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193|回复: 68

【回望大国风云:大国崛起·俄罗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16 00:5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今天的荷兰赞丹镇,有一个供游人参观的古老造船厂。  1697年的8月,赞丹镇船厂来了一群学习造船的俄国留学生。留学生们和工匠们住在一起,吃粗茶淡饭,凿木头、造军舰、学驾船,还获得了造船技术合格证书。
  冬天到来的时候,由这些学生制造的一艘木制三桅巡洋舰在这里的海域下水了.
  学生中最出色的是一个名为彼得的人,自称是个下士,师傅和工友们都推荐他为“优秀工匠”,因为他不仅学会了“船舶建筑学和绘图技术”,而且已达到专家“本人所能掌握的程度”。造船厂的厂长还亲自给他披上绶带,颁发了证书。
  彼得和留学生们属于一个250人的俄国大使团,除了荷兰,这个大使团还到了瑞典、普鲁士、奥地利、英国等国家。
  身高两米多的彼得是大使团里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他有着令人惊讶的学习能力。除了当木匠之外,彼得还在各国学习了数学、天文学、绘画、解剖学、印刷,他向妇女学纺织技术,甚至参加外科手术,还学会了替人拔牙。
  学习之余,彼得总是去博物馆和各种工场,访问学者和科学家,聘请他们去俄国工作。工匠们风传他是俄国沙皇。
  没错,这位对一切都深感兴趣的俄国人,正是15年前登基的俄国沙皇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专门为出国特制了一个印章,上面刻着一句话:“我是一个寻师问道的学生”。
  一国之君以这样的方式寻师问道,这一空前绝后的行动,缔造了俄国关注世界发展的开放姿态,也使俄国获得了用世界的发展来衡量自身发展的开阔视野。
  彼得一世是俄国历代君主中第一个走出国门的人,这也使得俄国此后的道路与众不同:因为,俄国社会的变革是由君主来推动的,社会的前进源自君主的力量。
  那么,是什么让这位君主产生了改革的动力,并甘愿亲自来做一个西方的学生呢?
  1、在俄罗斯精神中,东方与西方两种因素永远在相互角力。
  其实在俄罗斯历史上,第一次深切地向西方凝眸的是10世纪的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他废除多神教,从拜占庭引入东正教,命令基辅市民跳到第聂伯河集体接受洗礼。
  这是俄罗斯第一次向西方靠拢,与欧洲文明建立了直接联系。但是13世纪来自东方的剑斩断了俄罗斯“西方化”的进程,蒙古铁骑开始了东方的统治。
  蒙古高原上涌来的剑与火占领了俄罗斯达两个世纪,这为俄罗斯思想和文化注入了东方的血液。俄罗斯在苦涩的浸泡中,以深沉的忍耐悟出了东方以柔克刚的真谛,学会了在广袤疆域上后发制人的苦战功夫。
  更重要的是蒙古两百多年的统治让俄罗斯形成了个人服从于团体的意识以及全民皆兵或者说是普遍服役的观念,而君主的权力是绝对的权力,不容违抗。虽然后来许多人因为蒙古的残酷统治而对东方抱有一种混合着鄙视与畏惧的排斥心态,但这些蒙古的观念却早已溶入俄罗斯心灵。
  俄罗斯用200多年的时光打败蒙古人,西方再一次进入俄罗斯的视线。
  1472年,一场盛大的仪式在莫斯科举行,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一位佩戴着双头鹰徽记的公主,她叫索菲娅,来自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的拜占庭帝国。
  罗马的教皇把索菲娅嫁给俄罗斯,是为了借以对付奥斯曼土耳其,但这不是俄罗斯的目的。当公主带着双头鹰踏上俄罗斯的那一刻起,俄罗斯便与基督教世界建立了更为密切的关系。
  伊凡三世宣布自己是拜占廷帝国的继承者,同时继承了拜占廷帝国的国徽,并且宣布莫斯科为“第三个、也是永久的罗马”。伊凡三世还给自己冠以“TSAR(恺撒的俄语发音)”的头衔,汉译音就是“沙皇”。正是由此开始,双头鹰徽记被俄罗斯继承下来,并成为俄罗斯的象征。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01: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俄罗斯认为自己是基督教最正统的传人,在此后的岁月里,俄罗斯人在宗教精神上是非常自豪的,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正统,而整个西欧的基督精神早已走入歧路,因此俄罗斯拥有拯救世界的责任,而世界则应该服从他们的领导。

  正如俄罗斯一位修道院长老在给伊凡三世之子瓦西里三世上书时所说:“至高至贵的君主,基督教正教的沙皇……您将取代罗马和君士坦丁堡的地位……因为一切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将统一于您的王国,您将成为普天之下基督教的沙皇。”

  可以说,远在那个时代,俄罗斯的大国意识便和宗教情怀紧紧纠缠在一起,成为一种全民的诉求,陀思妥耶夫斯在定义如何做一个俄国人时,说:“努力使欧洲的诸种矛盾得到化解,在自己俄国的心灵里指出欧洲苦闷解脱的出路,把各个弟兄间的兄弟情谊带进心灵之中,最后按照基督福音教导使各民族间达到普遍的和谐。”

  即使到了今天,大国的情结依然在推动俄罗斯前行。

  1547年,伊凡四世干脆废除大公称号,宣布自己为全俄罗斯的沙皇,在俄国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 “沙皇”,这个词意味着像古罗马统治者恺撒一样的权力,他运用雷霆般的残酷手段在俄罗斯确立起沙皇专制统治,而这种沙皇专制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其实,在对国家的绝对权力的控制上,俄国的沙皇们远远超过了罗马的恺撒。

  俄罗斯的沙皇们对权力的理解是蒙古式的,但他们把西方的宗教与权力紧紧渗透在一起,他不仅是世俗的统治者,还是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

  与此相适应,深受这种宗教力量影响的俄罗斯农民总是对沙皇抱有一种本能的亲近,他们常常亲密地称沙皇是“小父亲”。至于自己所受的苦难自然与“小父亲”无关,那是“小父亲”身边的奸臣所为。

  那么就“清君侧”吧,但这通常也不会是俄罗斯农民的选择,他们往往会逆来顺受。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东正教教义中的“原罪”,他们认为人人生而有罪,在世就是为了经受苦难来实现救赎,主人的鞭挞、沙皇的暴政都不过是上帝要自己受苦受难来获得灵魂的拯救。

  这种对集权和沙皇的亲近,不仅在农民是如此,在高级知识分子中也是如此,如19世纪一位俄罗斯著名思想家所说:“我从来认为人类只应追随自己的天然领袖即上帝册封的君主,只应追随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从上天本身那里领受使命并有能力实现这一使命的那个人,沿着那条能够使自己真正进步的道路前进。”

  正如马克思评价说:“俄国沙皇把北方征服者的军事统治同拜占庭皇帝后裔的神权专制制度合为一体,从而同时成为他的臣民在地上的主人和在天上的庇护者。”

  当然东西方的因素并不仅仅给沙皇们带来权力,也给俄罗斯的道路还来许多困惑,走东方的道路还是西方的道路,这在俄罗斯的历史上经常引起激烈的争吵,甚至成为俄罗斯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

  正如哲学家别尔嘉耶夫所说:“东方与西方两股世界历史潮流在俄罗斯发生碰撞,俄罗斯处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之中,俄罗斯民族不是纯粹的欧洲民族,也不是纯粹的亚洲民族。在俄罗斯精神中,东方与西方两种因素永远在相互角力。”

  俄罗斯就像这雄视东西的双头鹰,兼有东西方文化的渊源。

  也许正是东西方两股力量塑造了俄罗斯之鹰。

  2、没有护栏的婴儿车

  乌拉尔山是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界碑以东是亚洲,以西是欧洲。亚欧大陆北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是俄罗斯的舞台。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它的历史从16世纪初开始的。

  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在克里姆林宫加冕,成为俄国的第一个沙皇。沙皇俄国迅速向东扩张,越过乌拉尔山,侵入人烟稀少的西伯利亚,国家版图急剧扩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01: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鹰是视野广阔的猛禽,更何况是双头鹰。伊凡四世之后的新兴俄罗斯像鹰一样野心勃勃地注视着欧亚大陆。

  扩张就意味着战争,战争成了俄罗斯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

  公元800 —1237年间俄罗斯每四年击退一次外来进攻。

  在公元1240—1462年间,222 年里俄罗斯共击退了200 多次入侵,达到了每年一次的频率。

  俄罗斯刚赶走强敌就开始大规模扩张,这种过渡十分自然,似乎一瞬间就完成了角色转变。

  蒙古铁骑使俄罗斯感到自己就像“没有护栏的婴儿车”,没有天然的山岳险隘阻挡来自东西方的危胁。

  消除这种天然的不安全感和对外界的不信任感成为俄罗斯历任统治者的战略诉求,在他们看来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途径就是最大限度扩大疆域,把“婴儿车”造就成领土广阔、令人生畏的大帝国。

  索菲娅协助伊凡三世把俄罗斯的土地基本统一起来,紧接着俄罗斯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张,到16世纪中期,领土面积已经扩大到280 万平方公里。

  公元1370—1895年,525 年里俄罗斯有329 年在打仗,也就是说每3 年中有2 年在作战。通过战争俄罗斯得到了高加索和中亚的部分地区。

  仅彼得一世在位的36年,就进行了53次战争,平均半年多就要打一仗。

  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的34年,也是战火连天。她曾经得意地说:我两手空空来到俄罗斯,我现在终于通过我的努力为俄罗斯送上了我的嫁妆,这就是克里米亚和波兰。

  在俄罗斯历史上,不但经常发生战争,而且几乎和每一个邻国都发生过战争,如果说最早是抵抗外来入侵,那么在后来俄罗斯自己也成为入侵者,这是一个好战的民族。

  在帝国扩张中,贵族们获得物质利益,人民获得心理满足。俄国不是一个国家,它本身就是一个世界。获得的领土有无经济价值并不重要,空间本身就已说明俄罗斯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广阔的大地使俄罗斯民族的内心感到安全。

  这也许就是俄罗斯在五百年的时光中不停地向外扩展疆界的心理基础。它直到20世纪初才停止前进的脚步。

  那时它已拥有世界土地的六分之一,东西长达15000公里。当夜晚降临西边的彼得堡时,在东边的海参崴,天已破晓。

  3、我决不认为俄罗斯是最好的地方

  不过在彼得一世接任之前,俄国虽然已经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领土面积世界第一的大国。但这个大国是一个封闭的国家。

  俄国基本上是一个内陆国。周边的北冰洋和太平洋,因为常年严寒和荒无人烟,不适合航海;而通往波罗的海的道路上有瑞典阻挡,通往黑海的道路上有土耳其阻挡。这两个国家隔断了俄国与欧洲的直接联系。还常常侵入俄罗斯,烧杀抢掠。

  在欧洲眼中俄罗斯是一片蛮荒、落后、野蛮,在欧洲舞台没有一个相衬的位置,俄国的声音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提出“我思故我在”这一哲学观点的大哲学家笛卡尔,认为俄罗斯的重要性还不如神圣罗马帝国中最小的日耳曼公国,俄罗斯被置于欧洲视野之外。

  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俄国对于欧洲各国也总是心存疑虑。

  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皇村,这个距离莫斯科七公里的地方,曾经被叫做“德国郊区”。

  17世纪中期,这里是外国人在俄国集中居住的地方。沙皇政府这样做的原因是想尽量减少外国人与本国人的接触。与此同时,几个世纪以来,普通俄国人被禁止直接出国旅行。

  彼得的父亲,老沙皇阿列克塞曾经发布诏令说:“俄国人不得离开自己的国土,因为到了国外,他们将学到其他国家的风俗习惯,染上其他国家人民的思想,这是很可怕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01: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要保持俄罗斯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又不得不依赖一些外国技术人员,甚至一些军队指挥官也由外国雇佣军担任,他们有时甚至在战争关键时刻叛变投降。虽然明知如此,俄国依然离不开他们,因为俄国缺少像样的人才。事实上,俄国没有真正的常备军,没有海军。

  因为宫廷斗争的原因,少年彼得就生活在“德国郊区”的附近,他从那里的外国人口中知道了远方的世界。彼得对欧洲和海洋充满兴趣,他说:“我决不认为俄罗斯是最好的地方,我打算从宫廷侍卫中挑选50个年轻人,到欧洲去看看,到各个国家留学,一切从头学起。”

  彼得之所以认为俄罗斯不是最好的地方,是因为封闭的地理位置和同样封闭的心灵,已经使俄国全面落后于欧洲各国。

  此时,荷兰已经辉煌了近百年,17世纪的荷兰人几乎控制了全世界的海洋贸易,相对宽容自由的环境使国家充满活力;

  英国在17世纪里完成了政治变革,君主立宪制初步建立;牛顿对宇宙的认识带动了一个科学的时代,整个国家处于快速上升的时期;

  法国在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带领下,在17世纪中叶成为欧陆首强;法国的文化艺术高度繁荣,巴黎成为整个欧洲竞相模仿的榜样。

  而此时的俄国东正教会认为西方的科学文化可能腐化俄国社会,大多数俄国人本能上对先进的知识抱有一种排斥和畏惧心理。

  与此时的西欧相比,俄国经济落后,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全国只有几十个手工工场。而且在农奴制控制下,农业的发展水平和效率都很低。

  在这个国家里,95%的人是农奴,极度穷困,每一口饭都得靠辛苦耕耘和上天的恩赐。半数的孩子过不了第一年就会夭折,能活到40岁的人被认为是非常幸运。

  文化也一样落后。连贵族中都有很多人没有受过教育,平民中上过学的就更少了。即使在首都莫斯科,100个人中间识字的也不超过三个。

  城镇非常原始,房屋基本上都是木制的,道路没有怎么修整过,干燥的季节四处尘土飞扬,雨季泥泞难行,冬天常常大雪封门,人们只好在房里用酒精打发时光。

  这一切的落后,大多数人以为世界本该如此,俄罗斯以外的世界对人们来说是不可想象的,甚至可能是魔鬼撒旦诱人堕落的邪恶幻梦。

  后世的人们如此评价当时的俄国:“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彼得大帝前俄罗斯社会和家庭生活方式时,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下列景象:有力量却很软弱,有巨大的财富却很贫穷,有头脑却无思想,有灵气却很蠢笨,无论在习俗和生活条件方面还是在诉讼和判刑方面,都在贬低和侮辱人的尊严,而且是在基督教存在的情况下贬低人的尊严。”

  17世纪末,一位雄心勃勃的沙皇出现了。他将用君主的强权带领俄国向西而行,走上强国之路。不过,在此之前,他先得经受住权力之争的考验。

  俄国沙皇的宝座同其它国家的王位一样,要登上它必须付出血的代价。俄国的皇座也许更为血腥。

  4、这种游戏却成了步入真正事业的起点

  1672年 5月30日清晨,莫斯科圣母升天大教堂的钟声突然响起,随后整个莫斯科数百口大钟发出了悠远的响声。按照传统,人们意识到有一位皇子降生了。

  此时,老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满心欢喜,因为他虽然儿女众多,但女儿个个壮健,儿子们却都身体孱弱,五子只活下来三个,活下来的长子得了败血病,次子眼睛近乎失明,智力低下。而第二个皇后为他新生的这个儿子身体健康,欣喜的老沙皇为他取名彼得。

  彼得的运气不好,刚长到四岁,老沙皇就突然病逝,病弱的长子被大贵族们捧上皇位,但不久也死去。如此一来,围绕着次子伊万和三子彼得形成了相对立的两派,一派以索菲娅公主为首拥立伊万,执掌大权,另一派以皇后为首,却没有多少实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01: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过一系列的血腥争斗,索菲娅公主得到了射击军的支持,兵围皇宫,众多皇后的亲属人头落地,一颗颗头颅被挑到射击军的矛尖上。此情此景让彼得深受刺激,一生都在残暴与恐惧之间彷徨,人们怀疑彼得偶尔发作的歇斯底里就源于此时。

  最后,两位皇子都登上了皇座,而真正的大权却集中在索菲娅公主的手里。彼得与伊万仅仅是装装门面。但此时,彼得已经引起了一些有心人的注意。瑞典大使馆秘书描写过一次接见的情景:

  “在铺着土耳其地毯的接见厅里,在圣像下面的两把银交椅上坐着一对沙皇,他们身穿朝服,上面缀满闪闪发光的贵重宝石。为兄的帽子低得压着眉头,目光低垂,旁若无人,几乎纹丝不动地坐在那里。弟弟双目扫视众人,他面容开朗,容貌俊秀,每当臣下禀告时,他身上便散发出一种青春的活力。”

  为了避祸,彼得的母亲将他带到莫斯科郊外的皇家庄园,希望韬光养晦,静待彼得长成。但不知为什么,彼得的教育被安排的十分简单,老师只教他读书、写信和背诵祈祷书,以至于彼得到死的时候,还是错字连连。但好在彼得本人酷好学习,而且对历史、地理、炮学、造船充满兴趣,亲自做手工,这些手工包括枪支和马刀。

  彼得最钟爱的游戏是打仗,他常常组织皇村里的小孩子们玩打仗游戏,而这种游戏越来越真实,甚至向索菲娅公主申请真的枪支弹药。索菲娅暗暗欢喜,鼓励没什么文化的弟弟沉迷在游戏中,于是不仅同意了彼得的请求,送去了大批枪支弹药,甚至还有大炮和正式的编制。索菲娅没有想到,正是这些看似玩闹的游戏断送了自己的权柄。

  彼得搜罗了一些外国专业军人训练他的童子军,完全按照西方军队的方式训练。在这些与彼得同时成长的孩子中,产生了不少彼得的重臣,比如大元帅缅什科夫。而这支童子军也成为俄国真正意义上的正式军队,远比射击军精锐。

  后来,彼得对这段游戏岁月评论道:“尽管那时我们在科茹霍沃玩战争游戏花了很多气力,脑子里除了游戏什么也没有,但是这种游戏却成了步入真正事业的起点。”

  随着彼得的成长,索菲娅越来越感到威胁。姐弟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频频冲突。最后一次冲突发生在1689年7月,彼得拒绝接见远征归来的射击军,因为其功勋很值得怀疑。而索菲娅借此在射击军中大造舆论。

  8月7日夜间,克里姆林宫里响起一阵警报声,流言四起,射击军拿起了武器。射击军中拥护彼得的一派星夜驰报彼得,结果警报原来是假的,但假警报却推动着俄罗斯历史的车轮向着不可逆转的方向发展。

  被连夜叫起的彼得脑海中闪过了七年前的情景,被捅得千疮百孔的尸体,狂吼乱叫的射击军。在日后的岁月里,彼得骁勇善战,无畏死生,但在那一刻,他只是一个被吓坏的16岁少年,在三个侍卫的帮助下狂奔一夜,到圣三一教堂寻求庇护。

  随后,童子军和射击军中的拥护者纷纷集中到圣三一教堂。这一消息让索菲娅一派大为震惊,她派大主教去劝说。不料,大主教干脆投奔到彼得的旗下。至此,形势为之一变。许多大贵族向彼得效忠,射击军中不断有人投奔彼得。

  看着大势已去,索菲娅不得不到修道院出家。不久,伊万也病逝,彼得独掌大权。

  但在彼得到国外学习的时候,索菲娅于1698年挑动射击军再次起兵叛乱。彼得连夜赶回俄国,不过当他回到莫斯科时,叛乱被忠于他的将军谢英镇压。

  彼得新帐老帐一起算,1000多人被杀,一些已经死去的大贵族尸体被挖出来鞭尸,在索菲娅公主的窗外,挂着射击军的尸体。此时的彼得宛如嗜血的恶魔,甚至亲自充当刽子手砍下射击军的头颅,还逼着大臣们跟着他下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01: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一片血腥之中,彼得建立了绝对的权威。

  此后彼得兴致勃勃地试图在更大领域内尝试他的战争游戏。

  1695年1月,彼得率大军进攻土耳其,试图占领亚速,打开俄国南下的通道。因为没海军,俄军无法从海上包围亚速城,土耳其舰队却可以从海上提供援助,此次远征失利。

  黯然返回莫斯科之后,彼得并不灰心,下令在5个月内建立一支舰队。1696年春,30艘俄国战舰出现在亚速海,俄军水陆并进,围攻亚速夫城,土耳其战败求和,亚速夫落到了俄国人手中。这一胜利,也引起了西方各国的关注。

  但这一胜利距离真正击败土耳其帝国还差得很远,而且他的军队并不能使他满意,抱着联络盟友和建设军队,以及实现少年时代梦想的目的,这位年轻的君主开始了对他本人以及整个俄罗斯意义非凡的远行。

  彼得刻意隐瞒帝王的身份,以普通人的身份来到欧洲,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一切感兴趣的东西。在欧洲的18个月当中,他深刻地感受到俄罗斯与西欧各国的差距。

  留学归来的彼得,迫不及待地要将自己的国家改造成一个同样强盛的、真正的欧洲国家,而不仅仅是在地理上占有欧洲领土的国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01: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刮胡子是大多数俄罗斯成年男子早晨必然要做的事情。

  然而在300多年,俄国人却以保留一部宽阔而密实的大胡子为荣,长胡子是那个时代俄国人自豪的标志,东正教甚至把胡子看作是“上帝赐与的饰物”,把刮胡子视为异端。如果有人像今天一样保持下巴的光洁,会被认为大逆不道。

  1698年,俄国贵族的传统审美观被野蛮地颠覆了。

  当贵族们来到宫廷朝见刚从欧洲归来的彼得一世,穿着西式服装的彼得二话不说,动手剪他们的胡子。俄国元帅、彼得忠实的支持者谢英成了第一个牺牲品,随着古老的美髯悄然落下,同时落下的还有骁勇无畏的大元帅的眼泪。

  贵族们大惊失色,号啕大哭,却不明白沙皇陛下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实原因很简单:在彼得看来,长胡子是俄罗斯落后的象征。

  彼得宣布:剪胡子是全体居民的义务,要想保留胡子就得交重税。官吏和贵族每年要缴60卢布,平民30卢布。

  这大概是世界上最奇怪的税种了,但对俄罗斯而言,新建的海军又将增添几艘战舰。

  之后,彼得又剪短俄国人的传统长袍,推行欧洲的礼仪服饰;宣布废除旧历法,推行通用的公元历法。

  1、彼得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

  彼得的改革就这样开始了。他就像船长一样,引导着俄罗斯这条巨轮破浪前行。这场改革由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发起,所以,彼得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意志。

  这个强硬君主的强硬方式,成为这个国家变革的强大力量。用普希金的话说:彼得的某些诏令“是用鞭子写成的”。结果却正如马克思的评价:“彼得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

  有一次彼得和首都警察局长乘车过河,彼得发现桥梁出了故障,他认为这纯属警察局长疏忽大意所致,于是不由分说给了这位局长一顿好打,以示警告。

  彼得说:“这是要你好好记住,一定要让大街和桥梁畅通无阻,以后你自己要多加巡视。”沙皇在给警察局长上了勤勉奉公的一课后,又挥挥手说:“上车吧,老弟!”

  没错,这就是沙皇推进改革的方式。这场强制性的现代化运动,充满了沙皇的意志。为了排除干扰和反对,他动辄抡起棍棒殴打,强迫大臣执行命令,甚至以他的帝王之尊,有时居然担当刽子手的角色,这也称得上是千古奇闻。

  对彼得的时代的所有俄国人来说,彼得的鞭子简直就像大自然的风花雪月一样常见。他的惩罚措施从小额罚款到没收全部财产,从折磨肉体、流放做苦役,直到处死,应有尽有。

  贩卖俄式长袍和长筒靴子的人,罚做苦役。大麻检验员,如果把次品和石块掺在大麻里,处以死刑。中央机关的官员早退一小时,扣发一周的工资,旷工一天扣全月工资。对于工作不认真的也有各种惩罚措施。如果有人无力交罚款,那么这个倒霉蛋就得在船上做苦役。

  惩罚的手段取决于犯错者的社会地位。对于有地位的人,最怕的是尊严受损,那么彼得的惩罚就是要这些大人先生们丢面子。比如对军官的处罚是剥夺军衔、扣发薪水、褫夺公权。

  而对普通人则是“一般性体罚”和“酷刑”。如鞭抽、打烙印、服苦役以及断指、割耳之类戕害肢体的惩罚。对开小差的士兵处以死刑,对隐藏逃兵,则剥夺其军衔,没收其财产。地主收留逃亡农民者要交现金罚款,而逃亡农民要受体罚。

  彼得试图使改革的鞭子达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惩罚和威胁,二是教育和引导。他想用鞭子让整个国家的人都安于本分,尽职尽责。

  彼得知道改革要付出代价,但他没有想到代价会如此沉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01: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彼得热爱学习,他的太子阿列克谢却不惜以最怯懦的方式逃避父亲考功课,他向手掌开了一枪,却又缺乏自残的勇气,结果只擦伤了皮。阿列克谢在治国水平上,跟学习其他知识一样,毫无成果。并把装病的能耐引申到逃避工作。

  对此,阿列克谢后来自己评论说:“我害怕出兵远征,假装有病,故意吃药,这也是我的一种罪过。”

  彼得一生勤政,而阿列克谢却视工作为畏途,耽于享乐,流连于宴会与嗜酒,大醉之后信口开河,甚至辱骂沙皇,大肆抨击彼得的改革措施。

  因为阿列克谢怠慢公务,给彼得的核心部队送去不合格的新兵,引得彼得大发雷霆。而阿列克谢百般申辩,终于以父子之情打动彼得。彼得回信道:“需知种种一切均于汝有益,吾对汝亦将多方眷顾。”然而,阿列克谢勤快了几天,又故态复萌。

  为了避免彼得催问工作,阿列克谢居然借口健康不佳放弃皇位继承权,其实是以退为进,试探彼得。彼得回信要他在出家当修士与洗心革面做一个真正的帝王之间做出选择。

  阿列克谢选择了前者,因为他的一位谋士告诉他:“僧帽又不是用钉子钉在脑袋上的。”他认为在彼得死后随时可能用僧帽换皇冠。可是这个纨绔子又不愿意忍受修道院的孤寂,于是他叛逃到奥地利。

  亲生骨肉竟然是个叛徒,这也许是彼得一生中最大的失败。

  这种对立不仅仅是一出家庭悲剧,更重要的是两种国家发展战略的对立:

  彼得锐意改革,而阿列克谢却想走回头路。

  父亲正在付诸实现的是一种新战略,而儿子一旦获得政权以后想要实现的则是截然相反的老观念,他要恢复旧制,完全放弃文化、生活方式和行政机构方面的改革。

  阿列克谢的计划如果实现,彼得的种种努力和人民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将付之东流,也正是这种努力和牺牲,才使俄国被欧洲注目。

  俄国到底何去何从:是沿着改革之路一往直前,使俄国有朝一日跻身于欧洲和世界列强之林呢,还是抱残守缺,顺着老路滑向未如的深渊?

  经过战争威胁和一系列复杂的外交活动,太子被带回国。彼得不想自己判决,他请宗教人士和政界来判决。沙皇要求组成一个公正的法庭,根据罪行量刑,而不必顾及阿列克谢的地位。

  据记载,在法庭上,阿列克谢由四名军士押进大厅,他对叛逃供认不讳,说自己不仅想煽动暴乱,而且如果彼得把同党一网打尽的话,他就要血洗俄国。太子声称自己是俄国古老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的维护者,故此民心在自己手中。

  宗教界人士没有明确答复,只提供了《圣经》的摘录,有的段落说忤逆不孝之子,应予处死;有的却又说,基督本着“宽大为怀的精神”,宽恕已经回头的浪子。选择哪种处罚都是合适的,由彼得自己作主。政界则认为应以叛国罪处以死刑。

  但尚未执行,太子就死了,有人说是病死,也有人认为是被秘密处决,为皇家和彼得本人留些颜面。

  我们无从知道彼得的感受。他照常出席各类活动,发布各项命令。

  一年后,另一个儿子夭折了,彼得无法再保持作为大帝的冷峻和强硬,他郁结成病,闭门谢客,三天里粒米滴水不进。

  俄罗斯骨子里的顽强精神拯救了彼得,他很快振奋精神,继续推进改革,继续与瑞典作战,继续想方设法使俄国强盛。

  2、他给了俄罗斯可怕而有益的一击

  挥舞着鞭子的彼得不是一味蛮横,他自己就是尽职尽责、身先士卒的楷模。他向来一身几任,除沙皇外,他还以炮手、船长、团长、造船工匠等身份“为国服务”,并对各种身份的直接上级保持尊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01: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彼得甚至亲自驾驶小船攻击敌军战舰。晋升将军后,他要求人们不要拿他当皇帝,要称他为“海军少将先生”。

  彼得堡早期每年总要着上几场大火。彼得堡的人们常将此时视为欣赏俄国沙皇英雄气概的良机。法国驻俄大使儒埃尔写道:“我多次看见他第一个来到失火地点,雪橇里带上他的消防水泵。他参加全部的灭火工作。由于他的思想异常敏捷,他能立即判断出应采取什么灭火措施。他爬上房顶,哪里最危险就到哪里去。”

  在接见海归人士时,彼得伸出右手说:“你看,老弟,我是沙皇,但我手掌上有老茧,这些都是为了给你们示范,好使我哪怕在垂暮之年,也能看到你们成为我合格的助手和祖国的公仆。”

  彼得的一系列改革行动意味着对传统发起进攻,他剪掉的不仅是胡子和长袍,还剪掉了上千年的落后和不文明,打破了闭塞守旧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为封闭的俄罗斯注入新鲜养分,使之具有开放进取的精神。

  这场以铁腕推行的改革像一次急行军,却卓有成效。

  手工工场迅速发展到240多个,官僚机构效能提高。仰赖进口的铁到1725年已可向国外出口。国库收入由1680年的150万卢布,增加到1725年的900多万卢布,长了6倍。军队实力极大增强,彼得末期,陆军拥有20万人,海军拥有了48艘战舰,军官团中的大部分人已经不是外国军人,而是俄国人。

  如果说移风易俗更多地是为了改变民族的落后意识,经济改革是为了增强国家实力,那么教育领域的改革则是为了提升整个民族的思想水平。

  在教育领域,彼得同样以野蛮的方式倡导文明。

  彼得按照西欧的模式兴办学校,开设数学与海洋学校、炮兵学院、工程学院,并要求每个省设立两所技术学校,西欧的哲学、地理、历史等规范教材被翻译过来。

  20年后,原先连一所现代学校都没有的俄国,已经在42个城市开办了技术学校,有了2000多名学生。

  但这些学校的管理模式是俄罗斯式的,或者说是彼得式的,因为这些学校很像兵营,学生们像新兵,管理军事化,彼得下令由退役的士官手持鞭子守在课堂,鞭打不认真学习的学生。

  对彼得时代的俄国贵族们来说,日子越来越难过了。倒不光是为了剪胡子,还因为彼得给他们规定了两项义务。

  贵族子弟不能再无所事事地待在庄园中过养尊处优的生活了,从15岁起他们就要在军队服役,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同瑞典国王训练有素的军队厮杀,或者面对寒光闪闪的土耳其弯刀。要想当军官,那么就先当士兵吧,沙皇本人也是从士兵干起的。

  1722年,彼得还进一步制订《职官秩序表》,规定无论哪种出身,官至中校即为贵族。

  任人唯才的政策使得一批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包括一些出身贫寒的人。例如曾经在莫斯科街头卖过馅饼的缅什科夫,因为英勇善战、战功赫赫而晋升为陆军元帅和特级公爵。牧猪人雅古任斯基当上了总检查长。

  但是仍有许多贵族千方百计逃避服役,就像逃避另一项义务——学习。

  彼得一世的手段也很高明,他颁布了《长子继承令》,这起到了釜底抽薪的效果。

  彼得一世规定贵族只能把全部不动产传给一个儿子,其余的儿子,不能继承产业,所以也没有生活来源,只能“通过当差、学习、经商去谋生”。彼得禁止没在近卫军中当过列兵的贵族晋升军官,只有在军队中服役满七年或做文职工作满十年,或者经商满十五年的才可以置办地产。否则即便“到死”也不得购置田产。

  面对挖空心思逃避学习的贵族,彼得规定:贵族子弟必须学会数学和一门外语,否则不得结婚,也不得保留贵族身份。对于不认真学习的,甚至判处流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01: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3年5月27日,受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的邀请,全世界45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齐集一堂,庆祝圣彼得堡三百年的生日。

  为了这个庆典,俄罗斯政府早在5年前就开始了准备工作,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先后投入近30亿美元对彼得堡进行了修缮、改造和扩建。

  世界上有300年历史的城市很多。俄罗斯的第一大城市莫斯科已经有858年的历史。但是圣彼得堡有它独特的历史意义:它象征着俄罗斯走向强盛的第一步。

  圣彼得堡是锐意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产物。从它出现的那一刻,就承担着向欧洲学习、与世界交流,并通过欧洲对世界施加影响的重任。

  300年庆典不仅是为了庆祝圣彼得堡三百年的辉煌和坎坷,更是为了寻找俄罗斯的未来和尊严。这不仅是一个纪念日,一场盛宴,更是一种姿态。

  俄罗斯借历史凝聚民心士气的举措告诉世界,他们不仅拥有强大的过去,还要用改革和开放的心态努力创造强大的未来。

  这座在伏尔泰眼中“集欧洲所有城市的精妙于一身”的城市,今天被誉为“北方威尼斯”,

  1、俄国需要的是水域。没有出海口就不能生存。

  在300年前,18世纪初,涅瓦河口并没有现在彼得堡这派繁华的景象、迷人的风光,只是一片荒凉的沼泽,人迹罕至,狼群出没,海水泛滥……

  甚至连这块土地的统治者也不是俄罗斯人,而是北欧强国——瑞典。

  1703年5月27日,一位沙皇经过一场血战终于来到这里,他用刺刀指着脚下充满自信地说:一座城市将在这里诞生。他就是彼得一世。他要在这里实现强国的梦想。

  这片荒凉的沼泽对于俄国人来说,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地方,因为那个时期俄国最需要的,是一个出海口。

  对海的渴望贯穿了彼得一生。他唯一的爱好是到水上去,有时他一整天驾着船追波逐浪,乐此不疲,不管是下雨、下雪,还是刮风。

  有一年,涅瓦河已经结冰,只有皇宫前面还有一块百十多米的地方没有上冻,沙皇就乘一条很小的快艇兴味盎然地来回划着。

  这种异乎寻常的爱好,其内核是一种最深沉的危机感。

  1693年,登基后不久的彼得来到当时俄国仅有的一个港口:白海港口。因为冰冻,这个港口一年里能使用的时间不超过3个月。在这里,彼得见到了这样一幕:

  码头上,俄国的木材、亚麻、皮毛等商品堆积如山,却只能等待着港口解冻的时候外国人来收购。而人数很少的外国商人拼命压价,连成本都赚不回来的俄国商人宁可让货物烂掉也不愿出售。

  这一场景让彼得感触极深。

  彼得认定:“俄国需要的是水域。没有出海口就不能生存。”

  与外界的长期隔绝,会使经济和文化停滞不前,俄罗斯的强盛和光荣只能是幻想中的事,只有开放才能实现国家的强大。

  当然,要开放首先要有一个面向世界的窗口,出海口是海洋时代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对俄罗斯来说,它还意味着走向世界。这种对大海的向往是俄罗斯乃至苏联国家战略决策的重要出发点,虽然俄罗斯始终都不能算是一个海上强国。

  这也正是彼得带着大贵族们在荷兰吃着粗茶淡饭,全神贯注地凿木头、造军舰的原因,俄国太需要出海口了。

  正如马克思对此的经典论述:“在彼得大帝以前,俄罗斯人也并没有表现出有能力征服除白海以外的任何海口,而白海一年有四分之三时间被冰块封冻,不得通航。彼得堡现在所在之处是过去一千年来芬兰人、瑞典人和俄罗斯人纷争的场所。从默麦尔附近的波兰根到托尔尼欧的其余全部海岸,……是后来才被征服的。而且,好象为了证明斯拉夫人的抗海特性,在这全部海岸线中,波罗地海岸没有哪一部分实际上属于俄罗斯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4-12-25 00:43 , Processed in 0.239410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