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96|回复: 9

要么忍受,要么享受:极端电影20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14 21:5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为什么要看电影?塔尔科夫斯基说得好:“人们为了找寻失去的时间而走进电影院……同时,电影也可以把观看者的个人时间与无限远处的其他人的时间联系起来。”这句话事实上已经言简意赅的点出了电影的本质:一种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电影会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作限制:镜头语言、蒙太奇技法、声音处理、叙事逻辑,大到整部影片的布局谋片,小到一个镜头内部的画面构成,都要遵循特定的电影语言的规则。这就是因为电影作为沟通工具的属性使然,因为只有遵循这些规则,观众才能接受、理解电影人制作出来的电影,电影从创意制作到发行放映的整个链条才能得以贯通,因此,世界上绝大多数电影人在他们绝大多数的电影创作中都小心翼翼的遵循着那些几乎无处不在的既定规则,以防止自己的电影拍出来出现无人问津的尴尬场面。       但是,艺术家们的血管里总是流淌着不安分的血液,永远不要低估电影人挑战规则的愿望和勇气,一百多年来,总有一批电影人试图行走在从形式到内容的边缘,挑战观众们的观影极限,对这一类型的电影,姑且以“极端电影”称呼之。当然,放眼世界影坛,极端电影的数量也不在少数,在这里,我们只是选取了一些有典型代表性和广泛影响力的影片,给朋友们作一些简单的描述。

片名:夺魂索 Rope
出品地:美国
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Alfred Hitchcock
年份:1948
      商业电影看得多了,在观众心中都形成了公式:紧张气氛=快速剪切。一旦有恐怖惊悚的场景,那大家都期待着眼花缭乱的镜头转换,要不然就是冷不丁冒出来吓唬你一下子,缺了这两招,现在的导演几乎都不会拍惊悚片了。但惊悚片大师希区柯克告诉我们:长镜头同样可以营造收夺人心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紧张氛围,如果你调控得当,甚至比那些所谓的蒙太奇技法更加效果显著。而这一切答案,就都写在《夺魂索》里。这部作品是希区柯克的独立制作,也是大师的第一部彩色电影。但色彩的出现并没有让大师醉心于花哨的镜头技巧,反而一反常态的玩起了长镜头。通常来说,长镜头都是那些沉闷的所谓艺术电影的钟爱,跟一部商业惊悚片是在很难让人联系起来。但希区柯克就是这么厉害,从头到尾,在观众看来,《夺魂索》只出现了一个完整的镜头。当然,在剪辑上是有镜头的切分,但希区柯克采用了演员身体逐渐占满整个画面然后拉开等小技巧,使得镜头间的衔接在银幕上呈现了天衣无缝的效果。而这种手法的运用与影片的故事也是配合得相得益彰,影片讲述了两个年轻人杀人藏尸的故事,而剧中那一段他们把尸体藏在宴会桌下的箱子里,并且面不改色的大宴宾客的场景,更是全片的高潮所在。在希区柯克操控下的镜头自由的游走在桌上桌下,细微的捕捉着当事人脸色的变化,绵长的镜头感更突出了那种让人窒息的紧张气氛,时至今日,这种惊悚片中成功的极端长镜头使用,还只在《夺魂索》中有过这一例,既是前无古人,亦是后无来者。

片名:俄罗斯方舟 Russian Ark
出品地:俄罗斯
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Alexander Sokurov
年份:2002

看《俄罗斯方舟》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痛快感觉,整整96分钟,摄影机带着你在位于圣彼得堡的隐士庐(Hermitage)博物馆里逡巡,全馆33个展厅,一个不落,加起来一共走了两公里以上的路程。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灵魂出壳的电影制作人,他莫名其妙的来到了隐士庐博物馆,同样莫名其妙的遇到了一位十九世纪的法国外交官,只有这位外交官能看见他。于是乎,两人结伴同行,一起开始了一次奇妙的博物馆之旅。博物馆藏品众多,涵盖了将近400年的俄国历史,而当两人看到与某段历史有关的文物时,这段历史就会被重演。例如,两人目睹了彼得大帝责打自己意欲篡权的儿子,看见了与情人优惠的叶卡捷琳娜二世,经受了二战时德国军队对博物馆的猛攻,也耳闻了三位馆长对前苏联时期政府管制的抱怨。总之,看这部电影就是一次对俄罗斯历史学习的绝佳历程,一趟隐士庐博物馆转下来,你不得不佩服俄罗斯电影人的良苦用心:即使是国力衰落,但对自己民族深厚的历史积淀仍然是念念不忘,在现世找不到的精神寄托,就去历史中找寻。值得一提的是,导演索科洛夫并没有因为极端长镜头的使用而简化场景调度,本片一共动用了2000名演员,甚至有三个交响乐团的现场演出,动辄是音乐会、宫廷舞会的大场景,我真是怀疑索科洛夫怎么把这些镜头给调度过来的,时间这么长,场面又这么复杂,而且一会儿历史一会儿现实的天马行空,哪里出一点纰漏岂不是整部影片都得重来?不得不佩服索科洛夫,每一个镜头都安排得如此井井有条。而且他聪明的采用了主观视角的拍摄方式,并且那位法国外交官始终像向导一样在前面引导着摄像机,两相结合,就使得镜头的前后变化有了很强的逻辑性,从而有效的减轻了观众的理解难度。我想,如果把《俄罗斯方舟》成为二十一世纪初最伟大的一次影像实验,应当不会有人表示异议,不然,你自己去隐士庐博物馆里转一圈试试看。

片名:空房间 3 Iron
出品地:韩国
导演:金基德 Kim Ki-duk
年份:2004

泰石是一个无所事事的青年,他每天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发传单,他把传单塞入钥匙孔中,如果过了几天这个传单还没有被人拿掉,泰石就会撬开锁进去小住一段时间,在那里做饭洗澡,作为交换,他会把房子里破损的电器修理好,替人家把脏衣服洗干净。一天,泰石在一所空房间里看到了一位浑身青肿的女人。这个名叫善花的女人由于丈夫的偏执和近乎变态的占有欲,已经被折磨得奄奄一息。出于对善花德同情,泰石打伤了善花的丈夫,和善花共同开始了送传单的快乐生涯,可惜好景不长,泰石被投进了监狱,善花被迫又回到了她丈夫身边。在狱中的泰石苦练“隐身功”,出狱后又来到善花家,与善花及其丈夫一起过着一种奇特的三角生活……以上就是《空房间》的故事内容,据说灵感来自导演金基德看到邻居家的钥匙孔里塞着传单,他觉得一直没人来取传单的房子一定没人住,于是构思出了这个故事。影片把金基德简约、情感囿于内心不外露的表达方式发挥到了极致,本片的对白少得可怜,男主角从头到尾一言不发,女主角在全片中也只是有“啊”、“我爱你”和“吃饭了”三句对白,在当下的电影环境中,采取如此少对白的处理方法,无疑是一次极大的冒险。在这个快餐文化泛滥的时代,既没有动作又没有对白的影片99%的可能是被观众“用脚投票”,最终沦为廉价的DVD制品和少数文艺青年的自娱自乐,但金基德成功了,本片不仅为他带来了一只小金狮,也在电影市场上取得了不俗的票房。而本片的英文译名《3 Iron》是一种高尔夫球杆的名字,在片中泰石正是拿着这种球杆打伤了对善花施暴的丈夫,同时,3 Iron也是一种较少人使用的高尔夫球球杆,因其较一般球杆长,导致打击时的倾斜度相对较低,难以瞄准入洞。金基德对此做了很有趣的解释,他说很多人买了三号球杆,却只知道放在名贵的高尔夫球皮革袋里而从不被选用,那种孤独感就好像哪些被遗弃的人或被空置的房子一样。

片名:懦夫跪下 Cowards Bend The Knee
出品地:加拿大
导演:盖·马丁 Guy Maddin
年份:2003

看《懦夫跪下》的过程简直是一次惨不忍睹的历程:昏暗模糊的黑白影像,用晃动的没有对准焦距的镜头拍摄的场景,既没有对白也没有现场音效的声音,剧中人的对话都是用字幕作为单帧画面跟在有对白画面的后面,一切都像极了电影刚诞生时默片的样子,这导致我一度认为我看到了一部七十年前的电影,但仔细看看影片说明,竟然是拍摄于2003年,而且影片中出现了许多娴熟的特写与摇臂镜头,剧中人物的化妆也没有出现脸上涂满白粉的高光,而这两者足以证明这确实是今人有意模仿前人的“伪作”。说实话,本片可能是在形式上走得最极端的影片之一,导演对技术的蔑视和解构显而易见,我不是很能理解导演的这种做法,在我看来,精心摄制的镜头和与画面相配合的声音应当是电影最起码的要求,在电影技术已经充分发展的今天,有意的反技术而为之这一行为本身毫无意义,不过本片讲述的是上个世纪30年代的故事,使用这种“返祖”的电影手法倒是与影片的时代背景相吻合,给人以那个时代的纪录片的错觉。而影片讲述了一个冰球手暗恋一位亚裔美女,那位美女则思念着自己的父亲,最后当她发现父亲的手移植到了冰球手的身上,她开始发疯的迷恋那只已变成蓝色的手——当然,黑白胶片不能表现颜色,这些都是通过字幕来说明的。

片名:兰陵王
出品地:中国
导演:胡雪桦
年份:1995


《兰陵王》是一次艺术题材作为商业电影的尝试,虽然这次成功不是那么成功,但其原因不应该完全归咎于影片本身,谁都知道,那个时代的中国电影大环境实在是差强人意。《兰陵王》的故事本身来自于一部舞台剧,讲述的是远古时期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原始部落的故事,部落的女首领有个年轻英俊的儿子叫兰陵,姑娘们都喜欢他,而部落附近的黑鹰族人凶悍毒辣,经过一次惨烈的战争,黑鹰族人征服了兰陵的部落,为了保住男人的性命,部落的女子都献出了自己的贞操。经过这场羞辱,兰陵羞愤难当,他戴上面具,变成了人见人怕的杀人魔王,虽然黑鹰族被他消灭,但本部落人也被他肆意的蹂躏,最后,还是母亲用自己的鲜血唤醒了儿子的良心。故事是很商业化的善恶决斗的故事,人物的处理也有我国北宋时名将狄青的影子,但由于脱胎自舞台剧,影片人物动作的舞蹈味很浓,特别是扮演兰陵王母亲的杨丽萍,她的几场戏给全片打上了深刻的舞台剧的烙印。本剧也是百老汇的金牌剧目之一,片中兰陵王的扮演者正是百老汇同名舞台剧主角的扮演者洛伦佐·卡伦德,洋演员的加入也给这部讲中国历史的影片带来了异域风情,而影片最独特之处还是其中的对白:如果不看字幕的话,全世界没有人听得懂剧中人说的话。因为剧中人所用的语言是导演胡雪桦创造出来的“部落语言”,在现实生活乃至历史中都不曾存在过,所以,每次排戏前,演员都要酝酿好一段时间,以保证叽哩哇啦的毫无意义的“语言”既流畅又不会影像他们的表演。这种极端的语言处理方式,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绝了。

片名:蓝色 Blue
出品地:英国
导演:德雷克·贾曼 Derek Jarman
年份:1993

如果你不了解这部影片的背景,那你一定会在影片开演不久就起身离去。5分钟,10分钟,到15分钟还没走,那你一定是导演请来的托了。很简单,没人能忍受这么一部所谓的电影——画面上只有一片蓝色,从头到尾76分钟,蓝色,还是蓝色,跟《蓝色》比起来,所有的先锋实验电影都黯然失色了,你还能极端到哪里去?除非你把放映机关掉,事实上,《蓝色》已经抵达电影的底线了,已经没有人能在这部电影的基础上做哪怕是一丁点的减法而还能将其称之为“电影”。不过贾曼这么做并不是哗众取宠,这位上世纪英国最重要的前卫艺术家、画家、剧作家、诗人和电影导演,一直以来都行走在电影艺术的最前端,他的同性恋身份和他对此身份的捍卫成为他作品中最常表达的主题,当然,这也是他被主流社会排斥的原因。不过,相对于他往常的激愤冲动而言,《蓝色》却是一部返朴归真之作,拍摄这部作品时,贾曼已经身患艾滋病,由于病毒的侵蚀,他的双眼几近失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贾曼完成了《蓝色》。影片虽然画面简单至极,但声音却并不单调:海浪声、医院的嘈杂声、病人的呻吟声……贾曼生命尽头的声音,在《蓝色》中悉数呈现。对贾曼而言,那一片深浅不一的蓝,是宇宙的蓝,解脱的蓝……当然,对我而言,还是钞票的花花绿绿更管用。

片名:去年在马里昂巴 Last Year At Marienbad
出品地:法国
导演:阿伦·雷乃 Alain Resnais
年份:1961

时至今日,《去年在马里昂巴》已成为艺术电影的精华,这部“左岸电影”的代表作,已经在世界电影史上奠定了不可磨灭的经典地位。整部影片好似一个褪了色的梦,所有的场景都发生在一个类似大饭店的巴洛克式建筑里。人物没有名字,只有X、Y等等这些代号,故事的线索也很模糊:女主角一直遇到一个男子,男子反复告诉他,他们去年曾经在一个名叫“马里昂巴”的地方相遇,并且约定今年一同出走。女主角对男子的这番表白很是怀疑,因为她对这个所谓的约定一点印象也没有了。但耐不住男子一再的坚持,女主角也开始动摇了,究竟是走是留,她也拿不定主意……《去年在马里昂巴》的成功可能再也无法重复了,从电影本身的叙事功能来看,已经达到了一个极端:影片的故事位于逻辑理性的边缘,如果再虚幻一点,那就完全搅成了成了一锅粥,只是影像片段的集合,不能称之为电影了。但阿伦·雷乃正是恰到好处的把握了分寸,让影片在艺术价值、观众的接受和实验性的电影手法上达到了奇妙的平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去年在马里昂巴》算得上最富有价值的一部极端电影。

片名:哲姆洛克 Themroc
出品地:法国
导演:克劳德·法拉尔多 Claude Faraldo
年份:1973

哲姆洛克是一个整日做着单调、乏味工作的工人,他总是衣衫不整,对自己所过生活也早已牢骚满腹。一天,哲姆洛克又去上班,但他看到了经理与女秘书的偷情,于是老板叫他去办公室训话,但此举却引爆了哲姆洛克的情绪,哲姆洛克在办公室里大砸大摔,当即辞掉了工作,并且对家庭也弃置不顾,跑到山洞里过起了穴居生活。哲姆洛克的举动似乎有传染效应,很快街区上的居民都开始模仿他,媒体和警察也随即赶到,但哲姆洛克不为所动,他坚守在洞穴里,与自己的妹妹还发生了乱伦关系,并且在片尾还烹饪了一个警察与邻居们分食。已无须我多言,看到这些内容,你已经可以想象这是多么极端的一部电影,从意识形态上看,《哲姆洛克》是标准的无政府主义电影,片中反映的极端情绪正是1970年代无政府思潮的大宣泄,剧中人厌恶千篇一律的生活,并将此归咎于国家机器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他们的反抗举动是滑稽可笑的,而且,说实话,不会有什么实际效果,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这群激进的知识分子也只能有这种自发的反抗方式,他们根本无法彻底摆脱他们的赖以生存的生活基础,种种苦闷情绪反映在电影里,就成了《哲姆洛克》里的故事情节。与此同时,导演法拉尔多也放弃了语言的使用,片中人物的对话都是咕哝、号叫或者是无意义的胡言乱语,整部影片没有一句能让人听懂的话。

片名:石榴的颜色 The Color Of Pomegranates
出品地:亚美尼亚
导演:谢尔盖·帕拉杰诺夫 Sergei Paradjanov
年份:1969

影片的主人公是18世纪亚美尼亚一位名为萨耶特·诺瓦的游吟诗人的故事,诺瓦(Nova)是亚美尼亚人的尊称,意思是“歌王”,萨耶特一生游历了高加索诸国,后来与格鲁吉亚公主相爱,却被国王下令放逐,最终成为一名僧侣,在寺院里度过了余生。帕拉杰诺夫这部影片没有直接的描述诗人的生平,而是从诗人的精神世界入手,力图向观众们展现出诗人的精神版图。从结构上看,全片共有八个篇章:从诗人的童年时期、诗人的游历,直到诗人的死亡,中间还夹杂着狩猎婚礼与葬礼的仪式、奢华的宗教祭仪,以及大主教之死等。摄影机一般都固定在一个平视的角度,而且刻意的拒绝景深和蒙太奇,令影片的每个画面、构图都是平面化的。若要在片中寻找连贯的叙事是徒劳的。每一个影像都充满了隐喻性,与诗的文字相互映照,有如一则则谜语。男主角与他的爱人都由同一演员扮演,人物的动作犹如木偶,而所有的动作都是日常性的,如挽纱、织布、祈祷、宰羊、狩猎等。这些动作呈现缓慢、富节律性的韵律,仿佛舞台上呈现的木偶戏,又如一场场祭坛上的仪式。而所有人物的表情含蓄静默,两眼睁开而不注视,仿佛被某种魔咒催眠,又像在梦游一般。而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地毯、花瓶、刀、洋娃娃、盘子等,也都含有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总之,影片从头到尾都是一幅幅精美的画谜,没有语言,也没有逻辑性的动作。如果你试图解读这部影片,那无疑是荒谬的想法,这本身就是一部多意性的电影,不可能用单一的猜谜语的形式来理解。用句中国人自己的话来说,叫“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片名:机械芭蕾 Ballet Mécanique
出品地:法国
导演:费南德·雷杰 Fernand Léger
年份:1924

这部电影是上世纪早年达达主义的代表作,所谓“达达主义”是1916年兴起于瑞士苏黎世的艺术运动。达达主义者运用幽默、无理性和几近疯狂的手法,企图撕毁业已形成的传统价值。达达主义电影不重故事逻辑,讲究自由、即兴、粗糙、有趣的技法及内容,反对电影传承文学戏剧的叙述传统,而强调运用电影本身的特性。《机械芭蕾》的导演之一雷杰本人就是著名的达达主义画家,他在这部电影中汪洋恣肆的挥洒了自己的艺术才能,以次来讲述他对舞蹈的理解。影片由一幕幕的舞蹈组成,而完成舞蹈动作的都是无生命的机械,虽然也有人物的出现,但人物也是被当作无生命的物体被编排进了舞蹈动作中。坦率的说,《机械芭蕾》的出现实际得益于当时电影还处于幼年时期的事实,当时的电影更多的被艺术家们利用当作了纯艺术的表达工具,艺术家们不用面对强大的商业压力,也造就了当时电影呈现多种面目的可能性。用时下的眼光来看,《机械芭蕾》更像是一部MV,只不过音乐是交响岳,而内容是机械的舞蹈罢了。我想,这种极端方式的电影可能真的是昙花一现,当电影越来越多的被商业控制,我们再也无法容忍艺术家们不计后果的在电影中表达他们的想象力了。

片名:天生杀人狂 Natural Born Killers
出品地:美国
导演:奥立弗·斯通 Oliver Stone
年份:1994
      与那些只追求满屏幕都是血浆效果的B级片不同,《天生杀人狂》其实是一部令人有些费解的电影,这点首先是因为影片的摄影手法:大量黑白镜头与彩色镜头快速的剪切,而且这些剪切大都无规律可寻。摄影机也丝毫不尊重观众的欣赏习惯,画面大部分是倾斜的,看久了难免有点眩晕。斯通还肆无忌惮的穿插进了许多闪回镜头、纪录片片段、肥皂剧、电视综艺节目以及一些天知道是什么东西的影像片段,剧中人在这些桥段中以各种方式亮相,如果你没有超强的逻辑能力,恐怕很难初看此片就能完全理解。当然,影片的基本叙事线索还是有章可循的,就是讲一对青年情侣游历美国,一路上草菅人命、杀人如麻的故事,最后他们被抓进监狱,却掀起了一次成功的监狱暴动,逃脱法网过起了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本片故事出自昆汀·塔伦蒂诺的手笔,那种对极端暴力的赤裸裸的描写,夹杂着塔伦蒂诺特有的黑色幽默,多少减弱了一点影片的血腥色彩。事实上,《天生杀人狂》可以看作是对美国社会弊病的一次大暴露,两位主人公之所以走上杀人越货的不归路,还是因为家庭暴力、性骚扰、孤独这些当代美国社会挥之不去的伤疤。从这个意义来讲,倒并不是他们个人的过错,所以,在影片的最后,斯通给了他们一个光明的尾巴——虽然不乏黑色幽默色彩。

片名:打嗝 Hukkle
出品地:匈牙利
导演:乔治·帕尔菲 György Pálfi
年份:2002
      我总觉得《打嗝》有一种不可名状的魔幻色彩,虽然这部电影既没有对白也没有明确的故事情节,这反倒让我感到了有一种祭祀般的仪式感。片中那位和蔼可亲的切克立克大叔就那样静静的坐在自己木屋前的长椅上,看着眼前时光流逝、白云苍狗,时不时的打一个清脆的饱嗝。从老人家干瘪的脸上看不到任何表情,只是偶尔会流露出一丝神秘莫测的笑意,在切克立克大叔的注视下,这个小山村又开始了新的一天:一个卡车司机暗恋上一位牧羊女,他暗中监视着自己的心上人;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得意洋洋地看着他们的良种猪交配;一个老太婆在准备晚餐;一只蜘蛛在结网;一株小草缀满了露珠,引来昆虫盘旋;一群人在酒馆里大声吵闹……一切看起来都安静祥和,然而平静下面隐藏着暗流:湖底发现了一具尸体,警察赶来调查。不一会儿,他们带走了嫌犯,一切又重归于平静。面对这样一部影片,其实任何语言都是多余的,我相信只要你静下心去欣赏,就会体会到导演帕尔菲给我们所带来的先知般的体验。你在银幕以外,像银幕内的切克立克大叔一样注视着人们的生活,注视着他们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无须语言,无需故事,我想,这应该是最接近于神的感觉。当然,如果你觉得无聊,那就尽早的起身离去吧,《打嗝》不需要你这样的俗人捧场。

片名:“豚鼠”系列 Guinea Pig Series
出品地:日本
导演:日野日出志 等Hideshi Hino etc.
年份:1985~1990
      “豚鼠”系列电影是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以日野日出志为代表的一批日本地下实验电影工作者所拍摄的6部恐怖电影的全称,分别是《恶魔试验》(Devil’s Experiment,1985)、《血肉之花》(Flower Of Flesh And Blood, 1985)、《不死人》(He Never Dies,1986)、《下水道人鱼》(Mermaid In A Manhole)、《圣母机器人》(Androids Of The Notre Dame,1988)和《恶魔女医》(Devil Women Doctor,1990),影片长度自43分钟至65分钟不等,其内容以极度血腥残忍著称,前三部都是赤裸裸的虐杀和自虐的影像,纯粹是极端的感观刺激,谈不上什么思想意义。而《下水道人鱼》讲述了一个画家和一条在下水道里发现的腐烂的人鱼之间的故事;《圣母机器人》则讲述了一个侏儒科学家用活人实验得到的器官来挽救身患绝症的姐姐,却被他的姐姐回绝的故事。这两部故事都探讨了现代工业文明对人性的异化问题。最后一部《恶魔女医》相对温和些,把一系列血腥却不失幽默的猎奇性小故事组合成章,完成了《豚鼠》系列的封山之作。该系列影片完成后引起极大争议,不仅在全世界所有国家都被禁止公映,而且因为拍摄得真实,还被FBI调查拍摄过程——当然,最后的结果证明一切都是假的,这也让“豚鼠”的名声不胫而走,以录像带和DVD的形式广为流传,并为后来许多著名的恐怖电影所模仿,其故弄玄虚的宣传策略更是为众多低成本恐怖片开拓了新的市场思路。

片名:力王
出品地:中国香港
导演:蓝乃才
年份:1991
      女友被贩毒团伙杀害,力王发誓要为女友报仇,纵使身陷囹圄,也毫不畏惧,用满身的功夫杀出了一条血路。这就是《力王》的故事情节,本片改编自日本漫画,动作夸张,例如力王可以用赤手空拳崩开十几米高的水泥墙,也可以变身将身体的尺寸扩张好几倍。而力王的对手也是稀奇古怪,很多都是类似于怪兽的人物,这些怪兽人个个力大无穷,都是由监狱长所豢养,他们不断的被监狱长派出,意图阻止力王的复仇。总的来说,整个监狱就好像一个小社会,监狱长好似皇帝,各级管理者就是奴隶主,而囚徒就是奴隶。由此,力王在监狱里的复仇过程也像极了一个反抗极权统治、争取自由人格的过程。《力王》最让人过目不忘的特色还在于那些极端的暴力场景,动辄肠穿肚烂、血肉横飞的镜头,也是华语电影中的极致了。力王本人通常都是浑身血浆,挂着敌人的肠子肚子来作战的,看久了也难免有些不适。片中头破血流、残肢断臂实属小菜一碟,一拳打透躯干、眼球被拳力震出眼眶,拉出肠子当绞索、筋折了自己用牙齿帮手打个结儿接上、脑浆在碎裂的颅骨中摇荡……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而最后力王把监狱长摁倒在搅肉机里搅碎,更是把这一场血肉游戏退到了视觉的顶峰。不过本片的特级效果稍差,塑胶模型的痕迹很明显,原以为是香港电影人技术水平达不到,不过现在想想,这也可能是导演有意为之,毕竟这样可以降低影片的恶心程度,更容易被中国观众接受吧。

片名:困惑的浪漫1、2 Nekromantik I、II              出品地:德国
导演:荣格·布特格雷特 Jörg Buttgereit
年份:1987、1991

在我没看过此片以前,就已经对其有所耳闻。许多人评论它是电影史上“最恶心、最龌龊、最变态”的电影,一连串的“最”字看下去,倒真有些心惊肉跳的感觉。看过之后方才明白,没错,从影片内容对观众感官刺激的程度来看,《困惑的浪漫》的确是登峰造极之作,但这并不能掩盖导演严肃的主题思考和明确的艺术追求,为了表明该片不是无聊的感官刺激游戏,导演布特格雷特地在每集的开头各加了一句话,第一集写的是:“难道人非得吃掉其他的生物才能生存吗?”第二集则是:“我要支配一切!”从该系列两部影片的内容上看,似乎这两句话都是两部影片的主题。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部纠缠于尸体、死亡和性之间的片子,片中的男女主角是一对恋尸癖,家中收藏着各种各样丑陋不堪的尸体器官,影片里也处处都洋溢着死亡的味道和意象。而且他们的性欲还必须与尸体联系起来才能得到释放,因此流着粘稠液体的腐尸总是会被两位主角弄到床上去……值得指出的是,所谓“恋尸癖”听起来好像很恶心,但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里却是一个经常使用的概念,在电影心理学上也是司空见惯,如果朋友们有兴趣,不妨找点资料看看,这样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影片的内容。我们必须牢记,恋尸癖在这里只是导演的一个手段而已,并非目的。

片名:君臣人子小命呜呼 Rosencrantz and Guildenstern Are Dead
出品地:美国/英国
导演:汤姆·斯托帕德 Tom Stoppard
年份:1990
      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是谁?恐怕您很难想起这两个名字,但实际上他们是名剧《哈姆雷特》里的角色,只不过他们的戏份很少,甚至连龙套都算不上,所以虽然他们在世界上最著名的戏剧里存在了一千余年,可还是声名寥寥。但英国剧作家斯托帕德改变了这一事实,他就是从这两个小配角的身上获得灵感,以他们俩为主角重新演绎了这个故事,并且还把这个故事从舞台搬上了大银幕。故事从两位皇室信差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奉丹麦国王与皇后之命进宫安慰丧父的王子开始,他们半途遇到一个剧团,推荐给了哈姆雷特,而哈姆雷特利用剧团的演出将皇叔的杀人阴谋一一演出,皇叔老羞成怒,又差遣这两名信差陪王子到英国,送一封密信要求英王将哈姆雷特处死。但王子在路上知悉了密信的内容,于是又写了一封密信要求英王将两名信差处死,自己则潜返丹麦揭穿皇叔的阴谋,可怜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就这样成为了无辜的陪葬者。全片构思巧妙,笑料迭出,能在莎翁的传世悲剧的基础上有此番演出,委实不易。但本片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影片的舞台化,基本上全片跟舞台剧没什么区别,都是在舞台式的场景里展开,人物的出场、灯光的运用、台词的编写,我看跟斯托帕德原先那个话剧本子无甚差别,从艺术史的角度来说,电影区别于戏剧获得自身的特性是其成为独立艺术的重要标志,本片的形式无疑是一次极端的尝试,一方面它模糊了电影和戏剧的界限,另一方面也不啻是拓宽了电影的领域。

片名:不散
出品地:中国台湾
导演:蔡明亮
年份:2003
      即使是在蔡明亮的电影中,《不散》也算得上是一个极端的个案了。从电影语言的角度来说,这部影片已经到了弃绝所有电影观赏性的地步。而从纯粹市场的角度来看,这也一定是一部沉闷到极点的、令广大观众不知所云的、绝对收不回投资的失败之作。影片讲述的故事就是在一个大雨之夜,一家老电影院即将关门大吉,只有寥寥几位观众还坚持在影院里落座,欣赏几十年前的老电影《龙门客栈》。影片的主要场景就是这个电影院,充其量在开头和结尾加了点电影院门口的戏,仅此而已。而且影片自始至终也没有什么对白,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银幕上就是几位观众在座位上各怀心事,而剧中的那块大银幕上一直放着那部老掉牙的《龙门客栈》,此时,昔日的演员也坐在银幕下,缅怀自己逝去的时光。对其他几位而言,就需要观众费力猜度了。镜头的节奏也极其缓慢,画面就在电影院的坐席里逡巡,惨淡的色调,昏暗的灯光,这一切都似乎是与电影的基本创作理念相违背的,在我看来,蔡明亮不是想把观众请进影院,而是想把他们赶出去。当然,这也许正是蔡导的本意:《龙门客栈》象征着电影的黄金时代,随着它的谢幕,观众们也是时候离开影院,对电影——确切的说是作为艺术的电影——说拜拜了。

片名:苦恋 Vase De Noces
出品地:比利时
导演:希瑞·泽诺 Thierry Zéno
年份:1974

这是一部没有对话的电影,倒不是因为导演想排成默片,只是影片的主人公实在无话可讲——他整日面对着一群动物,又不是童话或者魔法片,沉默或者说“心灵交流”是他唯一的选择。除了形式,影片的内容也很极端:故事发生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农场里,这里住着一个孤独的和动物住在一起的人,他从一开始就显得怪异,比如会尝试给鸽子戴上娃娃头。更令人费解的是,他爱上了一头母猪,并和它发生了关系。后来母猪下了小猪仔——人和猪的混血儿。主人公为小猪们编织了漂亮的小毛衣。然而,小猪却弃他而去找自己的母亲了,他就吊死了它们。由此他变得更加疯狂,把母猪也埋了。然后他又开始吃自己的粪便,最后他自杀了,故事也戛然而止。看起来,这像是精神病患者的胡思乱想,能拍成电影也实属不易。记得早年间国内还有学者对此片进行过系统的批判,认为此片反映的都是一些丑陋、畸形的精神垃圾,实在毫无价值可言。在我看来,不妨把态度放平合些,本片虽然极端,但也是那个时代西方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真实精神写照,在这些丑恶的影像背后,其实隐藏着艺术家深深的思想压抑,而这,就需要每位读者自己去细细体味了。

片名:一条安达鲁狗 Un Chien Andalou
出品地:西班牙
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 Luis Buñuel
年份:1928

一个人的眼睛被剃刀割开(号称“电影史上最残酷的镜头”),一个男人拖着一架钢琴,两个主教和两个腐烂的死驴穿过房间,一大群蚂蚁从手掌上的洞中涌出……如果提到这些镜头,你还不能想起这是出自《一条安达鲁狗》的话,那你实在算不上一个资深的影迷。在电影史上,本片被公认为是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因其率先运用了象征、省略的影像和印象主义的剪辑技巧”(《电影元素》)。本片只有24分钟,通篇看来也不具备完整的情节,而更像是梦境——事实上,这部电影正是来自导演布努埃尔和编剧萨尔瓦多·达利的梦:那时候布努艾尔住在达利家,有一天他们同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布努艾尔梦见的是一片乌云把月亮遮住,那个过程很像一把剃刀把眼珠划开一样。而达利梦见的是一只爬满了蚂蚁的手掌,由于他们的梦就有了世界电影史上这部超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即使放在今天,《一条安达鲁狗》仍然是相当具有实验意识的,这种超现实主义的极端风格几乎没有人能够模仿。且不说电影大师布努埃尔的才华无人可及,就算有了布努埃尔式的天才,但缺乏达利这样伟大的艺术家来配合,还是无法拿出跟本片类似的作品。《一条安达鲁狗》不仅是超现实主义梦境的阐释,也是对极端压抑的个人情绪的摹写,这种情绪是如此的强烈,以致于男主角比埃尔·巴茄夫在演完这部短片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法自拔,很快就自杀告别了人世。

片名:群尸玩过界 Braindead
出品地:新西兰
导演:彼得·杰克逊 Peter Jackson
年份:1992
      我看《群尸玩过界》那会儿,还没有《指环王》和《金刚》,所以我只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要是当时的彼得有现在的名气,我无论如何硬着头皮也要看完的。现在这样一位在好莱坞呼风唤雨的实权人物,当年竟然能在新西兰炮制出这么一堆令人头皮发麻的东西来,其转变过程和好莱坞的用人标准实在是耐人寻味。当然,由于彼得的大器晚成,本片已经被无数的影碟店从箱子里翻出来重新上架,也成为目前最受人关注的Cult电影之一,自然,在极端电影的领域,本片也算得上是观众群最高的了。影片中那位邪恶变态的母亲形象,也成为无数青少年影迷的梦魇。而那位面对一众僵尸毫不畏惧的主人公,可能也带着几分彼得自己的精神特质吧。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片中恶心、血腥的镜头居多,但也不乏幽默感,譬如那沱长着眼睛、满屋滴溜乱转的直肠,就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好了,不说了,待会儿还要吃饭呢。
发表于 2007-10-15 12: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部分都看过,同意楼主的观点,有些评价还比较精辟
那些恐怖片里塑造的怪物形象并不能给我带来什么可怕的感觉,
但是用人体来做文章的片子,看得我倒有些毛骨悚然,其实真正恐怖的不是什么鬼怪,反而是我们人类自己
这20部电影之所以称为极端,就是因为它们在某些方面超出了人们对自己的认知,超出了人们习惯的范围,让人们不能接受
但是我们又可以从这些极端的东西中看出一些现实存在的人性和社会的黑暗面,不能不说这也是一种益处啊cake()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5 15: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下水道人与和空防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5 16: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看过其中的大多数~~~
其实,一旦你投入进去看一部电影,那样在上面很多的电影都是非常不错的.
有时候我忽然期望看一些场面火暴到底的,又有时候我很只想坐在那里看一些沉闷至极的电影.
甚至,一部电影我看10遍却有10种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6 12:35: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说看电影了,能坚持把本帖从头看到尾的,都算是有毅力的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6 19:3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怕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5 16: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强了,支持了。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6 14:5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不错,但没看到图片哦~遗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4 15: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部份没看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6 21:3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逝去的时光 于 2007-10-16 12:35 发表
不要说看电影了,能坚持把本帖从头看到尾的,都算是有毅力的啦

哈哈我就没有看完···
最近忙的要死了···
什么东西都是匆匆而过~
如同看一部电影,走马观花般~
看完却不知道都讲了什么~~~
:look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5-1-23 03:56 , Processed in 0.288787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