「鸟兽尊」,而加以变化。清代牺尊的动物形制往往似牛也似鹿,故有「天禄」之称。此牺尊应是宫中重要的陈设器。   15、掐丝珐琅天鸡尊      清 乾隆   掐丝珐琅天鸡尊   高35.4公分 宽13.7公分   铜胎,仿铜器天鸡尊形制,凤首,喇叭口,背和尾部的「T」形棱脊镀金,余均蓝地满布各色羽毛、缠枝花、凤鸟及拐子龙等纹饰,以内卷的尾羽和镂制成拐子龙形状的双足为座,器物沉重,釉色鲜明艳丽,是上好的陈设器。属十八世纪中后期的文物。   仿自铜器天鸡尊形制,器形庄重,釉色鲜明艳丽,是上好的陈设器。   16、掐丝珐琅御制诗挂屏      清 乾隆   掐丝珐琅御制诗挂屏   连框长72公分 宽40公分   铜胎,屏上方镌卷须锦间饰番莲,阴刻填黑乾隆御制咏春诗「干则为元常则仁,于旨居首则称春,体斯*物生生意,宜在奉天司作人」臣于敏中敬书「臣敏中」阳文镀金、「敬书」阴文填红。诗下方掐丝村落农舍、小桥流水、农夫牦田春耕及村童放风筝等画面。于敏中(1714-1779)乾隆二年状元,官历文华殿大学士,廷谕多出其手。   乾隆皇帝性喜风雅,善作诗词,此幅乾隆题诗的掐丝图画,用做壁饰,增添居室文人气息。   17、掐丝珐琅花卉轿瓶      清 乾隆   掐丝珐琅花卉轿瓶   高19.7公分 最宽16.0公分   铜胎,前面为直颈球腹云耳瓶,连接浮雕云头纹之座,靠墙面平,颈下方有一孔可以直接挂在墙面的钉上,故称壁瓶,清档中称之轿瓶。此型器始见于明万历朝,清代盛行于乾隆时期。此瓶白地蓝色树枝花叶,瓶腹镀金面阴刻填墨隶书乾隆御制诗文,子臣永璇敬书。永璇(1711-1799),乾隆皇帝第八子,书法赵孟俯。   这类瓶子靠墙的一面是平的,瓶颈下方有一孔可以悬挂,故称为壁瓶,清档中称为轿瓶。轿瓶器型出现在明代万历朝,乾隆年间开始盛行。   18、掐丝珐琅花果轿瓶      清 乾隆   掐丝珐琅花果轿瓶   高23.3公分 最宽11.3公分   器物形制与清 乾隆 掐丝珐琅夔龙纹轿瓶相同。此瓶白地以蓝色茶花枝叶为锦,瓶腹掐丝「御制」二字,词句则采掐丝双钩填墨的方式「生意四旨具韶光一室融」落「臣于敏中」红地阳文镀金字、「恭写」镀金地阴文填红字。瓶内插由珊瑚、碧玉与黄色石材制成的花枝。   轿瓶靠墙的一面是平的,瓶颈下方有一孔可以悬挂,原称为壁瓶,清档中称为轿瓶;轿瓶器型出现于明代万历朝,从乾隆皇帝的书房三希堂墙上挂满了轿瓶看来,轿瓶是乾隆雅好的陈设器之一。   19、掐丝珐琅兽面纹方觚      清 乾隆   掐丝珐琅兽面纹方觚   高55.0公分 口径29.2公分   铜胎,喇叭口,腰方鼓形,方形的底部外撇,四面及四角镶镂空夔龙纹棱脊八,器形是仿商代晚期青铜饮酒器方觚的形制。这种器皿到了后期,成了祭祀中的礼器,或平日做案头的陈设器和花瓶。   器形仿自商代晚期青铜饮酒器方觚,这种器皿后来成为祭祀中的礼器,或平日置于案头上的陈设器与花瓶,觚的四面及四角镶镂空夔龙纹棱脊,甚是雅致。   20、掐丝珐琅夔龙碗一屉      清 乾隆   掐丝珐琅夔龙碗一屉   碗高3.9公分 口径8.1公分   铜胎,口略侈,垂腹,圈足小碗。碗内镀金,器外浅蓝地饰回首夔龙四,腹下方饰一圈仰莲瓣。器底阴刻「大清乾隆年制」双方框楷书款。一式十二个碗装成一屉,屉中每格有榫头锁住。乾隆时期,这些掐丝珐琅餐具,只有在庆典盛宴中,皇帝御桌上才能使用,其它陪桌上则只能用各种瓷器和银器。   夔龙碗一屉是一整套的掐丝珐琅餐具,乾隆时期唯有在庆典盛宴中,皇帝的御桌方能使用,其它陪桌只能使用瓷器和银器。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4-11-25 09:47 , Processed in 0.301495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