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萤火虫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Neptune

【回望大国风云:大国崛起·英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8 01:5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概是童年的不幸使得玛丽的脾气变得乖张暴戾,作为虔诚的天主教徒的玛丽在位时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将她信奉新教的臣民源源不断地送上火刑柱,“血腥玛丽”从此上了史书,还顺便给今天一种伏特加混番茄汁的酒送上了现成的名字。

  五年后的1558年,当玛丽女王去世之时,人们在伦敦街头载歌载舞,为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举杯祝福。

  伊丽莎白女王

  和她同父异母的姐姐一样,伊丽莎白的童年同样不幸,她得不到父爱,母亲又被幽禁致死,以至于连合身的衣服都不够。稍大一点又因为信奉新教被她的天主教姐姐 “血腥玛丽”投进伦敦塔,她的母亲就是死在那里的。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伊丽莎白哭泣着走进了这所令人不寒而栗的监狱。

  不过,伊丽莎白当上女王后并没有她姐姐的那些坏脾气和乖张暴戾的性格,伊丽莎白女王从政后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宽容,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为现代政治文明作出了榜样。

  1558年,年轻的伊丽莎白成为英格兰国王。与她的孙辈、那个被砍了头的查理一世相比,唯一的共同点是,他们登基的年龄都是25岁。除此之外,两人很少有共同点。

  伊丽莎白统治英国长达45年之久,在她的统治之下,英格兰腥风血雨的宗教迫害消失了,工商业和海外贸易迅速发展,国力日盛,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成为新兴的海上霸主,为将来的日不落帝国奠定了基础。

  英格兰在这个时候进入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莎士比亚、斯宾塞、培根等一批巨人。历史学家认为,伊丽莎白女王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之一,如果没有这位女王,英国和西方世界的历史很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

  伊丽莎白上台后面临的最棘手的国内问题就是是宗教问题,她本人是坚定的新教徒,登基后不久伊丽莎白就宣布新教为英国国教,罗马教皇庇护五世宣布把她逐出教会,废除她的王位,随后又宣布:宣布暗杀伊丽莎白不算犯罪。

  但是伊丽莎白并没有报复天主教徒,她从她姐姐的恶行中已经汲取了足够的经验和教训。伊丽莎白采取了宽容的宗教政策,她说:“只有一个耶稣基督,这是惟一的信仰,其余的一切争论都是小事”。她允许天主教徒在家中保持信仰,她对天主教徒唯一的“迫害”是罚款,而不是火刑柱。

  在伊丽莎白统治期间,英格兰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基本相安无事,他们之间的仇恨逐渐消解,英格兰保持了民族的统一。这和同一时期欧洲大陆宗教改革的状况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大陆上,各地的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争相把对方像野兽一样捕获,然后再心满意足地把这些“异端”送上火刑柱。在德国,宗教冲突更是导致了“三十年战争”,使这个民族四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在劫难中丧生,德意志的统一因此被延迟了二百多年。

  后来英格兰的历史证明,伊丽莎白的宽容和智慧并不仅仅体现在她的宗教政策上,作为一个女人,她甚至把自己的婚姻也当成了谋略、算计和空手套白狼的筹码。

  童贞女王的外交策略

  伊丽莎白从未结过婚,因此被后人称为“童贞女王”。在威斯敏斯特宫女王的加冕典礼上,伊丽莎白将一枚结婚戒指戴到自己的手上,表示她已经将自己嫁给了英格兰,她的加冕典礼也是她的婚礼,在这一天伊丽莎白是个新娘,她将永远不会有其他的丈夫。这枚戒指后来一直伴随着她度过了四十多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8 01: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王室来说,婚姻是头等大事,涉及到国家的兴衰存亡,那么,她为什么不结婚呢?

  有人认为:不幸的童年和在伦敦塔中的幽禁使她的心灵受到了巨大创伤,父王虐杀妻子在她心里也留下了阴影,加上姐姐“血腥玛丽”嫁人后的乖戾,使她对婚姻有一种本能的厌恶。还有人认为:伊丽莎白一生只爱过一个男人,那就是英俊潇洒的莱塞斯特伯爵,但人民的反对使她无法如愿。

  事实上,伊丽莎白保持独身是出于政治的考虑。

  她把婚姻当成了一种获取最大利益的手段。登基后的20多年中,她始终吸引着一个个求婚者,她将自己的婚姻当作英国最大的筹码和外交政策的一部分。伊丽莎白利用未婚这个条件吸引来自欧洲各个王室的求婚者,分化瓦解她和英格兰在欧洲的敌人,从中获取实实在在的政治利益和丰厚的礼品,保障英格兰的安全和自己的统治。

  当时,刚刚登上王位的伊丽莎白正值青春妙龄,许多国家的国王、王子都争相向她求婚,以期得到一个王国。

  第一个向伊丽莎白献上玫瑰的是她那已经死去的姐姐的丈夫,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以伊丽莎白对她姐姐的恶感,我们闭着眼睛也会知道这桩婚事的结果,但是伊丽莎白需要利用西班牙这个筹码,因为当时英法正在和谈,和谈的关键是苏格兰和加来港问题,伊丽莎白希望利用西班牙作为谈判的筹码,她对这桩婚事迟迟不作答复。

  于是,可怜的西班牙大使只得在伦敦一天天沮丧地等下去,他向腓力二世报告说:“我成了全伦敦消息最闭塞的人”。待谈判有了眉目之后,伊丽莎白立即拒绝了腓力二世求婚。这为后来两国交恶埋下了伏笔。

  另一个不幸的牺牲品是法国国王查理九世的弟弟阿朗松公爵,1577年公爵出兵攻打尼德兰的新教徒时,他派人向伊丽莎白求婚。伊丽莎白心里飞快地盘算着,因为如果让公爵在尼德兰调转枪口同当地的新教徒联合起来共达西班牙镇压者,英国就不用出兵援助他们的新教徒教友了。

  于是,一场新的爱情戏开始上演了,女王这次投下了高额赌注,她答应了公爵的求婚,但是拒绝马上举行婚礼。最后的结果是,女王成功地摆脱了在尼德兰的困境,而阿朗松公爵则不幸患病身死,鸡飞蛋打落了一场空。女王的婚姻和英格兰的外交就这样丝丝入扣地铰合在了一起。

  当然,伊丽莎白女王也为此付出了重大的代价。

  她终身未婚,晚年生活孤独寂寞,伴随她的是来自英格兰和欧洲各地的各种谣言。有谣言说她有许多情人,甚至生过许多孩子;还有谣言说说她是一个怪物,有6个手指头,还是个秃头;更为离奇的谣言说她其实是个男人,或是一个半男半女的阴阳人。

  不过,这些八卦消息只能吸引我们的眼球,而伊丽莎白宽容睿智的治国之道才会引起我们更大的兴趣和思考。

  宽容:伊丽莎白的治国之道

  伊丽莎白的婚姻游戏的消极后果在她50岁以后显露了出来,她既没有丈夫也没有孩子,王位继承的危机随着她的年龄渐老在逐渐酝酿着。野心家们开始蠢蠢欲动了,在他们的策划下,伊丽莎白统治的后期出现了几起重大叛乱案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8 01:50: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即便如此,伊丽莎白也不愿意对他们痛下杀手,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她才开了杀戒。

  在这些案件最著名的是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案。玛丽·斯图亚特是苏格兰王位,也是伊丽莎白的表亲,如果伊丽莎白没有子女,她就有权继承英国王位。玛丽美艳多才,但为人放荡,不守妇道,秽乱宫闱,以至于引起苏格兰国内普遍的不满和叛乱,玛丽被迫逃亡英格兰。

  伊丽莎白可怜这位表亲的不幸遭遇,对她予以善待,但是拒绝帮助她重登王位。而玛丽却恩将仇报,她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在罗马教庭和一些信奉天主教的贵族以及西班牙政府的支持下,她企图发动叛乱杀死伊丽莎白,重登苏格兰王位并继承英格兰王位。

  这些阴谋被侦破后,伊丽莎白出于政治谋略上的考虑,一直没有开杀戒,把玛丽软禁了近20年。但是玛丽死不悔改,一直没有停止她的阴谋活动,这直接威胁到了英国的稳定,伊丽莎白无奈之下,在征得到玛丽的亲生儿子、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的同意之后,把她送上断头台,平息了叛乱。

  处理这些叛乱案件时,伊丽莎白在开杀戒之前都要反复权衡其得失和后果,尽可能减少杀戮,避免社会的震荡,防止国内外敌手的反扑。这反映了她高度的政治智慧和宽容,女王宽大的处理方式得到了多数臣民的拥护。

  伊丽莎白宽容的治国之道还泽及文学艺术,特别是她对戏剧的扶持,伟大的作家莎士比亚就生活在伊丽莎白时期。在伊丽莎白之前,英格兰就有严格的书籍和戏剧审查制度,还有血腥恐怖的“星法院”,以言犯禁者可以被处以绞死、分尸、挖出内脏等酷刑,不幸的莫尔爵士就是一个前车之鉴,但是在伊丽莎白时期我们并没有找到实施这类重刑的记录。

  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莎士比亚的作品是永恒和不朽的,今天我们在欣赏这些伟大的作品时,只会引起我们对人性以及生命的永恒价值的反思。但是在当时,这些伟大的作品却并非仅仅具有美学上的意义。

  伊丽莎白时代的伦敦,在泰晤士河南岸有一家名为“环球”的剧院,这个剧院可以容纳3000人,通常在下午两点开戏,许多贵族包括女王本人是这家剧院的常客。有钱人可以坐在木结构包厢里,普通人坐在剧场正中的露天处。35岁的莎士比亚是这家剧院的股东、演员兼剧作家。

  1601年,一伙神秘的顾客来到这家伦敦最豪华的剧院,他们开出了高价,指定剧团在某一天重新上演莎士比亚的《理查三世》这部戏剧。当演员们演到废黜国王的那一幕时,叛乱在伦敦城发生了,这就是伊丽莎白时期与玛丽·斯图亚特案齐名的埃塞克斯伯爵叛乱案。

  原来,伯爵和他的同伙在策划叛乱时约定,以剧中废黜国王的那一幕作为发动叛乱的信号,可怜的演员们不幸被卷入了一场叛乱之中。但是更加富有戏剧性的是,叛乱被平定以后,无论《理查三世》的作者还是演员和剧团,没有任何人因为撰写和演出这个戏剧受到任何惩罚,这不能不说是女王宽容施政的结果。

  许多莎学研究专家认为,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悲剧作品具有强烈的颠覆性,它们大多以揭露宫廷的黑幕为主题,许多君王在剧中都是反面人物,观众很容易对号入座引起联想。伊丽莎白虽然做人比较厚道,但是千万不要怀疑女王的智商,她无疑也察觉到了这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8 01:51:19 | 显示全部楼层
莎士比亚的《理查三世》上演时,女王就担心剧情会使观众联想到她本人,因为剧中篡夺理查三世王位的正是她的祖父亨利七世,但是伊丽莎白并没有将作者投入监狱或者禁演这部戏,她仅仅对她的大臣们埋怨说:“这部悲剧在剧场和剧院里演出40次了”。

  伊丽莎白和戏剧审查官对莎士比亚戏剧的干涉更富有喜剧色彩,《亨利四世》中的大胖子骑士福斯塔夫,莎士比亚原来给他取名为约翰·沃德卡斯特爵士,审查官大概是出于保护公民名誉权的考虑,以及防止作者招惹不必要的麻烦,要求莎士比亚把这个姓名改一改,因为英国有一个同名的家族,于是这个名字被改成了福斯塔夫。

  这样,福斯塔夫,一个英国人十分喜爱的喜剧人物就诞生了。在《亨利五世》中他死了,女王觉得十分惋惜,于是下令莎士比亚让这个快乐的老流氓复活并恋爱,莎士比亚就写了《温莎的风流娘儿们》这部戏,以满足女王和广大莎迷的心愿。

  如果莎士比亚能够未卜先知的话,那么他一定会感到庆幸,因为如果他不幸晚生几十年的话,不幸碰上了英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我们能不能看到这些伟大的作品就很难说了,因为克伦威尔掌权后发布的第一个命令就是关闭伦敦一切剧场。在那个砍头好比风吹帽的年头,连查理一世的头都被砍了下来,莎士比亚那颗伟大的脑袋能不能保住就很难说了。

  1601年,莎士比亚的新剧《哈姆雷特》在伦敦上演,“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当扮演哈姆雷特的演员在舞台上说出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时,舞台下就坐着伊丽莎白这位意志坚定、掌握了无上权势的女王。她对戏剧的开明态度也体现在处理国家事务中,这为英国带来了一个相对宽容的发展时期。

  海上冒险和殖民贸易

  早在伊丽莎白当政之初,从欧洲大陆就不断地传来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家探险成功发财致富的消息。在一个商业的时代,赢得海洋比赢得陆地更重要。作为一个岛国,英国人似乎天然地比别人更懂得这个道理。

  英格兰的任何一个地方距离海洋都不超过120公里,在历史的大机遇面前,英国所拥有的这一巨大的地缘优势逐渐显露。伊丽莎白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她很快地成为英国海外贸易的积极支持者和直接参与者。

  伊丽莎白不仅授权商人组织贸易公司,发展海外贸易,还亲自出资入股,向他们颁发皇家特许状,授予这些商人和冒险家种种在海外伤天害理的特权,以从中抽取红利,著名的东印度公司就是这时的产物。

  在这些伦敦商人精明的算计和大胆的海外冒险中,英格兰一步步走上了通向日不落帝国的不归之路。

  伊丽莎白的苦心很快就有了结果。

  1580年,德雷克先生完成英国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回来后这位冒险家就分给了女王16.3万英镑的红利。不过,这给了这位出身高贵的女王一个不雅的、充满血腥恐怖的绰号:“海盗女王”,因为当时的海外贸易、航海探险是和海盗抢劫分不开的,商船同时也是战舰。对到海外发财的英国人来说,政府成了合法的黑社会,皇家海军就是有执照的合法海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8 01:5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拿那次给女王带来16.3万英镑红利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环球航行来说吧,由于发财心切过甚的麦哲伦因为抢劫土人财富而被杀死在航行途中,著名的海盗头子、英格兰人德雷克就抢了这个头彩,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活着完成环球航行的航海家。而且顺手把这次环球航行变成了一次著名的环球抢劫。

  德雷克先生的环球航行可谓海盗史上的经典之作,他驾着帆船一边探险一边大肆杀人越货,反正被他抢的西班牙人也好、葡萄牙人也好,他们的钱财不是抢来的就是骗来的不义之财,德雷克先生抢得可谓理直气壮,丝毫不需要有愧疚之情和罪恶感。西、葡两国的商船航线太长,分布的区域太广,他们的海军根本无力全面保护,这就便宜了那帮英国佬。

  这次环球大抢劫可谓硕果累累(如果放在今天就是震惊全球的连环恐怖大劫案,恐怕连恐怖大亨本·拉登先生也要甘拜下风,自叹不如了),据后世最谨慎的估计,这次著名的抢劫掠夺的财物大约有50万镑,三分之一落入了我们这位大股东伊丽莎白女王的腰包。

  伊丽莎白女士一点也不觉得这笔不义之财烫手,她对其中的五颗绿宝石爱不释手,把它们镶嵌在自己的王冠上,根本就不担心法律和上帝的惩罚。

  当那些海盗船满载赃物回到英格兰时,大股东伊丽莎白女王亲自来到了德雷克先生的船上,慷慨地授予他骑士称号。这次远航激起了英国人发财的勇气和信心,于是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开始加入到海外掠夺和贸易的行列中。

  笔者写到这里,不禁悲从中来,就是这么一伙土匪、海盗和骗子手,他们驾着帆船到全世界来抢劫行骗、杀人越货,不知道有多少第三世界的人民因此家破人亡。我们的一些历史著作和专家学者还对他们礼赞有加,好像他们都是一些品德高尚的好人,悲夫!

  再来谈谈我们这位出身高贵的女王入伙参加的另一项远远称不上高尚的事业吧,这就是罪恶累累、血迹斑斑的奴隶贸易。最近就连英国人也在批评自己的老祖先在伊丽莎白统治时期从事的奴隶贸易,他们认为这个失策严重地影响了英国的发展。

  1562年,英格兰加入了跨大西洋的奴隶贩卖活动,最早是海盗德雷克先生的表哥约翰·霍金斯开始了这项高赢利的贩奴活动。他从非洲低价获得奴隶,然后将他们运到西印度西班牙的奴隶市场上出卖。

  仁慈的伊丽莎白女王一开始责备霍金斯,认为参加这样的贸易不道德,但当霍金斯向女王显示他这项“事业”的高额利润后,伊丽莎白很快就改变了她的立场。她不但包庇霍金斯的贸易,而且直接入股从中得利,甚至为他提供船只和人员,并且还授予他爵士头衔。

  霍金斯先生开创的这条奴隶贸易航线,他本人也成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贩奴三角贸易”的开山鼻祖。

  英国人评价说,伊丽莎白女王对霍金斯贩卖奴隶的支持为这个贸易提供了皇家的认可,它使这个贸易合法化,从而使更多的英国商人参加了进去。因此伊丽莎白女王和美国的托玛斯·杰弗逊一同受到批评:尽管她在道义上认为这个贸易是不合法的,但她仍然直接从奴隶买卖中得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8 01:51:57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伊丽莎白对海上抢劫和人口贩卖这项新兴的事业给予他的臣民以皇家的支持,但是作为海上种种伤天害理事业的新的竞争者,英格兰的加入,显然侵犯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西班牙的利益。

  英国海盗显然比他们的西班牙同行技高一筹,在一次次的相互掠夺和冲突之后,双方对海洋的争夺逐渐升级,终于酿就了1588年的海上一战。直接的借口就是1587年的玛丽·斯图亚特之死,当然,这个借口是伊丽莎白为她的对手西班牙精心制造出来的,因为女王也需要这场战争。这样,不幸的玛丽就成了这场即将爆发的战争的第一个牺牲品。

  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决定以玛丽之死为借口入侵英格兰,以此来击退英格兰在欧洲大陆和海外殖民地对西班牙的挑战。

  这一场惊心动魄的海战成为英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伊丽莎白的舰队司令和他的副手、著名的海盗德雷克先生,指挥着90艘英国战舰,迎击准备入侵英格兰的西班牙舰队。

  也是上帝保佑英格兰,倒霉的西班牙人一直没有得到对他们有利的风向。经过几天的激战,英国皇家舰队在没有损失一艘战舰的情况下,战胜了这支由130艘战船、8000名水手和2万名士兵组成的无敌舰队。在此前的一个世纪里,这支舰队一直是西班牙海上霸权的标志,而现在,这支舰队损失了一半实力。

  1588年9月的一场大风暴使伊丽莎白的海军将领们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取得了海战的决定性胜利。这次令世人刮目的以少胜多的胜利,是英国第一次以一个大国的姿态向欧洲大陆发出的声音。海战胜利带来的信心和对世界的正确判断成就了伊丽莎白时代。英国在国家崛起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不过,虽然西班牙在这一年的海战中损失惨重,但是1589年西班牙还是击败了一个更大的英格兰反击舰队。这场战争一直延续到1604年,双方打了个平手,不论在海上还是在陆上,英格兰并未能占上风。在国家崛起的道路上,英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伦敦城的面积在伊丽莎白时代扩大了一倍,1600年时人口已经超过20万,成为欧洲第一大城市。贯穿伦敦的泰晤士河北岸,集中了城市的建筑;南岸则有各种剧院,这座城市成了英国崛起的见证。

  英国海外殖民事业在这个时期也开始起步了,1584年,英国航海家沃尔特·雷利开辟了英国在北美洲的第一块殖民地,并将它取名为“弗吉尼亚”,以表示对深受他们爱戴的“童贞女王”的敬意。

  即使是伊丽莎白的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女王的谋略,他们对女王有这样的评价:“这只凶狠的老母鸡一动不动地蹲着,孵育着英吉利民族;这是民族初生的力量,在她的卵翼下,快速地变成熟、变统一了”。伊丽莎白一世的智慧为英国赢得了统一,也赢得了发展的时间。英国得以一步一步地改变着自己在世界舞台上的位置,一个新的大国开始崭露头角。

  伊丽莎白女王的智慧和宽容,为英国现代政治文明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她将英国社会带入了早期的辉煌。

  但是在辉煌的背后,问题已经出现了:一方面,女王的统治加强了专制王权,从伊丽莎白一世开始,几个世纪来不断颁布的《大宪章》没有再被颁布过;另一方面,随着海洋贸易和国内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工商贸易者日益壮大,对自身权力的主张使他们必将形成对王权的挑战,双方博弈的结果对英国的崛起至关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8 01:52:21 | 显示全部楼层
1603年3月24日,伊丽莎白一世与世长辞,王位传给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都铎王朝被斯图亚特王朝取代。由于与西班牙的连年战争以及入侵爱尔兰,她给她的继承者留下了一个问题成堆、负债累累的政府。

  【附录:东印度公司】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成立起源于一次海盗行动。

  1587年,德雷克奉命率领英国海军袭击西班牙船队,在海战中俘获了一艘属于西班牙国王的商船“圣菲立普”号,截获了许多记载有关东印度贸易的秘密文件,这些文件促使伦敦的商人在1600年组成了东印度公司。

  当年伊丽莎白女王向东印度公司颁发了一张特许状,授予它15年东方贸易的专利权。

  1608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试图在印度建立商馆。起初由于没有足够的武装力量,公司主要利用经济手段渗人印度。

  17世纪期间,东印度公司对莫卧儿帝国主要采取派遣使节团、送礼、贿赂等手段,取得了在印度建立商站经商的权利,以后又得到了很低的关税,到了最后甚至完全免税,只需每年向莫卧儿王朝纳贡。英国人赋予印度当地商人以在英国旗帜下不支付国内关税进行自主贸易的权利,从而使当地商人集团和高利贷集团争相投入东印度公司的怀抱,它们后来成为英国殖民者的帮凶。

  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免除各种捐税,在商站周围建立起了一支庞大的买办集团,通过他们来剥削印度广大的小手工业者群众。公司以租用村落来建立商站的方式获得土地,然后以冠冕堂皇的借口把商站变成堡垒。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1609年续领特许状时,取得了5项特权:掠地铸币、筑城养兵、缔结盟约、宣战媾和、审理刑事民事案件。后来,东印度公司的中心从西海岸转移到孟加拉。在这个时期内东印度公司的活动主要是为建立政权准备条件。

  1765年东印度公司取得孟加拉、比哈尔、奥里萨的收税权,主宰了孟加拉。公司直接掌握了财政和军权,间接掌握了行政权。经过100多年的蚕食,东印度公司成了事实上的印度政府和英国的殖民机构。

  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成立起到它在印度获得统治权时(1757年),有一段早期殖民掠夺史。这段历史在年代上属于印度中世纪末期,但它的时代性质则属于殖民统治的早期。1702~181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贸易、直接掠夺等方式对印度进行殖民掠夺和剥削。19世纪中叶,田赋收入约占东印度公司总收入的2/3。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工业资本家力图控制印度,使英工业品畅销印度各地。因此,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是英国在印度扩张领土最突出的时期。到1818年,除旁遮普和信德外,英国已经控制整个印度,印度成了英属印度帝国。

  1818年后,殖民统治基本上处于巩固政权时期,但是也有过两起兼并高潮。这些兼并引起了1857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

  这次大起义后,英国结束了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统治。1858年维多利亚女王颁布诏书,宣布成立英印政府,开始了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印度的时期。

  英国东印度公司起源于海盗抢劫,发家于欺诈和国际倒卖,壮大于殖民掠夺,最后被印度民族起义的烈火送入了历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8 01: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查理一世:先生,判决,我说,先生,我要……

  不让我说话,别的人还能指望有什么公道啊!

  1649年1月30日,伦敦迎来了一个晴朗寒冷的冬日,上千名伦敦市民怀着愤怒和兴奋的心情,围聚在王宫内的白厅广场上,等待观看一场断头的刑罚。

  这一天要被送上断头台的,就是英国历史上那位因被砍头而载入史册的国王,倒霉的查理一世,他因为这次著名的砍头被后世尊谥为“殉难者”。几天前,他被议会以“暴君、杀人犯、我国善良人民的公敌”的罪名被判砍头,这在英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砍头只是手起斧落、一刹那间的事情,不过,导致查理一世先生被砍头的原因则要追溯到本世纪初。

  1603年,晚年被称为“凶狠的老母鸡”的伊丽莎白一世撒手西去了,她的逝世不仅结束了一个王朝,也结束了君主专制的巅峰时期。

  精明强干的伊丽莎白的统治,提高了英国的国力和国际地位,不过她的政治智慧也强化了专制王权。而且,伊丽莎白也給她的继任者留下了难以解决的财政和宗教问题。

  后伊丽莎白时代是一个考验国君智慧和统制国家能力的最佳时代,这个舞台不接受拙劣的演员。

  接替伊丽莎白女王王位的是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他即位后改称詹姆士一世,成为英伦三岛四个地区的第一个国王,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在走马上任之前,詹姆士已经在苏格兰当了35年国王,他了解苏格兰胜于英格兰,这就注定了詹姆士不能解决潜在的种种棘手问题。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帝给英国人送去了一个没有雄才大略的国王,这对处在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英格兰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不幸。

  我们的国王受过良好的教育,记忆力强,热爱学术,年轻时还写过诗,是一位学者型国王。他还擅长写论文,在著名的《国王的天赋能力》和《自由君主的真正法律》两篇论文中,詹姆士根据“苏格兰的习惯”认为,国王的权力来自于上帝,不受人间法律的制约,而议会的权力来自于国王。

  这使我们这位人品端庄的国王与议会的关系处于长期的紧张和对抗之中,虽然他并不像他的下一个世纪的同行、因制造“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这句名言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五那样将“君权神授”观念付诸于实践,去实行绝对的君主专制。

  但是,不幸的是,滔天的洪水还是在詹姆士死后席卷了整个英格兰。虽然他幸运地在灾难爆发之前退出了历史舞台,前往永恒的天国与仁慈的上帝讨论“君权神授”的问题,而把所有的隐患和可怕的灾难以及那顶诱人的王冠一起传给了他的宝贝儿子查理,外加60万英镑的债务。

  查理一世和议会

  1625年,被后世称为“殉难者”的查理一世登上了王位,年轻的国王远不及他的父亲明智,却和他的父亲一样固执——他是一个坚定的“君权神授”主义者。啊,对了,我们这位国王说话有点口吃,做事优柔寡断,实在不像一位有着君权神授的坚定信念、乾纲独断的君王。

  他将君权神授理念付诸于政治实践中,从而将他和英格兰卷入了一场浩劫之中,而且,这场浩劫在他被砍了头之后还肆虐了几十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8 01:5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认为,一个国家的转型犹如国家这条大船穿过“历史三峡”,过程惊涛骇浪,其后海阔天空。这时的英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国王作为国家这条大船的船长,其个人能力和为政之道对于国家能否安全地穿过“历史三峡”至关重要。

  不幸的是,查理一世船长不仅船技平平,而且还和他的大副——议会屡有冲突,英格兰这条大船就凶多吉少了。

  这时距离著名的《大宪章》颁布已经过去了400多年了。

  400多年中,英格兰的土地上经历了一次次王朝更替,先后有17位国王统治过这个国家。在一代代国王的统治下,英格兰君主制度逐渐发展成为君主专制制度,在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手上达到了顶峰,在英国国家的统一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不过,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在王权壮大的同时,议会作为贵族、主教和乡绅的代表,也发展成为英国政治生活中唯一可以和国王抗衡的力量。

  在英国早期的历史上,“议会”的最初含义并不是一个机构,而是指一种机会——贵族和国王在大议事会上交谈或谈判的机会。从议事会议演变成一个机构后,议会在早期也没有多大的实际权力,只是替国王向各地摊派捐税和处理贵族土地问题。

  但是在1215年《大宪章 》颁布之后,这种情况在其后的几百年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议会的权力和影响开始增大,从控制征税权开始,议会逐步控制了国家的财政,在国家事务中有了越来越大的发言权。

  王权和议会这两种力量此消彼长,到了查理一世时期,力量的天平已经逐渐向议会一方倾斜了。查理一世先生私德无亏,但是一个人要和形势以及历史大势对抗,即使贵为国王也只能注定以悲剧收场。于是,一场王权和民权之间的搏弈,在新的形势下展开了。

  双方第一次重要的博弈是在1625年6月间正式上演,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查理上台之初,导火索则是税收问题。

  查理一世上台后,很快就面临着棘手的财政危机,危机的原因是英国与西班牙、法国这两个天主教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宗教战争。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对付两个强大的对手需要庞大的军费来支持这场战争,而军费全都要国王自己掏腰包。因为当时的政府和王室合为一体,除了王室自己的开支外,国王还必须为王国一切事务买单。

  那么,查理一世从哪里获得这些费用呢?

  在欧洲,从中世纪开始的惯例就是“国王靠自己过活”。国王的主要收入来自王室领地收入、法庭罚金、城市交纳的税收等等。在英国,国王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税收。所以,查理一世想要获得战争经费,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增加税收。

  不幸的是,由于有《大宪章》和议会的制约,查理一世在收税这件事上是不能随心所欲的。

  在1625年6月召开的议会上,议会没有批准查理一世因为与西班牙和法国的战事而征税的要求,而且还废除了国王可以终身征收关税的特权,宣布查理一世只可以征收一年的关税。年满之后每年必须经过议会表决同意,方可继续征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18 01:5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沐浴在伊丽莎白女王耀眼成就和君权神授思想影响下的查理一世感到非常恼怒。

  查理一世坚定地认为:国王的权力是上帝赋予的,因此,除了上帝他不对任何人负责,国王的权力至高无上。查理一世在一个新的时代死守不合时宜的君权神授的教条,这是他一生中最明确的信念。

  以后的历史证明,他为自己过时的观念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愤怒的查理一世解散了议会,自行向商人征收新税,向乡绅强制性贷款,但是议会反对派暗中活动,领导民众的抗捐抗税。于是王权和民权之间的最激烈的较量,在英国历史中又一次开始上演。查理一世不幸成为这场较量中的的主角。

  1628年,在对抗中处于下风的、财政枯竭的查理一世不得不再次召开议会。

  鉴于查理此前的作为,所以这次议会一召开,就递交给国王一份《权利请愿书》,表示:愿意为国王筹集军费,但是这必须以国王承认议会的传统权力为前提。

  《权利请愿书》重申《大宪章》原则,要求国王不经法律审判不得关押臣民,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开征新税,任何人未被法庭判决有罪,国王不得剥夺他们的财产。

  议会开出了35万英镑的价码,换取国王批准《权利请愿书》。债台高筑、急需用钱的查理一世接受了这份《权利请愿书》。

  但是,到了第二年,国王可能觉得这个价码太低,他开始反悔了。国王和议会的冲突一下变得白热化,议会当即号召民众不要再向国王交税。查理一世觉得向议会这只铁公鸡要钱越来越困难,作为回应,他派传令兵强行解散议会。

  在匆忙之中,下院议员们的应对之策是将会议厅大门反锁,把议长按在座位上通过了一项决议,指出:任何企图改变国家的宗教信仰或不经过议会同意擅自征税的人,都是国家的敌人,应该被全民族所打倒。然后,议会就被查理一世解散。

  议会在英格兰已经召开了三个多世纪,却在查理一世时期被解散了。当时英格兰没有常备军,也没有有组织的警察队伍,由自由民组成的民警和民军是国家可以依靠的唯一强制性力量。

  传统上,国王的统治要依靠臣民的忠诚和议会的配合来进行。

  现在,议会被解散了,可怜的查理只好强打精神亲自出马,乾纲独断,依靠专制王权统治英格兰。

  当然,没有了议会对坚持君权神授的查理来说并非没有一点好处,他现在可以想方设法地增加税收、制造各种收取罚金的借口,他还将各种有利可图的贸易加以垄断,然后靠出卖专利权来发财,这在和平时期对于应付王室开支是足够了。

  历史上将这十一年的统治称为“残酷统治”时期,高额的税负和宗教迫害使国内老百姓怨声载道。

  不过,在长达11年的无议会时期里,英格兰人并没有忘记几个世纪以来的那条规则,那就是:“王在法下”。

  就在无议会期间,英国发生了一件著名的诉讼案,从而带来了一个宪政问题,即“王在法下”的问题。

  1635年,查理一世在全国开征了一种新税“船税”。对于这种没有经过议会批准就开征的新税,一位叫约翰·汉普顿乡绅依据《大宪章》率先提出拒付船税,这一举动引起了全英格兰的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萤火虫

GMT++8, 2024-12-25 00:02 , Processed in 0.221506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