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18|回复: 5

[中国古代城防技术成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21 23: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根据《卫公兵法辑本·攻守战具》一书记载,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城防技术成就包括军事筑城和守城器械两方面,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同时发展。

  军事筑城技术成就

  城是中国古代都邑周围用土或砖石砌成的防御性墙垣。据说在原始社会末期,聚居于中原嵩山地区的部落领袖鲧(禹的父亲),已经开始构筑最早的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战争的推动,便逐渐形成以都邑为中心、以城墙为主体、以城门和敌楼为重点的点线结合、综合配置的军事筑城体系。由城墙围圈的城郭有正方、长方、圆形和其他不规则几何图形,它们的建筑要受地质、地形、地理位置的制约,因此有平陆筑城、依山筑城、沿海临江筑城等,千姿百态,各有千秋。

  按唐代规定,平陆筑城的城高、城根厚、城顶厚之间的比是四比二比一(见《卫公兵法辑本·攻守战具》)。如城高是六丈,那城根厚是三丈,城顶厚一丈半。按照这一比例构筑的城墙,既坚固耐久,又节省工料。但是在复杂地形上建筑城郭,就要因地制宜了。明立国前二年到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66年到1390年)建成的明初南京城,就是在复杂地形上因地制宜建成的一座在当时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构筑最坚固的大型军事城防,是我国古代军事筑城技术高度发达的标志。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首先,充分利用天然的和历史上形成的地形地物作为筑城的基础。这样做,不但独具形胜,而且节省工料。如利用马鞍山、四望山、卢龙山的“岗垄之脊”而构筑的南京城西北段城墙,在墙外的敌人但见它立于崖壁之上,高耸难攻,而城内的守军却可凭借平缓的护土坡上下往来,进行机动作战。又如建于清凉门(石头城附近)左右侧的城墙,因三国时期孙吴所建石头城的旧址而筑,也具有同样的军事形胜。

  其次,建筑深厚牢固的墙基,使新筑的城墙坚实耐久。如三山门到石城门段的城基,都用大条石砌成,深入地下五米多,还不见底层基石;覆舟山到解放门段城基,深挖到十二米,仍不见铺砌的大条石底层。

  第三,采用巧妙的筑基技术,减轻城墙对地表的重荷,避免城墙塌陷的危险。如在三山门到石城门土质比较松软的地段,在两端建筑坚固的墩基,以后在墩基上交错支架多层大粗木排,把城墙对地表的压力通过木排转移到墩基上。在聚宝门、正阳门东侧和光华门东侧的城基下,都发现了采用这种方式构筑城基的大量圆木。如果遇到在地下埋设水管的地段,那么就在水管上面建筑拱顶,使城墙的重压避开管道,通过拱顶转移到两端的墩基上。1980年,在覆舟山西侧挖掘防空巷道时,就发现了一座横在城墙之内高四米半、宽四米、长二十米的拱顶和墩基建筑。经考察认为,它是为保护武庙闸通往后湖的涵管而建的。

  第四,修建了排水和控水设施,使城内不受旱涝之患。城墙的排水设施在筑城时已一并设计:城顶以砖砌面,外沿置滴水槽,使雨水从顶部流入城根略高于地表的石槽,通过窨井排入河流。聚宝门一带到现在还可见到这种设施。控水设施主要是建于河水入城处的水闸,水闸下接铜铁涵管或砖砌涵洞,启闭闸门便可控制流入城内的水位。在朝阳门南、太平门内偏西的地方,都发现这种设施;在秦淮河流入流出的通济门和三山门,各建有三道闸门。为守御两门,还建有藏兵洞,仅通济门东关头就建有二十二个藏兵洞。

  第五,选择优质的材料,保证筑城的质量。筑基所用的条石,是在南京东部的汤山采制的,一般长达八十到一百一十九厘米,宽七十厘米,厚二十六到三十三厘米。城砖长四十厘米,宽二十厘米,厚十厘米;从已搜集到的实物和刻在上面的铭文可知,它们是由相当于今江苏、江西、安徽、湖北和湖南五省的二十八个府、一百一十八个县、工部下属的一些单位,以及飞熊、豹韬、横海三个卫,组织民工和军士烧制的。砌城的粘合剂,是把江、浙两省所产的一种“蓼草”加水加温成粘液,再配以适量的石灰、细沙,搅拌成混合浆而制成的。据考古部门取样试验,它的承压能力比现在的水泥沙浆稍低,而拉力和渗透力都比水泥沙浆高,因此是一种韧性比较大的粘合剂。

  采用先进技术构筑的南京城郭,再配以厚足的兵力和守城器械,已经形成一个据可守、进可攻的坚固城防体系,达到了古代军事筑城技术的高峰。

  守城器械成就

  守城器械种类很多,它们根据作战的需要配置在坚固城防的各部位,由守城士兵操持,依托城郭,发挥守城作用。按作战用途,它们大致可以分成攻击式、侦听式、抵御式、撞击砸打式、烧灼式、灭火式等六大类。

  攻击式守城器械主要有各种抛石机,它们可以在比较远的距离上抛射巨石,击杀前来攻城的敌军士兵,击毁敌军的攻城器械,阻止敌军接近城墙。

  侦听式守城器械有瓮听、地听等,用法是先在城内要道处挖二丈左右的井状地穴,以后用无缝的陶瓮覆在井口,命耳聪的士兵以耳贴近陶瓮,倾听异常声音。因为如有敌军挖掘地道,便有声音传来,守城士兵听到这种声音,就采取防御和反击措施。

  抵御式守城器械有竹立牌、木立牌、布幔、木幔、皮帘、垂钟板、篾篱笆、皮竹笆、护城遮架等遮挡器械,以遮挡攻城敌军射来的矢石;有加强城门和城垛防御的插板、墙门、槎碑、塞门刀车、木女头和木女墙等。它们能在城门、女墙被敌摧毁时进行应急性的补救,以阻止敌军从突破口冲入城内;还有抵御和托阻敌军云梯的叉杆、抵篙等。

  撞击砸打式守城器械有撞毁敌军云梯和尖头木驴用的撞车和铁撞木,有击砸敌军人马和攻城器械的各种檑木(夜叉檑、砖檑、泥檑、木檑、车脚檑)、奈何木、坠石、狼牙拍等。

  烧灼式守城器械有铁火床、游火铁箱、行炉、猛火油柜、燕尾炬、飞炬、金火罐等。它们或以猛火烈焰,或以烧熔的铁汁,浇灼敌军的士兵和攻城器械。

  灭火式守城器械有水囊、水袋、麻搭、唧筒、油筒等。它们的作用是在敌军焚烧城门、城楼时,用水把火浇灭,不使敌人的火攻得逞。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用途的守城兵器和器械。如钩取敌军士兵和器械的飞钩、铁提钩、绞车,供士兵上下城墙用的吊机、吊车、绳梯,攻击从地道中攻城的风扇车、土色毡帘等。

  除专用于守城的器械外,障碍器材也大多用于守城战。障碍器材是阻止敌人行动和杀伤敌人而用人工制作的各种障碍物,主要用于保障城郭和营垒的安全。明代中期以前的障碍器材多是非爆炸物,如铁蒺藜、拒马、鹿角木、地涩等。明代中期以后,已经大量使用地雷和水雷等爆炸物作为障碍器材,使障碍器材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卫公兵法辑本——攻守战具》

  李靖

  作四轮车,上以绳为脊,生牛皮蒙之,下可藏十人。填隍推之,直抵城下,可以攻掘,金、火、木、石所不能败,谓之 车。 (见《通典》卷一六零)

  以大木为床,下置六轮,上立双牙,牙有检。梯,节长丈二尺;又有四桄,桄相去叁尺;势微曲递,互相检。飞於云间,以窥城中。有上城梯,首冠双辘轳,枕城而上,谓之飞云梯。(见《通典》卷一六零)

  以大木为床,下安四独轮,上建双陛,陛间横检,中立独木竿,首如桔槔状。其竿高下、长短、大小,以城为准。首以窠盛石,大小多少,随竿力所制。人挽其端而投之。其车推转,逐便而用之。亦可埋脚着地,逐便而用。其旋风四脚,亦可随事而用。谓之抛车。(见《通典》卷一六零)

  作轴转车,车上定十二石弩弓,以铁钩绳连,车行轴转,引弩弓持满弦牙上。弩为七冲,中冲大箭一,镞刃长七寸,广五寸,箭杆长叁尺,围五寸,以铁叶为羽。左、右各叁箭,次小於中箭。其牙一发,诸箭齐起,及七百步。所中城垒,无不摧陨,楼橹亦颠坠,谓之车弩。(见《通典》卷一六零)

  以木为脊,长一丈,径一尺五寸。下安六脚。下阔而上尖,高七尺,内可容六人,以湿牛皮蒙之。人蔽其下,舁直抵城下,木、石、铁、火所不能败。则用攻其城。谓之尖头木驴。(见《通典》卷一六零)

  於城外起土为山,乘城而上,古谓之土山,今谓之垒道。用生牛皮作小屋,并四面蒙之。屋中置运土人,以防攻击者。(见《通典》卷一六零)

  齿地为道,行於城下,用攻其城。柱往建柱,积薪於其柱,环而烧之,柱折城摧。(见《通典》卷一六零)

  以八轮车,上树高竿,竿上安辘轳,以绳挽板屋,止竿首以窥城中。板屋方四尺,高五尺,有十二孔,四面列布。车可进退,环城而行,於营中远视。亦谓之巢车,如鸟之巢,即今之板屋也。(见《通典》卷一六零)。

  以板为慢,立桔槔於四轮车上,悬慢逼城堞间,使 捷者蚁附而上,矢石所不能及。谓之木幔。(见《通典》一六零)

  以小瓢盛油冠矢端,射城楼橹板木上,瓢败油散,因烧矢镞内 中,射油散处,火立燃,复以油瓢续之,则楼橹尽焚,谓之火箭。(见《通典》卷一六零)

  磨杏子中空,以艾实之,系雀足上,加火,薄暮群放,飞入城垒中 宿,其积聚庐舍,须臾火发,谓之火杏。(见《通典》卷一六零)

  军行沙碛、咸卤之中,有野马、黄羊踪,寻之有水;鸟鸟所集处有水;地生葭苇、芦 、菰、蒲之处,下有伏泉;地有蚁壤之处,下有伏泉。(见《通典》卷一五七)

  渴鸟隔山取水。以大竹筒去节,雄雌相接,勿令漏泄,以麻漆封里。推过山外,就水置筒,入水五尺,即於筒尾取松桦乾草当筒放火,火气潜通水所,即应而上。(见《通典》卷一五七)

  逾越山阻,以□系竿头,引挂高处,碍固胜人,便即令上。又增□,次引入。又加大□,续更汲上,则束马悬车,可以立办。(见《通典》卷一五七)(□=桓以糸易木)

  城之不可守者,大而人少,小而众多;粮寡而柴水不供;垒薄而攻具不足;土疏地下,灌溉可汛,邑阙人疲,修缉未就。凡若此类,速徒之。

  垒高土厚,城坚沟深,粮实众多,地形阻险,所谓无守而无不守也。故曰:“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以上见《通典》卷一五二)

  凡 城,下阔与高倍,上阔与下倍。城高五丈,下阔二丈五,上阔一丈二尺五寸,高下阔狭,以此为准。料功:上阔下加阔,得叁丈七尺五寸;半之,一丈八尺七寸五分;以高五丈乘之,一尺之城,积数得九十叁丈七尺五寸。每一功,日筑土二尺,计功约四十七。一步五尺之城,计役二百叁十五人。一百步,计功二万叁千五百人。叁百步,计功七万五百人。率一里,则十里可知。其出土负篑,并计之夫功之内。(见《通典》卷一五二)

  凡敌欲攻,即去城外五百步内,井、树、 屋,并填除之。井有填不及者,投 毒之。木、石、砖、瓦、茭当,百物皆收之,入不尽者,并焚除之。其什物、五谷、糗备、鱼 、盐、布、帛、医 、工巧之具、锻治、桔槔、茅荻、芦苇、灰沙、铁、炭、松、桦、艾蒿、脂、麻、皮、毛、荆棘、筚 、釜、镬、盆、瓮、垒石、木、锹、斧、锥、齿、刀、锯、长斧、长刀、长锥、长镰、长梯、短梯、大钩、连锁、连枷、连棒、白棒,芦竹为,插以松桦,城上城下,咸先蓄积。缘人间所要公私事物,一切修缉,抛石大小随事,木长五尺,径一尺,厚小至六七寸。

  城外四面壕内,去城十步,更立小隔城,厚六尺,高五尺,仍立女 。城门悬板木为重门。城门扇及堠楼,以泥涂厚备火。城门先造连拒马枪,壮锐,以[金巢]连之。城内面别穿井四所,置水车。大瓮二十口,灶十所却敌。上建堠楼,以板跳出为橹,与四外烽戍、暨夜瞻视。

  城濠面阔二丈,深一丈,底阔一丈,以面阔加底积数大半之,得数一丈五尺。以深一丈乘之,齿濠一尺,得数一十五丈。每一人功,日出土叁丈,计功五人。一步五尺,计功二十五人,十步计功二百五十人,百步计功二千五百人,一里计功七千五百人。以此为率,则百里可知。(见《通典》卷一五二)

  弩台高下与城等,去城百步,每台相去亦如之。下阔四丈,高五丈,上阔二丈。上建女 ,台内通暗道,安屈膝梯,人上便卷收。中设毛幕。置弩手五人,备干粮水火。(见《通典》卷一五二)

  城上一步一甲卒,十步加五人,以备杂供之要。五步有伍长,十步有什长。五十步、百步皆有将长、文武相兼,量材受任而统领精锐、骁勇、简募,或十队、二十队、叁十队。大将、副将各领队巡城,晓喻激励赴救。

  城上立四队,别立四表,以为候视。若敌欲攻之处,则去城五、六十步,即举一表;撞、梯逼城,举二表;敌若登梯,举叁表;欲攀女 ,与四表。夜即举火如表。

  城上四队之间,各置八旗。若须木檩极板,举苍旗;须灰炭 铁,举赤旗;须擂木樵苇,举黄旗;须沙石砖瓦,举白旗;须水汤不 ,举黑旗;须战士锐卒,举熊虎旗;须戈戟、弓矢、刀剑,举 旗;须皮毛麻 ,锹 斧齿,举双兔旗。城上举旗,主当之官随色而供。城内老小丁女,除营食之外,皆令应役城上;分为八队,使识文者点检常旗备拟物,为分部城内(见《通典》卷一五二)

  对敌营,自齿城内为暗门。多少临事。令厚五、六寸勿穿。或於中夜,或於敌初来,营列未定,精骑从突门 出,击其无备,袭其不意。(见《通典》卷一五二)

  城门先自齿扇为数十孔,出强弩射之,长矛刺之,则敌不得近,门栈以泥厚涂之,备火。柴草之类贮积,泥厚涂之,防火箭、飞火。

  齿门,为敌所逼门,先自齿门扇为数十孔,出强弩射之,长矛刺之,则敌不得近门。涂栈,以泥涂门木栈,厚可五寸以备火。(以上见《通典》卷一五二)

  转关桥,一梁端着横检括。拔去其检,桥转关,人马不得过度,皆倾水中。(见《通典》卷一五二)

  筚 戟格,於女 上跳出,椽出 叁尺。着横检,椽安[金害],以荆柳编为之,长一丈,阔五尺,悬安椽端,用遮矢石。(见《通典》卷一五二)

  布幔,复布为之。以弱竿悬挂於士 ,八尺,折抛石之势,则矢石不能 。(见《通典》卷一五二)

  木弩,以黄连、桑、柘为之。弓长一丈二尺,径七寸,两 叁寸。绞车张之,大矢自副。一发声如雷吼,败队之卒。(见《通典》卷一五二)

  燕尾炬,缚芾草为之,尾分为两岐,如燕尾状。以油 灌之,加火,从城坠下,使跨骑木驴而烧之。(见《通典》卷一五九)

  松明,以铁锁缒下,巡城点照,恐敌人夜中乘城而上,夜中城外每叁十步,悬大镫於城半腹。置警犬於城上,吠之处,即须加备。

  脂油炬,於城中四衢、要路,门户晨夜不得绝明,用备非常。(以上见《通典》卷一五二)

  行炉,融铁汁炉,舁行以洒敌人。游火,铁筐盛火加脂 ,锁悬缒下,绕穴中腔城人。(见《通典》卷一五二)

  灰、麸、糠、[米比],因风於城上掷之,以 敌目,因以铁汁洒之。连挺,如打禾连枷状,用打女 外上城敌人。钗竿,如枪刀,为两岐,叉用飞梯及人。钩竿,如枪,两旁有曲刃,可以钩物。油囊盛水,於城上掷安火车中,囊败火灭。(见《通典》卷一五二)

  天井,敌攻城为地道来返,自於地道上直下,穿井以邀之;积薪安井中,加火熏之,敌自焦灼。(见《通典》卷一五二)

  地听,於城内八方穿井,各深二丈,以新 用薄皮裹口如鼓,使聪耳者於井中,托而听,则去城五百步内,悉知之。审知穴处,助齿迎之,与外相遇,即就以乾艾一石,烧令烟出,以板於外密覆穴口,勿令烟泄,仍用[备以革易人]袋鼓之。又先为桔槔悬铁锁,长叁丈以上,束柴芾焦草而燃之,坠於城外所穴之孔,以烟熏之,敌立死。(见《通典》卷一五二)

  地听,於城内八方穿齿井,各深二丈。令头覆戴新瓮於井中坐听,则城外百步之内,有孔城地道者,并声闻瓮中,而辨之方所近远矣。(见《通典》卷一五二)

  城上八队之间,安转关小抛二,机关大抛一,云梯撞抛等。其间,先从城身用木出跳为重女 ,高於上女 五寸以上,以板覆其上,随事缓急而关闭之。敌若以大石击 楼,石下之处,出跳空中,悬生皮、毛、毯等袋,以乘其石。(见《通典》卷一五二)

  城内人家,咸令置水防火,先约失火者斩。火发之处,多恐奸人放火,但令便近主当八部官人,领老小丁女救之。火起所部,急白大将,大将领亲信人、左右救火。城中有卒及杂人,城上不得辄离职掌,乱街巷者斩。敌若推轮排来攻,先以抛石打,手抛既众,所中必多,来者被伤,力不齐矣。(见《通典》卷一五二)

  凡攻城之兵,御捍矢石,头载蝥帽,仰视不便;袍甲厚重,进退又难;前既不得上城,退则其帅逼迫,人众烦闹。我作转关女 ,腾出城外,以辘轳坠铁索,索头安铁鸱,当聚闹之处,掷下拨人。(见《通典》卷一五二)

  敌若兵众气盛,将卒有疑,即回易左右前後,或替一日再动,或数夜不移,审察安危,随时变改。飞书檄必诱我入,速封驰送大将。每夜巡城,皆改易契令。信人持伪契,巡行所由,不觉罚之,觉则送使。有外往来,有司押领。上使辄不得问其事由,外人辄不得与语。(见《通典》卷一五二)

  敌若纵火焚楼堞,以粗竹长一丈,锼去节,以生薄皮合缝为袋,贮水叁、四石,将筒纳放袋内,急缚如溅筒,令壮士叁、五人,撮水口,急蹙之救火。每门常贮两具。如无竹,以木合筒,漆之而用,并小溅筒二十具兼助之。门内常以瓮贮水添用。(见《通典》卷一五二)

  敌若推[车童]车,我作粗铁环,并屈桑木为之,用索相连。撞头适到,速以环串撞头,於其旁便处,分令壮士牵之翻倒,弓弩两射,自然败走。(见《通典》卷一五二)

  敌若木驴攻城,用铁蒺藜下而敦之。其法以熟铁阔径尺,长一尺二寸,四条纵横布为蒺藜形,熔生铁灌其中央,重五十斤,上安其鼻,连锁掷下敦讫,以辘轳 上。若木驴上有牛皮并泥,敦着即举。速放火炬,灌油烧火。(见《通典》卷一五二)

  凡敌攻城,多背旺相,起土为台。我於城内薄筑,长高於敌台一丈以上,即自然制被,无所施力。又於城上以木为棚,容兵一队,作长柄铁钩、陌刀、锥、斧,随要便以为之备。若敌攀女 踊身,待其身出,十钩齐搭掣入城中,斧刀助之。(见《通典》卷一五二)

  城若卑地下,敌人壅水灌城,速筑 壅诸门及陷穴处,更於城内促围匝。视水高中而阔,别筑 , 外取土,高一丈以上,城立後,於 内取土而簿筑之。精兵备城,不得杂役。如有泄水之处,即十步为一井,井内潜通引泄漏。城中速造船一、二十只,简募解舟楫者,载以弓弩锹镬,每船载叁十人,自暗门衔枚而出,潜往听营,决彼堤堰。觉即急走,城上鼓噪,急出兵助之。(见《通典》卷一五二)

  敌有骁勇冲门入来,门内多穿坑[上穴下井],又於重 内,卒出其不意,敌必旁走,自入[上穴下井]中。城门外简择健卒,贮备器具,看敌懈怠即关门,骁勇齐击。乘驰逐北,不得过二百步,缓急城上应接易为。(见《通典》卷一五二)

  敌攻日久,众巧俱施,蚁附绿城,不惜士众,野无所得,粮路又绝,兵众离心,将帅懈倦,必精兵拥守,防我城门。我当乘间骁雄四出,与城上人应期,内外齐攻,专精与疲怠者尤绝。必须审察,贼多伪谋。其所穴之孔,於城内深门为坑,坑上安转关板桥,若敌人来,得叁、五十人後,启发机关,自然先毙。(见《通典》卷一五二)

  铁菱,状如铁蒺藜,要路水中置之,以刺人马。(见《通典》卷一五二)

  陷马坑,长五尺,阔一尺,深叁尺。坑中埋鹿角枪、竹签,其坑似“亚”字相连,状如钩锁,以草及细尘覆其上,军城、营垒、要路皆设之。(见《通典》卷一五二)

  拒马枪,以木径二尺,长短随事,十字齿孔,纵横安检,长一丈,锐其端。可以塞城中门巷、要路,人马不得奔驰。(见《通典》卷一五二)

  木栅,为敌所逼,不及筑城垒,或因山河险势,多石少土,不任板堞,乃建立木为之,方圆高下随事。深埋木根,重复弥缝。其阙内重。短为阁道。外柱木重之,出四尺为女,皆泥涂之。内七尺又立阁道,内柱上布板木为栈,立栏杆,於栅上悬门。壅 、濠堑、拒马守,一如城垒法。(见《通典》卷一五二)

  水槽,长二尺四寸,两头及中间齿为叁池;池横阔一寸八,纵阔一寸,深一寸叁分;池间相去一尺五分;中间有通水渠,阔二分,深一寸叁分叁。池各置浮木,木阔狭微小於池,筐厚叁分,上建立齿,高八分,阔一寸七分。厚一分。槽下为转关,脚高下与眼等。以水注之,叁池浮木齐起。眇目视之,叁齿齐平,则为高下准。或十步,或一里,乃至数十里,目力所及,置照板、度竿,亦以白绳计其尺寸,则高下、丈、尺、分、寸可知,谓之水平。

  照板,形如方扇,长四尺,下二尺黑,上二尺白;面阔叁尺,柄长一丈,大可握。

  度竿,长二丈,刻作二百寸,二千分。每寸内小刻其分。随召远近高下立竿,以照板映之,眇目视叁浮木齿及照板,以度竿上尺寸为高下,递而往视,尺寸相乘,则山岗沟涧水源,下高深浅,以分寸而度。(均见《通典》卷一六零)

  水战之具,其船阔狭长短,随用大小。胜人多少,皆以米为率,一人重米二石。其楫、棹、篙、橹、帆、席、[桓以糸易木]、索、沈石、调度、与常船不殊。(见《通典》卷一六零)

  楼船,船上建楼叁重,列女 战格,树幡开弩窗、矛穴,置抛车、垒石、铁汁,状如城垒,忽愚暴风,人力不能制,此亦非便於事。然为水军,不可不设,以成形势。

  蒙冲,以生牛皮蒙船覆背,两厢开掣棹孔,前後左右有弩窗、矛穴,敌不得近,石矢不能败。此不用大船,务於疾速,乘人之不及,非战之船也。(见《通典》卷一六零)

  斗舰,船上设女 ,可高叁尺, 下开掣棹孔。船内五尺,又建棚,与女 齐,棚上又建女 ,重列战敌。上无覆背,前後左右树牙旗、幡帜、金鼓。此战船也。(见《通典》卷一六零)

  走舸,舷上立女 ,置棹夫多、战卒少,皆选勇力精锐者。往返如飞鸥,乘人之不及。金鼓旗帜列之於上。此战船也。(见《通典》卷一六零)

  游艇,无女 ,舷上置桨床,左右随大小长短,四尺一床。计会进止,回军转阵,其疾如风。虞侯居之,非战船也。(见《通典》卷一六零)

  海鹘,头低尾高,前大後小,如鹘之状。舷下左右置浮板,形如鹘技翼,以助其船,虽风涛涨天,免有倾侧。覆背上,左右张生牛皮为城,牙旗金鼓如常法。此江海之中战船也。(见《通典》卷一六零)

  军行遇大小,河渠沟涧,无津梁舟筏,以木罂渡。用木缚罂,受二石,力胜一人。罂间阔五寸,底以绳勾联,编枪於其上,形长而方,前置拔头後置稍,左右置棹。又用枪筏:枪十根为一束,一束一人,四千一百六十六根,即成一筏,皆去 刊,以束为鱼鳞次,横检而缚之。可渡四百一十六人。以此为卒,用少用济。(见《通典》卷一六零)

  又用蒲筏,以蒲九尺,围填倒成束十道,缚以束枪为筏。量长短多少,无蒲亦用苇筏,量大小以济人。(见《通典》卷一六零)

  又用挟□,以善游者系小绳先浮渡水,次引大□。於两岸立大橛,急定□,使人挟□浮渡。大军,可为数十道。(见《通典》卷一六零)(□=桓以糸易木)

  -------《通典》〔唐〕杜佑撰
发表于 2007-4-22 11:5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咱们中国的城防确实比较壮观 像西方根本不可能出现把一个城市都包起来的城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tq05jk89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7-5-27 09:4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9 12:47: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历史我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0 15: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太有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2 10:3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就像游戏截图,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5-1-23 13:46 , Processed in 0.301837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