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温·隆美尔(Rommel)(1891.11.15—1944.10.14),德国陆军元帅(1942.6.22),杰出的军事家,统帅。 从隆美尔的家世来看,似乎与他成为军事家并无必然的联系。1891年11月15日,隆美尔出生于德国符腾堡州斯瓦比亚地区一个叫海登海姆的地方。他的祖父是一位中学校长,父亲老隆美尔是一位教师,后来也升任中学校长。隆美尔排行第二,哥哥卡尔,为了逃避期末考试自愿从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了一名陆军侦察机领航员,年轻时死于疟疾。妹妹海伦步父亲的后尘成了一名教书先生,终生未嫁。隆美尔最小的弟弟杰哈德,立志当一名歌剧演唱家,但直到1977年去世时一直成绩平平。父亲蓄一头短发,时髦地从中间分开,光滑地垂向两边,高高的鼻梁上始终架着一副眼镜,他对子女们严厉得近乎迂腐。他经常不断地问隆美尔一些课堂问题:“这建筑物叫什么名字?”“那花属于什么科目?”弄得隆美尔心烦意乱。老隆美尔1913年便早早地离开了人世。隆美尔和他的弟兄、妹妹都喜欢亲近自己的母亲。 幼年时代的隆美尔体弱多病,很少参加孩子们的游戏,对竞技、体育等不感兴趣。直到10岁时他才开始活泼起来。他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魄,打网球、骑自行车、滑冰等都成了池喜爱的运动项目。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具备了斯瓦比亚人通常所有的一些特征——强壮、自信、倔强、节俭和实用主义。1898年,隆美尔开始从私人教师那里学习必要的知识,以便能进入他父亲任校长的中学读书。1900年隆美尔考进了一所拉丁学校并在那里读了5年。1908年秋,他开始在格蒙登皇家现代中学五年级读书。一年后升上六年级。这成了隆美尔从军前的最高学历。日后当隆美尔跻身将军、元帅之列时,与一些有着显赫家世受过良好教育的同行相比,便难免自惭形秽,这反过来又刺激他奋发向上。 隆美尔青少年时代从不曾奢望立身军营。他的第一志向是当一位工程师。因为他喜欢机械学。14岁时,他和一位朋友在阿伦(德国南部的一座城市)的田野里制作了一架完整的盒式滑翔机、而且居然使它飞出了一段距离。考虑到当时莱特兄弟刚刚发明飞机不久,还是个少年的隆美尔能制作出一架滑翔机也算是一个小小的胜利了。正基于此,隆美尔经常向人夸耀他的这项发明。他的遗物中还保留着一张很小的这架滑翔机的棕色照片。可见,隆美尔最初的志向与他后来的辉煌业绩几乎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俗话说,知子莫如父。尽管少年的隆美尔就有了令人可喜的小发明,但老隆美尔还是认为儿子的性格适合当兵。从当时的大背景看,德国是一个军国主义国家。军队在社会中占有优越地位,军人们享有种种特权。德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大力扩充军备。参军对隆美尔的前程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1910年3月,隆美尔加入第124伍尔登堡步兵团,3个月后被提升为下士,6个月后成了一名军士,1911年3月又被送到但泽(今波兰重要港市)皇家军官候补生学校。按照德国军制,军官主要是通过专门的军事院校来培养。军事院校根据自愿原则接纳主要是出身于贵族和资产阶级的青年人加以训练。由于军队中的军官几乎总是配备不齐,加之不断扩军使军官缺额更多,军事院校就接纳了一定数量的小资产阶级、僧侣、官吏、知识分子出身的人。隆美尔大概就是因为这种原因而成为军官候补生的。这对他来说是很幸运的。那时德国共有8所陆军幼年け秆:?1所军事学校。 隆美尔在军官候补生学校期间对军事表现出特殊的兴趣,他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到了完成军事课目上,专心致志地完成射击、操练,体操、击剑和骑马等训练项目。19{1年11月,隆美尔从军官候补生学校毕业了。当时校长给他的评语是,在射击和操练方面“相当出色”,体操、击剑、骑马“也能胜任”。不过“他身材中等,瘦弱,体格相当差”,此外,这个青年人“性格坚强、有极大的意志力和高昂的热情……守纪律,时间观念强,自觉,友善。智力过人,有高度的责任感。”总之,隆美尔是位“能干的军人”。 1912年1月,隆美尔被授予中尉军衔,随后回到第124步兵团。在以后的两年里,隆美尔一直在那里训练新兵。训练的主要内容是单兵训练和分队训练。此外,还要向士兵们灌输由普鲁士创建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即将成为一个“世界帝国”的思想,帝国的社会制度、国家体制和社会结构都是完美无缺的。军人的职责就是不惜一切捍卫现存的一切。隆美尔向他的那些新兵们灌输着,自己也虔诚地信仰着这一切。 1914年3月1日,隆美尔被派到离家乡不远的乌尔姆第49野战炮团的一个炮兵连服役。德军统帅部十分重视炮兵建设,德军的榴弹炮兵和重炮兵比其他国家都强。德军每个步兵师都有1个105毫米榴弹炮营,每个军有11个150毫米榴弹炮营。集团军则配备了独立炮兵营。但炮兵训练水平却不是第一流的。尽管如此,在炮兵中的经历使隆美尔有机会掌握了这一技术兵种的专门知识,为他将来很快胜任合成军队指挥宫提供了便利条件。 同年8月1日,德皇威廉二世宣布全国总动员,点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在比利时的一个村庄里,隆美尔参加了他平生第一次战斗。他一连24小时都在巡逻,几乎没有合眼睡上一觉,他已精疲力竭,饥肠辘辘。这时一队法国兵约20人向他们发起了进攻并占领了村庄。隆美尔与一个排中的另三个人立即发起反击。他大叫一声向法军冲去并率先开了火,几名法军应声倒地,残存者立刻卧倒以猛烈的火力还击。隆美尔被打得抬不起头来被迫退了下去。待全连到达后,隆美尔再次发起反击,终于击退了法军,占领了村庄并抓了些俘虏。隆美尔取得了第一次战斗的胜利并为此获得了二级铁十字奖章。这次战斗规模很小,谈不上什么重要意义,但却显示出隆美尔的战斗风格,在他以后的戎马生涯中,只要有机会,不论作战规模的大小,他都采取先发制人的打法。穿过比利时后,隆美尔所在团随大军继续向巴黎迂回前进。9月5日至12日马恩河战役后,西线转入阵地战。隆美尔所在的团在阿贡纳斯森林一带作战。1915年1月29日,在德军发起的一次攻势中,隆美尔带着他的士兵爬过100码带刺的铁丝网,突然闯入了法军的主阵地,占领了4个地堡,但后继部队没有增援上来。这时法军以一个营的兵力发起了反攻并夺回了其中一个地堡。隆美尔凭借其余三个地堡击退了这次反攻,并在法军即将发起一次新的进攻之前,带领士兵顺利地撤出阵地,仅仅损失12人。这一行动使他获得一级铁十字奖章。这在全团还是第一次授予一名年轻中尉如此高的荣誉。 1915年9月,隆美尔晋升上尉,在随后的突破科罗弗拉防线、攻克蒙特山、占领隆袼诺恩等次作战中,隆美尔表现非凡,终于获得渴望已久的由德皇威廉二世授予的功勋奖章。在长达4年的残酷厮杀中,隆美尔先后三次负伤,但显露了自己的战术风格:先发制人并不惜冒一切风险,千方百计渗透到敌防线后方动摇其决心,巧妙地发扬火力并尽量夺取敌人的弹药。他悍勇倔强、狡诈多谋、拼命追逐荣誉,在战火中显露出了锋芒。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被法国总理克雷孟梭嘲弄为“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的德国沦为任人宰割的羔羊。根据《凡尔赛和约》,德国不准建立空军和制造潜艇,只准保留为数很少的轻型军舰和一支10万人的国土防卫部队。在随后进行的大淘汰中,隆美尔因其在战时的突出表现总算保住了饭碗,成为4000名军官中的一员。 1918年12月21日,隆美尔又回到步兵团任连指挥官,1920午10月1日,他凋到驻守斯图亚特的第13步兵团任连长,并一干就是9年之久。不过他是个闲不住的人,在此期间,他大大丰富了自己的战争艺术和军事技术知识:研究过机枪,成了一名熟练的射手和装弹手;学会了有关内燃机的一切原理以及把摩托车诉了装,装了又拆。1929年9月,隆美尔的营指挥官鉴于他在战寸表现出色,又在操练连队方面取得良好效果,遂向上级推荐他担任军事教官。10月1日,隆美尔被调往德累斯顿步兵学校,开始了教官生涯。作为一位地位较低的教官,他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在讲堂上,隆美尔常常画一战例图,并把这些例图投射到屏幕上,既直观形象又通俗易懂。他最得意的是在意大利的蒙特山战斗,把这场战斗的经过绘声绘色地讲给学员们听。隆美尔从战争中吸取的一个教训是:应该使未来的指挥官们学会爱惜士兵的生命,“应该流汗,而不应该流血。”此即重要的军事原则——节约兵力原则。隆美尔成了最受欢迎的教官之一。 1933年10月,隆美尔被提升为德国中部哈兹山区第17步兵团第3营指挥官。到了1935年,隆美尔被派往波茨坦,就任新的波茨坦陆军学院教官。波茨坦是普鲁士军国主义的摇篮,弗里德里希二世的遗体就埋葬在这里。波茨坦卫戍部队教堂更是普鲁士军国主义的圣地,霍亨佐伦王朝的历代先王都曾在这里做过礼拜。希特勒上台后于1933年3月21日也在这里举行了他不久就要解散的新国令的开幕式。那一天,参加过俾靳麦统一战争的老军人被找来了,旧的火炮和军旗被摆设好,总统兴登堡身穿老式陆军元帅服,前皇太子冯·马肯森陆军元帅也身穿威武的制服出席了那天的开幕式。波茨坦在德国人心目中总能勾起对昔日的辉煌的回忆。尤其在20世纪30年代,更成了希特勒及其党徒煽动民族复仇主义的一面旗帜。隆美尔对到这里任教无疑是兴奋不已的。军事学院的陆军元帅大厅悬挂着44名普鲁士——德国陆军元帅的油画肖像。隆美尔站在讲堂上显得十分得意。隆美尔在为高年级授课期间,整理了他的讲课记录,然后又戏剧性地把它们用现在时态写成一部井井有条而又颇为生动的书。1937年初,这本书以《步兵攻击》为题问世。该书共分6章,完整记述了隆美尔个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斗经历。书中贯穿了德国军事理论的进攻精神,提出“进攻,进攻,进攻!”强调了发扬火力的重要性,“数量居于劣势之军,可以采取更多地使用自动武器或者更加迅速地发扬火力的方式压倒数量居优势之敌”,隆美尔在书中还提出要实施欺骗、恫吓等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隆美尔在法国和北非所运用的战术实际上是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用战术的丰富和发展。这本主要从实践经验为主要内容的书成了畅销书,到1944年10月,至少18次再版。美军于1943年将该书译成英文,乔治·巴顿将军不止一次地阅读过此书,能背诵许多重要章节和段落。隆美尔当时赚了一大笔稿酬,一下子富裕了起来,并因此名闻遐迩,成为德国青年崇拜的人物。 在隆美尔任教于波茨坦陆军学院期间,德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变动时期。希特勒的扩军备战正马不停蹄地进行着。但隆美尔在1936年9月被任命指挥希特勒的警卫部队之前,与终生对他魔力不减的希特勒并没有过多的接触。他们的第一次偶然相遇是在1934年。那一年的9月30日,希特勒到戈斯拉访问时顺便视察了隆美尔所在的营。希特勒在视察该营仪仗队时,隆美尔跟在旁边,戴着一顶看上去尖得像煤斗式的钢盔,穿着一双擦得锃亮的马靴。就在这次对双方来说都不过是例行公事的行动中,戈培尔首先发现了隆美尔这个“人才”。事情是这样的,在希特勒访问戈斯拉时,隆美尔奉命担任警卫工作。党卫队头子希姆莱坚持要在第三营部队前面派上一些党卫队队员,被隆美尔婉言拒绝。可能是戈培尔说服希姆莱让步的。因为那年6月30日的“罗姆事件”刚过去不久。罗姆是希特勒赖以起家的纳粹党武装“冲锋队”的头目。他在希特勒登上总理宝座后叫嚣要进行“第二次革命”。要以“冲锋队”取代陆军。一时间陆军和“冲锋队”的关系煞是紧张。最后希特勒为了维护与军队的关系不得不在那个月的“长刀之夜”干掉了罗姆及其追随者。现在希姆莱要让党卫队的队员们排在第三营士兵的前面,显然是对军队不信任的表现。隆美尔维护了军队的荣誉。戈培尔正要找一些典型的军官加以宣传,以提高军队的地位。这关系着希特勒帝国的安危和未来发动侵略战争的成败。佩戴少校军衔和耀眼的功勋奖章的隆美尔仪态庄重、军人素质良好,便成了他心目中的典型。隆美尔和戈培尔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隆美尔得以荣任希特勒警卫部队指挥官也多亏了戈培尔的暗中帮助。 隆美尔担任新职不久,有两件事引起了希特勒的注意。一次是他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位不讲情面忠于职守的军官。有一天,纳粹党在纽伦堡举行集会,隆美尔担负着比一般安全警卫更大的责任。集会期间,有一次希特勒决定乘汽车兜兜风,并指示已晋升上校的隆美尔,他的车后最多只许跟6辆车。到指定的时间,在希特勒公寓路边挤满了部长、将军、省长和他们的小汽车。隆美尔让前面的6辆车通过后,便亲自站在路当中命令其他车辆停止前进。那些要员们气得大声诅咒:“真是无法无天!上校,我们要把这事报告给元首。”隆美尔毫不客气地说,他已下令在前面路口停厂两辆坦克,把道给堵上了。当天晚上,希特勒派人把隆美尔叫去,当面赞扬他执行命令果断坚决。另一次是1937年初隆美尔的《步兵攻击》出版后,希特勒读了这本书,并把它当作一部有关步兵教程的最好的书。于是,隆美尔开始受到了重用。 1937年2月,隆美尔被指派担任希特勒青年团领袖巴尔杜·冯·席腊赫的作战部特别联络官。希特勒青年团是纳粹党的外围组织和准军事部队。任命隆美尔担任该职是想使他密切与纳粹党的联系。希特勒是流浪汉出身,对军队的贵族化倾向也不满意,他需要拉拢一些像隆美尔这样出身平民的年轻军官,以加强纳粹党和军队的关系。但是,很快证明隆美尔在这个岗位上千得并不顺心。仪表堂堂的席腊赫虽是个十足的纳粹党却智力平干,他的母亲是美国人,因倾心于希特勒,席腊赫加入纳粹党并于1933年6月被任命为545万德国青年团的领袖。已是30岁的席腊赫看上去仍像个稚气未脱的美国大学生,而隆美尔却是个地道的普鲁士军人。两人的气质相差甚远,在相处的日子里二人关系越来越糟。希特勒青年团直接向希特勒本人负责,向青年们传授体育、文化和纳粹哲学方面的知识。作战部还决定青年们必须接受半军事化训练。隆美尔出于职业本能,上任之初就提出让德国军队里的未婚中尉担任培训希特勒青年团的工作,席腊赫对此不置可否。隆美尔还宣传开展初级军事教育,他在加强希特勒青年团的军事化方面已做过了头,连席腊赫本人也觉得未免太过分。但隆美尔依然我行我素。两人关系越来越僵,一次在戏院举行庆祝晚会时,席腊赫坐在第一排,而把隆美尔安排在第二排。隆美尔直截了当地移到第一排一个空位上坐下,并大声宣告:“我代表着德国军队,在这个国家里,军队应该是第一位的。” 这期间,希特勒加紧了侵略扩张的准备工作。1937年11月5日,希特勒向纳粹德国的党、政、军要员们宣布了他未来的侵略扩张计划。1938年2月,取消国防部,设立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希特勒成了当然的最高统帅。3月,德国兵不血刃地吞并了奥地利。9月。又在慕尼黑会议上迫使英、法等国把捷克斯洛伐克把有争议的边界领土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希特勒决定要到那几个古老的德国城市去游览一番,遂提拔隆美尔为元首大本营的临时司令官。到了1939年8月,隆美尔作为“元首大本营”的指挥官正式向希特勒报到,并已被提升为少将。 总之,隆美尔几次服务于希特勒身边,密切了与希特勒的关系。他给这位独裁者留下了精明强干、恪守职责的良好印象,从而为自己搭好了日后晋升的阶梯。同时,隆美尔还大大开阔了军事?见野,耳闻目睹了新式武器的运用在作战样式上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德国“闪击”波兰(参见波兰战役)取得惊人的成功后,伴随希特勒左右的隆美尔也对德军“闪击战”所带来的变化感到惊讶。尽管他擅长战术研究,但那只是传统的步兵战术。眼见那些隆隆驶进的坦克,他是多么想成为他们的一名指挥官呀。就在波兰战争期间,隆美尔向希特勒提出,自己想去指挥一个装甲师。 鉴于隆美尔以前的卓越表现,陆军总司令布劳希齐建议,让他到因斯布鲁克或者慕尼黑指挥山地师较为合适。因为隆美尔在山地部队任职多年,有丰富的山地步兵作战经验。可隆美尔却希望指挥一个真正的装甲师。当时的德军远没有全部机械化,为数不多的装甲师被陆军总司令部视为心肝宝贝,怎么能让从来没有在装甲部队干过的隆美尔去指挥这个技术复杂的兵种呢?布劳希齐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最后,希特勒亲自出面干预,才使隆美尔如愿以偿。 1940年2月,隆美尔来到驻扎在莱茵河的巴特戈德斯贝格第七装甲师任师长。该师原为第二轻型装甲师,是由骑兵部队改编的,曾参加过入侵波兰的战争,当时只编有1个轻型坦克营和4个摩托化步兵营,装备有90辆轻型坦克,多是掠夺来的捷克的旧货。其战斗力远低于德军中建立较早的6个标装的装甲师,在对波军作战时吃过波军大炮的亏。侵波战争结束后,第二轻装师改编为第七装甲师,由坦克、摩托化步兵、工兵、炮兵和侦察兵组成。辖第二十五坦克团,第六第七步兵团、第七摩步营,第三十七侦察营,第五十八工兵营、第七十八炮兵团和第四十二反坦克炮营。改装后拥有218辆坦克,其中半数以上是捷克制造的轻型坦克;37毫米反坦克炮54门,105毫米炮36门。师里的士兵大部分来自图林根,那是一个很少造就出有前途的军人的州。迫于希特勒的压力,陆军总司令部不得不让隆美尔指挥装甲师。可是他们还是做了保留,没有让他去指挥那些战斗力强的装甲师,他们信不过这位从未与坦克打过交道的将军。不只是陆军总司令部的头头们,甚至连国防军最高统帅部指挥参谋部参谋长约德尔,也对这项任命大为吃惊。 然而,隆美尔就是不服气,他要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是称职的。他到任后决心狠抓军事训练,首先抓纪律和整顿作风。他的第一个行动是让团指挥官们休假。“在我自己掌握情况之前不需要你们。”2月27日,为整肃军纪、杀鸡儆猴,他解除了一位令他不悦的营指挥官的权力,并让他在90分钟内离开营房。隆美尔自己也加强体力锻炼,每天早晨6点钟独自沿着戈德斯贝格附近一条狭窄的林间小路慢跑1英里,以积极锻炼医治自己的心脏病。6点55分,乘坐奔驰车到士兵们身边。7点从汽车的收音机里收听新闻广播,直到12点钟才返回驻地吃午饭。 隆美尔集中主要精力训练这支装甲部队。当时训练面临的困难主要是没有装甲战术训练手册可资利用。虽然古德里安早在1929年就提出了利用坦克进行突破的新思想,德军组建装甲师也已有5年的历史,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战术训练教材。只有古德里安在战前担任装甲部队总监时所颁发的一本守则,强调了如下一些原则性的东西:必须注意侦察以发现敌防御阵地可以利用的弱点;快速推进将有助于奇袭敌人,并使敌人无法获得足够的时间进行反击;集中兵力于一个狭窄的正面上进行突破;燃料和弹药供应必须充足和及时,等等。隆美尔边用这些现成的理论指导训练和演习,边摸索一些新的东西。到1940年4月,他不仅在坦克作战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已成为内行,而且发展了某些独特的艺术。如把自己的部队编成各种大小队形,用快速的、熟练的无线电指挥和重炮轰击的形式进行越野训练。不过他对燃料和弹药补给的重要性尚未充分认识,在以后作战中吃了补给不及时的苦头。 当隆美尔埋头训练部队时,希特勒正督促高级将领们抓紧入侵法国的准备。德军原来的作战计划重点是放在右翼,通过比利时和法国北部,目标是占领英吉利海峡各港口。如果真照这个计划行事,德军就会和英法军队硬碰硬。为避免正面冲突,同时为了使急忙挺进到这么远的英法军队陷入圈套,出色的战略家、西线龙德施泰特率领的A集团军群参谋长曼斯坦因将军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计划。其要点是:德军的主要矛头应放在中央,以强大的装甲部队突破阿登森林,然后在色当的北方跨过缪斯河,突入开阔地区,直趋海峡上的阿布维尔。德军许多高级将领均反对这一计划,并借故将曼施坦因调去指挥一个步兵军。可曼施坦因在希特勒招待一批新任军、师长的宴会上,还是找到机会亲自向希特勒陈述了自己打破正统的观点。1940年2月24日,最高统帅部正式采纳了这个计划。 至1940年5月德军已在西线集结了136个师,编成3个集团军群。隆美尔的第七装甲师编在担负决定性任务的T集团军群。这为隆美尔施展自己的才华提供了机会。5月10日,德军发起总攻击(参见法兰西战役)。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天刚破晓,敌方的官兵还在酣睡中时,成群的德军施图卡轰炸机便呼啸而过,对法国、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的机场、铁路枢纽、重兵集结地区和城市进行疯狂的轰炸。同时在从北海到马其诺防线之间的300多公里战线上,德军地面部队突破3个中立小国荷、比、卢的边境,粗暴地违反了德国人曾经庄严地一再作出的保证。与德军对峙的法、英、荷、比等国的军队共有135个师,有着绵亘的防御工事,坦克的数量也足以与德军匹敌,可是他们并没有像德军一样把坦克集中起来,更没有料到德军竟会集中装甲部队从阿登森林突破,从而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德军装甲部队迅速突破阿登地区。5月14日抢渡马斯河。5月15日深入法国境内后兵分两路:一路朝巴黎方向逼进,一路沿宽阔平坦的公路向英吉利海峡推进。5月24日,向海峡推进的德军掉头北上直扑海峡重要港口布伦和加莱,将在佛兰德作战的36万英法联军围困在敦刻尔克至比利时边境的滨海地区,迫使英法军队仓惶从敦刻尔克乘船撤往英国。6月5日,德军沿索姆河和埃纳河一线向法国首都巴黎发动进攻,开始了“法兰西战役”的第二阶段。6月14日巴黎陷落。6月22日法国被迫投降。在这场当时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战争中,隆美尔摆脱技术上的束缚,像他1917年在蒙特山进攻战中一样,率领第七装甲师从德比边境出发,横穿法国,直抵瑟堡,其进攻速度之快、挺进距离之远,使该师赢得了“魔鬼之师”的绰号。令人信服的是,隆美尔本人在作战中不是蹲在远离前线的师部,也不坐在用厚钢板制成的指挥车里,不靠往地图上插大头针的方法作决策和指挥战斗,也不用其他遥控的办法,而总是冲在最前面。他经常身处险境,但又魔术般地死里逃生。在战场上,他经常从一辆坦克跳进另一辆坦克进行瞄准,简直还家个步兵连长,而不像指挥12500名士兵和数百辆坦克的师指挥官。 隆美尔在法国作战期间,他的“魔鬼之师”共俘敌97648人,缴获炮291门,坦克和装甲输送车458辆,其他车辆3500辆。而他的师仅阵亡682人,伤1646人,失踪296人,损失坦克42辆。 法兰西之战后,英伦三岛已成孤悬海上的一叶方舟,飘飘摇摇,素有“雄狮”之称的首相丘吉尔领导英国军民在苦苦支撑局面。但希特勒没有一支可以与英国海军决一雌雄的强大舰队,其空军在与英国皇家空军进行的英伦空战中也没有捞到什么便宜,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不得不一拖再拖。希特勒也像拿破仑一样望海兴叹起来。在半年多的时间里,隆美尔没有打什么仗,比起那刀光剑影的战场来,现在恬静多了。不过,在对法之战后的论功行赏中,一大批将领晋升了军衔,隆美尔却没有像他的两个同伴那样晋升中将,又未得到梦寐以求的栎树叶勋章,显得有些沮丧。直到1941年初,他才被晋升为中将。 1941年2月15日,在隆美尔回到维也纳新城的家中准备度假的当天晚上,希特勒的一名副官带着一份要他立刻与陆军总司今和希特勒本人会见的命令叩响了他的家门。军人的本能使他意识到一定有一场重大行动在等待着他。次日,他见到陆军总司令勃劳希齐和希特勒,受命率德国“非洲军”前往北非与意大利人共同对英军作战。 原来,在德国征服西欧的同时,列强在北非和地中海的争夺也进入了白热化。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在德军侵吞西欧时见有利可图,便参加进来,在法国的背后捅了一刀。墨索里尼作为古罗马帝国的后裔,以恺撒自诩,一心想恢复昔日的辉煌,建立一个以罗马为中心的环地中海的大帝国。对法战争结束后,他眼见英国忙于保卫本土,在其海空军基地马耳他和北非的守备兵力十分薄弱,认为这是实现自己狂妄计划的千载难逢的良机,遂令伦道夫·格拉齐亚尼元帅率50万意军于1940年9月13日发动了入侵埃及的攻势。意军的行动对英国构成极大威胁。因为如果地中海航道被掐断,英国所必需的补给便只能绕道好望角,这等于被扼住了咽喉。丘吉尔断然决定向埃及增兵。12月9日,得到加强的英军共5万人在英中东总司令韦维尔将军指挥下发起反攻,至翌年2月7日英军几乎全歼意军8个师,俘虏13万人,并缴获了大批武器装备。人数众多但装备落后士气低落的意军业已证明不是英军的对手。虽然对德国来说,丢掉北非在军事上是可以接受的,但这会对意大利人产生强烈的精神震撼,担心英国以北非为基地对自己的城市进行轰炸的意大利人便有可能退出德日意“轴心”联盟,那将大大损害德国的战略利益。于是希特勒立即命令总参谋部在原定的狙击部队第五轻型装甲师起程后,再派一个完整的装甲师前往北非,并挑选隆美尔为军指挥官全面指挥这次远征。 隆美尔就要开始他长达2年之久的沙漠战了。这是一个全新的战场环境。广阔无垠的沙漠绝不是那小小的作战想定作业时的“沙盘”。这里的夏季,正午的太阳使气温上升到摄氏40—50度,夜晚的气温又骤降至0度。最危险的是突然刮来的沙漠风暴,开始时只是一小点古怪的旋风在灌木丛之间旋转,转瞬就会变成时速达130公里的狂飚,搅起几百万吨滚烫细小的红沙,铺天盖地地卷过沙漠。细小的沙粒能渗透进发动机的过滤器,涌进帐篷,迷住人的眼睛和鼻子,像大雨一样遮住挡风玻璃,切断人的视线。不过,平坦的地面倒构成了现代机械化战争的理想战场,一任那些钢铁怪物奔驰、逞威。这里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战区,原则上隆美尔要受意大利非洲战区总司令的控制,但实际上意大利人根本指挥不动他。隆美尔直接听命于柏林。而希特勒的主要精力和兴趣集中在征服苏联的计划上,很长一段时间让隆美尔相机行事。隆美尔则率领他的兵力不多的“非洲军”独立作战,再没有比这里更好的能使他发挥战术特长的用武之地了。正是在这片大沙漠中,隆美尔达到了其军事生涯的顶点。 隆美尔开始只是命令“非洲军”第五轻装师指挥官琼汉尼斯·施特莱彻将军率该师先头部队从锡尔特出发,沿海岸线向东进行探察。施特莱彻顺利进抵埃尔蒙格塔隘道,甚至没有发现英军的踪影。这样,隆美尔的部队便从的黎波里轻而易举地向东推进了880多公里,对此,他自己也感到迷惑不解。因为隆美尔的进军不过是为了改善自己的防御态势,但轻而易举的成功和英军的过分谨慎使他改变了想法,开始做他那征服者的美梦了。 隆美尔令施特莱彻将军继续进攻蒙格塔以东37公里的港口和供水点埃尔阿格拉,夺取该地的飞机场和小型要塞,驱走那里的英军。结果施特莱彻几乎未经战斗就于3月24日攻克了该地,英军撤退到55公里外的利比亚北部重要港口卜雷加。这时隆美尔收到陆军总司令部的命令是:只允许在北非发动一次有限的进攻。这样,隆美尔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是执行命令按兵不动,还是违令进攻?隆美尔得知英军正在掘壕固守和请求增援这一重要情报后断然决定:立即进攻卜雷加港。3月31日,隆美尔大获全胜,很快攻占卜雷加,缴获30辆卡车和50辆其他车辆。 这时英军全线撤退,以免剩余的部队遭到歼灭性打击。英军的避战使隆美尔更加放纵,产生了夺取整个昔兰尼加的大胆念头。4月3日,隆美尔不顾上司的一再阻止,同时一反已有的关于不要分兵攻击敌人的坦克战条令,也没有详细计算自己的后勤补给能力,便将部队分成四路挺进,他的计划是对英军保持不间断的压力,在其退入托卜鲁克要塞不久即将其主力全部歼灭。进攻开始后,由于无线电通讯联络失灵,隆美尔失去了与各部队的联系,他便乘坐容克运输机或轻型斯托奇飞机在沙漠上空来回巡视。就这样,隆美尔指挥其只有2个装甲师的“非洲军”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勇猛地前进着,从1941年2月12日踏入北非到4月8日攻占迈基利,隆美尔在不到两个月内就扭转了北非战局。他所以这样快就夺得胜利,首先在于善于捕捉战机。正如他在自己的战史稿中强调这次胜利的原因时写到的那样:“作战中指挥官最重要的是要有时间观念”,“制胜的第一要素是速度。” 隆美尔到北非后的第一次进攻还在继续,他已盯住并决心迅速攻占托卜鲁克。托卜鲁克这座阿拉伯人的城市当时仅有4000居民,按现在的标准看根本算不上城市,但却有着重要的军事价值。隆美尔之所以要占领它,有两个重要原因。这个邋遢的港口是昔兰尼加最具战略意义的港湾,事实上整个北非也找不出比这更好的港口。此外,它还封锁着一条近60公里长的海岸公路,迫使隆美尔的给养运输队不得不向前开往埃及边境,然后再绕过一条变幻莫测的沙漠小道,使后勤补给线绵延数百公里。如果占领了托卜鲁克,隆美尔就获得了良好的前进基地。正如丘吉尔所看到的,由于托卜鲁克控制在英军手中,隆美尔就不敢轻易发动对埃及和尼罗河流域的进攻,因为托卜鲁克的守军随时都可以冲出来截断他的补给线。 夺取迈基利后,隆美尔想乘胜追击,在撤退的英军进入托卜鲁克的同时,便攻入并一举占领托卜鲁克。他的计划是:以意军2个师从西面进攻,并扬起漫天沙尘,吸引要塞守军的注意力;以第五轻装师由迈基利经特米米尼进入贾扎拉,迅速绕至托卜鲁克东南面发起进攻;以第三侦察营等向南绕过托卜鲁克,经巴迪亚攻占萨卢姆和卡普措堡两据点,从南面迂回和牵制托卜鲁克守军。1941年4月9日,隆美尔下达了攻击命令,但是第五轻装师未能及时到达进攻地域,也就未能及时从东面和南面发起进攻。10日凌晨,第三侦察营尚在托卜鲁克以西50多公里的地域,也未能开始向托卜鲁克以南的侧翼运动。显然,隆美尔已不可能实现其一鼓作气攻占托卜鲁克的计划了。但他仍陶醉于胜利之中,执意要实现其野心勃勃的计划,对各种危险信号视而不见。狂热中的隆美尔对各部队进展迟缓大为不满,一再要求立刻发起进攻。4月11日,德、意部队发动了试探性进攻,但很快被击退。4月12日,一场猛烈的沙漠风暴开始了。隆美尔遂决定于4月13—14日夜间再发起另一次攻击,结果又一次惨遭失败。隆美尔到达北非后扬起的第一场沙漠旋风就这样被挡在了托卜鲁克要塞前。隆美尔一面向柏林发电报请求增援,一面暂取守势以等待时机筹划新的进攻。 1941年5、6月间,英军对改取守势的隆美尔发动了两次大规模进攻,隆美尔在机动作战中顿挫了英军的锋芒,取得了胜利。隆美尔率领的德意军与英军的沙漠拉锯战由此开始了。 5月15日,英军发动了代号为“短促行动”的进攻作战。英军一部从正面攻击哈勒法亚隘口以及整个萨卢姆防线,装甲部队则从哈巴塔地区出发,沿着坡地,先向西北再转向正北进攻卡普措堡。经过50多公里的夜行军,英军出其不意地直捣哈勒法亚隘口山顶上的意军据点,俘获了数百名意军士兵,不过英军的马蒂尔式坦克也有7辆被击毁。坚守萨卢姆、卡普措堡一线的冯·赫尔弗上校在英军的进攻声势下,把所有部队都撤了下来;16日一早,又让8辆坦克冲入已占领卡普措堡的英军翼侧,英军在德军反击下又被迫退了回去。这样当15日夜幕降临时,双方均在撤退中,但隆美尔很快就下令禁止德军撤退,并连忙从围攻托卜鲁克的部队中调来一个坦克营。 鉴于英军只在哈勒法亚隘口配置了较薄弱的兵力和为阻止英军实施新的进攻,隆美尔决定乘机夺回这个军事要地。他令第八坦克团在南边迂回攻击哈勒法亚隘口守军的背后,一个步兵营在88毫米高炮和其他火炮的支援下从西面发起正面进攻:同时第五坦克团从东南面进行牵制性进攻。结果德军很快控制了隘口,并缴获了大批的战利品,英军沿着海岸平原逃往锡迪——北拉尼。英军的“短促作战”行动被粉碎了。 英国中东军总司令韦维尔决不善罢甘休,他决定发动一场更大规模的进攻,其行动代号为“战斧作战计划”。丘吉尔为该计划规定的目标是:一要在北非取得一场“决定全局”的胜利;二要消灭隆美尔的部队。但韦维尔比较审慎,不相信真有可能取得这样的彻底胜利。“战斧作战计划”拟分三个阶段:一开始,由第四印度师在第四坦克旅一部协助下,进攻萨卢姆、哈勒法亚、卡普措设防地域,并以第七装甲师掩护沙漠一侧;第二阶段,由第七装甲师向包围托卜鲁克的德意部队发动猛攻;最后由该师会同托卜鲁克守军向西继续推进。整个战役由第十三军军长贝雷福德——皮尔斯指挥。当时英军在坦克和飞机方面占有一定优势,拥有300辆坦克、116架战斗机和128架轰炸机,隆美尔仅拥有150辆坦克、60架战斗机和79架轰炸机。英军火炮的数量也多于德军。6月14日,隆美尔通过无线电侦听人员获知英军马上要发动一次更大规模进攻,于是当天晚上命令萨卢姆前线的部队立刻进入战备状态,用于包围托卜鲁克的第五轻装师和意军也奉命进入阵地。6月14日下午,英军进攻部队悄悄行进了55公里,15日凌晨4点钟,大规模的进攻开始了。英军以右翼进攻哈勒法亚隘口外围阵地开始。打先锋的马蒂尔坦克119辆有15辆被隆美尔部署在这里的4门88毫米大炮击毁。英军中部纵队进展还算顺利,当日黄昏攻克卡普措堡。英军以装备巡逻坦克的第七坦克旅打头阵的左纵队,企图包抄德军的侧翼,却在哈菲德岭落入德军的“坦克陷阱”。到傍晚时,重新组织进攻,结果反而在“陷阱”中越陷越深,遭到更大的损失。15日这一天的战斗双方互有胜负。 第二天,即6月16日,隆美尔先发制人,令第十五装甲师向卡普措堡猛烈反攻,同时让第五轻装师的坦克团包围沙漠中的英军左侧。拂晓时分,进攻开始了,但由于夺占卡普措堡的英军夜间加强了防御工事,拼命阻止德军坦克突入。第十五装甲师的进攻进展不大。这时第五轻装师在靠近锡迪奥马尔的边境地带向锡迪苏莱曼进攻,再次攻击英第七装甲师之第七坦克旅。该师的坦克勇猛地冲入英军阵地,突破锡迪奥马尔和锡迪苏莱曼的英军阵地。这次突破是这场战斗的决定性的转折点。战至17日时,形势对英军越来越不利,第七坦克旅的巡逻坦克仅剩下30辆,马蒂尔式坦克也遭受重大损失并有许多因机械故障退出战斗。隆美尔乘机敦促两个装甲师大胆迅速地向哈勒法亚攻击,并防止英军装甲部队从北面突破。至上午10点,威胁已经十分明显,英军高级指挥官们匆忙磋商了一下,就下令被击溃的部队赶紧撤退。接着英军全线退回埃及境内,“战斧作战计划”就这样草率结束了。此战,英军损失969人,坦克100辆,德军损失678人,坦克62辆,其中完全被击毁的有12辆,丘吉尔寄予厚望的“战斧作战计划”没有砍倒隆美尔,却以失败告终。隆美尔的声誉再次崛起。不久,希特勒亲自提议晋升隆美尔为上将,并设立“非洲装甲兵团”,由隆美尔指挥。这一年他49岁。 1942年6月20日,隆美尔对托卜鲁克发起总攻击。德军1万辆战斗车辆扬起了漫天的尘埃,骇人的空袭摇撼着大地,熊熊的大火和烧毁的坦克、卡车及军火库的爆炸气浪混织在一起,英军虽殊死奋战,托卜鲁克还是被攻克,2.5万名士兵和数名将军投降,德国上下为托卜鲁克的攻克而欢腾,希特勒也兴奋地说道:”告诉隆美尔,我钦佩他。”隆美尔则说:“我把这一切归功于我的亡兵。”22日,隆美尔由希特勒批准,晋升为陆军元帅。 随后几个月中,隆美尔指挥轴心国部队与英军在阿拉曼防线上你来我往,拼命厮杀。隆美尔想乘英国增援部队大批调来前突破阿拉曼防线,进军亚历山大和开罗。而英军则想乘隆美尔立足未稳将其赶回去。阿拉曼之战演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阿拉曼是英军在尼罗河前的最后一个防御阵地。然而此时非洲装甲军团的能量已达到了极限,给养尤其是装甲车辆赖以生存的油料发生了危机,而运送燃料的意大利船只接二连三地被击沉。加之英军的空袭十分猛烈,德军由于快速推进,来不及把机场设备前移,丧失了制空权。更糟糕的是,在一次战斗中,隆美尔损失了他的侦破连,他精确情报的来源被卡断了。由于密码被英军破译,8月底,隆美尔的一次新攻势失败了,一名将军阵亡,非洲军司令官奈宁身负重伤。这时,隆美尔患了病,不得不返回德国休养。从英军破译的隆美尔的电报看,他此时的疾病完全是心理作用。 12月25日夜,隆美尔再抵北非。这时,英军在新统帅蒙哥马利将军的指挥下,已于23日夜发动强大反攻(参见阿拉曼战役),接替隆美尔的装甲集团军司令施登姆将军24日凌晨因心脏病发作突然死亡。而装甲集团军的全部油料消耗仅能维持3天了,这使赶到前线的隆美尔目瞪口呆。尽管希特勒发来了“不胜利,毋宁死!”的电报,隆美尔仍然选择了退却。这是一场长达2000英里的“奥德赛”式的撤退。他把20个月来争得的土地和荣誉全部留给了英军。尽管如此,这只沙漠狐狸仍然逃脱了英军多次布下的罗网,在燃料极其缺乏的情况下,驱赶着7万德意军队,横跨沙漠,安全撤到突尼斯,并于.1943年2月,在突尼靳的加夫萨地区给了骄傲的美国第二军以重创,以致美国不得不撤换战地指挥官,著名的乔治·巴顿将军因此来到北非。由于隆美尔在北非的大撤退和他在突尼斯的紧缩政策与希特勒的北非战略格格不入,隆美尔被免职。尽管他在3月11日还同时获得了希特勒亲授的德国军官首次获得的钻石双剑银橡叶骑士十字勋章的殊荣,但当他含着泪水踏上自己的亨克尔专机,呼喊着“我还会回来”时,事实上他已一去不复返了。 由于希特勒欣赏隆美尔的指挥才能,1943年5月,又正式令隆美尔组建一个新的集团军群司令部的参谋班子,并令隆美尔组织制定针对盟军进攻意大利的“轴心”行动计划。这就是意大利遭到入侵时德国准备武装占领意大利,从而尽可能使其留在“轴心”联盟中。 隆美尔接到这项任务后,感到非常高兴。他从骨子里就看不起意大利人,一直认为是意大利的那帮猪猡向英国人出卖了情报,才使他接连败北,能有机会算总帐,他不免高兴万分。尽管此时隆美尔已意识到赢得战争的可能微乎其微,但他仍然效忠于希特勒。7月26日,意大利迫于盟军压力拘禁了墨索里尼。8月1日,隆美尔指挥数个德国师,越过德意边界,以贯有的狡诈和神奇的速度,于9月底以前,解除了80万意大利士兵的武装,缴获448辆坦克、2000门大炮和50万支步枪。此时,隆美尔仍坚持在意大利的后撤战略,甚至主张放弃意大利首都罗马。这个意见和德军最高统帅部的意见完全抵触,隆美尔因此不得不又一次靠边站。 10月30日,隆美尔以“研究任务”的身分,被希特勒派往西线。后来几个月,隆美尔从北到南来回巡视与英军对峙的海岸线。其职权大大超越了“研究”范围。这期间,隆美尔以惊人的组织力,完成了沿海岸埋设2亿颗地雷的计划和组织实施工作(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6.5万颗),并设计了深达6公里的多层障碍地带。由于隆美尔的坚强意志,德军士兵渐渐鼓起了胜利的信念。然而隆美尔此时却在酝酿着一个近乎危险的想法:说服希特勒同盟军谈判,甚至投降,共同组织力量抵抗苏联的入侵。 盟军巧妙破译了德军密码后,对德军的行动了如指掌。为确保诺曼底登陆成功,盟军同时巧妙地实行了著名的“坚毅”蒙骗计划。他们把根本不存在的“美军”调往英国南部,作出向加莱方向攻击的态势。可悲的是,隆美尔对盟军这一计划坚信不疑,重点加强了加莱方向的部署。希特勒虽认为诺曼底可能是英、美军的登陆地点,并向诺曼底调去了一个伞兵军,但诺曼底的部署力量仍然不足。希特勒相信“6月5日—13日将是适合进攻的日子”,而隆美尔则认为20日以后才会适合盟军进攻的海潮。6月4日清晨,任西部前线B集团军群司令的隆美尔动身回德国休假去了。 6月5日,盟军实施准备已久的诺曼底登陆。6483艘舰船组成的庞大舰队涌向登陆场塞纳海湾。由于风浪大,德国海空军均末出航,以致这样庞大的行动居然未被德军察觉。隆美尔匆忙赶回前线,但为时已晚。到6月底,德军虽进行了艰苦的瑟堡、圣洛、卡昂争夺战,但终未制止盟军桥头堡阵地的建立和巩固。面对日趋不利的作战形势,隆美尔再次萌生了日益强烈的政治解决西部战线问题的念头。6月28日晚,希特勒召集西线高级将领会议,隆美尔提出要通过谈判政治解决问题,当即被希特勒赶出了会场。这是他最后一次见到希特勒,希特勒已不信任他了。 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成功后,可怕的两线作战已成现实。面对无法打胜的战争是继续战至最后一人,还是争取体面的和平?希特勒早就诅咒发誓,战争打败了,就让德意志民族和他本人一同毁灭。隆美尔却坚决主张利用英美同苏联的矛盾,先在西线争取体面的和平,集中兵力对付东线的苏联。隆美尔与希特勒的一场“国是”之争愈来愈激烈,再也难以弥合了。 事实上,德国国防军一些具有冷静头脑的军官们早就对希特勒的冒险政策深为忧虑,认为希特勒终将德国引向毁灭。为了拯救德国,也为了推翻希特勒的独裁统治,仅在1943年里,他们便进行了不下6次的谋杀尝试,结果都以失败告终。其中著名的一次是“7·20事件”。那是7月20日12点45分,在东普鲁士腊斯登堡“狼穴”里的地下避弹室里,一颗英制定时炸弹炸响了,参加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军事会议的一些人被炸死或炸伤,但希特勒幸免一死,只是擦破了点皮。 事件发生后,希特勒对密谋分子进行了严厉制裁,并在对密谋分子的审讯中发觉隆美尔可能参与了谋杀行动的密谋策划。其实,“7·20事件”发生时,隆美尔负伤正在医院接受治疗,他得知谋杀希特勒的消息后,气得面色苍白,甚至和他最亲密的朋友谈起此事时,也对杀手施道芬堡大加谴责。曾担任西线德军总司令的克鲁格一连几个晚上来看隆美尔时,隆美尔只是一个劲地说:“疯狂!真是不可思议,竟然对元首下毒手!谁也不会同意这样干。”隆美尔还不顾身体状况尚未好转,迫切要求见到元首,要跟希特勒讨论一下德国的未来。隆美尔认为德国唯一的希望就是在一条战线上媾和,以便把全部兵力用于坚守另外一条战线。尽管如此,希特勒对隆美尔的怀疑越来越深。首先解除了他B集团军群指挥官职务。 秘密警察进行的一系列审讯结果表明:隆美尔可能对这一阴谋一无所知,但密谋分子许多出自他的司令部,并或多或少和他关系密切或有过接触。而这时负责处理这一案件的德军要员们又大多和隆美尔有矛盾,种种因素促使希特勒作出了关系隆美尔命运的决定:隆美尔要么被审判,要么选择自杀,将以“自然死亡”处理,死后可以获得具有全副军事荣典的国葬仪式,而且可以保全他的家属。隆美尔选择了后者。1944年10月14日13时,两位德国将军在赫尔林根隆美尔家中秘密地拜访了临时在家养病的陆军元帅。15分钟后,这位显赫一时的军人,没有挣扎和呻吟,悄然死去。隆美尔服毒自尽时身穿开领的非洲军制服,佩戴着他珍爱的那枚灰蓝色釉质十字勋章。 西线德军总司令莫德尔元帅发布了一道冠冕堂皇的命令,宣布隆美尔因“7月17日受伤”不治身死,对“我国最伟大的指挥官之一”的牺牲表示哀悼。希特勒给隆美尔夫人的电报说:“你丈夫的死给你带来巨大的损失,请接受我最诚挚的吊唁。隆美尔元帅的英名将永远和北非英勇的战役联系在一起。”希特勒下令举行国葬。德国陆军最资深的冯·龙德施泰特元帅致悼词。他站在裹着卐字旗的隆美尔尸体面前说:“他的心是属于元首的。” 中国有两句老话,一句是“成者王侯败者寇”,另一句是“不以成败论英雄”。英国著名军事史学家利德尔·哈特涉及这个问题时说:“汉尼拔、拿破仑、李将军都是败军之将,可在历史的天平上都胜过了他们的征服者。”他认为隆美尔也是这样的败军之将。作为一名军人,隆美尔英勇无畏,善用计谋,出色地指挥不少战役战斗,堪称一代名将和出色的战术家。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5-1-23 03:49 , Processed in 0.334839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