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发家
说到突厥不能光说他后来被隋唐两朝折腾得死去活来的时候,那样显得我们不是很厉害啦,所以先说一下他的发家史。
在突厥强盛之前草原上的两位老大是蠕蠕、嚈哒。
蠕蠕名气可能现在不算太大了,但是看看这段“其西则焉耆之地,东则朝鲜之地,北则渡沙漠,穷瀚海,南则临大碛。”,还是蛮吓人的。不过蠕蠕这个族似乎文化水平不会太高,他本来叫柔然,可是北魏“太武以其无知,状类于虫”[注1],就把它叫做蠕蠕了,也可以写作茹茹(但是请大家不要写成ruru,不然我听歌的时候会觉得肉麻),一个曾经像虫子的民族!
嚈哒,这个国家原来被史书上叫做滑国,这个名字其实挺悲哀的,还记得高中时候学的崤之战么?秦国在出门公干的路上顺手就灭了一个国家,那个小不点就叫滑,我们的嚈哒刚开始也是这么个小东西,拓跋在桑干河的时候他还不算什么呢。嚈哒后来一度依靠过蠕蠕,渐渐变成了一个大国(如果它也是虫的话,大概是一只变形虫或者阿米巴虫什么的。。)。嚈哒的地盘简单点说就是新疆和中亚的一部分,西面和波斯帝国相邻,算是波斯的一个强敌。波斯王Pirouz就是没有死在西方夙敌东罗马帝国手里,却在和484年嚈哒作战的时候兵败身死。而嚈哒这个名字也似乎和这一战时的嚈哒王名字有关。到六世纪的时候,他们的势力已经到了里海,控制了吐火罗等地(还有一堆见鬼的波斯地名,我没记住,呜呜)[注2]。
下面我们的突厥正式登场。
这个时候突厥作为一个部族是为蠕蠕打铁的——铁工(兵工厂?看来蠕蠕是不聪明,社会分工也不能这么分啊,这不是让人家突厥掌握先进技术么),领导叫土门,姓阿史那(注意!这个是突厥的王姓,这一家结束后就没有多少好说的了)。当西魏大统十二年,铁勒——也算草原上的一个强族,不过老是比老大“差那么一点点”(大话之八戒语),以后有空的话再细说——试图攻打蠕蠕的时候,土门主动请战,大败铁勒,“尽降其众五万余落”,而后“恃其强盛”向当时的蠕蠕王阿那瑰求婚,阿那瑰大怒,还派人来骂突厥人“你不过是给我打铁的奴才,也敢说这种话!!”,突厥人大怒,当即斩掉倒霉的信使,和蠕蠕断绝往来。哼,你不肯把大虫子嫁给我,我去南方找MM,土门扭头又去向西魏求婚,这次顺利的娶到了来自南方的长乐公主(这个大概是第一个出嫁的突厥的公主了吧),“十七年六月,以魏长乐公主妻之。”,第二年,突厥人就向蠕蠕发动了进攻,蠕蠕大败,国王阿那瑰自杀,王子逃亡北齐,蠕蠕余部立阿那瑰的叔叔为王继续抵抗。
土门战胜蠕蠕后,突厥威势看来大振,于是自立为伊利可汗。在后来的和硕柴达木碑文上他和他的弟弟被视为是突厥的祖宗——“人类子孙之上有吾辈之始祖伊利可汗和。。。”——而他们两个的老爸吐务大叶护反倒没有人提了。可是,看来土门不久就死掉了,继立的是他的儿子科罗,但是真不幸,这位也没有坚持多久,扁了蠕蠕一顿之后,很快把可汗的位子扔给弟弟,也追随乃父去了。时间上可能连半年都没有[注3]。
这位弟弟继立之后,称木杆可汗,干了二十年,名字虽然有点搞笑,但是我觉得这位可能应该是突厥人最值得纪念的一位可汗。
关于木杆可汗的时代我说三件事,这一次只说前两件(其实这两件功绩也就够了):
第一、 继续自己父兄未竟的事业,击败蠕蠕余部,蠕蠕君臣逃入西魏,木杆可汗派人向西魏索要这些人,宇文泰(西魏是他掌权)收之三千余人,交给突厥使者,尽斩于青门外。虽然史书上没有说西魏方面是被迫的,但是想来宇文泰心情一定不会舒服[注4]。不过在宇文泰死之前——他是十月死的——九月木杆和魏将史宁联合攻击吐谷浑,获胜,这个也许算是给黑獭(宇文泰的小名)提前上份祭品吧:(
第二、 这件事情和波斯有关,当年被嚈哒扁死的那个Pirouz的孙子上台了之后想给祖父报仇,就和突厥和亲(娶了可汗的女儿),于是突厥出兵干掉了嚈哒,占了嚈哒的地盘。这件也发生在木杆的时间里,隋书说是他干得,不过按照波斯人的史料中提到的是另一个名字——室点密!还记得木杆的老爸土门吧,我说他和他弟弟被当作了祖宗,室点密就是那位弟弟。按照波斯人和弥南的记载,是他率兵灭了嚈哒,然后告诉了波斯人一声说嚈哒干掉了,之后就回去了。波斯人对这事情更为关注而且接近一些,我觉得动手的人应该是室点密,不过这时候毕竟木杆是最高的大可汗,这个功劳还是应该给木杆记上的。
这两件事让突厥的势力范围前所未有的扩大,北方的大漠、西域甚至罽宾(克什米尔),以乌浒水和铁门一线与波斯为界,突厥也有一套官位之类的东西,比方叶护、俟斤、特勒(也写成特勤)、设。。。等等,而称呼一个人时候又往往是和官名连起来叫,比方考阙特勤、泥孰莫合设之类的,这些大大小小的名字就奔跑在如此广大的地域上。就我看书的感觉,我觉得突厥之前之后都没有这样强大过。(对了,突厥人还有自己的文字,属于粟特系统的,不过什么时候才有的我就不知道了,不知道那些名字们是不是会互相发发mail , ^_^)
但是,第二件事却给突厥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在第二件事情里,室点密在对付嚈哒是不知道是不是跟侄子木杆可汗一起去的,不过看来主打应该是他。但战争结束之后,他的回去却不是真地会原来的东部,而是留在了西域,控制这里。他的控制疆域东与东方突厥相接,西方到雷翥海(有人说是咸海,有人说是里海,我也搞不清了,我觉得里海像一点),简单点,马马虎虎可以认为他管新疆那一片。而他所控制的西方最主要的突厥部族分为十姓,所以后来人们也把西突厥叫做十姓突厥或者干脆叫十姓(这个在唐一方的记载中最多)。十姓主要为两个大块,每块五部,分别被称做五弩失毕和五咄六部落[注5]。十姓的具体名字大概没有几个闲看书的人愿意去记,所以先不说了,以后需要再补,
说到现在突厥就有一点长幼两支的意思了,东方是哥哥土门系后来成了东突厥,西方是弟弟室点密系,后来成了西突厥。不过这个时候呢,表面上看来大家还是团结滴!(我怎么想起后来的蒙古四大汗国了呢,呵呵)从后来的突厥文碑文来看“人类子孙之上有吾辈之祖先土门可汗、室点密可汗。。。”云云,看来大家对这种分治形式还是慢的理解的么,做个不大恰当的比喻,是分家,不是决裂,而且族长可能还是一个。但是分裂的伏笔可说埋下了,突厥组织并不严密,基本上就是众多的可汗管自己的那一片,而最大的可汗用自己本部的实力维系着最高的权威,管一群小可汗。这个样子,庞大的帝国东西两部分难免不出离心力。(后来连语言都稍异了,大家看看,推广普通话是多么的重要 ^_^)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牵强硬套一下,以突厥那种见鬼的游牧经济,那么大的疆域,五花八门的部落,政治上又几乎于一种松散的联邦制,分裂一下从现实角度来说倒是也挺合适的说,呼呼~~~~
发家史到此为止,而木杆做的第三件事情就很难算是发家部分了。。。。
==============
[注1]、曾经见过有人说“状类于虫”是说蠕蠕人长得像虫子。我觉得鉴于古代中国人不用标点符号,句读打成“太武以其无知状、类于虫”,可能更好一些。毕竟人长得像虫子,技术上似乎比较难办(穿上甲胄甲壳虫,脱下来菜青虫?晕!!)。当然也可能是拓跋说蠕蠕人的队伍乱七八糟像虫子,毕竟他和蠕蠕打过仗,很有可能真的见过那样子,不过我觉得单从自一句话看不出来。中华书局把句读打成“太武以其无知,状类于虫”也没什么问题,但是可能比较容易发生不同的理解,是既无知又像虫子还是“无知”状像虫子一样?
[注2]、这一段都是外国人说的,在《波斯大食史》《萨珊王朝史》《希腊史残卷》中可以彼此验证,应该差不多。嘻嘻:)
[注3]资治通鉴记两人的死在553年那一卷(卷165),但是说得有点模糊,我没有找到《北齐书》和《周书》没有办法再详细查了。所能知道的就是土门击蠕蠕是魏废帝元年(552?)年阴历正月,而科罗最迟在553那年的阴历三月上台,而最晚553年阴历十月木杆就已经在台上了。那么土门最多一年多,而科罗有可能不到半年就报销了,一年之内就死父子两个可汗?悲伤过度?不会吧?!真惨,默哀三秒钟对科罗表示一下同情。。。。。。
[注4]、这个事情发生的时间有点让我发晕,我按照北史只觉得是在宇文泰死之前,而他死于魏恭帝三年十月乙亥,那就是556年,但是有人说突厥使者跑来杀人是在552年,还说是引自北史,可是我也按照北史,没看出来。
[注5]、说明一下,后面的这个五咄六部落里面的“六”是“咄六”可不是“六部落”,在汉文记载中“咄”有时候写成“都”,“六”写成“陆”,比方后来有个咄陆可汗,有的地方就写成都六可汗或者都陆可汗。
(二)裂痕
看红楼梦的时候有一个句子记得很深,“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不仅仅是家族如是,很多时候一个帝国、民族亦如是。极盛之后就开始走向衰败,福兮祸之所倚。。。。。。
当突厥征平西域之后,雄踞北方的高原大漠,向西通于波斯,掌控西方贸易之途,西方突厥的室点密犹尝与东罗马使节相通,向南威于中国。曾于北周联手攻击北齐,后来北周天和三年(568年),武帝宇文邕娶突厥阿史那氏为皇后(这可是皇后,不是妃子,汗!),岁给突厥缯絮锦彩十万。突厥人好像挺喜欢嫁女儿,先就嫁给波斯王一个,害的下一任的波斯王被叫做“突厥女之子”(没办法啦,他妈妈真的是那位突厥公主)。关于这次和亲本来开头说好了北周要娶的,使者都去了,可北齐听说之后十分紧张,也跑到突厥去求婚,木杆可汗还曾经一度反复,把周的使者扣了好几年。周听说后的颇为急迫,几经周折才算娶进门[注1]。哎,皇帝女儿不愁嫁,有实力的皇帝女儿更加不愁嫁。
572年木杆可汗死后,但突厥的强势依旧,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助周灭北齐。不过突厥显然也不傻,他可不想中国人强大了反过头来折腾他,所以不久就立北齐的范阳王绍义和北周相对,这一招突厥人好像挺爱用的,隋灭亡后他们也是在定襄城立杨家子孙,不过这个时候北周可没有唐廷那样的实力和统一局面,不敢太招惹突厥(大概就像我们不敢乱动蒙古?),只好用了种种的外交手段,并在580年把千金公主嫁了过去,才算把突厥人说服,并且很快把他们立的那位高绍义送了礼——就算一份迟到的聘礼吧。注意:这次送亲的队伍中有一个叫“长孙晟”的人需要记住,尽管当时可能完全没有人意识到这个人意味着什么。
突厥此时对中国之强凌气从《隋书》上的一段话可见一斑,在木杆的弟弟佗钵可汗的时候, “控弦数十万,中国惮之,周、齐争结姻好,倾府藏以事之。佗钵益骄,每谓其下曰:‘我在南两儿常孝顺,何患贫也!’”
可是这种强大是有裂痕的,按照传统史书的记载,它的根源就是我下面要说的木杆的第三件事——传位。
木杆死于572年[注2],他死的时候关于继承的问题大约是这样:他的叔叔室点密在西方,但是作为幼支,似乎影响不大,东方的土门这一系中,木杆自己从哥哥科罗手里接过了权力,现在家族中有这些人可以选择——弟弟佗钵、哥哥科罗的儿子摄图、自己的儿子大逻便。木杆选择的是哥哥做过的事情,传位给弟弟佗钵。
其实我觉得这位佗钵有点神经的,这家伙信佛,建寺、向中原求经、亲自礼佛,甚至《隋书》有这么一句——“恨不生与内地”(晕阿~~),我几乎觉得魏征是在说梦话。
佗钵面临的问题就是他死的时候没兄弟好选了,结果在581年他死的时候出现了问题。不知道是不是佛法读多了,他临死对儿子庵罗说:我听说亲爱莫过于父子,我哥哥不把位子给儿子却给了我,我死了,你一定要让你二伯的儿子(指大逻便)来继位。老实说我觉得佗钵很有问题,他二哥木杆还是从哥哥那接来的呢,按照这个逻辑那就该让大哥科罗的儿子摄图来干了。
佗钵死后,庵罗倒是不错,一定要立木杆的儿子大逻便,但是族人不同意,说大逻便的母亲地位低贱(见鬼,切~~),然后摄图跑了恶狠狠地告诉大家,立庵罗我就支持,要是立大逻便,我就整兵开打。结果最后还是庵罗自己做了可汗。不过庵罗大概跟着爸爸佛经念多了,身为大可汗,却老是被大逻便欺负又没有办法,没有多久就让位给那位暴“凶”的摄图,然后受命跑到独洛水[注3]去当第二可汗去了(声明,这个是她的称号,可不是我调侃阿)。
摄图继位后建号沙钵略可汗[注4],成为名义上的大可汗。而木杆可汗的儿子大逻便仅仅弄了个地方级别的阿波可汗,“自臣所部”去一边郁闷去了。当然在他郁闷的时候,摄图也不轻松,因为这位叔伯兄弟本身勇悍不驯,他怎么能放心呢。到这里不用想也知道东方突厥的矛盾已经锐化了。而西方的室点密在这些年里平定过一次铁勒大的叛乱,而后死于576年[注5],他的儿子玷厥继位,称为达头可汗,继续和东罗马写写信,吓唬吓唬西边的波斯什么的。不过名义上他还是和东边是一体的,只是显然为独立管理,害的在波斯人和东罗马人的书里光有室点密和达头,简直就不知道东边那个才是老大。
这个时候突厥整体上,靠北的地方有薛延陀之类的铁勒部族,还不是太强,东方是奚、契丹之类的,西方比较稳定,波斯没有主动过,西域诸国也还老实,吐谷浑经过几次打击也不怎么动了,南方:581年——就在佗钵死掉,突厥弟兄开始争位的这一年——杨坚受禅,隋建立!而突厥内部除了摄图、阿波、庵罗、西边的达头叔叔这几只力量,另外还有个处罗侯,他是摄图的弟弟,官为突利设,后来自己升级成了突利可汗,管最东边一片像奚族、契丹什么的,不过势力范围在辽河西,东边就是高句丽了,虽然有时候也去打劫,但毕竟不是自己的。对于这位处罗侯要提醒一下,因为以后还有两个处罗可汗和一个突利可汗,但是那三位和这位不是一个人,我以后只用处罗侯称呼他。此时突厥的五可汗颇令人想起当年匈奴的五单于之争。就连杨坚都有这样的话,“且彼渠帅,其数凡五,昆季争长,父叔相猜,外示弥缝,内乖心腹”。而最为尖利的矛盾在摄图与阿波之间。
(其实真是可悲,为了权力兄弟也要反目,汉文帝时“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歌来心酸,其事虽殊,其情不异。本来争斗为了生存,后来变成利益,再有了权力,也许最后我们自己也不知道我们在争些什么了。“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已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其情其事,不独尔人景物,一个人很多很多地方都已经自罢不能,也许我从出生就已躺上祭坛演一场悲剧。
我真是神经病,典型的痴儿女!!!)
这样传位制造出来的麻烦,熟悉吴越争霸那段历史的人想必会觉得很眼熟吧?:)
从中国方面的史书来写法来看,怨怼的渊薮似乎是兄弟相传,尽管上一代的人怎么样友爱(在这个冷酷的世界上我们还能相信么?)或者理智(比如对现实的考虑是家族需要一个强者),下一代却不会那么想的。公子光之刺杀王僚,赵德芳郁郁的一生,如果制造这个麻烦就应该使用预防措施,比如用残忍或者较为温和的方式让原有的势力瓦解。而佗钵甚至在上台伊始就让摄图为尔伏可汗,统其东面,后来摄图的获胜不能不说是基于这种权威与实力。中原古老的传位制度看来是僵化可笑的,但是当它制定出来的时候也一定是有它道理的,每一种规则都有它合理之时,僵化误事大多错在于不能因时因事的修改或放弃,把一种模糊的概念作为精确的制度。当史官们写着这些的时候会不会也在这样想着呢,呵呵
关于本质原因想起来千头万绪,一时也没有办法全部理出头绪,组织清楚,索性不说,左右我是在玩的阿,何必让自己疲惫,既不会饮酒,何妨浅呷柔柔的水,将古人风影做一场醉梦。
说起来呢,摄图继位的时候,突厥人有这么一句“四可汗之子,摄图最贤”,如果说“贤”哪里有啊,我只觉得他最凶,但是在突厥人的眼睛里,贤的意思也许不是仅仅得道德吧,你还有是一位强者!对于突厥人崇佛,后来东突厥复振后毗伽可汗也曾有过要修建寺院的意思,被他的岳父,老臣暾欲谷用这样的话阻止,“且寺观之法,教人仁弱,本非用武争强之道,不可置也。”虽然我现在说的这个时候和佛教其实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我始终是这个看法。(能做到象西夏那种的,我倒是挺佩服的说)
==============
[注1] 在《北史。王庆传》有这么一段“初,突厥与周和亲,许纳女为后。而齐人知之,惧成合从之势,亦遣使求婚,财馈甚厚。突厥贪其重赂,便许之。朝议以魏氏昔与蠕蠕结婚,遂为齐人离贰,今者复恐改变,欲遣使结之。遂授庆左武伯,副杨荐为使。是岁,遂兴入并之役。庆乃引突厥骑,与隋公杨忠(隋文帝杨坚的老爸)至太原而还。及齐人许送皇姑及世母,朝廷遂与通和。突厥闻之,复致疑阻,于是又遣庆往谕之。可汗感悦,结好如初。五年,复与宇文贵使突厥逆女。”这是说的北周武帝保定二年(562年),实际可汗公主是元和三年(568年)才由武帝“行亲迎之礼”娶到手,这位公主待嫁闺中好多年哦,要是换了我,等一个人这么久?没门!你以为你是谁啊,切~~~ ^_^
[注2]、这一年王庆正好赶上,他去突厥出使,突厥人说照我们的规矩,你得緌面表哀!就是用刀在脸上来一刀,要毁容的阿!我不知道女子要不要割,要的话我可不想生在那种地方。再说这个好像也有点不讲道理,我又不是你们属国,为什么要听你的(这个问题和马戛尼见乾隆有点像哦)。“庆抗辞不从。突厥见其守正,卒不敢逼”,相比之下,几年以后东罗马使节也赶上了可汗升天,也被要求割面,就没有王庆的胆子,自己在脸上。。。了。
[注3]、就是现在的外蒙土拉河,我在地图上看离乌兰巴托不远。
[注4]、以后有好几个叫沙钵罗的,不要弄混了阿。
[注5]、其实室点密什么时候死的,几本书上都没有找到,大概中原没心情关心吧,不过他死的那年正好东罗马的使节来,就是[注2]里面“毁容”的那几位,倒是他们铭记了这毁容的一刻 。 我不能肯定是576年,不过大致在575末,576初的样子。
(三)分裂
突厥人在草原上酝酿矛盾,向分裂的方向走,中国却在数百年的分裂后开始走向了统一。
公元581年,就在摄图(沙钵略可汗)上台的同一年,北周权臣杨坚从自己的女婿、宇文家族的最后一个皇帝宇文阐手中接过了皇位,史称隋文帝。隋王朝建立。与突厥众可汗并立互相猜忌不同的是,隋王朝建立之先已翦除宇文家族五王,又以韦孝宽、高颍消灭了军方最大的反对力量,国内形势稳定,对外北齐已于577年灭亡,由突厥支持的北齐残余势力,在前一年千金公主北嫁后也被消灭。对杨坚而言此时最大的敌人也许已不是偏安南方的陈,而是北方的突厥。
突厥开始发现这个新的王朝不再对自己那么恐惧了,这一点显然引起了突厥人的不满,按照史书的说法就是“隋文帝受禅,待之甚薄,北夷大怨”。而这时的千金公主起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就在千金公主离家北嫁突厥后不到一个月,她的父亲北周赵王宇文招就被杨坚所杀,对她而言可谓国仇家恨,因此怀有灭隋之心,时常怂恿摄图。也许还有一个理由,就是突厥人试图把内部的矛盾转向外面。总之,突厥的对策是开始对中原采取敌对态度,直接使用武力向南压迫。
隋开皇元年(582),突厥大可汗摄图扬言“我是周的婚姻之亲,现在隋代周自立我要是不能管的话,有什么脸面去见我妻子”,并以此为借口,联合叛变的隋边将高宝宁攻陷临渝镇。隋对此十分紧张,一面修筑城池,一面派重将去边镇驻守。这一年五六月间突厥多次攻击,但均被击退。也许突厥人真的有干掉隋的意思,摄图又进一步召集其他各部前来共同攻隋。
在几百年后契丹人成功的南下灭掉了不再听话的后晋,并将其皇族悉数俘往北方,可是现在,摄图显然没有这个运气。数百年后契丹面对的是五代十国一片混乱的中原和无数首鼠的将帅,而现在的突厥正好相反,混乱和首鼠在它的内部。更加糟糕的是,有个叫长孙晟的家伙很了解这一点并在利用它。
长孙晟,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也许不如李靖、李勣那样有名,但是我坚持认为隋唐两朝如果就突厥问题记功,长孙晟当为第一人!此人矫捷擅射,前面说过在千金公主北嫁的时候他在送亲队伍当中,就是那一次,他用我无法想象的射术(运气?)一箭双雕,名传大漠,以至于可汗把他留在突厥数年教授射术,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箭双雕这个成语[注1]。
但是就像我们现在认为一箭双雕意味的不是勇猛而是狡智,如此武艺的长孙晟也不是一位悍将而是做情报工作的天才。进一步的,也像一箭双雕这个词往往有一点贬义一样,长孙晟的工作也可以说有一点“奸诈”,他不仅仅是情报搜集,而且频繁的对突厥各方势力实施欺骗、挑拨、分化,最终促成了突厥的分裂和衰落。他的一生都致力于此,在我眼里,他应该是“大隋帝国情报部副部长兼一局(突厥)局长及御前突厥问题顾问”——情报局机构见后面[注2]。(所以看起来《大唐》说他魔门的人还是很有点道理的哦,不过,他有个很有名的女婿——李世民,这个。。。。莫非。。。。@_@)
(不好意思,我好像跑题了。。。下面继续)
面对着北方突厥的威胁,隋内部看到的是下面这样一份“情报分析”。
大可汗摄图控制的突厥帝国内部形势:
达头可汗(名玷厥),实力强于大可汗摄图,地位却在其下,表面还维持着臣下的样子,事实上矛盾已经显露出来了。再从外部鼓动他就会使突厥间发生内战。
摄图的弟弟处罗侯,实力较弱,但是为人有谋略,又为突厥人爱戴,所以被摄图疑忌,心怀不安。
阿波可汗(名大逻便)争位败于摄图,始终首鼠两端,并不忠于摄图,只是由于摄图的实力强才不敢妄动。
对策:
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与远居西方而且较强的达头、阿波联络,挑拨他们和摄图的关系,在摄图的西方制造威胁;联合势力较弱的处罗侯及他所控制的奚、契丹等部族,在摄图的西面制造威胁。让他们彼此猜忌互相攻战,等十几年后各方疲蔽混乱之际出兵一举将之击灭。
这份报告归功于作者长孙晟在突厥数年间的情报收集工作。那几年间,他不但对突厥政治派系、部族强弱、山川形势等情况进行了调查,而且借助教授突厥“诸子弟贵人”的机会和高层人物处罗侯之辈建立了“友谊”,从而得以了解更多内部的情况。(我怎么觉得像现代的间谍小说了?)
这份“报告”的思路可以说成为了隋唐两代针对突厥的总方针。并在它提出后的几十年中得到了完美的执行,令突厥帝国四分五裂,几乎亡灭。尽管隋末中国的混乱令突厥人重新坐大,但是往日的辉煌再也没有能够归来。唐王朝建立后这个方针被继续执行,最终将突厥帝国变成了一段历史。
不过突厥并不知道这一点,他们的大可汗摄图在继续发动攻击。隋开皇二年,突厥在西以兰州、临洮,东至幽州的绵长战线上多处进攻。尽管这些进攻突厥都获得了胜利,但他们也发现隋军的抵抗十分顽强[注3]。更加糟糕的是,隋“情报部门”在积极活动:一方面派人往达头可汗那里献礼通好并赠狼头纛(突厥人对狼就像我们对龙),“谬为钦敬”,有达头使者来也置于摄图使者之上以让他们猜忌;另一方面长孙晟亲自出马打通了处罗侯这条渠道,“深布心腹,诱令内附”。于是,当摄图打算乘胜继续南下的时候,达头表示不愿干自行率军回西方了。(毕竟对达头而言,隋那么远又有东方的侄儿摄图在,即便胜了也没有什么意思,何况有隋的支持他可以更好地对付侄儿。)同时长孙晟又通过摄图的儿子染干传递了一条假情报——“北方的铁勒等族要叛反袭击突厥的牙帐(相当于我们的首都吧)”,摄图无奈只好悻悻的撤兵回了草原。
第二年,隋明确提出与突厥对抗。摄图招阿波可汗从东西两面攻隋,隋分八路出塞迎击。东方卫王杨爽督四路,与摄图战于白道。白道就是当年刘邦差一点被匈奴抓住的那个地方,不过这一次倒霉的不是汉人,而是突厥——突厥人大败,堂堂的沙钵略可汗摄图扔掉了金甲,潜行草中才得以逃脱。同时另外一路幽州总管阴寿则干掉了叛将高宝宁[注4]。隋军的西路窦荣定与阿波可汗战于高越原(现在的甘肃内蒙交界的一个地方),阿波可汗战败。要说长孙晟真是个无处不在的家伙,此时他正在窦荣定军中。当阿波屡次战败后,他又开始开展工作了。
(长孙晟)“阿波老兄啊,你看看,每次你兄弟摄图来都是大获全胜,你呢?一来就打败仗,打了败仗就逃跑,丢人啊~~~”
(阿波)“哎…………”
(长孙晟)“你和摄图本来实力相当,现在你老是打败仗,他老是打胜仗,大家一定会拿他当偶像的!(F4?? I faint~~@@)”
(阿波)“啊!!……”
(长孙晟)“那么你回去以后,要是他打倒你、批判你、斗争你。。。你有什么办法??”
(阿波)“嗯~~这个~~~”(做瞠目状。道具,在白色背景上加闪电一道,记住!!雷声!!)
(长孙晟)“现在你叔叔达头已经和大隋帝国结成联盟了,摄图也没有什么办法,你何不依附我们大隋帝国呢?我们可以签订一个类似美日那样的安保条约,什么?美日?哦,不懂算了,那我们大隋可以通过一个阿波保护法案。国会?!嗯~~不用害怕!参议员们我会摆平。。。”(摄像,画面转向大帐里的座钟!)
(画面切回)
(长孙晟)“这样怎么样?我代表我的政府承诺,当你遭到来自(XXX)攻击时,我们必须保护你们安全,你只要保证坚持住第一轮打击就可以了。对了,你还可以和达头联合么,你看,有什么好怕的呢,上帝会保佑我们的!”(答记者问:有人说我们在上帝这个词上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但是,事实上“上帝”这个词是中国本来就有的,是后来的利玛窦为了中国人更能够接受,就选择这个词来称呼。。。。好了,下一位!)
(阿波,沉默,两腮蠕动)
(长孙晟)“再好好想想,难道你现在就想回去被摄图批斗??被他分掉你的土地?被。。。”
(阿波)“好!我派现在就人和你一同去华府!”(之后沮丧的吐出假牙一枚。。。)
长孙晟活动成功,带着阿波的使者赶往帝京,而阿波在塞上等消息。可是不知道为什么,阿波的做法被刚刚打了败仗的摄图知道了(是不是被长孙出卖了?),摄图觉得很恐怖——阿波本来就不服自己,为人又十分骁勇,现在自己又打了败仗,要使阿波连隋攻打自己那不是很糟糕!于是摄图立刻出兵袭击了阿波的牙帐,大破阿波部,杀阿波之母。
阿波在回军的途中闻讯,向西逃走投奔叔父达头。在达头的支持下率兵向东攻击摄图,阿波旧部和一些与阿波关系较好的小可汗由于受到摄图的猜忌打击,纷纷降伏。达头也开始原东部西投的各派系联合为一,开始对摄图采取敌对态度。突厥正式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东突厥为传统上的正统嫡系,由沙钵略可汗摄图领导;西突厥主要由原来的幼支达头可汗和西投的阿波可汗组成,不过突厥本来就没有一个严整的政治机构,所以西突厥这两者也说不上到底谁统属谁,始终自行其是,由于其游牧性,地域上也不大好分别,大体上阿波靠东一些。
此后的突厥习惯上称为东突厥、西突厥,大体以阿尔泰山为界,在之后的几十年中频繁攻战,终为中国所趁。观其分裂之年,隋王朝建立不过三载。
==============
[注1]、我所知道射雕的有两位,都留下了著名典故,一个是北齐的斛律光,射了一只,被人称为落雕都督,留下了“射雕”这个典故,一个就是我们这位双雕的长孙晟。不过这两位际遇真是打不相同阿,斛律光被北周情报部门(韦孝宽领导)使用反间计害死,长孙晟却是个不折不扣地情报主管,专门给别人下药 :)
[注2]、大隋帝国情报部结构(纯属恶搞^_^)
部长一人,高颍(我瞎说的,弄个丞相么)下设局五、学院一、技术支持组一。
一局:针对突厥方面(含奚、契丹、铁勒等),局长长孙晟
二局:针对南陈,局长不详!(可能直接归南征领导小组控制)
三局:针对辽东、高丽(主要由原北周情报部北齐局为基础并将辽东组进一步扩建而成),局长空缺,一般由宇文家的人代管,炀帝期间曾短期受裴矩主管。
四局:针对。。。。。。这个局管得可多了,什么波斯阿,罗马阿,日本阿,朝鲜阿(什么?越南?那时候没有这国,那叫林邑,归二局!巴西??啊!无语~~~)。总之,三年五载不会有什么事情做,经费最少,外快没有,最适合不讨领导喜欢的家伙(当然啦,怀孕的女生也可能来呆上几个月)。哦,对了,以前有个近西组忙一点,但是分走了。
五局:原无,后由于突厥东西分裂,西突厥派系众多事务繁杂,故将一局西突厥组、吐谷浑组分出扩建而成,负责西域事务,后又将四局近西组(中亚地区)分出,并入本局。局长裴矩(那位同学说什么?石之轩??我倒~~~)
另:直属语言学院一所,除教学外负责外交使节语言礼仪的短期培训、外派特勤人员语言培训等,同时也作为一种高级语言人才的储备,以备不时之需(比如怪文字的情报资料、为重要人员的审讯提供高级翻译等等)。院长——不详
技术支持组一个,提供讯问(逼供?)、鉴定、行动等方面技术支持,并担负外派、特勤等人员的技术短培。组长——保密(不会是位公公吧?寒~~)
(补充说明:按照燕氏理论,近西指中亚地区,涵盖部分波斯边境,像现在那些斯坦啊,克什米尔啊什么的;中西大约波斯拜占庭一带,阿拉伯半岛土耳其巴尔干波兰匈牙利;远西,不用说了,只要你不要从地球那边跑回来就行了 ^_^)
[注3]、例如,当隋将达奚长儒引兵两千与摄图的十余万骑遭遇时,隋军在突厥的冲击下散而复聚,转战三日,武器毁坏后甚而徒手搏杀,“手皆见骨”,杀伤万人,达奚长儒“身被五创,通中者二”,士卒死伤十之八九。突厥人对这种勇气也表现出一种尊重,“明日,于战处焚尸恸哭而去”。有时我想,是役和李陵那一战其情其景颇相似(有一点不同,没有管敢那样的叛徒),李陵兵败降于匈奴尚得享大名,而达奚长儒却只有默默无藉的躺在史书的某一页,这实在是一件不公平事情。(不过达奚的结局比李陵要好得多,作为一种表彰,他被授以上柱国,馀勋回授一子。)
[注4]、这个高宝宁原来是北齐的残余势力,一度降北周,后来在隋开皇元年叛变,曾和突厥联手。这个家伙还有一个后台——高句丽!!!(真是讨厌阿)
如果将突厥的时代做一个划分的话,那么前两个时期我觉得可以这样一个分法:
从六世纪中叶到公元583年为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以土门可汗的兴起开始,沙钵略可汗(摄图)时期突厥东西分裂为终,此一时期内,突厥帝国处于一种统一状态,向南凭陵中国,向西毗威波斯、与东罗马声息相通。
而从583年到七世纪三十年代则为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开始于突厥分裂,而当期结束之期,东突厥国灭可汗被俘,西突厥内乱从此也失去了统一的领导。尽管这一时期里当隋唐朝代交替的内战之机,东突厥也曾再度强盛,令中国群雄纷纷相依,甚而兵临长安,但是从长期历史来看我仍然只好说——这是突厥走向衰落的年代。
以下对这个时期详以述之。
其实说起来实在是让人觉得沮丧,隋王朝建立不到三年,突厥就在隋的军事打击和长孙晟以挑拨分化为基本方针的外交努力下分裂,爆发内战,而更让我觉得沮丧的是——仅仅一年时间,西突厥按照中国传统史书的说法“请降”,东突厥的沙钵略可汗摄图则干脆降伏于中国。
西突厥的情况要好些,所谓请降不过是字面上的,并不是内附、入质甚至于让中原王朝跑去驻军,可是天平毕竟开始向中国倾斜。东突厥的情况看下面这一起外交事件就差不多了。
隋开皇四年(584)的下半年,东突厥在近一年的内战后形势不利,而且西突厥也已经向隋请降,为了避免更加困窘的情况,摄图也向隋提出和亲,为表示诚意,原来的北周千金公主请改姓杨,为杨坚义女。(不知道这位身负家国之恨的宇文公主可有一腔悲愤,父亲死于杨坚之手,她宇文家的国为杨坚所篡,而今却要自己改姓为仇人女~~~)
因着认亲的缘由,摄图还向杨坚写了一封国书,说您既然是我妻子的父亲了,那么我就是您儿子之例了,突厥和汉地的环境虽然不一样,但是人情却相同。愿代代如是,不分彼此[注1]。杨坚则回了一封信,说既然如此那我就要派人去看看我的女儿女婿,并且立刻派出了一个使节团。使节团配了两位高级领队,一位是尚书右仆射虞庆则(副总理?)还有一位副使就是前面提过的那位长孙晟(特务头子?^_^)。
摄图毕竟是曾经雄踞草原的霸主,尽管迫于形势向中原服软,心中总是不甘。于是接见使节团时,一方面陈兵、列珍宝,打算镇住隋使节,另一方面,对隋廷的诏书称病不拜,还想保留一份尊严。
可是隋使节也非易与,副使长孙晟以前介绍过,这位虞庆则同样不是寻常书生文人之辈,其人世居灵武,雄毅俶傥,少年时常披重铠携两弓,左右驰射,北地豪杰皆相敬畏,后来“读书,常慕傅介子、班仲升之为人”,为官后也曾为元帅统军与突厥作战。
这样两位人物哪里会被突厥人“陈兵列宝”吓住,何况大形势又是向隋倾斜的。虞庆则对摄图可汗不拜诏书一事毫不让步,“以往事责之”。摄图则声称自父祖以来都不曾向人下拜。估计双方争得可以,连千金公主都出来劝架了,暗地里告诉隋使节“可汗性如豺狼,争得急了,他会伤人的~~~”
到这个地步正使已经唱罢白脸了,副使长孙晟又出来唱红脸了,
“可汗和我们大隋皇帝都是大国天子,您说不拜,我们能说什么。可是,你的妻子是大隋皇帝之女,你怎么可以不拜岳父呢?”老实说这个表面看来实在没有多少说服力,可是大概提醒了摄图——别忘了,现在是您求我们,是您让妻子改姓杨氏,是您自己向大隋称子称婿的!!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吧,听了这番话之后,“摄图乃笑谓其达官曰:‘须拜妇公,我从之耳。’”,摄图跪拜受诏书后,“既而大惭,其群下因相聚恸哭。”
每每睹此,先之一“笑”悲哀无奈,后之“恸哭”我竟恻然(后一“哭”《资治通鉴》中记作摄图“与”臣下相聚恸哭,悲苦似更盛)。尝与友人语及此,彼仅以狡诈论,视吾所悲大不为意。或以女儿心性,余终不能尽然之。念情所不堪,千载下人不之视,而图令女儿伤息,悲夫。。。
拜受诏书之后,虞庆则仍不放过,又要求摄图称臣,虞庆则这个人倒是精擅外语,不过他会的是鲜卑语,所以他可能是用汉语说的,摄图不明白中原人说的臣是什么东西,于是向自己人打听“臣是个什么东东?”,我估计下面的人也有点生气,就告诉他“隋国称臣,就好像我们这儿称奴才”。摄图真是忍辱负重阿,居然对虞庆则说了这么一句,“得作大隋天子奴,虞仆射之力也”,而且外事活动后结束后,还送了虞庆则个人——马(千匹)和堂妹(一名)。
悲哀,我要是突厥人,一定把这句话算作国耻之一~~~
其实这件外事活动除了隋同意请和并给千金公主改了个封号之外也没有干什么,基本上就气人来啦
(看来人和人真是不一样,官也是臣。可是对百姓而言,什么是官?蒲留仙笔下一位化外野人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中国商人给出的答案是:“出则舆马,入则高堂,上一呼而下百诺,见者侧目视,侧足立,此名为官”;到了对国对君而言的时候,做人家的官就是奴才了。哎,人譬落英,或坠茵席,或坠粪溷,真是没得说~~)
不过东突厥对隋和亲称臣毕竟不能阻止自身的衰落,外部西突厥的威胁未曾减轻,原受突厥控制的铁勒族开始不再听话,东边的接近林地的契丹等族开皇四年五月间与隋相通,干脆开始和突厥为难。内外交困之下,东突厥在漠北的控制已经显得困难,遂于这次屈辱外交一年以后,向隋提出,度漠南,寄居在白道川。隋不但很快的予以允许,而且命晋王杨广率军给予支援——不过主要是物资支援,打仗看来还要靠自己。摄图身后无患,又拉着大隋这张虎皮作大旗,于是西破阿波可汗,解了一时之困。这其间还出了个插曲——当摄图向西作战之际,阿拔国部落居然趁虚袭击,连摄图的妻、子家眷都给抓走了,幸亏隋军出动才把人抢了回来。
此战之后,摄图得以安居白道,而且隋军还救了他的家人,自是感激万分,因此向隋上表称:愿北面为臣,永为籓附云云,并派第七子库合真赴隋都入质。隋也客气了一下,“你也是一国之主么,我也不会那么不客气直接叫你名字的”。。。
史书是这么写,但国与国之间因为感激而投降?开玩笑啦!多半是国力不济,不得已而为之。但看那个小小的阿拔部落胆敢太岁头上动土就可见一斑[注2]。
东突厥内附称臣事在隋开皇五年(585年)七、八月间,至此其实已经可以说隋击败了东突厥,后来隋灭陈之后,上柱国元谐奉承杨坚说过这么句话“陛下威德远被,臣前请以突厥可汗为候正,陈叔宝为令史,今可用臣言矣。”大有点前秦苻坚说破晋后以晋帝为仆射的味道。虽然是阿谀之词,不过也足可见时人已是怎样看东突厥了。
摄图降伏之后,倒是显得对中国很恭敬,甚至于过年打个猎,亲自射杀野鹿,割鹿舌数十条贡给杨坚(可怜的鹿阿~~)。但是他毕竟不是刘禅那样难得的“人才”,连杨坚都说他“称雄漠北,多历世年,百蛮之大,莫过于此”,这样的人物,而今这样的处境。不知道是不是郁闷的,就是他亲自给杨坚抓鹿作肉干那次,回去就生病了,不久撒手人寰,身归那世去了,享年多少我不知道,只知道他死于隋开皇七年(587)四月间,也就是说降隋之后郁闷了不到两年的样子。。。。。。
看摄图这一辈子,早年排队等位子。轮到自己这一辈的时候,以武力为后盾巧取豪夺好不容易当上了大可汗。之后的几年还算马虎平静,可是自从隋开皇二年和中国开战:
第一年没有什么斩获;
第二年屡战屡败,国家分裂;
第三年内战不休,向隋称臣、自降一辈;
第五年内附,遣子入质;
第六年除了开始使用隋的历法,记载上什么其它的大事;
第七年,做了一次肉干,死了!
后面这几年过得真倒霉~~~~~
额外提一下西方,这个时候的西突厥在东方和亲戚打仗,西边倒是挺平静的,因为波斯和东罗马从571年就开战了,这场仗断断续续没完没了的足足打了二十年。
说起这场仗倒也还有突厥人一笔,简单提一下。
前缘:
尽管波斯王库萨和——不是“得胜王”,他孙子才是——娶的是突厥“公主”(我估计突厥不会叫公主的),他死后继位的是突厥人的外甥(那位“公主”的儿子),但是波斯人并不能信任这位控制着东西方路上商路而又实力强大的表亲,甚至于他们会把出使的突厥使者毒死,然后告诉突厥人波斯的水土不适合他们的生存(见鬼,这么笨的主意,我怀疑这件事情的真相~~)。这么笨的借口,突厥人当然怀疑,于是他们在东罗马的交往中开始怂恿他们和波斯人开战。
结果:后来在开战的时候,东罗马就冒出来一条理由:“波斯人老毒死出使东罗马的突厥使者”。
====================
[注1]、从隋书摘突厥可汗和隋文帝的信四封,虽然经过汉人的翻译未必与原来全然相符,但是看看语气也可以揣度一些两方关系的变化。最初突厥还希望保留平等的地位(这与摄图初见虞、长孙时的态度也是相符的),但是到后来就不得不降了一等。
584年,突厥请求和亲时。
沙钵略遣使致书曰:“辰年九月十日,从天生大突厥天下贤圣天子伊利俱卢设莫何始波罗可汗致书大隋皇帝:使人开府徐平和至,辱告言语,具闻也。皇帝是妇父,即是翁,此是女夫,即是兒例。两境虽殊,情义是一。今重叠亲旧,子子孙孙,乃至万世不断,上天为证,终不违负。此国所有羊马,都是皇帝畜生,彼有缯彩,都是此物,彼此有何异也!”
高祖报书曰:“大隋天子贻书大突厥伊利俱卢设莫何沙钵略可汗:得书,知大有好心向此也。既是沙钵略妇翁,今日看沙钵略共兒子不异。既以亲旧厚意,常使之外,今特别遣大臣虞庆则往彼看女,复看沙钵略也。”
585年,突厥内附时。
大突厥伊利俱卢设始波罗莫何可汗臣摄图言:大使尚书右仆射虞庆则至,伏奉诏书,兼宣慈旨,仰惟恩信之著,逾久愈明,徒知负荷,不能答谢。伏惟大隋皇帝之有四海莫不委质来宾,回首面内。实万世之一圣,千年之一期,求之古昔,未始闻也。突厥自天置以来,五十余载,保有沙漠,自王蕃隅。地过万里,士马亿数,恆力兼戎夷,抗礼华夏,在于北狄,莫与为大。顷者气候清和,风云顺序,意以华夏其有大圣兴焉。况今被沾德义,仁化所及,礼让之风,自朝满野。窃以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伏惟大隋皇帝,真皇帝也。岂敢阻兵恃险,偷窃名号,今便感慕淳风,归心有道,屈膝稽颡,永为籓附。虽复南瞻魏阙,山川悠远,北面之礼,不敢废失。当今待子入朝,神马岁贡,朝夕恭承,唯命是视。至于削衽解辫,革音从律,习俗已久,未能改变。阖国同心,无不衔荷,不任下情欣慕之至。谨遣第七兒臣窟含真等奉表以闻。
高祖下诏曰:“沙钵略称雄漠北,多历世年,百蛮之大,莫过于此。往虽与和,犹是二国,今作君臣,便成一体。情深义厚,朕甚嘉之。荷天之休,海外有截,岂朕薄德所能致此!已敕有司肃告郊庙,宜普颁天下,咸使知闻。”
[注2]、这个阿拔国部落不知道是在什么地方,其他地方也没有看到出现过,怀疑就是《隋书》长孙晟传中曾有提及的“阿拔”,这个似乎是铁勒诸姓之一种,聚居在独洛水(外蒙境内)流域。我似乎有见过什么人考证,说这个就是当年被干掉的蠕蠕残部,也就是西方人说得avares。这是个跑到西方冒充蠕蠕的家伙,印象里突厥人还曾经给波斯、东罗马写信要追杀他们,但是我不知道下文怎么样了(罗马人记得那些名字好麻烦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