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02|回复: 3

【三国---孙权军事思想(附:孙策军事思想)】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29 00:5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孙权(182—252),字仲谋,19岁统事,72岁去世,在三国之主中,执政最久。在53年的执政生涯中,戎马一生,形成称霸东南的军事思想。这些思想,散见于存世的少量诏、令、状、报、笺、书、答、告之中。  

    一、用众力众志思想  
   
孙权属于江东次等大族,家族社会地位不够强大。为了巩固起孙氏政权,着意争取大族支持。在其统事处期,主要争取南渡淮、泗大族人士的支持,在淮、泗集团后嗣衰落后,主要争取本地江东大族的支持,同时,对淮、泗集团同江东大族集团在政权中的力量适当加以平衡。孙权在这一争取支持的努力中,形成了讲求御将之道的军事思想。赤乌元年(238年),校事吕壹纠举大臣失实被杀后,孙权对众大将引咎自责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众之所积也。未能以  
  
至纯,不惟积呼?故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这段表白,体现了孙权用众智众力的思想,认为虽然人无完人,但只要集中众人的智慧和力量,是可以做到完美无缺、无敌天下的。着一思想的实质,是重申向众大将分配权益,以吸引、使用大族的众智众力,在弱国的基础上建立一支足以与北方强敌抗衡、保卫孙氏政权和江东大族利益的军队。  

怎样才能调动众智众力呢?孙权认为,关键在于爱人多容。爱人是指爱护众大将。尽管自己同众大将之间存在君臣之义,彼此也要胜过骨肉之亲,作到“同船济水”,“容福喜戚,相与共之”。同心腹将领之间,彼此更要达到意气相投,真诚了解。有人向他进谗诸葛瑾,他说自己同诸葛瑾可谓神交,决不是外言所能离间的。史家孙盛评论他宽待众大将说:“观孙权之养士也,倾心竭思,以求其死力,泣周泰之夷,殉陈武之妾,请吕蒙之命,育凌统之孤,卑曲苦志,如此之勤也。是故虽令德无闻,仁泽罔著,而能屈强荆、吴,僭拟年岁者,抑或由也。”爱护的另一方面是培养他们,动员文化不高、悟性又好、有发展前途的将领急学历史经验和兵法。他现身说法,自称统事以来,浏览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裨益。他不要求他们治经当博士,但主张通过读书涉猎,以见往事,开益智慧,实际上是主张让有战术战役经验的将领通过读书学习,总结经验,并对于更高级的战略问题能有较好的领悟。  

孙权提倡的多容,是对众大将的缺点、问题,给予更多的宽容,忘短记长、忘过记功。他说鲁肃虽有一段,不足以损其二长,周公不求备于一人,所以我忘其短而贵其长。吴将潘璋服饰超过其身份、地位应享有的标准,杀死吏兵中的一些富有者,掠去死者财物,多次不遵守法令。监司举奏揭发他,孙权爱惜潘璋,念其功劳,总是原谅不问。陈寿评曰:“以潘璋之不修,权能忘过记功,其保据东南,宜哉!”  
     
孙权所主张的爱人多容,只限于适用众大将,即主要是对于大族的优容。对军队一般成员,则认为要专威柄,否则其事乖错,主张严刑酷法,断斩示威,果断杀人。认为“法令之役,欲以遏恶防邪,儆戒未然也,焉得不有刑罚以威小人乎?”因此东吴的戏法相当严酷。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9 01: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重视水战和战争资源思想  

在魏强吴弱,境北有长江天险的条件下,孙权认为,要成功进行其保卫吴国,称霸东南的战争,必须建立强大的水军、巩固江防、扩充人力物力资源。他从鼎足江东、限江自保的需求出发,积极主张发展水军,以便充分发挥其长江天险优势,作为割据东南的依托;并在强大水军的基础上建立江防海防,指出:“孤土地边外,间隙万端,而长江巨海,皆当防守。”在江防上,主张夺取守江要点,积极守江,反对消极守江。他认为长江上流荆州是守江要点,企图夺取其西方长江中游之荆州,“首尾相连,一统吴楚”,全据长江流域。为此,先后批准周瑜取蜀、吕蒙夺荆州。他认为江北也是守江要点。他从武昌还都建业时,鉴于从建业到武昌,水道溯流2000里,担心今后一旦有警,在建业来不及增援。众将建议在夏口立杉,或设置多重铁索,他都认为不是好计。张梁建议,令将领进入沔水,同敌争利,造成有利态势后,曹方将不敢来犯。同时在武昌部署精兵万人,选用有智略者任将,经常保持高度戒备,一旦有警,应声相赴。像这样打开大门来延请敌人,敌人反而不会来。张梁之计属于积极的而非消极的防御。孙权认为此计最好,守卫武昌,应当先守武昌以北的沔水;守卫长江,应当先守江北。  

孙权重视增强战争的物质基础。他认识到战争潜力来源于人民,自称“自孤兴军五十年,所役赋凡百皆出于民”。鉴于江东土广民稀,在三国特殊的条件下,人口比土地有更大的重要性,因此他企图扩大所统治的人口数量,积极进攻山越,补充兵员,补充编户。不仅在战争中掠取敌境人口,还派万人舰队浮海企图掠取夷州及  
  
州人口。他坚持对吴国人民严其赋调。黄武五年,陆逊建议“宽赋息调”,减少对人力物力征发,他反驳说:“至于发调者,徒以天下未定,事以众济。若徒守江东,修崇宽政,兵自足用,何用多为?顾坐守可陋耳。若不豫调,恐临时未可便用也。”为榨取得更多,他禁止在农桑之时以役事扰民。




三、在三角中力避孤立思想  

孙权主张外交斗争同军事斗争配合,以谋求享有结盟的战略利益。他一贯主张结盟,一贯避免在魏、蜀、吴三角中陷于孤立,企图以灵活的策略夺取每次关系变动中的主动权,始终占据三角中的有利位置。不论三角关系怎样演变,他都企图寻找盟友。在强敌压境时,他不是吞并弱者以取悦强者,而是主动联合比他更弱的刘备,结成抗敌敌联盟。此后每次同三角中的一方作战时,他总是寻求同第三方结盟。如果第三方是原来的敌人,他便灵活地化敌为友。所以如此,是他认为结盟的好处很大。例如他同蜀军在夷陵作战前,便投降了曹操,曹操才撤除了合肥之守,减轻他侧后的军事压力,让他长驱前进,不再怀有后顾之忧。在曹、刘之间,他没有固定不便的敌友,唯以东吴利益为依归。他是三国中唯一未受孤立的一方。  

在结盟时,他主张对盟友作大胆而有节的让步,同时进行必要的斗争。如果盟友是弱者,他主张广揽英雄,扶弱抗强,包括大胆地把荆州南郡借给弱者刘备,允许他有一定的发展,以利用他分担抗曹任务,屏蔽东吴。这种让步是有限的,如果刘备势力在其庇护下过分发展,威胁到东吴的安全,他便不再让步,而转向削弱刘备。他在结盟中大胆追求战略利益。如果所联合的盟友是强者,则东吴在这种联合中,实力和政治上都低对方一等,便会处于请降、称藩纳贡、接受封拜的屈辱地位。这时孙权以屈身为略,甘愿忍辱,说从前刘邦也受项羽封拜为汉王,着不过是时事所宜,于我何损!在他的眼里,受辱为轻,联合的战略利益为重,以轻代重,何为而不可?但是强国要求其任子时,他坚决予以抵制,以免受制于人,丧失独立。孙权为了大目标能忍辱,同春秋时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颇为相似,因此陈寿论说:“孙权屈身忍辱,有勾践之奇”。  

孙权的军事思想是东吴建军作战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分裂时期弱者在东南方取得一定成功的指导思想,它指导吴国从小到大、地跨三州、鼎足江东。孙权晚年思想倒退,猜忌心特重,在对待辽东公孙渊的战略思想上,也出现盲动错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9 01: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孙策军事思想  

孙策从兴平二年十二月渡江,到建安四年十二月占领豫章,前后四年,据有江东六郡,为东吴三分天下奠定基础。其开国之迅速,后来而居上,迥非曹操、刘备所及。就战略和作战指导而言,胜利的关键在于:  

1、选择了有利的割据地点和时机。孙策眼光独特,在群雄混战北方之际,别辟蹊径,向割据势力分散、软弱的江东用兵,体现了避实击虚。并且这时袁术忙于同吕布、刘备争夺徐州,曹操忙于击张绣、灭吕布,准备同袁绍决战,都无暇顾及江东。对于孙策的崛起,曹操虽然深感不安,也无可奈何,不得不常叹道:“猘儿难与争锋也”。  

2、制定符合实际的战略决策。战略上分步走:第一阶段,夺取东部三郡;第二阶段,夺取西部庐江、豫章;第三阶段,夺取豫州,迎接汉帝。上阶段成果巩固后开始下阶段作战。作战中按照先打主要后打次要原则,确立先攻击州牧、太守,后攻击宗族武装。  

3、边打边建军,以宽大的政策,从敌人处补充兵员,迅速扭转敌强己弱的兵力对比。  
  
4、战术运用灵活。针对不同的作战对象,采取强攻、攻后纳降、不战而降等多种方式。在作战中,根据情况采用阵地战和机动作战相结合,攻坚和偷袭相结合。  

注:孙策军事思想在军事史中并未详细分析,单独列出,但也给予了总结,评价也颇高,故摘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30 14:4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孙策死得早了些,要不估计就不会叫三国演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5-1-23 10:37 , Processed in 0.256300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