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67|回复: 35

[灌水]纪念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4 23: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吃[size=+0]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 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元宵节的食俗     猜[size=+0]灯谜     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赏花灯
南京夫子庙花灯市场上
出售的“虾公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人们观灯、猜谜、吃元宵,这天还是中国的“情人节”。有专家指出,元宵节作为中国的“情人节”,有内涵、有传统,韵味十足。
    天津市社科院舆情研究所首席专家王来华说,古代的未婚少女平时足不出户,只有元宵节这天才被破例允许结伴出门看灯赏玩,不少男女借机物色心上人,擦出爱的火花,因此,元宵节也就造就无数良缘美眷。     从中国历代诗词歌赋中也不难看出元宵节的浪漫温馨。如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王来华表示,元宵夜,为有情人提供了一个传情达意的渠道,情侣们或密笺赴约,或互赠诗帕,体现的是一种纯洁的男女之情,这种感情含蓄内敛,韵味十足。     元宵节又称“灯节”,观灯、赏灯是必不可少的节日内容。专家说,燃灯之俗始于汉代。天津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罗澍伟研究员介绍,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朝廷号召百姓于上元夜放灯,以示对佛的尊重。这一习俗历代相沿。     元宵节猜灯谜的习俗,宋代开始流行,至今不衰。天津市民俗专家张金丰说,人们将谜题写在绢灯上,有记载是从宋代开始的。当时杭州还成立了谜社组织,涌现了一些猜谜的行家,多半是文人。     天津市民俗专家高成鸢解释,汤圆叫“元宵”,这个词的本意是“上元节之夜”,此夜吃汤圆的习俗流行,便管特定的吃食也叫“元宵”。有人说唐代有吃“粉果”的习俗,推想就是元宵的前身。“元宵”的名字明代普遍流行。     此外,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说,今年元宵节是“十五的月亮十五圆”,届时月亮、地球、太阳正好在一条直线上,月亮最亮、最圆,人们在元宵佳节,可别忘了欣赏圆月。
     
   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乌丙安教授指出,除了汉族之外,中国从北到南、从东到西,还有16个少数民族也过这一节日。赏灯欢乐是华夏共同主题,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习俗也不尽相同。
    担任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的乌丙安教授,对传统节日有深入研究。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扳着手指细数过元宵节的少数民族。他们是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锡伯族、藏族、纳西族、瑶族、畲族、布依族、黎族和仡佬族。     元宵节亦称“上元节”,相传兴起于汉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乌丙安说,汉族过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很多,主要有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耍“百戏”等等,是一个尽情狂欢的节日。许多少数民族过元宵节,节日习俗与汉族相随,但也有一些少数民族独具特色。比如藏族在藏历正月十五这一天要举办酥油花灯节。入夜后满街搭起花架,上面用酥油堆塑成各种人物、花木、鸟兽等图案,藏族同胞狂欢起舞,彻夜不眠。布依族的习俗是在正月十五祭奠逝去的亲人,要在坟茔的四周点灯。朝鲜族则有在元宵节喝“耳明酒”,吃“五谷饭”的习俗,预祝风调雨顺、人泰年丰。

    元宵节诗词选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隋) 隋炀帝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夜》(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诗曰(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诗曰(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诗曰(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青玉案 元夕》(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
    折桂令 元宵(元)失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 金梁桥外月如霜。
    《元 宵》 (明)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夜踏灯》(清)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
    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
    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上元竹枝词》(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夕影永冰灯》 (清)唐顺之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元夕无月》(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元宵月正圆》闽南歌谣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
    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
    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虽然现在元宵节并不是法定假日,但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乌丙安说,传承了两千多年的“闹”元宵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狂欢节”。赏月观灯、竞猜灯谜、大耍“百戏”、同贺团圆,形成春节后的娱乐高潮。

    乌丙安教授说,农历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早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笃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并令官府百姓都挂灯。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张灯结彩,通衢闹市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除燃放灯火外,还有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活动。
    乌丙安教授说,除夕和正月初一过大年,传统上是以家庭为单位欢度,元宵节则不同,讲究的是走出家门普天同乐,以各民俗节日中唯一以“闹”(欢乐热闹)为核心内容的。     乌丙安教授指出,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汉代仅1天,到唐代已变为3天,宋代则长达5天,明代更是从初八点灯到十七落灯整整狂欢10天。清代赏灯活动虽然有所缩短,但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各种狂欢活动既有利身心健康,又饶有兴致,所以千百年来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来源:新华网

[ 本帖最后由 斓山小兔 于 2007-3-4 23:32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7-3-4 23: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元宵节快乐~~~cak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4 23: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哇~~速度快啊,楼上的~~cak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4 23: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排支持~`HOH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feng002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7-3-4 23: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4 23: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feng002 于 2007-3-4 23:19 发表
小马甲露露面cake()

:jhklo 这不是色青蛙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4 23: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斓山小兔 于 2007-3-4 23:18 发表
哇~~速度快啊,楼上的~~cake()

有了沙发~~就不抢板凳了~~~cak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4 23: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排还有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4 23: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feng002 于 2007-3-4 23:19 发表
小马甲露露面cake()

青蛙还要用MJ啊~~:jhkl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4 23: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排米有了~~都上后面吧~~:)o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5-1-11 07:10 , Processed in 0.811722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