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35|回复: 4

【战国四公子和四名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13 11: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是为战国四公子。
一、信陵君
魏公子信陵君无忌,“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嫠王异母弟也”,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因此多归公子。而列国也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地十余年。”但才高招忌,安嫠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安嫠王即位十数年,齐楚相约攻魏。老臣唐睢西说秦昭王,秦发兵救魏。安嫠王昏庸无能,目光短浅,居然“以秦救之故,欲亲秦而伐韩”。信陵君乃纵论天下形势,谏阻魏王,指出秦乃虎狼之国,“非尽亡天下之国而臣海内,必不休矣”。韩为魏之屏障,韩存则“卫、大梁、河外必安”,韩亡则魏危在旦夕。事实上,后来秦果于秦王政十七年亡韩,二十二年亡魏。作为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信陵君可谓高瞻远瞩。
魏安嫠王二十年,秦昭王破赵长平军,进兵围邯郸,赵王请救于魏。三晋本为一家,赵魏尤其唇齿相依。但魏王畏秦,令晋鄙将十万大军屯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信陵君数劝魏王不得,乃窃符救赵。目光高远,当机立断,信陵君可谓不世之英雄。
信陵君留赵十年,“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安嫠王三十年,信陵君返魏,将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乘胜追击至函谷关,“秦兵不敢出”。赫赫武功,名震天下。以秦之强,于公子在世之日,不敢复加兵谋魏。
信陵君亲韩救赵存魏,于三晋及天下其功可谓大矣,可惜功高震主,秦王又以反间计日毁公子于魏王。魏王本畏公子,遂“使人代公子将”。为免杀身之祸,信陵君“谢病不朝”,“饮醇酒,多近妇女”,四年后便“病酒而卒”。实令人扼腕叹惜。
四公子皆称喜士,致食客数千,但唯有信陵君乃真正能下士者。每闻贤者,必卑躬往请,以诚相求,以礼相交。如大梁侯嬴、朱亥,邯郸毛公、薛公。汉高祖少时即闻公子贤,即位后“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十二月,为战国王者及秦始皇置守冢十家。非王而获守冢者独信陵君一人。史记: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信陵君之贤,诚不虚也。
二、春申君
春申君黄歇,四公子中唯一非王室中人。然相楚考烈王二十五年,辅国持权,说一不二,自有其过人之能。
黄歇初以博闻辨术事顷襄王,封左徒。二十一年,秦拔楚郢,“烧先王墓夷陵”。二十二年,复拔巫黔中郡。是时黄歇为楚使于秦,知秦王轻楚,恐秦举兵灭楚,遂以滔滔辨才说秦昭王,指出“天下莫强于秦楚”,秦楚相争犹如二虎相斗。蚌鹤相争渔人得利,灭楚而致韩魏强盛实属不智之举。再者秦楚素来友好,韩魏于秦却有累世之怨。故仇楚不如善楚,伐楚不如伐韩魏。昭王以为善,乃止将军白起,“发使赂楚,约为与国”。
顷襄王二十七年,太子完质于秦,黄歇随行。三十六年,顷襄王病,黄歇乃设计使太子逃归楚。秋,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春申君,从此荣宠不衰。
春申君相楚二十余年,考烈王无子。赵人李国欲献其妹于楚王,恐无子失宠,遂投春申君门下。春申君性好渔色,年近花甲,色心未衰,乃自取其妹。及有身,李园教其妹言于春申君:“楚王虽幸君,然王无子,百年后必立兄弟。君相楚日久,多失礼于王兄弟。异日恐有杀身之祸。不如进妾于王,一旦有子,则楚国尽为君之天下矣。”春申君“大然之”,乃进之楚王,欲效吕不韦故计。后果生男,立为太子,李园遂受重用。
李园本非善人,得势后更是野心勃勃,阴养死士,欲取春申君而代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春申君徒为他人做嫁衣裳,自己却懵然不知。二十五年,考烈王病,春申君门下贤者朱英劝春申君:“楚王卒,李园必杀君以灭口。”可怜春申君一生玩弄权术阴谋,此时居然天真,以为李园“弱人也,仆人善之,且又何至此!”十七日后,考烈王卒,李园使死士刺春申君于棘门,“尽灭春申君之家”。
春申君初为左徒时,外无宾客之助,内无王室之亲,说秦以存魏国,设计而归太子,独赖其才而成大事,其智何其明也。及为相国,五年将兵救赵,八年北伐灭鲁,复兴楚国。以非王室宗亲而相楚二十五年,言必听、计必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名为相国实则楚王也。其文治武功、才能手段可见一斑。一世英雄,暮年竟灭族于竖子之手,可怜!可叹!
三、孟尝君
齐田文,父为田婴,祖为齐威王。宣王为其亲叔,缗王为其堂兄。田婴封于薛,谥为靖郭君。田文代立,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少有远谋,深明“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劝田婴舍家业而厚待宾客,由是“名声闻于诸侯”。孟尝君待客平等,“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且常施惠于宾客亲戚,客以此多归孟尝君。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不得。齐缗王二十五年,孟尝君不得已而入秦。秦昭王始欲相之,后欲杀之。孟尝君赖其客中能为鸡鸣狗盗者之力,得脱此难。
后孟尝君相齐,缗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遂废孟尝君。赖其客冯獾游说秦王和齐王而得复其位。
及田甲劫缗王,缗王甚疑孟尝君为主谋。孟尝君不得自辨,遂逃。其舍人魏子等“自刭宫门以明孟尝君”,缗王乃“复召孟尝君”。
孟尝君所经此三难,卒赖宾客之力而免,故世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司马迁以为“名不虚”。但其心胸狭隘,好为阴谋,故王安石于“鸡鸣狗盗者出其门”颇有微词,不为无因。
齐缗王二十五年,孟尝君脱秦难,经赵返齐。赵人闻其贤,出观之,皆笑其身材矮小。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气量何其小哉!
孟尝君谢病归养后,秦逃将吕礼相齐。孟尝君恐失势,乃行阴谋手段排挤吕礼,后又借刀于秦相魏冉,终将吕礼逼走。
齐缗王三十八年,齐灭宋,欲废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缗王亡在莒,遂死焉”。孟尝君为泄一已之愤,不思破六国之合,致使乐毅将六国之兵,下齐七十余城。若非有田单出世,行反间计,排火牛阵,齐国几乎宗庙无存。孟尝君实为齐千古罪人。
战国时诸侯争霸,目无周王,然名义上周室仍为共主,有类于近代军阀割据。因此士只求一展胸中抱负,并无忠君爱国之念。魏张仪相秦,齐孙武事吴,卫吴起事魏相楚,东周苏秦事燕并佩六国相印,皆自然之事。故伍子胥去楚事吴,引兵伐楚,以报父兄之仇,时人未尝稍有非议。但孟尝君身为齐宗室嫡亲,不思救国反为魏相,坐看齐几乎灭国,实乃数典忘祖之辈。
其后田单复齐,襄王立。“畏孟尝君,与连和,复亲薛公”。孟尝君死后,诸子争立,而齐魏共灭薛,孟尝君遂绝嗣无后。
四、平原君
平原君赵胜,乃武灵王子、惠文王弟而孝成王叔也。赵之诸公子中,赵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孝成王七年,秦破赵长平军,进兵围邯郸。赵使平原君请救于楚,赖客毛遂之力而定赵楚合纵。平原君返赵,楚魏救兵皆未至,而邯郸危在旦夕。平原君听李同之劝,尽散家财以飨士,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却秦兵三十里,已而魏楚军至,邯郸围解。
赵胜虽名列四公子,但名不副实。史书所言其“喜宾客”,其实“徒豪举尔,不求士也”。为一美人而寒宾客之心,毛遂处其门下三年而不知其才,其好士不过尔尔。后信陵君留邯郸,从贤者毛公、薛公游,平原君闻之,笑信陵君妄从博徒浆者游,致门下士“半去平原君而归公子”。可见平原君徒好虚名以自喜耳。
平原君虽为赵相,其实才具平庸,目光短浅。孝成王四年,秦攻韩上党,旦夕且下。上党守将冯亭乃使使者告赵王:“韩不能守上党。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入之赵。”赵王大喜,召平阳君赵豹相商,赵豹以为不可,“圣人甚祸无故之利”。赵王向无自知之明,脸皮又极厚,居然说:“人怀吾德,何谓无故乎?”复召平原君问之。平原君同样愚蠢,既看不破此嫁祸之计,也未考虑后果。利令智昏之下劝赵王道:“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赵王乃使赵胜受地。秦以倾国之力攻韩而赵坐受其利,乃移兵攻赵。赵遂有长平之祸、邯郸之围。
平原君虽不识大体,但所谓庸人有庸福。孟尝君灭族,春申君灭族,信陵君才不得用抑郁而死。独平原君历相惠文王及孝成王,一生竟无大难。死后,“子孙代,竟与赵俱亡”。四公子中,以平原君结局最好,天妒英才,信不虚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2-13 11: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戰國四大名將

<李牧>

李牧,戰國時期趙國人。他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
前一段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一段是在朝中參與政治軍事活動。
終其一生,主要是做為武將活躍於歷史舞臺的。

約在趙惠文王(前298年——前266年)中期,李牧已成為一位富有韜略的邊將。他常居代地雁門郡(今山西寧武以北一帶),根據實戰需要,他設置官吏僚屬,當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為軍費。

他厚待戰士,每天宰殺數頭牛犒勞士卒;他注意提高戰鬥能力,每天教練士卒騎射;他有嚴格的防守措施,挑選派出人員偵探敵情、隨時發出報警信號。
他和軍民約定:一旦匈奴人侵,未得出擊號令,一律速將人馬物質全部退入堡壘固守,不得輕易出擊。
這樣堅持數年,軍隊無任何傷亡損失,形成了一支裝備精良而素質極高的邊防軍。

但匈奴卻以為李牧膽怯,軍卒中亦有人覺得自己的將領膽怯,為此常有議論。
趙王聞聽傳言,便責備李收。
李牧不予理睬,激怒趙王,召他回朝,另派別將取代他。

新將領守邊一年多,匈奴一入侵,便帶兵出戰。
出戰多數失利,損失傷亡很重,邊民不能進行正常的耕種和畜牧。
趙王只好再請李牧出守,李牧謝絕,堅稱有病,閉門不出。
趙王再三勉強,
李牧才說:“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趙王應允,於是李牧再度到了邊地。

李牧一如既往,匈奴仍是數年一無所得。但匈奴終究還是認為李牧膽怯,邊地軍卒得到豐厚的供養而未能效力,也都想請求一戰。
於是李牧精選戰車1300乘,精騎1.3萬匹,勇士五萬人,射手10萬人,加緊演習戰術。同時放縱邊民畜牧,使民眾佈滿原野,誘使匈奴人侵。

匈奴小股人馬侵入時,趙軍假裝敗走,並拋下數千民眾給敵人。
匈奴單于貪得民眾財物,便率大軍入侵,李牧常設奇陣,
用兩側包抄,痛擊敵人,大破匈奴10餘萬騎。
接連又滅掉襤,攻破東胡,降服林胡,單於落荒而逃,
以後10多年不敢接近趙國邊城。

由於李牧確保了趙國邊境的安全,
使趙國君臣能無後顧之憂地對付強秦的兼併戰爭,
實際上,藺相如、廉頗、趙奢等人在政治軍事鬥爭上的每一個勝利,都有李牧的協作支持在內。

李牧到朝中任職,約在孝成王二十年(前 246年)以後。
這一年,他曾因國事需要調回朝中,以相國身份出使秦國,
定立盟約,使秦國歸還了趙國之質子。

兩年後,悼襄王繼位。
當時,趙奢、藺相如已死,廉頗與樂乘均出走他國,李牧成為朝中重臣。
悼襄王二年(前 243年)他帶兵攻取了燕的武遂(今河北徐水縣西)、方城(今河北固安縣南)。
此時,泰國迅速地兼併了魏國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國屈服之後,
把主要兵力對向趙國。

趙王遷二年(前 234年),秦大將桓(齒奇)攻取趙的平陽(今河北臨漳縣西)、武城(今山東武城縣西),殺趙將扈輒,斬首10萬。
三年(前 233年),又帶重兵攻打趙國。
趙派李牧為大將軍,大破秦軍於宜安(今河北高城縣西南),桓(齒奇)兵敗潛逃。

秦王暴怒,以金千斤,邑萬家購求桓(齒奇)(又稱樊於期)之首。
可見此次大勝對秦打擊沉重,而趙得到喘息之機。
因功大,李牧被封為武安君。
趙王遷四年(前 233年),秦再度出兵攻趙之番吾(今河北平山縣),
李牧出擊,秦軍敗逃,但趙的軍力損失也很大。
當時韓、魏已聽命於秦,尾隨秦軍攻趙,
李牧為此又向南進軍,抵禦韓、魏的進攻。

趙正遷七年(前 229年),秦國大將王翦大舉攻趙國,
率上黨兵卒直下井陘(今河北井陘縣),楊瑞和率河間兵卒進圍趙都邯鄲。
趙國派李牧、司馬尚傾全軍抵禦,一直相持到第二年。

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積饑荒,國力已相當衰弱,
而更大的憂患還在朝中,昏聵的趙王遷,
對那個誣陷過廉頗的秦國間諜郭開寵信不疑。

秦國在戰場上不能速勝,便又行反間故計,重金賄賂郭開,
使其誣告李牧、司馬尚謀反。
趙王遷不作分析,馬上派趙蓖及齊將顏聚取代李牧。
李牧為社稷軍民計,拒交兵權,繼續奮勇抵抗。
趙王、郭開便暗中窺探,乘其不備之時,加以捕獲殘殺,
並罷黜廢免了司馬尚。

三個月後,王翦大破趙軍,殺死趙蓖,俘虜了趙王遷及顏聚,
攻取邯鄲,滅掉了趙國。

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優秀的將領。
他的無辜被害,使後人無不扼腕嘆恨。

胡三省注《通鑒》時曾將李牧的被害與趙國的滅亡聯繫在一起:
“趙之所恃者李牧,而卒殺之,以速其亡。”

司馬遷在《史記·趙世家讚》中說趙王遷“其母倡也”,
素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用郭開。
批判趙王遷而遷怒其母,未必妥當,
但他的義憤填膺,與讀者的心是相通的。這種義憤。
起著強烈而深刻的教育作用,也是對愛國志士的慰藉。


<廉頗>

戰國後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諸侯國,
都想要稱雄天下,相互兼併的鬥爭十分激烈,戰爭的烽火燃遍了整個中國大地。
頻繁的戰爭產生了眾多的軍事家,
趙國的廉頗就是活躍在當時軍事舞台上的著名將領。

當時趙國的疆域包括現在的河北、河南、陜西、北東各一部分,
國都邯鄲是歷代的軍事要地。
趙國的西鄰秦國在商鞅變法後,日趨強大,不斷向東擴張勢力。
使趙國面臨著被秦國逐漸蠶食的威脅。趙國以廉頗為干城,使秦國難以東進。

他驍勇善戰,名振天下,前後四十多年,為趙國的生存,建立了不朽的功業。
公元前三0六年,秦昭王即位。他在安定了國內的局勢以後,
便不斷派兵進攻趙國。
廉頗率領趙軍奮力抵抗,打退了秦軍的數次進攻,迫使秦王只好和趙國講和。

公元二八五前年,秦昭王和趙惠文王約定在中陽(今山西中陽縣西)會談,
秦國暫時停止了對趙國的進攻。

公元前二八三年,廉頗率領趙國軍隊打敗了齊國,奪取了陽晉(今山東鄆城縣西)。
當年,他因戰功被趙惠文王拜為上卿,主持趙國的軍事。
從此,廉頗的聲名也就傳遍了各個諸侯國,使趙國保持了此較強大的地位。

公元前二六五年,秦、趙雙方的軍隊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下)相峙。
這時,趙惠文王已死,他的兒子趙孝成王繼位。
趙國的國勢已大不如前,廉頗統帥趙軍,他針對秦強趙弱的形勢,
採取守勢,築壘堅守,不與秦軍直接交鋒。
秦軍多次挑戰,廉頗堅守不出,想以長期堅壁固守消耗、疲憊對方,
迫使秦軍不戰自退。

秦軍屢屢求戰不得,就千方百計地想要去掉廉頗。
他們散布謠言說:「秦軍不怕廉頗,只怕趙括。假如趙括擔任大將,
秦國就非敗不可了。」
趙王不知是計,輕信了謠言,埋怨廉頗堅守不戰,
有失國威,改派趙括為將代替廉頗。

趙括雖然自幼熟讀兵書,但缺乏實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
他指揮軍隊和秦軍交戰,被打得落花流水。
趙括本人被殺,四十餘萬趙國官兵被秦將白起坑殺四十萬大軍。
這時,趙王後悔不迭,才重新起用廉頗統兵。

公元前二五一年,燕王聽從丞相栗腹的意見,
以為長平一戰,趙國國內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殘,
大概有機可乘,就派兵進攻趙國。
趙軍在廉頗的指揮下英勇奮戰,大破燕軍,殺死了燕車主將栗腹,
並乘勝進軍,包圍了燕國,燕國只好割地求和。
廉頗因功封為信平君,代理相國。

廉頗不但勇猛善戰,而且顧大局,識整體,勇於改錯,有著高尚的品德。
這更使他在戰國後期的軍事將領中出類拔萃,受到各國的尊重。

公元前二七九年,趙國的外交家蘭相如因為先後挫敗了秦王的詭計,
維護了國家尊嚴,被拜為上卿,位居於廉頗之上。
起初廉頗自恃戰功不服氣,揚言要當眾羞辱藺相如。但相如總是主動避讓。

後來廉頗知道藺相如是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讓秦國有機可乘,
才處處忍辱讓步,於是感到十分慚愧,就解開上衣,
背負荊條,去藺相如家請罪。

他見到蘭相如即跪倒在地,誠懇地承認自已的錯誤,請求寬恕。
他們從此成了同生死、共患難的好朋友,
和共同扶助趙國、增強國力的政治家、軍事家。
這就是著名的「將相和」故事和「負荊請罪」典故的由來。

秦國得知廉頗、藺相如將相和睦,很長一個時期內,對趙國就不敢再輕易侵犯。
廉頗到了晚年,因趙王聽信奸言,被剝奪了兵權,只得客居異國,但仍然思念趙國,最後鬱鬱而死。


<白起>

白起,戰國時秦國郿人。
善用兵,事秦昭王,屢帥軍攻韓、魏、趙、楚諸國,
前後得七十餘城,以功封武安君。

秦昭王四十七年(西元前二六○年),秦將王齕攻趙,
趙將廉頗堅守,秦不能克。
秦人行反間曰:「秦不畏廉頗,獨畏趙括耳。」
趙王信之,使趙括代廉頗將。

秦王陰使白起為上將軍攻趙,趙括出擊。
秦軍佯敗而走,趙軍出追。秦軍堅守壁壘,趙軍不得入。
白起命出奇兵二支:一支絕趙軍糧道;一支絕趙壁間,分趙軍為二。
趙軍敗,急築壁堅守。
秦王聞之,盡發十五歲以上民兵至長平,重圍趙軍。
歷四十六日,趙軍糧盡,陰相殺食。
趙括欲突圍出,分為四隊,四五復之,終不得出。
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趙軍敗卒四十萬降於白起。
白起盡坑殺之。遣其小者二百餘人歸趙。趙人全國大驚。

秦相范雎懼白起功高難為之下,說秦王罷兵許趙和,由是白起與范雎有隙。
白起遂稱病。秦使王陵攻趙邯鄲,少利。
秦王欲使白起代王陵,白起以邯鄲實未易攻辭。
秦軍多亡失,秦王使范雎彊勸之,白起終稱病篤不起。
秦王怒,遷白起離咸陽,賜之劍令自刎。
白起嘆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
良久曰:「我坑趙降卒,固當死。」遂自刎。


<王翦>

(?-220BC),頻陽(今陝西富平東北)東鄉人,秦國名將。
據說,周靈王太子宗敬,人稱王家,因以為氏,王翦是宗敬的十四世孫

王翦自幼好兵,後來成為秦王的侍從。秦王政向他學習兵法,尊稱為王將軍。
十一年(236BC),親政不久的秦王政,就以王翦為將軍,
與桓齮、楊端和分路出兵,以救燕為名,進攻趙國,
奪取其漳水流域的閼與(今山西和順)等九城。

三路大軍又併並由王翦指揮,王翦對軍隊進行整編,
士卒及斗食以下的軍官十抽其二,
以精兵對頑強堅守的軍事重鎮鄴(今河北臨漳)發動進攻,僅十八天時間,
就攻得該城,為秦滅趙鋪平了道路。

其後,秦軍與趙將李牧反覆爭奪,李牧雖多次取勝,但其兵力損失嚴重,
國土也喪失頗多。

十七年(230BC),趙國大早,飢荒。
秦國乘機於次年派大兵伐趙,王翦率上郡兵直下井陘(今河北井陘)。
趙將李牧、司馬尚迎戰,秦以反間計使趙殺李牧,
廢司馬尚,以趙蔥、顏聚代之。

經過一年多的征戰,王翦大破趙軍,
殺趙蔥,敗顏聚,克邯鄲,俘趙王遷。秦設邯鄲郡。

趙王遷的異母弟公子嘉率其宗族數百人逃到代(今河北蔚縣東北),
自立為代王。

二十年(227BC),燕太子丹使荊軻刺秦王,
事敗,秦王派王翦、辛勝率兵攻燕,在易水之西大敗燕軍。

次年,取薊城,燕王喜逃至遼東。
秦將李信率兵緊追不捨,太子丹逃至衍水,燕王不得不殺太子丹獻秦。
王翦之子王賁此時也成為將軍,帶兵於二十二年(225BC)滅魏。

國攻滅三晉,奪燕都,並一再打敗楚軍,秦王政決定乘勝一舉攻滅楚國。
他問李信:「我想攻取楚國,你看需要多少軍隊?」
李信回答:「有二十萬就足夠了。」
秦王政又問王翦,
王翦說:「非六十萬不可。」
秦王政說:「王將軍真是老了,怎麼這樣膽怯!」

於是以李信為主將、蒙恬為裨將,率領二十萬軍隊伐楚。
王翦見自己的意見不為秦王所用,就以生病為由,告老還鄉。
秦軍兵分兩路,李信軍攻平輿(今河南平輿北),
破鄢郢(今安徽壽春),蒙恬軍攻寢(今安徽臨泉),
連敗楚軍,兩軍會師城父(今安徽亳縣東南)。

楚軍在老將項燕指揮下,尾追李信軍三天三夜不停頓,
終於攻破其兩壁,殺七都尉,秦軍敗走。

消息傳到咸陽,秦王政大怒,親自趕到頻陽,
向王翦道歉說:「寡人不聽將軍之計,果然兵敗。
現在楚軍日益西進,將軍雖然有病,能忍心丟下寡人不管嗎?」

王翦說:「臣年老糊塗,大王還是另擇良將吧!」
秦王政說:「算了,將軍不必再說。」
王翦說:「大王一定要用臣,非要六十萬兵不可。」秦王政應允。

  二十三年(224BC),王翦率六十萬大軍出咸陽,秦王政親自到灞橋餞行。酒酣之際,王翦請求朝廷賜給他很多的良田美宅園池,
秦王政不解地問:「將軍出征,還擔心貧窮乾什麼?」
王翦說:「在大王手下為將,有多大戰功他不予封侯,
所以,在大王正信用臣時,請賜這些作為兒孫的產業。」
秦王政大笑。

王翦出關之前還五次派使者向秦王要求賜給良田。
手下的將領們都困惑不解,王翦這才吐露心跡,
說:「大王驕矜,而不相信人。
如今將全國的甲兵都交給我指揮,
我如果不多多地要求田宅讓他認為我胸無大志,豈不是讓他懷疑我嗎?」

王翦領兵至大梁以後,轉而南下,拔楚舊都陳,
西越潁水,進抵平輿。
楚人出動全部軍隊由項燕率領前來迎戰。

王翦命令部隊構築堅固的壘壁防守,不與楚軍交戰。
楚軍多次挑戰無效,只得向東撤退。
王翦立即以壯士為先鋒,出動追擊,
大破楚師於蘄(今安徽宿縣東南)南。

項燕立昌文君為楚王,反秦於淮南。王翦、蒙武率兵繼續攻楚,
於二十四年(223BC)破楚軍,攻入壽春,
擄楚王負芻,昌文君死,項燕自殺,楚亡。

秦在楚地設楚、九江、長沙三郡。
王翦軍乘勝南征百越之君,平定江南,設會稽郡。

二十五年(222BC),王賁率大軍攻取遼東,擄燕王喜,燕亡。
王賁回軍攻代,擄代王嘉,趙亡。

二十六年(221BC)王賁、蒙恬率兵自燕南攻齊,突襲臨淄,齊人不敢反抗,齊王建降,齊國亡。至此,秦兼併天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3 16: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这么一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4 20:55:47 | 显示全部楼层
繁体字,看着好累。不过还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chqsop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7-4-6 08:2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4-12-25 00:38 , Processed in 0.275834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