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90|回复: 4

[07/17]千年谜案:宋朝开国之君赵匡胤被谋杀真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17 12:4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元976年10月19日的深夜,宋王朝的开国之君赵匡胤被人谋杀于东京开封府皇宫里的寝殿,这是北宋开国以来第一件惊天大案。这件大案从形式上来说,至今未破,可以说是悬了1000年的千秋悬案;但是从事实上来说,在南宋孝宗时,此案实际上已经破了。孝宗朝的礼部侍郎、南宋著名史学家李焘经过认真考证,把此案的作案人赵光义与他的死党程德玄、王继恩两人在当时(10月19日与20日)的活动写得清清楚楚,整个记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全文由宋孝宗亲自审阅一遍,因此可以认为已经得到宋王朝官方的认可,有意让这件大案的真相流传后世。当时为什么没有公开宣布破案,自有不得已的苦衷。请想一想,直到今天,世界上不是还有些大案不能公开解密么!如果把宋王朝的第二代皇帝宣布为非法,那么宋代的历史将如何写法?好在时间已经过去了1000年,皇帝制度在中国早已结束,我们要了解此案案情已经没有任何障碍,各位读者如有兴趣,那就不妨来共同探讨这件大案的真相吧!

因为犯罪者赵光义本人在谋杀了亲兄赵匡胤之后,随即夺得帝位,控制现场,不许立案,不许调查。在他做皇帝的22年中间,更是组织班子,修改史书,制造舆论,吹捧自己,对于一切不利于自己的记载,尽力加以销毁,因此当时留下来的史料,已经很少。但是对一位被老百姓所推崇的开国之君的含冤惨死,很多人是不服气的,是寄予同情的。赵光义不可能一手遮尽天下人耳目,有关此案的真相仍在悄悄地流传,赵光义本人又做了许多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蠢事,弄巧成拙,欲盖弥彰,更加引人议论,到了他死后,揭发他的材料、批评他的文章越来越多。积累了1000年,数量不少,要浏览一下这些材料,少说些也得个把月。还要不断地通过分析,归纳,才能理出头绪。为了给读者节省时间,作者愿意多费一些工夫,把经过分析的史料向各位重说一遍,陪你进入1000年前皇宫中的案发现场,回溯一下发案的经过。

这一年开封冷得很早,到了10月19日,已经北风骤起,大雪纷飞。官家(当时的臣民,特别是宫内的内侍和宫女都习惯称皇帝为官家)当天一个人宿于寝殿,召晋王(当时臣民习惯称赵光义为晋王)入宫一边饮酒,一边商量国家大事。因为谈话的声音很低,门外听不清楚。一会儿,晋王出门,挥手叫几个内侍退出,远立于寝门之外。大家不敢违命,只好远远站着,一声不响,注视那门里的动静。宫内挂着青布制成的门帘窗帘,隔着帘布只看到红烛高烧,看不清两个人有何动作。不久,谈话的声音渐高,好像有所争执。晋王连连起身,似有谦让逊谢的动作。这时烛影摇晃,光线或明或暗,只听到在争执中,官家以柱斧频频戳地,大声对晋王说:你好自为之!声音激越而凄厉。以后即久无声息。晋王离开之后,约在四更时分,内侍入内巡视,发现官家目闭口张,已经辞世。内侍急报宋皇后。宋皇后命内侍王继恩急呼赵德芳(官家少子),但是王继恩不呼赵德芳,却把晋王呼来。宋皇后在寝殿等候,一见王继恩进来,忙问德芳来了没有?王继恩回答:是晋王来了。宋皇后一见晋王,大吃一惊,连忙呼晋王为官家,并且说:“我母子之命,皆托付于官家。”晋王回答:“共保富贵,不必担忧。”

当时内侍、宫女所见到与所听到的赵匡胤临终时的情况就是如此。为什么会如此,当然不是他们所能了解的。后来有人仔细地记下了这一幕,称之为“烛影斧声”,却也十分贴切。烛影摇晃是他们亲眼所见,柱斧戳地为他们亲耳所闻,足见都是实事求是,并未添油加醋。但是根据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事,案情的框架已经全部说清,犯罪者活动的时间地点已经处处落实,大案已破,只差对外公布而已。现在有些大案都有代号,用“烛影斧声”作为此案的代号也很适宜。“烛”和“斧”都是古代的东西,说明这是一件古代的案子,“烛影斧声”也像一本侦探小说的书名或者一部电视连续剧的片名。
“烛影斧声”案情分析

根据李焘的记事来说:

一、在当年10月19日这一夜,皇宫中案发现场,他们兄弟二人的关系已经不是兄弟关系,不是君臣关系,不是前后任两个皇帝之间的关系,也不是政治人物之间的政争或者政变的关系,而是一个杀人犯与被害人之间的关系。在作案时,赵光义并不是主使人、指使人,他自己就是凶手。这是因为在作案现场,别人进不去,只能由他亲自动手,除他之外,这个案子没有第二个犯罪嫌疑人。

如果赵匡胤死于毒酒,他就是亲自下毒药并把毒酒端给被害人的人。

如果赵匡胤死于传说中的背疽,他就是手持柱斧或别的凶器击打背疽的人。

如果赵匡胤死于别的任何凶器,他就是手持凶器的人。

二、赵匡胤的死因,可能性最大的就是饮了毒酒。在各种有关史料中几乎一致记载,赵匡胤是在与赵光义饮酒之后才死去的。在案发现场,能与赵匡胤对饮,能在酒中下毒的只有赵光义一人。

赵光义用毒酒害死降王降将以及他所不满意的人例子很多,这主要是由医官程德玄向他提供毒药。程德玄与赵光义的特殊关系,《宋史?程德玄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涑水记闻》等书都有记载。

正因为是程德玄下的毒,赵光义才会预知赵匡胤的死期,才会派他守候宫中来人。在赵匡胤被害的那两天(10月19日至20日),程德玄一直在现场活动。

与毒酒相比,用其他方法杀人的可能性要小得多。赵匡胤生背疽一事,只不过民间有此传说,难以落实,柱斧是一种文房用具,杀人的可能性不大。

这个犯罪集团有哪些人?赵光义自从出任开封府尹之后,久已在开封结成一伙死党,程德玄是他的死党之一,并不避讳。内侍王继恩受皇后之命去喊皇子,却敢拒不奉命,反而去喊赵光义,这是很明显的背叛行为。这些人如果不是赵光义的死党,绝不会参与这种罪恶活动。

三、李焘在记事中,一再在关键时刻记录下赵光义、程德玄、王继恩这三个人的行动与语言。当时王继恩受宋皇后之命去找赵德芳,他却背着宋皇后偷偷地来给赵光义送信。赵光义还在磨磨蹭蹭地和家人商量事情的时候,王继恩很不客气地催促他进宫,说是“事久,将为他人有矣!”(时间拖欠了,会给别人得到了!)这里所说的他人,就是赵德芳,这里所说的为他人有,指的就是皇帝位置。除此之外,不可能有任何别的解释。当时天降大雪,(王继恩)“遂与王于雪中步行至宫”,匆忙的情况可以想见。

他们三个人走到了宫门前,王继恩还准备先进去通报一声,程德玄立刻催他“便应直前,何待之有?”(赶快进去就是,还有什么好等的!)这就充分说明,赵光义杀兄夺位这件大案当时正按预定计划进行,他们已把宋王朝的皇宫看成了自己的家,随便出入,毫无顾忌。

宋皇后听说王继恩回来了,还在急切地问:“德芳来了没有?”但她在此时一旦见到了赵光义,不禁“愕然”,就立即明白自己已经完全落在赵光义的圈套之中,只好马上改口,称这个小叔子为“官家”,希望能够保住母子之命。

皇宫外面,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似乎平安无事,但是宫里面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宫廷政变,以赵光义为首的犯罪集团正在有计划地进行杀人夺位。皇帝已经被杀,皇后与皇子已被控制,其他一些重要的人物正在进行谈判。赵光义自己这一集团的人员也在进行串联、组织,占据要害部门。只要这时的工作进行顺利,可以先行登位,还有许多问题,不妨等到登位以后再说。

根据《宋史》与宋代不少史书的记载,赵匡胤与赵光义两人手足情深,极为友爱。赵氏家族内部早有协议,在帝位的传承上是传弟不传子,赵匡胤本人也曾经公开表示过,他的帝位以后是会传给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的。既然是这样,这个接班人就该耐心等待,不应该这样沉不住气,冒着极大的风险,如此狗急跳墙,冒死一逞。这次杀兄夺位的宫廷政变万一失败,所有的参与者都会被斩尽杀绝,身为齑粉。一个精神正常的人,是绝不会做这种风险极大的事。那么,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

原来,《宋史》与许多史书上的记载,有关赵氏兄弟手足情深的记载都是假的,是赵光义做了皇帝的时候命令史官按照自己的意图加上去的。赵氏家族帝位传承传弟不传子的协议《金匮之盟》一事也是假的,是宰相赵普按照赵光义的意图在20年之后所编造的。历史的真相是:赵匡胤与赵光义近年来在一些政策上的分歧越来越大,矛盾越积越深。他们帝位传承传弟不传子的说法过去虽然提过,只不过是家族内部的议论而已,并无正式手续,最后还得由赵匡胤自己决定。当时赵匡胤年纪不到50,身强力壮,短时间死不了,大儿子德昭已经26岁,早已成年,赵光义继位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特别是在公元976年2月,吴越王钱俶来朝,赵匡胤命令德昭前往接待,这是前所未有的事,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日后赵匡胤如果身体不适,就有考虑传子的可能。

这年春天,赵匡胤带了不少随从视察西京(洛阳),首次向群臣提出了迁都的想法。赵光义急于劝阻,还拉了很多人出来劝阻。这就暴露了自己在开封府培植了个人势力不愿离开开封的真实想法。当时赵匡胤笑而不答,似乎胸有成竹,这也是个危险的信号。赵匡胤做事稳重,他的不答,是自己早有主见,到时候说做就做,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实行。一旦宣布迁都,赵光义多年来在开封府培植的势力将会付之东流。

赵光义一想到老宰相赵普,就觉得心情紧张。只要赵普当权,自己就出不了头。近年来赵普被贬到外地当节度使,是因为他自己抓权,受贿,被几个谏官所告倒。不过赵匡胤还是离不了他,什么时候心血来潮,还会把他喊回来。赵普一旦回来,肯定对自己不利,继位的希望就一点也没有了。思前想后,赵光义觉得不能再等待了,必须马上进行抢班夺权。就在公元976年10月,这个惊天大案终于爆发。
发表于 2008-7-17 13: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传位还是很伤脑筋的,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7 16: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赵光义以弟弟的身份继承兄长的帝位,是他母亲杜太后的意见。说是杜太后临终时,曾对赵匡胤说:“如果后周是一个年长的皇帝继位,你怎么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义都是我儿子,你将来把帝位传与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福啊!”赵匡胤表示同意,于是叫宰相赵普当面写成誓词,封存于金匮里,这就是所谓的“金匮预盟”,也就是赵光义“兄终弟及”的合法根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7 16:4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匮预盟”在初版的《太祖实录》却未见记载,在第二次编修的新录中才被提及,因而是否确有其事,仍疑点重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7 16:4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可能的是赵匡胤是被赵光义下毒杀害的。因为在赵匡胤创业之初,赵光义就一直是他的得力助手。从陈桥兵变到平定江南,他立下了汗马功劳,自然而然地认为在赵匡胤死后,皇位应该由自己来继承。但赵匡胤并没有要将皇位传给他的意思,却想传给自己的儿子德芳,于是赵光义就趁赵匡胤出兵北汉的时机,下毒将他杀害,夺取了皇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5-1-11 12:52 , Processed in 0.638202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