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05|回复: 2

“变”与“不变”——关于第六代导演的一点点想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12 12: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早的第六代作品,被认为是1990年由张元导演的电影《妈妈》(西安电影制片厂),到现在已有17年的历史。从一开始,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就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贾樟柯和王超的电影偏纪实风格,将镜头对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所不同的是,贾樟柯的影片,如《小武》《站台》《任逍遥》,总是透露出些许压抑的激情。虽然主人公生活窘迫,过着百无聊赖的日子,但是他们的思想是活跃的,某些时候他们会迸发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如《站台》中女主角跳舞的一段。而王超的影片,总是透露出强烈的压抑感。主人公被困苦的生活所压迫,在磨难之前,他们选择了接受眼前的生活,表现出一种默许,所谓“哀默大于心死”。王小帅的影片总是透露出一份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十七岁的单车》是对青春的反思,《青红》是对历史事件“支援三线建设”的控诉,最新的作品《左右》以“离婚夫妻能否为了孩子再爱一夜”为核心,讲述两对关系交叉的夫妻为拯救白血病孩子,面临背叛婚姻或放弃生命的两难选择。“——而这其实是对当代人道德、伦理观念的探讨。王小帅的影片属于“引人发思型”,他总是试图用影片去唤起观众的沉思和探讨,并且是通过一种冷静平和的方式。在他的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是故事,而不是观点。此外,像管虎的《头发乱了》,娄烨的《苏州河》都明显有后现代电影的气质和手法。第六代导演中比较特殊的是张元和张扬,张元是第六代中名气比较大的一位,他的电影总是界乎于主流与非主流之间,有时主流,如《过年回家》《绿茶》,有时又非主流,如《东宫西宫》《北京杂种》。而这种方式,也使得他成为第六代导演中最“吃得开”的导演,既在国际上获得声誉,又能在国内主流界和非主流界都占有一席之地。还有张扬,他的《爱情麻辣烫》是我最早接触的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小学看到的,当然那时候不懂什么叫第六代,不懂什么叫爱情,但是在一个孩子的眼中,这电影起码很好玩,很好看,可以看得下去。张扬的电影是偏商业化的,但又带着点文艺电影的小资气质。鉴于对其余第六代导演不甚了解,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我在网上查阅第六代导演的相关资料时,得到这样一条消息“王超受法国片商力捧,《可以重来》空前商业。据了解《可以重来》将是王超在进行了多年艺术电影探索之后的重要转型,为此他力邀李安搭档、台湾著名摄影师林良忠担任摄影,还邀请台湾当红女星林熙蕾、内地明星郭晓冬以及台湾黄立行、朱孝天等偶像明星加盟,以强大阵容讲述了一个迷失了爱的都市人的故事。王超透露新片的一个目标是冲击明年的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摘自——新浪)。王超是第六代导演中身世比较坎坷的一位,高中毕业后做了10年的工人,27岁来到北京,成为“北漂一族”,36岁才独立执导了第一部影片《安阳婴儿》。之后又拍了《日日夜夜》和《江城夏日》。如上文所提到的,这三部影片都是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客观记录,记录着透露着压抑和绝望的生活。此外这三部影片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三部影片在国外都得了大奖,在国内却票房惨淡或者是根本就没上映。当然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王超一个人身上,几乎每个第六代导演都曾经或者正在遭遇着这种情况。张元在《我的摄影机不撒谎》一书中曾经说过,“一个导演经常遇到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钱的问题,一个是审查的问题。”没有钱,拍不了电影;过不了审查,电影没法发行和上映。电影所要面对的毕竟是广大的观众,电影没有人看或者没有人看到,毕竟不是每个导演所想要的结果。而只有当电影和广大观众有了直接的交流和对话时,电影才有意义。在中国现有的环境下,商业电影是大众的,艺术电影毕竟是小众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第六代导演就分为了几派,一派如贾樟柯、王小帅,他们不求变,继续以不变的艺术风格坚持自己的艺术创作;一派如王超,力求变,他们从地下走向地上,摸索着前进;再有就是像张元和张扬,坚持自己既主流有非主流的风格,继续拍下去。这样看来,贾樟柯、王小帅已经基本放弃国内市场,而把重心放在海外市场以及各大电影节;王超则要等新片上映后才能知道变得结果如何;像张扬和张元这样偏商业的导演,才是更为得利的,张元去年的《看上去很美》在票房和艺术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既得了声誉又赚了钱。
     在我看来,中国内地电影现有的大环境是不成熟的,商业电影取得了不错的票房,但往往因为利益熏心或急于求成而显得的粗制滥造或空洞乏味,艺术电影虽然不乏忠实的追随者和愈发壮大的观众群,却因为电影市场院线和发行的问题,始终只能是小众茶余饭后谈论的事情。而欧美国家的电影市场在院线和发行方面都非常成熟,既能满足大众对商业电影的需求,艺术电影又有相映的院线和电影节可放映。所谓“百花齐放”是需要肥沃的土地和细心的栽培才可以达到的。因此,就国内的电影来说,营造出一个健康和完善的影片发行和放映制度才是首要的,而这不仅仅是广电总局的事情,更需要全体电影人的努力,不变和视而不见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坚持和追求自我的风格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只有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才能实现,中国电影也才能打造出一片百花齐放的景观。

[ 本帖最后由 yjy4102 于 2007-10-12 22:12 编辑 ]
发表于 2007-10-13 10: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第六代的导演不是很熟悉,只认识王小帅一个,但是比较喜欢他的电影,看完后总能让我反思一些东西,很有深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5 18: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关键环节在于电影环境~~~
国内的电影环境的种种情况让人唏嘘~~~
导演素质问题也是值得关心的~~
当然,投资方对于电影制作环节的过多干涉使得大多电影以商业为主要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4-11-24 00:05 , Processed in 0.284889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