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音乐简介(一)
+ f+ E) w$ L2 O- M; L4 e
目录:
-拉丁美洲音乐-
b# `- u, }* q1 I& N丰富多彩的拉丁美洲音乐
: 安第斯高原的音乐
拉丁美洲民间音乐
美洲-非洲民间音乐
* w# M% Z, C% w# W哥伦比亚的音乐和
舞蹈 智利的民歌演唱家族--芭拉一家
1 T) ^" M5 r; C汽油桶真能演奏交响乐吗?--钢鼓和钢鼓乐队
拉丁美洲的“新歌”运动--吉他就是枪,歌曲就是子弹
-亚太各国音乐-
+ L* A4 i! W9 m0 z8 |& C1 ^9 o" }) z, U! `- F6 s: S鲜为人知的孟加拉大音乐家--纳扎鲁尔
, l' J, `2 ^# V船歌和保乌尔歌曲--孟加拉国享誉全球的民歌
菲律宾的民族音乐
4 S0 a2 @( q1 g' a* l1 @热烈欢迎来自伊朗的音乐使者
此曲只应天上有--记“敦煌古乐器演奏会”
板嗦哩--艰难的朝鲜族说唱艺术
7 W- {; y& m# U5 D" a( G一个人能同时唱两个声部吗?--谈谈蒙古神奇的“呼卖”
缅甸的音乐珍宝
, ~1 R! Y5 ?' f% |印尼的民族音乐珍品--甘美兰音乐
印尼的民族音乐--安格隆、克恰克与克隆钟
# K+ A( u o8 h# d$ @
-印度音乐-
( `' ?3 L6 U. j( }. b! r3 [; W5 J2 z, F+ \0 F8 z, r. |: P4 `音乐上的“东方与西方相遇”--梅纽因与拉维香卡、苏布拉马尼亚姆的二重奏
关于印度音乐的断想
被印度传统文化同化的具有印度特色的欧洲乐器
印度小提琴之神--苏布拉马尼亚姆
印度的拉格细密--音乐和文学、绘画的巧妙结合
. w* Y7 |2 { C. D9 ~* Y8 `$ n9 A呻吟和控诉--谈电影“甘地”的音乐
印度的鼓乐
-欧洲少数民族音乐-
% b% C1 ^: o5 v" c# w* {弗拉门戈--西班牙的艺术瑰宝
朴素、自然、透明、纯净--记瑞典民间小提琴音乐
, k) l, g/ f# U从阿尔卑斯山飞来的云雀
6 r" v4 m E% \葡萄牙的国宝—“法多”
5 p9 h1 p" M0 [2 _' u2 m/ L. v/ _+ j萨尔苏委拉一西班牙的民族轻歌剧
: |# i- a( w4 G声乐艺术中的一朵奇芭--保加利亚的女声重唱
/ p
-非洲音乐-
3 `! F( P- |$ r+ v9 a, C0 Y1 r* l3 X* ]$ ~6 E《黑色之音》在
北京 0 M$ V% e# @6 |0 f- M& j, L; \鼓和鼓乐在黑非洲
/ E2 K) z3 o ~4 y4 a2 r9 j1 T+ G) F西非的贾里--史官,诗人,音乐家
0 \+ \7 }; @6 G5 V _马林巴
第一章 丰富多彩的拉丁美洲音乐
2 [7 B% f3 z: L, U5 B拉丁美洲指的是美国以南直到南美洲最南端的广大地区。面积相当于两个欧洲,包括墨西哥,中美洲,加勒比,南美洲四个部分,古代印第安人曾在这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玛雅、阿兹台克、印加三大文化。音乐在当时也得到了较高的发展。玛雅人的器乐与歌唱、舞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们用敲击乐器较多,如用半个葫芦制成放在水盆中敲击的水鼓和用坚硬的长豆荚相互敲击的乐器,还有能吹出鸟鸣声的管乐器等。阿兹台克人则经常使用木鼓、竹笛、海螺和葫芦制成的摇铃。在印加人的音乐中,以排箫和竖笛著称,据说当时曾有多达百人的竖笛乐队为舞蹈伴奏。在印加贵族子弟的教育中,音乐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无半音的五声音阶是印第安人普遍采用的音阶。
) G( b; Q' {/ p0 V _+ J$ Dc+ ~& t+ a9 G( f) `- J8 d% I经过300多年的殖民统治后,拉丁美洲的音乐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大量欧洲(尤其是地处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葡萄牙)的音乐文化传播到了整个拉丁美洲。同时,来自非洲的黑人奴隶也带来了非洲的音乐艺术。长时期种族间的混血,也形成了各种新的混合民族。拉丁美洲的文化正是欧洲文化、印第安文化和非洲文化经过长期的碰撞、冲突、渗透、吸收后融合而成的一种统一而又多元的文化。它源于这三种文化而又不同于原有的文化,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上。从宏观的角度看,拉丁美洲音乐也是欧洲音乐、印第安音乐、非洲音乐的混合体。但由于混合的类型、层次、成份、程度各不相同,就形成了十分丰富、多种多样的音乐风格。如今,拉丁美洲音乐正以其
色彩的丰富。节奏的独特,旋律的美妙,和声的浓郁,吸引着广大的音乐爱好者。它那无比的热情,充沛的活力,神奇的风貌,使世人为之瞩目。正如拉丁美洲伟大的革命家古巴诗人何塞·马蒂所说的:“这是一片用音乐和大自然秀丽景色装点的和谐和富有艺术的国土”。
+ ^; n# F1 G0 B. s4 ?) v7 ~ s3 `/ J H/ g0 o. h8 _2 D% L拉丁美洲的音乐文化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印第安人音乐;以黑人音乐为中心的非洲--美洲音乐;以土生白人、混血人音乐为代表的拉美民间乐。
# l2 K6 Z9 s! K% t: @7 T% f* [3 {; j3 J& l# \$ N印第安人音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处于孤立偏僻地区印第安人的音乐,如亚马逊热带丛林区的印第安人。由于处于较原始的状态,其音乐比较简单;又如厄瓜多尔希法罗人的音乐只采用了三个音。巴西卡马尤拉人的音乐也比较简单,但却拥有世界上最长的管乐器--由两根植物茎(一长1.6米、一长2.2米)捆绑在一起的乐器,他们的音乐与舞蹈是紧密相连的,而且往往是在各种仪式、庆典上才表演。这些,对于研究音乐的起源和发展是很有用的。另一类是发展得较高的印第安人的音乐,如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等国的安第斯高原音乐,它是印加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他们演奏的排箫、竖笛音乐很有特点,在表现高原印第安人的风情方面十分出色。庄严的太阳神颂歌,忧郁抒情的亚拉维情歌,欢快活泼的瓦衣诺舞曲,都是他们的创造。美妙动人的民间花腔女高音唱法一安第斯高原唱法是世界民间音乐中的瑰宝。印加古都库斯科被称为“美洲考古之乡”,每年6月24日是著名的太阳祭节日,在隆重的庆典上可以见到传统的印地安人音乐歌舞表演。玻利维亚高原的普诺也被誉为"美洲大陆民间歌舞之乡"。
0 J, @1 L) G: n" k3 B/ F3 J- u4 y黑人音乐亦称美洲--非洲音乐。这种音乐主要分布于加勒比海和巴西以及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的沿海地区。苏里南的原始森林中,逃亡的黑人奴隶和加勒比海的海地保存了较纯的非洲音乐。在巴西的巴伊亚地区和古巴、特立尼达多巴哥等国的黑人音乐,则受葡萄牙、西班牙文化的影响较多。美洲--非洲音乐的特点是节奏在音乐中起主导作用,切分很强烈,常采用多线条节奏,呼应式的歌曲,乐段结构不方整,使用欧洲乐器多,且偏爱敲击乐器。加勒比海
流行的钢鼓乐就是黑人的创造。这是一种用汽油桶制作的旋律性敲击乐器。这种来自汽油桶的美妙音乐震惊了世界。巴西的桑巴、伦都和古巴的伦巴,加勒比海的卡立普索、曼波、恰恰恰以及秘鲁的马里涅拉、冬德达等舞曲,都是较典型的美洲--非洲音乐歌舞体裁。
拉美民间音乐指的是:主要受到欧洲音乐强烈影响的土生白人、印欧混血人的音乐。这类音乐直接来源于伊比利亚半岛,但在几百年的漫长岁月中己适应了拉丁美洲的风土人情,产生了变异。它基本保留欧洲音乐体系的基础(包括调式、和声、节拍、乐段结构等),但它那热情洋溢的风格,激荡人心的气氛,已根本不同于伊比利亚半岛的民族音乐了。这种音乐的特点是带有淡淡的怀乡、忧愁的色彩,重唱形式多,唱法放松,音色柔和抒情,采用3/4及6/8节拍多,乐段结构较方整,采用吉他很多。来自西班牙的竖琴在拉美也流行很广,但乐器音色变得嘹亮明快、"竖琴之国"巴拉圭还发展了用竖琴伴奏的独唱、重唱等形式。具有小吉他形状和曼陀林音域的恰朗戈(五弦琴)、蒂波里(三弦琴)、瓜德罗(四弦琴)等弹拔乐器都是欧洲音乐文化与印第安音乐文化巧妙结合的硕果,现已成为拉美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乐器。在墨西哥还发展了一种溶吉他、小号、小提琴、低音吉他为一体的马里阿奇乐队音乐,特色鲜明,很受欢迎。
& z4 c+ n2 Q) U% y" }; m. a- \: `1 |1 z0 X- r1 N4 I7 A墨西哥的松,智利的库艾卡,阿根廷的探戈,秘鲁的秘鲁园舞曲等都是典型的拉美民间音乐歌舞体裁。
E, l9 T5 p
第二章 安第斯高原的音乐
南美洲西部有一条纵贯南北的安第斯山脉,全长9000公里,它从南到北穿过阿根廷、智利、玻利维亚、秘鲁、厄瓜多乐、哥伦比亚直到委内瑞拉。它的海拔也很高,最高峰达约7000多米,安第斯山中段地处秘鲁,智利,玻利维亚境内,东西宽约400公里,是一片海拔3000到4000米的高原地带,人们所熟知的安第斯高原就指的是这一地区。
D8 h) x% Y A生活在安第斯高原的绝大多数是印第安人。这里气候条件自然环境比较严酷,外来的欧洲人和黑人不容易适应此地的
生活。这里原来是印加帝国的所在地。因此印第安人特别是印加人的文化存留的比较多。
\4 U5 w7 P, c8 U- f安第斯高原音乐大都采用无半音的五声音阶,旋律下行较多。印加时期有三种类型的音乐,一种称为瓦安卡,是宗教祭祀,节日典礼所用的音乐。一种称为哈拉维,是举行葬礼时唱的哀歌或生活中的抒情歌曲。还有一种称瓦衣诺指的是所有的舞蹈音乐。这些传统音乐已随着时代而有所变化。现在瓦安卡已演变为太阳神颂歌。印加人自称是太阳神的子孙,他们在各地修建了太阳庙,庙中有僧侣,还有一批年青美貌的处女来待奉太阳神,保持庙中的圣火不灭,并定期举行祭祀。现在的太阳神颂歌就是从祭祀音乐中演变而来的。有一首"印加帝国的箭"就是根据太阳神颂歌改编的,据传这首乐曲是秘鲁民歌研究家,在偏僻的安第斯高原收集到的,一个100多岁的印第安老人把这首保存在他脑海中的歌曲唱了出来这首曲子才得以保存。还有一首"侍奉太阳神的少女"也是一首广为流行的太阳神颂歌。
1 S! m- n% X6 Y" q# K2 O; r. R, `1 h8 O; O# V1 |' \$ R印加时期的哈拉维已演变为亚拉维,这是一种情歌,常:用来诉说男女青年在
爱情上的挫折、不幸、情调比较哀恕爱伤、有位作曲家瓦尔加曾这样说“亚拉维是一种罗曼蒂克的艺术歌曲,是一个印第安人或土生白人灵魂的独白,这是在西班牙残暴统治下,在共和国混乱不安时期和由于地理上的隔离孤立而造成的孤独生活方式的反映”。亚拉维的速度徐缓,一般采用小调式,节奏以三拍子居多。亚拉维也是一种诗歌体裁,大力提倡普及亚拉维是19世纪初的秘鲁浪漫主义诗人马里亚诺·梅尔加,他写的亚拉维以印地安人的生活为题材,形式简练,富有节奏感。他的家乡阿雷基帕今天公认为亚拉维的圣地。今天的亚拉维歌曲常:采用重唱形式,和声受到欧洲音乐的一些影响,但旋律仍常:采用五声音阶。
& v. R M" D8 j& w- p4 e印加时期的瓦衣诺是对所有舞曲的总称,现在则专指一种特定的舞曲。它流行在安第期高原的丘陵地区,是一种中等速度活泼轻快的舞蹈,节奏采用2/4拍。但常带有切分,有的瓦衣诺是可以唱的。
安第斯高原唱法是生活在高原上的印第安人创造的一种民间女高音唱法,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其特点是花腔用得比较多,音色嘹亮高亢,有时像鸟儿在歌唱,有时像人吹的口哨,有的像高山的狂风在呼啸,表现力非常丰富,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秘鲁的古都库斯科地区有一批这样的歌手"飞驰的鹰"是他们经常演唱的曲目。
安第斯高原的器乐也独具特色。采用的主要乐器为排箫,竖笛,恰朗戈,和鼓。排箫是安第斯高原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古代印第安人曾用木、石、陶土及金属制作排箫,现代多采用竹子、芦苇、甘蔗等植物制作。排箫的形制多样,编 从6根到17根的都有,高音排箫发音纤细,柔美,低音排箫音色雄厚浑宽厚,低音排箫最长的常为1米2米,甚至还有2米长的。发音很低,需要充足的气流才能吹响。有些玻利维亚的排箫只发音阶中的部分音,因此演奏乐曲时,都必需有一对乐器由两人吹奏互相配合,才能吹奏出完整的乐曲。也有一个人吹的双排管的排箫,相邻两管为三度音程,因此一人可以吹出三度平行的旋律,这在管乐器中是极罕见的。排箫的演奏手法也是多样的它常:用来奏旋律,有时则作为旋律的装饰、有时像低声吟唱,有时又像在模仿风声,排箫的用途很广,除独奏外,还参加合奏,为声乐,舞蹈甚至为清唱剧伴奏。
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排箫,但使用得最广泛的是安第斯高原上的印第安人。竖笛也是安第斯高原的特色乐器,它的种类繁多,主要可分为有凹形吹口和有吹嘴的竖笛。前者称为盖纳,古代采用动物的腿骨制成。现代多采用竹、木制作。它一般有6--7个音孔,音色粗犷,嘹亮常:独奏或伴奏,它在为歌唱伴奏时常与女高音进行互相模仿,呼应,烘托。用盖纳演奏的曲调有时激烈得像山风在怒吼,有时又像悄悄的低语声,演奏者还常常使竖笛的音色微微颤动、绘声绘色,更细微的表达人的感情起伏和变化。有一种称为塔尔加的带有吹嘴的竖笛,是用一种轻软的木材制成的,笛管呈长方形,音色柔和,适于抒情。恰朗戈是一种高音弹拔手器,外形像小吉他,音区接近曼德林。采用10根琴弦、2根琴弦为一组。这是一种混合了两班牙和印第安色彩的本地乐器,它的音色嘹亮清新,悦耳动听,已成为民间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安第斯高原的印第安人很喜欢用不同尺寸,音高的同一乐器组成乐队,如排箫乐队,竖笛乐队,恰朗戈乐队等。但混合演奏的也不少。有时还加上吉他,大吉他,小提琴,竖琴等外来乐器。但构成安第斯高原器乐主体的仍然是雄浑低沉的排箫,粗犷,抒情的竖笛,明亮,清新的恰朗戈。它们在表现安第斯高原的风光和印第安人的生活情调方面,显得十分出色。
G; t1 K& S- D3 I0 r- z! X
第三章 拉丁美洲民间音乐
拉丁美洲民间音乐指的是土生白人和印欧混血人的音乐。这些音乐受到欧洲音乐的强烈影响,甚至直接来源于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班牙、葡萄牙音乐。但是它也并不等于欧洲音乐的简单摹本或翻版。在五百年的漫长岁月中,伊比利亚半岛的音乐逐渐适应了拉丁美洲瑰丽多姿的风土人情,发生了很多变化,吸收了印第安音乐和美洲黑人音乐中的某些因素。在土生白人和印欧混血人的共同努力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拉美民间音乐,在拉丁美洲,白人最多的国家有三个,即阿根廷、乌拉圭、哥斯达黎加。它们的音乐自然带有较多的土生白人色彩。实际上整个拉丁美洲除了安第斯高原的秘鲁、波利维亚、厄瓜多尔,中美洲的危地马拉,印第安人居多数,加勒比海岛国海地黑人占多数外,其他各国都有相当数量的土生白人和大量的印欧混血人。可以说拉美民间音乐是这一地区的
主流音乐,滔滔奔腾,贯串了整个拉丁美洲,只是由于地区的差别,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而已。
拉丁美洲民间音乐与欧洲民间音乐很大的不同点在于它那热情洋溢的风格,激荡人心的气氛和充满动力的节奏。但它同时又带有淡淡的忧郁、哀愁,然而并不悲痛,这是从祖先遗留下来的怀乡、思念祖国之情。它大多采用七声音阶,并常用变化音和转调,歌曲中的歌词为西班牙葡萄牙语。旋律的进行比较平稳、圆滑,声乐唱法较松弛,音色柔和抒情,重唱形式多,和声中喜用平行三度、六度。节奏以3/4、6/8拍居多,强调切分节奏。旋律与伴奏常为两种节奏。节拍的交错、交替很多。乐段结构对称方整,大量采用欧洲乐器,吉他、竖琴、手风琴、曼德林、萨克斯、小提琴、长笛用得很多。其中吉他是最重要的乐器,并在拉丁美洲各地形成了一个吉他家族,其中包括蒂波里(三弦)、瓜德罗(四弦)、恰朗戈(五对双弦)等小吉他和具有凸起背板的吉他(一种低音大吉他)。它们是声乐和器乐中不可缺少的乐器。来自西班牙的竖琴在拉美也流传很广,墨西哥、秘鲁、委内瑞拉、巴拉圭、……到处都有它的踪迹,而且已经成为一种真正的民间乐器。
据说秘鲁的不少村庄里都有人演奏竖琴,而且自己制造竖琴。他们还发明了一种演奏竖琴的特殊方法,即把竖琴扛在自己的肩上,边走边弹,而且是倒拿着弹奏。当然这是一种不转调的简单的竖琴。竖琴最为普及的是被称为竖琴之国的巴拉圭,在此发展了一种竖琴弹唱,音色明快清亮,歌声嘹亮飘逸,十分迷人。在墨西哥一种名叫马里阿奇的音乐很有特色,由小提琴、吉他、小号、大吉他组成的乐队,加上几名男女歌手,就可以表演这种热情奔放的音乐,也可以应邀去爱慕的姑娘窗前演奏小夜曲。马里阿奇的歌曲内容大都歌颂祖国、家乡、爱情。在墨西歌还有一种很有特色的"瓦斯台克"唱法,这是一种真假声结合、泛音与基音急剧交替的唱法,很有效果。在危地马拉和墨西哥南部有一种马林巴音乐也很有名。马林巴是从非洲传入的一种琴板下面带有葫芦共鸣器(葫芦上端挖有小孔,贴有笛膜)的木琴,常由几个人一起演奏,而且在每块板下面的长方形木制共鸣管尖端还挖孔贴上苇膜,演奏时会发出嗡嗡的音响。现在也常加上手风琴、沙球、鼓、萨克斯、黑管在一起合奏。马林巴的音色宽厚、余音悠长,既能演奏华丽轻快的曲调,也能表现温柔、委婉的情感,当地人民极为喜爱,危地马拉也被称为马林巴之国。
! f$ i4 ^1 F' \5 A拉丁美洲民间音乐的体裁也极为丰富多样,歌与舞常常是一体的。比较典型的有古巴的哈巴涅拉和桑调,巴西的波萨诺瓦、兰巴达,秘鲁的秘鲁圆舞曲,墨西哥的松、兰切拉,智利的库艾卡,哥伦比亚的班布戈,委内瑞拉的霍罗波,阿根廷的探戈、加托。
[- \ B2 q8 P! v& N, ?4 N9 _哈巴涅拉是一种舞曲,它的原意是“哈瓦那的”,有人认为它源自法国。后来由于歌曲“鸽子”传入欧洲和比才在歌剧“卡门”中采用了这种体裁而名声大振。哈巴涅拉舞曲是2/4拍,弱起的节拍和切分音、附点音符的大量应用给人以一种摇曳的
感觉,它的曲调徐缓,并略带缠绵之情。除“鸽子”外,福恩特斯作的“你”是哈巴涅拉这一体裁中最出色的作品。巴西的波萨诺瓦被称为新的、中产阶级的桑巴,它比较冷静文雅,表演时轻声慢唱,与黑人热情的桑巴风格相去甚远。霍宾所作的”来自伊帕马的姑娘“是其中最著名的作品。
5 s! |5 q9 [( Z" |秘鲁圆舞曲是从欧洲传来的维也纳圆舞曲与浓郁的秘鲁乡土气息相结合的一种体裁,内容多与爱情有关,它的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它也是能唱的,在歌曲中有的还加进欢呼和口号,以渲染气氛。著名的作品有“利马姑娘”、“我的秘鲁”等。
兰切拉是墨西哥一种典型的乡村歌曲,歌词简单,曲调朴素、自然,在乡村中很流行。最著名的作品有“华金娜”。
库艾卡是智利最流行的歌舞体裁,据说是在19世纪南美独立战争时期从秘鲁传来的,这是一种表现爱情的男女双人对舞,其音乐多为大调式,6/8拍,节奏明快,除乐队还有伴唱,再加上舞蹈者拍手,显得活泼风趣。
* B) i& Y6 ?5 o5 u x0 s$ K0 TL班布戈是哥伦比亚最有特色的歌舞体裁,它具有爱情的内容,它将印第安人的忧伤、黑人的热情和西班牙人的豪爽气概融为一体,曲调欢快又略带忧伤。班布戈大、小调式均有,节拍为3/4、6/8。当它以歌曲形式出现时,常由一人独唱,然后以平行三度的二重唱结束。
. v! Z J1 U( B# P3 L. h霍罗波是委内瑞拉代表性的歌舞体裁,这是一种三拍子的舞曲,多为大调式,曲调明朗、欢快,旋律线悠长,富于歌唱性,速度较快。它由竖琴奏曲调,四弦琴奏和弦,沙球提供基本节奏。古铁雷斯1915年的作品"平原的心"是这一体裁的优秀作品,这首歌曲流传于拉丁美洲和世界各地,被誉为委内瑞拉的第二国歌。
Z) y5 O9 `2 G阿根廷的探戈是拉美民间音乐中最有代表性的歌舞体裁,这是人所共知的。但近年来在国内受到迪斯科的巨大冲击,青年中喜爱探戈的人越来越少。阿根廷请注意文明用户提出要复兴这一代表阿根廷文化的歌舞。在北欧的挪威却对探戈十分喜爱,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有10万人参加的群众性的探戈艺术节。
c8 P8 A
第四章 美洲-非洲民间音乐
w; Y/ @拉丁美洲的“美洲--非洲民间音乐”指的是黑人奴隶带来的非洲音乐,在拉美地区经过长期演变而形成的音乐。在这种音乐里,非洲因素起很大作用,但也吸收融合了其他音乐文化的因素。黑人奴隶最早到达美洲的时间是1518年,在随后的350多年中,约有近千万黑奴隶被运到美洲,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加勒比海地区和巴西,少部分在北美。黑奴大部分来自非洲西部和西南部的安哥拉。在奴隶制度的压迫下,他们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文化。而舞蹈、音乐、神话、宗教仪式等,这是他们民族文化中最宝贵的东西,并经过代代相传,其核心部分终于存留下来了。在奴隶得到解放。国家取得独立后,这些传统文化有了新的发展,甚至最终给居于统治地位的白人的音乐文化,打上了特殊的印记。
}9 o当然,非洲音乐在拉美也受到各种不同音乐的影响而有所变化。一般来说,它们受欧洲音乐的影响大于印第安人音乐的影响。当然各地区也不同,如海地、圭亚那、苏里南和巴西东北部巴伊亚省与非洲传统的联系最紧密,保留的非洲音乐文化最多,其次为牙买加、特立尼达、古巴等国,中美洲和南美洲--一些国家的沿海地区有不少黑人聚居,因此也有美洲--非洲音乐存在。但民族,人种对音乐的影响也不是绝对的,如中美洲洪都拉斯的黑色加勒比人受到周围印第安人的影响,其音乐体现了印第安文化,而特立尼达的某些印度人音乐却具有黑人音乐的特点。可见,文化才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9 r% s5 L% K- T' N) N* e由于保留的非洲音乐因素和吸收、融合其他音乐文化方面,在程度上是各不相同、千差万别的,所以在拉丁美洲的美洲--非洲音乐,也呈现出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景象。
6 A: M3 { [, X* @# J, k+ k! Q% s4 V在海地这个人口95%为黑人的国家中,来自西达荷美的传统宗教与天主教混合为伏都教。伏都教的祭典仪式中包括歌唱、舞蹈和击鼓,并通过这些手段来召唤神祗。海地的传统歌舞大都与伏都教的仪式有关系。一位海地作曲家曾这样写道:“我们是拉丁美洲人,我们的拉丁文化只是在表面上,骨子里则浸透了原始的非洲情调……我们的感官很自然地会对伏都教仪式圣舞中的切分节奏有所反应,这种节奏使我们激情满怀”。海地鼓的节奏也保留了非洲的特点,妈妈鼓、爸爸鼓、宝宝鼓是三个不同尺寸、音高的鼓,再加上两种响器,一共是五种不同的节奏在同时进行,使人感到参差不齐、此起彼伏,却又浑然一体,鼓的演奏逐渐加快,激动人心,直至高潮。
在巴西,来自西非尼日利亚的约鲁巴人将传统文化与本地传统结合成为一种称为马孔巴的仪式,它是对万神之母,大海女神伊埃曼哈的崇拜。举行仪式时常有通宵达旦的歌舞和鼓声,过去多为黑人参加,现在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歌舞也吸引了知识分子、艺术家。在海滩上举行的马孔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他们穿着盛装,手持鲜花、腊烛,击鼓跳舞,走进海水中。
桑巴是巴西的国舞,其音乐特点是大调,二拍子和轻快的速度,与非洲音乐的特点相似。里约热内卢的桑巴狂欢节是天主教节日与非洲歌舞传统的奇妙结合,实际上这是一种群众性的化装游行和娱乐活动,其中有欧洲的乐器和
服装,但黑人的影响是主要的,从音乐、舞蹈和化装上都可以明显看得出来。本世纪初巴西的种族主义者力图排斥黑人对狂欢节的影响,但正是黑人的美洲--非洲音乐歌舞为狂欢节增添了艳丽的色彩和无穷的魅力。巴西音乐家每年还为狂欢节创作狂欢节进行曲、抒情曲、并进行评奖、推广,现在巴西的桑巴狂欢节已成为世界性的节日了。
哥仑比亚北濒加勒比海的地区,流行一种典型的美洲--非洲歌舞“公比亚”,这是一种成对的男女双人舞,动作大而快,胯部动作突出,节奏强烈多变。有时男舞者还手持一小鼓,边敲边舞,伴奏乐器有三个不同尺寸的鼓,一种竹筒响器,一支民间单簧管,有时还加上伴唱,舞姿、音乐都十会动人。
L: Z6 U4 }' N加勒比海中的岛国古巴、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有着十分丰富的美洲--非洲音乐,它们的节奏比巴西更复杂,乐器音色的变化、对比很强烈,音乐中的欧洲因素有所增加。主要的歌舞曲类型有伦巴、松、沙尔萨、梅林格、曼波、林波、恰恰恰、卡立普索、雷盖等。
Q3 b2 y! d! ^( B6 ?4 W* C卡立普索是一种源于非洲和西印度群岛民间音乐的加勒比海音乐、舞蹈、歌曲体裁,它最早是特立尼达岛上的黑人奴隶劳动时的歌曲,他们常以种种方言来迷惑主人,密谋造反等。废除奴隶制以后,卡立普索有了新的发展。古老的卡立普索旋律很简单,采用呼应式的形式,直到19世纪初只用鼓、响器和棍子来伴奏。后来受到了西班牙和委内瑞拉音乐的影响,旋律变得更加动听,歌词内容则与时事、人物有关,并采取讽刺、取笑、幽默的手法。卡立普索后来又变为特立尼达传统的狂欢节音乐。在狂欢节前在首都西班牙港每天夜里都有音乐家试唱新的卡拉普索,然后有1-2首被选为狂欢节的主题歌或游行进行曲。每年都有一名歌手被选为卡立普索皇帝或皇后。卡立普索的音调是建立在50首传统曲调基础上的,采用2/4或4/4节奏,乐句是不太规整的,伴奏也改用铜管乐。狂欢节期间,当人们在街上又跳又唱卡立普索时,它的舞步与桑巴相似,为它伴奏的是钢鼓乐队,这种用汽油桶制成的奇妙乐器也是特立尼达岛上黑人后裔的发明,现已传遍世界。
雷盖是牙买加岛上的城市民间音乐,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非洲-牙买加音乐(这是西非音乐因素和不列颠因素的混合)和北美洲黑人音乐的融合。雷盖具有西方旋律、和声的基础,非洲的音色和节奏以及美国流行音乐的影响。常用电声乐器伴奏,节奏强烈,音量很大。雷盖最早是牙买加的底层群众演唱的,通过歌曲表达了他们对社会不公正的不满和嘲讽。
1 t. Q& d: ~ `7 q% Y卡立普索和雷盖都是加勒比海地区人民的卓越创造,也是拉丁美洲的美洲--非洲音乐代表之一,它们都已传到了美洲和世界各地。 总之,拉丁美洲的美洲--非洲音乐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采用七声音阶较多,节奏在音乐中起主要作用,节奏既强烈又复杂多样。切分多,多线条节奏多。歌曲的音域不宽,一人领唱众人和的呼应式歌曲多,多声部因素多,乐段结构不够方整,偏爱深厚的人声音色,对敲击乐器特别是鼓极为重视,有即兴表演的习惯,音乐的情绪、气氛比较活跃和乐观。
" a! c4 b, x, i7 i, {+ r" B. J此外,正如非洲音乐一样,美洲---非洲音乐也具有相当强的社会属性(与宗教祭祀,社会生活关系密切)和自娱性(以非专业性的创作、表演为主)。看过1980年在北京由特立尼达多巴哥全星钢鼓乐队表演的卡立普索的观众都记得,演员们在舞台上演奏这种狂欢节音乐时,竟然忘乎所以,如痴如醉,手舞足蹈,旁若无人,好像已经进入了另一种精神状态,令人感到惊讶和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