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从历史上看,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官员的俸禄制度发生过一系列演变,伴随着俸禄制度的变化,官员的行为和廉政程度乃至国家的财政状况和经济运行也发生了相应的演变。本文试图从中国历代俸禄制度入手,主要考察宋、明、清三代的官俸制度与廉政风气的演变,力求对官员俸禄制度提出规范性的解释,并对当前政府官员的工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字:官员俸禄,高薪养廉
(一)引言
官员的廉洁问题,一直是人们政治生活的焦点。前不久,刚刚评出的世界廉洁指数榜又着实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因为中国的排名上升了八位,但新加坡以及北欧国家一直雄居榜首,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号称奉行的是“高薪养廉”政策,2003年他们官员的平均收入是人均GDP的7.16倍,相比我国在同年是2.65倍1。如此高薪是否确实能降低灰色收入的吸引力?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就官员俸禄制度演变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进行考察。
(二)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在中国历史上,国家始终是整个经济制度的核心,而国家的运转无疑直接相关于官员的行为。虽然官员的行为一部分取决于他所受的文化熏陶和教育水平,他们的最终价值取向可能是超脱于金钱和权力之外的清誉,比如历史上的陶渊明和海瑞。但管子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官员毕竟也是理性人,对为官的直接经济效益—俸禄就不得不考虑,可以说古代封建国家官僚机构出现那天起,就存在着官员的俸禄问题。
俸禄问题不同于平常的工资问题,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上说,工资应该是等同于工人的劳动边际产量价值,但是官员的工资以不能算入普通的分配理论的范畴,因为雇佣的官员的政府也不是平常意义上的经济机构,官员的行为大多无法用直接创造的经济价值来衡量,更重要的是官员的政绩,例如办事效率,廉政程度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从这个意义上说,官员的劳动是有着巨大外部性的行为,选拔官员与奖惩制度的合理性就可能直接与好的社会风气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本文就试图从中国历代俸禄制度入手,考虑到从宋代开始官员俸禄制度有一些有代表性的变化,以及辽金和元代在民族上的差异和统治时期的影响有限,主要考察宋、明、清三代的官俸制度与廉政风气的演变,力求在有历史根据的出发点上对官员俸禄制度提出规范性的解释。
1杭行,王立群《高薪与养廉:一个简单的模型和实证分析》世界经济文汇 , 2005, (Z1)
涉及中国历代的官员俸禄制度研究到的论文已不胜枚举,具体到有关于俸禄和吏治廉洁状况的论文大体分为三类,一类是对具体朝代的官俸特点进行研究和考证的文章,比如薛瑞录《清代养廉银制度简论》,载于《清史论丛》第5辑;萧国亮《雍正帝与耗羡归公的财政改革》,载于《社会科学辑刊》1985年第3期;冯元魁《论清朝养廉银制度》,载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还有一类是跨越具体朝代,综合性论述的比如侯建良《古代官员的俸禄水平与廉政》载于《理论学刊》, 1997, (02);王军《中国历史上俸禄制度研究及启示》载于《经济研究参考》, 2003, (83)。另一类也非常有代表性,他们引入计量经济学的办法,对从历史说起,研究范围涉及世界上载入廉洁指数榜的国家,引入效率工资和公平工资的模型,或者用关于的收入水平和廉洁程度作相关性分析。如周军,刘民权《在不确定性条件下高薪养廉政策绩效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 2004, (12) ;杭行,王立群《高薪与养廉:一个简单的模型和实证分析》世界经济文汇 , 2005, (Z1)
第一类文章,往往有翔实的文献资料和研究证据,可以算作实证性研究成果,但对俸禄和吏治廉洁状况的研究可能并没有作详细的阐述,而且正是由于切入点的时间局限,他们大多没有就不同朝代进行比较。第二类文献和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比较相似,但是由于涵盖的范围太广,没有能提供较为可靠和详细的史料,另外,由于作者需要论证自己的立场,在史料的选取上难免有失偏颇。本文实际上于第一类和第二类文献做了一些折衷,将视野锁定在宋,明,清三代,争取从俸禄制度的演变中归纳出俸禄和吏治廉洁状况的关系。至于第三类论文,他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但由于他们的出发点不是从历史的角度,忽略了不同国家的政治历史文化的特殊性,以及构造数学模型的一些缺点例如,计量经济学的手段在结果上排除了两个变量相关性,但是否能一定排除二者的因果性,历史发展的多元因素性使得单纯依靠数据分析有难以避免的缺点,所以本文对这类文献仅以参考。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