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Neptune

【乱世中的人性与命运:历史的心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1 04: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仪:悬色收财,借妒诈利

《战国策?楚三》讲了一个张仪为脱贫致富而诳诈楚王的事情。张仪当年在楚国时?,楚王并不打算任用他,他很贫困,被人瞧不起,张仪因而去见楚王,以求脱贫。

  张仪见了楚王,表示自己打算马上去北方国家了,见楚王毫无挽留之意,且不大耐烦,张仪遂转口而问:“大王您不是很好色吗?”楚王忙问:“你是什么意思?”张仪回答说:“郑国和周地一带的女子,粉白墨黑,在街上一站,不知道的人看见了还以为是神女下凡呢!”楚王说:“楚国地处僻陋,还没有见到这么漂亮的女子,我希望能得到这样的美女。”于是给了张仪很多珠宝,让为他代办此事。

  南后和郑袖是楚王当时很宠爱的两个妃子,张仪暗中让她俩知道楚王要代办的事情,两位妃子怕北方美女到来后自己失宠,非常恐惧,于是各让人给张仪送去数百斤金银,暗求张仪推辞此事。张仪收下两妃的金银后,对楚王说:“去北方的关卡关闭不通,只好推后成行。”他请求与楚王吃顿便饭,席间无人,张仪又请楚王让身边的人一同就餐,楚王遂将南后与郑袖召来同席。张仪见之,向楚王拜首谢罪,楚王怪而问道:“你何罪之有?”张仪回答说:“我曾走遍天下,没有见过像两位妃子这么漂亮的。我曾答应为您选取最漂亮的美女,看来是犯了欺君之罪。”楚王对张仪说:“没有什么,我本来就觉得没有人会比两位妃子更漂亮。”于是再也没有提起求购美女之事。

  张仪在不得楚王信用的情况下要诈取楚王钱财,并且要把楚王诈得高兴,让其空付钱财而无憾,他紧紧抓住了楚王好色、妃子好妒的性格特点巧做文章。张仪的计策分为三步:

  第一步,指水谈月,悬色收财。楚王未去过北方,对北方之情知之甚少,张仪利用这一点,故意在楚王面前大肆渲染北方女子的天姿国色,这犹如对一个未见过月亮的人指水谈月,渲染月亮的辉煌,诱其入水捞月。自然,北方一定会有美貌的女子,但北方女子未必一定比南方女子姿色出众,张仪的虚谬夸张实是空悬美色于北方,故意刺激楚王的贪色之欲,诱其破财上钩。

  第二步,以色胁宠,借妒诈财。张仪拿到楚王购求美女的钱财后,仍嫌其不足,又以求购美女之事暗中威胁楚王的宠妃,利用宠妃之妒,诈取了第二笔钱财。

  第三步,门前指花,谬言取信。楚王给张仪钱财,让去求购美女;两位宠妃也暗给张仪钱财,要张仪勿办此事,张仪无法满足双方完全相反的意愿,但他却能让双方共同高兴。他找出借口,创造了与楚王、宠妃三方轻松会面的机会,当面把楚王宠妃指为比北方女子更漂亮的人物,既投了宠妃之好,又满足了楚王的虚荣心,双方皆大欢喜。张仪在这里夸赞宠妃之辞与前面第一步中渲染北方女子之辞是相矛盾的,但张仪此前未见过楚王宠妃,这一矛盾却是楚王可以理解的。自然,楚王宠妃不会是天下最漂亮的女人,张仪在此的夸赞多为荒谬之辞,但在楚王所见过的女人中,两位宠妃多半是最漂亮的,同时由于两位妃子正处宠位,对他们的夸张赞誉,楚王在心理上最易信其真,不愿信其假。张仪对楚王门前誉花,虽有荒谬,但楚王也信谬不疑。

  通过门前誉花的一步,张仪辞却了楚王的差使,他取消了大额支出,落下了两笔厚财,未出楚都,即达到了脱贫致富的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1 04: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靳尚:悬美惹妒,巧借枕风

战国纵横家张仪为了秦国的利益曾欺骗过楚怀王,楚怀王后来想办法拘禁了张仪,准备将张仪杀掉。张仪与楚臣靳尚的关系很好,《战国策?楚二》和《史记?楚世家?张仪列传》都记载了张仪与靳尚合谋,利用楚怀王夫人郑袖的嫉妒心而使张仪逃脱虎窟的借妒之计。怀王拘张仪欲杀之,靳尚对郑袖讲:“你不久就要失宠于楚怀王啦!”郑袖问什么原因,靳尚解释说:“张仪是秦王的忠信之臣,现今被楚王拘禁,秦王想用土地和美女把张仪赎出,楚王贪利爱色,必定会答应的。将来秦女挟秦为重,必然成为王后,而你就会失宠了。”郑袖觉得事情严重,忙问靳尚该怎么办,靳尚告诉郑袖:“你最好想办法让楚王赦放张仪,张仪放出后,必然很感激你,秦国就不会让秦女来楚国了。”郑袖深信其言,遂在怀王面前尽力为张开脱,楚王最后放走了张仪。

  为了营救张仪,需要借助郑袖的“枕边风”,但郑袖不会平白无故地为张仪开脱说情,于是,靳尚对这位居处深宫、昧于世事的王妃故弄玄虚,煞有介事地把张仪被囚与她宫中情敌的出现联系了起来,郑袖为了防止情敌的出现,保住宫中之宠,于是就尽力为张仪开脱,她的妒意被巧妙借用。

  张仪被囚和郑袖宫中失宠本来风马牛不相及,靳尚用秦王送礼赎张仪一环将两事不露破绽地联系在了一起,使三件事情间有了一种前后相因的关系:因为张仪被囚,所以秦王要送礼赎张仪,秦王的礼物中自然包括美女;因为秦王要送美女给楚王,所以郑袖会宫中失宠。面对这种单线相生的因果联系,郑袖要想消除与自己灾难攸关的第三件事,就必须消除前两件事情中的一个,但第二件事情的决定权在于秦王,郑袖难以插手,且该事是秦王为保大臣而迫不得已的举措,因此留给郑袖的惟一选择只能是中止第一件事情,以此促使秦王主动放弃第二件事情。

  郑袖对楚王的贪利好色看来是了如指掌的。在她看来,楚王贪秦女之色和土地之利,必然到时会放掉张仪,与其让楚王得到秦女后放走张仪,还不如让他放掉张仪而得不到秦女,于是郑袖凭借她正得宠宫中的地位百般说服楚王,使其赦放了张仪。郑袖的宫中之妒被秦国巧妙地借作了政治用场。

  张仪的借妒逃生计被后来西汉初的陈平使用过一次。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北进,抗击匈奴南侵,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于平城之东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汉兵七天得不到食物。《史记?陈丞相世家》、《汉书?高帝纪下、陈平传》和《资治通鉴?汉纪三》均记载了当时“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匈奴语所称的王后)解,围以得开”的史实,刘邦逃出平城后,沿路封曲逆(今河北完县东南)给陈平以酬其献计之功,但史籍又载:“奇计颇秘,世莫得闻。”东汉学者应劭曾解释秘计说:“陈平使画工图(即画下)美女,间遗阏氏曰:‘汉有美女如此,今皇帝困急,欲献之。’阏氏畏其夺已宠,言于冒顿,令解围。”为什么史籍对奇计内容秘而不载呢?应劭解释说:“秘计者,以其失中国之体,故秘而不传。”看来,陈平奇计完全是张仪借妒逃生计的翻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1 04:0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楚小臣:利害各异,双环同心

《战国策?楚二》讲述了楚国一位小臣和张旄为了不同目的而合杀靳尚的事情。楚王想把被囚禁的张仪放掉,但恐怕张仪出去后继续干对楚国不利的事,因而很犹豫。楚臣靳尚对楚王讲:“大王可让我跟随着张仪,如果张仪干对楚不利的事,我就把他杀掉。”楚王同意了。

  楚国一位小臣与靳尚有仇,想找人杀掉靳尚,选中了张旄。张旄是一位力主楚国联魏抗秦的人物,因楚王一直采纳张仪的联秦方针,张旄因而得不到重用。靳尚随张仪出去后,这位小臣对张旄说:“张仪的活动使您的主张得不到实施,您不如暗中让人杀掉靳尚,楚王必然疑是张仪所为,就再也不相信张仪了,那时您就可以得到重用。”张旄果然让人暗杀了靳尚,楚王于是很恨张仪,即让张旄与魏联系,一同攻秦。

  楚王既想采用张仪的联秦方针,又怕张仪干对楚国不利的事情,于是派靳尚跟随监督张仪。在特殊的关系下,楚国小臣要借张旄之刀杀掉靳尚,而张旄则要通过杀掉靳尚来陷害张仪,小臣和张旄各有不同的目的,但在杀掉靳尚一事上却完全同一。同一行为是两个人两种目的、两个计谋所共有的核心步骤,因而这应该称作一个同心双环计。

  楚小臣与靳尚有仇,他要杀掉靳尚,力所难及,于是要借他人之刀,但他人不会无缘无故地杀掉楚王爱臣靳尚,必须有自我利益的驱动,因而楚小臣特意选中张旄为借刀之人。

  张旄与靳尚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但他却与靳尚的监督对象张仪是一对政坛宿敌。杀掉了靳尚而藏起杀刀,佯装不知,人们必然会以为是张仪所干,楚王就会憎恨张仪,就会拒绝采纳张仪的联秦方针而起用张旄。从这种关系上来看,张旄与靳尚虽无利害关系,但杀掉靳尚却与张旄极大地有益,它是张旄陷害政敌、抬高自己的一项有效手段。这与那些为陷害仇人而采取的杀人藏刀计是大体一致的道理。

  张旄似乎并未自觉意识到杀掉靳尚会给自己带来的好处。楚小臣故意向张旄点破这层道理,以利益诱使张旄杀掉靳尚,实是利用张旄来实现自己的报仇目的。可以说,张旄是利用靳尚之死来获取利益,小臣是利用张旄来杀死靳尚。

  这种同心双环计的施计主体是不同的两个人,他们各有不同的目的和计策,但他们在某一事情上却有共同的行为或想法,这一共同点使两个不同的计策双环相连,难以分解,形成该计的突出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1 04: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郑袖:妒妇害美,诱妾掩鼻

《战国策?楚四》和《韩非子?内储说下》记述了楚王夫人郑袖妒害美人而采取的掩鼻之计。魏王给楚王送来一位美人,楚王非常喜爱。夫人郑袖顺承楚王之意,也很喜欢新来的美人,她为美人购来衣服玩好,备下宫室卧具,一任美人选择,其喜爱美人的程度超过了楚王。楚王知道郑袖不嫉妒美人,很感激她。这时,郑袖对美人说:“大王很喜欢你的漂亮容颜,但不喜欢你的鼻子,你以后见了大王,就用手掩住自己的鼻子。”美人照郑袖说的办了。楚王见美人一到自己跟前就掩鼻子,就向郑袖询问原因,郑袖遮遮掩掩地回答不知道。楚王一再逼问,郑袖回答说:“不久前她曾说大王身上有臭味,她闻见难受。”楚王听了非常生气。次日,楚王又召郑袖、美人三人同坐,郑袖事先告诫楚王身旁的人说:“大王今天如有命令,必须立即执行。”三人坐下后,楚王让美人靠前,美人又遮掩了鼻子,楚王勃然太怒,下令割掉美人的鼻子,身旁持刀人立即执行了命令。

  郑袖的掩鼻计是出自妒妇的陷害。郑袖先以讨大王更为欢心的名义诱骗美人掩鼻,然后又向楚王另说一套,诬陷美人掩鼻是遮掩楚王臭味。在郑袖的引诱煽动下,美人和楚王对掩鼻各有了不同的理解,美人为讨楚王欢心,每见楚王辄掩鼻,楚王则将掩鼻看成是对自我尊严的严重伤害。可以想像,没有鼻子的美人再也难得楚王宠爱,郑袖除掉情敌的图谋于是乎靠楚王实现。

  和费无极借刀杀郤宛一样,郑袖的掩鼻计也是以讨人欢心的名义首先引诱被害人做出某种动作,然后又从中作祟,把这种动作故意解释成是对被讨欢者的伤害,借势力强大的被讨欢者之刀除掉讨欢的弱小者,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施计的整个过程中,郑袖作了如下三步的配合:第一,施计前顺承楚王之意对美人百般照顾,骗取美人的信任,又向楚王留下不嫉妒的印象,这样就消除了美人和楚王对自己的任何戒备,为计策的顺利进行作好了铺垫。第二,当楚王向她追问美人掩鼻的缘由时,她故意遮遮掩掩,做出知而不答的姿态,引诱楚王一再逼问。当她以佯示不得已的形式回答楚王、诬陷了美人时,楚王丝毫没有意识到这种陷害,反而以为郑袖的原初本意是要保护美人,从而彻底相信了郑袖的诬陷,不知不觉地坠入了郑袖的圈套。第三,郑袖挑拨得楚王心怒美人,她情知楚王将要惩罚美人时,适时交待身边人必须迅速执行王令,使楚王的惩罚美人之令没有纠正回旋的余地。割掉美人鼻子的命令一旦发出,楚王息怒之后想收回成命也来不及了。

  郑袖陷害美人这类宫中夺宠的事情本身并无值得人们重视研究的必要,但体现于该事情中的计谋却值得人们借鉴深思。掩鼻计反映着一种陷害阴谋的共同特点,它也是在双方受骗人互不沟通的前提下得以成立的。善良的人们应该常常注意消除该类计策得以成立的前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1 04:0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陈轸:将计就计,化害为利

陈轸曾经做过楚国之臣,大概因为不能取得楚王的信任,于是去了魏国,欲求仕于魏王。《战国策?楚三、魏一》两处记载了关于陈轸求仕的同一件事情。

  陈轸去魏国求仕时,恰好张仪在魏国得宠于魏王。张仪很不喜欢陈轸,为阻塞陈轸求仕之路,遂对魏王说:“陈轸心系楚国,曾很卖力地为楚国求地,他若在魏国参政,必定会为楚国的利益着想。”因为张仪此言,陈轸一直不被魏王任用。有一位名叫左爽的人对陈轸说:“张仪正深得魏王信任,他在魏王面前说下一句话,您即使解释一百遍,魏王也不会听您的。”于是他和陈轸定下了一条计策。按照计策,陈轸派人把张仪说给魏王的话到处宣扬,一直传到楚国,让楚王听到。楚王听到张仪的话后,打消了对陈轸的疑虑,立即准备任用陈轸。

  陈轸是一个以游说列国君王而追求个人功名的人物,这次在楚国失宠后,无奈之下来魏国求仕。张仪为堵塞陈轸的进用之路,进“谗言”于魏王,他巧妙地利用陈轸过去曾有过的那么一段经历,把陈轸说成是心系楚国,会暗通楚国的人物。陈轸明知自己在魏国的求仕是根本不可能了,于是他“跛子拜年,就地一歪”,利用张仪的“谗言”巧做文章,顺势将自己“通楚”的“恶名”宣扬出去,传给楚王,反而取得了楚王的信任。

  陈轸在魏国的仕途被张仪用计谋堵死了,但陈轸采取“借彼之谋,成我之功”的策略手法,将计就计,却意外地在楚国打通了求仕之路。陈轸这一计策的成功,是巧妙地利用了张仪阻遏自己的计谋,以张仪计谋为要素,另设一计,表面上与对手的要求相合顺,实际上在实施着自己的计谋。这种计谋的实施,有一大半依赖于对手的协助和配合,当对手的目的达到后,自己的计谋也接近完成,对手已经欲止不能了。

  陈轸此计的运用完全是为了个人的目的,不足为论,但此计的成功却启发人们,要善于多角度地看待世间的具体事物。达到目的的道路上自然存在障碍或人为的诡计,如果能转换立场、变化思考方式,它们很可能成为另一通道上前进的有用力量。因而,人生的困难之处往往不在于外来的障碍或诡计,而在于阻碍自己转换思考角度、变化思维方式的内在障碍。内在障碍人各不同,但却总处于各人的思维盲点上,不易被人觉察和消除。有谁能发现并消除这种障碍,对事物和世界发生思考角度、乃至思维方式的变化,那他很可能使事情发生转机,或者拥有一个新的自我世界。

  人的某一目的既可直接达到,又可以变换途径,曲折地达到。目标和出发点是人们某一具体活动的两个端点,平面几何的基本原理告诉人们:在所有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平面几何的基本原理同时告诉我们:两点间只存在一条直线。这就是说,最短的线只有一条。当两点因中间障碍而不可能直线连接时,人们应该想到这一有用的原理:在所有连接两点的线中,曲线最多。历史和生活实践一再告诉人们:人生没有笔直的道路,那么人们就应该善于克服自己的内在障碍,善于转换思维角度,在人生的两点中发现更多的曲线,并选择出最短、最省力的曲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1 04: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尹:诱人阻封,为敌树敌

《战国策?楚一》讲述了楚国大臣江尹用为敌树敌之计对付政敌昭奚恤的事情。江尹和昭奚恤都是楚王之臣,两人关系很不好,江尹想在楚王面前打击昭奚恤,但力不胜任,于是想出一个办法。江尹请求楚王给来自魏国的山阳君在楚国封邑,楚王答应了。昭奚恤很不理解此事,对楚王说:“山阳君在楚国没有立功,不应当封邑。”山阳君为此很恨昭奚恤,江尹因此和山阳君联合起来对付昭奚恤。

  为政敌树立敌人,这是江尹打击政敌昭奚恤的基本思路,按照这一思路,江尹选中了在楚国没有立功的山阳君,请楚王为其封邑。给山阳君封邑一定不合楚国的规章,江尹料定昭奚恤会加以制止的,而这正是江尹所企望的地方。及昭奚恤制止山阳君之封后,山阳君已与昭奚恤结下了大怨,昭奚恤又多了一个朝中政敌,在与江尹的尔后争斗中已显孤立了。

  为敌树敌无疑是一种孤立对手、壮大自我的斗争策略,我们难从一般意义上稍作褒贬。然而,应该特别指出,江尹在这里所采用的为敌树敌之计,完全属于自私的龌龊小人以损伤国家利益为代价而玩弄的毫无原则的邪恶勾当。从具体事理上看,江尹为了个人某种需要,竟不顾国家规章而为山阳君请封,他算不上一个正直君子;同时,他所要拉拢的山阳君,因为自己私人利益的获得不合国家法章而受制止,因此就怨恨坚持法章的人,看来也不是一个正派的人物。江尹看中他而拉拢,大概也是“物以类聚”的缘故。

  那么反过来看,江尹提出给山阳君封邑,是否不违背楚国的规章呢?我们对楚国的具体规章无从考究,但可以想像,如果封邑不违背规章,那么昭奚恤就一定提不出堂堂正正的反驳理由,就不会出面制止,江尹就达不到为昭奚恤树敌的目的。江尹向楚王作请,本质上不是要向山阳君落实楚国封邑的规章政策,而是为了给昭奚恤增加怨敌,他只能故意选择一个不符合规章的请求提出来,引诱昭奚恤出面制止,这样才能达到用计的目的。因而,江尹的封邑之请违背国家利益,属小人的邪恶勾当是铁板钉钉的。

  江尹邪恶之计的萌生、实施和完成,表明了楚国当时朝政的腐败。此计的成功及其结果深刻地告诉人们:在国家政治腐败的时候,必有一些朝中“蛀虫”会玩弄国家利益以营私,私利就是他们的一切,国家利益仅是他们玩之掌股的把戏。同时,当个人营私在国家政治中形成了一种气候时,坚持国家利益的正直君子会愈益孤立,这是个人和国家的双重悲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1 04: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楚武士:偷换概念,巧辩免死

《战国策?楚四》和《韩非子?说林上》讲述了一个巧辩免死的事情,说的是有客人给楚王献来不死之药,侍者带药入宫去送楚王,宫外一武士问侍者:“你带的东西可以吃吗?”侍者回答:“可以吃。”武士上前夺来药,自己吃了。楚王闻之大怒,下令杀掉这名武士,武士对楚王说:“我吃之前问过侍者,侍者说:‘可以吃’,所以我就吃了,我没有罪,有罪的是侍者。而且,客人进献的是‘不死之药’,如果我因为吃了此药而遭到杀害,那就说明客人进献的是死药。大王杀掉我无罪之人,却容忍客人的欺君之罪,让人难以理解。”楚王听了武士的辩辞后赦免了他。

  武士的辩护貌似有理,似乎无懈可击,实际上是偷换了两个概念:侍者回答他“可以吃”。这里的“可以吃”是指供人食用之意,反映着此药可以供人食用的属性,是与杀人之药不为人食用相对而言的,而武士在辩护中把这一意思偷换成了“允许吃”的意思,这显然不是侍者原话的本意。

  另一个被偷换的概念是“不死之药”。客人向楚王进献所谓“不死之药”,这里的“不死之药”,是指此药可以使食用者延年益寿、保持健康,以期达到生理机体长生不死的效果。武士在辩护中故意歪曲“不死之药”的意思,要求“不死之药”要能保证食用者不受死刑、刀砍不入,达到无所致其死的效果,显然这不是客人所谓“不死之药”的本意。

  一个语词概念可以有多层含义,但每一概念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般总有确定的意思。武士在辩辞中利用两个语词概念的多义性,故意偷换它们的原本含义,把错误行为的责任推给别人,谋求到了自我解脱。武士的行为和辩护固不足道,但其辩术不谓不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1 04: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熊横:三策合用,信利两全

楚顷襄王熊横为太子时曾在齐国作人质,楚怀王死时,熊横答应割楚国五百里地给齐国,才得以离开齐国,回楚国继位为王,不久,齐国派人前来索取楚王原来答应的五百里土地。《战国策?楚二》记载了这件事并介绍了楚王三计合用退齐兵的过程。

  齐国派人前来索地,楚王令群臣献计,上柱国(楚国最高武官)子良入见楚王说:“请先割地给齐国,然后以兵攻之,这样既保全了信用,又显示了武威。”之后大臣昭常入见说:“五百里土地是楚国之半,因此不能割给齐国。请让我领兵坚守此地。”昭常离去后,第三位大臣景鲤入见说:“楚国不割土地给齐国,但楚国不能独立抗齐,请西入秦国求救,以防齐国争夺。”太傅慎子最后求见,熊横向他介绍了子良、昭常和景鲤三人的计策,并向太傅表示:现在不知道该用三人中谁的计策。慎子听后,向熊横提出了三计合用的策略,并作了相应的安排,于是,熊横首先派子良去齐国献地;第二天任昭常为大司马,让其领兵坚守东部领土;其后又派景鲤西入秦国求救。

  子良献地之后,齐国派人来楚国东部接受交割。昭常对齐使说:“我奉命坚守此地,誓与此地共存亡,现有甲兵三十多万,等待齐兵到来。”齐王闻讯,问子良说:“你来献地,昭常却在守御,该怎么办呢?”子良回答说:“我奉楚王之命献地,肯定是昭常假冒君命,您可率兵攻夺。”齐王率大兵来攻夺楚地,未入楚界,景鲤请来的五十万秦国救兵已在赶赴战场。齐王很恐惧,急请子良回国与楚、秦调解,再也不提索地之事。

  面对齐王的索地之请,楚国群臣想法不一,各献计策,三条计策各有自己的长处,也各有自己的短处,它们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高超之处。但慎子和熊横在最后的决策中,能巧妙地将三个计策结合使用,使三计在应用中互补短长,求得三计的宗合效果,这却是非常高超的一着。

  三计在本质上存在抵牾之处,对它们的综合实际是新计谋的创造。在这一创造中,决策人将计谋中相矛盾的两个方面分别处理,交给两个人分别执行,对于敌有利的一面虚而置之,仅求其虚名,应付对方而已;对于已有利的一面实而备之,求其实效,毫不马虎。比如子良献地,虽派出高级官员,规格甚高,但仅一使者,虚言诳齐,惟名义上保全信用而已;而昭常守地,有几十万军队相随,真正有备无患。另外,两个大臣分别执行着楚王相抵牾的两个命令,但齐王只能直接接触到其中的一个大臣,取地受阻时,齐王反能怀疑另一位楚臣的“矫命”之行,他既难以确认楚王的故意耍弄,又对具备武威之实的“矫命”行为无可奈何,空落下一个楚王守信的印象而无所获得。没等起兵相攻时,秦国救兵又至,只好悻悻作罢。楚王则在领土和信用难以兼得的困难境地中,通过虚实相间、分别处理的“合计之计”,成功地保持了领土和信用两不伤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1 04: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妾余:接连自伤,栽赃仇敌

《韩非子?奸劫弑臣》讲述了楚国春申君的爱妾余陷害春申君正妻,并谗杀其嫡子的计策。妾余想让春申君抛弃他的正妻,于是暗中自伤身体,晚上哭着对春申君讲:。“我能成为您的爱妾,感到非常幸运,但是,我奉侍了您,却得罪了夫人,以至于被她打伤。我与其被夫人害死,还不如死在您的面前。”言罢即欲自刎。春申君急忙制止,他非常气愤正妻,不久将她抛弃。

  春申君的正妻之子叫甲,妾余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嫡子,继承父爵,又生一害甲之计。她暗中将自己的内衣撕裂,哭着对春申君讲:“我为您之妾已很久了,甲不是不知道,但他今天背过人撕拉着调戏我,我奋力逃脱,撕裂了衣裳。”春申君听罢大怒,让人杀掉了甲,妾余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为了陷害别人,妾余两次使用了自伤之计。妾余的自伤计是暗地里进行自我伤害,然后把这一伤害的直接责任推给他人,以此诬陷其人,并争取到了人们对自己的同情。

  人体的故意伤害可分为自伤和他伤,自伤违背人的生性,没有过分特殊的原因,人们不会自伤,也不会相信谁会自伤。妾余正是利用人们的这一心理常规,轻而易举地将自我伤害的直接肇事责任“栽赃”给了春申君的正妻,并利用春申君对自己的宠爱除掉了情敌。一计得手后,妾余再用此计“栽赃”嫡子甲,诬陷甲调戏自己,利用春申君自尊心严重伤害后的怒气杀掉了甲。

  一般说来,自伤计的运用可以具有不同的目的,当事人用它可能要取得某种荣誉和利益,可能用它作为多种情况下自我保护的手段,也可能用它来陷害某一特定的人物等等。但无论如何,自伤计的实施总是利用人们对自我伤害行为的难以置信心理,把暗中自伤的责任推给他人,欺骗舆论。像妾余那样以诬陷某人为目的的自伤计,其实只是借刀杀人的手段。

  自伤计和苦肉计是不同的,它虽然也使当事人受些皮肉之苦,但它的施行不是由两个人配合完成,而是一人独立完成;其人体伤害过程不是有意公开,而是暗中进行;其目的可能不是为取得某一特定对手的信任,而可能有其他不同的意图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1 04:4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园:香饵诱鱼,献妹窃政

楚国考烈王熊完久不生子,春申君黄歇(为楚国相国,封邑在今上海、苏州一带)寻访宜于生育的女人进献,找了很多,熊完还是没有生子,因而无太子可立,君臣们非常着急。赵国人李园决心乘此机会在楚国搞一次政治投机,窃取楚国政权。《战国策?楚四》、《史记?春申君列传》和《资治通鉴?秦纪?始皇帝上》记载了李园在楚国献妹窃政的一连串计谋。

  第一,借镜照花,香饵诱鱼。李园有一位姿色绝伦的妹妹,他欲献给楚王熊完,但料到熊完没有生育能力,怕妹妹入宫无子,久后失宠,于是想出一策。他想法子做了相国黄歇的家臣,不久请假回家办事,返归时故意迟到了好多天。黄歇责问他迟归的原因,李园回答说:“齐王派人来向我妹妹求婚,我陪了使者几天,因此迟归了。”黄歇听说李园之妹受齐王求婚,料其有非常之色,便问是否已经定婚,当李园回答尚未定婚时,黄歇急忙要求相见,等见了李园之妹,他大喜过望,即娶为自己之妾,对其宠幸无比。

  第二,借精孕子,渡海瞒天。李园之妹入相府不久,即怀身孕,她接受李园的筹划和指使,瞅机会对黄歇说:“楚王对你的尊爱超过了他的兄弟,但楚王无子,以后还是会把王位传给他的兄弟,新王上台后,有他自己的所爱之人,而你为相多年,对楚王兄弟已多有失礼之处,他们上台后,你还会保住相位和封地吗?肯定会祸事及身。”见黄歇愕然点首,追问解脱之法,她继续说道;“我现已怀孕在身,而无人可知,好在婚期不长。凭你的地位把我献给楚王,楚王必然宠幸,如果生下儿子,那就是你的儿子继位为王了,整个楚国都成了你的,还会有什么灾祸呢?”黄歇深以为然,遂让李园之妹住于另外的馆舍,旋即将她进献于楚王熊完,不久她生下一个儿子。熊完立此子为太子,立李园之妹为王后。李园作为王后之兄,被楚王重用。

  第三,暗算同谋,窃政归一。数年之后,熊完久病不治,撒手归天,李园先入宫中,秘不发丧,安排武士伏于宫门,及黄歇人宫时,被武士砍下头颅。太子继位后,政归李园一人。

  在楚王熊完没有生育能力的特殊情况下,李园要借助于自己的妹妹窃取楚政,设置了如上的计策,其中前两条是相互衔接的关键部分。他要把妹妹献给熊完,使其生子立后,但他知道,这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权势和生殖力才能达到。他将两种所借定于黄歇一人,意在拉黄歇入伙,让楚国国相协助自己实施计谋。因此,为了达到献妹于王、生子为后的目的,必须前插一曲,先对付黄歇,于是有第一条计策。

  在第一计中,李园要献妹于黄歇,但他主动提出,又怕掉了妹妹身价,于是他置花不献,借镜照花,编造了齐王求婚之事,借齐王抬高妹妹身价。但若向黄歇无故说出齐王求婚之事,仍有自夸之嫌,于是他故意归假超期,引诱黄歇追问,把自己照花的镜子使黄歇追问出来。为鲜花的出手重重地渲染色彩;同时也使自己在计策实施中处于被动的角色,以消除对方入人之彀的戒备心。慕李园妹妹之色,黄歇果然入伙为助,但他本人毫无所知。

  李园之妹怀孕,表明黄歇的生殖力已经借到,李园不失时机地完成第二条计策。此计的要害是要说服黄歇把到手的美色作为诱饵进献于熊完,黄歇不愿失妾失子于他人,但更不愿失位失势于楚国;黄歇贪色,但更贪天下。李园深知黄歇心中的这些对比关系,指使妹妹向黄歇明白地摆出这些利害短长,以保位窃国作引诱,使黄歇借权势便将美妾献给了熊完。李圆在这里仍然没有出面,黄歇帮助他完成了计策。

  同盗相妒,势所必然。李园和黄歇同谋窃政,必然事成相妒。李园第三计是前两计的逻辑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4-11-23 23:47 , Processed in 0.313363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