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412|回复: 3

2008年终总结:大事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7 15: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8年堪称多事之秋,在这一年的纷纷扰扰中,我们特别选取了8个关键词,以此勾勒出过去一年的大致轮廓。






关键词1:罢工

2007年底,一场浩浩荡荡的编剧大罢工席卷了美国,这场罢工缘于编剧与资方——美国电影及电视制作人联盟(AMPTP)工作报酬合同谈判的破裂。尽管罢工始于2007年,但2008年才真正显示出了它的破坏性。首先遭殃的是一些日播的脱口秀,这些节目基本没有备播的库存节目,编剧撂挑子后,平时那些妙语连珠的主持人一个个都不得不封嘴,倒不是说他们自己编不出节目,而是因为在编剧、演员齐刷刷站在罢工编剧阵线上时,这样做只会成为众矢之的。艾伦·迪珍丝(Ellen DeGeneres)就曾因为穿越编剧们设的 “封锁线”去做节目而被痛批过。
第二个受害的是众多美剧,过了元旦之后,由于各电视台的美剧库存已经播完,不得不面临“中途停播”的尴尬局面,这其中不乏国内美剧粉丝追看的《绝望的主妇》(Desperate Housewives)、《英雄》(Heroes)、《越狱》(Prison Break)等剧目,为了不因罢工闹剧荒,一夜之间,美剧迷过起了“广囤粮”的生活。
罢工的高潮,是在金球奖颁奖典礼举办前,尽管金球奖和编剧们并没有瓜葛,但编剧们为了“杀鸡儆猴”、给制作人联合会一个下马威,决定抵制金球奖。可怜的金球奖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成了替罪羊,最终宣布取消颁奖典礼,改成电视新闻发布会。
金球奖的被迫取消震动了整个好莱坞,紧随其后的奥斯卡也开始担心起自己的命运,恰逢80大寿的奥斯卡不得不搞了两手准备,随时准备应对取消颁奖典礼的尴尬局面。然而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坚冰开始松动。先是汤姆·克鲁斯的“联艺公司”、温斯坦兄弟的“温斯坦公司”等独立制片公司率先与编剧工会达成了协议,陆续恢复开工,紧接着制作人联合会也和编剧工会恢复谈判,并最终满足了编剧们的条件,达成了新的协议。2月12日,三个多月的编剧罢工终于结束了。
好莱坞编剧的大罢工给美国影视业重镇洛杉矶经济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达32亿美元,不过,凭心而论,这次罢工对电视的影响远大于对电影的影响,因为电影的制作周期一般比较长,在罢工之前很多电影公司就已经开始囤积剧本,因此当罢工真正来临时他们并不发愁。不过幸运不会连续降临两次,平安度过编剧罢工的好莱坞电影业现在又面临演员罢工的危机,而上次侥幸躲过一劫的奥斯卡大叔这次能继续独善其身吗?一切都有待于时间作答。







关键词2:蓝光

所谓“蓝光”是一种高清影碟格式,由索尼公司研发,其单层容量为25G,双层容量为50G。蓝光影碟的死对头“HD-DVD”也是一种高清影碟格式,由东芝公司研制,其容量较蓝光小,最大可达45G左右。但HD-DVD也有自己的优势,它可以使用现有生产设备生产,从而大大的降低从现有DVD过渡至HD-DVD所需的成本,价格相对低廉。
蓝光与HD之争已经有年头了,多年来围绕着这个问题,好莱坞的公司们分成了两大阵营:索尼、迪士尼、福克斯、米高梅等支持蓝光,微软、派拉蒙/梦工厂、环球等支持HD,也有骑墙派,比如华纳公司。两大阵营原本势力相当,但近年来蓝光影碟的销量持续增长,占据了高清影碟70%的市场份额,而HD只占30%左右。有鉴于此,HD阵营内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微软是第一个“跳槽”的。但真正造成HD全线溃败的还得归功于1月发生的一件事。
2008年1月4日,华纳兄弟公司发表了一份公告:他们和新线公司今后发行的影碟将只使用蓝光而非HD-DVD制式。这份公告无异于“平地一声雷”让HD阵营方寸大乱,原本“骑墙”的华纳彻底倒向了蓝光阵营,至此支持HD的仅剩派拉蒙(梦工场)和环球两家了。蓝光派一片欢欣鼓舞,媒体也以“蓝光战胜HD”为标题大肆报道。除了华纳的倒戈外,终端零售商对蓝光的支持也使HD的境地雪上加霜,沃尔玛在2月初宣布将仅售蓝光影片,百思买、DVD出租巨头Netflix也作出类似表态。眼看大势已去的东芝公司最终低下了头,2月19日傍晚东芝公司正式宣布完全停止生产和贩卖HD-DVD,高清影碟的格式之战就此落幕。
但故事远没有结束,还记得那句成语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蓝光虽然战胜了HD,但它还面临着已经开始研制的下下代影碟格式的挑战,而且随着网速越来越快、硬盘越做越大,人们无需买碟就可以从网上下载高清电影和游戏应用在各种终端上。再加上蓝光自身的一些问题,比如影碟机和碟片价格昂贵,等到它真正普及的那天,恐怕离被取代也不远了。







关键词3&4:新线/梦工厂

在2008年有两家电影公司的命运发生了改变,一个是被动改变,另一个则是主动求变;一个带有悲剧意味,另一个则没有太多的感情色彩。这两家公司一家叫做“新线”,另一家叫做“梦工厂”。
2008年2月28日时代华纳公司宣布,旗下的新线影业(New Line)合并入华纳兄弟公司,至此“新线”结束了历时40年的独立经营生涯。此时距离《指环王:王者归来》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并且全球狂收10亿1千万美金的辉煌业绩仅四年之隔。新线究竟是如何走到这一部的呢?还得从2007年底的那部《黄金罗盘》说起。
《指环王》之后,新线一直处在一种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只有喜剧片《婚礼傲客》(Wedding Crashers)让其在票房上风光了一把。为了改变这一窘困局面,新线又看中了奇幻题材《黑暗物质三部曲》,希望于它能重现《指环王》的辉煌。然而同样的事情不会发生第二次,也不知是原著小说影响力太小,还是观众对奇幻电影审美疲劳,《黄金罗盘》票房惨败,在北美地区甚至没有突破一亿大关,与其1.8亿美元的成本不成正比。尽管该片海外票房尚可,但因为新线早已把海外发行权以买断方式转给别人,因此海外的票房分红他们根本得不到。新线豪赌一把赔的倾家荡产。
然而新线还算幸运的,尽管它独立运营,但毕竟是时代华纳的子公司,背靠着这棵“大树”他们还不至于被贱卖给别家公司。不过对于新线公司的职员来说,这次重组则意味着他们失业。600名新线员工有450名遭遇裁员,幅度达到了75%。新线创始人兼原总裁Bob Shaye和副总裁Michael Lynne也都未能幸免。新的新线公司规模大大缩减,留下的150名新线雇员有约40名转到华纳兄弟公司担任新岗位的工作。
随着新线并入华纳兄弟,原华纳兄弟旗下的独立制片公司“影屋”(Picturehouse)和华纳独立(Warner Independent Pictures)也都关门大吉,70人为此丢掉工作,其中包括影屋的全部43名员工。
相比之下梦工厂对自己命运的把握更为积极主动,虽然曾经委身于派拉蒙,但当羽翼恢复丰满后,它并不满足于继续寄人篱下。梦工厂1994年由斯皮尔伯格、杰弗里·卡森伯格和大卫·葛芬成立,其全称“DreamWorks SKG”中“SKG”三个字母正是这三个人姓氏的首字母缩写。梦工厂的宗旨正如它名字一样,致力于为观众造梦。尽管初衷很好,也制作了一大批经典的影片,但2005年底,霉运连连、业绩不佳的梦工厂还是被迫“卖给”了派拉蒙,成为了后者的附属。
俗话说得好“风水轮流转”,在卖给派拉蒙后梦工厂时来运转,接连推出《变形金刚》、《怪物史瑞克3》等票房佳作,而派拉蒙则相形见拙。时间一长,以斯皮尔伯格为首的梦工厂元老们萌生离意,不希望让派拉蒙继续占便宜。最终,在2008年10月6日梦工厂宣布和派拉蒙正式分家,在印度Reliance Big Entertainment娱乐公司的资金帮助下成立一个独立的新梦工厂。几天之后,梦工厂宣布和环球签订7年的影片发行协议,为这场变动划上了暂时的句号。
不过在这场近3年的合合分分中,由杰弗里·卡森伯格负责的梦工场动画公司(DreamWorks Animation)则未受影响,今后一段时期内派拉蒙依然会负责发行他们生产的动画片作品。






关键词5:3-D


3-D立体影象技术早就有了,最早人们发现立体影象原理后,就发明了一种立体画在休闲之余作为娱乐消遣。上世纪50、60年代出于与电视争夺观众的需要,宽银幕、大银幕、立体电影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但不幸得是人们观看立体电影更多是一种猎奇,而且立体电影由于制作繁琐,作品数量有限,不久就归于沉寂了。
但人们没有让这种技术就此长眠,立体声已经广泛使用,为什么立体影像就不能呢?进入21世纪后,随着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立体电影又被人们提上了议事日程。时过境迁,现在的立体电影与当年的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拜高清和数字技术所赐,如今的立体电影画面清晰、颜色逼真,观众可以享受到无与伦比的视听体验。而且由于得到了院线和好莱坞制片公司的大力支持,数字3-D立体电影更被人们称为电影的下一次技术革命。
2008年是好莱坞3-D电影集体崛起的一年,这一既古老又新潮的技术已经开始被广泛的运用到好莱坞主流片商的影片里了:梦工厂和迪士尼这两家提供家庭娱乐的公司相继提出,自己今后的动画片都将做成立体电影,这其中包括梦工厂2009年3月份的《怪兽大战外星人》(Monsters vs. Aliens)、2010年5月份的《史瑞克4》(Shrek Goes Forth)以及迪士尼旗下皮克斯工作室的《玩具总动员3》(Toy Story 3)等。而其他公司也不甘落后,纷纷开拍3-D立体电影,有的甚至已经从中得到了甜头。
许多名导也急切的拥抱这一技术:詹姆斯·卡梅隆蛰伏10年后的作品《化身》(Avatar)号称将是一部划时代的3-D立体电影;蒂姆·伯顿召集了一批爱将把《爱丽丝梦游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拍成立体电影;乔治·卢卡斯也计划将《星球大战三部曲》及《星战前传三部曲》一共六集全部转制成立体电影。
电影从诞生之日就是技术与艺术的矛盾统一体,技术总能为电影艺术开辟一个崭新的天地、打开一扇新的机会之门,3-D技术也是如此。不要以为只有《地心历险记》(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3-D)或《闪电狗》(Bolt)这样的影片才能用3-D拍,其实3-D也同样可以用于其他各种类型的电影,比如2009年上映的《死神来了4》(Final Destination 4)和《血腥情人节》(My Bloody Valentine)都是恐怖片,《舞出我人生3》(Step Up 3-D)和2010年重映的《美女与野兽3-D》是歌舞片,而《乔纳斯兄弟3-D演唱会》(Jonas Brothers 3-D Concert Movie)则是部音乐纪录片。
由此可见,技术只是一个工具,用它做什么、怎么做完全取决于人。酷爱3-D技术的詹姆斯·卡梅隆就曾表示他将在《化身》(Avatar)之后用3-D技术拍一部剧情片、纯粹的“文戏”,以此来证明任何人、任何电影都可以通过3-D技术获益。他还对3-D技术将来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前景十分乐观,相信要不了十几年,人们就可以不需要戴眼镜在照片、手机、电脑、电视、户外广告等各种显示设备上看到3-D影像。
2009年注定将是3-D电影集体爆发的一年。






关键词6:蝙蝠侠

《蝙蝠侠:黑暗骑士》是2008年的一道奇迹,在它之前《钢铁侠》已经创造了让人乍舌的票房成功,没有人敢想《黑暗骑士》超越它会是怎样的情景。但事实证明了,任何事都有可能发生。
7月18日《蝙蝠侠:黑暗骑士》在北美地区正式上映,仅仅两天票房就突破一亿元大关,其后更是势如破竹,一口气打破了几乎所有有记载的票房纪录。观众蜂拥走进影院,票房从1亿到2亿、3亿、4亿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很多票房观察家都惊讶得表示自己从没见过这么疯狂的局面,这样的票房数据极端的罕见。
《蝙蝠侠:黑暗骑士》能取得巨大的票房成功是多种因素共同叠加作用造就的。首先,希斯·莱杰的突然去世等于给《蝙蝠侠:黑暗骑士》作了一个大大的免费广告,这位受到观众和专家一致喜爱的年轻演员在他事业的巅峰时期去世,本身就极具爆炸性,再加上媒体的疯狂报道,即使你没看过他的电影,也一定会知道《黑暗骑士》这部电影,并产生一睹这位演员最后的表演的愿望。
其次《蝙蝠侠:黑暗骑士》影片本身的质量也为高票房提供了保证。经常关注票房的人知道,如果一部影片质量很次,即使首周票房很高,它的总体票房曲线也会呈现“跳水”势头,然而《蝙蝠侠:黑暗骑士》的票房一直保持较小的下滑幅度,这证明了这部影片在观众中有良好的口碑。事实上,在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影片里,全部都是既叫座、又叫好的作品。
第三,即使希斯·莱杰不去世,《黑暗骑士》也是一部影迷们热切期待、关注度很高的大片。作为美国漫画的一个经典角色,“蝙蝠侠”一直都有众多拥趸,在《黑暗骑士》之前的5部《蝙蝠侠》电影票房全都过了亿。所以就这一点来说,《蝙蝠侠:黑暗骑士》的成功其实也在意料之中。
曾经有人总结过票房成功电影的特性,提出当一部电影成为一个社会性的事件,那就离票房大卖不远了。事实也证明了这种论断,远的如《泰坦尼克号》,近的如《功夫熊猫》概莫例外。国外管这种电影叫做“Event Movie”,当一个电影成为“Event Movie”后,它就拥有了全社会的资源来为它作免费宣传,因为人人都以谈论它为时尚,他们会在杂志、报纸、网站上发表文章热议和影片有关的一切内容,电视新闻和其它节目也都会主动争相报道,最后全社会都在为一部影片免费抬轿子,并且都很乐意这么做。
不过并非所有的影片都能够成为“Event Movie”,只有人们和媒体关注度高,拥有卖座潜质的影片才有可能。《黑暗骑士》很幸运的拥有了这一切成功的要素,在天时、地利、人和全占的情况下于2008年给我们上演了一个难得一见的票房奇迹。






关键词7&8:大选/金融危机

2008年是美国的大选年,好莱坞也未能免俗,很多明星旗帜鲜明地在博客里表明他们支持谁,还有很多明星为了鼓励年轻人去投票,特别拍摄了公益广告《不要投票》。
银幕下选情如火如荼,银幕上也好不热闹。大导演奥利弗·斯通在这一年的年初就宣布自己将拍一部讲述总统小布什的影片,并在大选前上映。尽管这部影片后来淹没在人们的口水中,也没有为大选增加多少谈资,但你不得不佩服斯通拍片的速度,并对他敢为人所不为的胆量表示敬仰。在《布什》(W.)后,他又要拍委内瑞拉总统查维斯(Hugo Chavez)的纪录片。如果按照《布什》的拍摄进度,这部纪录片铁定会在2009年年内与观众见面,就让我们静静等待又一场斯通与批评家们的交锋吧。
现实里当不上总统,那就在电影里过过总统瘾,汤姆·克鲁斯已经准备在《第28修正案》(28th Amendment)中扮演美国总统,而他之前已经有很多“前辈”了:《白宫奇缘》(The American President)里的迈克尔·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中的比尔·普尔曼(Bill Pullman),《天地大冲撞》(Deep Impact)里的摩根·弗里曼(Morgan Freeman)等等。不过这些“虚构总统”都不得不在哈里森·福特(Harrison Ford)面前低头,因为后者在1997年《空军一号》(Air Force One)里扮演的美国总统才是观众最喜爱的。现在知道为什么媒体和百姓会对普京和奥巴马的肌肉感兴趣了吧,好的总统不但要有头脑,身手也要够矫健。
除了布什和奥巴马,以及许许多多电影里虚构的总统,好莱坞对那些历史上著名的美国总统也一直情有独钟,2008年一部《对话尼克松》就再次带着人们走进了尼克松这位毁誉参半的美国前总统的内心,而比尼克松更受欢迎的林肯、克林顿以、美国国父华盛顿以及竞选总统被刺的罗伯特·肯尼迪也很有可能在未来几年拥有自己的电影。
除了大选,另一个“美国制造”、全球关注的就要数金融危机了,这场由华尔街引发的金融海啸给世界各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好莱坞又怎么会缺席呢?于是我们看到了《债务美国》(I.O.U.S.A.)这样的纪录片,也看到了福克斯准备撇下奥利弗·斯通制作《华尔街2》(Wall Street 2),以及迈克尔·摩尔(Michael Moore)高调宣布他将拍《华氏911续集》从美国对外政策和布什政府酿成的后果出发分析美国当前的经济问题、以及全球的经济危机。可以预见,2009年会有更多这样的影片问世。
发表于 2009-1-7 15: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捏阿哈哈 支持啦~~~顶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7 20: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结不错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4 02: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还是美国总统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4-12-23 17:48 , Processed in 0.296938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