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06|回复: 2

中国“山寨电影”之路通向何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7 11: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所谓的中国电影“山寨化”,是参考中国独特的“山寨手机”现象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山寨手机是很多小手机、黑手机厂家(多数集中在深圳、东莞一带)的产品的统称,它们的特点是能够快速灵活地推出新产品,在国产手机这个产业链上呈现一种松散的、低门槛的、扁平的组织特征。它们虽然和盗版光盘、盗版书、高仿皮包、翻版球鞋、仿制品有着非常相似的发展过程,但山寨手机最大的特点是开始有了原创的设计。而正是这一点,让它们和那些高仿产品有了不同。

参考“山寨手机”的这些产业特点,我们可以发现,一部分中低成本中国电影正在经历一个“山寨化”倾向的演变。“山寨版国产电影”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小公司、低成本、低门槛、质量粗糙、重视娱乐性、模仿甚至抄袭好莱坞、但具有一定程度的原创性,能吸引某个特定消费群体的喜爱。

山寨电影的出现,是因为一方面现在内地的电影市场容量增大,而另一方面进口和国产的大片它们的市场吸金能力并不能完全将市场容量吸干,所以还留出了一部分市场空间给山寨电影。

如果以上面的标准进行区分,诸如《疯狂的石头》、《哈哈哈》、《天下第二》、《大电影系列》等等国产影片,甚至包括少量主旋律电影和文艺片都可以被划为“山寨电影”。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无疑就是最近风头十足的《十全九美》。这部号称票房即将突破5000万人民币的影片,基本可以说是中国“山寨电影”的代表。

作为一部号称三千万投资的影片(说实话,我个人觉得实际投资能有十分之一二就不错了),这个电影的所有技术层面都十分粗糙,更谈不上什么艺术层面,唯一能支撑它赢得观众喜爱的,就是那种肆无忌惮的恶搞精神。但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在国内电影市场上取得了5000万票房,这无疑是一个奇迹。

很明显的一点,以《十全九美》的艺术和技术质量来说,票房能够达到片方所说的成绩,和影片质量已经没多大关系了,而是由档期、发行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基本上,偶然因素很多——而奇迹之所以成为奇迹,就在于它的成功之路很难被复制。考虑到这次的票房成绩还是有迹可循的,所以不能武断地说“不可复制”这种话,但要想再来一次,难度非常高。

奥运空档,大片乏力,后续无人,正好造就了一个独特的市场档期,市场上又“恰好”缺乏引进大片的竞争,《十全九美》赶上了可谓百年一遇的好时候。在《赤壁》一家独大的暑期档末尾,票房已经3亿的《赤壁》基本已经处于打扫战场的阶段;《功夫熊猫》和《全民超人》面对观众的审美疲劳,虽然企图咸鱼翻生,但抢的都是冷饭冷菜了;而其他的同期小片要么是进口批片(诸如《舞出我天地》),要么是都没听说过的国产文艺小烂片,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娱乐性十足的《十全九美》自然成为暑期观众最好的替补选择。

关于《十全九美》的娱乐性我已经说过,在此不再赘言。一部“山寨电影”的票房奇迹,能够给国产中低成本影片带来什么改变吗?我个人对此还是持悲观态度——不要忘记,之前的《疯狂的石头》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给市场带来了什么?给中国电影带来了什么?

而令人沮丧的一点是,《十全九美》作为一部电影,一部商业电影,一部在国内市场上取得成功的娱乐片,它的质量,无论是艺术质量还是技术质量,都没有比《疯狂的石头》有所进步,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有了退步。这一点正折射出我想描述的这个事实——国产中低成本影片的山寨化。


要谈山寨化,那么首先就要明确,谁是正规军?毫无疑问,以《黄金甲》、《赤壁》等等影片为代表的国产商业大片和以《云水谣》为代表的高成本主旋律电影是正规军,它们贡献了中国电影票房的半壁江山,它们支撑着数以十亿计的中国电影产业,它们构成了中国电影产业原始简单但已具雏形的产业链。如果没有这些国产商业大片,中国电影还会停留在小作坊阶段,根本无从谈及产业化。

但如果仔细看看我们这个市场,我们会发现这个市场里基本只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成本和票房动辄过亿的大片,一种是成本和票房都始终徘徊在一千万级别的低成本影片。很明显,这个市场中的某种渠道出了问题,所以才会出现这个古怪的蜂腰格局,低成本电影无法进行产业升级,而高端市场的利润无法返回并滋养根基。

中国电影产业作为中国经济体系的一个微小的构成部分,其实也难逃其宿命。

国产商业大片和高成本主旋律电影,它们其实是中国经济体系中的两大既得利益集团在电影产业中的代表——它们分别代表了经济精英利益集团和官僚利益集团在中国电影产业中的利益。这两大既得利益集团在中国经济体系中的位置,就决定了中国商业大片和高成本主旋律电影必然会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主要构成,也就能解释了为什么这些大片能够在违背市场主体的需求情况下,仍然能够占据票房主体的秘密——市场和资金的垄断,同时利用潜在的市场准入制度设置壁垒,决定了两大利益集团在市场化过程中的优先参与权,以及对中国电影市场化红利的全面控制权(想想那些古怪的香港电影双版本)。

在这样的一个市场格局中,为数众多的中小民营制片公司实际上是不得不在产业链中选择了山寨化的道路。在一个资源和市场都还相对匮乏的环境下,山寨化实际上是在争抢蛋糕渣以求生存。

因为蛋糕渣就这么多,这种山寨化生存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制片上的低成本和题材上的擦边球。

制片上的低成本是对市场风险的合理规避。这种市场风险除了来自于制片公司对内容的不自信,更大程度上是因为无法把握市场。在银幕数量还是稀缺资源的时候,中低成本影片对档期的过分依赖,其实就是趁老虎瞌睡抢肉吃的具体体现。

而低成本必然导致制作质量粗糙和技术指标低下,这更让中低成本影片陷入恶性循环。如果算上电影频道每年生产的电视电影,中国的数字电影产量应该是世界第一。但这些数字电影全部都是2k及以下标准的,就技术而言完全无法进入中国大陆以外的电影市场。换句话说,从一开始它们就已经被全球电影工业体系完全摒弃在外。因此它们就更加依赖国内的电影市场,从而在创意和表达上必须要受制于人。

由于电影审查制度的存在,这些几乎完全依赖国内市场的低成本山寨电影不得不在内容上采取擦边球策略。这种内容上的擦边球策略,导致它们在娱乐和消费性上并不能彻底。相比国产商业大片和高成本主旋律电影在审查上的宽松,国产山寨电影只能在相对安全的内容领域进行挖掘,来实现电影的娱乐和消费功能。这种擦边球策略,具体到商业娱乐类型片,往往就会出现内容上的低俗化——虽然这些低俗化的表现形式有时候比较有独创性,或模仿的同时很好地完成了本土化。

这也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国内市场上成功的山寨电影基本都是喜剧片。因为能够符合低成本和内容安全双重要求的,几乎只有喜剧片这一种类型。喜剧片其实也并不是一个安全的类型,因为有太多的东西不能讽刺和影射,所以最后大家殊途同归,最后都直接奔屎尿屁喜剧类型去了。但就低成本商业片来说,低俗化几乎是唯一之道。

就文化产品而言,技术上的粗糙被内容上的低俗所抵消后,还是能够具有一定的消费价值。以《十全九美》来说,它成功地吸引到了一部分低龄观众群体(中学生为主),以及很大一部分随机消费群体(他们看什么无所谓,完全是到了电影院再随机选择。其中很多人是使用兑换券或其他免票、打折手段。由于档期选择的好,他们的选择基本都集中在本片了),这就足以支撑它的票房表现了。特别是考虑到它的成本是如此低廉,而我们的市场相比之下又足够大(今年银幕数应该超过4000张甚至奔5000张去了),所以《十全九美》的票房成功虽然有侥幸的成分,但可以这么说,它在合适的时候出现在合适的市场,因此它取得了合适的成功。

不过一部《十全九美》的成功并不代表着“山寨电影”的成功。2007年中国生产了超过400部电影,相信2008年也不会低于这个数字。而这其中绝大多数影片的制片成本都低于300万人民币。刨除掉那些表现实在过于差劲根本无法进入市场的部分,其中应该只有100部多一点最后进入了市场。再去除掉一部分有着特定目的的主旋律电影,剩下的大多数都能被划到山寨电影的范畴。《十全九美》这个可以被称为概率事件的成功,不能改变整个行业的现状。

这些山寨电影的投入产出比就整体效率而言是非常低效的,但通过降低人工、压缩周期、缩减技术质量、分散风险成本等一系列降低成本的手段,山寨电影整体还是能基本维持一个微弱盈利的状态(否则就不会存在这个行业了)。虽然有人说“山寨电影是电影强国之路第一步”,但这种饿不死也吃不饱的状态,毫无疑问是无法让这个行业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



作为一种产业形态,中国的山寨电影能否有机会象山寨手机那样通过低成本和个性化来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并有机会实现产业升级呢?我个人对此也是悲观的,因为和山寨手机不同的是,中国的山寨电影作为一种技术质量和艺术质量都很粗糙的文化产品,几乎不存在海外市场,只能死拼国内市场。但国内市场留给它们的空间实在太狭小了,而且会越来越小。

跨国资本利用品牌和文化影响力占据了中国少数富人和中产阶级的绝大部分消费能力,具体到电影行业就是每年引进的20部所谓“好莱坞大片”占据了中国电影市场一半左右的票房(此数据绝对是保守估计)。正是好莱坞电影的强势文化影响,导致最具消费力的少数富人和中产阶级完全认可了好莱坞电影及其叙事类型,并从文化上认可了这种类型的影片是最能够满足他们的品牌追求以及身份确认要求的,从而极大地挤压了中国电影的生存环境。为了能够在市场上抢夺份额,中国商业大片和高成本主旋律电影,无论是叙事还是技术,都不约而同地开始向好莱坞模式学习,甚至直接抄袭。[而诸如《赤壁》这样的电影,更是直接成为跨国资本的直接代表,直接将中国的电影消费者转变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这是一种很危险的趋势,因为这是从本来就很虚弱的中国电影身上直接抽血,甚至是造血机能的直接损失。]

对于国产商业大片来说,也许他们还有机会和好莱坞在本土市场厮杀一番,而对于低成本的国产山寨电影来说,因为受到整体电影工业水准和成本的限制,模仿好莱坞注定是死路一条——好莱坞电影依托全球市场,可以达到商业片平均成本7000万美元,独立制片平均成本2500万美元,再加上他们独步全球的成熟电影工业体系,山寨电影和好莱坞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中国发达的盗版音像市场,还堵死了山寨电影最后一条生路,迫使它们不得不在电影院和中外大片直接短兵相接,以几乎一样的票价来面对观众的选择。如果山寨电影不能极大地发挥内容方面的本土优势,粗糙的制作就决定了它们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就非常微弱了(都是花一样的钱,观众当然有权得到更好的商品)。

好莱坞电影和中国商业大片(以及少量的主旋律电影)占据了这个市场90%以上的份额,当中国电影的庞大潜在市场和逐渐发展中的票房无法转变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合理利润时,中国电影产业的竞争力升级是根本无从谈起的。换言之,国产中低成本影片很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并被固定在本土市场的低端而无法改变这一悲惨局面。而我们的市场,我们的观众,则会成为好莱坞电影和国际资本的产业链中最低端的部分。

中国电影的山寨化生存只是一种无奈,而不是一条出路。个别幸运儿的出现,不能改变这一残酷的现实。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9-7 16:59:52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解深刻~~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4 01:4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什么片子呀好看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5-1-23 00:03 , Processed in 0.387745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