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8-16 16:3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刘禅,字公嗣,涿郡涿县(今属河北)人,小字阿斗。生长于刘备鼠窜中原、联结孙权的戎马战乱时期。虽然随父亲征战颠沛流离,但由于贵为王子,没有曹操、袁绍、刘表子嗣那样复杂的兄弟争宠的利害环境,也算懵懵懂懂地渐渐长大。刘备于建安二十四年病死于永安白帝城,刘禅即位为帝,后世多称为后主。他凡事秉承刘备倚重诸葛亮的嘱托,任由诸葛南征北伐于外,联吴整肃于内。诸葛之后,又靠蒋琬、费祎、董允、姜维等,“外却骆谷之师,内保宁辑之实”,执政四十年(223──263年),基本维护了蜀汉的尊严。特别是在执政大多数时间内,没有刘备、诸葛亮秉政,偏安西陲小国,守业并不容易。
在中国历史王侯传记中,三国蜀汉后主刘禅是一个正人君子眼中的庸弱、无能、昏聩、丧失祖宗家业和尊严的懦夫,成都武侯祠中就没有这位亡国之君的塑像。但凡凭籍外力帮助、自己又不能成事的弱者、庸才,“扶不起的阿斗”是几乎统一的冠名词。刘禅背负的这种近乎漫画式的难堪辱名,实在是他的悲哀,也是中国人传统文化心理成王败寇观念根深蒂固的悲哀。
一 从深层次解读刘禅人格
平心而论,刘禅的成长历程是“循理”为主,“昏暗”为辅。
(一)威严羽翼下的孱弱成长。刘禅父亲刘备,号称“枭雄”,以“帝室之胄”自居,善于笼络人心,打出“兴复汉室”的旗号,在东汉末年中原逐鹿中屡败屡战,显示了草莽英雄的刚烈本色。其身边大将关羽、张飞、赵云等,皆万人敌的虎背熊腰之徒,谋士则有诸葛亮、庞统、法正之侪。还有一名义兄刘封,有虎狼膂力,善战矫壮……,在这种能人济济的环境中成长,或许是无所用心,或许是刘备疏于言传身教(争战不息,谋划不暇),刘禅直至长大成人,都显得平庸,没有“棱角”、个性,更没有显示出什么明显的君王气象。
(二)无权无势的尴尬时代。刘备死后,“相父”诸葛亮对内整治朝纲,外接好孙权,南征北伐,多年驻扎汉中,志在西上陇右,东窥关中,进可以渐图中原,退可以蚕食雍凉,保全小国。由于英雄独断,诸葛亮把辅佐后主的重任,交与蒋琬、费祎、郭攸之等顾命大臣,虽然诸葛亮没有逾越君臣之礼,但后主分明感到锋芒在刺,无权无势,只得洒脱清闲,政事悉决于亮。即便如此,仍然出现过误听李严之言、迫令诸葛断粮退兵的失策,更是令诸葛寝食难安,只得事无巨细,一一料理,由于身体透支,亮234年甍毙于渭水五丈原。
(三)有所作为的末世君主。诸葛之后,刘禅终于独立执政,他在前、中期,信重诸葛遗命重臣蒋琬、费、董允、姜维等,对外开拓东线上庸、魏兴,西线陇右的以攻为守策略,连接东吴。他虽然惮于诸葛亮的卓越政绩,但处死诽谤诸葛亮的张裕、李邈却毫不留情。但待人处世并非不尽圆滑,如厚待降蜀的魏将夏侯霸,委婉解释当初先父刘备进军汉中、误杀其父夏侯渊(其实为蜀将黄忠所杀)为“非我先人手刃也”,并命其辅佐姜维,俨然与旧将廖化、张翼等并重,显示了一国之君的恢弘大度。但是,他后期信任宦官黄皓、大将军阎宇、侍中陈祗,则是自我放任、耽于享乐的集中表现。
(四)憨痴、安于享乐、善于化妆表演的衰落王侯。历经建兴、延熙、景耀而至炎兴元年(公元263年),蜀汉因国小民疲,国力迅速衰落,连年征战,百姓民不聊生,更兼土著势力的背叛,在魏军两路进攻下,诸葛瞻战死疆场,姜维大军被羁绊在剑阁,刘禅审时度势,放弃了抵抗,听取了光禄大夫谯周投降之言,自缚降于魏大将邓艾,蜀汉亡国。在某次盛宴上,刘禅以“此间乐,不思蜀”麻痹搪塞司马昭父子,被满堂人等哄笑,但此举避免了姜维与魏将钟会谋反而遭九族屠戮的惨祸,逃过一劫,被封为“安乐公”,得以善终。
二 刘禅历史文化意义再透视
刘禅的成长历程,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明哲保身、大智若愚,富有保全自我韬略的不凡之人。试想,如果他自不量力地与义兄刘封一比高低,傲慢凌辱关羽、张飞等宿将,排斥诸葛亮及其蒋琬等顾命大臣,……,蜀汉江山内讧不止,他个人的废黜也将是必然的;如果他象当年刘备阴接马腾等人一样,必然重蹈曹髦、曹爽等人的覆辙。在乱世之际,刘禅的自保无疑是无可挑剔的。刘禅还善于用人,他豁达大度,驭人有方:让诸葛亮感到他对亮信重无疑,使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蒋琬、费祎、姜维等虽然明知后主庸弱,也从未背弃。同时,刘禅还能屈能伸,机变惊人,在陈祗、阎宇等死后,他及时安抚姜维,使之屯田沓中而不生二心,有效地抵减了宦官黄皓弄权产生的副作用,显示了善于用人的圆滑政治手腕。
至于在人心不思汉的三国后期,蜀汉发展处于王朝末路,即使诸葛再世,又徒唤奈何?刘禅示弱于魏廷,只是保全自我,何况他并没有出卖昔日部属,能忍受司马昭父子等的讥笑,并非没有血性,乃严酷的政治斗争使然。生存有时竟然就是一种奢望,后主当然不能免俗。
三 对刘禅历史文化模式意义的反思
刘禅的一生,集中代表了东汉以来衰败公侯的保身之策,蕴藏了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清静无为、法家和阴阳家的王霸之略等杂糅思想,诸葛亮对他的教诲,更应耳濡目染,可见他并非是无情无义的一介庸才。后世对他的误读,实际上同误读曹操政治手腕机变为“奸雄”、误读刘备虚伪情义为“仁义”、误读诸葛亮北伐自保为报答刘备“三顾之恩”一样,单以成败论英雄,都是把复杂的历史问题简单化,是明清以来市井话本即民间传说的延伸而已,切不可视作正史,或者膜拜为文化思维定式。刘禅历史文化模式的意义在于,在封建专制政体严酷高压的背景下,保全自身就得韬光养晦,处世柔弱、机变、假痴不癫,用人所长,避免陷入事无巨细的自扰中而不能自拔,这些应变权谋,冲破了儒家迂腐的“道德”为人标准,显示了方圆有度的价值取舍,有如曹魏名臣贾诩先后伺从董卓、张绣、曹操一样,不应过度苛责古人,此乃刘禅文化模式应予重新审视的意义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